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感培養途徑的探索_第1頁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感培養途徑的探索_第2頁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感培養途徑的探索_第3頁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感培養途徑的探索_第4頁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感培養途徑的探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小學語文論文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感培養途徑的探索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多次強調:“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因此,我們必須深刻認識語感培養的重要性。本文就從加強朗讀訓練、創設感悟情境、學會審視語言、聯系生活實際等方面入手來探討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關鍵詞 語感培養 加強朗讀 創設情境 審視語言 聯系生活正 文伴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出臺,教師們開始重新審視自我、審視學生、審視新的教學,認識到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認識到只有讓學生在自己的啟發、誘導和鼓

2、勵下,自主地去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中蘊含著的思想感情,才能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那么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究竟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呢?可以從以下四方面著手。一、加強朗讀訓練,于“瑯瑯書聲”中感悟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見,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1、示范讀,傳染語感范讀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正確的導向,激勵學生在模仿中逐步加深自己的情感體驗,學生在聆聽高水平的范讀時會獲得語言的感受,常常勝過教師對語言的分析性講授。教師范讀得好,就

3、可以感染學生,把學生帶入語言環境之中,激發他們強烈的朗讀欲望,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我們應們盡可能多的時間和機會,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積極充分地讀出課文的情境。如金錢的魔力一課,里面有很多描寫托德語言的句子,也正是這些句子讓我們了解到了托德這一人物的特點。在朗讀教學時,我就采用了范讀,再評議,使學生們在聽、議的過程中增強了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之后,在“朗讀挑戰賽”中,學生能到位地讀出了托德的勢力、刻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引領讀,觸發語感在現在的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課文內都有提示語,其功能在于提示、引導的作用。它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引領學生進入文本。這就需要我們

4、老師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好這些提示語的作用,通過引讀提示語,帶領學生一起感悟情境,從而觸發他們對情境的感悟。比如教學陶罐和鐵罐一課時,我們就可以抓住鐵罐話中的提示語“傲慢地問”“輕蔑的神氣”“惱怒了”等詞展開朗讀訓練,啟發學生體會鐵罐的情緒變化。這樣的師生合作朗讀,由師引讀,學生讀得更投入,讀得更真切,把一個無理、傲慢、看不起人的鐵罐形象逼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學生的情感可以說就是在這些提示語的催化下一觸即發。3、自由讀,豐富語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理應提倡自由朗讀,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朗讀,使學生在

5、讀中增強語感。例如,教學陶罐和鐵罐一文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朗讀環節:師:“你敢碰我嗎?陶罐子!”這是鐵罐傲慢地向陶罐發問的一句話。請同學們想一想,哪個字讀重音,最能表現鐵罐的傲慢?生:我把“碰”字讀重音:“你敢碰我嗎?陶罐子!”意思是說你陶罐子只能討好我,碰我是不行的。這表現了鐵罐的傲慢。生:我覺得“我”字讀重音好:“你敢碰我嗎?陶罐子!”意思是我是結實的鐵罐子,你陶罐子算什么東西。生:老師,我認為“陶”字讀重音也可以:“你敢碰我嗎?陶罐子!”強調“陶”表現了鐵罐對陶罐的輕蔑,也突出了鐵罐的傲慢。我們可以看到,同一文本,但學生的感受是不同的。以讀促悟,不僅豐富了學生語感,也使學生的閱讀個性得到

6、了充分的展現。4、反復讀,積淀語感語文教學必須重視積累,積累又離不開必要的識記背誦。如果沒有足夠的語言積累,語文能力的提高就是空中樓閣。語感能力就是在大量閱讀、大量背誦的過程中逐漸地積累、內化而成的。只有反復地誦讀,多積累一些語言材料,多積淀一些語感經驗,日后的閱讀、表達就會多一些敏銳,多一些頓悟,多一份神采。如在教學林海一文時,我就讓學生反復地讀,感受文字的優美。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對課文中那些準確、生動、形象地描繪大興安嶺的嶺、花的景物特點的語句圈劃出來,然后讓學生口頭復述這些美景。這樣,學生以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心靈去感知領悟課文的語言,真正體會到語言大師老舍詞匯的豐富多彩,結構的靈活多

7、樣,表現手法的生動形象。通過復述,學生積累了這些優美的語言材料,就能豐富自己對語言文字的感知力和領悟力。二、創設感悟情境,于“身臨其境”時領悟教學實踐表明,對于教材中出現的一些深奧的或情深意厚的語言文字,僅靠抽象的分析、借助工具書等,學生往往難以作出深刻的理解,而應讓學生運用形象思維、品味語感文字,啟發學生聯想、想象,達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的境地,讓學生在心中產生“內心視像”,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獲得豐富的語感。1、借助媒體利用媒體技術能很好地讓學生通過視覺、聽覺器官去感受文字所描述的情境,去回味語言的無窮魅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實際感受,重視運用圖畫、多媒體技術、實

8、物等創設情境,提供想象,使學生進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去感受,把作者所描述的景物再現眼前。這樣才能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獲得深刻的理解,才能對不易把握的形象有較深刻的感受,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感悟語言,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語感訓練。  比如教學憶江南一詩時,僅靠分析理解詩句,學生很難體驗詩中所蘊涵的感情。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江南的美景圖,再配上音樂,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享受中展開豐富的想象,那小橋、那流水聲、那綠綠的垂柳、那沙沙的雨聲,仿佛就在耳邊縈繞,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么美的畫面,這么迷人的景色怎不叫人向往?怎不叫人回憶江南呢?這樣就自然而然地使學生融入了詩人的意境

9、,遠比繁瑣的分析更有效果,更能使學生體驗詩的內涵和意蘊。 2、巧妙留白語文教學中的“留白”,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給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創新的空間,讓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教師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發揮。恰到好處的“留白”,可以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有助于學生主動探究,展開思想的翅膀,用積累的知識和獨特的生活體驗去“補白”。因此,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有時也需要老師們留出時間和空間,給學生一個自由想象的廣闊空間,讓學生仿佛有一種身臨其境、如見其人的真切體驗和感受,從而感悟語言,體驗情感。如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文,這是一篇情感極為強烈的課文,在教學 “痛失父親”這一環節時,我引導學生想象:“現在這頂藍盔回來

10、了,但它是釘在爸爸的靈柩上回來的,我和媽媽如約捧著鮮花,接到的卻是爸爸那覆蓋著國旗的遺體,此時”,這段話留給了學生一個極大的想象空間,同時我也給予了充裕的想象時間。學生通過豐富的想象,將課文內容作適當延伸,把小作者雷利母女倆痛不欲生的情景表達得淋漓盡致,大家情不自禁地進入失去父親的悲痛之中,不少女同學甚至失聲痛哭,學生對文章的情感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三、學會審視語言,在“咬文嚼字”中積累咬文嚼字是培養語文意識的基礎。葉圣陶先生曾說:“鑒賞文藝的人如果對于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不很了解,那就如入寶山空手回,結果將一無所得。”語文學習也是如此。培養學生咬文嚼字的意識,就能從尋常的字眼中,讀出語言文字的

11、意義和情味,感受文章的意蘊。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準確把握語言的準確性和形象性,帶領學生“咬文嚼字”,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促進語感的深化。1、把握語言的準確性,培養語感把握語言的準確性,這是對語言文字正確認識和理解的最基本要素。而詞語和句子就是語言的基礎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多是通過其關鍵詞句表達出來的。因此課文中的詞句,特別是那些表現文章中心、表達情感的精妙傳神的詞句,更需要我們細細比較和品味。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抓住這些重點詞語,讓學生找與之意思相近的詞語,通過互換、比較等方法,讓學生揣摩語言運用的妙處及作者遣詞造句的獨具匠心,進而形成語感,培養語感。例如:荷花

12、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中冒出來。教學中,我抓住“冒”字,逐步展開語言準確性地揣摩。先讓學生將“冒”換一個詞。(長)再請學生用“長”換“冒”,進行比較。為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教學中我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進行討論。學生從課文語言文字中找出根據,各抒己見。因為荷葉多,挨挨擠擠,所以荷花只能從水中冒出來。一個“冒”字不僅寫出荷葉數量多,還寫出荷花生命力旺盛。和諧的討論交流,學生從“冒”中感悟到了生命的力量,那種勃勃生機的景象。這樣,抓關鍵詞句比較、細細揣摩不僅能品出語氣神韻,還能使學生切實體會到語言準確性的功效,領悟作者遣詞的獨具匠心,提高學生

13、對語言的敏感。2、感受語言的形象性,積累語感中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漢語言的表達也極富形象性。在語文學習中,如果注意感受語言的形象性,并理解感悟語言形象化的表達,可以提高我們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再現能力,從而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如:猴王出世一課中的那句: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教學中,我要求學生把目光放在語言文字中,“細細地朗讀這個句子,你發現了什么?”(詞組的結構特點)讓學生通過品讀,把這些關鍵詞找出來,讀出詞中所賦予的韻味,這樣一只活潑可愛,調皮,歡快的石猴急躍然紙上了。可見,語言的形象

14、性在這段文字中得到了充分展現。教學中,只須讓學生朗讀體會,或閉目想象,調皮可愛的石猴形象就浮現于我們的腦海之中,這段美妙的文字也將令他們百讀不厭,學生的語感也就在這潛移默化中積累、發展。四、聯系生活實際,于“真情實感”中體驗學生對語言文字敏銳的感受和對生活敏銳感受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我們要經常在生活中留心自己的、他人的語言,仔細辨別其中的優劣美丑,這樣可以提高對語言的敏感。葉老也曾指出:“要求語感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單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語感,惟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滴聚集起來,積累的越多,語感就越敏銳。1、珍視生活感

15、受,悟中領會生活有多么寬廣,語文就有多么寬廣。語文作為一門得天獨厚的課程,為學生提供了貼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語文與生活有著這樣密切的聯系,所以我認為語感的培養,也離不開豐富的生活體驗。在生活中積累的語言感受,不經意間就會成為我們學習語言、內化語言的潤滑劑。閱讀教學時,教師若能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積累,那了解得會更為深切。如燕子一課中,有這樣一處描寫:“嫩藍的天空中幾痕細線連于電桿之間,線上停著幾個小黑點,那就是燕子。”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思考:文中為什么用“痕”而不用“根”,用“停”而不用“落”?問題一出,孩子們馬上陷入了討論,翻閱字典查找這幾個字的意思。當然,僅靠字典是行不通。這時,我們必

16、須引導學生,喚起他們的生活經驗,或者帶領他們親身體驗一下,看一看。這樣孩子們就會一下子意會:原來文中的“痕”、“停”反映的是遠處朦朧的靜態之美,那是“根”的清晰,“落”的動態所不能取代的。所以我認為脫離了生活體驗的“語感培養”是蒼白的。語感的豐富、深刻,必須建立在開啟個人體驗的基石之上。這樣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就會變得更加容易,感悟就會更加深刻。2、借鑒生活語言,學中積累優秀的影視演員之所以會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們擁有了豐富的、精彩的生活化的語言,使他們的表演更具特色。現代社會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視聽天地”圖書館、電影、電視、因特網等,我們應利用這一優勢,引導學生全身心地去感悟生活語言的美妙。在教學中,也可以開展日常性的“閱讀交流”、“妙語集萃”、“課前演講”、“名作欣賞”、“好書推薦”等專題活動,以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這樣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孩子們不僅能深深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也充實了語言的內存,良好的語感能力也正是在這樣的學習中慢慢養成,逐步提高的。當然,對于小學生來說,語感能力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