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剛性與匹配效率_第1頁
制度剛性與匹配效率_第2頁
制度剛性與匹配效率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制度剛性與匹配效率    德國東部地區的經濟轉型是一個富有典型意義的案例。由于采取了激進式改革,從統一之日起,即全面實施了德國西部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可以說德國東部具有最優越的體制轉型條件:它有明確的變革目標和完整的制度模式,省去了制度搜尋、設計和選擇的成本;同時,還擁有西部強大的財力、人力的支持。然而短暫的統一熱情退去之后,經濟的衰退和大量的失業成為德國人無法擺脫的夢魘。中國與德國的國情差異很大,但同為轉型的經濟體。盡管選擇的體制改革道路、方式相去甚遠,但在體制轉換中卻遇到了具有共通性的困難和矛盾。體制轉軌釋放的企業冗員、結構調整產生的被解雇人群都流入

2、失業池,高失業率困擾著這兩個經濟體。然而,作者在思考這兩者共同面對的失業問題時,卻發現了它們背后不同的形成機理:一個是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受到抑制無法充分吸納失業,另一個是幼稚、效率低下的勞動力市場造成匹配瓶頸。于是我產生了分析這兩種機理背后的原因、進行對比研究、從中發現問題以供借鑒的想法。在比較的過程中,第一步先將兩國失業釋放時間分布不同的面紗拂去,這種時間分布的差異來源于改革路徑選擇的不同。忽略這種差異之后,兩個經濟體的失業問題就有了可比性。第二步我們再對看似雷同的兩個經濟體高失業現象的具體特征拆解分析,挖掘出德國東部和中國高失業的不同形成機理。本論文主要分導論和五個部分。導論主要介紹論文的選

3、題意義、篇章結構、研究方法及創新點與不足。第一部分介紹匹配模型的產生及研究發展。起源于信息經濟學中搜尋理論的匹配模型通過勞動力市場對微觀層面的求職者與空缺崗位的匹配來考察均衡的失業、空位、工資決定。近些年來部分國外學者開始使用這一模型來分析轉型國家的勞動力匹配情況,國內學者從這一角度對失業進行的研究還不太常見。第二部分討論了匹配函數的形式并在此基礎上推導均衡的失業空位決定。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說明了匹配模型和傳統的失業理論并不是割裂的,錯誤匹配這一概念中蘊含著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的理論能夠說明這一點。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點部分,運用匹配模型考察德國東部和中國失業-空位的不同均衡及成因,分析的思路

4、是先共性再個性。第一節,討論了德國東部和中國作為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國家承受著共性的制度沖擊型失業和結構調整性失業。體制上、結構上的突然變革導致了就業匹配流量均衡的變動,在新的均衡下,兩個經濟體共同地表現出了爆發性的失業。當然,中國因為選擇了漸進的改革道路,失業的爆發性比德國東部表現得要溫和得多,且在時間分布上也有所不同,但為了簡單清晰,在后文的德國東部與中國均衡失業-空位變動的比較分析中,這些不同因素被忽略了。第二節,分別考察了前民主德國和中國的失業在勞動力市場發育、勞動力市場制度剛性等多方面的不同特征。在現象描述之后,作者將各種變量納入匹配模型中綜合考察,得出了在沖擊后,兩國

5、實現的不同失業和空位均衡。德國東部的均衡變動為空位減少-失業增加,而中國的均衡變動為空位增加-失業增加。第三節,在進行了一些假設簡化和剝離由于激進和漸進的不同道路選擇導致的高峰失業期的時序差異的基礎上,對兩個經濟體的不同均衡變動進行了比較分析,得出了德國東部失業均衡變動的原因是勞動力市場制度剛性的突然升高,而中國失業均衡變動的原因是初級發育階段的勞動力市場匹配效率低下。其后本文簡單考察了兩種不同均衡的長期效應,即:中國的失業具有良性發展的走向,而德國東部的低空位供給率將可能導致惡性循環,使失業問題長期存在。以此得出的初步結論是降低制度剛性和提高匹配效率對轉型經濟體具有深遠的意義。第四部分對前部

6、分作出的結論進行了實證檢驗,以得出針對中國轉型沖擊后失業存量消化的政策方針和措施。這一部分采用中國近十年的數據對匹配函數進行了計量回歸,從實證上來說明匹配函數對中國失業釋放、就業匹配的解釋力。在回歸了中國的匹配函數之后,均衡的實證工作分兩部分進行:一部分為均衡失業-空位的趨勢驗證,使用第二章推導的均衡公式,對中國均衡失業-空位變動的理論走向進行估算,并使之與統計數據反映的失業-空位進行比較,說明異同并分析原因。第二部分使用簡單的線性模型對影響中國失業-空位的因素進行回歸,考察它們對中國失業-空位的影響程度,特別是代表制度剛性和代表勞動力市場的匹配效率的因素。從而得出三點結論:(1)中國均衡失業

7、-空位在十年來呈現出失業增加的同時空位增加的變動趨勢;(2)中國高失業的形成機理是欠發達的勞動力市場的匹配效率低下,無法成功地對大量的空位和失業人員進行匹配;(3)中國勞動力市場的不完善性體現在總量和效率的不足上,而不是靈活性的欠缺。第五部分考察德國在解決東部失業問題方面做出的努力、借鑒其經驗,在吸取其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解決我國失業問題的對策。這些政策建議可歸納在如下列表中:本文的創新點在于:1.系統地整理了匹配模型的發展脈絡,尤其是介紹了其在轉型國家的運用。2.使用前人方法估算了我國近十年來的城鎮調查失業率,這一比率可以大體反映出我國失業的真實水平。3.使用匹配函數對中國勞動力市場上失業人員

8、再就業的匹配過程進行了擬合回歸,證實了使用匹配函數解決中國問題的可行性。4.創新性地將德國東部作為獨立的經濟體與中國進行比較分析。并發現了前者空位減少-失業增加與后者空位增加-失業增加的不同均衡變動。并分析了兩種不同均衡的形成機理、在理論上預測了它們的長期效應。5.對中國的失業-空位均衡變動趨勢進行了實證檢驗,還對導致這種趨勢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得出了勞動力市場匹配效率低下是中國失業難以消化的癥結所在。當然由于時間不足和本人所學有限,這篇論文還存在很多不足。比如1.在模型假設上,是否可以使用陡峭的VS線和靠近原點的UV線的交點來描述計劃經濟下的失業-空位情況還值得我們探討。2.設計出幾個變量來描

9、述改革的各方面可能會有遺漏和不足。3.數據收集的困難、較為簡單的模型的采用,對一些變量的忽略,都可能導致實證結果與真實情況有所偏離。4.對長期效應的分析僅限于理論推導,應進行更精確的預測,為更有力的政策建議提供依據。6.政策建議部分受篇幅所限,沒有能進行展開討論,因而建議較為籠統。當然,論文不可避免地還存在著其他的不足和缺陷,敬請各位專家、學者批評指正。同主題文章1.    周太忠. 讓失業者得到“公認”' J. 管理科學文摘. 1994.(02)    2.    

10、陳其林. 如何令失業者走上就業之路' J. 中華兒女(海外版). 2002.(05)    3.    李玲玲. 法國失業者不嫌小差事' J. 中國人才. 1997.(05)    4.    廖春生    ,韓澗明    ,曲霜楓. 失業者如何選擇創業項目' J. 職業圈.好財路. 2005.(02)  

11、0; 5.    肖峰. 面對辭退,調心有方' J. 新青年(朋友). 2005.(10)    6.    畢杰禮. 韓國失業者對策介紹' J. 中國培訓. 1999.(02)    7.    陳靜,吳宏偉. 淺議失業者的社會保障問題' J. 黑龍江社會科學. 1995.(02)    8.    南香紅. 當務之急:確保居民的“飯碗”和生計一次對當前城市居民失業與再就業的調查' J. 社區. 2002.(18)    9.    馬宏書. 如何面對失業' J. 中國人才. 2000.(03)    10.    黃少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