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和教學中的適應性、動態(tài)性、社會性和個性化的探索_第1頁
課程和教學中的適應性、動態(tài)性、社會性和個性化的探索_第2頁
課程和教學中的適應性、動態(tài)性、社會性和個性化的探索_第3頁
課程和教學中的適應性、動態(tài)性、社會性和個性化的探索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課程和教學中的適應性、動態(tài)性、社會性 和個性化的探索The Quest for Adaptability, Dynamicity, Socializability and Individualizability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胡錦華* 尚俊杰*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 E-mail:.hk*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系 E-mail:jjshang本文詳細闡述了教育領域中信息技術(IT)的發(fā)展趨勢。在比較了幾種正在發(fā)展中的教學方法后,作者闡明了達到課程和教學的適應性、動態(tài)性、社會性和個性化目標的具體步驟,從而指出了修補我們的

2、教育實踐的必要性。關鍵詞:課程與教學 信息技術 IT1 引言教育的目的就是把積累的文明社會的知識、經(jīng)驗和睿智傳遞給以后各代,通常是通過課程和教學(以后簡稱C&I)來實現(xiàn)的。毫無疑問,大多數(shù)教育學家都會同意以下這些C&I的目標:(1)適應性能適應個別的學習者的背景和學習方式;(2)動態(tài)性內(nèi)容是可變的,從而學習者們總能看到并復習相關的(或不相關的)材料;(3)社會性意味著學習的過程將有助于社會技能的發(fā)展;(4)個性化能夠個性化的適應不同的學習者的學習節(jié)奏和特點。然而幾個世紀以來,由于人力和資源的限制,我們只能夠培訓得起每代人中的一小部分。為了選擇這少部分人,我們設計了不同形式的可以

3、稱為“過濾器”的考試和認證系統(tǒng),從而使得只有那些被“選中”的少數(shù)人才能使用絕大部分的稀缺資源。由于教育方面的其他設置也是為了這個目的,顯而易見,我們離C&I的理想目標還差的很遠。傳統(tǒng)上,C&I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1)閱讀;(2)寫作;(3)計算;(4)交流。這些組成部分通常在認知、消化、應用和概括、學習的社會化這些過程中作為主要活動體現(xiàn)出來。目前,鑒于技術進步節(jié)奏加快及市場中全球化競爭益發(fā)猛烈,我們面臨著這樣一種需要,就是為我們的任務或工作持續(xù)并定時地提供技能和知識。此外,對于大多數(shù)專業(yè)人士的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的要求擴張的是如此之快,以至于現(xiàn)今一個“好”學位的“半衰期”只有幾

4、年而已 (El-Rewini and Mulder, 1997)。當新千年揭開序幕之際,隨著信息技術逐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我們應該怎樣設計C&I的目標,才能迎接信息時代的挑戰(zhàn)呢?也許我們應該首先反思技術是怎樣被應用于教育的。2 技術在教育中的發(fā)展技術在教育中的發(fā)展可以被分為四個階段:(1)前印刷業(yè)階段,知識和C&I只能在一定區(qū)域內(nèi)傳播;(2)印刷業(yè)階段,知識、信息和C&I可以在更廣泛的區(qū)域中傳播;(3)計算機階段,這里指過去的三十年,尤其是不同形式的信息開始借助計算機變得隨時可獲取的時候,同時,借助計算機,出版變的更加容易,導致更廣泛的知識和信息的傳播;(4)網(wǎng)絡

5、階段,該階段指最近的五年,尤指普遍使用的桌面電腦為了更廣泛地進行資源共享而進行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針對每一個階段,C&I各主要部分所使用的特定媒介(如:閱讀、寫作、計算和交流)以及它們的限制如表1所示。表1階段閱讀寫作計算交流限制(在 C&I設置)下)1文本;偶爾輔以手繪圖畫與閱讀相同主要為數(shù)字,有符號補充詞語,偶爾有視覺輔助的限制在一定區(qū)域內(nèi),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2同上同上同上同上盡管更廣泛的信息傳播成為可能,但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3文本、聲音和圖形基于計算機的文本、聲音和圖形輸入符號(在計算機輔助下)詞語,基于計算機的視覺輔助成為可能利用CBI(計算機教學)使得信息傳播可以可跨越

6、時間和空間。4同上同上同上利用Internet 可實現(xiàn)遠程交流同上盡管如此,隨著IT以令人驚駭?shù)乃俣妊杆侔l(fā)展,以下這些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有可能:(1)計算機化的教室和實驗室,在其中可以使用諸如虛擬現(xiàn)實技術等其他計算機輔助教學方法;(2)聯(lián)網(wǎng)的學習環(huán)境(Ibrahim, 1997);除利用計算機外,目前學習環(huán)境還可以利用計算機網(wǎng)絡構建,比如越來越多的基于網(wǎng)絡的學習小組、興趣小組、電子公告牌(EBBS)和交流小組等;(3)WWW和數(shù)字圖書館的發(fā)展,使得信息可以傳播到任何地方,人們幾乎無論在什么地方,家中或者學校,都能方便地獲取信息(Gaines and Shaw, 1997)。以上這些使得傳統(tǒng)的C&a

7、mp;I設置越來越不適應最近興起的虛擬教室和虛擬校園,甚至使得對傳統(tǒng)教室的需求幾乎在縮減。那么,所有這些發(fā)展到底能給我們什么啟示呢?3 啟示(1)從C&I的目標及相關的評價系統(tǒng)來看C&I的真正任務是幫助每個人找出自己的天賦,塑造并培養(yǎng)自身的個性與創(chuàng)造性。傳統(tǒng)的C&I使學生在學習自己不太可能拿高分的科目時感到氣餒,隨著IT的新發(fā)展,C&I的重新定位現(xiàn)在已成為可能,從滿足考試系統(tǒng)到滿足個體學習的需要,即從大眾化教育過渡到個性化教育。課程將嘗試著既統(tǒng)一又細化。一方面會有更多的科目合并,另一方面也會有更多的科目被劃分成更細的單元。也就是說要從分割清楚的科目向互相表述、互

8、相聯(lián)系的科目轉化。此外,不同于目前廣泛的基于年齡的學習課堂,現(xiàn)在將有基于工作或問題的學習團體,并開始逐漸有了終身學習的要求。換句話說,課程的目的將不再是一個人一生中的一站,而是一個人一生的一次旅行。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信息和學習材料的獲取變得越來越容易。學習的任務將上升到這樣一個高度,尋找相關信息并指出他們的含義和關系,同時從中得出理論和解決辦法。傳統(tǒng)的將事實灌輸給學習者的C&I形式將變?yōu)榕囵B(yǎng)學習者如何獲取并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從評價的角度出發(fā),個體應該以自己的模式學習,那么現(xiàn)有的考試系統(tǒng)將會變的不太合適。并且,由于這些考試系統(tǒng)主要測量學習者獲取、記憶和輸出知識的技能,許多其他的潛

9、在能力因而被忽視了。因此,新的評價系統(tǒng)應該能使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評價。換句話說,就是將看到一個從劃分清楚的基于科目的評價系統(tǒng)到基于標準的行為評價系統(tǒng)的轉變。(2)從教師的角度出發(fā)很明顯,教師將從知識的傳播者向?qū)W習的促進者和合作者轉變,也就是說,教師將從教學的中心向?qū)W習環(huán)境的參與者及教學過程中的學習者轉變。此外,教學風格也需要從說教方式向誘導方式轉變。伴隨著課程的發(fā)展,教師的角色也將發(fā)生戲劇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教學的設計者、研究者、開發(fā)者和資源提供者。在學習中不是作為主導者,而是作為引導者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幫助者和促進者(顧蘋 2000)。(3)從技術的角

10、度出發(fā)“媒體就是力量”這句諺語遠遠不夠,技術將把媒體從學習中的被動角色轉化為學習過程中更為活躍的調(diào)停者這一角色。隨著基于智能代理技術的教學軟件的迅速發(fā)展,我們毫不驚訝地看到技術承擔了從調(diào)停者到學習者的代理人這樣一個更加活躍的角色(Krulwich, 1997)。4 達到目標的步驟蘋果電腦公司關于未來教室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員指出,教師將電腦整合進他們的教學實踐中時通常要經(jīng)歷五個步驟(Dwyer et al.,1991): 學習知識; 開始使用; 逐漸適應; 自我發(fā)揮; 反思創(chuàng)新。然而,為了達到適應的、動態(tài)的、社會化的并且個性化的C&I目標,這5個步驟還必須做如下補充:(1)開始學習時必須要

11、反思。這里需要對學習和教育信念作一個徹底的回顧。學習的概念需要被擴展以包括“如何學”和“如何獲取信息”。(2)要使用課件庫。為學習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建立知識庫,更特別的是,我們可以借鑒數(shù)據(jù)庫(Kelly, 1997)的概念來建立微粒化的課件庫即積件庫。(3)適應新的學習模式。學習資源/模塊庫的建立是面向問題的,同時,這些模塊應該能夠適應學習方面的理論和策略。(4)要逐漸建立學習資源管理系統(tǒng)(LKMSs)以幫助學習者查找學習資源。事實上,現(xiàn)在基于網(wǎng)絡的學習資源庫正在迅速發(fā)展(Gruber, et al., 1998)。隨著因特網(wǎng)逐漸成為課程的主要支柱,對于信息的收集和調(diào)查就顯得越來越重要了。(5)

12、全球化學習的創(chuàng)新。因特網(wǎng)的迅速發(fā)展使得學習可以在全球范圍內(nèi)進行,全球化學習中心的建立使得世界各地的學習者可以在一起學習、討論和研究。5 結論這場技術驅(qū)動的教育演變和革命發(fā)生在我們面前,我們既是過程的觀眾也是參與者。面對迅速接近的變革浪潮,許多人覺得驚駭莫名,然而有充分準備的人將信心百倍地期待著下一次潮汐的來臨。作為教育者,我們準備好了去迎接新千年到來的“令人愉快的嶄新一天”了么?參考文獻1 Dwyer, D. C., Ringstaff, C., and Sandholtz, J. H., "Changes in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13、 in Technology-rich Classroom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8(8), pp. 45-52. (1991).2 El-Rewini, H. and Mulder, M.C. Keeping pace with an Information Society. IEEE Computer, Nov 1997, 46-57,(1997).3 Gaines, B. R. and Shaw, M. L. G. Knowledge acquisition, modelling and inference through the World

14、Wide Web.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an-Machine Studies, 46, 729-759. (1997).4 Ibrahim, B. Use of HTML forms in complex user interfaces for server-side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an-Machine Studies, 46, 761-771, (1997).5 Krulwich, B. Automating the Internet: Agents as User Surrogates.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July/Aug 1997, 34-38, (1997).6 Kelly, S. Data Warehousing in Action. Chichester, UK: Wiley, (1997).7 顧萍. 網(wǎng)絡教學特點與高校教師腳色特征分析. 教育技術研究. 2000(4).8 余勝泉. 基于Internet的學習模式. . Htm.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trend of IT in education. With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evolving ap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