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三大優(yōu)勢病種診療常規(guī)_第1頁
兒科三大優(yōu)勢病種診療常規(guī)_第2頁
兒科三大優(yōu)勢病種診療常規(guī)_第3頁
兒科三大優(yōu)勢病種診療常規(guī)_第4頁
兒科三大優(yōu)勢病種診療常規(gu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品文檔】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網(wǎng)站刪除,僅供學習與交流兒科三大優(yōu)勢病種診療常規(guī).精品文檔.湖北省利川市民族中醫(yī)院兒科常見病及優(yōu)勢病種診療方案1(一)肺炎喘嗽1(二)感冒6(三)小兒泄瀉(小兒腹瀉病)中醫(yī)診療方案11湖北省利川市民族中醫(yī)院兒科常見病及優(yōu)勢病種診療方案(一)肺炎喘嗽中醫(yī)病名:肺炎喘嗽西醫(yī)病名:小兒肺炎一、診斷(一) 疾病診斷1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1-94中醫(yī)兒科診斷標準)(1) 發(fā)熱,咳嗽,呼吸急促,鼻翼煸動。(2) 病情嚴重時,喘促不安,煩躁,面色蒼白,唇周紫紺,肢冷,脈數(shù)疾:或高熱狂躁不安,神昏,驚厥。(3) 肺部聽診有

2、較細濕啰音,病灶融合可聞及管狀呼吸音。(4) 初生兒患本病時,往往無上述典型癥狀,僅見不乳,神萎,口吐白沫等癥狀。2.西醫(yī)診斷標準典型的支氣管肺炎一般有發(fā)熱、咳嗽、氣促或呼吸困難,肺部有較固定的中細濕啰音,據(jù)此可以診斷。X線可見小片狀、斑片狀陰影。病原學及外周血檢查,可明確病原體。(二) 疾病分期病程小于一月者為急性;1-3月者為遷延性;大于3月者為慢性。(三) 分類1. 解剖分類:(1) 大葉性肺炎(2) 小葉性肺炎(3) 間質(zhì)性肺炎2. 病因分類:(1) 細菌性肺炎;(2) 非典型性病原體所致肺炎;(3) 病毒性肺炎;(4) 真菌性肺炎;(5) 其他病原體所肺炎。3. 患病環(huán)境分類:(1)

3、 社區(qū)獲得性肺炎;(2) 醫(yī)院獲得性肺炎;(四) 證侯診斷1. 常證(1) 風寒閉肺證侯 惡寒發(fā)熱,無汗,鼻塞,流清涕,嗆咳不爽,呼吸氣急,痰白而稀,口不渴,咽不紅,舌質(zhì)不紅,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浮緊,指紋浮紅。(2) 風熱閉肺證侯 發(fā)熱惡風,微汗出,流黃涕,咳嗽呼吸急促,痰稠色黃,口渴欲飲,咽紅,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數(shù)。(3) 痰熱閉肺證侯 壯熱,痰鳴,氣促,喘憋,鼻翼煽動,煩躁不安;重證口唇紫紺,兩肋煽動,搖身擷肚,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4) 毒熱閉肺證侯 高熱熾盛,氣急,鼻煸,咳嗽劇烈,涕淚俱無,鼻孔干燥如煙煤,面赤唇紅,煩躁口渴,便秘尿赤,舌紅而干,苔黃膩,脈滑數(shù)。(5) 陰虛肺熱證侯

4、低熱或潮熱盜汗,干咳無痰或少痰,面色潮紅,口唇櫻紅,舌紅少津,苔剝,脈細數(shù)。(6) 肺脾氣虛證侯 病程遷延,低熱起伏,動則咳甚,痰多,氣短多汗,面色淡白,納差,大便溏薄,四肢你溫,舌淡苔薄白,脈弱無力。2. 變證(1) 心陽虛衰證侯 突然面色蒼白,口唇肢端紫紺,氣促加重,四肢厥冷,虛煩不寧,額汗不溫,右肋下肝臟腫大,脈微虛數(shù),舌淡紫,苔薄白。(2) 邪陷厥陰證侯 壯熱,咳嗽氣促,痰聲漉漉,頭痛,嘔吐,神昏譫語,頸項強直,舌紅,苔黃膩,脈細數(shù)。二、治療方案(一) 辨證選擇中藥口服湯劑1. 常證(1) 風寒閉肺治法:辛溫宣肺,化痰止咳方藥:華蓋散加減。常用藥:麻黃、杏仁、荊芥、防風、桔梗、白前、蘇

5、子、陳皮(2) 風熱閉肺治法:辛涼宣肺,清熱化痰方藥:銀翹散合麻杏石甘湯加減。常用藥:麻黃、連翹、銀花、杏仁、石膏、桔梗、薄荷、牛蒡子、前胡、枳殼、甘草等。(3) 痰熱閉肺治法:清熱滌痰,開肺定喘方藥:五虎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常用藥:葶藶子、石膏、麻黃、杏仁、蘇子、黃芩、虎杖、細茶、甘草等(4) 毒熱閉肺治法:清熱解毒,瀉肺開閉方藥:黃連解毒湯合麻杏石甘湯加減。常用藥:炙麻黃、杏仁、枳殼、黃連、黃芩、梔子、生石膏、知母、生甘草等。(5) 陰虛肺熱治法:養(yǎng)陰清肺,潤肺止咳方藥:沙參麥冬湯加減。常用藥:沙參、麥冬、桑葉、天花粉、款冬花、扁豆、甘草等。(6) 肺脾氣虛治法:補肺健脾,益氣化痰方

6、藥:人參五味子湯加減。常用藥:人參、五味子、白術、茯苓、五味子、百部、款冬花等。2. 變證(1) 心陽虛衰治法:溫補心陽,救逆固脫方藥:參附龍牡救逆湯加減。常用藥:人參、附子、煅龍骨、煅牡蠣、干姜、五味子、白芍、炙甘草等。(2) 邪陷厥陰治法:平肝熄風,清心開竅方藥:羚角鉤藤湯合牛黃清心丸加減。常用藥:羚羊角、生地、白芍、鉤藤、菊花、貝母、生大黃、郁金等。(二) 辨證選擇口服中成藥1. 代加工小兒止咳合劑:功效:清熱宣肺,止咳平喘。用法;10-20ml,3次/日2. 代加工小兒肺炎合劑:功效:清熱解毒,宣肺化痰。用法:10-20ml,3次/日(三) 靜脈滴注中藥注射液1. 痰熱清注射液:每天0

7、.3-0.5ml/Kg,,最高劑量不超過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100-200ml,靜脈滴注,1日1次,用于風熱閉肺及痰熱閉肺證。2. 醒腦靜注射液:每天0.5-1.0ml/Kg,最高劑量不超過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100-200ml,靜脈滴注,1日1次,用于風熱閉肺及痰熱閉肺證。3. 喜炎平注射液:每天0.5-1.0ml/Kg,最高劑量不超過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100-200ml,靜脈滴注,1日1次,用于風熱閉肺及痰熱閉肺證。(四)非藥物治療1. 推拿治療:推脊、揉肺俞、揉脾俞、按豐隆,各穴位分別治療3

8、-5分鐘,1日2次。2. 拔罐治療:取穴位雙側(cè)肩胛下部,拔火罐,每次3-5分鐘,1日1次,5日為一療程。特色療法1. 中藥霧化:痰熱清2.5-5ml加入5ml生理鹽水中霧化吸入,1日2次。2. 中藥灌腸:采用自制中藥麻杏化痰方灌腸法治療痰熱壅肺型咳嗽,通過腸黏膜吸收,以促使痰液易于排出。3. 穴位敷貼:風寒型,麻黃、細辛;風熱型,麻黃、膽南星。上藥研成粉末,用凡士林調(diào)成膏狀敷雙足涌泉穴。4. 中藥外熨:蘇子、白芥子各20克,吳茱萸、香附各15克,細辛10克。將藥物倒入微波爐專用碗中,加一兩醋、二兩鹽攔勻,加蓋放入微波爐用中火加熱2分鐘,取出將藥物再次拌勻,重復用中火加熱1分鐘。以聞到焦香味為度

9、。將藥物用致密紗布包好封口,沿患兒督脈、膀胱經(jīng)從大椎穴到腎俞穴來回推熨。一天一劑,7歲以下日熨一次,7歲以上日熨二次。療程共7天。適用于肺脾兩虛、啰音久不吸收者。5. 扶陽罐溫刮痧溫炙,適用于肺脾兩虛、啰音久不吸收者。(四) 基礎治療根據(jù)患者病情給予適當?shù)幕A治療,包括:抗感染、抗病毒、止咳化痰平喘及支持對癥治療。(五) 本專科領域文獻記載的診療方法整理、應用文獻記載肺炎喘嗽是由于患兒素體虛弱,肺臟嬌嫩,衛(wèi)外不固,加之外感風邪,致痰阻氣道,肺氣閉郁,肺失宣降所致。治療原則重在宣肺理氣化痰。臨床證型多為風熱閉肺或痰熱閉肺,多選用麻杏石甘湯加減。(六) 其他治療向遠彩教授治療小兒肺炎學術思想及經(jīng)驗

10、:注重疾病之病理關鍵在于熱、痰、氣,治療總的原則是清熱、化痰、理氣,已開成中醫(yī)藥院內(nèi)制劑小兒肺炎合劑。(七) 預防與護理1. 一般護理(1) 按中醫(yī)兒科一般常規(guī)護理進行。(2) 發(fā)熱、咳喘期,應臥床休息,減少活動。喘憋明顯者,取半臥位,經(jīng)常給予翻身,變換體位。(3) 保持呼吸道通暢,痰多時,輕拍其背部,促使痰液排出。2. 病情觀察及并發(fā)癥護理(1) 觀察體溫、呼吸、咳嗽、痰喘、腹部脹氣、神色、汗出、二便和重癥患兒的生命體征。(2) 出現(xiàn)面色灰暗、煩躁不安、肢冷汗出、呼吸急促、脈微細時,應報告醫(yī)師,并配合處理。(3) 出現(xiàn)體溫驟降或超高熱,心率超過140次/分鐘或間歇脈時,應報告醫(yī)師,并配合處理

11、。3. 給藥護理中藥宜溫服或頻服,藥后可給予熱粥、熱湯以助藥性,微汗而出。4. 飲食護理(1) 飲食宜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質(zhì),忌食葷腥、油膩、辛辣之品。發(fā)熱患兒可適度多飲水。(2) 陰虛肺熱證,可給予牛奶、雞蛋、瘦肉、魚類及蔬菜。(3) 脾虛大便稀溏者,可用山藥、紅棗等溫補食物。(4) 肺脾不足者,可食梨汁、橘子汁以助養(yǎng)肺陰而生津止渴。5. 情志護理:穩(wěn)定患兒情緒,避免煩躁,積極配合治療。6. 臨證(癥)施護(1) 風熱閉肺證患兒的穿衣蓋被不宜過暖,中藥煎劑宜稍涼服。(2) 痰熱閉肺證患兒出現(xiàn)氣喘較重時,宜靜臥抬高頭部或半臥位,及時吸氧。(3) 痰多黏稠、不易咳出時,遵醫(yī)囑給予中藥霧化吸入,稀釋

12、痰液,保持呼吸道通暢,中藥清熱化痰藥少量頻服。(4) 出現(xiàn)呼吸困難、面唇紫紺時,及時吸氧。(5) 風寒閉肺證患兒給予中藥外敷雙足涌泉穴。(6) 肺脾氣虛、啰音久不吸收者給予中藥外熨。7. 健康指導(1) 冬春季節(jié)少帶兒童去公共場所,預防呼吸道疾病。(2) 指導患兒在進行戶外活動時所要注意的事項。(3) 講解出院帶藥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項。(4) 指導患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不偏食,保持大便通暢。(5) 中醫(yī)特色技術指導:1)中藥外熨:沿患兒背部督脈、膀胱經(jīng)比大椎穴到腎俞穴來回推燙,注意防止燙傷。2)穴位敷貼:貼藥之前,先將患兒雙足用熱水清洗,然后用生姜涂擦涌泉穴至皮膚發(fā)紅,再中藥貼在患兒雙足涌泉

13、穴。(二)感冒中醫(yī)病名:感冒西醫(yī)病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診斷一、疾病診斷1.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ZY/T001.4-94)肺炎喘嗽的診斷依據(jù)。1.1發(fā)熱重、惡寒輕、有汗、口渴、咽紅或痛。若感受暑濕之邪,暑客衛(wèi)表,濕困中焦,則證見高熱無汗、身重困倦、胸悶泛惡、食欲不振、或嘔吐腹瀉。若挾痰則痰多喉鳴,咳喇劇。挾滯則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嘔吐酸腐,口氣穢濁,大便酸臭,或腹痛腹瀉,或大便秘結(jié)。挾驚則見驚惕啼叫,睡臥不寧, H 齒,甚則驚厥。起病急,有流涕、咳嗽、咽痛、鼻塞、發(fā)熱或有或無,病情輕重相差很大2. 西醫(yī)診斷標準:2.1有外感病史或傳染病史。2.

14、2  急性腹痛有時很劇烈,多在臍周或其附近,是由于腸蠕動亢進或腸系膜淋巴結(jié)炎所致。2.3年幼兒癥狀較重,可有高熱、嘔吐、腹瀉、驚厥。高熱驚厥常在起病后12日內(nèi)發(fā)生,很少連續(xù)幾次以上。2.4急性扁桃體炎是急性咽炎的一部分,由病毒引起者,除扁桃體彌漫紅腫外,其表面可見白色干性濾泡滲出物,由鏈球菌引起者顯示濾泡膿性滲出物。病毒感染引起的咽炎,有時在咽后壁可見淋巴濾泡充血腫大或伴雙側(cè)頰粘摸散在出血點。 2.5血象;細菌性感染:白細胞總數(shù)大多高于15×109/L,分類中性粒細胞75,但在重癥感染時,白細胞總數(shù)可低于正常值,中性粒細胞75,但可有中毒顆粒出現(xiàn)。病毒性感染:在病毒感染初三

15、天內(nèi),白細胞總數(shù)與中性粒細胞可高于正常值,3天后總數(shù)下降,淋巴細胞占優(yōu)勢。2.6粒細胞堿性磷酸酶試驗:病毒性肺炎時積分值在2030,細菌性肺炎均100。2.4實驗室檢查:2.7病原學檢查:細菌培養(yǎng)、呼吸道病毒檢測、肺炎支原體檢測等,可獲得相應的病原學診斷,病原特異性抗原或抗體檢測常有早期診斷價值。(2) 癥候診斷1、寒證為感受風寒之邪,衛(wèi)陽受遏,肌表被束,則證見惡寒重、無汗、口不渴、咽不紅。2、 熱證為感受風熱之邪,客于肺衛(wèi),則證見發(fā)熱重、惡寒輕、有汗、口渴、咽紅或痛3、感受暑濕之邪,暑客衛(wèi)表,濕困中焦,則證見高熱無汗、身重困倦、胸悶泛惡、食欲不振、或嘔吐腹瀉。4.、挾痰則痰多喉鳴,咳喇劇。挾

16、滯則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嘔吐酸腐,口氣穢濁,大便酸臭,或腹痛腹瀉,或大便秘結(jié)。 5.、挾驚則見驚惕啼叫,睡臥不寧,甚則驚厥。二、治療方案(一)、辯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或中成藥1、風寒感冒 【證見】 :發(fā)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喉癢,口不渴,咽不紅。舌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 :辛溫解表。 【方藥】 :1 主方:荊防敗毒散(張時徹攝生眾妙方)加減 處方:荊芥 6 克 ,防風 6 克 ,羌活 6 克 ,獨活 6 克 ,柴胡 9 克 ,薄荷 3 克 (后下),枳殼 6 克 ,茯苓 9 克 ,桔梗 6 克 ,前胡 6 克 ,生姜 3 克 ,甘草 6 克 。水煎服,每日 1 劑。 表寒

17、重者,加麻黃 6 克 。頭痛甚者,加白芷 6 克 。咳嗽劇者,加杏仁 6 克 。 2、單方驗方: 蔥姜紅糖湯(江育仁等中醫(yī)兒科學)處方:蔥白頭(連須) 3 7 個,生姜 3 5 片,濃煎后加紅糖適量,熱服取汗 。療效評估:該型占整個證型分布的2.92%,可出現(xiàn)于本病的早期,以發(fā)熱惡寒,鼻塞流涕為主,咽不紅為辯證要點。臨床治療多采用辛溫解表。荊防敗毒散發(fā)散風寒,解表祛濕解,尤其對于“流感”、感冒等病證初起,出現(xiàn)惡寒、發(fā)熱、無汗、劇烈頭痛、肌肉關節(jié)酸痛等癥狀緩解明顯。2、風熱感冒 【證見】 :發(fā)熱重,惡風,有汗或少汗,頭痛,鼻塞,流濃涕,口干而渴。舌質(zhì)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 【治法】 :辛涼解

18、表。 【方藥】 1 主方:銀翹散(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金銀花 9 克 ,連翹 9 克 ,淡豆豉 9 克 ,牛蒡子 9 克 ,荊芥 6 克 ,薄荷 6 克 (后下),桔梗 6 克 ,淡竹葉 9 克 ,蘆根 12 克 ,甘草 6 克 。水煎服,每日 1 2 劑。高熱者,加生石膏 20 30 克、黃芩 9 克 。頭痛甚者,加桑葉 9 克 、鉤藤 9 克 。 咽喉腫痛者,加馬勃 6 克 、玄參 9 克 。療效評估:該型占整個證型分布的3.5%,以發(fā)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頭痛身楚,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的典型舌脈為辯證要點。臨床治療多采用辛涼解表,清熱解毒,尤其對于發(fā)熱頭痛,咳嗽,口干,咽喉

19、疼痛等癥狀緩解明顯。3、暑邪感冒 【證見】 :高熱無汗,頭痛,身重困倦,胸悶泛惡,食欲不振,或嘔吐、腹瀉,或鼻塞,流涕、咳嗽。舌苔薄白或膩,質(zhì)紅,脈數(shù)。 【治法】 :清暑解表。 【方藥】 1 主方:新加香薷飲(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香薷 6 克 ,厚樸 6 克 ,扁豆花 9 克 ,金銀花 9 克 ,連翹 9 克 ,荷葉 9 克 ,佩蘭 6 克 。水煎服,每日 1 2 劑。濕重者,加蒼術 6 克 、法半夏 6 克 。小便短赤者,加滑石 15 克 、淡竹葉 9 克 。不思飲食者,加麥芽 15 克 、布渣葉 9 克 。 中成藥:金衣祛暑丸、藿香正氣丸、清暑益氣丸和小兒暑感寧糖漿。療效評估:此癥

20、見于夏秋季感冒則常因受暑熱、濕邪所致,主要表現(xiàn)既有熱象,又夾濕邪,此病的病位在于肌表與中焦脾胃,所以癥狀表現(xiàn)外則發(fā)熱不揚,頭身困重;內(nèi)則胸脘痞悶,脾胃不和,消化系統(tǒng)功能障礙,主要采用清暑祛濕的方藥,既解表邪,又清暑熱,合桑杏清宣肺氣,處方用藥,切中病機,投藥7劑,療效可。4、兼證 (1)挾痰 兼見咳嗽較劇,咳聲重濁,喉中痰鳴,舌苔厚膩,脈滑而數(shù)。偏于風寒者,加用三拗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及蘇子;偏于風熱者,加用桑白皮、黛蛤散。 . (2)挾滯 兼見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嘔吐酸腐,口氣穢濁,大便酸臭,或腹痛泄瀉,或大便秘結(jié),舌苔厚膩,脈滑數(shù),加用保和丸,或選用山楂、麥芽、雞內(nèi)金、萊菔子等。若大便秘

21、結(jié),小便短赤,舌糙黃垢者,加用生大黃、玄明粉、枳實。 (3)挾驚 兼見驚惕啼叫,睡臥不寧,齘齒,甚則驚厥,舌尖紅,脈弦,加用小兒回春丹或琥珀抱龍丸,或選加蟬衣、鉤藤、僵蠶等。 (二)辨證選擇口服中成藥:1.安兒寧:功效:清熱祛風、化痰止咳。用法:開水沖服。1歲以內(nèi)一次1.5g,1-5歲3g/次,5歲以上6g/次;1日3次。用于風熱感冒初期。2.代加工小兒解熱合劑:功效: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用法: 1歲以內(nèi)一次3ml,1-5歲10ml /次,5歲以上15ml /次;1日3次。用于風熱感冒初期、發(fā)熱期。3.風寒感冒沖劑:功效:辛溫解表。用法:開水沖服。1歲以內(nèi)一次2g,1-5歲4g/次,5歲以上8

22、g/次;1日3次。用于風寒感冒初期4.清咽糖漿:功效:清熱利咽。用法: 1歲以內(nèi)一次3ml,1-5歲10ml /次,5歲以上15ml /次;1日3次。用于風熱感冒急性期5. 藿香正氣液:功效:芳香化濕。用法: 1歲以內(nèi)一次2ml,1-5歲4ml /次,5歲以上8ml /次;1日3次. 用于夏秋季感冒(四)靜脈滴注中藥注射液1、痰熱清注射液:每天0.3-0.5ml/Kg,,最高劑量不超過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100-200ml,靜脈滴注,1日1次,用于風熱感冒挾痰證。2、醒腦靜注射液:每天0.5-1.0ml/Kg,最高劑量不超過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

23、%氯化鈉注射液100-200ml,靜脈滴注,1日1次,用于風熱感冒挾驚證。3.、喜炎平注射液:每天0.5-1.0ml/Kg,最高劑量不超過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100-200ml,靜脈滴注,1日1次,用于風熱感冒證。三、我科特色治療6. 中藥霧化:痰熱清2.5-5ml加入5ml生理鹽水中霧化吸入,1日2次。7. 中藥灌腸:采用自制復方銀黃退熱灌腸劑,通過腸黏膜吸收,以促使體溫下降。8. 穴位敷貼:風寒型,麻黃、細辛;風熱型,麻黃、膽南星。上藥研成粉末,用凡士林調(diào)成膏狀敷雙足涌泉穴。9. 中藥外熨:蘇子、白芥子各20克,吳茱萸、香附各15克,細辛10克。將藥物倒入微波

24、爐專用碗中,加一兩醋、二兩鹽攔勻,加蓋放入微波爐用中火加熱2分鐘,取出將藥物再次拌勻,重復用中火加熱1分鐘。以聞到焦香味為度。將藥物用致密紗布包好封口,沿患兒督脈、膀胱經(jīng)從大椎穴到腎俞穴來回推熨。一天一劑,7歲以下日熨一次,7歲以上日熨二次。療程共7天。適用于肺脾兩虛、啰音久不吸收者。5.小兒防感冒香囊。6.針灸治療: 風寒感冒:主穴為大椎,配穴為列缺。先輕刺激,有針感后適當加強。風熱感冒:主穴為合谷、大椎,配穴為少商。用較強刺激。高熱加曲池;頭痛加太陽、頭維;鼻塞加迎香;抽搐刺人中、涌泉。7.艾灸治療8.經(jīng)皮治療儀配合專用中藥貼片。四、基礎治療:根據(jù)患者病情給予適當?shù)幕A治療,包括:抗感染、

25、抗病毒、止咳支持對癥治療。五、預防與護理8. 一般護理(4) 按中醫(yī)兒科一般常規(guī)護理進行。(5) 發(fā)熱期應臥床休息,減少活動。(6) 保持呼吸道通暢,發(fā)熱時,以物理降溫為主。9. 病情觀察及并發(fā)癥護理(4) 觀察體溫、呼吸、咳嗽、腹部脹氣、神色、汗出、二便和重癥患兒的生命體征。(5) 出現(xiàn)面色灰暗、煩躁不安、肢冷汗出、呼吸急促、脈微細時,應報告醫(yī)師,并配合處理。(6) 出現(xiàn)體溫驟降或超高熱,心率超過140次/分鐘或間歇脈時,應報告醫(yī)師,并配合處理。10. 給藥護理中藥宜溫服或頻服,藥后可給予熱粥、熱湯以助藥性,微汗而出。11. 飲食護理(5) 飲食宜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質(zhì),忌食葷腥、油膩、辛辣之

26、品。發(fā)熱患兒可適度多飲水。(6) 暑邪感冒,可給予牛奶、雞蛋、瘦肉、魚類及蔬菜。(7) 脾虛大便稀溏者,可用山藥、紅棗等溫補食物。(8) 肺脾不足者,可食梨汁、橘子汁以助養(yǎng)肺陰而生津止渴。12. 情志護理:穩(wěn)定患兒情緒,避免煩躁,積極配合治療。13. 臨證(癥)施護(7) 風熱證患兒的穿衣蓋被不宜過暖,中藥煎劑宜稍涼服。(8) 風寒挾痰證患兒出現(xiàn)氣喘較重時,宜靜臥抬高頭部或半臥位,及時吸氧。(9) 痰多黏稠、不易咳出時,遵醫(yī)囑給予中藥霧化吸入,稀釋痰液,保持呼吸道通暢,中藥清熱化痰藥少量頻服。(10) 出現(xiàn)發(fā)熱,及時予以物理退熱處理(敞衣被、溫水擦浴)。(11) 高熱患兒給予中藥復方銀黃退熱灌

27、腸劑灌腸。(6) 熨:沿患兒背部督脈、膀胱經(jīng)比大椎穴到腎俞穴來回推燙,注意防止燙傷。2)穴位敷貼:貼藥之前,先將患兒雙足用熱水清洗,然后用生姜涂擦涌泉穴至皮膚發(fā)紅,再中藥貼在患兒雙足涌泉穴。(三)小兒泄瀉(小兒腹瀉病)中醫(yī)診療方案中醫(yī)病名:小兒泄瀉西醫(yī)病名:小兒腹瀉病一、診斷(一)診斷標準1.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94)(1)病史:有乳食不節(jié),飲食不潔或感受時邪的病史。(2)主要癥狀:大便次數(shù)增多,每日3-5次,多達10次以上,呈淡黃色,如蛋花樣,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惡心、嘔吐、腹痛、發(fā)熱、口渴等癥。(3)主要體征:腹瀉

28、及嘔吐嚴重者,可見小便短少,體溫升高,煩渴萎靡,皮膚干癟,囟門凹陷,目珠下陷,啼哭無淚,口唇櫻紅,呼吸深長。(4)輔助檢查:大便鏡檢可有脂肪球,少量紅、白細胞;大便病原體檢可有致病性大腸桿菌等生長,或分離出輪狀病毒等;重癥腹瀉伴有脫水、酸堿平衡失調(diào)及電解質(zhì)紊亂。2.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七版(胡亞美、江載芳主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年)。(1)大便性狀有改變,呈稀便,水樣便,黏液便或膿血便。(2)大便次數(shù)比平時增多。(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病程在2周以內(nèi)2.遷延性期:病程在2周至2個月3.慢性期:病程大于2個月(三)疾病分型1.輕型:無脫水,無中毒癥狀2.中型:輕至中度脫水

29、或輕度中毒癥狀。3.重型:重度脫水或有明顯中毒癥狀(煩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蒼白、體溫不升、白細胞計數(shù)明顯增高)(四)證候診斷(1)風寒泄瀉證:大便色淡,帶有泡沫,無明顯臭氣,腹痛腸鳴。或伴鼻塞,流涕,身熱。舌苔白膩脈滑有力。(2)濕熱泄瀉證:下利垢濁,稠黏臭穢,便時不暢,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門赤灼,發(fā)熱或不發(fā)熱,渴不思飲,腹脹。面黃唇紅,舌紅苔黃厚膩,指紋紫滯,脈濡數(shù)。(3)傷食泄瀉證:大便酸臭,或如敗卵,腹部脹滿,口臭納呆,瀉前腹痛哭鬧,多伴惡心嘔吐。舌苔厚膩,脈滑有力。(4)寒濕泄瀉證:大便稀薄如水,淡黃不臭,腹脹腸鳴,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黃腹痛,神

30、疲倦怠。舌苔白厚膩,指紋淡,脈濡。(5)脾虛泄瀉證:久瀉不止,或反復發(fā)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樣,帶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殘渣。神疲納呆,面色少華,舌質(zhì)偏淡,苔薄膩,脈弱無力。(6)脾腎陽虛泄瀉證: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體消瘦,或面目虛浮,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細無力。二、治療方案(一)辯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中草藥(1)中藥湯劑風寒泄瀉證治法:疏風散寒,化濕和中推薦方藥:藿香正氣散加減,藿香、厚樸、蘇葉、陳皮、大腹皮、白芷、茯苓、半夏曲、桔梗、甘草、生姜、大棗。中成藥:藿香正氣口服液等。濕熱泄瀉證治法:清腸解熱,化濕止瀉。推薦方藥:葛根芩連湯加減,葛根、甘草、黃芩、黃連。中成藥:蒼苓止瀉口服液,兒瀉停

31、顆粒等。傷食泄瀉證治法:運脾和胃,消食化滯。推薦方藥:保和丸加減,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陳皮、萊菔子、連翹。中成藥:保和丸等。寒濕泄瀉證治法:溫脾燥濕,滲濕止瀉。推薦方藥:桂枝加人參湯合五苓散加減,桂枝、黨參(或人參)、炒蒼術、炙甘草、豬苓、茯苓、澤瀉、陳皮、厚樸、藿香、訶子、炮姜。中成藥:小兒止瀉散等。脾虛泄瀉證治法:健脾益氣,助運止瀉推薦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人參、白術、茯苓、桔梗、山藥、甘草、白扁豆、蓮子肉、砂仁、薏苡仁。中成藥:醒脾養(yǎng)兒顆粒,化積口服液等。脾腎陽虛泄瀉證治法:溫補脾腎,固澀止瀉推薦方藥: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減,制附子、黨參、炒白術、干姜、甘草、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

32、五味子、生姜、大棗。中成藥:附子理中丸,四神丸等。(二)中藥煮散劑針對小兒腹瀉的常證,以健脾化濕為基本原則,我科自擬方“小兒止瀉顆粒”(黨參10g/包、白術10g/包、砂仁10g/包、藿香10g/包、陳皮6g/包、烏梅10g/包、澤瀉10g/包、茯苓10g/包、滑石10g/包、車前子10g/包、生姜10g/包、大棗10g/包、炙甘草3g/包)采用兒科散劑治療。散劑服用方法:5歲以上沖開水200ml/天,每日23次,水沖服用,5歲以下減半。(三)靜脈滴注中藥注射液4. 喜炎平注射液:每天0.5-1.0ml/Kg,最高劑量不超過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100-200ml

33、,靜脈滴注,1日1次,用于寒濕泄瀉證。(四)推拿治療(1)小兒推拿法傷食瀉:補脾經(jīng),清大腸,摩腹,揉板門,運內(nèi)八卦等,每日一次。或順運八卦,清胃,補脾,清大腸,運土入水,利小便,順揉長強,推上七節(jié)骨,揉足三里,推上承山,推揉止瀉靈。寒濕瀉:補大腸,補脾經(jīng),推三關,揉外勞宮,揉一窩蜂,揉龜尾,推上七節(jié)骨,拿肚角等,每日一次。濕熱瀉:清脾經(jīng),清大腸,推下七節(jié)骨,清小腸,推箕門,揉按足三里,摩腹,揉臍,揉天樞,每日一次。脾虛瀉:補脾土,摩腹, 捏脊、推三關,運內(nèi)八卦,按揉足三里,推上七節(jié)骨等,每日一次。或揉腹:順時針方向揉3分鐘,逆時針方向揉2分鐘;揉氣海:順時針方向揉3分鐘;揉百會:順時針方向揉2分鐘;揉龜尾:揉250-300次。或捏脊叩督法:從長強穴上2cm至大椎穴反復捏提3到6遍,從大椎穴向下到腰俞沿督脈及兩側(cè)華佗夾脊穴叩擊3-5遍,頻率為160-180次/分。(2)三字經(jīng)流派推拿法風寒泄瀉:揉一窩風、揉外勞宮、清補大腸等。濕熱泄瀉:平肝、清胃、清天河水、清小腸。傷食泄瀉:清胃、清天河水、運八卦等。脾虛泄瀉:揉外勞宮、清補大腸、清補脾、補脾等。脾腎陽虛泄瀉:揉二馬、揉外勞宮、清補脾、平肝等。手法頻率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