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省新世紀教育教學改革課題____面向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多維實踐平臺建設_第1頁
XX省新世紀教育教學改革課題____面向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多維實踐平臺建設_第2頁
XX省新世紀教育教學改革課題____面向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多維實踐平臺建設_第3頁
XX省新世紀教育教學改革課題____面向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多維實踐平臺建設_第4頁
XX省新世紀教育教學改革課題____面向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多維實踐平臺建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XX省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申 請 書項目名稱:面向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多維實踐平臺建設 -以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為例 主持人: XXX 主持單位:XX 大 學 通訊地址: 郵政編碼: 310018 聯系電話:傳 真:電子郵箱: xiaofenji 合作單位:漢帛(中國)有限公司負責人:高志偉 達利(中國)有限公司負責人:費建明 負責人: 負責人: 負責人: xx 省 教 育 廳二九年九月制一、簡表項目簡況項目名稱面向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多維實踐平臺建設以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為例項目類別A、總體研究B、專業大類C、教學管理D、自

2、選項目是否招標項目否起止年月2009.01-2010.12.項目主持人姓名季曉芬性別女出生年月1971.08.專業技術職務/行政職務副教授/副院長 最終學位/授予國家管理學博士/中國所在學校學校名稱浙江理工大學郵政編碼310018電訊地址下沙高教園區西區主要教學工作簡歷時間課程名稱授課對象學時所在單位1993至今服裝生產管理本科生64,48浙江理工大學2000年至今 服裝品質管理本科生、研究生48,32浙江理工大學2001年至今成衣工藝學本科生64,48浙江理工大學1993年至今服裝平面構成服裝/立體構成本科生64浙江理工大學主要教學改革和科學研究工作簡歷時間項目

3、名稱獲獎情況1998-2008成衣生產理論與實踐系列課程建設 校教學成果一等獎2003-2007成衣工藝學精品課程建設 國家精品課程2007-2009成衣工藝學教材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項目主持單位總人數高級中級初級博士后博士碩士參加單位數522113主要成員不含主持人姓名性別出生年月職稱工作單位分工簽章王麗君女1971.01副教授 浙江理工大學 校內實踐平臺李艷梅女1972.10講師浙江理工大學校外實踐平臺張穎女1977.01講師浙江理工大學校外實踐平臺蔡麗玲女1981.08助教浙江理工大學校外實踐平臺項目合作單位主要成員總人數高級中級初級博士后博士碩士參加單位數22單位:漢帛(中國)有限公司姓

4、名性別出生年月職稱工作單位分工簽章高志偉男1958.03經濟師漢帛(中國)有限公司實習基地建設單位:達利(中國)有限公司姓名性別出生年月職稱工作單位分工簽章費建明男1952.02經濟師達利(中國)有限公司實習基地建設單位:姓名性別出生年月職稱工作單位分工簽章單位:姓名性別出生年月職稱工作單位分工簽章單位:姓名性別出生年月職稱工作單位分工簽章二、立項依據:(項目的意義、現狀分析)項目意義:根據波特的國家創新體系理論,創新是我們這個時代國家和地區的核心競爭力,我國黨的十六大報告亦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高等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途徑,更是培養創新

5、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曾表示,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過程中,高等學校應該也必須發揮重要的作用,可以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持。因此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對我國高等教育和高等學校提出的新要求。創新實質上是新知識的獲取和創造(Kogut & Zander, 1992; Nonaka, 1994)。知識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從本質上來說,知識屬于認識的范疇,人的知識是在后天實踐中形成的”(辭海),知識是人的認知實踐的產物,它根植于認知個體和認知情境中,因此,新知識的獲取和創造總是與實踐聯系在一起的。創新概念最早是經濟學家熊彼特在把科學技術引入生產體系時提出

6、的。熊彼特認為,“創新”是一個經濟范疇而非技術范疇,它不僅是指科學技術上的發明創造,而更是指把已發明的科學技術引入企業之中,形成一種新的生產能力。也就是說“創新”就是把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即“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其目的是為了獲取潛在的利潤。之后,雖然創新的含義不斷擴展和深化,但創新的基石依然是實踐。創新能力是創新活動得以實現的重要因素,是指人們在學習和繼承前人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術、新方法、新設計等獨特的見解和完成創造發明的能力。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是以廣博的知識為基礎的,它并非間接作用于創新實踐活動,而是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創新實踐活動的進行,是

7、創新實踐活動賴以啟動和運轉的操作系統(彭宗樣,徐衛,徐國權,2003)。根據認識論的規律,學習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高等教育也應遵循這個規律,在傳授學生理論知識同時,需要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這樣才能吸收、鞏固理論知識,理論知識只有在實際應用中,才能被真正理解、掌握,創新也必然發生在這樣“實踐、認識、再實踐”的過程中。因此,創新教育的基礎是實踐。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為大學生構建良好的實踐平臺。服裝學科是一個應用型學科,相比于其他學科而言,貼近產業的要求分外突出,對大學生的要求,不僅僅需要掌握理論知識和前沿知識,而更需要學生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浙江是一個服裝大省,服裝也是杭州市的都市

8、產業,我校的服裝教育在全國名列前茅。所以,以我校的服裝專業為例,來探索本項目主題,有實際意義和可行性,也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有利于研究成果的推廣。現狀:我國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現狀:1、創新意識不強,缺乏自信,不善于充分利用和積極創造條件創新意識是創新活動的內在動力,是個體在創新活動中所具有的自覺的意識、強烈的愿望和積極的情緒。大學生的創新意識主要表現為是否總能自覺、有意識地支配自己進行實踐活動,表現出高度的創新自覺性(周家倫,)。我國大學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創新啟蒙教育以及傳統文化的影響,再加之長期從事應試教育的教師不注重啟發和引導,結果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個性和自信,沒有冒險精神,創新意識淡薄,缺乏

9、主動性。、創新知識基礎薄弱,往往不能把握本學科最新發展的動態我國高校大多數專業設置雷同,采用全國統編教材,統一的教學計劃、課程,學科之間學習知識重復嚴重,課程設置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相鄰學科和交叉學科的設置不夠,學生接觸各學科發展前沿的機會較少,知識更新較為緩慢,沒辦法又不向知識經驗豐富的教師或同學請教,不重視相關學科知識的遷移。在封閉的校園,學生學習的都是死知識,在死知識中浸泡的學生看不到知識的價值,更沒有創新的主動,僅僅滿足于已有的知識結構,不習慣去主動探索,豐富自己,便形成了知識陳舊落后的局面(曹穎頤,)。3、思維缺乏創新。落后的教學理念以及缺乏創新的教學方式,使得我國大學生習慣于跟隨性

10、學習,形成了依賴的心理,思維方式往往是單一的和直線式的,缺乏靈活性和全面性。“行而不思,創新無望;行而三思,脫穎出新。”只有不斷思考,反復推敲,并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才能不斷推陳出新,實現超越。這正是現階段的大學生們所缺乏的,多數大學生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且存在過于嚴謹、崇尚權威的傾向(宋加濤,)。4、創新成果貧乏,創新技能不強由于學校辦學的壓力,設施不足,減少了學生理論應用于實踐的機會,大學生進行科學研究常常是閉門造車,嚴重影響了學生創新技能的提高和創新成果的實現。由此可見,我國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現狀是令人擔憂的,“時代呼喚創新人才的培養,創新人才的培養呼喚創新教育”,把創新精神和創新

11、能力的培養作為創新教育的重點,既是迎接知識經濟挑戰、促進經濟科技發展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需要,又是針對我國教育長期以來不重視創造性培養的必然對策。創新教育的基礎是實踐,而我國高校目前實踐教學的現狀也不容樂觀:、實驗、實習、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基本上屬于已知領域的知識驗證和重復,缺乏實驗技術、實驗設計、實驗方法和獨立從事實驗工作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因而很難形成創新實驗研究能力。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實驗室的硬件投入和人員配備相對滯后,好多實驗人多設備少,不是學生在做試驗而是在聽試驗。實習環節基本上屬于參觀性質的活動,學生實習的目的性不明確,實習基地的建設相對薄弱,實習單位的功利性很強,很難對生產過程和工

12、作實踐有深入的了解。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一方面學生層次確實有差異,另一方面教師的精力投入和人員配備存在許多弊端,設計環節的實際收效不大,在大多數情況下屬于一種積木式的技術拼湊和模仿,很少有創新(張武升,)。、目前大部分產學研合作僅僅局限于教師,只有極少數學生有參與產學研機會。、實驗教學、生產實習、課程設計以及產學研的研發中心,各自發展,互不協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在創新教育方面做得非常成功,自上世紀90 年代以來,美國大學不斷進行教育創新,堅持一個“中心”、三個“結合”,即以學生為中心,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科學與人文相結合,教學與研究相結合,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另外,注意大學

13、與工業界的密切合作。美國在200多所大學中建有1000多個各種類型的大學與工業界的合作研究中心,研究經費主要來自政府和工業界,這些研究中心為大學與工業界的科技創新人才提供了合作研究與創新的舞臺。由美國經驗我們可以看到校企合作、教研相長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中起了重要作用。基于對我國高校現狀的分析和他國成果經驗的研究,本項目將在“以學生為中心、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教學和研究相結合”的理念指導下,面向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提出多維實踐平臺的建設。“多維實踐平臺”是有機整合校內實踐環節(實驗、課程設計)、校外實踐環節(生產實習)和校企產學研三個實踐環節,形成由校外生產實習基地、校內實驗室和校企聯合研發中心共

14、同組成的、面向全體學生、多角度、多層面的學生實踐學習平臺,旨在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并建立以研發中心為橋梁,協調校內外學生實踐環節的運作機制,促成三個方面的實踐環節的協作和相長,實現學生、學校和企業的多贏局面,切實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三、項目實施方案及實施計劃1.具體改革內容、改革目標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改革內容:1、三位一體實踐平臺硬件的建設。現有的校外生產實習基地的鞏固、規范,進而開拓新的學生生產實習基地;完善校內實驗室建設和運作管理,增加實驗室的開放性;促進教師工作室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推動校企聯合研發中心的建設和規范。2、三位一體實踐平臺運作機制的建設。構建生產實習基地、實驗室

15、、教師工作室的互動、協作,促成校企聯合研發中心的建立,以研發中心為橋梁,協調校內外學生實踐環節,真正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以及在應用中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改革目標1、通過多維實踐平臺的建設,培養、建設一支精于、善于開展產學研的教師隊伍,把建立高質量的教師研究性教育群體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保證。2、通過多維實踐平臺的有效運作機制,切實提高服裝專業大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增加學生參加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數量和質量。3、通過多維實踐平臺的建設,增加學生的就業通道,提高學生的就業率。擬解決的關鍵問題:1、校外、校內與教師主持的研發中心三種不同類型的實踐平臺的協作和互相促進;2、多維實踐平臺與教學計劃的有

16、機融合。2.實施方案、實施方法、具體實施計劃(含年度進展情況)及可行性分析(1)實施方案、實施方法 a明確多維實踐平臺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從創設問題情景出發,有效地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和獲取知識的創新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實現以學生為中心、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教學和研究相結合的理念。 b.規范、加強教師工作室的建設。根據教師的研究方向和特長建設教師工作室,對工作室提出明確的管理和考核目標,將教師吸引學生進入工作室納入工作室的考核,促進教師工作室與企業量和創建研發中心,實現教研相長。 c.加強校內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實驗室建設與產業的發展能夠互動,增加實驗室的開放性和實驗教學中的學生的

17、自主性,提高實驗室教師的專業水平。d優化學生生產實習環節,主要是鞏固生產實習基地的,開拓新的實習基地,改變生產實習教師的指導方式。目前我院學生有四個階段生產實習分別為:認識實習、提高性實習、深入性實習和畢業實習,同一專業的每階段實習分別由1-2位老師帶隊,學生是自己尋找實習單位,分散進行。本項目研究擬改變這種狀況為:第三階段、第四階段實習,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師指導生產實習,并進入不同的實習基地。學院在目前生產實習基地的基礎上,拓展新的生產實習基地,并促進教師在工作室的基礎上與實習基地共建聯合研發中心。e設計完善的多維實踐平臺運作機制,確保平臺的不斷改進和提升。f組織具有能

18、面對未來社會挑戰的教師團隊,不斷調整教育策略,把建立高質量的教師研究性教育群體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保證,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2)年度工作計劃2009年01月2009年06月,總結已取得的成功經驗和做法,鞏固、規范已有的學生生產實習基地、實驗室、教師工作室和校企聯合研發中心。2009年07月2010年03月,開拓新的學生生產實習基地,爭取全院建成十家穩定、關系密切的學生實習基地,并對應地發展成聯合研發中心。2010年04月2010年08月,在多維實踐平臺運作機制下,學生進入生產實習基地實習,在教師指導下,開展研究性學習。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2010年09月2010年12

19、月,成果總結、撰寫論文。(3)可行性分析a.學院已有各種功能的實驗室、教師工作室、5個生產實習基地和7個聯合研發中心。b.學院教師有豐富的產學研合作經驗。C大學生思維活躍,具備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條件,大學生經過系統的基礎教育,掌握了較為完整的基礎知識機構體系,心理年齡比較成熟,有對社會和本專業探求的強烈欲望。因此,高校中實施研究性學習必將得到大學生積極配合。c.學校的相關活動為本項目研究搭建了廣闊的平臺。1)頻繁的講座和學術交流活動。高校中科學講座和學術交流活動較多,在這些高水平的學術交流活動中,學生的視野將會變得更加開闊,思維也會變得更加活躍。如果我們提供多維實踐平臺,輔以指導,相信學生會更加

20、積極地投身到研究性學習中來。2)各種競賽活動日益豐富。近年來,高校中開展了各種類型的競賽活動,如挑戰杯、新苗計劃等,這些活動采用的都是“課題”或“專題”研究的模式,以此為契機,有利于全面推進大學數學教育中研究性學習的實施。d.課題組成員都是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產學研合作經驗的中高級稱職教師,有較強的專業教育基礎,有建設新專業及課程建設的相關經驗,有強烈的從事教學改革與教學創新的能力,已發表多篇教學研究論文和完成多項教改課題,有編寫教材的經歷,指導學生參賽并取得優秀成績的實踐,因此,課題組成員在指導研究性學習時可以將他們自己研究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言傳身教,幫助學生比較快地掌握研究性學習的實質。e.為

21、申請該課題,課題組成員已進行了廣泛的調研和前期研究工作,課題負責人是我校服裝學院副院長,主管國際合作教學管理,既具有較好的第一線教學工作經驗,又具有豐富的組織能力和教學管理經驗,為圓滿完成該課題奠定了良好的組織工作基礎。3.項目預期的成果和效果(包括成果形式、實施范圍、受益學生數等)本課題完成后將形成以下成果和效果:(1)完成基于多維實踐平臺的服裝專業大學生應用創新能力培養的專題研究報告1份;(2)形成多維實踐平臺的運作機制;(3)發表相關論文35篇;(4)全校服裝專業大學生和研究生均受益,受益人數預計每年約500余名。 此模式可在工科專業中推廣,受益面將更廣。本課題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色和創新

22、點:(1)立足浙江良好的服裝產業背景,緊扣產業需求,建設多維度的大學實踐學習平臺,提高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最大可能地擴大受益面,使專業內每一位學生都能受惠。(2)設計教師工作室、實驗室和生產實習基地的互動機制,促進校企聯合研發中心的建設,形成企業、學校、教師和學生多贏局面。(3)通過多維實踐平臺的建設和運作,增加學生與企業的溝通了解,增加學生的就業渠道,提高學生就業率,也幫助企業選擇人才、培養人才和穩定人才隊伍。四、教學改革基礎1.與本項目有關的教學改革工作積累和已取得的教學改革工作成績浙江理工大學是國內最早開展服裝本科人才培養的高等院校之一,在國內率先創辦服裝工程專業,93年獲準擁有服裝設計

23、與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99年獲準為省級重點扶持學科,2003年獲準為省級重點學科,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本專業的人才培養建立起按照“素質教育,意識優先;實踐教學,能力優先;創新培養,個性優先”的人才培養建設思路,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色。與國內外同類院校相比,特色明顯、社會影響巨大,在省內外乃至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 服裝專業的創新、實踐教學和產學研機制的研究與實踐已進行了數年。本項目組已與漢帛(中國)有限公司、達利(中國)有限公司聯合成立了研發中心,已吸納了多名學生參與產學研合作項目,兩家企業老總,熱心于教育事業,積極配合校方,以他們企業作為學生實習基地,已連續年,吸納了我校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學

24、生多人次的實習。通過研發中心,已有多名我院大學生進入這兩家企業工作,并得到好評和良好的發展。課題組成員研究和探索了通過建立多維實踐平臺培養服裝專業人才應用創新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借鑒目前國內外創新、實踐教學及產學研機制的先進理念和方法,研討提高大學生應用和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方法及對策,在高等教育學刊等期刊上發表了數篇高質量的教學改革論文。 我們以培養應用、創新能力的服裝人才為目標,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滲透實踐教學和產學研學習的理念,組織學生進行實踐學習和產學研活動,培養學生的研究創新能力,已初見成效。尤其在“成衣生產理論與實踐”的系列課程建設中,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有機融合,取得了成功經驗,通

25、過研究性課題活動,大大激發和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應用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研究能力,有效激活學生的知識儲備,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該成果于今年8月獲浙江理工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該系列課程中的服裝生產管理被評為校精品課程,成衣工藝學于年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等。這都為本課題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本課題組成員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學改革研究經驗和產學研合作經驗(詳見),熱愛高等教育事業,關心學生,目前正擔任著教學、科研、管理的重要職責,在教學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已取得了豐富的教學成果。2.學校已具備的教學改革基礎和環境,學校對項目的支持

26、情況(含有關政策、經費及其使用管理機制、保障條件等,可附有關文件),尚缺少的條件和擬解決的途徑浙江理工大學具有一百多年的辦學歷史,學校對教學改革建設一向非常重視,近年來不斷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建設,每年都設立專項基金進行教學改革、課程建設,頒布了多項教學改革活動的獎勵方法和激烈機制,出臺了多項支持和鼓勵教學改革的文件和政策。對省教育廳課題等教學改革活動除課題經費外,學校提供配套經費,并對課題的改革目標和內容給予全力支持,并對課程項目組進行獎勵。此外,學校在教師職稱評聘、評優、評選骨干教師中將教學改革、課程建設項目作為一項重要權重。服裝學院在國內服裝院校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為紡織服裝企業輸送了大

27、批服裝人才,學校及學院對服裝專業的建設十分重視,把浙江省打造服裝制造業基地的行業背景作為專業發展規劃的依據,明確提出以服務服裝產業經濟為宗旨、以培養人才質量為核心、以教學理念、方法創新為動力,大力推進專業基礎建設、積極提升學科層次、努力營造辦學特色,學院根據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的需要,逐步擴大教師隊伍,引進高層次人才,特別是在應用設計領域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才;學校歷來都重視對本專業的資金投入,已通過各種渠道巨資購入美國TC2公司生產的人體三維測量系統、澳大利亞發明英國生產的FAST織物風格測試儀、美國格伯公司生產的MTM單量單裁系統、流水吊掛系統等等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儀器設備。近年來,政府以及學

28、校對本學科連續投入了數百萬元的資金,約計400余萬,其中實驗實習基地約42萬,學校撥人體工程研究室65萬,財政部中央與地方共建項目投入200萬,重點學科與重點建設專業的建設投入約100萬(服裝工藝、針織等)。同時,浙江理工大學圖書信息中心為下沙高教園區信息中心,有豐富的圖書、電子期刊資料,為研究提供了文獻和資料保證。總之,這一切都為本課題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重點難點:服裝專業是典型的面向行業、產業,立足于國民經濟主戰場和浙江區域經濟前沿的專業。學校培養的服裝人才不但需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更需要擁有適應于產業發展需要的應用、創新能力,而服裝專業人才應用創新能力的培養,關鍵在于教學與實踐的結合。本

29、課題研究的重點就是以多維實踐平臺為基礎,深化實踐性教學環節,改變原有生產實習、實驗、產學研合作相互獨立的局面,構建一個三者相互聯系,環環相扣、有機結合、螺旋向上、不斷深化的實踐教學模式,從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本課題研究的難點在于校外、校內與校企聯合研發中心三種不同類型的實踐平臺如何實現協作和互相促進以及多維實踐平臺與教學計劃的有機融合,需要得到企業界的配合,也需要教師的產學研能力的不斷提升。 附:學校的部分支持和鼓勵教學改革的文件:1、 浙江理工大學關于進一步加強本科教學工作的實施意見 浙理工教200557號2、浙江工程學院教學獎勵條例 浙工院教2003107號3、浙江工程學院教育教學改

30、革研究立項管理辦法 浙工院教200049號4、浙江工程學院教材建設基金實施細則 浙工院教200345號5、浙江理工大學關于制訂2005級本科指導性培養計劃的原則意見 浙理工教200527號3.申請者和項目組成員所承擔的教學改革和科研項目情況l 教改項目1. 國家精品課程成衣工藝學,2007年2. 服裝設計與工程學科教學科研設備,國家財政部項目,2001.8-2003.123. 浙江省精品課程成衣工藝學,浙江省教育廳,2003.12-2006.124. 服裝生產管理精品課程建設,2008年5. 女裝構成,校精品課程,2006.10;6. 服裝生產管理重點課程建設,浙江理工大學,2007.1-20

31、08.12;7. 服裝設計與工程品牌專業建設,2007年4月8. 成衣工業樣板設計,浙江省重點建設教材,2003.4-2004.12;9. 美國服裝教材的特色及其引進研究,浙江省高等教育教材建設專業委員會項目,2000年-2003年;10. 紡織服裝高等教育產學研合作運行機制的研究,浙江省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006.5-2008.5;11. 服裝生產技術與管理系列課程實踐教學研究,浙江理工大學,2006.8-2009.6;12. 基于WEB的服裝工程教學互動與知識共享數字化平臺建設,浙江理工大學,2006.4-2007.12;13. 高等教育產學研合作運行機制的研究,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32、“十一五”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2006.1114. 中外服裝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浙江理工大學,2004.9-2006.9;15. 服裝品質管理教學研究,浙江理工大學,2004.5-2005.12;16. 皮革服裝紙樣設計教學研究,浙理工大教(2004)8號;17. 貼體設計課程改革,浙江理工大學,200418. 服裝工業生產與管理成衣生產技術教學研究,院立浙工院教(2003)51號;19. 高等服裝教育體系的國際比較與改革探索,院立浙工院教(2003)51號;20. 服裝結構技術知識體系及教學效果評價方法的研究,浙江理工大學,2003.4-2005.11;21. 中外服裝人才培養模

33、式比較研究,浙江工程學院,2002.9-2003.10;22. 新型服裝面輔料及其工藝,浙江工程學院,1998.9-2002.7;23. 成衣理論與實踐,浙江絲綢學院,1998.3-1999.3;24. 成衣理論與實踐,浙江絲綢學院,1997.10-1998.10;l 科研項目1. 浙江省先進服裝制造業基地建設研究,浙江省科技廳,2003.10-2004.10;2. 影響企業知識共享和整合(KSI)的主要典型文化、習慣、社會因素(現象)及其管理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6.1-2006.12;3. 基于遺傳算法和神經網絡的人體體型識別及特征參數的研究,浙江省人事廳,2004.12-2005

34、.12;4. 男西裝襯衫形態舒適性研究,浙江省教委,2000.9-2002.12;5. 服裝新產品的市場測試研究, 浙江省社科聯, 2005.8-2006.8;6. 浙江省紡織服裝業信息化改造研究,浙江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2003.5-2004.5;7. 服裝批量定制生產體系的建立與應用,浙江省教育廳,2005.10-2006.12;8. 基于三維測量的杭州女裝人體數據庫的建立與應用,杭州市科技局2004.10-2006.10 ;9. 面向服裝MC協同設計的產品設計知識庫管理系統,杭州市科技局,2004.1-2005.6;10. 服裝網絡消費行為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省留學回國基金會,2005.1

35、1;11. 信息化環境下杭州女裝企業運作流程再造,杭州市科技局,2004.12-2005.12;12. 杭州女裝板型技術的研究與運用,杭州市科委,2003.7-2005.12;13. 基于數據挖掘技術的文胸著裝效果預測模型的建立,浙江省教育廳,2006.7-2008.7;14. 服裝企業質量管理的研究,企業委托,2004.1-2004.12;15. 男體三維建模及男裝系列產品的開發,企業委托,2002.10-2003.10;16. 男裝流行趨勢的研究,企業委托,2003.4-2004.1;17. “建立世界一流絲綢女裝產業基地”規劃,企業委托,2005.7-2006.9;18. 寢具生產工藝與

36、流程改革及管理機制的改善,企業,2007.32009.2;19. 連鎖餐飲集團管理系統,企業,2007.42008.4;20. 服裝ERP技術提升和軟件推廣,企業,2006.22008.2;21. 服裝新產品開發流程優化研究,企業,2006.92007.5。22. 西服個性化定制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浙江科技廳重大招投標項目,2008.4.-2010.9;23. 筒裙激光裁剪機的研制,2008浙江省科技計劃,2008.1-2009.12;24. 浙江理工大學-漢帛(中國)有限公司聯合研發中心建設項目,企業,2008.3-2011.3;25. 基于快速反應的服裝供應鏈戰略聯盟優化管理模式,浙江省人事

37、廳“錢江人才計劃”,2008.1-2009.12;26. 若干排序問題的研究及其在供應鏈中的應用,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2005.10;27. 浙江省紡織服裝業信息化改造研究,浙江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2003年5月。28. 服裝新產品的市場測試研究,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常規性課題,20054 20068;29. 服裝制造新模式-大規模定制理論的應用研究;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常規性課題,2005.32007.7;30. 基于遺傳神經優化的個性化服裝樣板的最優識別,教育廳項目,200310200512;31. 服裝企業管理理念推進研究,企業,20048 20041032. 絲綢服裝OEM快速

38、反應生產體系的構建及應用,企業,2007.8-2008.433. 杭州絲綢文化和女裝的元素與符號研究,杭州市委政研室,2006.102007。34. 武林衣秀(技術組);院立課題(0302019-Y);2002135. 服裝多品種少批量生產流程優化研究;省教育廳;浙留基金(2004)2號;2004636. 歐美立體裁剪技術本土化及應用研究,省教育廳,2004.737. 以中外合作辦學,實踐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省教育規劃,2004538. 2006冬運會運動服設計研發,企業,20044;39. 蘋果服飾品牌拓展案制訂,企業,20027;40. 鯊魚品牌服飾研究,企業,2003541. 堡羅

39、服飾產品開發設計研究,企業,2003942. 湖州阿祥童裝設計和開發,企業,200211;43. 良之森服飾產品開發設計研究,企業,2004644. 新產品開發與生產流程優化研究,企業,2005145. 服裝新產品開發和生產管理流程優化,企業,20061l 教改論文1. 堅持三個結合,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服裝設計人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年1月;2. 在服裝專業教育中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考,高等教育學刊,2004年1月;3. 在創新中發展高校激勵機制,高等教育學刊,2004年1月;4. 21世紀中國高等服裝教育展望, 寧波大學學報,2001年4月;5. 服裝專業實驗室建設的研討,實驗

40、技術與管理, 2001年10月;6. 談服裝教育的藝工結合性,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04年3月;7. 對我國工程類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思考,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8. 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年21期l 學術研究論文1. Application of Neural Network to identification of young females' body type.2006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Taipei,2006.10;2

41、. Digital Design Methods of Garment Based on Mass Customization, The 35th Textile Research Symposium,2006.The 35th Textile Research Symposium,2006;3. Apparel Digital Design Based on MC.85th Textile Institute World Conference,2007.3;4. Female Body Shape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3D Scan Measurements

42、.85th Textile Institute World Conference,2007.3;5. Consumers Perceptions of Silk Clothing Quality(will be cited by ISTP)The Sixth Wuh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May 26-27,2007;6. The Impacts of Consumer Characters on Online Buying Intention on Apparel: An Empirical Study(will be cited

43、by ISTP),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June. 1-3, 2007;7. Online Visual Merchandising of Apparel E-retailers (cited by EI),The IEE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nference,2006.9;8. Market Test Model of New Product on Womens Wear(cited by EI),The IEE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44、Conference,2006.9;9. Apparel Shopping on the Internet: Online Product Presentation THE 35th TEXTILE RESEARCH SYMPOSIUM IN HANGZHOU,June 5, 2006;10. Influence of Communication on Creative Team Effectiveness: The Mediating Role of Shared Mental Model(will be cited by ISTP)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

45、rence 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ICMI 2007), June 46, 2007, Shanghai, China;11. The Influence of TBT in Fashion Trade and Financial Research IFFT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02,Hongkong;12. 青年女子體型的特征指標及嶺回歸預測研究.紡織學報,2006年 27卷 4期;13. 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服裝結構設計.紡織學報2006年 27卷 2期;14. 基于銷售的服裝新產品市場測試模型.紡織學報,2006年第10期;

46、15. 男襯衫基型之研究.紡織學報,2005年 26卷 3期;16. 基于不同方法的人體測量數據重復性研究.紡織學報,2004年 25卷 4期;17. 影響制衣業勞動效率因素的調研分析.紡織學報,2002年第四期;18. 服裝生產流水線的優化運行模型.紡織學報,2001年第三期;19. 服裝生產流水線上工作站的最優設置模型.紡織學報,2001年第四期;20. 服裝企業激勵機制優化探析.紡織學報,2000年第六期;21. 絲綢面料縫口性能與縫紉條件的關系紡織學報,2002年 23卷 1期;22. 三維人體掃描儀測量數據與手工測量數據關系研究.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6年 23卷 3期;23. 基

47、于三維測量的江浙青年女性體型特征及分布研究.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6年 23卷 2期;24. 智能服裝的應用及研發進展.現代紡織技術,2006年 14卷 2期;25. CHANEL女裝結構特征研究.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6年 23卷 1期;26. 基于自適應遺傳互相關算法的模板匹配.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6年 23卷 1期;27. 知識經濟導向下的企業組織結構選擇.技術經濟,2007年第八期;28. 基于三維測量的模特體型研究.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5年 22卷 1期;29. 服用可調人臺初探.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5年 22卷 1期;30. 基于MTM的服裝規格研究.浙江理工大學學

48、報,2004年21卷4期;31. 人臺的立體結構與禮服樣板的關系研究.浙江工程學院學報,2002年 19卷 4期;32. 日本大野順之助人臺的特征比較浙江工程學院學報,2001年 18卷 3期;33. 淺析培養品牌服裝的顧客忠誠度絲綢,2006年 12期;34. 中童服裝成衣規格設計紡織學報,2006年 27卷 3期;35. 服裝外貿跟單工作流程與過程控制絲綢,2004年 10期;36. GD752型撓性單劍桿絲織機的應用性能,絲綢技術,1993,第四期;37. 提高繡花生產率的探討,絲綢,1999,第六期;38. 企業改善管理方法的探討,浙江紡織,1999,第二期。39. 基于服裝智能吊掛系統的優化生產,絲綢,2007.3,排名第一;40. 絲綢服裝的感知質量研究,絲綢,2007年12期41. 服裝新產品市場測試進展,現代紡織技術,20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