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藥在不同病證中的配伍運用_第1頁
風藥在不同病證中的配伍運用_第2頁
風藥在不同病證中的配伍運用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風藥在不同病證中的配伍運用        【關鍵詞】  風藥 配伍所謂“風藥”是指柴胡、升麻、防風、葛根、桂枝、羌活、白芷、薄荷等一類氣味辛薄,藥性升浮,具有升、散、行、透、動等多種特性 ,能從不同的角度發揮發散祛邪、開郁暢氣、辛溫通陽、燥濕化痰、通絡開竅、活血化淤、升陽助補等多種作用,多用于外感風邪的一類藥物。李東垣認為:“凡治風之藥,皆辛溫,上通天氣。”又說:“味之薄者,諸風藥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風藥除常用于表證、風證外,也常配伍于許多方劑中治療多種病證,其配伍運用非常靈活而廣泛,現淺述如下:

2、1  風藥治肝氣郁滯肝屬木,體陰而用陽,肝之病變常表現在主疏泄和藏血的功能失調兩方面,疏調肝氣是其基本用藥法則。疏泄肝木之藥,多為行氣走竄之品,如青皮、川楝子、香附等,久用或過用有損氣致虛之虞。而風藥享輕靈之性,彰顯木氣升發之象,能暢達肝氣以順應肝木之曲直,因其在方劑中配伍用味少且劑量亦輕,不致有損氣之偏,此為行氣疏肝之品所不及者。肝主藏血,血虛則孽生內風,又易招致外風內舍,而使病情纏綿或加重。行氣藥過用易耗損肝血,滋血藥又常戀邪滯氣,權衡之法,是在滋養肝血藥中,少用12味風藥,引藥入肝,直達病所,既可順應肝木之性,又能振奮氣機,可促使疾病向愈。風藥性清屬陽,能疏肝解郁,宣暢氣機,氣

3、行則血活,如逍遙散、柴胡疏肝散之用柴胡、薄荷、川芎、生姜;再如痛瀉要方治脾虛肝郁之痛瀉,在補氣健脾,柔肝理氣的配伍中,加入一味防風,含有深刻妙義。防風辛甘性溫,入肝脾經,被東垣奉為理脾要藥,認為“若補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醫方集解也云:“防風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風能勝濕,為理脾引經要藥”。在方中防風隨不同配伍作用亦異,配白芍能疏解肝郁、柔調肝體;得白術能舒脾升清;伍陳皮能理脾勝濕。從全方來看,防風有調肝舒脾勝濕之功,證之臨床,對于脾虛肝郁之腹痛泄瀉,本方確有特效。或曰:柴胡疏肝解郁之力勝于防風,何棄此而用彼?蓋因柴胡入肝而不走脾,其雖能升發少陽之氣,而無舒脾勝濕之功,故不取柴胡。2 

4、; 風藥治脾胃病脾屬太陰濕土,體陰而用陽,主要生理功能是運化水谷精微、主統血和肌肉四肢。其氣機活動的特點是“升清”,即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吸收并上輸于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故說“脾氣主升”“脾以升為健”。因此,脾病的病理特別多見脾不升清,水谷不化,氣血生化無源,表現為神疲乏力、頭暈目眩、腹脹、泄瀉等癥。在治療用藥時,注意到脾陰用陽,以升為健的特點,在方中配伍風藥以順應其陽氣升發之性,常可收到滿意效果。正如柯琴名醫方論所說:“補中之劑,得發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氣之劑,賴清氣之品而氣益倍”。如名方補中益氣湯治中氣不足,氣虛發熱,方中重用黃芪、人參甘溫補中益氣,配少量柴胡、

5、升麻引升其陽而散郁火,東垣稱此為“陰火”。治療此火,不可苦寒直折,更損陽氣。應補益脾胃,復其升降,因勢利導,引郁火隨脾胃升降而散之,即東垣所謂“惟當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瀉陰火,以諸風藥升發陽氣”;再如清胃散主治胃火牙痛,方中用黃連苦寒直折胃腑之實火,配伍升麻取其輕清升散透發,可宣達郁遏之伏火,有“火郁發之”之意。黃連得升麻,降中寓升,則瀉火而無涼遏之弊;升麻得黃連,則散火而無升焰之虞。1         經曰:“土得木而達”,生理上脾胃納化飲食,升降相因,有賴于肝之疏泄。病理上肝病可以及脾(胃),肝失

6、疏泄,可致脾失運化,胃失和降。脾(胃)病可以及肝,脾胃之實,可致土壅木郁;脾胃之虛,可見土虛木乘。因此,疏肝理脾是調理脾胃病的一個重要環節。脾胃病配伍風藥,既可照顧脾之升清,又可借風藥之升散,應肝性之條達,以疏肝郁,即內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意。如逍遙散治肝郁乘脾,方中柴胡、薄荷,既輕揚疏肝,又醒脾開胃。3  風藥治水濕為病水濕為病,濕勝則陽微,且濕為有形之邪,最易郁遏氣機。風藥多具宣通之性,能升發陽氣,振奮氣化、疏暢氣機,故風能勝濕。因此在治水濕病的方劑中常配伍風藥。如疏鑿飲子水腫喘逆,二便不利之證,方以商陸、茯苓皮、澤瀉、木通、椒目、赤小豆、檳榔、大腹皮等利水行氣為主,復佐

7、以羌活、秦艽、生姜辛散走表,疏風散水,與諸利水藥相伍,可使水腫速消。全方利疏結合,呈疏江鑿河之勢,從表里前后分消水邪,體現了內經“開鬼門,潔凈府”的治療原則;經方五苓散治太陽蓄水,痰飲悸動之證,方中以二苓、白術、澤瀉健脾化飲利水,其匠心之處在于配伍了桂枝,桂枝在方中的主要作用是溫陽化氣,助它藥利水化飲,且又能提邪透表,以防邪氣深入,體現了經方用藥之精深獨到;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的藿香正氣散,方中紫蘇、白芷、藿香辛溫芳香,藥量約占全方總量的1/4,既可解散外邪,又能醒脾化濕,配合其它健脾行氣燥濕之品,可使正氣和調,邪去病安;完帶湯主治脾虛肝郁濕盛之帶下癥,配伍一味芥穗,其義亦不脫風藥勝濕之理;再如金匱越婢湯、越婢加術湯,兩方均以麻黃配石膏為主組成,麻黃既能發汗散越水氣,又能宣肺通調水道,據臨床觀察,本方治療水腫,有的出汗,有的無汗,其關鍵在于石膏與麻黃的劑量配比,若石膏的劑量不超過麻黃用量的三倍,則既能發汗,又可利水;若石膏劑量是麻黃劑量的三倍以上,則不出汗,僅有宣肺利水之功。由此知麻黃的作用要受到石膏的制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