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散用驗薛伯壽_第1頁
升降散用驗薛伯壽_第2頁
升降散用驗薛伯壽_第3頁
升降散用驗薛伯壽_第4頁
升降散用驗薛伯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升降散用驗薛伯壽升降散用驗薛伯壽首都國醫名師學術精粹薛伯壽活用升降散經驗作者:薛燕星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薛伯壽,男,1936 年生,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蒲輔周先生弟子。1986 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醫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第三、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國中醫科學院傳承博士后導師等。全面繼承蒲輔周學術思想,擅長治療外感熱病;注重辨證論治,善于治療內、婦、兒科疑難病證。臨床對許多經方、時方皆有心得發揮。1971 年周恩來總理曾指示: “蒲輔周老中醫是有真才實學的醫生,要很好總結他的醫學經驗,這是一筆寶貴財富。”而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薛伯壽主任醫師

2、就師從蒲輔周,盡得其真傳。50 多年來,為繼承、發揚、推廣蒲氏學術經驗做出了不懈努力。筆者僅從其求索升降散奧秘一事行文,以期展現薛伯壽學術成就之一斑。溫疫總方升降散蒲輔周曾云: “治療急性病,尤其急性傳染病,要研究楊栗山的傷寒溫疫條辨,余治溫疫多靈活運用楊氏溫疫十五方,而升降散為其總方。治溫疫之升降散,猶如四時溫病之銀翹散。”薛伯壽拜師學習13 載,深諳蒲氏學術醫療經驗,發表楊栗山溫疫證治鉤玄蒲輔周老師對 < 傷寒溫疫條辨> 推崇一文,倡導靈活運用升降散可提高治療外感熱病及內傷雜病臨床療效,引起全國中醫同道對傷寒溫疫條辨的關注。楊栗山承吳又可雜氣學說,認為溫疫乃“雜

3、氣由口鼻入三焦” , 倡 “溫疫熱郁自里達表, 亦宜解散,但以辛涼為妙”指出若用辛溫解表,是為抱薪投火。主張升降散、增損雙解散尤為對證之藥。若熱毒至深,倡用升降散合涼膈散、三黃石膏湯加減;然溫疫火毒甚,傳變極速,一日可數變,故必要時辛涼宣透多與黃連解毒湯,諸承氣湯相合使用。楊栗山強調:“非瀉即清,非清即瀉”,同時推崇吳又可“溫病下不厭早”,宗吳氏“承氣本為逐邪”,并深得喻昌旨趣,指出“溫病治法急以逐穢為第一要義”。他博采前賢經驗,結合臨證體會,創制以“輕則清之”為法,則用神解散、清化湯、芳香飲、大涼膈散、小涼膈散、大復蘇飲、小復蘇飲、增損三黃石膏湯等八方。 “重則瀉之”為法,則用增損大柴胡湯、

4、增損雙解散、加味涼膈散、加味六一順氣湯、增損普濟消毒飲、解毒承氣湯等六方,十四方中皆有升降散之君臣藥:僵蠶、蟬蛻。升降散,辛涼宣泄、升清降濁,以僵蠶為君,蟬蛻為臣,姜黃為佐,大黃為使,米酒為引,蜂蜜為導。楊氏考諸本草,僵蠶味辛苦氣薄,輕浮升陽中之陽,勝風除濕,清熱解郁,散逆濁結滯之痰,避一切怫郁之邪氣;蟬蛻氣寒無毒,味咸且甘,祛風勝濕,滌熱解毒;姜黃氣味辛苦,大寒無毒,祛邪伐惡,行氣散郁,建功辟疫;大黃味苦,大寒無毒,上下通行,蓋亢盛之陽,非此莫抑;米酒性大熱,味辛苦甘,驅逐邪氣,無處不到;蜂蜜甘平無毒,其性大涼,清熱潤燥。應用于溫疫溫疫治療首要環節為辛涼宣透,升降散在溫疫中輕重皆可用。 溫疫

5、毒火至盛,表里俱實,必須辛涼宣透表閉之僵蠶、蟬衣與清熱解毒(白虎湯、黃連解毒湯)而逐穢 (諸承氣湯)并舉, 內外分消其勢。溫疫初起,升降散可選加薄荷、荊芥,連翹、金銀花等以增強宣透之力。蒲輔周云: “溫疫最怕表氣郁閉,熱不得越;更怕里熱郁結,穢濁阻塞,尤怕熱閉小腸,水道不通。 ”薛伯壽認為楊氏三焦分治祛邪,辛涼宣透,清熱解毒,攻下逐穢,辨證使用,甚為重要。若用之得法,可無表氣郁閉,里氣郁結,熱閉小腸,邪入心包之慮。薛伯壽從溫疫范疇的急性傳染病臨床實例得到印證:升降散合銀翹散加黃連、全蝎、羚羊角粉治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升降散合普濟消毒飲治療大頭瘟;升降散加清心涼膈散治療痄腮;升降散合銀翹散加減治

6、療猩紅熱與手足口病;升降散合荊防敗毒散治療時疫感冒;升降散合茵陳蒿湯治療急性黃疸;乙肝或丙肝常選用大、小柴胡湯或柴胡桂姜湯合升降散加減,都有很好療效。而且, 他首批赴坦桑尼亞運用中醫藥治療艾滋病,認為:艾滋病既似虛勞,又屬瘟疫;發病上, 重感于邪,正虛為本;治療上,強調分期立法,內傷與外感互參,透邪解毒,與扶正并舉。對于表熱證者,選用升降散合升麻葛根湯,或合銀翹散加減;邪在少陽者,以升降散合小柴胡湯加減;濕熱郁閉三焦,用升降散合甘露消毒丹加減。2003 年初“非典”肆虐,薛伯壽擬定“非典”辨治八法及方藥,被人民衛生出版社印成小冊贈送全國“非典”一線人員。其中普濟宣肺消毒飲、 “非典”增損雙解散

7、、 “非典”加味涼膈散、 “非典”三黃石膏湯、 “非典”解毒承氣湯等,都合用了升降散。應用于四季熱病據楊氏所云: “蓋能滌天地疵癘之氣(溫疫之邪氣) ,即能化四時不節之氣。 ”蒲輔周亦說: “四時溫病(傳染性小或不傳染)之中亦偶有兼穢濁雜感者,需細心掌握,治療須與溫疫相參,才能提高療效。”薛伯壽遵循老師融會貫通傷寒、溫病、溫疫學說,臨床用桑菊飲合升降散治咳嗽、紅眼病;升降散合銀翹散治急性扁桃體炎咽痛高熱;麻杏石甘湯合升降散治咽炎、肺炎;涼膈散合升降散治熱象重之感染性發燒;三黃石膏湯合升降散治重癥肺炎;暑溫初起有表證用新加香薷飲合升降散;濕溫見濕熱并重用甘露消毒丹合升降散;大、小柴胡湯合升降散治

8、療肝膽感染性疾病;玉女煎合升降散治牙齦腫痛;升降散合甘草瀉心湯治療口腔潰瘍等,均可明顯提高療效。應用于內傷雜病薛伯壽認為內傷雜病多虛,虛則補之,補虛必須辨證選方擇藥,必須達到補而不滯。然五臟虛損,極易引起邪伏及諸郁,故治虛證,有時必須宣透、疏郁、解毒、祛痰、化瘀。而運用升降散可輕宣降濁,宣泄祛邪,調暢氣機,化痰解毒。正如丹溪用越鞠丸治內傷諸郁,薛伯壽提出內傷七情氣機失調之病,若辨證運用四逆散、逍遙散、越鞠丸、四七湯等,有時需合用升降散(去姜黃、大黃用郁金、梔子);飲食不節積滯,若辨證選用保和丸、枳實導滯丸、大柴胡湯等,有時需合升降散;內傷病屬痰瘀互結,辨證選用十味溫膽湯、桂枝茯苓丸,血府逐瘀湯、丹參飲等,有時需合升降散,皆為提高療效之奧秘。薛伯壽活用升降散,會針對不同病情,靈活變化;主抓邪毒郁閉,或氣機升降失調,以其輕宣透邪而降泄內蘊穢濁;調暢氣機,疏理氣血,在復方運用中可提高化痰濁、祛瘀血之效。筆者參與主持“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名老中醫特色有效方藥傳承研究分課題(課題編號:2013BAI13B04 ) ,發現薛伯壽運用升降散時常與小柴胡湯、四妙勇安湯、黃芪赤風湯、四逆散、大黃黃連瀉心湯、左金丸、銀翹散、越鞠丸、大柴胡湯、涼膈散等復方加減。且數據庫顯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