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綜合征藥方大全_第1頁
腎病綜合征藥方大全_第2頁
腎病綜合征藥方大全_第3頁
腎病綜合征藥方大全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2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腎病綜合征中醫(yī)藥方一、腎病綜合征證屬脾腎虛損。癥見小便短少,全身水腫,頭暈乏力,腰部酸痛,畏寒倦怠,納差腹脹,舌質(zhì)淡,舌苔薄,脈沉遲濡弱。治當健脾益腎,化濕利水。1、加減真武湯【組成】附子10 克,茯苓15 克,白術10 克,黃芪 20 克,白芍10 克,白參 10 克,地膚子、白茅根30克,益母草15 克,生姜 10 克。【用法】水煎,每日1 劑,分 2 次溫服。【功效】溫陽利水。【主治】腎病綜合征。【宜忌】初宜薏苡仁粥,后進大豆鰍魚湯(低鹽 )。【加減】四肢厥冷者,附子用至5 克 ;嘔吐較劇者,加法半夏10 克 ;尿量極少者,加牽牛子10 克; 尿中白細胞(+) 以上者,加敗醬草30 克

2、。【方解】方中附子辛熱助陽,溫腎暖土;茯苓、白術健脾利濕,生姜既助附子溫陽散寒,又伍茯苓滲濕利水;白芍養(yǎng)血滋陰 ;黃芪、白參益氣固攝 ; 地膚子、白茅根瀉濁解毒 ; 益母草活血化瘀 ;使血行而水瀉。諸藥同用,虛實并調(diào),標本兼顧,水瘀同逐,使之正固邪祛。【來源】湖南中醫(yī)藥導報1997-4-222、加味六味地黃湯【組成】山萸肉 15 克,熟地黃 15 克,黃精 30 克,黃芪 30 克,桑寄生 15 克,淫羊藿 10 克,杜仲 15 克,枸杞子 20 克,丹參 25 克, 紅花 5 克,車前子 (布包 )20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功效 I 補腎益氣,利水消腫。【主治】腎病綜合征。【方

3、解】方中重用枸杞子、熟地黃、山萸肉填補腎精 ;黃芪、黃精補益脾腎之氣 ;重用桑寄生、車前子健脾利水。方中重用丹參,少暈配伍紅花活血化瘀。腎病綜合征為虛實夾雜證,故治則必扶正兼祛邪,即補益脾腎之氣兼利水化瘀。又因腎為陰陽之宅,易偏陽虛或偏陰虛,但過于助陽易生熱,故補陽不以肉桂、附片為主藥,而用杜仲,淫羊獠溫陽而不燥 ;重用黃精滋陰而不膩,且能益氣 ;重用黃芪補氣又能利水消腫。此方配伍溫而不燥,滋潤而不膩,補而不留邪,攻邪不傷正,故對脾腎兩虛,水瘀互結之水腫、虛勞之證療效顯著。【來源】湖南中醫(yī)藥導報.3、加減無比山藥湯【組成】山藥、熟地黃各 15 克,菟絲子 20 克,肉蓯蓉 20 克, 牛膝、杜

4、仲、澤瀉、伕苓、山茱萸、巴戟天、赤石脂、五味子各 12 克。【用法 I 水煎服,每日1 劑。連服 8 周為 1 個療稈。【功效】補腎固精。【主治】腎病綜合征。【加減】伴發(fā)熱、咽痛、咳嗽者,酌加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玄參、桔梗,?水腫明顯者,酌加桑白皮、大腹皮、赤小豆、白茅根;陰虛者,酌加女貞子、旱蓮草、枸杞子,?氣虛者,重用黨參、黃芪; 血瘀者,酌加當歸、赤芍、桃仁、三七。【方解】本方宗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無比山藥丸化裁,改丸為湯。方中菟絲子、肉蓯蓉、巴戟天、杜仲溫補腎陽,壯陽之主以消陰霾 ;牛膝、澤瀉、茯苓利水滲濕 ;山藥、山茱萸、熟地黃滋補腎陰,也即陰中求陽之義 ; 五味子、赤石脂收斂固攝。

5、【來源】湖南中醫(yī)雜志二、腎病綜合征證屬血瘀濕聚。癥見全身水腫明顯,神疲乏力,困倦懶言,納食減少,舌質(zhì)淡,舌邊有齒痕或瘀點,舌苔白膩,脈細澀。治當活血行氣,祛濕利水。1、五子桃仁真武湯【組成】菟絲子、枸杞子、覆盆子、車前子、桃仁、白術、白芍各20 克,五味子、紅花、川附子(先煎 )各15 克,茯苓 50 克,生姜 3 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 21 日為 1 個療程。病情緩解后,以此方為丸久服之。【功效】益氣養(yǎng)陰,活血利濕。【主治】腎病綜合征。【來源】陜西中醫(yī)2、開門散【組成】白芍、白術、當歸各15 克,茯苓、柴胡、牛膝、車前子、炒山梔子、天花粉各9 克,陳皮、紫蘇葉各 3 克。【用

6、法】水煎,每日1 劑,緩緩飲服。【功效】行氣活血,清熱利濕。.【主治】關格。癥見氣逆拂抑,二便不利。【來源】辨證錄。3、丹芍湯【組成 I 牡丹皮 12 克,白芍 12 克,茯苓 18 克,澤瀉 12 克,旱蓮草 20 克,女貞子 10 克,太子參 15 克,蟬蛻 6 克,蒲公英 25 克,牛膝 15 克,甘草 6 克。【用法】水煎2 次取汁,每日1 劑,上、下午分服。【功效】清熱養(yǎng)陰,利濕活血。【主治】陰虛濕熱型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加減】外感咽痛者,酌加麻黃、蟬蛻、柴胡、金銀花、連翹、菊花、魚腥草;血尿明顯者,酌加白茅根、仙鶴草、小薊 ;陰虛明顯者,酌加生地黃、玄參、沙參、麥門冬;濕熱甚者,酌

7、加土茯苓、黃冬;腎虛腰痛、乏力者,酌加杜仲、川續(xù)斷、桑寄生;血虛明顯者,酌加當歸、川芎、雞血藤;氣虛明顯者,酌加北黃芪、黨參、白術 ;咳嗽者,酌加桑白皮、地骨皮、北杏仁、葦莖;瘀血明顯者,酌加桃仁、紅花、當歸、川芎、丹參、赤芍、益母草等。【方解】方中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白芍養(yǎng)血斂陰,柔肝平肝, 二味淸熱養(yǎng)陰為君 ;旱蓮草、女貞子合用滋養(yǎng)肝腎之陰,滋而不膩,其中重用旱蓮草以涼血止血;茯苓、澤瀉為利水滲濕要藥,澤瀉尚可瀉腎火,四藥共為臣 ;牛膝利水活血,引藥下行,蒲公英清熱解毒,利濕通淋,佐助君臣淸熱祛風,利濕活血;太子參健脾利濕 ;蟬蛻可疏風熱,熄風止痙,亦起佐助之力;甘草調(diào)和諸藥。本方具

8、有養(yǎng)陰清虛熱而不留濕,清熱利濕而不傷陰的功效,是治療陰虛濕熱型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的一些有效藥物,能明顯提高臨床療效,減少復發(fā)及不良反應。【來源】中華實用中西醫(yī)雜志三、腎病綜合征證屬熱毒濕蘊。癥見發(fā)熱口干,面浮腳腫,足膝疼痛,小便不利,大便秘結,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當清熱解毒,怯濕利尿。1、大黃湯【組成】大黃、前胡、半夏、人參各22.5 克,黃芩、赤茯苓、木香、檳榔各15 克。【用法】上藥研為粗末。每服15 克,加水 150 毫升,生姜5 片,同煎至120 毫升,去渣溫服。【功效】清熱瀉火,行氣利濕。【主治】中焦熱實閉塞,關格不通,吐逆喘急。【來源】圣濟總錄2、木通銼散.【組成】木通、瞿麥

9、、滑石、山梔子、續(xù)隨子各9 克,茯苓、迚草各12 克,車前子7.5 克。【用法】上藥研為粗末。每次3 克,水煎,去渣,食前溫服。【功效】清熱利濕。【主治】小兒大小便不通。【來源】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3、利水滲濕湯【組成】蒼術、牛膝各6 克,黃柏、豬苓各4.5 克,赤茯苓、木通、澤瀉、漢防己各3.6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功效】清熱利濕。【主治】水腫從腳而上,六脈細而遲,小便短少,足膝疼痛。【加減】如服藥后小便仍+ 清長,加萆藭15 克。【來源】會約醫(yī)鏡。四、 腎病綜合征證屬正虛邪犯。癥見惡風發(fā)熱,周身不適,而0 虛浮腫脹,按之沒指,大小便澀,舌質(zhì)淡,舌苔薄內(nèi),脈浮弱。治當疏風散邪,祛濕利

10、水。1、四蠶湯【組成】蠶繭殼、白僵蠶各12 克,蠶沙 (包煎 )15 克,蟬蛻 4.5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功效】祛風勝濕,補氣溫陽,利水消腫。【主治】腎病綜合征外感風邪兼有脾腎氣陽兩虛者。對激素敏感的1 型療效顯著,對激素不敏感的1 型有較好療效,對撤除激素后反跳病例也有一定效果。【加減】偏脾腎氣虛者,酌加黨參、生黃芪、淮山藥、云茯苓,?偏脾腎陽虛者,酌加淡附片、淫羊藿、胡蘆巴、補骨脂。【方解】方中蟬蛻、白偁蠶祛風利咽,蠶沙袪風勝濕,黃芪、黨參、淮山藥甘溫益氣,胡蘆巴、補骨脂、淡附片、淫羊蝥溫補腎陽,云茯苓、蠶繭殼利水消腫0【來源】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98-10-82、加味蔥豉湯.【組成】淡豆豉9 克 , 蔥白 3 克,桂枝2 克,陳皮、半夏各1 克,赤茯苓4.5 克,甘草 1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功效】疏風散邪,化氣利水。【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脈沉細。【來源】幼科七種大全治驗3、加味防己茯茶湯【組成】茯苓、防己、黃芪、大腹皮各6 克,桂枝3 克,炙甘草2 克,陳皮、焦白術各4 克。【用法 1 水煎服,每日1 劑。【功效】溫陽,化氣,利水。【主治 I 小兒腎病綜合征。【加減】腫甚者,酌加豬苓、澤瀉、玉米須;大鼂蛋白屎者,重用黃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