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_第1頁
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_第2頁
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_第3頁
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_第4頁
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衛生部,2006年) 時間:2006年02月24日文章錄入:網絡資源管理員2 1 總則為配合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管理辦法的實施,預防空氣傳播性疾病在公共場所的傳播,保證輸送空氣的衛生質量,制定本規范。2 范圍本規范規定了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以下簡稱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衛生要求和檢驗方法。本規范適用于公共場所使用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其它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可參照執行。3 術語與定義3.1 空氣凈化消毒裝置 去除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送風中顆粒物、氣態污染物和微生物的裝置。3.2 凈化效率 凈化裝置入口、出口空氣污染物濃度之差與入口空氣污染物濃度比值的百分

2、數。3.3可吸入顆粒物(PM10)能夠進入人體喉部以下呼吸道的顆粒物。3.4 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空氣污染物苯、二甲苯、苯乙烯等多種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總量。4 衛生指標4.1 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冷卻水和冷凝水中不得檢出嗜肺軍團菌。4.2 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新風量應符合表1的要求。表1 新風量衛生要求場所新風量(m3/h.人)飯店、賓館35星級3012星級20非星級20飯館(餐廳)20影劇院、音樂廳、錄像廳(室)20游藝廳、舞廳30酒吧、茶座、咖啡廳10體育館20商場(店)、書店20旅客列車車廂、輪船客艙20飛機客艙254.3 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送風應符合表2的要求。表2 送風衛生要求項 目

3、要 求PM100.08 mg/m3細菌總數500 cfu/m3真菌總數500 cfu/m3b-溶血性鏈球菌等致病微生物不得檢出4.4 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風管內表面應符合表3的要求。表3 風管內表面衛生要求項 目要 求積塵量20 g/m2致病微生物不得檢出細菌總數100 cfu/cm2真菌總數100 cfu/cm24.5 空氣凈化消毒裝置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使用的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原則上本身不得釋放有毒有害物質,其衛生安全性應符合表4的要求。表4 空氣凈化消毒裝置的衛生安全性要求項目允許增加量臭氧0.10 mg/m3紫外線(裝置周邊30cm處)5 mw/cm2TVOC 0.06 mg/m3PM100.

4、02 mg/m3 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使用的空氣凈化消毒裝置性能應符合表5的要求。表5 空氣凈化消毒裝置性能的衛生要求項目條 件要 求裝置阻力正常送排風量50 Pa顆粒物凈化效率一次通過50%微生物凈化效率一次通過50%連續運行效果24小時運行前后凈化效率比較效率下降10%消毒效果一次通過除菌率90% 5 衛生檢驗5.1 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冷卻水、冷凝水、送風及風管采用抽樣法檢驗,抽樣數量根據系統設置、運行或風管清洗情況確定。5.2 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冷卻水、冷凝水中嗜肺軍團菌的檢驗方法見附錄A。5.3 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新風量的檢測方法見附錄B。5.4 空調送風中可吸入顆粒物的檢測方法見附錄C。5.5

5、 空調送風中微生物的檢驗方法見附錄D。5.6 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使用的空氣凈化消毒裝置衛生安全性檢驗 衛生安全性檢驗指標根據裝置的工作原理和安裝位置確定。 臭氧濃度的檢驗采用GB/T 15438規定的紫外光度法或GB/T 18204 規定的靛藍二磺酸鈉分光光度法。 紫外線泄露強度的檢驗采用衛生部消毒技術規范規定的方法。 TVOC濃度的檢驗采用GB/T 18883附錄C熱解析/毛細管氣相色譜法。 釋放出的PM10濃度的檢驗采用WS/T 206規定的光散射法。5.7 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使用的空氣凈化消毒裝置性能檢驗性能檢驗應在實驗室和現場分別進行。 裝置阻力的實驗室檢驗方法見附錄E。 顆粒物凈化效率實

6、驗室檢驗方法見附錄F。 微生物凈化效率、消毒效果檢驗方法見附錄G。5.8 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使用消毒劑的評價采用衛生部消毒技術規范中規定的方法。5.9 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風管內表面積塵量的檢驗方法見附錄H。5.10 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風管內表面微生物的檢驗方法見附錄I。6 本規范自2006年3月1日起實施。附錄A冷卻水、冷凝水中嗜肺軍團菌檢驗方法本附錄規定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冷卻水、冷凝水及其形成的沉積物、軟泥等樣品中嗜肺軍團菌的檢驗方法。A1原理待測水樣經過濾膜或離心濃縮后,一部分樣品經酸處理與熱處理,以減少雜菌生長,一部分樣品不作處理。將上述處理與未處理樣品分別接種BCYE瓊脂平板并進行培養,生成

7、典型菌落并經生化培養和血清學實驗鑒定確認則判定為嗜肺軍團菌。A2 主要儀器設備A2.1 平皿:90mmA2.2 培養箱:3537A2.3 紫外燈:波長360±2nmA2.4 濾膜濾器A2.5 濾膜:孔徑0.220.45µmA2.6 蠕動泵A2.7 離心機A2.8 渦旋振蕩器A2.9 普通光學顯微鏡、熒光顯微鏡、體式鏡A2.10 水浴箱A3 采樣A3.1 采樣容器:可選擇玻璃瓶或聚乙烯瓶,沉積物與軟泥需用廣口瓶,容器均需螺口或磨口,用前滅菌。A3.2 采樣量:每個采樣點依無菌操作取水樣(或沉積物、軟泥等樣品)約200ml。A3.3 中和:經氯或臭氧等消毒的樣品,采樣容器滅菌前

8、加入硫代硫酸鈉溶液以中和樣品中的氧化物。A3.4 樣品運輸與貯存:樣品最好2天內送達實驗室,不必冷凍,但要避光和防止受熱,室溫下貯存不得超過15天。A4 方法與步驟A4.1 樣品處理A 沉淀或離心:如有雜質可靜置沉淀或1000r/min離心1min去除。A 過濾:將經沉淀或離心的樣品通過孔徑0.220.45µm濾膜過濾,取下濾膜置于15ml滅菌水中,充分洗脫,備用。A 熱處理:取1ml洗脫樣品置50水浴加熱30min。A 酸處理:取5ml洗脫樣品,調pH至2.2,輕輕搖勻,放置5min。A4.2 接種與培養:取A洗脫樣品、A4.1.3 熱處理樣品及A4.1.4 酸處理樣品各0.1ml

9、,分別接種GVPC平板。將接種平板靜置于CO2培養箱中,溫度為3537,CO2濃度為2.5%。無CO2培養箱可采用燭缸培養法。觀察到有培養物生成時,反轉平板,孵育10天,注意保濕。A4.3 觀察結果:軍團菌生長緩慢,易被其它菌掩蓋,需每天在體式鏡上觀察。軍團菌的菌落顏色多樣,通常呈白色、灰色、藍色或紫色,也能顯深褐色、灰綠色、深紅色;菌落整齊,表面光滑,呈典型毛玻璃狀,在紫外燈下,有熒光。A4.4 菌落驗證:從每一個平皿上挑取2個可疑菌落,接種BCYE和L半光氨酸缺失的BCYE瓊脂平板,3537培養2天,凡在BCYE瓊脂平板上生長而在L半光氨酸缺失的BCYE瓊脂平板不生長的則為軍團菌菌落。A4

10、.5嗜肺軍團菌型別的確定:應進行生化培養與血清學實驗確定嗜肺軍團菌。生化培養:氧化酶(/弱+),硝酸鹽還原,尿素酶,明膠液化,水解馬尿酸。血清學實驗:用嗜肺軍團菌診斷血清進行分型。附錄B新風量檢測方法本附錄規定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新風量的檢測方法風管法,即直接在新風管上測定新風量。B1 原理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處于正常運行或規定的工況條件下,通過測量新風管某一斷面的面積及該斷面的平均風速,計算出該斷面的新風量。如果一套系統有多個新風管,每個新風管均要測定風量,全部新風管風量之和即為該套系統的總新風量(立方米/小時),根據系統服務區域內的人數,便可得出新風量結果(立方米/人·小時)。B2

11、主要儀器B2.1 皮托管法B 標準皮托管: =0.99±0.01,或S型皮托管 =0.84±0.01。B 微壓計:精確度應不低于2%,最小讀數應不大于1 Pa。B 水銀玻璃溫度計或電阻溫度計:最小讀數應不大于1°C。B2.2 風速計法B 熱電風速儀:最小讀數應不大于0.1m/s。B 水銀玻璃溫度計或電阻溫度計:最小讀數應不大于1°C。B3 檢測斷面和測點B3.1檢測斷面應選在氣流平穩的直管段,避開彎頭和斷面急劇變化的部位。B3.2測點位置和數量B圓形風管:將風管分成適當數量的等面積同心環,測點選在各環面積中心線與垂直的兩條直徑線的交點上,同心環數及測點數

12、的確定見表B1。直徑小于0.3米、流速分布比較均勻的風管,可取風管中心一點作為測點。氣流分布對稱和比較均勻的風管,可只取一個方向的測點進行檢測。表B1 圓形風管的環數及測點數風管直徑(米)環數(個)測點數(兩個方向共計)11248122381223341216B 矩形風管:將風管斷面分成適當數量的等面積小塊,各塊中心即為測點。等面積小塊的數量和測點數的確定見表B2。表B2 矩形風管的分塊及測點數風管斷面面積(m2)等面積小塊數(個)測點數(個)12×24143×39493×4129164×416B4 檢測步驟B4.1 風管截面面積測量測定風管檢測斷面面積

13、(F),分環或分塊確定檢測點。B4.2 皮托管法測定風速與風量B 準備工作:檢查微壓計顯示是否正常,微壓計與皮托管連接是否漏氣。B 動壓(Pd)的測量:將皮托管全壓出口與微壓計正壓端連接,靜壓管出口與微壓計負壓端連接。將皮托管插入風管內,在各測點上使皮托管的全壓測孔正對著氣流方向,偏差不得超過10°,測出各點動壓。重復測量一次,取平均值。B 新風溫度(t)的測量:一般情況下可在風管中心的一點測量。將水銀玻璃溫度計或電阻溫度計插入風管中心測點處,封閉測孔,待溫度穩定后讀數。B 新風量(Q)的計算:新風管某一斷面的新風量按下式計算。 B4.3 風速計法測定風速與風量當風管內的動壓值小于4

14、 Pa時,可用熱電風速儀測量風速。B 準備工作:調節風速儀的零點與滿度。B 風管內平均風速()的測定:將風速儀放入風管內,測定各測點風速,以全部測點風速算術平均值作為檢測結果。B 新風量(Q)的計算:新風管某一斷面的新風量按下式計算。 式中:Q 新風量(m3/h) F 風管截面面積(m2) 風管中空氣的平均風速(m/s)附錄C送風中可吸入顆粒物檢測方法 本附錄規定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送風中可吸入顆粒物(PM10)濃度的檢測方法。C1 儀器C1.1 PM10檢測儀器為便攜式直讀儀器。C 檢測儀器顆粒物捕集特性應滿足Da50=10±0.5mm,sg=1.5±0.1的要求。 Da5

15、0 儀器捕集效率為50%時所對應的顆粒物空氣動力學直徑 sg 儀器捕集效率的幾何標準差C 檢測儀器測定的重現性誤差:平均相對標準差小于7%。C 檢測儀器與稱重法比較,總不確定度(ROU)不應大于25%。 ROU=b+2MVC 式中:b 重量法與儀器法配對測定PM10結果相對誤差的算術平均值 MVC 儀器法測定PM10結果之間相對誤差的幾何平均值C 儀器測定范圍0.0110mg/m3。C 檢測儀器示值不是質量濃度的,須給出符合要求的質量濃度轉換系數(K)值。C1.2 儀器使用前,應按儀器說明書要求進行檢驗與標定。C2 檢測點布置C2.1 檢測點在送風口散流器下風方向1520cm處,根據檢測點數量

16、采用對角線或梅花式均勻布置。C2.2 送風口面積小于0.1m2的設置3個檢測點,送風口面積在0.1m2以上的設置5個檢測點。C3 檢測時間與頻次C3.1 檢測應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正常運轉條件下進行。C3.2 每個檢測點檢測3次。C3.3 每個數據測定時間根據送風中PM10濃度、儀器靈敏度、儀器測定范圍確定。C4 檢測數據處理C4.1 對于非質量濃度示值的測定值,按儀器說明書要求將每次檢測示值轉換為質量濃度。 C = R´K 式中:C 質量濃度,mg/m3 R 儀器有效示值(扣除本底值、基底值等后的示值) K 儀器的質量濃度轉換系數C4.2 送風口送風中PM10濃度的計算第k個送風口的

17、送風中PM10濃度(Cak)按下式計算:式中:Cij 第j個測點、第i次檢測值; n 測點個數。C4.3 送風中PM10濃度的計算 一個系統(a)的送風中PM10濃度(Ca)按該系統全部檢測的送風口PM10濃度(Cak)的算術平均值給出。 附錄D送風中微生物檢驗方法 本附錄規定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送風中細菌總數、真菌總數和b-溶血性鏈球菌的檢驗方法。D1 送風中細菌總數D1.1原理 用儀器法采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送風中的細菌,計數在營養瓊脂培養基上經3537、48小時培養所形成的菌落數,以每立方米空氣中菌落形成單位(cfu/m3)報告。D1.2 方法與要求D采樣點:一般設在距送風口下風方向1520

18、cm處。D 采樣環境條件:采樣時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必須在正常運轉條件下,并關閉門窗1小時以上,盡量減少人員活動幅度與頻率,記錄室內人員數量、溫濕度與天氣狀況等。D 采樣方法 以無菌操作,使用六級篩孔空氣撞擊式采樣器,以空氣流量為28.3L/min,在采樣點采集5-15min。D1.3 培養D 營養瓊脂培養基成分: 蛋白胨 10g 氯化鈉 5g 肉膏 5g 瓊脂 20g 蒸餾水 1000ml制法:將蛋白胨、氯化鈉、肉膏溶于蒸餾水中,校正pH值為7.27.6,加入瓊脂,121 20min滅菌備用。D 方法:將采集細菌后的營養瓊脂平皿置3537培養48小時,計數菌落數,記錄結果并換算成cfu/m3。D

19、2 送風中真菌總數D2.1 原理 用儀器法采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送風中的真菌,計數在沙氏瓊脂培養基上經28、57天培養所形成的菌落數,以每立方米空氣中菌落形成單位(cfu/m3)報告。D2.2方法與要求D采樣點與D1.2.1款要求相同。D 采樣環境條件:采樣時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必須在正常運轉條件下,并關閉門窗1小時以上,盡量減少人員活動幅度與頻率,記錄室內裝修狀況、人員數量、溫濕度與天氣狀況等。DD2.3 培養D 沙氏(Sabourands agar)瓊脂培養基成分: 蛋白胨 10g 葡萄糖 40g 瓊脂 20g 蒸餾水 1,000ml制法:將蛋白胨、葡萄糖溶于蒸餾水中,校正pH值為5.56.0,

20、加入瓊脂,115 15min滅菌備用。D方法:將采集真菌后的沙氏瓊脂培養基平皿置28培養57天,逐日觀察并于第7天記錄結果。若真菌數量過多可于第5天計數結果,并記錄培養時間,換算成cfu/m3。D3 送風中b-溶血性鏈球菌D3.1 原理用儀器法采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送風中的b-溶血性鏈球菌,經3537,2448小時培養,在血平皿平板上形成典型菌落的為b-溶血性鏈球菌。以每立方米空氣中菌落形成單位(cfu/m3)報告。D3.2 方法與要求D采樣點與D1.2.1款要求相同。D 采樣環境條件:采樣時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必須在正常運轉條件下,并關閉門窗1小時以上,盡量減少人員活動幅度與頻率,記錄室內人員數量

21、。D3.3 培養 D 血瓊脂平板成分: 蛋白胨 10g 氯化鈉 5g 肉膏 5g 瓊脂 20g 脫纖維羊血 510 ml 蒸餾水 1,000ml制法:將蛋白胨、氯化鈉、肉膏加熱溶化于蒸餾水中,校正pH值為7.47.6,加入瓊脂,121 20min滅菌。待冷卻至50左右,以無菌操作加入脫纖維羊血,搖勻傾皿。D 方法:采樣后的血瓊脂平板在3537下培養2448h。D3.4 結果觀察培養后,在血平皿平板上形成呈灰白色,表面突起直徑0.50.7mm的細小菌落,菌落透明或半透明,表面光滑有乳光;鏡檢為革藍氏陽性無芽孢球菌,圓形或卵圓形,呈鏈狀排列(視培養與操作條件影響鏈可短可長48個細胞至幾十個細胞);

22、菌落周圍有明顯的24mm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無色溶血環。符合上述特征的菌落為b-溶血性鏈球菌。附錄E空氣凈化消毒裝置阻力檢驗方法 本附錄規定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使用的空氣凈化消毒裝置阻力的實驗室檢驗方法。E1 原理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在實驗室空氣動力學實驗臺的條件(按照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正常運行條件將空氣動力學實驗臺調整到相應的風速)下,分別測定裝置入口處空氣的全壓(Pti)或靜壓(Psi)和出口處空氣的全壓(Pt0)或靜壓(Ps0),按下式得出裝置的阻力(P)。當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前后風道直徑相同時: 式中: 裝置前檢測斷面空氣平均靜壓,Pa;裝置后檢測斷面空氣平均靜壓,Pa;h 裝置前測定截面到裝置

23、入口及裝置出口到測定后截面的管道阻力之和,Pa。E2 設備及儀器E2.1空氣動力學實驗臺。E2.2標準皮托管:系數0.99±0.01。E2.3傾斜式微壓計:最小讀數應不大于1Pa。E3 方法E3.1 靜壓的測定:將皮托管的靜壓出口與微壓計負壓端連接,微壓計正壓端與大氣連通;將皮托管插入風管內,皮托管的全壓測孔朝向氣流方向,讀出靜壓值。E3.2 靜壓的計算:將靜壓測定值代入上式可得出裝置的阻力。附錄F空氣凈化消毒裝置顆粒物凈化效率檢驗方法 本附錄規定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使用的空氣凈化消毒裝置顆粒物一次通過凈化效率和連續運轉條件下顆粒物凈化效率的實驗室檢驗方法。F1 顆粒物一次通過凈化效率

24、F1.1 原理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在實驗室空氣動力學實驗臺條件下,在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前段發生一定濃度的顆粒物,分別測定裝置入口處管道空氣中PM10顆粒物濃度(C1)和出口處管道空氣中PM10顆粒物濃度(C2),按下式得出裝置的顆粒物一次凈化效率(hP1)。 hP1=(C1-C2)/C1´100%F1.2 設備及儀器F空氣動力實驗臺: 風速范圍 18m/s; 風速穩定性 ±10%設定值; 顆粒物濃度范圍 0.151.5mg/m3; 濃度穩定性 ±10%。F 重量法檢驗儀器:PM10顆粒物采樣器 =10±0.5mm, sg=1.5±0.1 2臺;流量控

25、制箱 Q=2060 L/min 2臺;采氣泵 Q=50100 L/min 2臺。F直讀式檢驗儀器:PM10顆粒物測定儀 =10±0.5mm, sg=1.5±0.1,精度0.01mg/m3 2臺。F1.3 步驟F 調整實驗臺的風速,使通過空氣凈化消毒裝置的氣流速度滿足檢驗要求。F 確定顆粒物等動力采樣條件。F 利用顆粒物發生器在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前段發生26微米粒徑的單分散相標準粒子,其顆粒物濃度在310倍標準值范圍內。F 根據顆粒物濃度與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原理,選擇采用重量法或直讀式儀器進行檢測。F 在檢測斷面的中心設置一個或多個檢測點,重量法儀器或直讀式儀器均應在該點取樣。F

26、 使用重量法儀器檢測時,要根據顆粒物濃度、天平感量和采氣流量確定采樣時間,采樣時間原則上不應少于30分鐘。F 使用兩臺直讀式顆粒物濃度測定儀檢測時,兩臺測定儀的型號和性能應相同。F 測定儀應在讀數穩定后讀取結果。F 采用重量法采樣或直讀式測塵儀測定,均應采樣或測定3次,取3次平均值作為檢測斷面濃度C1和C2。F2 連續運行條件下顆粒物凈化效率F2.1 原理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在空氣動力學實驗臺條件下,使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在PM10顆粒物濃度0.51.5毫克/立方米的穩定環境中連續運行24小時后,分別測定裝置入口處管道空氣中PM10顆粒物濃度(Ct1)和出口處管道空氣中PM10顆粒物濃度(Ct2),按

27、下式得出此時裝置的顆粒物凈化效率(hPt)。 hPt=(Ct1-Ct2)/Ct1´100% 由下式得出裝置顆粒物凈化效率下降的百分數。 (hp1-hpt)/hp1 ´100%F2.2 設備及儀器與顆粒物一次通過凈化效率檢測時使用的設備與儀器相同。F2.3 步驟與顆粒物一次通過凈化效率檢測時的步驟相同。附錄G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微生物凈化消毒效果檢驗方法 本附錄規定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使用的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微生物一次通過凈化效率或消毒效果的檢驗方法。G1 原理 通過測定一定狀態下空氣中微生物數量在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前后的變化來計算凈化或消毒效率,從而評價空氣凈化消毒裝置的凈化消毒效果

28、。G2 實驗器材G2.1試驗菌:空氣中的自然菌。G2.2 采樣器:六級篩孔空氣撞擊式采樣器。G2.3 磷酸鹽緩沖液:0.03 mol/L,pH 7.2。G2.4 營養瓊脂培養基G2.5 溫度計G2.6 濕度計G3 實驗方法 G3.1 按空氣凈化消毒裝置的技術要求將其安裝在實驗設備上。G3.2 分別將六級篩孔空氣撞擊式采樣器置于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前后的中間位置,開啟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待運行穩定后,同時采集裝置前后的空氣,流量為28.3L/min,采樣時間為515分鐘。采樣結束后,將平板放入培養箱中培養,同時將同批次試驗用培養基置3537培養箱中培養作為陰性對照,48小時記錄結果。試驗重復 3次。G

29、3.3 消除率的計算按下式進行:G4 評價規定消除率均50%為凈化合格,90% 者為消毒合格。陰性對照組應無菌生長;凈化消毒前的菌量在 5002500cfu/m3。 附錄H風管內表面積塵量檢驗方法 本附錄規定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風管內表面積塵量的檢驗方法。H1 原理采集風管內表面規定面積的全部積塵,以稱重方法得出風管內表面單位面積的積塵量,表示風管清洗后的清潔程度或空調風管的污染程度。H2 器材H2.1 采樣面積為50或100平方厘米。H2.2 無紡布或其它不易失重的材料。H2.3 密封袋。H2.4 采樣工具或設備。H2.5 天平,精度0.0001g。H2.6 一次性塑料手套。H3 風管清洗后的清潔程度檢驗步驟H3.1 采樣時間采樣應在風管清洗后的七日內進行。H3.2 采樣點在清洗后確定檢測的每套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主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