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小古文50篇目錄第1篇 楊氏之子第2篇 學弈第3篇 陳元方候袁公第4篇 葉公好龍第5篇 揠苗助長第6篇 孟母三遷第7篇 一毛不拔第8篇 愚人食鹽第9篇 刻舟求劍第10篇 伯牙絕弦第11篇 文侯與虞人期獵第12篇 畫蛇添足第13篇 掩耳盜鈴第14篇 精衛填海第15篇 世無良貓第16篇 鄭人買履第17篇 讀書要三到第18篇 晏子使楚第19篇 富人之子第20篇 北人食菱第21篇 濫竽充數第22篇 智子疑鄰第23篇 父善游第24篇 晏子諫殺燭鄒第25篇 鐵杵磨針第26篇 邴原泣學第27篇 三人成虎第28篇 截竿入城第29篇 吳起守信第30篇 荀巨伯探友第31篇 朝三暮四第32
2、篇 曾子殺彘第33篇 師曠撞晉平公第34篇 嫦娥奔月第35篇 梟將東徙第36篇 外科醫生第37篇 承宮樵薪苦學第38篇 人有負鹽負薪者第39篇 畫地學書第40篇 多歧亡羊第41篇 自相矛盾第42篇 王勃故事第43篇 虎求百獸第44篇 鷸蚌相爭第45篇 二翁登泰山第46篇 寇準讀書第47篇 林琴南敬師第48篇 董行成第49篇 桑生李樹第50篇 宋定伯捉鬼1、楊氏之子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翻譯: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里有個九歲的兒子,非常聰明。孔君平來拜見楊氏子的父親,可是父親不在,
3、于是便叫楊氏子出來。楊氏子為孔君平端來水果,水果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對楊氏之子,并說:“這是你家的水果。”楊氏子馬上回答說:“我可沒有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拓展:本文選自世說新語。作者是南朝宋代的劉義慶。這是我國第一部志人小說。注釋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甚:非常。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詣:拜見。乃:就;于是。未聞:沒有聽說過。示:給看。曰:說。未:沒有聞:聽,聽說。夫子:舊時對學者或老師的尊稱。本課描述了楊氏之子的聰明,把楊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寫得惟妙惟肖,幽默風趣。2、學弈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
4、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譯文弈秋是全國之內善于下圍棋的人。讓弈秋教導兩個人下圍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的學習,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卻一心認為有天鵝要飛來,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來。雖然和前一個人一起學棋,但棋藝不如前一個人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說:不是這樣的。注釋弈秋:弈:下棋。(圍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稱為弈秋。古人會把職業和人名連在一起,比如庖丁是叫丁的廚師。師曠是叫曠的樂師。通國:全國。通:全。之:的。善:善于,擅長。使:讓。誨:教導。其:其中。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雖聽之:雖然在聽講。以為:認
5、為,覺得。鴻鵠:天鵝。(大雁)援:引,拉。將至:將要到來。思:想。弓繳:弓箭。繳:古時指帶有絲繩的箭。之:謂,說。弗若:不如。弗:不。是否定詞。矣:了。與:嗎?曰:說。非然也:不是這樣的。然,這樣。道理: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事,說明了做事必須專心致志,絕不可以三心二意。弈秋同時教兩個學習態度不同的人下圍棋,學習效果截然不同,指出這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異。3、陳元方候袁公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
6、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譯文陳元方十一歲時,去拜會袁公(袁紹)。袁公問:“你賢良的父親在太丘做官,遠近的人都稱贊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說:“我父親在太丘,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安撫,讓人們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對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說:“我曾經也當過鄴縣縣令,正是做這樣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親效法(學習)我,還是我學你的父親?”元方說:“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時間相隔遙遠,但他們的行為卻是那么一致。周公沒有學孔子,孔子也沒有學周公。”注釋1、候:拜訪,問候。2、履行:實施,實行。3、綏:安
7、,體恤。4、孤:封建時代王侯對自己的謙稱。還有寡人,孤家等稱呼。.5、師:學習。6、嘗:曾經。7、卿:客氣,親熱的稱呼,有表示尊敬的意思在里面。8、法:效法,仿效。也就是學習的意思。9、稱:稱贊,贊不絕口10、周公: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姓姬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周公解夢的周公就是他。11、周旋動靜:這里指思想和行動。12、益:更加13、以:用14、恣:放縱、無拘束,這里指順從。拓展:袁公是什么樣的人?比較自負,問題刁鉆。元方是什么樣的人?機智應變。4、葉公好龍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
8、施尾于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譯文葉子高先生喜歡龍,衣帶鉤、酒器上刻著龍,居室里雕刻裝飾的也是龍。在這種情況下,天上的真龍知道了這件事,就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里,龍頭搭在窗臺上探望,龍尾伸到了廳堂里。葉公一看見真龍,轉身就跑,嚇得他像失了魂似的,驚恐萬狀,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來,葉公并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卻不是龍的東西罷了。注釋葉公:春秋時楚國葉縣縣令沈諸梁,名子高,封于葉,所以叫葉公。子高:葉公的名字。鉤:衣服上的帶鉤。寫:畫。鑿:通"爵",古代飲酒的器具。屋室雕文:房屋上雕刻的圖案、花紋;“文
9、”是通假字。通“紋”。以:在聞:聽說。下之:從天上到葉公住所處。窺(ku):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牖(yu):窗戶。施(yì):延伸,同“拖”。堂:廳堂。還(xuán)走:轉身就跑。還,通假字。通“旋”。走:逃跑。五色無主:臉色一忽兒白,一忽兒黃。五色,這里指臉色。是:由此看來。好:喜歡。夫:這,那。是葉公非好龍也:由此看來,葉公并不是真的喜歡龍。拓展:這個成語的意義是:比喻表面上或口頭上愛好、贊賞某事物,實際上并不愛好,或者實際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觸,不但并不愛好或贊賞,甚至還懼怕它,反對它。這個故事,用很生動的比喻,辛辣地諷刺了葉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們只唱高調
10、、不務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要丟棄"理論脫離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樹立實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風。同時也諷刺了名不副實、表里不一的人。5、揠苗助長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譯文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地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小步跑去看那禾苗的情況,禾苗卻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
11、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人。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注釋閔(mn):通假字,同“憫”,擔心,憂慮。長(zhng):生長,成長。揠(yà):拔。芒芒然:,同“茫茫然”,疲憊不堪,很疲勞的樣子。謂:對,告訴。其人:他家里的人。病:疲勞,困苦,精疲力盡,文中是引申義予:我,第一人稱代詞。表示我的詞,還有余、吾。趨:小步快走。往:去,到去。槁(go):草木干枯,枯萎。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不譯。寡:少。耘苗:給苗鋤草。非徒:非但。徒,只是。益:好處。拓展:成語:揠苗助長。揠:拔起。把苗拔起,幫助其生長,比喻不管事物的發
12、展規律,強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寓意:1、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愿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愿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2、人們對于一切事物都必須按照客觀規律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單憑自己的主觀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動機,結果也只能是適得其反。3、要按照自然規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則,只能是適得其反。6、孟母三遷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游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
13、嬉游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譯文鄒這個地方孟軻(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他家的房子靠近墓地。孟子玩游戲就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房子靠近集市旁,孟子玩游戲時學了些商人吆喝叫賣的事情。孟子的母親又說:“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遷徙(搬)到學宮旁邊。孟子玩游戲時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里真可以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到孟子長大了,學習六藝,最終成為了著名的圣賢。君子們說孟子的母親善于逐步地教育孩子。注釋舍:家。墓
14、間之事:指埋葬、祭掃死人一類的事。處子:安頓兒子。乃:于是,就。嬉:游戲,玩耍。市:集市。賈(g)人:商販,商人。古代商人也成為商賈。炫賣:同“炫”,沿街叫賣,夸耀。徙:遷移。俎豆:古代祭祀用的兩種盛器,此指祭禮儀式。徙居:搬家。及:等到。大儒:圣賢。揖讓進退:即打拱作揖、進退朝堂等古代賓主相見的禮儀。揖:作揖。遂:最后。卒:最終,終于。拓展:寓意:良好的環境對人類的成長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7、一毛不拔一猴死,見冥王,求轉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須將毛盡拔去。”即喚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勝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譯文一只猴子死后見到了閻王,(向閻王)要求投胎做人。閻王說
15、:“既然你想做人,就需要將毛全部拔掉。”于是(閻王)就叫夜叉給猴子拔毛。剛剛才拔下了一根,猴子就忍不住痛得叫了起來。閻王笑道:“看你,連一根毛都舍不得拔,怎么做人呢?”注釋既:既然之:代指猴毛方:才勝:能忍受。不勝就是不能忍受,不能承受。拓展:成語:一毛不拔:形容為人非常吝嗇自私。8、愚人食鹽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反為其患。譯文從前有個愚蠢的人,到其他人(朋友)家,主人給他食物吃。他嫌棄食物太淡沒有味道。主人知道之后,于是給他增加了鹽。感覺到了鹽的美味之后,就自言
16、自語說:“味道鮮美的原因,是因為有了鹽的緣故。很少就如此,何況更多一些呢?”這個愚蠢的人沒有智慧,就只空口吃鹽。味覺敗壞,反而成為他的禍患。注釋1 食:食物。2 聞已:聽到之后。3 更:再次。4 益:增加。5 既:已經。6 空:空口。7 口爽:口味敗壞。爽:差、敗壞。8 所以:的原因。9 復:再。10智:智慧。12故:緣故。13反:反而。14患:禍患。9、刻舟求劍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譯文有個渡江的楚國人,他的劍從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邊上用劍在掉下劍的地方做了記號,說:“這是我的劍
17、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下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跳到水里尋找劍。 船已經航行了,但是劍沒有行進,像這樣尋找劍,不是很糊涂嗎!注釋涉:過,渡。者:的人,定語后置的標志。 其:他的,代詞。自:從。墜:落。于:在,到。遽:急忙,立刻。契:用刀雕刻,刻。是:指示代詞,這,這個,這兒,這樣。吾:我的。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所從墜:從劍落下的地方。墜:落下其:他,代詞。求:找,尋找。之:劍,代詞。 矣:了。而:然而,表轉折。若:像。此:這樣。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嗎?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成語:刻舟求劍,比喻人的眼光未必與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同步,也比喻辦事刻板,拘泥而
18、不知變通。寓意:這個故事對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規、看不到事物發展變化的人是一個絕妙的諷刺。故事告訴我們:辦事不能只憑主觀愿望,不能想當然,要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而靈活處理。10、伯牙絕弦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譯文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擅長傾聽琴聲。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鐘子期聽了贊嘆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彈琴時,心里想到寬廣的江河,鐘子期贊嘆道:“好啊,宛如一望無際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動!
19、” 無論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什么,鐘子期都會清楚地道出他的心聲。鐘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堅決地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挑斷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以便絕了自己對鐘子期的思念。注釋善 :擅長,善于。 鼓:彈奏。聽:傾聽。絕 :斷絕。志在高山 :心中想到高山。善哉 :贊美之詞,有夸獎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善,好;哉,語氣詞,表示感嘆。峨峨 :高兮 :語氣詞,相當于“啊”。若 :像一樣。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洋洋:廣大。念 :心里所想的。必 :一定,必定。之:他。謂 :認為,以為。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乃 :就。復:再
20、,又。弦:在這里讀作xián的音。拓展:這篇短文是兩個詞語的出處:知音和高山流水。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同時也是古琴曲的名字。11、文侯與虞人期獵魏文侯與虞人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魏于是乎始強。譯文魏文侯和虞人約定去打獵。這天,魏文侯與百官飲酒非常得高興,天下起雨來。文侯要出去赴約,旁邊的人(隨從的侍臣)說:“今天飲酒這么快樂,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說:“我與虞人約好了去打獵,雖然在這里很快樂,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約呢?”于是
21、就前往約定地點,親自取消了打獵的活動。魏國因為這個原因開始變得強大。注釋虞人:管理山澤的官。期獵:約定打獵時間。期:約定是: 這罷:停止,取消。之:到,往。焉:哪里豈:怎么可:能乃:于是就啟示:做人要講究誠信,不能因為自己的快樂或事情就違背承諾。12、畫蛇添足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譯文楚國有個管祭祀的官員,賜給門客們一壺酒。門客們互相商量說:“幾個人喝這壺酒不夠,一個人喝這壺
22、酒才有剩余。請大家在地上畫蛇,先畫成的人喝這壺酒。”一個人先把蛇畫好了。他拿起酒壺將要飲酒,就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畫蛇,說:“我能夠給蛇添上腳!”沒等他畫完,另一個人的蛇畫成了,奪過他的酒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么能給它添上腳呢?”于是就把壺中的酒喝了。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失去了那壺酒。注釋賜:賞給,古代上給下,長輩給晚輩送東西叫賜。舍人:門客,手下辦事的人乃左手持卮(zh):古代飲酒用器具。相謂:互相商議。為蛇:畫蛇。引:拿,舉。且:將要固:本來,原來。子:對人的尊稱,您;你。安能:怎能;哪能。為:給;替。遂:于是;就。亡:丟失,失去。成語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
23、實,無中生有。啟示1、做事不可多此一舉,否則有時還會失去一些東西,得不償失,弄巧成拙。2.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13、掩耳盜鈴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錘毀之,鐘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也!譯文范氏逃亡的時候,有個得到了一口鐘的百姓,想要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鐘太大了,不可以背起來,他就打算用錘子毀掉它。那口鐘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他害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鐘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害怕別人聽到鐘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荒謬了。注釋(1)范氏之亡也:
24、范氏是春秋末期晉國的貴族,被其他四家貴族聯合打敗后,逃在齊國。亡,逃亡。(2)鐘:古代的打擊樂器。(3)則:但是(4)負:用背馱東西。(5)況(huàng)然:形容鐘聲。(6)遽(jù):立刻。(7)悖(bèi):荒謬。 (8)惡:害怕。成語:把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會聽不見,比喻自欺欺人。寓意:凡是要客觀存在的東西,它不會依人的主觀意志為改變。14、精衛填海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25、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譯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有一種鳥在那里,它的形狀像烏鴉,頭上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字叫精衛,它的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這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女娃去東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沒有回來,所以化為精衛鳥。經常叼著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漳河就從這里(發鳩山)起源,向東流去,注入黃河。注釋1、曰:本意是說,這里可以解釋為叫作 。2、發鳩之山:古代傳說中的山名 3、拓木:拓樹,桑樹的一種 4、狀:形狀 5、烏:烏鴉 6、文首:頭上有花紋。文,同“紋”,花紋 7、其鳴自詨(音同“叫”):它的叫聲是在呼喚自己的名字 8、是:這 9、
26、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兒 10、故:所以 11、湮:填塞拓展: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15、世無良貓某惡鼠,破家求良貓。厭以腥膏,眠以氈罽。貓既飽且安,率不食鼠,甚者與鼠游戲,鼠以故益暴。某恐,遂不復蓄貓,以為天下無良貓也。是無貓邪?是不會蓄貓也。譯文有個人討厭老鼠,傾盡所有的家財尋求到很好的貓。用魚肉喂養,用棉墊、毯子給貓睡。貓已經吃得飽飽的并且過得安安穩穩,大都不捕鼠了,有時貓甚至與老鼠一塊嬉戲,老鼠因為這個原因更加兇暴。這人害
27、怕了,就再也不養貓了,認為天下沒有好貓。這是沒有好貓嗎?這是他不會養貓的原因。注釋(1)某:某個人;有一個人。(2)惡:討厭;厭惡。(3)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財。破:傾盡(4)厭:滿足。(5)以:用。(6)腥膏:魚和肥肉。腥:代指鮮魚。膏:肥肉。(7)罽:(jì)(罽蒘)古書上說的一種植物,似芹,可食,子大如麥粒。俗稱“鬼麥”。氈罽:氈子和毯子。(8)且:并且。(9)率:大都。(10)故:緣故。(11)益:更加。(12)暴:兇暴。橫行不法。(13)遂:于是;就。(14)逐:驅逐,趕走。(15)蓄:養。(16)以為:認為啟示:溺愛是不可取的,溫室里是培養不出棟梁來的。環境過于安分,就會懶
28、散,不思進取。16、鄭人買履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譯文有個想要買鞋子的鄭國人,先測量好自己腳的尺碼,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到了集市,卻忘了帶尺子。已經拿到了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子了。”就返回家去取尺子。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最后鄭國人就沒能買到鞋子。有人問他說:“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腳去試一試呢?”他說:“我寧可相信尺子,也不相信自己的腳。”注釋1.欲:將要,想要。2.者:(怎么樣)的人。3.先:首先,事先。4.度(du
29、3;):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動詞)5.而:然后6.置: 放,擱在。7.之:代詞,它。8.其:他的,指鄭人的。9坐:通“座”,座位。10.至:等到。11.之:到去,前往。(動詞)12.操:拿、攜帶。(動詞)13.已:已經。14.履:鞋子,革履。(名詞)15.乃:于是(就)16.持:拿,在本文中同“操”。(動詞)17.反:通“返”,返回。18.罷:引申為散了,完結的意思,這里指集市已經解散。19.遂:于是。20.寧(nìng):副詞。寧可,寧愿。21.自信:相信自己。22.以:用。31.吾:我。拓展: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對待事物要會靈活變通、隨機應變,不能墨守成規,死守教條。這篇故事的
30、作者是韓非子。17、讀書要三到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譯文只要是讀書,就要每個字都讀得很大聲,不可以讀錯一個字,不可以少讀一個字,不可以多讀一個字,不可以讀顛倒一個字,不可以勉強硬記,只要多讀幾遍,自然而然就順口而出,即使時間久了也不會忘記。古人說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31、”就是說書讀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別人解釋說明,自然就會明白它的道理了。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書本上,那么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不專心致志,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就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經到了,眼和口難道會不到嗎?注釋誤:錯。倒:顛倒。牽強暗記:勉強默背大意。見:同“現”,表露出來。曉:知道。漫浪:隨隨便便,漫不經心。急:重要,要緊。矣:相當于''了"豈:時常,習乎:嗎,語氣詞余嘗謂:我曾經說過。謂,說拓展:朱熹,行五十二,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又稱朱文公。南宋著名的理學家
32、、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18、晏子使楚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于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予?”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譯文晏子出使到楚國。楚人因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小門請晏子進去。晏子不進去,說:“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門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
33、應該從這個狗門進去。”迎接賓客的人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去。(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可派嗎?”晏子回答說:“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五百戶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子,就能遮天;揮灑汗水,就是下雨;街上行人肩膀靠著肩膀,腳尖碰腳后跟,怎么能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那么為什么會派你來呢?”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各有不同的規矩,那些有德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有德有才的君主所在的國家,沒有德沒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沒有德沒有才的國王所在的國家。我晏嬰是最沒有德才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國來了。”注釋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別國。后面的兩個使字,一個作名詞即使者,一個作動詞即委派。以:因為。短
34、:長短,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袂(mèi):衣袖命:命令,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主:主張,這里是規矩、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國君。不肖:不賢,這里指沒有德才的人。拓展:故事贊揚了晏子愛國,機智勇敢,善于辭令,靈活善辯的外交才能與不懼大國、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諷刺了狂妄自大,傲慢無理,自作聰明的人。19、富人之子齊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一日,艾子謂其父曰:“君之子雖美,而不通世務,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豈有不通世務者耶?”艾子曰:“不須試之他,但問君之子,所食者米,從何來?若知之,吾當妄言之罪。”父遂呼其子問之。其子嘻然
35、笑曰:“吾豈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來。”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來?”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譯文齊國有個富人,家里有很多錢,但是他的兩個兒子很笨,兒子的父親又不教他。一天,艾子對富人說:“您的兒子雖然很好,但(您的兒子)不通世務,他日后怎么能夠持家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兒子,聰明并且具有各種本領,怎么會不了解世間的各種事情呢?”艾子說:“不如試一試他,只要問你的兒子,米是從哪里來的,如果知道,我承擔造謠的罪名。”父親就叫他的兒子來問他,兒子笑嘻嘻地說:“我怎么會不知道呢?米是從布袋里取來的。”富人神情變得嚴肅,改變面容說:“兒子(你)太笨了,難道不知道米是
36、從田中來的嗎?”艾子說:“不是他的父親不生他的兒子(有這樣的父親,兒子怎么會不笨呢)。”注釋累:積攢、擁有曷何,怎能。克:勝任。敏:靈敏,聰明。恃:依靠,指具有。多能:多種本領。當:擔當,承擔。妄言:亂說,造謠。愀然改容:神色變得嚴肅。改容,改變面色。以:從。寓意:諷刺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方法,更說明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理,孩子不可以嬌生慣養,否則對他很不利,因此教育方法也很重要。20、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殼入口。或曰:“食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
37、水而非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譯文有個出生在北方不認識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個人)連角殼一起放進嘴里吃。有人對他說:“吃菱角必須去掉殼再吃。”那人為了袒護住自己的短處,說:“我不是不知道,連殼一起吃進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熱解毒。”問的人說:“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他回答說:“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塊地沒有呢?”菱角生長在水中,(他)卻說是在土里生長的,這是因為他為了裝作有學問,硬要把不知道的說成知道的。注釋1.北人:北方人。2.識:知道。3.菱:俗稱菱角,形狀像牛頭,紫紅色,水生植物,果實可以煮著吃。性喜溫暖和充足陽光,盛產于我國 中部和南部。果實有硬殼。4.仕于:
38、(仕途)在做官。于, 在。5.席:酒席。6.啖:吃。7.并殼:連同皮殼。8.或:有人。9曰:說。10.食:食用,在這里可以指吃。11.去:去除,去掉。12.護:掩飾。13.短:缺點,短處,不足之處。14.并:一起。15.欲:想要。16.以:用來。17.答:回答。18.何:哪里。19.而:表示轉折,此指卻20.坐:因為,由于。21.強(qing):本文中指“勉強”。拓展: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裝懂。如果不懂裝懂,就難免露餡出丑,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孔子的話)”,反而不會有人笑你,應實事求是,才能弄懂問題。21、濫竽充數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
39、,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翻譯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宣王感到很高興,拿數百人的糧食供養他。齊宣王去世了,齊湣王繼承王位,他喜歡聽一個一個的演奏,南郭處士聽到這件事后,便逃走了。注釋(1)出自韓非子。濫:失實的,假的。竽:一種古代樂器,即大笙。“濫竽”即不會吹竽。充數:湊數。(2)齊宣王: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姓田,名辟疆。(3)使:讓。(4)必:一定,必須,總是。(5)南郭:復姓。住在南城的人就以自己的住處作為姓氏。類似的還有東郭、南宮、西門等。(6)處士:古代稱有學問、有品德而沒有做官的人為處士,相當于“先生”(7)
40、請:請求,要求。(8)為:給,替。(9)說:通“悅”,對.感到高興。(10)廩食(ln sì)以數百人:拿數百人的糧食供養他。廩:糧食。食:供養。(11)以:用,拿。(12)湣王:齊國國君,宣王的兒子。(13)立:繼承王位。(14)好喜歡,喜悅,此處是喜歡。拓展:這個寓言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數,或是用不好的東西混在好東西里充數。南郭先生也成了濫竽充數者的代名詞。南郭處士的行為騙得了一時,卻騙不了一世。強調個人應該勤學苦練,使自己具有真才實學。22、智子疑鄰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人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視其顏色,竊斧也;聽其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者也。俄而掘其
41、溝而得其斧,他日,復見其鄰之子,其行動、顏色、動作皆無似竊斧者也。翻譯有個丟了斧子的人,他懷疑是他的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臉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像是偷斧子的;一舉一動,沒有一樣不像是偷斧子的人。沒多久,他挖溝時卻找到了自己的斧子。另一天,他再看見他鄰居的兒子,就覺得他的行為、表情、動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注釋者:的人。亡:丟掉,丟失。亡羊補牢的亡也是這個意思。意:同"臆",估計,懷疑,猜想。其:指代鄰人之子。竊:偷盜。無為而不竊斧也:沒有一樣不像偷斧子的人。他日:另一天。復:再,又。俄:一會兒,不久。視:看。皆:都
42、。行動:走路的姿勢。顏色:容顏神色、表情。拓展:成語:疑鄰盜斧啟示:做人處事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不能憑空猜想。23、父善游 有過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翻譯有個經過江邊的人,看見一個人正拉著一個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嚇得直哭。這人問他原因,那人回答:“這孩子的父親擅長游泳。”孩子的父親雖然擅長游泳,這個小孩難道也立即會游泳嗎? 用這種觀點對待事物,也一定是違反常理的。注釋1.方,正在。2.引:拉,牽。 豈:難道 3.故:原因。4.善:擅長 5.遽:立即。 6.以此任物:用這種觀點來
43、對待事物。任,對待。任物:對待事物。以:用。 7.悖:違反。 拓展:道理:知識與技能是無法遺傳的。一個人單純強調先天智力和體能因素的作用,而忽視后天刻苦學習的重要性,那是可笑的。24、晏子諫殺燭鄒齊景公好弋,使燭鄒主鳥而亡之。公怒,詔吏欲殺之。晏子曰: “燭鄒有罪三,請數之以其罪殺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數之公前,曰:“燭鄒,汝為吾君主鳥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鳥之故殺人,是罪二也;使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而輕士 ,是罪三也。數燭鄒罪已畢,請殺之 。”公曰:“勿殺!寡人聞命矣。”翻譯齊景公喜歡捕鳥。他命令(派)燭鄒管理鳥。鳥卻逃跑了。齊景公生氣了,叫來官員要殺掉他(燭鄒)。晏子說:“燭鄒有三
44、條罪狀,請讓我列舉他的罪狀然后殺掉他。”齊景公說可以。于是召見燭鄒,在齊景公面前列舉他的罪行,說:“燭鄒!你給我們君王管理鳥,卻讓鳥逃跑了,這是第一條罪行;讓我們君王為了一只鳥的原因就要殺人,這是第二條罪行;讓諸侯聽到這件事,認為我們的君王看重鳥而輕視士人,這是第三條罪行。燭鄒的罪已經列舉完畢,請殺死燭鄒。”景公說:“不用殺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注釋好:愛好,喜愛。弋:(yì)帶有繩子的箭,用來射鳥;這里指用弋射;捕鳥。使(使燭鄒主鳥):命令,派遣(上級對下級)。主:掌管,主管,負責管理;詔:詔書,皇上的命令或文告。這里指下令。數(sh):歷數;列舉使(使吾君、使諸侯):致使,讓。
45、是:這。故:原因,緣故。重:重視,以為重。輕:輕視,以為輕。聞命:接受教導。命:命令,這里指教導。寡人:古代君主自稱。拓展:揭露當時的帝王統治者重鳥輕人的殘暴本質,頌揚晏子的能言善辯與機智、正直的精神。人與人交流需掌握適當技巧,在勸誡指正別人時也應做到趨利避害。勸阻他人也要講究方法,有時應學會避其鋒芒,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25、鐵杵磨針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巖。翻譯磨針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世人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沒有完成學業,就放棄學習離開了。他經過一條小溪,遇見
46、一位老婦人在磨鐵棒,問她在干什么,老婦人說:“我想把它磨成針。”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動,就回去完成學業。那老婦人自稱姓武。現在那溪邊還有一塊武氏巖。注釋成:完成。去:離開。逢:碰上。媼:婦女的統稱。方:正在。鐵杵;鐵棍,鐵棒.杵,壓米或捶衣用的棒,一頭粗一頭細的圓棒。.欲:想要.感:被.感動.還:回去。氏:姓的人。拓展:1、只要堅持不懈,就算是鐵杵,也能磨成針。2、一個人,不管結果如何,只要堅持不懈,即可創佳績。3、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4、如果有了目標就不能中止,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26、邴原泣學邴原少孤,數歲時,過
47、書舍而泣。師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凡得學者,有親也。一則愿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中心傷感,故泣耳。”師惻然曰:“欲書可耳!”原曰:“無錢資。”師曰:“童子茍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于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翻譯:邴原小時候失去父親,幾歲時,經過書塾就哭起來了,老師問他說:“孩子,你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孤兒容易悲哀,窮人容易感傷。凡是能夠學習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來羨慕他們有父親,二來羨慕他們能夠上學。內心感到悲傷,所以就哭了。”老師同情他,說:“你想要讀書嗎?”邴原說:“我沒有錢支付學費。”老師說:“孩子如果有志向,我白教你,不收學費。
48、”于是邴原就開始讀書。一個冬天的時間,就已能背誦孝經論語。注釋孤:年少失去父親。書舍:書塾。何:為什么中心:內心里。故:所以。得學:能夠學習。惻然:憐憫,同情。茍:如果,要是。徒:白白的,此處指不收費。就書:上書塾(讀書)。拓展:我們要好學,并且珍惜我們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也應向文中老師學習,無私給予別人求學的幫助,尊重愛學習、有志向的人。27、三人成虎龐蔥與太子質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于市,而議臣者過于三人,愿王察之。王
49、曰:寡人自為知。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翻譯龐蔥要陪太子到邯鄲去做人質,龐蔥對魏王說:“現在,如果有一個人說集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嗎”“魏王說:“不相信。”龐蔥說:“如果是兩個人說,大王相信嗎?”魏王說:“那我就要懷疑這種說法了。”龐蔥又說:“如果三個人說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說:“我相信了。”龐蔥說:“大街上不會有老虎,那是很明顯的,但是三個人說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鄲距離大梁,比我們到街市遠得多,而議論我的人超過了三個。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說:“我知道該怎么辦。”于是龐蔥告辭而去,而毀謗他的話很快傳到魏王那里。后來太子結束了人質的生活,龐蔥果真不能夠
50、再見魏王了。注釋質:人質,這里用作動詞,指作人質。謂將人作為抵押品,這是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慣例。邯鄲:趙國的都城。市:集市之:代詞,這里指“市有虎”這件事。信:相信。夫:語氣詞,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發表議論,現代漢語沒有與此相應的詞語。明:明白,清楚。然:可是。去:距離。議臣者:議論我的人。議:議論。這里是非議,說人壞話。愿:希望。察:觀察,仔細看,明察。反:通“返”,返回。得:能夠(得到)。見:拜見、謁見。這里指召見。拓展:成語:三人成虎啟示:對人對事不能以為多數人說的就可以輕信,而要多方進行考察、思考,并以事實為依據作出正確的判斷。這種現象在實際生活中很普遍,不加辨識,輕信謊言,就會
51、讓人犯錯誤。28、截竿入城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譯文魯國有個拿著長竿子進城門的人,起初(開始時)豎立起來拿著它,但不能進入城門,橫過來拿著它,也不能進入城門,他實在是想不出什么辦法來了。不久,有個老人來到這里,說:“我雖然不是圣賢,只不過見到的事情多了,為什么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截斷后進入城門呢?”于是那個魯國人依從了老人的辦法將長竿子截斷了。注釋初:開始時。執:握,持,拿。亦:也,仍然。計:計謀,辦法。俄:一會兒,不久。老父(f):古時對年長的男人的尊稱。吾:我。圣人:
52、最完善、最有學識的人。矣:了。何:疑問代詞,怎么,為什么。以:用。遂:于是,就拓展:魯人,做事不會思考,死板的循規蹈矩,不知變通 。自作聰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決不能做自作聰明、好為人師的人。另外,虛心求教的人同樣也應積極動腦筋,絕不能盲目地順從別人的意見。29、吳起守信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諾,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譯文從前吳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飯。老朋友說:“好,咱約定等我回來就(到你家)吃飯。”吳起說:“我等待
53、您一起吃。”老朋友到了傍晚還沒有來,吳起不吃飯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吳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來了,才同他一起進餐。吳起不吃飯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說了話不算數。他堅守信用到這樣的程度,這是能使軍隊信服的緣由吧!要想使三軍信服,(作為將領)不守信用是不行的。注釋昔:從前。故人:老朋友。期:約定。明日:第二天。令:命令,派。方:才之:代詞,指“老朋友”俟(sì):等待恐:恐怕;擔心可:行;可以信:信用 非信不可也:不守信用是不行的。信,守信,講信用。歟:語氣詞,吧.宜:應該拓展:成語:自食其言啟示:做人要講誠信,別人才會信任你。30、荀巨伯探友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
54、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譯文荀巨伯到遠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來攻城。朋友對荀巨伯說:“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可以離開了!”荀巨伯說:“我遠道而來看望你,你卻要我離開;敗壞道義來求生(保全性命),這哪里是我的行為呢?” 賊兵來了之后,問荀巨伯說:“大軍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獨自停留在這里?”荀巨伯回答說:“朋友有疾病,(我)不忍
55、心拋下他,寧愿用我的性命來換取朋友的生命。”賊兵聽后相互說道:“我們這些無義的人,卻要攻入這個講究道義的國家!”于是調動整個軍隊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留。注釋疾:病。值:正趕上。語:對說子:尊稱,相當于“您”去:離開敗義:毀壞道義豈:難道既:已經,在之后。一:整個止:停留委:丟下;舍棄遂:于是班軍:調回軍隊,班:撤回還:回去并:都拓展:道理:做人應該講情意,舍生取義的義舉不僅救了他人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乃至一個國家! 堅守信義、大義凜然、對友忠誠、舍生取義、重情義、把情意看得比生命還重要。31、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
56、其食,恐眾狙之不訓于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翻譯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歡猴,養的猴成為了一大群,他能懂得猴們的心意,猴們也懂得老人的心意。老人減少了他全家的口糧,來滿足猴們的欲望。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將要限制猴們的食物,害怕猴們生氣不聽從自己,就先騙猴們:“我給你們的橡樹果實,早上三顆,晚上四顆,足夠了嗎?”眾多猴子很生氣,都跳了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又說:“我給你們的橡樹果實,早上四顆,晚上三顆,這樣足夠嗎?”獼猴們聽后都很開心地趴下(對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注釋狙(j)公:養猴子的老頭。狙:猴子。 解:了解,理解,懂得。意:心意。得:懂得。損:減。口:口糧。充:滿足。欲:欲望,要求。俄而:一會兒,不久。匱:缺乏。限:限制。恐:恐怕。馴(xùn):馴服,順從,聽從。引申為服服帖帖。誑(kuáng):欺騙。之:代詞,它,代指猴子們。與:給。若:文言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智能手表購銷合同
- 2025物業管理合同范本匯編
- 2025電競酒店裝修施工合同范本
- 2025外貿實務中合同翻譯要點解析
- 如何預防機械傷害事故
- 辦公培訓專題:技能概要
- 2025商用房租賃合同范本
- 公有企業勞動合同書范本參考
- 電梯安全培訓
- 企業培訓之安全生產管理培訓教材
- 閱讀提取信息課件
- 2025年河南省中考數學二輪復習壓軸題:動態幾何問題專練
- 《知識產權保護》課件
- 2025-2030中國制造運營管理(MOM)軟件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江蘇省2024年中職職教高考文化統考烹飪專業綜合理論真題試卷
- 市政工程施工部署與資源配置計劃
- 2025年理化檢驗面試試題及答案
- 11.1 化學與人體健康(課件)-2024-2025學年九年級化學人教版下冊
- 生物制藥質量標準研究-深度研究
- 污水處理廠工程設備安裝施工方案及技術措施
- 2025年電力人工智能多模態大模型創新技術及應用報告-西安交通大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