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奇技--古代工藝品_第1頁
百工奇技--古代工藝品_第2頁
百工奇技--古代工藝品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百工奇技-古代工藝品百工奇技館藏古代工藝品展講解詞各位觀眾:您們好!現在參觀的這個展廳給大家展示的是 百工奇技館藏古代工藝品,共分七個 單元。下面給大家介紹:第一單元、陀琢美玉中國玉器源遠流長,早在具今數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們便發(fā)現了玉石的晶瑩 之美,開始用它制作裝飾品、禮儀用具和生產工具。此后,歷經周、秦、漢、唐、 宋以至明清,綿延不絕,使中國的玉文化形成了悠久的工藝歷史和鮮明的民族風格。幾千年來,玉器經過歷代無數能工巧匠的精雕細琢,歷代統(tǒng)治者和文人墨客的使 用把玩以及禮學架的詮釋美化,已深深地融合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禮俗之中,潛移默 化地浸染并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的意識和行為。在批平日里我們接

2、觸玉、觀賞玉、 了解玉、收藏玉的同時,世界不會在方寸中改變,精神卻在玉的世界里純凈升華。為了使大家充分了解玉器藝術的魅力,我們精選了十余件,給大家深入淺出的介紹,讓大家在觀賞中進一步了解玉器藝術的內涵。1、 碧玉蠶紋璧一一玉璧是一種中央有孔的扁平壯圓形玉器,是我國傳統(tǒng)的玉禮器之 一。玉璧在商周以前均用以祭天,屬禮其器,戰(zhàn)國至兩漢由于禮制衰落,玉璧開始被用來作佩飾玉和殮葬用玉。這件碧玉蠶紋璧是戰(zhàn)國時期得禮器。2、 碧玉嵌白玉人物屏一一碧玉, 是一種軟玉。在我國,軟玉包括白玉、青玉、碧玉、 黃玉和墨玉等品種。碧玉色綠或暗綠,有的帶有黑色斑點,是因為含雜質(如鉻尖晶礦物)所致。這件碧玉雕屏,長24厘

3、米,寬17厘米,系長方形。其色澤碧綠瑩潤,略閃黑黃 點。所雕圖案有:云霧繚繞山澗、古柏巖石、泉水飛流,在曲徑通幽處有五個白玉 雕成的“睢陽五老”圖,他們個個舒眉展目,精神抖擻,形態(tài)楚楚動人,令人叫絕。玉屏的背面豎刻五行楷書詩文:“峰如列廬阜,人似會睢陽。意喜泉同潔,形奇松 共蒼。鬧中鮮蹤跡,幽處足徜徉。漫凝游河瑞,吾方愧望洋。”詩文之首有“御題五老 圖”五字,其四周是相互對稱的 龍紋和水紋,是清代乾隆年間的 珍品。3, 青玉活環(huán)蓮花洗一一距今五千五百年至四千年前,我國玉器工藝達到歷史上 的第一個高峰。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明清兩代商品經濟繁榮,琢玉規(guī)模也不斷擴大。 清代宮廷設有“如意館”和“今玉作”

4、,專制皇室、貴戚的金玉文玩器物。民間著 名碾玉作坊也遍布全國各地。清代,是玉雕工藝發(fā)展的鼎盛時代,器物選料精致, 質潔而精細,雕刻技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這件青玉活環(huán)蓮花嵌紅寶石洗子是用一塊青玉巧雕而成,這塊青玉質地青純細 膩、程半透明壯,在玉洗的口沿處,有浮雕寶相花四朵,每朵花芯上嵌紅寶石一顆, 嵌紅寶玉洗是清代宮廷作坊不為多見的一件鑲嵌器物,彌足真貴。這件玉洗無論料 質還是雕刻技法都無可挑剔,實為清初玉雕上品。4, 白玉云龍紋扁壺一一白玉,是一種軟玉。它包括白玉、青玉、碧玉、黃玉和墨玉 等品種。白玉有光澤略透明。這件白玉云龍紋扁壺,深腹、斂口、平底,高 19.9厘米、底徑7.6厘米,此壺

5、 造型莊重華貴,口部飾淺浮雕蕉葉三片,鏤雕饕餮紋雙耳,前、后、中部系半浮雕 寶珠,下部為海水紋飾,五爪神龍盤旋于海水之上,云霧之中龍首正面而視,神態(tài) 威武。有騰云駕霧之勢,壺的足部陰刻單回紋,壺質細膩瑩潤、色澤清純、光亮無 暇。這件扁壺的雕刻手法簡練,刀鋒剛勁有力,構圖疏朗有致,線條流暢,立體感極強,是清代早期玉雕工藝鼎盛時期的一件極為精致的代表作。第二單元、文房墨硯人類文明自誕生時起,人們便以各種方式將文明的果實保留下來,使我們能領略 到先輩的 風采與創(chuàng)造。同時,也使我們的文化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在這一過程中,文 房墨硯作為文明的載體起著重要的作用。墨是“文房四寶”之一,天然墨起源于新石器時代,

6、西周時期出現了人造墨。春秋 戰(zhàn)國時期,墨被廣泛用于書寫。秦漢以后墨業(yè)進入了發(fā)展時期,唐代制墨呈現繁榮 之勢,到明清兩代,中國制墨技藝步入鼎盛成熟期。1清、 吳天章竹形錦墨(三塊)吳天章集錦墨一一墨,為“文房四寶”之一,安徽省制墨歷史悠久,且墨家集于徽 州一邑。因此,“徽墨”著稱古今中外。“徽墨”有休寧與歙縣兩大流派。吳天章,名倬、,字天章,生于明崇禎年間,清初與吳守默、曹素功并列為休寧 派制墨名家。吳天章特別擅制“集錦墨”,此“君子朋”集錦墨,共三錠,以竹片、 竹荀、竹節(jié)形為題而制成。竹片形墨,上面楷書填綠陰識“君子朋”下面填金“天 章”篆字款,旁以浮云圖案,飾以漱金,中間書有“玉版師”楷書陰

7、識,署“此口 天章氏草字款;竹節(jié)形墨,楷書陰識填綠”此君“,另一側行書填蘭陰識“節(jié)耳 有千仞之勢”。此集錦墨風格文雅,墨模雕刻極為精工,距于竹節(jié)、竹荀的微小處 的巧雕,清晰悅目,逼真生動。2、清、胡開文錦墨,最長15、2,尺寸不一,墨形各異,背面有“新安胡開文造”,“胡 開文制”等字。胡開文,清代制墨名家。3、清、青麟髓墨、長7、9、寬1 9厚0、7厘米,墨通體漱金并飾云紋,填藍字, 頂部有“選煙”二字。此墨為曹氏精品,曹素功 清代制墨名家。硯是中國古代人文案上必備的工具,是“文房四寶”之一,受到歷代文人的喜好和珍愛。硯起源甚早,大約在殷商初期以粗見雛形。早期的硯主要是陶硯和瓦硯,當 然也有石

8、制硯,唐宋時期陸續(xù)出現了端、歙、淘、澄泥四大名硯,它們以石質優(yōu)、 發(fā)墨好、雕刻精致等特點而著名。明清時期,硯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無 論造型和工藝都有很多新的創(chuàng)意。1明、澄泥刻花長方形硯,長21、5寬15厚4、5厘米,硯為長方形,硯側四周刻 有文徽明書蘭亭序,硯背面刻有王義之像及祝允明草書。文徽明明代畫家,祝允 明明代書法家。2、明、李廷基銘蜘蛛紋歙硯,長13、2寬9、7厚1、5厘米,歙石是中國明硯石之 一,產于安徽。歙石發(fā)墨好,不損筆,它在古代多為貢品,進貢朝廷。這件明代歙 硯為長圓形,石質細膩。水池中僅雕一只蜘蛛,其形像十分可愛。是一方較珍貴的 歙硯。3、清代端石桃形硯一一端硯為“四

9、大明硯”之一,產于端州高窯(今廣東省高窯 縣)的端溪父柯山,端州之石所制之硯為端硯。唐宋時均以出名。宋代已利用“石 眼”的特點來美化硯臺。端硯以紫色為多件,亦有綠端、白端等,最負盛名的是青 花。清硯的雕刻技藝細膩,內容的題材廣泛。以端硯為例,制硯的工匠就端石形體的大小,紋理的疏密,石眼的部位,雕成各種圖案的硯臺。硯盒的配置也十分考 究,有的硯盒嵌玉石、象牙、螺鈿、紫檀等物,使硯盒本身就成為一件精美的工藝 品。此件硯盒隨硯形而作,以竹黃為胎,盒面嵌紫似華蓋形,刻以荷花紋飾,由蓋 頂延出六支紫檀莖脈于蓋緣,下面刻以聯珠紋飾,構成一幅優(yōu)雅美麗的圖案,做工 之精巧,它是乾隆時期一件精致儒雅的上品硯臺。

10、第三單元、鑄銅煉彩唐代以后,中國銅器的 合金成份有所改變,由含鉛錫的青銅轉為紅銅和黃銅。當 時所制的銅爐,主要供殿堂廟宇請供之用。至明清時期,銅爐制作為這一時期的經 典之作。景泰藍是一種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工藝品種,通常以銅作胎,經過掐絲、焊接、填釉、 燒制等工序便可成器。它即有玉的溫潤、珠寶的光澤、又有瓷的細膩、金的燦爛, 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別具一格的工藝珍品。1, 清代,銅香薰(鎦金百寶嵌瑞獸尊),長14、7寬26、5厘米,銅香熏爐起始于漢 晉時期,主要是用以熏香,它以銅制為大宗,發(fā)展到明清時代,熏爐工藝日趨成熟, 形狀大多參考漢魏博山爐的一些特點。基本特征是:整器分爐身、爐底何爐蓋,爐 蓋商

11、鏤雕小孔,焚香是香煙從這些小孔中縷縷飄出,香味彌漫。清代的熏香爐大大 小小,形式多樣,可謂琳瑯滿目,美不勝收。這件鎦金百寶嵌銅香熏,是清乾隆年間的器物,銅香熏整體為瑞獸形,熏背為 一口,鳳鳥飾于腹部。周身嵌有紅寶石、藍寶石、青金石等一百余塊,與瑞獸優(yōu)美 豐肥的體態(tài) 造型相呼應,散發(fā)出迷人的華貴和動人心魄的皇家氣派。是一件集欣 賞性與藝術性于一體的2, 掐絲琺瑯開光花卉獸耳爐一一琺瑯亦稱景泰藍是始于元代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傳 統(tǒng)金屬工藝品,其工藝流程大體經過制胎、掐絲、燒焊、點藍、燒藍、磨光、鍍金 等數道。這件掐絲琺瑯開光花卉獸耳爐,是乾隆時期的制品,口長16.3厘米、寬14.7厘米、通高26.5厘

12、米,銅胎鍍金,呈長方形,蓋鏤空帶獅紐,子母口,唇外深藍地 鍍金回紋一周,頸四周鏤空立體花卉紋飾,肩附雙獸耳。腹部淡藍地彩繪牡丹,四面均有長方形開光,內飾花卉圖案,花紋的四周邊緣處嵌金絲,四獸高足這件掐絲琺瑯開光花卉獸耳爐,用色淡雅,光澤柔和,表現出掐絲琺瑯工藝寶 光鑲嵌的效果,具有極強的裝飾性。第四單元、嵌鈿雕漆漆器是中國異彩紛呈的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朵瑰麗奇葩,是博大精深、豐厚精 美的中國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貴遺產,從單純 使用天然漆的原始社會到已用有色漆和雕刻來裝飾器物的商周時代,從傳播深遠的 戰(zhàn)國秦漢漆器到油漆兼用的魏晉南北朝漆器,唐代文明高居當時世界之巔。

13、宋代漆 器堆漆與鑲嵌、金與填漆相結合且紋飾精美,元代漆器迎來了千文萬華的漆器之盛。 凝結了歷代髹漆藝人的聰明才智。到了清代漆工藝更趨精工細作、炫巧爭奇,將漆 器工藝帶進了又一新天地。1清、黑漆嵌鈿人物碗黑漆嵌鈿人物紋碗一一螺鈿漆器是我國漆器中的一種精美的裝飾工藝品。螺鈿,即 裝飾在器物上的螺片,既可作平面,也可淺浮雕。此種工藝,在唐代已經取得較高 的藝術成就,到了明清螺鈿工藝日臻精細。此件黑漆嵌鈿人物碗,高6.9厘米,口徑11.8厘米,夾紵胎,嵌銀里,小圈足。 外壁采用螺鈿、金銀鈿嵌的裝飾做法,在金銀薄片嵌制成的兩圈四菱形花瓣組成的 幾何花紋中間,滿飾著一副仕女圖。圖中,玉雕柵欄,透石古松,桃

14、花飄落,一對 飛燕在樹上戲鬧部停。樹下兩女子衣著華麗神態(tài)怡然,一人手指飄零的花瓣,相對 而座。旁邊有一小丫環(huán),于爐前搖扇烹茗,另一側有一送茶的女傭人,此圖,采用不同光澤的螺片嵌制而成。人物的發(fā)型、衣紋、面部神情,均用細如蠶絲的線條 表現的 惟妙惟肖。圖的尾部還嵌有“細數落花因坐久”七個草書螺片字。此器胎 體輕薄,造型奇巧,是清代康熙時期黑漆嵌鈿中的一件精品。2、清、剔紅山水人物幾,長50、高20厘米,束腰、帶托腮,通身鏤刻花紋。托腮、 腿及牙子上刻著20朵連枝牡丹花。方幾面上雕有山水人物;上部湖水浩淼,山巒延 綿,下部為湖畔景色。七位長髯老者或執(zhí)杖緩行,觀賞湖光山色,或二三人于樹下開懷暢談,或

15、坐臥在芭蕉下的石上。六小童子有的跟隨老人身后,有的在嬉戲。人 物神態(tài)刻畫的質樸而有生氣。圖中的天、水、平地的草茵分別用了四種錦地紋,使 所刻的畫面達到較強的圖案效果。此器漆質細膩,刀法圓潤明快,藏鋒不露,具有 明代宣德年間嘉興府雕漆風格,是一件雕漆精品。3, 清、剔犀牛云紋盒,剔犀是在器物素胎上漆兩種或多種色彩相間的漆層,反復重疊,雕刻時露出色彩相間的紋理,剔犀中常見朱、紅兩色搭配。第五單元、剔角鏤竹竹木雕源于竹木器,從使用竹木器的史前時代開始,到竹木雕藝術獨立發(fā)展并成 熟的明清時代,在中共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歷程。牙角雕顧名思義,主要是指象牙 和犀角的雕刻品。象牙以光潔如玉,柔韌細膩的質地深受

16、人們的喜愛,而象牙雕作 品作為一項特種工藝,在中國藝術史上更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犀角雕在我國古 代各種門類的工藝美術品中,屬于即高雅又稀有的品種,屬于藝林珍賞之品。1,象牙雕嬰戲插片一一插片是指長方形的象牙浮雕作品,這件插片,長30厘米、高9厘米,利用象牙本身的弧度巧雕了一群神龍活虎的小玩童,男娃們梳著獨角朝 天辮兒,女娃們梳著兩只彎彎的小辮兒于兩耳旁,似小羊角,均穿左衽衫,長褲寬 松肥大,其紋飾質感頗強。他們正嬉戲、玩耍于苦瓜架下,有追逐逗趣的,有跳著 夠果子的,還有背著小弟弟看熱鬧的,好歡快的場面。孩子們頑皮、活潑的神態(tài)可 愛逼真。所雕苦瓜,果實壓枝,瓜葉繁茂,藤蔓綿延纏繞于藤枝,雕刻技

17、巧精湛,刀法流暢。插片上的 圖案,通過表現一群農家孩子們的嬉戲場面,使人們仿佛看到了秋收 時節(jié)“農家樂”的一個側面,同時也反映出清代乾隆年間人民安居樂業(yè)的繁榮景象。2, 竹雕“竹林七賢”筆筒,我國魏晉時期,曾出現7個文人名士,他們是:阮籍、嵇 康、劉伶、向秀、阮咸、山濤、王戎。這七位名士是司馬昭當政時的一批清談家的 代表,提倡老莊的虛無之學,崇尚玄學,且常相攜游于竹林,故人稱“竹林七賢”。這件竹雕筆筒,以細竹為林,將人物刻成幾組,人數除了七賢之外,又增了七八 個小童。作者在高15、口徑約10厘米的竹筒外壁上,還刻有山石土兀,古松盤石, 蔥翠竹林,小橋流水的自然景象。是一幅極為活脫的“七賢群游”

18、畫面。3, 犀角透雕花枝形杯一一犀角杯,是用犀牛角雕制而成。因犀角有解毒之功效, 故多制成酒杯。這件犀角杯高25厘米、口徑14厘米,深棕色并有柔潤感。杯體雕成一只尚未展 開的大荷葉作杯槽杯槽下調有一束花枝,花枝中有蓮花、海棠、小山花及各種草葉c花枝頸部“系”一根打著花結的“綢帶”,所雕花草玲瓏鮮活,及其別致。這件犀角杯的雕刻技法采用了整體雕、凸雕和凹雕等技法,雕刻難度較大。但整 個犀角杯的布局構造合理、刀法圓潤,技藝精湛,是一件藝術性極高的珍品。4, 清代,黃楊木雕大如意,“如意”有幾種說法:一是常見皇宮里擺設的一種器物, 頭呈靈芝或云狀,柄微曲,供賞玩,象征吉祥,所以吉祥圖案中經常出現如意;

19、二 是文官啟奏皇帝時也要手持它;三是符合心意叫如意;四是一種佛教用語。這件如 意為透雕花枝蝙蝠紋飾,三個僧人模樣的人手持吉祥如意的條幅。第六單元、施釉陶塑陶器是人們將水與黏土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制成所需的形狀、干燥后以火燒制而 成的制品。中國冥器藝術最輝煌燦爛的時代當屬唐代,唐代陶塑風格寫實而生動, 人物形象賦予性格特征,繪塑結合是唐代陶塑的重要特點。唐三彩是一種多色的低溫釉陶器,它的的制作工藝非常精湛,用含有大量高嶺土 作胎料,經過精心提煉、顆粒細、雜質少。用含鉛、鋁的氧化物作熔劑,用含銅、 鐵、鉆等元素的礦物質作著色劑,其釉色以黃、綠、白為主,有的器物只有上述色 彩中的一種或兩種,人們稱為“唐三彩”1唐三彩騎馬俑-中國冥器藝術最輝煌燦爛的時代當屬唐代,唐三彩是唐代釉陶 的統(tǒng)稱,是一種多彩的低溫有釉陶器,大致可分三類:俑、日用品和居室用具的各 種模型。這件三彩騎馬俑,唐代,高35厘米,馬低首直立于長方形踏板上,兩耳直豎,雙 目有神,剪鬃縛尾,鞍韉具全,馬背上有一騎俑,身著長衣,整個騎馬俑,人和馬 造型生動優(yōu)美,神態(tài)逼真,將盛唐時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