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二氧化鈦粒子的表面處理及其分散性研究_第1頁
納米二氧化鈦粒子的表面處理及其分散性研究_第2頁
納米二氧化鈦粒子的表面處理及其分散性研究_第3頁
納米二氧化鈦粒子的表面處理及其分散性研究_第4頁
納米二氧化鈦粒子的表面處理及其分散性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第26卷󰀁第3期合󰀁成󰀁纖󰀁維󰀁工󰀁業(yè)󰀁󰀁Vol.26󰀁No.3󰀁納米二氧化鈦粒子的表面處理及其分散性研究蔣󰀁何厚康󰀁吳文華󰀁張󰀁瑜󰀁陳彥模󰀁朱美芳(東華大學材料學院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200051)摘󰀁要:選用5種不同種類的偶聯(lián)劑對二氧化鈦納米粒子進行了表面修飾,通過離心沉降分光光度法對上述體系

2、在乙二醇中的分散性進行了對比表征,同時討論了此體系在聚酰胺中的分散性能。結(jié)果表明:適當?shù)谋砻嫘揎椨欣诩{米二氧化鈦在聚酰胺中的分散,而處理量為3%的乳酸鈦鹽偶聯(lián)劑處理效果尤佳。關(guān)鍵詞:納米󰀁二氧化鈦󰀁乙二醇󰀁聚酰胺󰀁表面處理󰀁分散性能中圖分類號:TQ323.6󰀁󰀁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1001-0041(2003)03-0012-03󰀁󰀁納米二氧化鈦是目前研究較多的納米無機功能材料之一,具有超強的多種功效,如具有抗

3、菌和殺菌效果迅速、殺菌能力強,同時兼具防霉、除臭、表面超親水效應(yīng)、紫外線吸收、紅外線反射等多種功能13󰀁󰀁選取表面處理效果顯著的粉體添加到聚酰胺中,在DACAMicroCompounder小型雙螺桿共混儀中共混。粉體相對聚合物質(zhì)量添加量3%。1.2.3󰀁納米二氧化鈦在乙二醇中的沉降速率󰀁󰀁經(jīng)高速離心二氧化鈦/乙二醇體系在7520型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計中測定不同時間點(t)的吸光度(LAR),作出t-LAR曲線,相對比較不同表面處理方法所得產(chǎn)物在分散介質(zhì)(乙二醇)中的分散性能。1.2.4󰀁納米二氧化

4、鈦在乙二醇中的分散形態(tài)󰀁󰀁在光學顯微鏡下,用40倍物鏡觀察其分散狀態(tài)并用數(shù)碼相機拍照。1.2.5󰀁聚酰胺/納米二氧化鈦復(fù)合體系斷面形貌將共混得到的聚酰胺/納米二氧化鈦復(fù)合體系在液氮中拗斷,斷面噴金,在JSM-5600LV型掃描電子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并拍照。2󰀁結(jié)果與討論2.1󰀁納米二氧化鈦粉體在乙二醇中的分散性能通過測定不同時間點(t)二氧化鈦/乙二醇體系的吸光度,作出離心t-LAR曲線,如圖1所示。測定納米二氧化鈦在乙二醇介質(zhì)中的沉降速率,沉降速率越小,表明其分散性能越好。󰀁󰀁

5、83041;收稿日期:2002-11-28;修訂日期:2003-01-23。作者簡介:蔣(1977-),男,浙江人,在讀研究生。現(xiàn)從事纖維材料改性和功能性織物開發(fā)的研究。基金項目:863計劃項目(2002AA302616)、上海市納米科技研究開發(fā)與產(chǎn)業(yè)化專項(0113nm051)和中國石化發(fā)展基金項目(XW0201)。但是,當納米二氧化鈦微粉加入到聚合物中時,由于聚合物是電的不良導(dǎo)體,在加工過程中,二氧化鈦微粉表面電荷產(chǎn)生富集,使鄰近粒子間形成范德華靜電引力,在這種靜電力的作用下粒子相互靠在一起,從而使總表面積和表面超額自由能降低,形成團聚體,納米材料的分散性直接影響其特殊性能的表現(xiàn),同時也決

6、定其使用和加工性能。作者選用鈦酸酯類偶聯(lián)劑成功地對納米二氧化鈦進行了表面處理,并對處理效果進行表征,研究其在聚酰胺基體中的分散情況。1󰀁實驗1.1󰀁原料󰀁󰀁PA6切片:國產(chǎn),Tm為225.84󰀁。納米二氧化鈦:平均粒徑0.05󰀁m;偶聯(lián)劑:乳酸鈦鹽1#,鈦酸酯2#,鈦酸酯3#,硅烷4#,鈦酸酯5#;溶劑:無水乙醇:分析純(AP);乙二醇:密度1.1135g/cm3,分析純(AP)。1.2󰀁實驗方法和儀器設(shè)備1.2.1󰀁納米二氧化鈦偶聯(lián)劑表面處理󰀁

7、83041;在三頸燒瓶中分別加入10g粉體和80mL濃度分別為0,3%,5%,8%,10%偶聯(lián)劑15#的乙醇溶液,振蕩使之充分潤濕。攪拌回流。將處理好的試樣烘干研細。1./󰀁󰀁從圖1可以看出,1#,2#,3#,5#偶聯(lián)劑處理量為3%時,處理后的二氧化鈦粉體在乙二醇中的沉降速率相對較小,對表面改性效果最有利,在分散介質(zhì)中的分散性能最佳。󰀁󰀁4#偶聯(lián)劑是硅烷偶聯(lián)劑,隨著處理量的加大,二氧化鈦粉體在乙二醇中的沉降速率下降,8%處理量處理二氧化鈦粉體后,沉降平衡出現(xiàn)的時間點顯著后移,到30min時曲線斜率還比較大,沉降尚未結(jié)束。因此,對于

8、4#偶聯(lián)劑,應(yīng)該選擇比較大的處理量(8%),才能達到比較理想的處理效果。󰀁󰀁橫向比較1#5#偶聯(lián)劑各自最佳處理量3%,3%,3%,8%,3%對二氧化鈦粉體的處理效果,所對應(yīng)的離心時間與吸光度的曲線均比較吻合,偶聯(lián)劑之間的差異不大。這說明,在合適的處b.2偶聯(lián)劑#a.1#偶聯(lián)劑理量下,選擇1#5#偶聯(lián)劑均能達到降低二氧化鈦粉體在乙二醇中的沉降速率的目的,從而提高二氧化鈦粉體在乙二醇中的分散性。2.2󰀁表面處理后二氧化鈦在乙二醇中的分散形態(tài)󰀁󰀁粉體在分散介質(zhì)中的分散形態(tài)直接影響粉體功能性的表現(xiàn)和制品的加工、使用性能。所

9、謂󰀁分散形態(tài)󰀁,主要指粉體粒子在分散介質(zhì)中的分布狀態(tài)、粒徑分布、聚集顆粒形態(tài)等。有利于加工使用和功能性表現(xiàn)的分散形態(tài)應(yīng)該是:粒子在分散介質(zhì)中分布均勻,粒徑分布窄,平均粒徑小,聚集顆粒少而且󰀁松散󰀁。󰀁󰀁圖2是不同偶聯(lián)劑處理后的二氧化鈦在乙二醇中的分散形態(tài)光學顯微鏡照片。c.3#偶聯(lián)劑d.4#偶聯(lián)劑a.1#偶聯(lián)劑,處理量3%󰀁󰀁b.4#偶聯(lián)劑,處理量8%圖2󰀁偶聯(lián)劑處理后的二氧化鈦粉體在乙二醇中的分散形態(tài)光學顯微鏡照片F(xiàn)ig.2󰀁Opti

10、calmicroscopephotosofdispersionconditionofe.5#偶聯(lián)劑nanoTiO2particlesinethyleneglycolaftertreatment圖1󰀁不同偶聯(lián)劑處理納米二氧化鈦/乙二醇體系的LAR-t曲線Fig.1󰀁LAR-tcurvesofnanoTiO2particlestreatedbydifferentcoupling-agentsinethyleneglycol󰀁󰀁從圖2可以看出:4#偶聯(lián)劑(處理量8%)處理二氧化鈦粉體時(圖2b),聚集顆粒(次級粒子)比較多,其中初級粒子

11、之間結(jié)合緊密,同時在顯微;#14󰀁合󰀁成󰀁纖󰀁維󰀁工󰀁業(yè)󰀁󰀁󰀁󰀁󰀁󰀁󰀁󰀁󰀁󰀁󰀁󰀁󰀁󰀁󰀁󰀁󰀁第26卷偶聯(lián)劑(處理量3%)處理二氧化鈦粉體時(圖2a),視野里有少數(shù)的區(qū)域粒子濃度較低。因此,1#偶聯(lián)劑處理效果較好,而4#偶聯(lián)劑處理效果欠

12、佳。2.3󰀁聚酰胺/納米二氧化鈦共混物斷面形貌不同偶聯(lián)劑處理的二氧化鈦與聚酰胺的共混物的掃描電子顯微鏡(SEM)照片如圖3所示。原始尺寸的納米級二氧化鈦顆粒且分布不均;圖3(b)顯示二氧化鈦粉體在聚酰胺中的分散有所改善,但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團聚體,經(jīng)分析,其平均粒徑為305.1nm;而圖3(c),(d)顯示二氧化鈦粉體在聚酰胺中的粒徑都比較均一,粒子在整個視野中分布比較均勻,測得其平均粒徑分別為65.19nm和95.55nm。但是,對于4偶聯(lián)劑處理的二氧化鈦粉體(圖3d)與聚酰胺共混后的試樣,斷面有許多󰀁小坑󰀁,這是制樣過程中粒子從斷面分離的結(jié)果。

13、這說明,粒子與聚酰胺基體之間的界面結(jié)合力比較小,粒子和基體樹脂有比較嚴重的相分離。#󰀁󰀁󰀁a.未處理󰀁󰀁󰀁󰀁󰀁b.1#偶聯(lián)劑,處理量5%3󰀁結(jié)論󰀁󰀁a.不同種類不同處理量的偶聯(lián)劑對無機納米二氧化鈦粉體的表面處理均有一定效果。󰀁󰀁b.處理量為3%的乳酸鈦鹽偶聯(lián)劑處理納米二氧化鈦的效果尤佳。參󰀁考󰀁文󰀁獻c.1#偶聯(lián)劑,處理量3%󰀁

14、;󰀁d.4#偶聯(lián)劑,處理量8%J.化工時刊,2001,(5):22252󰀁張梅,楊緒杰,陸路德等.納米TiO2󰀁󰀁󰀁一種性能優(yōu)良的展J.材料導(dǎo)報,2000,14(2):3840圖3󰀁聚酰胺/二氧化鈦共混體系的SEM照片F(xiàn)ig.3󰀁SEMmicrographsofPA6/nanoTiO2composites󰀁󰀁從圖3可以看出,未處理的二氧化鈦粉體在聚酰胺基體中存在較多的團聚體,基本上看不到Studyonsurfacetreatmentoftitanium

15、dioxidenanoparticlesanddispersionbehaviorthereofJiangChong,HeHoukang,WuWenhua,ZhangYu,ChenYanmo,ZhuMeifang(StateKeyLab.forModificationofChemicalFibersandPolymerMaterials,Collegeof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DonghuaUniversity,Shanghai200051)Abstract:Titaniumdioxidenanoparticlesweretreatedbyfivekin

16、dsofcouplingagentsonthesurface.Thedispersionbehav󰀁ioroftitaniumdioxidenanoparticlesinethyleneglycolandpolyamidewascomparedandcharacterizedbycentrifugalsedimenta󰀁tionspectrophotometricmeasurement.Theresultsshowedthatpropersurfacetreatmentwashelpfultothedispersionoftitani󰀁umdioxidenanoparticlesinpolyamide,andlacticacidtitaniumgaveb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