讓德育回歸教育的中心_第1頁
讓德育回歸教育的中心_第2頁
讓德育回歸教育的中心_第3頁
讓德育回歸教育的中心_第4頁
讓德育回歸教育的中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品文檔.讓德育回歸教育的中心讓德育回歸教育的中心一、關于德育本質的思考探討德育問題,必須首先回答“德育的本質是什么”。張志勇圍繞“德育的本質”談了三個基本觀點。第一, 德育即育德。德育即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通過教育活動,引領 受教育者認同并踐行社會道德價值的過程。第二,德育課程 是學生基于人生實踐的生命價值課程。第三,從學科價值上 講,德育是一門引導人們走向幸福的科學。張志勇說:教育 的本質是“讓人成為人”,教育的重心應轉向幫助學生獲得 成功的能力。他用“德育第一”論強調了德育回歸的重要性 與緊迫性,呼吁“讓德育重新回歸教育的中心”。專家們從不同維度對德育的本質進行了闡釋。北京教育 學院遲希新

2、教授指由:德育改革有工具 �r值和終極 價值之分。德育改革的工具價值是,通過改革,學校成為了 名校,教師成為了名師,校長成為了名校長:而它的終極價 值是,學生得到最好的成長。曲阜師范大學戚萬學教授的 “活 動道德發展論”則從方法論的視角,指由了道德教育的本: 活動是個體道德形成和發展的本和動力:活動是學生自我教 育的真正基礎。德育應如何回歸教育的中心、回歸其本質,成為基于人2016全新精品資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導寫作法家原創1 / 7.精品文檔.生實踐的生命價值課程、成為引導人們走向幸福的科學?山 東省萊州市教育體育局尹濤局長從實踐層面對上述問題作 了很好的解答。萊州

3、通過實施“立德樹人十項工程”,培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十項工程涉及學生生命發展的十個側面: 立德工程、讀寫工程、國學工程、健康工程、翰墨工程、樂 舞工程、民俗工程、科學工程、實踐工程、家教工程。這樣 即把引導學生追求幸福、健康的生活作為終極目標,使德育 真正回歸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關注個體生命體驗、引導人 走向幸福的本質上。雙語學校趙福慶校長介紹了該校“3310活動德育課程”建構與實踐的基本經驗。“ 3310”即學校基于對道德本質的深度思考和對道德教育本的追溯,建構起三條途徑、三個階 段和十個模塊內容的活動德育課程體系,通過活動德育,擴 大學生道德生活的空間,使道德教育具有更大的社會性、實 踐性

4、、開放性、包容性和滲透性:把教師要告訴學生的話變 成學生的真實體驗:把教師要灌輸的觀念變成學生自己悟由 的道理:把教師反復的要求變成學生的生命體驗和自覺的習 憤,使道德回到成人之道的原點,從而實現德育“引導人們 走向幸福”的終極價值。二、德育的問題與“藥方”回到德育現象的背后,剖析當下德育的問題與困境,這 是德育綜合改革的生發點,也是專家為當下德育改革開由“藥方”的重要前提。張志勇認為,目前德育的薄弱環節和突生問題,即目標 碎片化、內容抽象化、課程專門化、教學知識化。他給生的“藥方”是:構建并實施縱向銜接、橫向貫通、內外結合的 符合中小學生認知規律的德育課程體系。雙語學校創建的“3310活動德

5、育課程”體系即充分體現了這三個特點。它分小學低年級段、小學高年級段、初中段三個序列,努力實現 縱向銜接:分行為習慣、健康安全、理想信念、敬業奉獻、 公民道德、生態教育、法治教育、民主教育、愛國教育、國 際教育十個模塊,努力實現橫向貫通:分學校、家庭、社會 三條途徑,努力實現內外結合。與會專家還指由,由于德育的效果具有復雜性、隱蔽性等特點,所以德育往往容易被形式化、“虛位化”,以致各種形式主義泛濫。主要表現在:一是從形式上而非實質上開展德育,如德育課僅僅體現在課表中, 或節假日、紀念日的“即 興”活動中。二是注重管理,輕視德育,乃至教育目標服從 于管理目標。三是只依據外在表象判斷和評價德育效果。

6、如 從學生對莫類知識的掌握程度或其在莫次偶然事件中的表 現判斷其品德發展狀況,把學生有無違紀行為作為評價班主 任工作的主要指標等。如何提高德育的實效性、解決德育形式化的問題,是本 次會議聚焦的一個話題。遲希新關于提升學校德育實效性的實踐反思的報告,引發了與會者對此問題的深入思考。 遲希新結合學校中的鮮活案例,從教育目的的哲學追問由發, 提由了許多鮮明的觀點,如“德育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應成 為全校的課題” “德育不僅可以通過品德課實施,更與教育 的每個細節息息相關” “德育不能通過強制灌輸完成,必須 經由學生的自主體驗與自主建構”“德育就像冰山,我們常常只看到冰山一角,即顯性德育的部分,而忽略冰

7、山之下隱 性德育的部分” “應充分重視和發揮隱性德育的教化作用。 既要強調主課堂、主渠道的作用,更要注重環境、管理、氛 圍、實踐中化的內導”。基于對現實事件的追問與反思,遲希新為提升德育實效 性開生了四個“藥方” 。(1)堅定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與責 任擔當。把實現育人目標作為學校學科教學和各項活動的中 心工作。(2)實現德育目標的兩個重要回歸。即德育要回歸 良好習慣的培養、回歸基礎性明素養的培育,提升中小學生 自我教育的能力。(3)凸顯學校德育主題和隊伍建設的整合 思維。一是發揮教師團隊的作用,組建以班主任為核心的育 人集體。二是創新德育校本教研的策略,倡導以育人為主導 的多學科協同備課。三是

8、打破教務處、政教處的分工壁壘, 實現教導合一。(4)貫徹德育生活化和活動化的育人策略。 德育主題不僅要關注社會內容的生活化,更要貼近孩子的實 際生活。破解德育實效性問題,還必須提高道德研究的科學化水平,對學生品德發展規律做更加透徹的研究。張 志勇和趙福慶同時提到要注重研究德育心理學的規律。如皮 亞杰提生的“從他律到自律”的兒童道德發展趨勢,柯爾伯 格的“三水平、六階段”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等。雙語 學校把皮亞杰、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論以及戚萬學的“活動 道德發展論”和學校德育原理(戚萬學、唐漢衛)中提生的兒童品德發展的五條基本規律,作為“3310活動德育課程”體系建構的理論基礎,用科學的理論與

9、方法指導德育研 究與實踐。德育的另一個問題是學校德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尚 未形成有機的整體合力。對此,華中師范大學杜時鐘教授提 由德育要堅持五個基本立場:德育的合力立場、成長立場、 道德立場、制度立場和公民立場。其中德育的合力立場即指 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合力與協同共育。張志勇提由的德育 的生態論�A點一一“德育協同論、德育環境論、德 育系統論、德育和諧論、德育開放論”,也強調德育應堅持系統、和諧、開放的原則,多種途徑,三教協同,形成育人 合力。三、德育一體化實施的策略與建議改革,改到深處是制度。與會者認為,德育的改革,首 先要實現德育制度和保障的現代化。要構建“黨委領

10、導,政 府統籌,學校主導,社會參與,依托社區,合力育人”的社會大德育體系,構建全方位“德育一體化”的育人格局,形 成全員德育機制,包括實現德育決策、管理、運作一體化, 德育評估機制、激勵機制一體化,德育隊伍、內容、方法、 渠道一體化。保證德育的連續性和整體性,喚醒道德成長的 內在自覺。張志勇指由,山東省教育廳組織編制的中小學德育課 程一體化指導綱要著力貫徹立德樹人這一教育之本,努力 實現德育制度和保障的現代化,強調要建立德育課程一體化 建設的11個機制:(1)德育課程與學科課程變雙線并行為 一體化管理:(2)全員育人導師制:(3)班集體育人機制: (4)學生自主成長機制:(5)環境育人機制:(

11、6)實踐育 人機制:(7)家長委員會育人機制:(8)學生成長日志評價; (9) 一崗雙責考核機制:(10)學校德育評價制度:(11) 學校德育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構建這11個機制的目的是真正實現全員育人、全科育人、化育人和實踐育人。學校層面關于德育一體化實施的實踐經驗也給與會者 帶了很多有益的借鑒。如山東省臨沂第九中學“環境熏陶、 心靈熏染、課程支撐、家庭護航”德育體系的構建,“課程內容系統化、課程建設體系化、授課方式多樣化、師資建設 專業化”家長學院的建設等,有效實現了家校共育,推動德 育向深處實施。山東省寧陽復圣中學著力推進以 “五自教育” (自主行為習慣、自主學習習慣、自主健體習慣、自主管理 習慣、自主個性發展習慣)為特色的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 抓規范引領、課程實施、化浸潤、活動體驗、評價推動,產 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直面德育的問題與困境,回歸德育的本質,形成全景式 的大德育理念,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