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的建筑設計理念與建筑思想_第1頁
貝聿銘的建筑設計理念與建筑思想_第2頁
貝聿銘的建筑設計理念與建筑思想_第3頁
貝聿銘的建筑設計理念與建筑思想_第4頁
貝聿銘的建筑設計理念與建筑思想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貝聿銘的建筑設計理念與建筑思想【摘要】:貝聿銘先生是一位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筑設計大師,他那屹立于世界各處的精美絕倫的建筑作品,始終是吸引人們駐足凝望的焦點。通過對貝聿銘先生的作品分析,以及對貝聿銘全集的閱讀,去探究這位建筑大師的建筑設計理念以及建筑思想。【關鍵詞】:貝聿銘 建筑設計理念 建筑思想【引言】:我在大一入學之后開始逐漸接觸建筑設計以及建筑大師的作品,并在大一就聽說了著名的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先生,在大一的學習過程中我偶然間被香港中銀大廈所吸引,經仔細了解得知這是貝聿銘先生的得意之作,于是在那年寒假我去了香港,雖然已經了解一些中銀大廈,但還是被它深深地吸引,于是我

2、開始關注貝聿銘先生。然而,這樣一位享譽世界的建筑設計大師,1983年第五屆普茲克獎的獲得者,卻從來不寫書撰作來表達自己的建筑設計理念以及建筑思想。這激起了我對貝聿銘先生建筑設計理念以及建筑思想的好奇,于是我開始閱讀相關的文獻,查找貝聿銘先生在不同場合留下的只言片語,并且購買了貝聿銘親自撰寫前言的貝聿銘全集一書閱讀,渴望從中窺探到一些貝聿銘先生的建筑設計理念以及建筑思想,從而指導自己更好地進行建筑設計。【文獻綜述】:貝聿銘先生出生于中國,并在中國度過了童年與青少年時代,貝氏祖籍蘇州,貝聿銘從小居住在現在蘇州博物館附近的獅子林中,因此貝聿銘深受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傳統園林的影響。貝聿銘十八歲赴美接受西

3、方教育,受到密斯以及格羅皮烏斯的影響級教育,由于這種特定的生活經歷,貝聿銘先生兼收并蓄了中國儒家特有的莊重老成與美國所賦予的擺脫歷史重荷解放自己的創新意識,他的建筑作品因此顯得端莊、謙和、精美而且耐人尋味。貝聿銘先生早年追隨密斯凡德羅,他的第一項被采納的設計方案是位于亞特蘭大的海灣石油公司辦公樓,這幢建筑強烈地烙上密斯風格的印記。不過在材料的選用上貝氏用混凝土代替密斯慣用的鋼材,這成功的為其后來駕輕就熟地運用混凝土結構奠定了實踐基礎,貝氏對于密斯風格也是“先得其法,而后充之”,最終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貝氏在對密斯風格的審視中意識到其皮包骨式的設計方式過于冷峻不近人情,也未曾顧及人們對于建筑

4、形式多樣性的需求,終將走向捉襟見肘的境地。貝聿銘轉而將空間形式的多樣性與功能、技術妥帖的結合起來,力圖創造更有表情的建筑。貝氏走的是一條現代主義的道路,以純形式回答基地的提問,這使得他的作品既富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又與“左鄰右舍”相得益彰。他給許多困惑于歷史、文脈的現代建筑師們以諸多啟迪,引發他們重新思索應如何尊重歷史,尊重文脈。【1】從1964年開始,貝聿銘的設計思想與理念開始轉變,由密斯凡德羅的“皮包骨式”趨于借鑒勒.柯布西耶的雕塑手法,從肯尼迪圖書館和國家大氣研究中心開始,貝聿銘先生已經完全從方格子中走出來開始使用多樣性的造型詞匯。貝聿銘先生對于歷史文脈的理解已經達到了深入骨髓的境界,這從貝

5、聿銘先生的諸多作品中都可以體現出來。建筑的幾何性是與生俱來的一種性質,因而幾何性談不上是某種風格。但我們不能因次否認現代主義在發掘幾何特性上的貢獻。如果說密斯、柯布西耶在提煉幾何性上做出了成績的話,那么貝聿銘則在繼承現代主義建筑師的基礎上豐富了幾何構成,從而為流于僵化的現代主義建筑開拓了新的道路。【1】國家美術館東館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貝聿銘在他的建筑設計中無時無刻不在體現著他對于幾何性地運用,貝聿銘用他精美絕倫的建筑詮釋了現代主義建筑的生機與活力。貝聿銘先生是現代主義建筑大師的代表,但他也從現代主義中走了出來,為現代主義建筑指引了一條新的道路。 此外,貝聿銘主張:“建筑雖受科技的影響,但并非

6、完全建立在科學技術之上,它還需要其他的條件。”貝聿銘認為:“空間與形式的關系是建筑藝術和建筑科學的本質。”因此,在他的任何設計中放松協調、純化、升華這種關系的努力。貝聿銘具有統觀全局的的設計思想,他說:“建筑設計中有三點必須予以重視:首先是建筑與其環境的結合;其次是空間與形式的處理;第三是為使用者著想,解決好功能問題。正是這一點,前輩大師們是不夠重視的。”此外,貝聿銘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當然對美國新的東西,貝聿銘也了解,中美兩方面的文化在貝聿銘這兒并沒有矛盾沖突。貝聿銘在文化縫隙中活得自在自得,在學習西方新觀念的同時,不放棄本身豐富的傳統。在貝聿銘的作品中既能看到東方神韻,又有西方

7、現代主義純化建筑物的體型,創造出了獨特設計風格。【2】貝先生設計的建筑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與環境一致性的創造與產生的積極效果。事實上人們的生活千變萬化,參差不齊,建筑環境的一致性及其途徑也應是多種多樣的。它既有同原有環境的一致,還有同自然環境的一致,更有自身室內外環境的一致等等。貝先生的高層建筑并不算最高,其中不少由于地點上的優勢卻成為點綴城市天際線的一景。當然,波士頓的漢考克大樓,是最突出的,然而當人們接近這些建筑時最吸引人的卻往往不是這些房屋而是處在它們之間的空間,或可稱之為廣場。那么怎樣才能把他們設計好呢?首先,要很好地掌握尺度,即廣場的尺度要同形成廣場的周圍建筑立面的尺度一致;其次,

8、要處理好廣場的形狀;第三,和上述兩者密切相關的是要確定廣場在設計中的格調,要把這個場地同周圍的房屋放在同一結構的形態設計上;第四,要注意陽光的作用;末了,還要考慮城市空間的循序漸進。【3】香山飯店、中銀大廈、國家美術館東館就是貝聿銘思想最好的詮釋,中銀大廈四等分逐級上漲的“竹”文化,既是空間與形式的結合,也是考慮到中銀大廈周圍復雜的建筑環境,匯豐銀行的影響,場地的不足,更是中國傳統文化“步步高升,節節高”民族歷史的體現。香山飯店則是貝聿銘將中國結與中國古典園林文化的巧妙結合,將其與周圍的環境結合起來的完美展示,體現了中國民族建筑藝術的精華。同時,香山飯店內部的園林設計尺度適宜,與香山飯店內外的

9、環境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是貝氏環境一致性設計理念很好的詮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是將幾何性與復雜地形的結合,同時也考慮到了美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因素,將新舊美術館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受到廣泛好評,是貝聿銘先生的得意之作。貝聿銘先生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體現了貝氏對于空間、環境、歷史、功能的注重。但是,我認為貝聿銘先生對于歷史,并不是完全繼承,而是變革之后使用。貝聿銘先生對于城市的歷史環境是注重的更是尊重的,但尊重歷史環境并不是體現在直接模仿歷史的建筑形式,每個時期都有每個時期的建筑特點,貝聿銘先生尊重歷史環境是從色彩、肌理、材質、體量、尺度等方面進行表達,這就是貝聿銘先生對于歷史、環境、文化的繼承與改革

10、,也是貝聿銘先生使建筑與環境相適應的原則,更是貝先生成功的因素之一、貝先生建筑思想的一部分。 只有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西方優秀建筑思想和中國傳統建筑的精神內涵,將現代化和民族性這兩個問題合二為一,才能設計出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建筑作品,而這,也應該是走出當代建筑亂局的正確方向。歸納起來就是:一方面,應該注重吸收傳統建筑的有益經驗,要充分了解周邊區域、所在城市的特點以及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美學中民族性特色的因素。另一方面,在建筑的過程中,也要參考外國的建筑思想,同時充分利用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術,利用這些新材料新工藝,才能使傳統的審美原則煥發出現代性的藝術光彩。【4】貝聿銘大師的作品對中國文化精髓的體現和

11、東西方風格的融合也有其非常獨到的見解,體現了他富有開創性的精神。【5】貝聿銘先生十分重視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在貝聿銘先生的作品中可以輕松找到依據,而蘇州博物館就是最好的證明。蘇州博物館坐落在貝聿銘先生的老家獅子林附近,這里是中國傳統文化氛圍濃郁的地方,貝聿銘先生并沒有走西方建筑的形式,而是采取了中國傳統的硬山氏屋頂,使建筑中國氛圍濃郁,但是,貝氏在創作時并不是完全采取中國傳動構造方法,而是采取了鋼材和玻璃等新型建筑材料,使建筑既有傳統氛圍,又有西方建筑的身影,不失現代建筑的感覺。這也正是中國現代建筑所缺少的,中國建筑一味崇洋媚外,模仿西方發達國家建筑,卻失去了中國五千年的傳統建筑底蘊,中國建筑應

12、該在汲取西方建筑精華的同時結合中國特有的傳統建筑底蘊,這也是貝聿銘先生通過蘇州博物館以及香山飯店所表達的內涵。此外,貝聿銘在日本的美秀美術館的設計中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美秀美術館建在一座山上,隱藏在茂密的山林之中,需要走過一條蜿蜒的曲折小路才能到達,美秀美術館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很多人說,貝聿銘先生的設計靈感是來源于中國田園詩人陶淵明的名著桃花源記,無論是真是假,但是美秀美術館的設計充分利用了中國古代田園建筑幽深僻靜的理念,看到了中國傳統園林建筑的身影。 貝聿銘先生在建筑設計中最為人們稱道的,是關心平民的利益。費城萊斯大學在1963年頒贈他“人民建筑師”的光榮稱號。同年,美國建筑學會向

13、他頒發了紐約榮譽獎。華盛頓郵報稱他的建筑設計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都市計劃。【6】貝聿銘的建筑設計是在繼承的基礎上有了自己獨特的創新和發展,他沖破了前輩們過于注重功能的局限,更多地從人和人類活動的角度去對待建筑。正如他所說的“建筑的目的是提升生活,而不僅僅是空間中被欣賞的物體而已,如果將建筑簡化到如此就太膚淺了。建筑必須融入人類活動,并提升這種活動的品質,這是我對建筑的看法。”【7】在貝聿銘的建筑設計中,始終把人的地位放在了第一位,設計是為人服務的,因此,在他的建筑思維中,“人”的作用是最明顯的。【8】貝聿銘的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感受到。從法國巴黎的盧浮宮金字塔到美國國家美術館

14、東館,從香港中銀大廈到中國蘇州博物館、香山飯店都能感受到他的人本主義。然而,就像貝聿銘先生所說的那樣以人為本是他對于建筑的看法,這應該是一位現代建筑師所應具有的最基本的品質,因此我認為以人為本并不能算是貝聿銘先生的建筑設計理念或是建筑思想。或者說以人為本只能算是貝聿銘先生建筑設計理念及建筑思想的基礎。【研究空白】:在查找文獻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人研究貝聿銘先生是否是現代主義的建筑師,有人研究貝聿銘先生的建筑理論及建筑思想結論是注重建筑空間;建筑與環境的結合;從建筑功能出發;建筑與所在地點的歷史相結合;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設計理念;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但是沒有人深入研究貝聿銘先生對于歷史的借鑒和使用是

15、將當地歷史與世界范圍內其他地域的歷史相結合,并且將改革后的歷史與現代相結合使用,而不是直接將歷史符號及歷史形式直接使用。也沒有人的研究結論是貝聿銘的建筑理論及建筑思想是建筑、藝術、文化、歷史、時代相結合的產物。【研究目標】:當代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的建筑設計理念及建筑思想。我將從貝聿銘先生的建筑空間形式、建筑藝術的表達、建筑與中西方文化的結合、歷史對貝聿銘先生作品的影響以及貝聿銘先生將歷史在建筑中的體現方式、建筑與時代相結合幾個方面研究分析貝聿銘先生的建筑設計理念及建筑思想。【重要性】:通過研究當代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先生的建筑設計理念及建筑思想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貝先生的作品,指導建筑設計者的設計

16、理念及前進方向,更可以改善中國目前建筑市場抄襲西方建筑崇洋媚外的弊病,使中國建筑能夠走上既有當代建筑特色又能繼承發揚中國古代建筑精髓的正軌。【研究方法】:我將采取定性研究的研究方法。我將從建筑空間形式、建筑藝術的表達、建筑與中西方文化的結合、歷史對貝聿銘先生作品的影響以及貝聿銘先生將歷史在建筑中的體現方式、建筑與時代相結合幾個方面去分析貝聿銘先生的諸多作品,從而更加細致完整的理解和表達以上幾個方面是貝聿銘先生建筑設計的主要理念及主要思想,并針對它們是如何在貝聿銘先生的作品中體現出來的予以表述總結。張建羽曾經采取過定性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貝聿銘設計風格的形成。最終張建羽得出的結論是:貝聿銘先生的設

17、計思想是建筑與環境的結合、體型和空間的結合、建筑為人所用以及處處為使用者著想的建筑創新設計思想。【研究步驟】:1.閱讀貝聿銘全集一書,從中更廣泛的了解貝聿銘的老師們對貝聿銘先生的影響,貝聿銘的建筑設計發展歷程,了解貝聿銘先生在不同時代背景下設計的建筑作品,以及隨著時間的推移貝聿銘先生建筑設計理念及建筑思想的轉變。2. 詳細分析貝聿銘先生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設計作品的不同,分析貝聿銘的諸多設計作品中建筑空間形式、建筑藝術的表達、建筑與中西方文化的結合、歷史對貝聿銘先生作品的影響以及貝聿銘先生將歷史在建筑中的體現方式、建筑與時代相結合是如何在建筑作品中表現的。3. 實地觀察貝聿銘先生的建筑作品,了解

18、貝聿銘先生的建筑作品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周圍環境對其設計的影響。更加深入的了解貝聿銘先生作品的建筑空間以及建筑環境的設計。更加直觀的感受貝聿銘先生的作品給予人們的感受。【進度計劃】:2016年5月至2016年7月:閱讀貝聿銘全集一書。 2016年8月至2016年11月:分析貝聿銘先生的作品。 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實地觀察貝聿銘先生的建筑作品,如蘇州博物 館、香山飯店、香港中銀大廈、日本美秀美術館。 2017年4月至2017年5月:研究總結,撰寫論文。【預期結果】:貝聿銘先生擁有將建筑、藝術、文化、歷史、時代相結合的建筑設計理念及建筑思想。【參考文獻】:【1】何光華.貝聿銘的建筑思想及創作手法.中外建筑.1998,12【2】姜愛兵,劉翔.我眼中的建筑大師試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