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的合理利用_第1頁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_第2頁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_第3頁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_第4頁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課標要求: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介紹水資源的概念、水資源的分布、水資源與人類社會、合理利用水資源等幾個問題。教材對水資源的概念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作了解釋。通過對水資源豐歉衡量標準引出世界以及我國水資源分布的特點,并且側重以“水資源”作為一個案例,突出自然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因此為了讓自然資源更好地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必須從開源節流兩個方面措施入手,促進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教學目標 認知方面: 1、學生能夠從廣義和狹義(尤其是狹義)兩個角度解釋水資源的概念。 2、能

2、夠舉例說明水資源的特點和作用。 3、歸納、總結并記住我國水資源的基本國情。 能力方面: 1、能夠閱讀各種圖表歸納水資源時空分布的特點。 2、合作學習的能力、在公眾面前發表自己觀點的能力。 3、收集、整理、分析、加工各種地理信息(尤其是網上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方面: 1、通過我國和廣州市水情的學習,增強憂患意識,初步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 2、通過為中國及廣州市的水資源利用和保護提出對策,培養學生對祖國、對家鄉的責任感。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合作精神。 4、努力使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教學重點:我國水資源的基本國情;水資源問題及對策分析。教學難點:水資源問題及對策分析。

3、教學方法:課件演示法、討論法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所謂“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主”,那么糧食生產需要哪些條件?(土地、陽光、水等)它們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來自于自然界,對人類有利用價值,我們稱之為“自然資源”。水資源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這節課我們以其中的水資源為例,來學習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板書: 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一、水資源及其分布講述新課:我們知道,水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而且,我們這個星球被稱“水的星球”,水體總積占全球總面積的71%,從這一點上,水,似乎是“使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事實上是不是這樣?(不是。)請說說你對水資

4、源的理解。 提問幾個學生,輕松談論對水資源的理解,淺顯的問題較易讓他們進入地理課堂中,為啟發、引導他們深入研討問題做好心理準備。 歸納:水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指水圈內的水量總體;狹義的水資源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因此不能把水資源單純次理解為廣義的水資源,更應該是指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水資源。看下圖:   提問:哪些水資源是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承轉:那么它們是如何分布的呢? 請同學們看書。學生回答后,總結出如下問題: 從水循環角度看:降水量大、水循環活躍的地區,水資源豐富;反之,貧乏 從世界范圍看:大洲而言,亞洲最多(南極洲除外),南

5、美洲次之,大洋州最少;國家而言,巴西最多,俄羅斯次之,我國居世界第六位 從我國看:時空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東部水多,西部水少;夏秋降水多,水資源豐富,冬春降水少,水資源貧乏。 過度 :從水資源的分布規律,我們可以得出水資源的特點嗎?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第一,水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第二,水資源分布規律受氣候分布的影響;第三, 水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承轉:水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具有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屬性。在一定的生產力水平下,水資源的數量、質量及其開發利用程度,會對社會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課本介紹了“水資源數量會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水資源質量會影響經濟活

6、動效益”,同學們能否舉一反三呢?學生討論后,教師給與適當的評價和補充。學生回答完后,出示下表:二、 水資源與人類社會1、 水資源的數量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  南方北方氣候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降水量多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夏炎熱,降水量少地形河流中下游平原、三角洲地勢平坦平坦河流河網密布,流量大,流程長,支流眾多河網較少,流量小,支流少農產品著名水稻產區,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區小麥產區交通水路運輸 內河航運發達不發達2、 水資源的質量 影響經濟活動的效益例如:從化云臺山礦泉水廠位于水源充足,水質好的地方,降低開采成本,產品質量好,每瓶價格只需1元左右的亞洲礦泉水,

7、但經濟效益高。討論:除水資源外,其它的自然資源(生物資源、氣候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是否也有這樣的影響?(有)承轉:在一定的生產力水平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及其開發利用程度,會對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但是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水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社會影響是不同的。讀P67圖3.12 “水資源利用的進步”回答:(1) 2000多年前,羅馬人用輸水渠,引用地表水發展農業生產,農業生產靠近哪里發展?(沿河湖地區)(2)1870年美國大平原的移民利用哪些水體發展農業生產,生產規模有什么變化?農業生產分布向哪里發展?(地表水、地下水;變大;有豐富地下水的地區)(3) 20世紀50年代以來,海

8、水淡化技術發展使人類生產活動的范圍擴展到哪里?(水資源缺乏但又靠近海岸的地區)(4) 人類利用其它的自然資源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呢?小結:在科技較落后的時代,人類生產活動主要是靠近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隨著科技的發展,拓展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人類生產在沒有自然資源的地區同樣得到發展。課堂討論:P68活動題 我國西北地區與以色列比較,有哪些要借鑒的經驗?承轉: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的廣度和深度擴大了。隨著人口持續增長,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水資源的形勢越來越嚴峻,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呢?板書:三、 合理利用水資源1、 水資源利用現狀(1) 需水量增長速度超過可供求量增長速度案例2 咸

9、海的憂慮(2) 浪費與水污染嚴重承接:面對水資源危機使人們意識到只有科學用水,合理用水,才能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才能促進社會持續發展。為此人們主要采取了開源和節流兩方面: 2、 合理利用水資源措施(1) 開源:(2) 節流:(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就其中的某些措施,例如舉以色列,南水北調工程,引灤入津工程等例子,使學生能夠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討論:書本P70活動總結:從本節課可知,自然資源主要從數量、質量影響人類的經濟活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經濟活動從靠近自然資源豐富地區,向遠離自然資源的地區發展,也使自然資源數量由“少”變“多”,從而大大拓展人類生成和發展的空間。同時必須合理利用自然

10、資源,才能促進自然資源持續利用和社會持續發展。 課堂總結:  教學反饋:完成練習題( 用投影展示):1、地球號稱是“水的星球”,但人類正面臨著嚴重的水危機。近幾年,非洲大旱,災民遍野;水資源豐富的俄羅斯和加拿大,有些地方也受到缺水的威脅;美國、日本以及東歐許多國家都感到水源的不足。水的星球何以缺水?(1)為什么地球上缺水?(2)為什么世界上的水資源分布不均?(3)如何解決這種分布的不均?請提出意見和建議。(4)人們不斷地在河流修筑水庫,原因是什么?請分析和思考這種做法的利弊。 2、由于許多地方出現淡水資源的緊缺,聯合國將2003年定為“世界淡水年”,全球環境基金組織決定抽調

11、部分資金用于幫助嚴重缺水且缺乏資金的國家解決水資源。(1)下面四組國家中,需要全球環境基金組織幫助解決水源的是( ) A、蒙古、朝鮮、沙特阿拉伯 B、蘇丹、伊朗、阿富汗 C、中國、印度、埃及 D、伊拉克、哈薩克斯坦、澳大利亞(2)造成許多國家水資源緊缺的原因是( ) A、水資源的時間分配及空間分布不均勻 B、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的需求急劇增長 C、環境污染使可利用的淡水資源減少 D、水資源的浪費 (3)下圖是部分城市生活用水價格,從中可知( ) A、北京、新德里人均水資源都很豐富 B、倫敦、紐約位于海邊,水資源豐富 C、發達國家通過價格手段控制用水量 D、東京人均水資源最少 提示:(3)發達國家通

12、過價格手段控制用水量是正確的,這說明了發達國家在節約水資源上的措施和力度,節約資源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方法。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課標要求: 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教材分析:1.  教材在解釋內力作用時,并未引入板塊構造的學說,而是在介紹褶皺時才提到,為了更好、更明了地解釋內力作用中的地殼運動,我在此課補充板塊構造學說。2.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運用知識,我將加入比較多的圖片說明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3. 教材中關于山岳部分比較詳細,我在教學安排時,只要求學生根據地質作用的知識解釋山岳的成因和特點。

13、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結合實例,說明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及其表現形式,理解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作用方式。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運用地理圖表分析歸納的能力。  培養學生與其它同學交流、表達的能力。  3過程與方法: 通過給出多種地理圖表和地理實例,讓學生學會解決各種地理問題。把分析歸納的成果與別人進行交流與表達  4情態目標: 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建立內力和外力辨證統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態的觀點。教學重點: 地表形態的變化及其原因分析教學方法: 1讀圖分析 2多媒體課件 3學生繪圖訓

14、練教學課時: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投影地貌圖片,用設問的方式引入新課:為什么地表是起伏不平的?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態在不斷地變化著? 學習新課:播放三段視頻:喜馬拉雅山不斷抬升、地震、火山。學生思考:這些或緩慢,或激烈的地殼運動,能量來自哪里?小結:來自地球內部內力作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學習內力作用的概念,并明確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作用方式。播放一段有關內力作用的介紹。學生思考: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包括哪幾種?內力的三種表現形式中,哪種對地表的影響最大?小結:內力作用包括了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其中,變質作用主要發生在地殼深處、不能直接塑造地表

15、形態,巖漿也只有噴出地表時才可以直接影響地表形態。因此在內力作用中,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作用方式。接下來投影喜馬拉雅山的圖片,視頻及背景資料:喜馬拉雅山,經過4000萬年的抬升,才成為今天的世界最高的山脈。這個世界最高山脈的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現在每年仍以0.5-1厘米繼續升高著 。學生討論:喜馬拉雅山上升的原因。 播放六大板塊及其褶皺山形成示意圖,整理學生討論結果,得出結論:喜馬拉雅山是板塊運動形成的褶皺山。 投影中國山脈分布圖,討論: 地殼作怎樣的運動才會導致我國山脈形成圖中的分布格局? 擠壓。南北走向的山脈的形成,只要是地殼作東西方向擠壓形成;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是地殼作南北走向

16、的擠壓形成。圖中可以看出,中國山脈以東西走向為多,所以,南北方向的發生得較多。 擠壓運動的方向,與地表呈什么關系? 方向與地表呈水平的關系。 小結:這就是地殼運動的一種形式水平運動。投影水平運動的概念。投影意大利那不勒斯岸邊的三根大理石柱。思考:公元79年15世紀,那不勒斯海岸的地殼發生勒哪種方向的運動?下沉運動。 公元1518世紀,那不勒斯海岸又發生了哪種方向的運動?上升運動。 那不勒斯海岸地殼的運動方向有幾種?地殼的這種運動方向,與地表呈什么關系?兩種:向上或向下運動。其方向與地表呈垂直關系。 小結:這是運動的另一種形式垂直運動。投影垂直運動的概念。總結內力塑造地表形態的特點,即總趨勢是使

17、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學生討論:課本P75 活動 2:結合初中學過的“中國地形”,解釋下面兩句話:(1)山脈是我國地形的骨架。(2)我國的地形呈網格狀分布。小結:由內力作用形成的山脈,制約著其他地貌單元的發展,從而構成了中國地形的骨架。投影:世界海陸分布示意圖。學生觀察陸地表面和被抽干了水的海洋底部的地殼形態。討論這些地殼形態的成因。 結論:內力作用在大陸上形成了山脈、高原、平原和盆地,在洋底形成了大洋中脊、大洋盆地,奠定了大陸和洋底的地形格局。 內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陸與洋底兩個全球地貌單元,奠定了地表的海陸分布格局。內力作用總的趨勢是:使得地表形態變得高低不平。課堂總結:反饋練習: 1 促使喜瑪

18、拉雅山脈形成的主要作用是:A 外力作用 B 巖漿活動 C 變質作用 D地殼運動 2 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于:A 太陽輻射 B 日月引力 C 地球內部 D 地轉偏向力3 在內力作用中,對塑造地表形態起著最主要作用的是:A 變質作用 B 巖漿活動 C 地殼運動 4按照運動的方向和性質,地殼運動分成兩種:-、-。5內力作用總的趨勢是:-。 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課標要求: 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 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教材分析: 說明外力作用的四種形式及其相互關系,嘗試識別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教材的最后一部分,從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變入手,圖文結合,闡明了在

19、內外力作用的參與下地殼物質循環的過程及其地理意義,該部分內容可以看作是全課教材的小結。教學目的: 1.說明外力作用的四種形式及其相互關系,嘗試識別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2 建立內力和外力辨證統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態的觀點。3 知道地球內部是由什么物質組成的。這些物質分為那些類型。 4 通過閱讀示意圖,向他人說明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 5 自己動手繪制簡單示意圖,說明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 教學重點:1.外力作用的四種形式及其相互關系,板塊相對移動形成的地表形態。內力和外力辨證統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態。 2.用圖文資料說明地殼物質循環的過程及其產生循環的物質基礎三大類巖石的轉化過程。教學難點:地殼運

20、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作用方式。地殼物質循環的過程。教學方法: 1、讀圖分析 2、案例分析法 3、談話法 4、實驗法教學課時:第二課時教學過程:導入新課:通過上節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內力作用奠定了地貌的基本格局,但是外力作用也一刻沒有停止過,那么什么是外力作用呢?外力作用有哪幾種表現形式?它們又是怎樣塑造地表形態的呢?(學生看書,討論)總結:地球表面的風、流水、冰川、生物等會引起地表形態的變化,這些作用統稱為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太陽輻射能。(播放錄像“巖石的風化”)  講解:在溫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響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容易發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巖石碎

21、塊或砂粒,這種作用叫風化作用。播放錄像“流水的侵蝕”,動畫“沙漠地區風力侵蝕作用”,投影圖片“海蝕陡崖”和“阿爾卑斯山的冰斗和角峰”。提問:以上我們看到的現象主要是由什么作用形成的?這種作用主要由哪些外力作用形成的?(侵蝕作用。形成侵蝕作用的外力主要有水、冰川、風等。)總結承轉:侵蝕作用使被侵蝕掉的物質離開原地,原地就形成了侵蝕地貌。同學們想一想,風化或侵蝕作用的產物到哪里去了呢?(被搬運到了低洼的地方堆積起來,形成了堆積地貌。)投影圖片“塔克拉瑪干沙漠沙丘”“太湖平原”。提問:以上兩幅圖片中的景觀是怎樣形成的?學生回答后,總結出:沙丘是由于風力減小,攜帶的沙子堆積在地表形成的;太湖平原是由于

22、流水攜帶的泥沙長期沉積而成的。小結:以上為外力作用,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外部的太陽輻射能。承轉:內力作用使地表形成高低起伏,而外力作用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于平緩。在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中,它們總是同時起作用的。讓學生做P77活動:思考討論并回答這兩個問題:問題:這些地貌主要是在什么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推測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學生較為陌生,需教師加以講解:第一幅圖片“黃土高原”流水侵蝕地貌景觀;第二幅圖片是沙漠地區風蝕地貌景觀;第三幅圖片反映的是冰川地貌侵蝕地貌景觀。1:(第一幅圖片)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是由于流水的侵蝕作用形成的,原因是黃土高原地表植物較少,加之土質疏松、夏天多暴雨。2:(第二幅圖片)沙漠地區風力較大,風攜帶沙子對地表的巖石打磨,形成了風蝕柱、風蝕蘑菇等。3:(第三幅圖片)高山冰川向下運動時,把地表物質刨掉并帶走,下降到一定高度時,冰川融化,因此攜帶的大、小石塊被散落到原地,形成了圖中的景觀。總結承轉:內、外力共同對地表形態進行塑造,這一過程本身也是巖石圈物質的循環過程。學生看書,了解三大類巖石及它們的關系。請同學們思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