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間質瘤綜述_第1頁
胃間質瘤綜述_第2頁
胃間質瘤綜述_第3頁
胃間質瘤綜述_第4頁
胃間質瘤綜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品文檔】如有侵權,請聯系網站刪除,僅供學習與交流胃間質瘤綜述.精品文檔.綜述胃腸道間質瘤研究進展 定遠縣總醫院 劉 輝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組獨立起源于胃腸道間質干細胞的腫瘤1。出現從Cajal間質細胞(ICC)或普通細胞的前體,兩者的表達III型酪氨酸激酶受體。酪氨酸激酶受體c-kit(CD117)或相關的酪氨酸激酶受體的突變可能促進胃腸道間質瘤生長和最終腫瘤形成。胃腸道間質瘤屬于頻譜的非上皮、間質瘤,其范圍從小型惰性腫瘤到惡性肉瘤,是腹部最常見的軟組織肉瘤。在伊馬替尼出現之前,完整的手術切除是病人長期生存和疾病治愈

2、的主要途徑。然而,復發仍是不可避免的,患有不可切除或轉移性胃腸道間質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為1020數個月;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伊馬替尼為治療胃腸道間質瘤提供了新的方向。從此,以胃腸道間質瘤突變活化的酪氨酸激酶作為靶標的多種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不斷的被合成,并進行藥效檢測。這些治療方案正在持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本綜述的目標是梳理胃腸道間質瘤最新診斷方法,以及針對不同患者的合理治療方案。1. 胃腸道間質瘤發病概述自Mazur 等于1983 年首次提出了胃腸道間質腫瘤這個概念以來,多國對此病發病情況進行了統計。據統計,美國胃腸道間質瘤年發病率為3.27/100萬2。歐洲

3、、韓國和香港的發病率略高,為1520/100萬3。因為發病率數據來自于以人群體為基礎的腫瘤登記,不能獲得良性腫瘤發病率,因此,真正的胃腸道間質瘤的發生率可能更大高。自1998年以來,胃腸道間質腫瘤發生率呈逐年指數增長趨勢。這主要得益于c-kit和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PDGFRA)的發現,它們均是胃腸道間質腫瘤可靠的生物標志。胃腸道間質瘤最常見于胃部(5060%),其次是小腸(30 35%)、結腸和直腸(5%)、食道(<1%),罕見于胃腸道以外組織(腸系膜、網膜、腹膜后,<5%)2。胃腸道間質腫瘤患者平均診斷年齡為63歲;小于1%的患者在20歲以下。一項連續21年的分析數據(使用

4、SEER統計軟件)顯示,胃腸道間質瘤患者的12個月和5年生存率均得到改善(12個月:1990 - 1998 =81.5%,1999,2005 = 86.4%,2006,2011 = 89.7%;5年:1990 - 1998 = 48%,1999 - 2005 = 63.1%,2006 - 2011 = 69%),P<0.05。2. 胃腸道間質瘤的診斷胃腸道間質瘤直徑大于5厘米便可激發患者產生臨床癥狀,文獻報道腫瘤直徑介于1013厘米。最新研究報道了直徑小于1厘米的微小胃腸道間質瘤,同樣表現為KIT和PDGFRA基因突變。此類微小胃腸道間質瘤向惡性胃腸道間質瘤轉變的分子機制尚未明了。研究表

5、明,在胃腸道間質瘤發病期間,50%的患者伴有轉移性疾病,其中肝臟是最常見的轉移靶器官。2.1 影像診斷 診斷胃腸道間質瘤最直接的方法是影像檢查。此類檢查方法種類很多,可用CT、胃腸道造影及B超進行檢查。胃腸道間質瘤的CT表現具有以下較為典型的特征:(1)大多數病灶輪廓規整、邊界清晰、易于壞死囊變,隨著腫瘤的增大和惡性程度的增高,病變輪廓可以呈不規則形或分葉狀,病變內容物壞死更明顯,但其對周圍結構的浸潤依然相對輕微;(2)病變以外生型和跨壁生長型為主,即使腫塊巨大,消化道梗阻的現象也極少發生;(3)肝、腹膜等處轉移比較常見,但罕見淋巴結轉移4-6。夏淦林等6報道認為胃腸道間質瘤的影像學表現具有一

6、定的特征性:腫塊雖形態不一,但多數腫瘤組織與周圍組織界限清晰、光整;相比較而言,腫瘤對周圍組織的浸潤較為輕微,僅表現為腫塊邊緣與鄰近結構的分界趨于模糊;腫塊多血供豐富,內部出血、壞死、囊變比較明顯。螺旋CT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能夠清晰顯示病灶部位的具體位置、形態及大小,為臨床胃腸道間質瘤的良性及惡性分級提供參考依據。動態增強掃描則可以反應病變的血液供應情況及強化特征,通過特征性的增強圖像,可以清晰勾勒病變邊界,并為病變的定性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因可以清楚顯示胃腸道管腔、管壁及周圍組織的結構,此技術也被應用于檢查胃腸道間質瘤4。侯毅斌等5報道指出,胃腸道間質瘤以腔外型生長為主,并且體積較大,瘤

7、內常現出血、壞死等,無淋巴結轉移,通常不引起腸梗阻和腹水。2.2 胃腸道間質瘤鏡下組織學特征 王鈞8研究發現,在組織學上,胃腸道間質瘤主要由上皮樣細胞和梭形細胞等組成,其中上皮樣細胞約占65.63%,梭形細胞約占18.75%,兩者混合型約占15. 63%。部分梭形腫瘤細胞與平滑肌瘤細胞的鏡下形態相近,胞質較豐富,輕度或中度嗜伊紅染色,細胞核呈胖梭形、短梭形或長桿狀,核兩端尖或平鈍,可見空泡,胞質弱嗜酸性,核仁不明顯。兩種腫瘤細胞界限不清晰,細胞呈束狀、柵欄狀或旋渦狀排列。細胞間質以漿細胞和淋巴細胞炎性浸潤為主,伴有玻璃樣變性或黏液樣變性,部分可見囊性變、壞死及組織出血。上皮樣瘤細胞界限清晰,細

8、胞可呈印戒樣細胞或脂肪母細胞表現,圓形、卵圓形、多角形,胞質豐富,輕度嗜伊紅染色或透明淡染,細胞核可呈多樣表現,核膜偏薄,染色質較細,均勻分布,多數細胞內可見個紫紅色染色核仁,居中或貼于核膜。細胞間質可見透明變性、玻璃樣變性、黏液樣變、鈣化、出血及壞死。混合細胞形態包括有梭形區域和上皮樣區域,其中,梭形區域細胞呈橢圓形,胞漿嗜酸性,而上皮樣細胞區,染色質較細,胞漿較寬、透亮,可有大而偏心的核7。2.3 免疫組化 免疫組化也是診斷胃腸道間質瘤的主要方法,研究表明,胃腸道間質瘤表達PDGFRA,CDKN2A,PI3K和DOG1。CD117、CD34、SMA和S-100在胃腸道間質瘤的診斷中可能具有

9、一定的作用9-10。馬慶鋒等通過免疫組化研究表明胃腸道間質瘤表達CD117,并且多數也表達CD34,而CD34陰性的胃腸道間質瘤CD117幾乎均陽性,提示CD117較CD34更敏感。不同的病例以及混合型病例不同形態區域均表達CD117,說明復雜多樣的細胞形態、排列結構及生長方式實為同一種腫瘤,因此,GIST表達CD117,不僅擴展了CD117的表達譜,且為認識及研究胃腸道間質瘤提供了有效的指標11。3. 胃腸道間質瘤的治療3.1 手術 對原發胃腸道間質瘤而沒有發生轉移者,首選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12,但是,對于大多數的原發性胃腸道間質瘤均不建議術前活檢或術中冷凍活檢13。同時,因為腹腔鏡手術操

10、作容易引起間質瘤破裂,導致腹腔種植,臨床上不建議進行常規應用。對于腫瘤病變局限和最大徑線2厘米者,建議完整切除腫瘤實體。孤立性復發或轉移病變,預測手術可以完整切除并且對相關臟器功能不會產生嚴重影響者,推薦直接手術;難以完全切除的胃腸道間質瘤,可經藥物靶向治療,且待腫瘤縮小后切除。不同部位胃腸道間質瘤的手術原則也有不同。胃腸道間質瘤中大部分患者適用局部切除,切緣離病灶2厘米一般能夠滿足要求;應盡量避免全胃切除,單灶性病變估計需全胃切除者可以先進行新輔助治療;多灶性巨大胃腸道間質瘤或同時性多原發腫瘤可進行全胃切除;近端胃切除適用于胃上部間質瘤切除縫合后可能引起胃入口狹窄的患者。十二指腸局部切除適用

11、于外生型間質瘤,腸壁侵犯具有局限性,切除縫合后梗阻機會不大的患者。腸段切除適用于位于十二指腸水平段的間質瘤,其侵犯腸壁周徑不超過0.5圈、腸管長軸侵犯長度3厘米。胰頭十二指腸切除則適用于上述情況以外的、腫瘤侵犯腸壁范圍比較廣的其他胃腸道間質瘤13。空腸及回腸間質瘤切緣應距腫瘤邊緣10厘米以上,以保證切除完全,保留更多的正常組織,促進病灶愈合14。直腸間質瘤距肛門5厘米以上者可以切除,但需保證切緣1厘米;距肛門5厘米以下,并且腫瘤徑線小于2 厘米可進行局部切除;徑線大于2 厘米原則上應盡量進行保肛治療,但病理冷凍切片常不能作為確切診斷的科學依據15。如前所述,較大的腫瘤除了進行臨床研究入組的病例

12、對照外,原則上不推薦進行腹腔鏡手術,以免引發腹腔種植13。3.2 藥物治療 甲磺酸伊馬替尼是目前公認的治療胃腸道間質瘤的最為有效的代表藥物之一16。伊馬替尼為分子靶向藥物,特異性的與c-kit的胞漿內酪氨酸激酶功能域的ATP結合基序結合,阻斷磷酸基團由ATP向蛋白質底物酪氨酸殘基轉移,即通過抑制酪氨酸磷酸化抑制酪氨酸活性,最終抑制細胞增殖,并誘導細胞發生凋亡。針對不能進行手術切除、手術難度比較大、惡性程度偏高的腫瘤,伊馬替尼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臨床上可以對此類病例進行藥物治療后再進行手術切除腫瘤。也就是說,對于部分最初不宜切除的腫瘤,為可以順利手術切除腫瘤,并降低手術風險,可以用伊馬替尼先行治

13、療一段時間。中國胃腸間質瘤診斷治療專家共識(2011年版)中推薦,對于中、高危復發風險的胃腸道間質瘤患者術后進行輔助治療,中危患者術后給予伊馬替尼輔助治療時間應長于1年,而對于高危患者,藥物輔助治療時間至少達到3年,初始治療推薦劑量均為400 mg/d17。對于c-kit外顯子9突變的胃腸道間質瘤患者,應用伊馬替尼治療的初始治療劑量為800 mg/d與400 mg/d比較,高劑量組(800 mg/d)患者獲得了更長的無進展生存期。部分患者對伊馬替尼耐藥,原發性耐藥可能與c-kit基因9號外顯子突變、PDGFR基因發生D842V突變或野生型基因表達有關,繼發性耐藥主要與c-kit或PDGFR基因

14、的二次突變有關18。對于耐藥者可加大用藥劑量至 600 mg/d,最大可加至800 mg/d,但應密切關注藥物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19。對伊馬替尼其中耐藥GIST患者(600mg/d,連續8周治療失敗者)使用莫特塞尼治療口服劑量胃125mg/d,連續48周或者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及疾病惡化時停藥。204. 結論和展望 隨著分子生物學、免疫組織化學等基礎學科的進展,GISTs的發生分子機制、病理學表現已得到了正確的認識,治療方案也基本達成共識。但是更加精確的胃腸道間質瘤診斷方法以及危險度分級仍然是臨床病理醫師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當今研究的重點。參考文獻:1朱玉萍,李德川,劉卓. 青少年胃腸道間質瘤研究

15、進展. 國際腫瘤學雜志,2014,6,41(6):4472 Joensuu H, Hohenberger P, Corless C 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J. Lancet 2013;382:973-83.3 Joensuu H, Vehtari A, Riihimaki J, et al. Risk of recurrence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 after surgery: an analysis of pooled population-based cohortsJ. Lancet Oncol

16、 2012;13:265-74.4 林黛英,吳先衡,汪丹鳳,等胃腸道間質瘤 C T 表現與腫瘤危險程度的相關性評價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4,14(8):1342-455 侯毅斌,王忠富,陳志軍,等胃腸道間質瘤的影像學表現與惡性判定依據標志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5,13(7):78-796 夏淦林, 馮 峰, 李洪江,等胃腸道間質瘤的影像學特征及侵襲危險的 評價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2,28(11):1712-167 宋 彬,杜 娟. 胃腸道間質瘤臨床病理診斷研究進展J.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5,29(2):117-9. 8 王鈞. 32例胃腸道間質瘤的病理學及免疫組化

17、研究J. 當代醫學,2012, 18(12):4-5.9 孫志超. 胃 腸 道 間 質 瘤 的 病 理 改 變 、 免 疫 組 化 表 達與 腫 瘤 風 險 度 的 關 系 J. 山東醫藥,2014,54(21):44-46.10 李盛波,鄭勇斌,童仕倫,等. 胃腸道問質瘤的診治分析J. 腹部科學,2014,27(3): 203-206.11 馬慶鋒. 胃腸道間質瘤免疫組織化學特征J. 中華老年學雜志, 2012,32(22):4887-90.12 黃士波,張鐵民,趙憲琪. 胃腸道間質瘤診治進展J.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3,7(18):8428-3013 中國胃腸道間質瘤專家組. 中國胃腸道間質瘤診斷治療共識(2008年版) J . 臨床腫瘤學雜志, 2009, 14( 8) : 746-754.14 茹海明,覃字周. 直腸胃腸道間質瘤的外科治療J .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14, 17(1) : 42-44.15 孫強,章盛平,馬保金. 胃腸道間質瘤外科治療101例分析J. 中國醫刊, 2014, 49 (5) : 78-80.16 孫小峰,陳 嘉. 伊馬替尼一線治療晚期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