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功能定位診斷_第1頁
大腦功能定位診斷_第2頁
大腦功能定位診斷_第3頁
大腦功能定位診斷_第4頁
大腦功能定位診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大腦功能定位及診斷人類的大腦高度發展,覆蓋著間腦、中腦和小腦。分為左右兩半球,與語言等功能密切相關的一側叫優勢半球。右利手者其優勢半球在左側;左利手者可能在右側;“左右開工”者可能在兩側。分葉:以中央溝、外側溝和頂枕溝為標記分為額、頂、枕和顳葉; 額葉:額葉皮質以人類最發達,占全部大腦皮質的1/3。其細胞構筑復雜、纖維聯系廣泛。特別與運動性活動、判斷、情緒、心境等有關。故病損后主要表現為隨意運動、言語表達及精神活動三方面障礙。一,中央前回:支的配對側軀肢骨骼肌隨意運動,其功能分布特點為倒置的人形,但頭面部正立,代表區大小與肢體動作精細程度有關;如面、舌、拇指代表區很大,軀干很小。1, 破壞性病

2、灶產生對側相應肌肉癱瘓。單純此區病損時為低張力型,合并運動前區病損時為高張力(痙攣型)癱。2, 刺激性病灶產生對側運動性癲癇,1)局限性不進展:局部抽動,以口角、手指、眼瞼多見(代表區大,易受累)。Todd癱瘓(數分-數日,有認為持續久者腫瘤的可能性大)。2)局限性進展:沿皮層運動區分布順序移動,jackson癲癇。二, 運動前區:病損后產生對側上肢的動作障礙、痙攣性肌張力增高、強握摸索反射、噘嘴或吸允反射和運動性失用。刺激性病灶可表現為頭或軀干向對側轉動(旋轉性癲癇),一側上肢外展伴雙眼注視外展的上肢,有時表現為突然失音或不自主發音。三, 額眼(運動)區:主要與雙眼協調動作有關;1, 破壞性

3、病灶產生眼球向病灶側凝視;2,刺激性病灶則為雙眼向病灶對側凝視,有時發生額葉旋轉性癲癇。應注意刺激性和破壞性病灶有時是相互轉變的。而且橋腦凝視中樞也分為刺激性和破壞性病灶兩種表現。四,運動性語言區(broca)額下回后部,與舌代表區相鄰,該區損害后易出現運動性(broca)失語。五,旁中央小葉:為小腿和足的運動區,也有管理尿、便的功能。該區病損時對側下肢癱,特別是足部,膝關節以上多正常,臨床上表現“馬蹄足內翻”,類似腓總神經麻痹(假性腓總神經麻痹),但無小腿外側感覺障礙。一側病損時尿便障礙常很短暫,但有部分人的大腦前動脈屬優勢支配(一側大腦前動脈支配兩側旁中央小葉),此時尿便障礙嚴重而持久。表

4、現為“旁中央小葉性截癱”(病因還常見于上矢狀竇旁和大腦鐮腦膜瘤)。與脊髓性截癱的鑒別有以下幾點:1)前者以足、踝為主,后者為整個下肢;2)前者癱瘓前常有足、踝或小腿的抽搐發作;3)前者有腦部一些癥狀如頭痛、精神癥狀等,后者有脊神經根癥狀如“束帶感”、根性痛或下肢自發性疼痛;4)前者感覺障礙在會陰和足、踝部,后者為傳導束型(有感覺平面);5)前者無明顯自主神經障礙如無汗、皮膚干燥或脫肖等,后者明顯;如兩側旁中央小葉并一側上肢運動皮質受累則出現旁中央小葉性三肢癱六,額極區(前額葉):p495圖俗稱“啞區(silent zone)”,如為慢性病變且發生在非優勢半球臨床上可無任何癥狀,但大病灶特別是雙

5、測損害時可出現1)精神障礙(如pick病);表現為情感淡漠、儀表不整、記憶減退、智力減退、行動遲緩。2)發作性癥狀;如發作性強迫癥狀(強迫性思維等);癲癇發作(多有意識喪失、頭眼轉動而無先兆);精神運動性發作(與顳葉海馬、溝回發作相似,但氣味不同,多為好聞的如芳香、美酒佳肴等味)。3)運動障礙:主要表現為復雜的精巧的高級運動障礙(如繡花、穿針等);可出現額葉性共濟失調(額-橋-小腦通路受損),如同小腦性共濟失調(如平衡障礙、步態不穩、傾倒等)。但表現在對側、無眼震、常伴有腱反射亢進、肌張力增高、病理征陽性及強握反射等可資鑒別。4)強握反射、噘嘴或吸允反射(額葉釋放征)。頂葉主要有中央后回(皮層

6、感覺中樞)、頂上小葉(實體感覺分析區)、角回(優勢半球為閱讀中樞)、緣上回(運用中樞)、旁中央小葉。一, 中央后回:其功能排列及代表區大小與中央前回相似。破壞性病灶出現對側肢體感覺障礙(以觸覺障礙最著、肢體遠端為重);刺激性病灶可產生對側肢體感覺性癲癇,也可呈系jackson 氏發作。臨床上單純中央后回受損少見,常合并頂上回受累,此時因深感覺確失而共濟失調、動作不準而處于偽癱瘓狀態;也由于位置覺不準可出現假性手足徐動樣癥狀。二, 頂上回: 頂上回(頂上小葉)主要與感覺沖動的分析綜合有關(位于體感、視覺及聽覺交界區),故病損時表現多樣;1)如皮膚感覺定位不準(位置覺缺失);2)不認識劃在皮膚上的

7、文字或圖形(皮膚書寫覺缺失);3)手中重量辨識不準(壓覺缺失);4)只知道物體的個別性狀如大小、軟硬、凹凸等,但不認識實物整體(觸覺失認);5)觸覺滯留;6)雙點單覺現象。三, 頂下回:又名頂下小葉,指緣上回(運用中樞)和角回(優勢半球為閱讀中樞),該區位于體感、聽覺、視覺交界區,緣上回和角回與肢體運用、信號聯絡及空間辨認等功能有關。故該區受損時可出現;1) 失用癥;一般認為左緣上回為運用區,該區發出聯系到同測中央前回,并經胼胝體到右側中央前回。故左頂葉病變雙測失用;左緣上回與中央前回間病變時右側失用;胼胝體或右半球病損時左側失用。2)體象障礙;即自體空間失認或人體自身失認(正常情況下是靠視覺

8、、皮膚感覺、肌肉、關節和迷路的本體感覺來維持)。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如1)偏癱失認;2)偏側忽視;3)幻肢現象;有正性和負性兩種;截肢手術后的幻肢和偏癱后出現第三幻肢屬正性,不能感知自身一半的存在屬負性。4)手指失認;5)臉面失認;左右失認等。2) 命名性失語:角回受累時多見,左半球其他部位病變也可出現。3) 失讀、失寫、失算等。顳葉1) 顳上回中部(brodmann41區)與聽覺有關,(一側聽區接受雙耳的聽覺傳入,故一側病損不產生聽覺障礙)2) 左側(brodmann42、22區)為聽覺性語言中樞(wernicke),受損時出現感覺性失語,其前部受損時可引起音樂感喪失。3)前庭區:準確位置尚有

9、爭議,一般認為在顳上回,刺激性病變可致前庭性癲癇,屬單純部分性發作中的感覺性發作。l 表現為一種突發和短暫(數秒至數分)且很快消失的眩暈發作,頻率為一周一次或一天數次不等。l 多數伴有短暫意識喪失,無耳鳴、耳聾及眼震。l 腦電圖特征性改變;一側或雙側顳區尖波、慢波發放。l 年齡較小、突發突止、反復發作而不留后遺癥、伴或不伴有全身和部分性發作、發作無誘因且與體位無關、EEG異常等有助診斷。3) 鉤回及海馬回,與嗅覺有關,受損時可出現“鉤回發作”。4) 顳極或顳葉廣泛病損時出現精神障礙,表現為錯覺、幻覺、夢樣狀態、記憶障礙、情緒改變等。臨床上以顳葉癲癇多見。枕葉主要與視覺有關,破壞性病灶產生相應的視野缺損;有同向偏盲或象限盲。皮質性偏盲不累及中央黃斑區(黃斑回避),對光反射不消失。刺激性病灶可出現幻視或視物變形癥,但與顳葉和頂葉病變的視物變形癥不同;枕葉視區病變多為簡單的如閃光、白點、顏色等,頂葉者較復雜如門窗變形、熟人臉面等;顳葉者最復雜,以幻視、妄想性的居多如環境失真、似曾相識感、虛幻夢境等。內囊為傳入和傳出大腦皮質的投射纖維最集中的地方。內囊分為前支,漆部和后支。1)前肢損害時主要表現為對側肢體公濟失調(額葉性,無眼震),系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