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傳播學薛可博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導[118]_第1頁
人際傳播學薛可博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導[118]_第2頁
人際傳播學薛可博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導[118]_第3頁
人際傳播學薛可博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導[118]_第4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人際傳播學薛可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學 教授、博導第四章人際傳播過程一、人際認知一、人際認知 在人際傳播的過程中,人際認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際認知是了解別的個體的基礎,是與別的個體協調行動和建立各種關系的基礎。人際認知和人際交往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人際交往都包含有認知的因素,只有在對交往的對象了解的基礎上,才能順利地進行個人的人際傳播。人際認知是在交往中實現的,人際認知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交往的過程中,認知雙方多次反復的,逐步深入的過程。(資料來源:高玉祥 王仁欣 劉玉玲主編,人際交往心理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P35) 人際認知的層次 對他人外部特征的認知 對他人內部狀態的認知 對

2、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認知 二、人際印象二、人際印象 所謂印象是指在人們記憶中所保留的有關認知客體的形象。人際印象是對人、對由人構成的群體和社會的印象,而對群體和社會的印象實質上也是對人的印象。在實際生活中,對物的印象,也常常可以構成為社會印象。比如,被美化了的城市給人們留下的好印象,實際上包含著市民們和諧的美,熱愛生活和大自然的人格,人們辛勤勞動的精神;被毀壞的古跡和市容留在人們腦中的,往往含有落后和愚昧的行為以及在荒廢和混雜中掙扎著的人群的印象。人際印象在本質上是對人的面貌和特點、即人格的反映,它比人際知覺更接近人的內在的東西。 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 累加模式 平均模式 加權平均模式 印象形成

3、的特點 協調一致性 評定性 印象形成時的心理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光環效應定勢效應社會刻板印象 三、人際吸引三、人際吸引 人際吸引,是指人與人之間在感情方面的相互喜歡和親和現象,即一個人對他人所抱的積極態度。國內外心理學家對此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并提出了許多人際吸引的理論,這些理論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強化理論和認知理論。強化理論強調我們對周圍世界評價時的情緒反應,把個體視為非理性的、非邏輯的,常常依據感情來行事;認知理論強調對周圍世界評價時所經歷的思維過程,把個體視為理性的、按邏輯辦事的 。 強化理論;相互作用理論;得失理論相等理論。 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鄰近因索 相似因素 互補因素 相悅因素 個性

4、因素 儀表因素四、人際溝通四、人際溝通 人際溝通是人際傳播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借以溝通思想、交流感情,是人類群體進而也是人類社會形成的開端。人際溝通就是憑借人這個有生命的特殊物質的主體活動而實現的,它主要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第一,溝通雙方沒有主客體之分,均為積極的主體。 第二,人際溝通能夠調整交往雙方的關系。 第三,人際溝通需要溝通雙方具備統一的或大體相同的編碼和譯碼符號體系。 第四,在人際溝通過程中,有可能產生完全特殊的社會上的、心理上、文化上的溝通障礙。 人際溝通的類型 按照溝通的組織系統分:正式溝通和非正式溝通; 按照是否借助中介分:直接溝通和間接溝通; 按照傳

5、遞有無反饋分:單向溝通和雙向溝通; 按照語言工具分:口頭溝通和書面溝通; 按照功能分:工具性溝通和滿足需要的溝通。 人際溝通的網絡正式溝通網絡; (資料來源:人類大溝通,徐斌著,長春出版社,1990年,P257)(資料來源:傳播學導論,董天策著,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P127)(資料來源:人類交流與傳播,周曉明著,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P304)非正式溝通網絡(資料來源:傳播學導論,董天策著,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P128)人際溝通的作用 信息溝通與共享 情感交流 初級情感交流 親密情感交流 知心情感交流 五、人際關系形態五、人際關系形態 人是社會的人,人際關系是社會關系的

6、具體表現,它具有十分豐富的社會內容。從整體上看,有多少種社會關系也就有多少種人際關系。根據社會內容,我們把人際關系歸納為以下幾種: 人際政治關系 人際經濟關系 人際文化關系 人際法律關系 人際道德關系 人際信仰關系 特殊情況下的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的種類劃分 以交往頻率來劃分 以交往距離和交際媒介來劃分 以交往的層次來劃分 以交往的復雜程度來劃分 以交往雙方所屬的社會群體性質來分 人際關系存在的基本形式 業緣人際關系 親緣人際關系 地緣人際關系 (資料來源簡明人際關系學,溪潔人 陳瑩編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P73)六、人與人的相知六、人與人的相知 人與人之間通過相遇、相交的過程,彼

7、此之間有了一定的接觸,并且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進入到人際傳播的第三個階段相知。這種相知是人們在非常熟悉對方的情況下進行的人際交往活動。在人際交往活動中競爭關系、合作關系、協調競爭與合作之間的關系以及人際沖突都是在彼此熟知的情況下發生的。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強調的就是“知”。 競爭 競爭的特性: 目標明確性; 動機強烈性; 過程公開性; 結果勝負性; 競爭的正負效應: 競爭的正效應 競爭可以加速以實現目標為目的活動的進行,可以加強工作或學習活動的效率和動機,并且可以制定應該達到的目標,不斷提高這個目標的標準,點燃實現這個目標的熱情。競爭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個人的潛能,使之發出付諸實現的驚人

8、能量。 競爭的負效應 在競爭過程中,對于對方的優點、好的意見視而不見、全盤否定對方,甚至采取敵對的態度。再者,競爭中取勝的一方可能容易產生不恰當的優越感,驕傲自滿,沾沾自喜,對失敗者抱以一種蔑視的態度。 合作 相對軟弱的個體或群體可以通過與其他個體和群體組成聯盟的形式,共同來完成共同的預定目標,這種現象就是合作。 合作的理論 :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政治家對合作怎樣形成和什么時候會形成非常感興趣,有關合作的形成的其中一個理論就是“權力理論”。 影響合作的因素: 是否尊崇回報規范的差異 溝通是否充分 威脅情況的出現 群體規模的大小 對他人動機的反應 參與個體的個人傾向性 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合作是在

9、競爭中獲勝的前提 競爭有利于合作的開展 競爭和合作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資料來源:社會心理學原理與應用,趙國祥 趙俊峰 主編,河南大學出版 1990年,P427) 沖突 有兩種定義。第一種是瓊斯等人(E.E.Jones,1976)為代表所下的定義。他們認為沖突是:“一個人被驅動去做兩個或更多個互不相容的反應時所處的狀態。”另一種是雷文等人為代表所下的定義。他們定義沖突為:“由于實際的或希望的反應的互不相容性而產生的兩個或更多個社會成員之間的緊張狀態。”這兩種定義的作者們都同意沖突來自于互不相容性。但前者注重個人內部的互不相容性,后者注重于兩個或更多個個體之間的互不相容性。沖突的形式: 個人內部的沖突 (1)接近接近型 (2)背離背離型 (3)接近背離型 (4)雙重接近背離型 人際沖突 (1)“零總和”沖突 (2)“非零總和”沖突 沖突的原因: 對稀有資源的競爭 歸因 溝通不利 報復沖突的管理和解決: 協商: (1)最初的立場; (2)讓步; (3)減少緊張的逐漸回報策略; (4)通過代表解決沖突;對稀有資源的競爭 仲裁; 建立超越沖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