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專題復習第9講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檢測_第1頁
中考語文專題復習第9講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檢測_第2頁
中考語文專題復習第9講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檢測_第3頁
中考語文專題復習第9講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檢測_第4頁
中考語文專題復習第9講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檢測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九節非連續性文本閱讀1.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材料一: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 10月29日在北京勝利閉幕,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全會及其通過的建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 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中國“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描繪出新藍圖。“十三五規劃將是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布局后的首個五年規劃,公報將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并用很重的篇幅強調堅持綠色發展,釋放出黨中央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決心和信心。”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白重恩說。(摘編自新華網)材料二:8月4

2、日,中央電視臺開始在新聞聯播節目推出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范例啟示錄系 列報道。報道稱,塞罕壩主動修復生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是生態文明 建設的一個活標本。三代人用了 55年的時間,將昔日飛鳥不棲、黃沙遮天的荒原,變成百萬畝人工林海。塞罕壩林場的有林地面積,由建場前的24萬畝增加到目前的112萬畝,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森林覆蓋率由12哪高到80%實事證明,塞罕壩人越節制,大自然的回饋就越慷慨。如今,塞罕壩在涵養水源、凈化水質、釋放氧氣等方面都發揮了重大作用,并 每年將創造超過120億元的生態服務價值。今天的塞罕壩,綠水青山帶來真金白銀, 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郁郁蔥蔥的

3、林海,成為林場生產發展、職工生活改善、周邊群眾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摘自人民日報)材料三:中新網北京8月8日電(記者張尼)日前,第四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前面啟動,督察組將分別進駐吉林、浙江、山東等 8省份,這也標志著中央環保督察將實現對31省份的全覆蓋。此前批次的督察中,已有上萬人被問責。新一輪督察風暴又將揪出哪些環保“頑疾”引 發外界關注。(摘編自中國新聞網)6 / 6問責4660人,嚴批環保不作為亂作為聚焦第三批中央環保督察反饋貴州3453件山西3582 件1071督察組向7省市交辦的安徽3719 件天津42 26 件31457件環境間鬟舉報已基本辦埴湖南45B3 件與139人問貴遼寧599

4、1 件枸留405人約談6醺7人問費466。人立案處罰8687 家4903件材料四:地球是你我共同的家園,建設美麗家園離不開我們每個人的一起參與、共同行動。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只當坐而論道的旁觀者,而應成為躬身踐行的參與者,從自己做起、.從生活中一點一滴做起,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或許個 人的力量是滄海一粟、微不足道的,但聚沙成塔、積土成山,眾人匯聚起來的力量就是磅礴偉力,唯此就能繪出“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青山綠水、鳥語花香、幽靜宜人” 的美麗中國圖景,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摘錄自南方網)i.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

5、項是()A.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并將“生態環境 質量總體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B.塞罕壩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建場后林場三代人用了55年時間植樹造林112萬畝,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范例。C.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力度空前,堪稱“風暴”,并將實現對全國31省份的全覆蓋。此前各批次的督察取得了顯著成效,第四輪督察又已全面啟動。D.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民生工程,政府有責,人人有責,面對這一項神圣偉大的工程, 每一個公民都不能缺位,沒有誰是旁觀者。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兩項是()()A.材料一說明,從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到生

6、態文明的總體規劃,中央的頂層設計和科學 布局為美麗中國建設描繪出了一幅宏偉藍圖。B.材料二和材料三報道的角度有所不同:材料二著重樹立生態文明的正面典型,提供示范;材料三著重呈現環境保護的具體問題,發出警示。C.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塞罕壩帶來了巨大的生態效益:涵養水源、凈化水質、釋放氧氣等,創造了超過120億元的生態服務價值。D.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需要嚴厲的法治作有力的保障,材料三的一系列數字既展示了中央環保督察的成效,也反映出當前環境問題的嚴重性。E.每個公民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就指日可

7、待。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請結合以上材料分析概括 取得這些成績的原因。2、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材料一詩詞,除了課堂與考試,也可以變成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綜藝節目,引發全民追捧; 二胡,除了街頭與舞臺,也可以走進直播平臺,中央民族樂團中胡首席蔡陽的一次演出,吸 引21. 5萬觀眾;故宮除了景點與博物館,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簽,一年文創產品的 銷售額達10億元傳統文化,正抖落歷史的塵與土,腳步輕快地跟上了時代。日前,中辦國辦印發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其中提到“厘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改造陳舊的表現形式,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

8、普及中華詩詞、音樂舞蹈、書法繪畫等,舉辦經典誦讀、國學講堂、文化講壇、專題展覽等活 動。鼓勵媒體開辦主題專欄、節目。利用互聯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網絡傳播”。這為傳統文化的開發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傳統的魅力,又帶著時代的創意。談及傳統文化,言必及深邃與厚重。 同時,任何一種文化,其生命力也來源于開放性與多義性,來源于多維度闡釋的可能。古語云:“愛如一炬之火,萬火引之,其火如故。”傳統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獲智慧的啟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陳寅 恪先生的筆下,成就了元白詩箋證稿這樣的名著;在今天“90后” “ 00后”的手中,變成了網絡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

9、才能呈現出多元豐富的包容。季羨林先生留學德國時,選修了一門梵文課,課堂上只有他一個學生,“絕學”的凄涼景象大抵如此。傳統文化要避免“絕學化”,就不能只有“陽春白雪” 一種樣態,也不妨親 近“下里巴人”。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的觀眾人數累計達到11億人次,在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歡上了詩詞?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詩詞的韻味?詩詞變身綜藝,樂器走進直播,這些傳統文化找到了新的落點,也就有了煥發新一輪蓬勃生命力的可能。當然,強調傳統文化的創新,并不意味著傳統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調來滿足所有人的口味。傳統文化的闡釋不是沒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份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們對 傳統文化有足夠

10、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銀鉤鐵畫,自有它的魅力。對傳統文化的詮 釋,如果從形變變成了神變,模糊了本來的面貌,反而是打著弘揚的旗號,卻丟棄了內在的魂魄。(摘自光明日報2017年5月10日期)材料二一場二胡直播吸引 21. 5萬用戶,一位古箏主播年收入超千萬元一一平日里許多傳統藝 術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關注度,真真切切地發生在一些進軍網絡直播平臺的傳統音樂藝術 表演家身上。箜篌、 古箏、琵琶這些普通人在古詩詞里讀到,卻沒有什么機會看到的樂 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臺上真實展現。平日里“冷門”的傳統樂器,為什么放到網絡直播 平臺上就“火” 了?這首先要歸功于互聯網傳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樂團中胡

11、首席蔡陽,平時如果到國家大劇院演出,觀眾最多的時候也不過2000人左右。這還是在文化資源和傳統藝術愛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網上直播,藝術傳播突破了時空障礙,全國甚至全世界喜歡這門藝術的人都可以觀看。(摘自人民網2017年4月7日)材料三全國政協委員、非物質文化保護專家田青表示,傳統藝術要堅守住本質的東西,不能為了迎合流行而搞“轉基因”。田青委員坦言,在傳統藝術保護問題上自己是“保守派”,傳 統藝術要堅持自己本質的東西,不能“轉基因”。“轉基因的結果就是迎合人,這不是藝術家要做的事,藝術家要有自己的堅持和創造。”田青認為,對于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讓自 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變非常重要。“

12、假如為了迎合年輕人,所有的戲劇都改成流行音樂了,那干嗎還要 200個劇種,”田青表示,傳統藝術的從業人員要堅持自己的底線,比 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積累和修養才懂得欣賞,不能因為聽眾現在還沒達到這一修養就迎合。(摘自中國日報2015年3月3日)4.下列針對上述材料的理解,最為準確的一項.是()A.上述三則材料,分別來源于報紙和網絡,所談內容各有側重,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 那就是同時都關注了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創新這個話題。B.材料一、材料二都談到利用互聯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材料二側重談利用互聯網傳播的助力,使藝術傳播突破時空障礙。C.從材料二可知,把傳統藝術放到直播平臺去表演,讓觀眾看

13、到更多平時看不到的樂 器,這種形式更優于在音樂廳、劇場表演的傳統形式。D.材料三中田青委員認為傳統藝術要堅守住本質的東西,讓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原汁 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確反對將戲劇改成流行音樂。5.下列針對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兩項是()()A.材料一中以季羨林的故事為例,來說明我們的傳統文化要避免“絕學化”,不能像 德國的“梵文”那樣“陽春白雪”,需要親近普通民眾。B.材料一提出不能“丟棄了內在的魂魄”,材料三提出“堅守住本質的東西”,都是 為了強調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調來迎合觀眾的口味。C.材料一以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為例,來說明傳統文化要找到新的落點,才能 煥發新一輪的

14、蓬勃的生命力。D.材料二運用數字說明,通過網絡直播平臺,無論是觀看人數還是經濟收入,傳統表 演藝術家都可能得到體面的回報。E.材料三強調,傳統藝術的從業人員要堅持底線,如需要一定文化積累和修養才懂得 欣賞的昆曲古琴,就不能因為聽眾現在還沒達到這一修養就去搞網絡直播。6.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應該注意哪些方面?請根據三則材料概括并作簡 要分析。參考答案1、B【解析】解答此類題目,首先仔細閱讀各選項內容,找準答題區間,再認真比較。題 中,B項的“用了 55年時間植樹造林112萬畝”的說法不準確。原文為“由建場前的 24萬 畝增加到目前的112萬畝”。2、AD【解析】解答此類題目,首先仔細閱

15、讀各選項內容,找準答題區間,再認真比較。題中,B項的“材料三著重呈現環境保護的具體問題”的說法不準確。材料三是通過一系列數字展示中央環保督察的成效。C項,“創造了超過120億元的生態服務價值”的說法不準確, 原文是每年將創造超過 120億元的生態服務價值。 E項說法絕對。3、黨中央對堅持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科學決策,制定了具體目標,對建 設美麗中國有堅定的決心;地方政府切實貫徹中央部署,加大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力度;對環境保護建立了嚴格的制度,對環境污染實行嚴厲的法治;百姓對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入理解、對美麗環境的熱切期待、對生態保護的積極行動。【解析】回答此題,要抓住題干中“取得這些成績的原

16、因” 一語在四個材料中仔細篩選 相關內容,然后進行歸納概括。比如,根據“材料一”中“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 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一句,可歸納出答案第點;根據“材料二”中塞罕壩這一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可歸納出答案第點;根據“材料三”中“已有上萬人被問責”和圖片中的相關數據可歸納出答案第點;根據“材料四”而應成為躬身踐行的參與者可歸納中“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只當坐而論道的旁觀者, 出答案第點。4、B【解析】解答此類題目,首先仔細閱讀各選項內容, 找準答題區間,再認真比較。題中, A項的“都關注了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創新這個話題”的說法不準確,材料二主要論述如

17、何利用互聯網傳播的助力, 使傳統藝術更為人所知的問題,材料三則是探討傳統藝術要堅守底線的問題。C項的“這種形式更優于在音樂廳、劇場表演的傳統形式”的說法無中生有。D項的“他明確反對將戲劇改成流行音樂”的說法不準確,原文是“假如為了迎合年輕人,所有 的戲劇都改成流行音樂了,那干嗎還要200個劇種?”,可見他不是反對改變,而是反對為迎合而改變。5、BD【解析】解答此類題目,首先仔細閱讀各選項內容, 找準答題區間,再認真比較。題中, A項的“不能像德國的梵文那樣”的說法錯誤,“梵文”不是德國的。C項,“以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為例”的說法不準確,中國詩詞大會只是一個引子,不是全篇的事例。E項,“不能因

18、為聽眾現在還沒達到這一修養就去搞網絡直播”的說法不準確。 原文是“不能因為聽眾現在還沒達到這一修養就迎合”。6、加強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改造陳舊的表現形式,賦予現代的表達形式。如利用 直播平臺、綜藝節目、發展文創產品等讓傳統文化跟得上時代的發展。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發掘。 從深邃和厚重的傳統文化中挖掘內涵,獲得智慧的啟迪。 創新發展的同時要有對傳.統文化的自信,保持傳統文化的底色。傳統文化不能媚俗,不能 自降格調,傳統藝術要堅持自己的基因不變,不能因為聽眾文化積累和修養還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就去迎合。【解析】回答此題,要抓住題干中“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注意要點”,在 三個材料中仔細篩選相關內容,然后進行歸納概括。比如,根據“材料一”中“厘清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