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讓爭吵成為規則培養的過程_第1頁
案例分析:讓爭吵成為規則培養的過程_第2頁
案例分析:讓爭吵成為規則培養的過程_第3頁
案例分析:讓爭吵成為規則培養的過程_第4頁
案例分析:讓爭吵成為規則培養的過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讓爭吵成為規則培養的過程 一、案例描述:在結束了健康活動“打保齡球”后,孩子依然興致盎然,我答應他們將保齡球放置在區角中,小朋友們可以在早上來園時繼續游戲。第二天一早,我在走廊上布置了保齡球位置、起點和跑道。早早來園的楷楷和晨晨一起玩了起來,不時發出快樂的笑聲。我看他們玩的很好,就走開去整理科學角。不久,又來了兩個小朋友,他們也加入了體育角。很快,我聽到了激烈的爭吵聲,我疾步沖了過去。原來楷楷在玩時,后來加入的家誠拿了皮球蹲下就推了過去,然后兩人為某個瓶子是誰打倒的爭吵起來。楷楷紅著眼睛,氣息急促:“是我先到的,我的球先過去的!”家誠一把抓住我的衣服:“不是!不是!”然后他跑來跑去重現剛才的情

2、景:“是這樣、這樣的!是我先打到的!”我微笑著平靜地說:“老師沒看到。這樣吧,我問問別人。”他們的情緒有點平穩下來,熱切的目光轉向同伴。我問晨晨:“剛才你和楷楷兩個人在玩時,有沒有吵架?”他一楞:“沒有。”“那剛才你們怎么知道瓶子是誰打到的?”“他打我不打。”楷楷插了一句:“他打的時候我在旁邊。”我拖長聲音:“噢,也就是說你們是一個一個輪流玩的。那剛才輪到誰了?”“是我!”楷楷可得意了。家誠臉紅了,溜過去抱住了自己的球跑到了隊尾。我摸摸楷楷的頭:“那么,你玩好了,應該去那里?”楷楷左右望望,思索起來。小朋友們都沉默了一下,然后家誠激動的說:“我后面!”我補充:“家誠的意思是玩好應該到最后繼續去

3、排隊。”大家都點點頭。當我在指導美工角的孩子時,我聽見了家誠的嗓門:“你不能在這兒,應該站后面,一個一個來。”我走近一看,其他孩子正在紛紛附和,插隊的孩子掂了掂球,看看大家的臉,到了隊尾。我給了家誠一個贊同的眼神,微笑著沖他點點頭,走開了。在孩子的自覺維護中,體育角一直笑聲不斷。二、分析:爭吵在孩子生活中幾乎每天都要上演,成了極普通而又自然的現象。面對孩子爭吵,關鍵是教師的態度和處理方式。而正確的引導和幫助必須建立在對孩子爭吵現象的了解的基礎上。因為對社會行為規則的理解和執行的不同而引起的孩子間的爭吵有不同的性質,我把它們簡單劃分了一下:1、孩子表達自己需要的方式多種多樣所引起的爭吵。例如:凱

4、凱喜歡跟天天一起玩,可天天不喜歡,凱凱一有空就悄悄去揪天天漂亮的辮子。這不是楊凱惡意想捉弄別人,而是他想通過用這種方法與人交往,而這種方法的實施,顯而易見的,必然會引發矛盾,出現爭吵。2、是雙方都不明確行為規則而造成的爭吵。孩子期孩子的主要活動是游戲,是玩,而且他們對玩也特別感興趣,但玩也有玩的規則。這個游戲怎么玩,由誰來當領頭人,在每一個孩子心中早就有規則和標準,每一個孩子的標準必定要和其他孩子的標準進行碰撞,就會產生爭吵。3、是由于對已有規則的維護或違反而造成的有明確是非標準的爭吵,爭吵中的“有理者”以自己確定的規則為標尺,為自己爭理。“無理者”通過爭辯,逐步明理。案例一開始的爭吵是第二種

5、情況,楷楷和家誠都有自己玩的標準和規則,在玩時,他們的規則和標準產生了碰撞。作為教師應該引導孩子共同選擇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規則,那么爭吵自然平息。后來的爭執是第三種情況,在爭辯中,大家都能遵守已有的規則,明確了是非。三、反思:孩子們爭吵、鬧糾紛并不可怕,孩子間的爭吵,是孩子人際交往中產生矛盾的表現,是對社會規則理解和實踐的不同產生的交往障礙,是鮮活的社會規則場景。關鍵是教師的處理方法和態度,許多教師面對孩子的爭吵現象,往往采取簡單的阻止方法。從表面上看,是制止了孩子的不良行為,似乎充當了正面施教的角色,其實不然。這種處理的方法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是孩子產生逆反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孩子并沒有從

6、中學到正確的行為,不能保證孩子懂得應該怎樣做。我們教師應努力提高自己對孩子爭吵的分析判斷能力,針對性鮮明的開展教育活動,給予正確的引導,對規則意識的培養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一)、利用爭吵,調動情感認同規則情感對認識起到強化或弱化的作用,伴隨著情感體驗的過程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規則本身是無趣味性的,強制讓孩子去遵守它那是不可行的,我們可以巧用孩子間的爭吵,抓住機會,充分利用鮮活的情景,善于調動孩子的情感,使之對過程加深感悟,幫助孩子充分感受和體驗規則。如案例中,沒有規則,楷楷和家誠有了不愉快,也感受到了不方便無法知道自己的成績。正是有了這種體驗,孩子后來才那么快的接受了規則,并積極遵守、維護規

7、則的執行。其實,在生活中,讓孩子體驗遵守規則帶來好處的同時也感受著違規行為帶來的害處,正負兩種情感體驗具有同等重要的教育價值。負面體驗對孩子們來說情感刺激度更大、體會更深切,進而會帶給他們對規則更深刻的認同度,這是萌發對規則尊重感的基礎。雖然負面體驗效果好,但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只能是抓住偶發事件進行體驗,不能專設情景,不能多用。(二)、利用爭吵,共同參與制訂規則規則與自主性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規則是集體的,大家的,而自主性是以孩子個體為單位的,規則要求個體的參與。正是有了每個個體的需要才有了集體的需要,從而形成集體的規則,保證每個個體發展的需要。規則,要使所有的孩子們都受益,都覺得是公正的、

8、可以接受的。在案例中,教師并沒有簡單的直接制定規則,而是引導孩子思維,通過晨晨讓大家接受并制定規則:玩保齡球必須一個一個輪流進行,當你玩好了,應該走到隊尾繼續排隊。因為是教師引導孩子在玩耍中生成的新規則,這樣的規則源于孩子的需要,建立在孩子需求和理解之上,符合孩子的天性,非常容易遵守執行,可以使孩子體驗到強烈的成功感,這對提高遵守規則的自覺性有極大的好處。(三)、互相監督,實踐并執行規則孩子間相互提醒、相互約束,糾正和控制違規行為,這對提高孩子執行規則的能力非常有效。游戲后來,家誠大聲說:“你不能在這兒,應該站后面,一個一個來。”所有孩子也都阻止了個別孩子插隊的現象,并且每位孩子都能自覺遵守規

9、則。當規則真正成為孩子的需要時,作為教師應充分地相信孩子的內部發展力量,他們能夠自己教育自己。這樣在規則意識培養中孩子的自主性能得到健康的發展。孩子規則意識的形成要經歷感知、理解、認同、尊重的過程。當孩子理解必須遵守的規則后,教師要采用約束和控制孩子違規行為、表揚和贊美遵守規則的行為的方法,幫助孩子堅持不懈地執行約定的規則。所以當家誠阻止了不遵守規則的行為后,教師用眼神和微笑都他進行了表揚。(四)、家園合作、擴大規則意識范圍規則意識的培養,不能僅僅靠教師的努力。規則意識也是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一種體現,教師應充分利用豐富的家長資源,許多家長的有著靈活的社交能力和有效的社交技巧,我們教師應發動家園

10、合作才能更好的促進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增進孩子規則意識和行為的培養。但是目前城市住宅日益公寓化,家庭中孩子普遍缺少相互往來的習慣,孩子也就缺少了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成人給予過分的看管和嬌寵,漸漸養成不懂得寬容和謙讓的品行,孩子缺乏與同伴交往的經驗。當孩子進入孩子園,由于環境的變化和交往經驗的缺乏,必然會產生人際沖突,從而使孩子間爭吵現象不斷發生。因此,教師應建議家長們空閑時多帶孩子外出,增加孩子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增加交往經驗,交往中注意給予適當的引導,幫助孩子掌握與他人友好相處的社會規則,建立社會規則意識。遵守規則是個體的人要立足社會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更是國際交往中保證平等、誠信、交往成功的基礎。孩子期是規則意識培養的關鍵期。人的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