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啟航教學設計_第1頁
讓我們啟航教學設計_第2頁
讓我們啟航教學設計_第3頁
讓我們啟航教學設計_第4頁
讓我們啟航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讓我們啟航單元分析一、教材分析本章屬于教材導入部分,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樹立學好物理的信心,并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本章分為三部分:第一節介紹本教材的特點教科書與學習活動卡配合使用,讓學生喜歡我們的物理教材;第二節說明物理不僅是有趣的,而且是有用的,通過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小實驗,讓學生喜歡物理,并知道物理課的要求;第三節由測量的歷史過渡到一些基本物理量的測量,培養學生嚴肅的科學態度。二、本章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知道教科書和學習活動卡的使用方法。(2)知道什么是觀察,學會觀察和用科學語言描述實驗現象的主要特征。(3)知道質量的概念,知道質量的單位及換算,會用天平規范測量物體的質

2、量(4)知道測量的意義和發展的歷史,知道測量的要素是單位和量度工具。(5)知道時間的單位及測量時間的工具。知道打點計時器的計時原理。2、過程與方法(1)通過動手做小實驗和觀察教師的演示實驗,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2)通過對估測的練習,體驗建立標準的必要性。(3)經歷質量的測量,學會規范使用托盤天平。(4)通過了解物理學與身邊事物的密切關系,體驗物理學是十分有用的。(5)通過了解伽利略對擺動的研究過程,懂得什么是觀察、怎樣進行觀察,體會實驗對發現物理規律的重要性以及實驗中所用的控制變量法。(6)通過打點計時器的操作使用,進一步提高實驗操作技能和相互協作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分組實驗

3、操作,首次感受主動參與和合作的樂趣,領略團隊的作用。(2)通過了解測量標準的發展史,感受科學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3)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4)通過了解古今中外測量時間的方法和工具,感悟科學的發展是極其緩慢和艱苦的,從而滲透無形的時間可由具體的空間來描述的物理思想。三、本章重點、難點 (一)重點:1激發學生興趣2知道什么是觀察,學會觀察和用科學語言描述實驗現象的主要特征。3會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二)難點:1記錄和描述觀察到的現象2估測時標準的選取3打點計時器紙帶的分析四、課時安排 本章建議安排7課時:其中第1節1課時,第2節2課時,第3節4課時五、設計思路 讓我們起航是

4、有三個獨立的單元組成,第一節的“引言”重點是讓學生了解物理是研究什么的,知道物理教科書和活動卡的使用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初步學會觀察和記錄,為第二節以及今后的教學打好基礎。第二節“有用的物理學”重點放在實驗室進行,通過兩節課的演示實驗和動手做小實驗的教學,完成組織教學的任務,學會觀察、記錄,并且知道物理不僅有趣還十分有用。第三節“測量的歷史”的4課時,了解測量的要素和測量的工具,學會用天平規范測量質量,學會估測,能夠在估測中比較準確的選取標準,在實驗過程中體會合作的意義。去物理之海沖浪致同學們教學設計一、教學任務分析1學生情況分析:對于初二學生來講,他第一次接觸物理,對什么是物理學不太清楚。而

5、學生具備自然常識和綜合科學的知識,所以在第一節老師必須向學生介紹這門學科的特點,以及與自然課和綜合科學課學習的區別,指出一些學習上的要求。2教材要求分析:教材的重點在了解教科書及學習活動卡的使用。首先了解教科書及學習活動卡上一些圖標的意義,懂得兩者如何互動使用。了解物理學是一門怎樣的科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明確實驗、活動的規范,如:器材的分發、使用,如何進行實驗的觀察、描述。二、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知道本教材的特點,教科書和學習活動卡兩者如何互動使用。(2)知道物理課的要求,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愿望。(3)知道物理是科學教學的一部分,是小學自然常識、初中綜合課的延續和發展。2、

6、過程與方法(1)通過例舉生活中的實例,明白物理研究什么和物理學的應用。(2)經歷演示實驗,感受如何觀察、描述物理現象。(3)通過了解物理學與身邊事物的密切關系,感到物理學十分有用。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聯系實際感覺學好物理是必要的。(2)通過小實驗的演示,感知自然科學是無處不在,形成對科學的親和感。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科書及學習活動卡的使用。四、教學資源雞蛋、玻璃杯、紙片;收集神州火箭的影像資料(PPt)五、教學設計思路初中學生剛學習物理,“讓我們起航”則是這門學科的啟蒙課。第一次接觸物理課,同學們迫切想知道物理將要學些什么,學了物理有什么用處,怎樣才能學好物理“讓我們起航”就是回答

7、這些問題,所以本節課在整個初中物理教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設計時,以學生所熟悉的科學家和已有生活知識為切入口,幫助學生對物理學研究什么和物理學的應用有初步的印象,讓學生了解初中物理是科學教學的一部分,是小學自然常識、初中綜合課的延續和發展,明確物理課的要求。本節課利用一個有趣的演示實驗,讓同學們學會觀察和描述,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第一次上物理課,所有學生對于物理都是一張白紙,要給同學們說明物理教科書和學習活動卡中各種圖標的意義,還要他們了解這兩本書要怎樣互動使用,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六、教學流程1教學流程圖:物理學有用嗎物理學有趣嗎物理學研究什么導言教科書、活動卡的使用怎樣學好物理演

8、示實驗2流程圖說明:(1)導言:教師進入新課一段精彩的講演(不同的老師風格不同)(2)物理學研究什么:明確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中聲、光、電、力、熱等現象的規律的一門科學(3)物理學有趣嗎?通過同學對以往知道的事,而又不明白的實例進行分析,能解開一個(或幾個)有趣的“迷”物理現象,再做一個小實驗來激發學生的興趣。(4)物理學有用嗎?可以用某個領域的發展史,告訴同學們物理學的作用。(5)演示實驗:還是通過給學生做上述的實驗(可以換另一個小實驗,教師自行決定),指導學生怎樣進行觀察和描述。七、操作案例(教學過程)(一)導言同學們,本學期我們又增加一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物理。它是小學自然常識,初預、初

9、一綜合課內容再延伸。大家聽說過牛頓的大名,他對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說:“我不知道世界將怎樣看待我,然而我認為自己不過像在海灘上玩耍的男孩,不時地尋找比較光滑的卵石和比較漂亮的貝殼,以此為樂。而我面前則是一片尚待發現的大海。”物理學,好比是大海,學物理,好比是去物理海洋去沖浪、去遨游今天,讓我們去物理之海沖浪。(引入新課)(二)物理研究什么?1、利用活動卡中的實驗,問:這些問題大家想過嗎?知道它們的答案嗎?還可補充下列問題:蘋果為什么向下落不向上飛?地球為什么繞著太陽轉?月亮為什么繞著地球轉?平靜的水面有倒影,不平靜的水面為什么沒有?漆黑的夜晚為什么看不到倒影?2、同學們還知道哪些物

10、理現象?學生列舉,教師歸納。3、板書:物理研究關于力的、熱的、光的、電的現象,找出它們的規律。(三)物理有趣嗎?1、同學們在生活中或在其他書刊中遇到過什么現象不理解而又想知道的嗎?(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哪些屬于物理現象,今后會學到。)物理將幫助大家解開一個一個“謎”。2、雞蛋落入杯中實驗,讓學生先猜,后演示。問:雞蛋為什么落入杯中,不隨紙片一起飛出?同學們學習了以后的物理知識便會明白其中的道理。科學家們通過實驗研究問題,同學們愿意當科學家嗎?愿意做實驗嗎?愿意像科學家那樣去探索研究嗎?(四)物理有用的嗎?1、飛機為什么能飛上天?人造衛星為什么能繞地球轉?原子能為什么能發電?2、生產中離不開電,電

11、是由發電機發出的,發電機怎樣產生電?電動機是怎樣轉動的?3、電燈不亮了可能是什么原因?怎樣檢查?怎樣用電才安全?無線電廣播、電視是怎么回事?你們知道嗎?生活、生產、科學技術中處處需要物理知識。物理能促進生產技術的發展,造福人類。讓學生看課本中的圖片。(五)物理教科書、學習活動卡怎樣使用好?1、教科書的使用:基礎內容:Starting off拓展內容:Going further你知道嗎:向同學們提供一些有趣的相關信息STS(科學、技術、社會):物理學推動了社會和科學的進步。它們反過來又促進了物理學的發展科學與文學:讓同學們體會科學與文學的和諧概念圖:幫助同學們學會總結知識間的聯系指路牌:向你提供

12、一些相關的書刊、參觀地點2、學習活動卡的使用: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不動手去做一做,不通過思考提出一些問題,靠死記硬背或反復做習題,怎么能領會到其中的奧秘呢?明確各種圖標的意義。3、再次演示雞蛋掉入杯子中的小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并科學的描述實驗現象。(六)怎樣學好物理?1、同學們一定都想學好物理。怎樣才能學好呢?伽利略是偉大的物理學家。講解伽利略通過觀察發現擺的等時性的故事;說明觀察、實驗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要學好物理必須重視觀察、實驗。對觀察的要求:目的明確,仔細認真。對實驗的要求:嚴肅認真,實事求是,遵守規則。怎樣學好物理 重視觀察和實驗2、從觀察、實驗得出規律要經過思考。得出規律性

13、知識以后要做練習題,要應用這些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也必須經過思考,還必須理解這些知識,應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怎樣學好物理勤于思考,著重理解3、學習物理知識是為了用它來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不會應用知識也談不到學好了。要注意教科書和老師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學習怎樣應用知識。怎樣學好物理重視應用知識(七)小節本課(八)作業布置用手帕、細繩、螺帽自制一個降落傘,觀察它下落的情況。有用的物理學(1)教學設計一、教學任務分析1學生情況分析:在小學自然常識課和初中綜合科學課上,學生經常能看到和體驗到教師的演示實驗,也能做一些簡單的實驗,但和物理的要求不同,本節課就是要在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上,知道

14、在學物理時應該如何觀察和描述物理現象。2教材要求分析:本節課的設計要求學生學會如何觀察和描述物理現象。而不是怎樣去解釋這些現象的原理,所以重點放在觀察和描述上。要將觀察的概念給學生,并且要知道描述時可以用簡圖,也可以用科學的簡單語言把實驗現象的主要特征記錄下來。二、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初步知道什么是觀察,并初步學會觀察。(2)知道物理知識在生活和生產技術中有著廣泛的應用。2、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能注意到每個實驗的主要特征,提高觀察能力。(2)了解有趣的物理現象,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觀察,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2)通過閱讀和舉例領略物理學與身邊事物的密切,感

15、悟物理學十分有用。三、教學重點難點重點:明確學習活動卡怎樣使用;知道觀察。難點:用簡圖或簡練的科學語言描述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征。四、教學資源教師:易拉罐、橡皮泥、火柴、小木板(或玻璃板)。教學錄像。燒瓶、鐵架臺、酒精燈;學生:大、小試管各一根,水槽;小孔成像儀器(備用)。五、教學設計思路本課時安排幾個演示實驗,通過第一個演示實驗,示范如何觀察和描述,然后給出物理活動中的觀察概念,然后通過幾個小實驗讓學生初步學會對簡單實驗的觀察,并能用簡圖或簡潔科學的語言描述實驗現象的主要特征,每個實驗結束時,都要求學生進行交流,及時給予評價。本節課反復3次做演示實驗,學生做記錄目的就是突破學生用簡圖或簡練的科學

16、語言描述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征這一難點。然后通過閱讀教材,讓學生明確物理學的研究都是由觀察到自然現象中的主要特征,在進行科學的研究,最終總結出物理規律,再利用這個規律為人類服務,所以任何物理科學的原理的誕生都離不開觀察。六、教學流程 1教學流程圖:活動1活 動2情境錄像導入演示實驗1觀察記錄1觀 察活 動4活 動6活 動3活 動5觀察記錄2觀察記錄3演示實驗2演示實驗3閱讀教材學生舉例小 結2流程圖說明:(1)用一段“利用水流切割大理石”的錄像,說明這是物理學的應用。(2)活動1是用一個易拉罐做實驗,易拉罐發生形變現象非常明顯。(3)活動2是讓同學們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活動卡P3(1)的位置。(4

17、)活動3用大小兩個試管做演示實驗,小試管在大試管中上升。(5)活動4學生再次記錄(6)活動5利用燒瓶做開水再次沸騰的熱學演示實驗。(7)活動6學生做記錄。(8)閱讀教科書P4“有用的物理學”,了解物理學是有用的。3板書、版畫的設計 觀察:用我們的感官去感知事物或現象的特征。 選取某個實驗,進行示范記錄實驗現象的主要特征: 例:聽到易拉罐“噼啪”的響聲,看到易拉罐“憋了”。【記錄在活動卡P3(1)】七、操作案例(教學過程)(一)新課引入一塊大理石想要挖出一個圖形你用什么方法可以做到?學生可以采用多種傳統的方法,播放錄像“利用水流切割大理石”(二)新課教學1觀察和描述:(1)演示實驗一:活動卡P3

18、(1)實驗,觀察后記錄,然后學生進行交流。板書:觀察的概念。(2)演示實驗二:活動卡P3(2)實驗,觀察后記錄,然后學生進行交流。(3)演示實驗三:開水再沸騰實驗,觀察后記錄,然后學生進行交流。2閱讀與交流:閱讀教科書P4“有用的物理學”。物理學研究聲、光、電、熱、力等方面的知識,請學生根據已學過的科學知識各舉一例說明這些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請學生交流生活中的力學、光學、熱學、聲學等現象。(三)作業布置完成“思考與練習”中的2“擺的故事”,要求自己做一個擺,模仿伽利略實驗。有用的物理學(2)一、教學任務分析1學生情況分析:在小學自然常識課和初中綜合科學課上,學生經常能看到和體驗到教師的演示實驗

19、,也能做一些簡單的實驗,但和物理的要求不同,本節課就是要在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上,知道在學物理時應該如何觀察和描述物理現象。2教材要求分析:本節課主要安排學生進入實驗室進行分組實驗。通過學生分組實驗,使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會對自己做的實驗進行觀察,并能用圖和文字把觀察到的實驗現象簡要記錄下來。本節課應初步規范對學生實驗活動的要求,課前仔細準備,明確上課紀律和安全事項,實驗間隔時間有老師統一控制,努力爭取學生第一次做物理實驗能有序完成。通過閱讀教材和師生交流,使學生初步了解有趣的物理現象,知道物理知識在生活和生產技術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二、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初步學會簡單的實驗觀察,并能用圖或文

20、字把觀察到的實驗現象簡要記錄下來。2、過程與方法(1)經歷動手操作、觀察現象、描述現象的過程,感受學習物理的興趣(2)通過對有趣的物理現象的了解,認識物理知識在生活和生產技術中有著廣泛的應用。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分組實驗操作,首次感受主動參與和合作的樂趣,領略團隊的作用。三、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第一次有序的完成分組實驗教學四、教學資源:一次性飲水塑料杯、乒乓球;不銹鋼湯勺;塑料包裝帶;裝滿細砂的玻璃杯、木筷;玻璃缸、細橡皮軟管、鉛筆、白紙等,以上器材最好按照預設好的小組擺放,爭取每組一套。五、教學設計思路本節課是上課時的延續,實驗前,須分配好實驗小組,在小組內讓學生進行

21、合理分工。講解實驗室的規章制度,讓學生明確實驗過程中需注意的各種事項,完成好組織教學的各個環節,力爭上好第一節分組實驗課,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素質。實驗器材若不夠,可以讓同學們交叉進行實驗,但必須是所有學生都要動手,并且進行記錄實驗,每個實驗都要進行小組交流、班級交流,并及時給與評價,實驗過程中關注每一組是否有合作、分工,將突出的小組表現作為示范在班級中進行交流。六、教學流程1、教學流程圖:活動3活動2活動1合作交流觀察記錄分組實驗假 設控制變量法小 結閱讀教材學生交流2、教學流程圖說明:(1)活動1:教師準備4個小實驗,學生分組實驗。(2)活動2:對每個實驗都要進行完整的記錄。(3)活動3:

22、在班級用多媒體展示各組的記錄,并在同學們之間進行交流。(4)閱讀教材:對昨天的作業進行交流,給出假設、控制變量法的概念。3、板書設計:假設(猜想):是指“似乎是?”“可能是?”“會不會”這樣一類不太肯定、不十分把握的推斷和猜測。控制變量法:若在研究某個問題時,有多個因素可能對問題有影響,那么在實驗時,每次只讓一個因素改變,而保持其它因素不變,這種方法叫控制變量法。七、教學過程1觀察和描述:全體學生分組實驗(1)學生實驗一:活動卡P4(1)實驗,觀察后記錄。(2)學生實驗二:活動卡P4(2)實驗,觀察后記錄。(3)學生實驗三:活動卡P5(4)實驗,觀察后記錄。(4)學生實驗四:活動卡P5(5)實

23、驗,觀察后記錄。2合作與交流:(1)實驗結束后,學生進行交流,互相評價各組對實驗現象的記錄。(2)通過對“擺的故事和啟示”閱讀了解完整的實驗過程應該包括:觀察、假設、實驗、結論等過程。指出要學好物理,就要重視觀察和實驗;要勤于思考、著重理解,同時要重視應用知識,使之在應用中加深理解。測量的歷史(1)一、教學任務分析1學生情況分析:學生在初一綜合科學的基礎課上已有長度測量的基本知識,所以本節課屬于復習的內容,要在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上,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2教材要求分析:本節課主要安排學生進入實驗室進行分組實驗。實驗前要明確測量的目的,知道測量的要素,再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復習長度的測量方法,建

24、立1米、1厘米的模型。在此基礎上學會估測。二、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知道測量的目的是進行可靠的比較。知道測量的要素是單位和量度工具。(2)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及換算,建立1米、1厘米的模型。(3)知道測量長度的正確方法(是復習過程),會對身邊的物體進行長度估測2、過程與方法(1)經歷長度的測量,學會長度測量的正確方法。(2)通過對估測的練習,體驗建立標準的必要性。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了解測量標準的發展史,感覺科學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2)體會1米、1厘米、1分米的長度,能對今后的計算結果是否正確有明顯的感覺。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測量的要素單位和測量工具 難點:

25、估測過程中標準的選取四、教學資源每組兩人一套長度測量工具(幾種刻度尺)準備一些被測物(長方體)五、教學設計思路 通過設疑“無工具時,教室的長和寬如何測量”,學生提出方法,從而引入課題。通過閱讀了解測量的意義和測量發展的歷史,明確測量的要素,復習長度的測量刻度尺的使用,再通過實際觀察1米、1厘米、1分米的長度,建立單位長度的模型,為估測打下基礎。本節課實驗小組建議兩個學生一組,便于實驗過程中合作與交流。六、教學流程1、教學流程圖:活動1閱讀教科書活 動引課活動2活動卡1、2小 結測 量活動3活動卡32、教學流程圖說明:(1)以設問的的形式引入新課,并讓學生投入實踐,得出的結果記錄下來。(2)活動

26、1:通過閱讀教科書知道什么是測量,測量的要素以及長度的單位。(3)活動2:通過對長度測量的回顧(用PPt),再進行長度的測量(完成分組活動)。(4)活動3:首先建立1米、1分米、1厘米的模型,然后對教室某個部位進行估測。在估測前盡量說出依據的標準是什么。3、板書設計測量的目的就是進行可靠地比較。測量的要素是單位和量度工具(儀器)長度的測量:1、國際單位制:米(m) 2、常用單位及換算:千米、分米、厘米、毫米 3、工具:刻度尺七、教學過程1、新課引入 如果沒有任何測量工具,怎樣測量教師的寬度和長度呢?讓兩個高矮不同的同學,用步去測量,得出不同的結果,由此提出“怎樣才能得出相同的結果呢?”2、新課

27、教學 (1)閱讀教科書1-4自然段,明確測量的目的,測量的要素,同時進行長度換算的練習。 (2)活動2:長度的測量為活動卡P8活動。此過程要求學生知道工具的量程(測量范圍)和分度值(最小刻度),記錄數據時不要求估值,也不講求有效數據。 (3)活動3:每個學生通過對1米、1分米、1厘米進行客觀的認識,再進行長度的估測。長度的估測為活動卡P6(1-2),通過對身體不同部位的長度的認識,進行對周圍物體的估測。3、小結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米單位換算: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4、布置作業測量的歷史(2)一、教學任務分析1學生情況分析:學生在初一綜合科學的基礎課上可以對托盤天平操作使用

28、,但大多數同學都不能規范的操作,更不懂得愛護儀器,所以本節課要在學生已有的能力基礎上,學會規范的操作托盤天平。完成從“能使用”到“正確使用”的轉化。2教材要求分析:“用天平側質量”是初中的第一個操作儀器的學生實驗,要求學生規范使用天平,并愛護儀器,讀數、記錄不要求估值,但要實事求是,教師應該通過自己的規范演示給學生做示范,讓學生注意觀察,學習正確使用天平。對500克、1千克的質量有初步的認識,能對常見物體的質量進行估測。二、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知道質量的概念,知道質量的單位及換算(2)會用天平規范測量物體的質量(3)能對日常生活常見的物體進行質量的估測2、過程與方法(1)通過質量概念的

29、建立,認識質量是物體的屬性。(2)經歷質量的測量,學會規范使用托盤天平。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測量質量的過程中,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天平的操作使用 難點:天平的規范使用和質量的估測四、教學資源每組兩人一套托盤天平,準備一些被測物。五、教學設計思路 質量在生活中表示物體的輕重,物理學的定義可以通過閱讀直接得到,在和生活中的輕重進行區別,質量是學習的第二個物理量,本節課可以讓同學們分清物理量、物理量的單位及其符號,為以后的教學打基礎。托盤天平的規范操作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比較精密儀器的第一次操作,由“示范”再到“動手操作”,更能讓學生體會一種認真的科學態度,通過一節課學

30、會托盤天平的正確使用。再通過實際感受1千克、500克的物體質量的輕重,建立基本質量的模型,為估測打下基礎。本節課實驗小組建議兩個學生一組,便于實驗過程中合作與交流。六、教學流程1、教學流程圖:活動1閱讀教科書生活實例引 課活動2活動卡2、3小 結質量及單位換算活動3活動卡3、42、流程圖說明:(1)活動1:通過閱讀教科書知道質量的定義、單位、單位符號。(2)活動2:知道測量質量的常用工具(儀器)是秤,實驗室測量質量工具是托盤天平,要會正確使用天平,教師示范,然后學生分組完成活動卡P9的活動2和3內容。(3)活動3:首先建立500克、1千克的模型,然后對常見物體進行估測。3、板書設計:1質量(m

31、):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2質量的單位及換算:國際單位制單位:千克(kg)1噸(t)=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g) 1克=1000毫克(mg)3測量工具:日常常用工具是“秤”;實驗室常用工具是“托盤天平” 托盤天平的使用:七、教學過程1、新課引入 日常生活中說:“那個物體重?”是指物理學中的“質量”2、新課教學(1)質量的概念:質量是表示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質量不隨物體的外在條件改變而改變,例如:不隨物體的位置、溫度、形狀、狀態等條件改變而變化。明確所含物質多的物體就較重,例如:一盒粉筆比一根粉筆所含的物質多,所以一盒粉筆的質量較大,平時我們就說一盒粉筆比一根粉筆重。在此交代物理量、物

32、理量符號、物理量單位、單位符號都要分清楚。(2)明確SI制中質量的單位為千克,常用單位還有噸、克、毫克。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3)示范天平的正確使用方法。教師分測量前、中、后說明正確使用天平的方法和步驟。整個過程示范,可用多媒體課件幫助完成。(4)活動2是托盤天平操作分組實驗環節,要求完成活動卡P9上的2、3內容,實驗前指導學習觀察天平的量程和稱量值,實驗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的糾正實驗中學生出現的錯誤,特別是測液體質量的過程教師要重視。(5)活動3是估測環節,要求完成活動卡P7上的3、4內容,上課前讓同學們每人準備一瓶水(或飲料),課上體會2瓶放在一起(1千克)、一瓶(500克)的輕重,這也是模型

33、建立的過程,通過以上活動后再進行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體進行估測。例如:同組同學先對一本教科書進行估測,然后在進行實際測量,比一比那位同學估測的準。3、小結1質量(m)的定義和單位2天平的使用: (1)測量前(調節) (2)測量中(操作) (3)測量后(讀數)4、布置作業測量的歷史(3)一、教學任務分析1學生情況分析:初二的學生對時間已有具備時間的有關常識,對時間的單位、測量工具及單位換算也初步了解。時間的測量工具鐘表,學生都不陌生,但用打點計時器記錄時間是同學第一次學習,它的計時原理就成為學習的重點。2教材要求分析:通過閱讀教材知道時間的單位以及測量工具,通過了解古今中外測量時間的方法和工具,

34、感悟科學的發展是極其緩慢和艱苦的,隨著科學的發展,對時間的測量也越來越精確。而“打點計時器”就是測量比較短暫時間的工具,他的使用并不難,而為什么他能測量時間和怎樣測量時間學生難于理解,所以如何在紙帶上讀出時間是重點也是難點。二、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知道時間的單位及測量時間的工具。(2)知道打點計時器的計時原理。2、過程與方法通過打點計時器的操作使用,提高實驗操作技能和相互協作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古今中外測量時間的方法和工具,感悟科學的發展是極其緩慢和艱苦的,了解無形的時間可由具體的空間來描述的物理思想。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打點計時器的計時原理和操作 難點:紙帶的分析

35、四、教學資源多媒體設備:電腦、實物投影;打點計時器(每組一套)。塑料杯兩個五、教學設計思路 初二的學生對時間已有初步印象,時間的單位、單位換算也初步了解。參考學生現有知識水平,為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首先通過閱讀教材,直接達到知道時間單位的教學目標;時間測量工具,學生只是了解到現代鐘表的層次,為使同學們系統的了解時間測量工具,教師課前安排收集信息,讓他們到課堂上交流,同時利用多媒體展示幾種重要的時間測量工具,再放映一段電影,了解鐘表的發展史。打點計時器的操作使用及如何測量時間的目標較高,通過演示實驗這個過渡目標,給學生搭個臺階,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體驗過程,在分組實驗中教師再加以指導,使他們順利

36、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六、教學流程1、教學流程圖:時間的測量活動1活動3使用打點計時器小 結情景引課活動2模擬打點計時器時間的單位2、流程圖說明:(1)通過幾句古詩詞感受時間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從而說明時間的學習是必要的。(2)活動1:通過閱讀教材和學生收集的資料,了解古今中外測量時間的工具。(3)活動2:通過自制的小器材,模擬打點計時器的原理,知道通過紙帶上的點數就可以計算拉動紙帶所需要的時間(教師演示和學生實驗各一次對于學生了解打點計時器提供支架)。(4)活動3:學生分組操作打點計時器。3、板書設計:時間的單位:國際單位制中為秒,常用單位還有年、時、分等。時間測量工具:常用工具是鐘表打點計

37、時器:測量時間的工具七、教學過程(一)新課引入找出下列詩句中與我們物理有關的詞?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時間不僅是物理學一個基本的物理量,它與我們的生活也是密切相關,今天我和同學們一起學習“時間的測量和歷史”(二)新課教學1閱讀教材,說出時間都有哪些單位?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什么? 年、月、日、時、分、秒。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2通過閱讀教材和你收集到的信息,請同學們談談古今中外都有哪些測量時間的工具? 日晷、漏鐘、火鐘、脈搏、擺鐘、秒鐘、電子鐘、原子鐘。 在同學講完日晷后放映一段東方之光錄像。全部講完了測量

38、工具后,放映關于鐘表發展史的VCD影片。測量工具的發展歷史,反映出人類科學技術文明發展演變的歷程。任何有節奏規律的事物都可以作為測量時間的工具。“小實驗”簡易的水漏(教師演示)。將一張紙帶(自制較寬的),放在水滴的下方,紙帶上出現水跡,假設每秒鐘均勻的有兩滴水落下,讓同學們說出兩滴水的時間間隔是多少。與此水漏相似但測量更精確的物理學常用的實驗儀器打點計時器。 3學生實驗1:用鋼鋸條,前面裝上小鉛筆頭,讓學生有規律的向下敲打紙帶,另一名同學勻速的拉動紙帶,通過數紙帶上的點數,計算時間。4打點計時器的操作使用。首先閱讀活動卡,再參照實物了解打點計時器的結構及原理。知道每相鄰兩個點的時間為0.02秒

39、。5學生實驗2:用打點計時器測量時間。6討論幾組同學的紙帶,分析點與點之間的間隔不同的原因。(三)小結:1.時間的測量(1)單位:年、月、日、時、分、秒。在國際單位制中基本單位是秒。(2)測量工具:鐘表。2.打點計時器:測量時間的工具(1)結構:(2)原理:有節奏、有規律的振動。(四)布置作業測量的歷史(4)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 (1)知道通過數據的處理可以找出數據間存在的某種規律。(2)知道幾個測量的技巧2、過程與方法(1)通過數據圖形的處理及測量的特殊方法,感受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種的(2)通過對長度、時間、質量測量的復習,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測量的技巧,感受

40、解決物理問題過程是要付出艱辛的勞動。二、教學重點難點重點:數據圖形的處理難點:測量的特殊方法三、教學資源多媒體課件四、教學設計思路 通過對長度、質量和時間單位及測量的復習鞏固知識;在進一步探究中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此過程要求學生將測量的步驟書寫清楚,為今后的實驗過程的描述打下良好的基礎。五、教學流程1、教學流程圖:活動2測量的特殊方法小 結活動1數據的處理時間的單位及測量長度的單位及測量質量的單位及測量2、流程圖說明:(1)活動1:活動卡上P12和P13的“思考與討論”(2)活動2:是活動卡P14-P15的內容,主要是供學有余力的學生。六、教學過程(一)知識復習1長度的測量(1)長度的單

41、位(2)長度的測量:測量工具和方法;讀數方法2質量的測量(1)質量的概念(2)質量的單位(3)質量的測量:測量工具和方法;讀數方法3時間的測量(1)長度的單位(2)長度的測量:打點計時器紙帶的識別方法(二)數據的處理 通過收集全班同學身高的數據,在坐標系中做出直方圖。完成活動卡P12內容。(三)測量的特殊方法 完成活動卡P14-15其中一兩個問題。在此活動中要求學生寫清實驗步驟,然后分別在班級交流。(四)小結(五)布置作業練習部分去物理之海沖浪致同學們1物理學研究 、 、 、 等時刻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現象。2將下面的圖標和表示的內容正確連線。 觀察和描速 閱讀和理解 探 究 測量、記錄、數據處理

42、3“做學問,要學問;只學答,非學問。”這句話的意思是 。4準備一條長10厘米、寬3厘米的紙條,眼睛看著燈泡,將紙放到眼睛和燈泡之間,結果,眼睛 (“能”/“不能”)看到燈泡,由此想到它的原理是 。5一代又一代的物理學家畢生都在尋求物質世界的奧秘,將你知道的物理學家名字寫出幾個 、 、 、有用的物理學(1)1你第一次親手做的物理實驗是: ; 這次實驗你所用的實驗器材是: ; 觀察到的現象是: 。2仔細觀察圖1中的火箭和協和客機回答: 協和客機圖1(1)它們形狀共同點有 。(2)科學家將它們做成這種形狀的原因可能是 。3實驗題 (1)實驗1 實驗器材:兩個玻璃杯,期中一杯內裝有開水。 實驗過程:用

43、手摸摸空玻璃杯感受它的冷熱情況,然后將另一杯的開水倒入空杯中,5秒鐘后再用手感受現在裝水玻璃杯的冷熱情況。通過觀察,描述整個過程的現象: 。(2)實驗2實驗器材:半截鉛筆。實驗過程:用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將鉛筆壓在中間,如圖2所示。比較兩個手指被壓的現象: 。 圖2 圖3(3)實驗3實驗器材:幾個相同的玻璃杯(或相同的碗)。實驗過程:將玻璃杯中放入不同高度的水,如圖3所示,然后用一根筷子分別打擊玻璃杯。觀察到的現象: 。有用的物理學(2)1閱讀“擺的故事和啟示”回答下列問題:(1)伽利略在研究擺的等時性時,采用了最常見探究物理規律的方法:每次只讓一個因素 而保持其他因素 ,這種方法叫 。 (2)觀察是用我們的_去感知事物或現象的_。 (3)世界上第一只掛擺時鐘是根據 原理制成的,該原理是物理學家 首先發現的。 圖42如圖4所示,是我們熟悉的物件。你知道人們利用它們的有關物理原理,發展了什么先進的科學技術嗎?例如:利用(a)擺的等時性原理制造出各種機械擺鐘。利用(b)竹晴蜓的物理學原理制造出了 ;利用(c)爆竹(沖天炮)的物理學原理制造出了_;利用(d)磁鐵的物理學原理制造出了 。3下面幾位科學家都是你熟悉的,請你通過閱讀書籍或上網查閱,將他們在物理學上的重大貢獻,舉出12例。 阿基米德 ; 牛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