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實習報告_第1頁
生態學實習報告_第2頁
生態學實習報告_第3頁
生態學實習報告_第4頁
生態學實習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XX大學普通生態學野外實習報告課程名稱: 普通生態學 學院: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專業: 環境科學 年級: XX 姓名: XX 學號: XXXX 指導教師: XX 2011年6月普通生態學野外實習報告一、前言1、實習目的及意義野外實習實踐教學是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我們能力和技能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內容。本次某大學后山實習通過資料收集、野外實地踏勘、樣地測量、室內建模與分析、制圖等手段,了解植物群落特征和動態變化、典型物種空間分布等方面的工作內容、技術路線、主要步驟,初步掌握各種技術處理方法的應用。通過實習,讓我們能夠利用生態學所學到的基本理論、

2、基本技術和基本范式來指導實際工作。同時,通過野外調查、測量、定量分析,加深相關課程基本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生態學學科體系,野外實習一方面可以鞏固和充實課堂教學內容,增強感性認識,拓寬知識領域;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專業、團結合作、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增強獨立觀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野外生存和開展工作的能力,培養實踐和動手的能力,提高我們各方面的技能,達到教與學的統一,復習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生態學理論知識,實踐檢驗理論,以達到知識的升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實踐課本理論知識,將理論應用于實際,促進純理論知識的消化吸收。讓學生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

3、中,體會合作達到成功所帶來的樂趣,鞏固和充實課堂教學內容,拓展知識,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實踐能力。生態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有做到理論結合實際,才能得到鞏固和加強,也只有通過野外實習的活動,才能夠起到擴大知識范圍,拓寬知識面的作用,真正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最終達到提高對我們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的目的,同時,增強我們在野外作業的實戰能力。進一步培養獨立工作與與人合作的能力。學習用正確的方法和手段來觀察和研究生態系統,達到提高分析和綜合的能力。走出課堂,利用野外實習可以很好地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麗,培養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體驗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多樣性,達到感性

4、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結合,激發學習熱情。本次實習,通過最小樣方面積的確定、植物種群特征、植物群落特征的實習內容,充分實踐課本上的基礎理論知識,了解野外調查的基本步驟,學習群落最小樣地面積的確定,樣方法和巢式樣方法的運用,重要值的計算、植物多樣性指數的計算, 以及運用植物的徑級來描述一個種群的年齡組成。2、實習地點某大學后山、金殿林場研究地的自然概況某大學后山昆明屬于北緯亞熱帶,地處低緯高原,地貌復雜多樣,氣候上存在著明顯的垂直差異和水平差異,昆明年平均氣溫14.5,全年降水量約為1031mm,相對濕度為74%,全年晴天較多,日照率5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某大學后山位于昆明東北部,本次

5、實習測量的桉樹林地理位置約在25°0406.8N, 102°4553.3E左右,海拔高度為2011m,坡度為31°。擁有大片桉樹林,具有研究喬木層、灌木層的優勢。金殿(金殿植物) 金殿坐落于昆明城東北郊的鳴鳳山,是國家級的森林公園,園內物種豐富,森林覆蓋面積達到90%以上,常見物種有900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是云南松。本次實習研究數據以某大學后山為主。3、日程與實習地點實習地點金殿林場、某大學后山實習內容實習一、種-面積曲線群落數量特征實習二、種群空間分布格局分析實習三、群落種類組成、表現面積(巢式樣方法)實習四、植被調查方法:樣方法實習五、植被調查方法:樣帶法實習

6、六、植物群落數量特征的調查實習七、群落垂直分布及生態現象觀測實習八、群落生活型譜調查實習九、物種多樣性指數分析實習十、群落群落的演替分析、景觀生態分析實習日程(本欄須填寫清楚實習的日期及該天實習的具體內容)2011.6.27.講解實習內容,各組借實習工具。2011.6.28.野外調查,地點:某大學后山(完成實習一、二、三、四、五)。2011.6.29.野外調查,地點:金殿林場(完成實習六、七、八、九)。2011.6.30.室內生態學軟件計算演示,完成“實習十”中的所有內容。2011.7.1.室內數據整理和處理,完成實習報告。二、調查方法1.調查設備海拔儀、地質羅盤、GPS、照相機、測繩、鋼卷尺

7、、植物采集記錄本、供樣方記錄用的一套表格紙等。2.取樣方法典型樣地的記錄 為了登記群落的種類組成,首先要選擇樣地,即能代表所研究群落基本特征的一定地段或一定空間,所選擇的樣地應注意環境條件的一致性與群落外貌的一致性,最好處于群落的中心部位,避免過渡地段??臻g地段選定之后,用隨機法進行取樣,首先要確定樣地的大小,因為只能在一定的面積上進行登記。對于不同的群落類型,其樣地大小也不相同,但以不小于群落的最小表現面積為宜。一般來講,組成群落的種類越豐富,其最小表現面積越大。樣地選定后,首先要對這個樣地作一般性的描述,其中包括:樣地編號 野外樣地號指調查地點的樣地按順序編號;總編號指某單位或某個人調查樣

8、地的累計號,這都是為了資料的整理、存檔和核查。樣地面積 估計調查樣地的面積,一般不應大于最小面積。日期 記下調查的年、月、日,因為群落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外貌和組成,有了具體日期,便于查對,這些資料也可作為將來研究群落動態的依據。 植物群落名稱 這是野外調查時對所調查的群落地段或群落個體初步確定的名稱,它需經室內整理分析后才能肯定或予以修正。地理位置 寫明省、縣、林區、山名以及村莊名等。記載要具體清楚,以便他人再來此地調查時,可以根據記錄找到這個地段。如果有地形圖可以注明圖幅號,同時在圖上標出樣方設立的地點,有條件的最好以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定位。地貌類型 注明山地、丘陵、平原、坡地、山脊、河谷

9、等以及樣地內小地形的變化,同時還要記錄地所在地的海拔高度、坡向和坡度。表層巖石 注明地表巖石以及巖石風化情況,如有可能最好注明地質時代。土壤類型 記載土壤名稱及主要的理化性。生境條件 記載群落地段四周的環境情況以及其它的植被類型等,盡可能正確估計周圍地區的環境條件以及人類活動對于該植物群落可能產生的影響。群落結構 群落結構主要是指群落的垂直分層,特別是指同化作用部分所處的高度。分層記錄其高度和蓋度,當需分亞層時,分別記錄亞層高度和蓋度。最好作一幅群落垂直剖面示意圖,直觀地表達群落分層結構。分層按種記錄種數量特征 樣方調查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得出一個詳細的群落種類組成名錄,這是研究工作的第一步。植被

10、工作者通常不可能在認識了調查地區的全部植物之后才開始群落的調查,但他又必須記載樣方內以至樣方外就近的全部植物,并且在記載時往往只有一小部分的植物處于花期或果期,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對不認識的植物進行編號登錄,同時采集標本,帶回標本室或請專家鑒定。這樣做的先決條件是必須能在數以千計看起來相似的分類單位個體中加以區別。為了對那些只有營養體的植物進行鑒定,一套在植物分類學上,按植物各個發育階段采集的標本是必要的。這樣做并不意味著植被學家可以降低自己對分類學知識的要求,一個好的植被學家應該是一個好的植物分類學家。他要熟悉他工作的那個地區的植物區系。應該認識到:“任何一個特定地區的群落生態學水平,不可能高

11、出該地區可能達到的植物分類學著述的質量之上,也不可能高出于那個地區群落生態學家的植物分類學才能之上”(Daubenmire,1968)。同種植物在不同層次應按層次分別記錄。種數量特征包括多蓋度和聚生度,如果需要還應記載生活強度和物候期等。典型樣地記錄表樣地編號: 總編號: 樣地面積: × m2 日期: 調查人: 群落名稱: 地理位置: E ° N ° 地貌類型: 海拔: m坡向: 坡度: 表層巖石和地質情況:土壤狀況: 土壤類型: 土層深度: 水分: 小氣候狀況: 周圍環境: 植物群落分層調查記錄 分層調查樣表調查表喬木層每木調查表第 頁共 頁樣地編號: 總編號:

12、 樣地面積: × m2 日期: 調查人: 層高度: T1 T2 層蓋度: T1 T2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胸徑(cm)冠幅(m×m)X(m)Y(m)備注(起源等)高度 可用目測或測高器來測量,對大喬木測量的準確度為1米,小喬木則為0.5米,有時還要記錄枝下高(指自地面到樹干上第一個活枝著生處的高度),它對于采伐利用是很重要的因子,同時也可以從枝下高來推斷樹木的耐陰性。內容包括:枝下高 指主干上的主要分枝距地面的高度。胸徑 測量胸高(離地1.3米)處的直徑。其測量和計算方法前已述及,有時尚需測量基徑,一般多測量距地面30厘米處的直徑。測量方法和計算同胸徑。在群落學調查中一般只

13、要測量胸徑或基徑兩者之一即可。冠幅 測定樹冠的直徑,通常取兩個垂直方向的數字。根據上述每木調查經過整理計算即可得出每個樹種的相對多度、相對顯著度和相對頻度以及它們的重要值。全部種的重要值之和為300,為了使這個數值更易于比較,常對它進行標準化,即將各個種的重要值分別除以3得出平均重要值,即重要值的百分數。樣方法在進行植被的野外調查時,大多數情況下和其他研究工作一樣,不可能對植被的全體逐一進行清點,只能抽取一部分進行研究,即所謂取樣調查。植被研究中最早使用的就是“樣方法”,它是H.von Post于1851年創立的,這一方法的應用為植被研究開創了一個新時代。樣方,即方形樣地,是面積取樣中最常見的

14、形式,也是植被調查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種使用技術。當然,其它形式的樣地也同樣有效,有時甚至效率更高,如樣圓。樣方的大小、形狀和數目,主要取決于所研究群落的性質,采用的學術思路(如英美學派和法瑞學派)。一般地,群落越復雜,樣方面積越大,取樣的數整個群落面積的大小。這主要是用在比較稀疏的群落里。一般是按照比例把樣方中植物分類標記到坐標紙上,然后再用求積儀計算。有時根據需要,分別測定整個樣方中全部植物所占的面積(樣方面積),以及植物基部所占的面積(基面樣方)。這些在認識群落的蓋度、顯著度中是不同缺少的。此次實習調查采用記名記數調查。設置了16個樣地,共分4個小組,每個小組調查4個樣地,調查范圍涵蓋了某大

15、學后山桉樹主要生境的群落地段。樣地總面積為20m×20m,各小組的四個樣地面積均為5m×5m,桉樹喬木層采用記名記數法,記錄樣地中每一株桉樹的高度和胸徑。灌木層的調查是在每個小樣地中選取3m×3m的樣方,記錄每個小樣方內每種灌木、草本、藤本的種類和株數(或叢數)。調查的主要項目有:植物序號、種名、胸徑、高度、冠幅等。種面積曲線的繪制樣方調查是野外生態學最常用的研究手段。首先要確定樣方面積。樣方面積應一般不小于群落的最小面積。所謂最小面積,就是只有這樣大的空間,才能包涵組成群落的大多數植物種類。最小面積通常是根據種面積曲線(圖2)來確定的。1 樣方面積的確定在研究群

16、落中選擇植物生長比較均勻的地方,用繩子圈定一塊小的面積。對于草本群落最初的面積為10cm×10cm,對于森林群落則至少為5m×5m。登記這一面積中所有植物的種類。開始,植物種類隨著面積的擴大而迅速增加,爾后隨著面積增加的種類數目降低,直到面積擴大時植物種類很少增加或不再增加。2 樣方面積擴大的方式最小樣地面積的確定方法:巢式樣方法(圖1)巢式樣方法記錄表順序面積/m2種類11/6421/3231/1641/851/461/27182941081116123213641412815256最小表現面積能夠基本反應植物群落總的物種組成特征的取樣面積大小。法國生態學家提出了巢式樣方

17、法,在研究草本植被類型的植物種類特征時,所用的樣方面積最初為1/64m 1/64m,之后依次為為1/32,1/16,1/8,1/4,1/2,1,2,4,8,16,32,64,128,256,512m2,依次記錄相應的面積中物種的數量,把含樣地總種數的84%的面積作為群落最小面積。群落最小樣地面積指能保證展現出該群落種類組成和結構的真實特征的最小面積。群落的最小樣地面積隨群落類型的不同、群落所處演替階段的不同、以及群落所處地理環境等的不同而有差異。確定并使用最小樣地面積,既能夠充分反映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又不致于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0 1 2 3 15圖1 巢式樣方法示意圖3 群落類型與最小面

18、積一般環境條件越優越,群落的結構越復雜,組成群落的植物種類越多,相應地最小面積就越大。數目一般不少于3個。取樣數目越多,取樣誤差越小。因工作性質不同,樣方的種類很多,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 )記名樣方:主要用來計算一定面積中植物的多度、個體數等等。比較一定面積中各種植物的多少,就是精確地測定多度。2 )面積樣方:主要是測定植物群落所占生境面積的大小。3.數據處理方法 1)重要值的計算重要值(I.V.)=相對密度+相對頻度+相對優勢度(相對基蓋度)喬木層重要值(importance alue)計算公式:IV=RDE+RDO+RFE,式中:IV重要值;RDE(relative density)相對密

19、度;RDO(relative dominance)相對優勢度;RFE(relative frequency)相對頻度。 地上部分所覆蓋的面積-郁閉度; 地上部分所占的體積-樹種組成(如用斷面積表示); 地上部分的重量-生物量。測量方法:量測某種樹冠的投影面積占全林總面積比例;另一種方法是量測某種的胸莖(地莖)總面積占全林所有樹木胸莖(地莖)的總面積。蓋度多以百分數表示。一般需分層、分種加以測定。為了進行種間相互比較有時還要算出種的相對蓋度(relative coverage),即該種蓋度占全部種類蓋度之和的百分數。密度測定要求清點樣方內每個種的所有個體數,以每m2或每公頃(10000m2)的個

20、體數表示之。除此之外,也可以表示為各個種的相對密度(relative density)或稱相對多度(relative abundance):頻度是某一種植物的個體在群落地段中的出現率,測定方法是在群落地段內設置若干小樣方,計算種在小樣方中出現的次數,用百分數表示,即為頻度。頻度的測定常受樣方的大小與數目的影響,一般講,樣方數目多,面積小,所得結果能比較真實地反映植物種個體分布的情況,但也不能使樣地過多和過小。各個種的頻度同樣也可以表示為相對頻度:用測繩或皮尺在群落中設置若干條平行線,在線上間隔5米等距設置16個樣方,調查喬木樣方面積5米×5米灌木樣方面積3米×3米,草本樣方

21、面積1米×1米。記載每種植物的名稱(不能確定名稱的采集標本)、株數、平均高度、生長狀況、分布狀況等,記入表格,設樣方為i(i=1,2,16),每個樣方出現的植物種為j(j=1,2,m),則相應計算:(1)(2) 樣方面積和=4×25=100(3)(4)(5)(6)(7)(8)(9)2)植物多樣性指數的計算與分析(1)物種豐富度指數物種豐富度指數是一個群落中實際物種數目的測量。 在實際工作中,人們不可能記錄一個群落中所有的生物鐘數及其數量,而通常測定的事群落樣本中的生物量。在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研究中,群落的樣本定義為單位面積(即樣方)。因此,生物多樣性的測定是指單位面積

22、上生物物種的數量,而物種豐富度指數是對一個群落中所有時間物種數目的測量(D)。 則,D=S/N S-物種數目 N-所有物種個體數之總和 當我們作生物多樣性分析的時候,應該注意:(1)生物多樣性的組成成分;(2)組合方式或者分布規律;(3)功能和過程特征。(2)Shannon-Wiener指數 H=-ni/Nlg(ni/N)Ni第i個種的個體數目N群落中所有的個體總數Shannon-Wiener指數來源于信息理論。公式表明,群落中生物種類增多代表群落的復雜程度增高,也即H值愈大,群落所含的信息量量愈大。(3)Simpson指數(D)D=1-P ²i 從一個無限總體中隨機抽出2個,它們屬

23、于同一個種的概率:設種的總數是S, 第1個種有n1個個體,第2個種有n2個個體, 所有s中的總數是N,所以,N= n1 + n2 +.ns. 假設這個概率為,則:Si=1s ni(ni-1) = -N(N-1)式中是總體優勢度的度量,值大總體中有的種占優勢,值小則說明總體中的每個種個體數比較均勻。由于優勢度多樣性互補,可以認為,如值小則群落有較大的多樣性;如值較大則群落種類成分單一。群落的多樣性與優勢度是互補的。即:Ds = 1-= 1 - Si=1s ni(ni-1)/N(N-1),Ds 為群落的多樣性指數。3)種群空間分布格局計算分別植物種統計在每個樣方中的株數,并用下式計算,得出每個植物

24、種的分布格局。平均株數方差方差均值比當時種群服從泊松分布(隨機分布);當時為均勻分布;當時為聚集分布。三、調查結果樣地編號: 2 總編號: 16 樣地面積:20 × 20 m2 日期: 2011、6、28 調查人:環境科學2010級 第二小組 群落名稱: 桉樹群落 地理位置: 西南林業大學后山 E 102 ° 45 53.3 N 25 ° 04 06.8 海拔: 2011 m 坡度: 31° 最小樣地表樣地面積(m2)物種組成物種數1×1桉樹,火棘22×2桉樹,火棘,針茅草,羊角藤43×3桉樹,火棘,針茅草,紫莖澤蘭,羊角藤

25、,菝契,千里光74×4桉樹,火棘,針茅草,紫莖澤蘭,羊角藤,菝契,千里光,蕨類,半夏,菊類115×5桉樹,火棘,針茅草,紫莖澤蘭,羊角藤,菝契,千里光,蕨類,半夏,菊類,地海棠,錦葵136×6桉樹,火棘,針茅草,紫莖澤蘭,羊角藤,菝契,千里光,蕨類,半夏,菊類,地海棠,錦葵,小白酒147×7桉樹,火棘,針茅草,紫莖澤蘭,羊角藤,菝契,千里光,蕨類,半夏,菊類,地海棠,錦葵,小白酒148×8桉樹,火棘,針茅草,紫莖澤蘭,羊角藤,菝契,千里光,蕨類,半夏,菊類,地海棠,錦葵,小白酒149×9桉樹,火棘,針茅草,紫莖澤蘭,羊角藤,菝契,千里

26、光,蕨類,半夏,菊類,地海棠,錦葵,小白酒,蕨類1510×10桉樹,火棘,針茅草,紫莖澤蘭,羊角藤,菝契,千里光,蕨類,半夏,菊類,地海棠,錦葵,小白酒,蕨類,鐵籽,菝契1711×11桉樹,火棘,針茅草,紫莖澤蘭,羊角藤,菝契,千里光,蕨類,半夏,菊類,地海棠,錦葵,小白酒,蕨類,鐵籽,菝契,葎草1812×12桉樹,火棘,針茅草,紫莖澤蘭,羊角藤,菝契,千里光,蕨類,半夏,菊類,地海棠,錦葵,小白酒,蕨類,鐵籽,菝契,葎草1813×13桉樹,火棘,針茅草,紫莖澤蘭,羊角藤,菝契,千里光,蕨類,半夏,菊類,地海棠,錦葵,小白酒,蕨類,鐵籽,菝契,葎草,半夏

27、,1914×14桉樹,火棘,針茅草,紫莖澤蘭,羊角藤,菝契,千里光,蕨類,半夏,菊類,地海棠,錦葵,小白酒,蕨類,鐵籽,菝契,葎草,半夏,野山姜2015×15桉樹,火棘,針茅草,紫莖澤蘭,羊角藤,菝契,千里光,蕨類,半夏,菊類,地海棠,錦葵,小白酒,蕨類,鐵籽,菝契,葎草,半夏,野山姜2016×16桉樹,火棘,針茅草,紫莖澤蘭,羊角藤,菝契,千里光,蕨類,半夏,菊類,地海棠,錦葵,小白酒,蕨類,鐵籽,菝契,葎草,半夏,野山姜2017×17桉樹,火棘,針茅草,紫莖澤蘭,羊角藤,菝契,千里光,蕨類,半夏,菊類,地海棠,錦葵,小白酒,蕨類,鐵籽,菝契,葎草,半

28、夏,野山姜2018×18桉樹,火棘,針茅草,紫莖澤蘭,羊角藤,菝契,千里光,蕨類,半夏,菊類,地海棠,錦葵,小白酒,蕨類,鐵籽,菝契,葎草,半夏,野山姜2019×19桉樹,火棘,針茅草,紫莖澤蘭,羊角藤,菝契,千里光,蕨類,半夏,菊類,地海棠,錦葵,小白酒,蕨類,鐵籽,菝契,葎草,半夏,野山姜,烏飯,烏梅2220×20桉樹,火棘,針茅草,紫莖澤蘭,羊角藤,菝契,千里光,蕨類,半夏,菊類,地海棠,錦葵,小白酒,蕨類,鐵籽,菝契,葎草,半夏,野山姜,烏飯,烏梅2216塊樣地喬、灌、草植被數據調查表 樣地一 喬木(每木)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胸徑(cm)冠幅(m2)1桉

29、樹13182.52桉樹4.5413桉樹15.52244桉樹8.26.51 灌木(每木)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冠幅(m2)1火棘20.42火棘1.81.13火棘1.00.074火棘1.60.85火棘2.31.2 草本(每株)編號植物名冠幅(m2)高度(m)株數(株)1針茅草0.40.72052羊角藤0.10.210 樣地二喬木(每木)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胸徑(cm)冠幅(m2)1桉樹7.2512桉樹9.5713桉樹3.22.50.5灌木(每木)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冠幅(m2)1火棘2.11.42火棘1.62.83火棘2.11.64火棘1.51.325火棘1.41.1 草本(每株)編號植物名冠

30、幅(m2)高度(m)株數(株)1紫莖澤蘭0.10.452菝契0.10.510樣地三 喬木(每木)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胸徑(cm)冠幅(m2)1桉樹440.52桉樹202043桉樹5.4604桉樹14184灌木(每木)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冠幅(m2)1火棘1.80.42火棘1.40.763火棘1.91.24火棘20.75火棘1.90.3草本(每株)編號植物名冠幅(m2)高度(m)株數(株)1千里光0.10.482蕨類0.10.253羊角藤0.0020.310樣地四喬木(每木)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胸徑(cm)冠幅(m2)1桉樹242892桉樹13923桉樹7.21254桉樹6.351灌木(每

31、木)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冠幅(m2)1火棘2.112火棘20.23火棘20.74火棘2.10.15鐵籽0.60.18草本(每株)編號植物名冠幅(m2)高度(m)株數(株)1半夏0.10.3162菊類0.150.27樣地五喬木(每木)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胸徑(cm)冠幅(m2)1桉樹21286.12桉樹693.23桉樹13164.34桉樹421.15桉樹7.252.3灌木(每木)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冠幅(m2)1火棘2.10.062火棘0.70.33火棘1.50.764火棘2.31.25火棘0.60.186火棘10.1草本(每株)編號植物名冠幅(m2)高度(m)株數(株)1紫莖澤蘭0.30

32、.110樣地六喬木(每木)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胸徑(cm)冠幅(m2)1桉樹2130.56.32桉樹82.53.23桉樹24205.64桉樹16232.6灌木(每木)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冠幅(m2)1火棘2.81.42火棘1.60.33火棘3.60.754火棘20.8草本(每株)編號植物名冠幅(m2)高度(m)株數(株)1紫莖澤蘭0.70.2142鐵籽0.40.323菝契0.50.3812樣地七喬木(每木)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胸徑(cm)冠幅(m2)1桉樹622.12桉樹1510.54.33桉樹9.573.64桉樹31.41.35桉樹5.463.2灌木(每木)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冠幅(

33、m2)1火棘40.0572火棘3.81.713火棘2.71.34火棘1.50.85火棘21.4草本(每株)編號植物名冠幅(m2)高度(m)株數(株)1紫莖澤蘭0.10.96132葎草0.20.083樣地八喬木(每木)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胸徑(cm)冠幅(m2)1桉樹1813.55.42桉樹211.13桉樹20286.74桉樹63.12.45桉樹2130.57.66桉樹82.54.3灌木(每木)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冠幅(m2)1火棘1.61.22火棘3.51.323火棘1.40.44火棘20.035火棘0.40.076火棘1.31.1草本(每株)編號植物名冠幅(m2)高度(m)株數(株)1半

34、夏0.50.322小白酒0.150.0323羊角藤0.0350.337樣地九喬木(每木)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胸徑(cm)冠幅(m×m)1桉樹88.80.092桉樹2030.80.83桉樹1315.50.364桉樹9.58.40.095桉樹77.30.046桉樹76.60.04灌木(每木)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冠幅(m×m)1火棘20.252火棘0.750.1113火棘10.0444火棘0.80.0365火棘2.10.2566火棘0.750.021草本(每株)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冠幅(m×m)株叢數1紫莖澤蘭0.30.212紫莖澤蘭0.50.2813紫莖澤蘭0.

35、40.1914紫莖澤蘭0.420.1615紫莖澤蘭0.320.1616紫莖澤蘭0.420.2117菝葜0.120.561 樣地十喬木(每木)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胸徑(cm)冠幅(m×m)1桉樹88.84.32桉樹2030.86.23桉樹1315.53.64桉樹9.58.42.75桉樹77.31.6灌木(每木)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冠幅(m×m)1火棘20.212火棘0.850.133火棘0.750.894火棘1.20.12草本(每株)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冠幅(m×m)株叢數1紫莖澤蘭0.360.2112紫莖澤蘭0.460.1813紫莖澤蘭0.550.2214菝

36、葜0.110.411樣地十一喬木(每木)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胸徑(cm)冠幅(m×m)1桉樹77.73.12桉樹4.841.33桉樹431.14桉樹54.32.2灌木(每木)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冠幅(m×m)1火棘1.70.572火棘20.893火棘10.064火棘0.50.28草本(每株)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冠幅(m×m)株叢數1紫莖澤蘭0.440.1212紫莖澤蘭0.310.1513紫莖澤蘭0.220.0914菝葜0.080.4715菝葜0.060.361樣地十二喬木(每木)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胸徑(cm)冠幅(m×m)1桉樹864.32桉樹

37、5.43.92.13桉樹98.32.84桉樹6.57.33.25桉樹13.510.67.26桉樹3.531.4灌木(每木)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冠幅(m×m)1火棘1.60.892火棘0.60.073火棘2.30.174火棘0.70.235火棘1.40.196火棘1.10.09草本(每株)編號植物名稱高度(m)冠幅(m×m)株叢數1紫莖澤蘭0.220.0912紫莖澤蘭0.250.1213紫莖澤蘭0.350.1614紫莖澤蘭0.40.1915針茅0.420.171樣地十三喬木(每木)編號植物名高度(m)胸徑(cm)冠幅(m×m)1桉樹1418.232桉樹64.813

38、桉樹810.334桉樹31.50.255桉樹4.53.80.5灌木(每木)編號植物名高度冠幅1火棘10.752火棘0.70.153火棘1.60.254火棘1.10.55火棘10.156火棘2.10.77火棘1.10.068火棘1.50.369火棘0.40.0210火棘1.70.111火棘0.60.0212火棘10.6513火棘1.30.2514未知木犀科0.50.0215杜鵑0.60.4816野海棠2.64草本(每株)編號植物名高度冠幅株叢數1跋契20.0112野葡萄0.80.1923紫莖澤蘭0.10.053樣地十四喬木(每木)編號植物名高度(m)胸徑(cm)冠幅(m×m)1桉樹75

39、12桉樹172583桉樹1413.534桉樹74.51.55桉樹9.57.266桉樹5.530.25 灌木(每木)編號植物名高度冠幅1火棘20.352火棘0.70.153火棘1.50.34火棘1.80.655火棘1.10.126火棘1.350.27野海棠1.50.15草本(每株)樣地植物名高度冠幅株叢數1紫莖澤蘭0.080.048樣地十五喬木(每木)編號植物名高度(m)胸徑(cm)冠幅(m×m)1桉樹1613.532桉樹151443桉樹10964桉樹118.51.55桉樹7.5826桉樹101027桉樹871.58桉樹751灌木(每木)編號植物名高度冠幅1火棘1.60.352火棘1.

40、70.423火棘1.50.34火棘1.80.525火棘1.60.336野海棠20.177野海棠1.850.12草本(每株)編號植物名高度冠幅株叢數1錦葵0.20.0142紫莖澤蘭0.40.087樣地十六喬木(每木)編號植物名高度(m)胸徑(cm)冠幅(m×m)1桉樹12134灌木(每木)編號植物名高度冠幅1火棘10.752火棘0.70.153火棘1.60.254火棘1.10.55火棘10.156火棘2.10.77火棘1.10.068火棘1.50.369火棘0.40.0210火棘1.30.111火棘10.0212火棘0.60.6513火棘1.70.2514火棘1.70.3515火棘1.

41、50.1516火棘1.80.317火棘1.60.6518火棘0.70.1219火棘1.50.4220火棘1.80.3草本(每株)編號植物名高度冠幅株叢數1菝契0.50.0832未知1號0.010.0253紫莖澤蘭0.40.0511四、數據分析1桉樹群落外貌和結構桉樹群落是常綠植物,多數種為是高大的喬木,少數為小喬木,呈灌木狀的很少。調查地群落中草本平均高度1.6m,灌木平均高度2.1m,喬木平均高度14.6m,喬木層主要是桉樹,灌木層主要是火棘,草本主要是紫莖澤蘭。桉樹樹冠形狀有尖塔形、多枝形和垂枝形等。單葉、全緣、革質,有時被有一層薄蠟質,葉子可以分 為幼態葉,中間葉和成熟葉三類,大多數的幼

42、態葉是對生的,較小,心臟形或闊披針形。群落高,多數為亞熱植物。喜光,好濕,耐旱,抗熱,畏寒,對低溫很敏感。在桉樹群落中,還出現了火棘、紫莖澤蘭、羊角藤、鐵籽、半夏、小白酒、葎草、菝契等,其中火棘和紫莖澤蘭出現較多,而羊角藤、鐵籽、半夏、小白酒、葎草、菝契等則只出現在三四個樣方中,推想某大學后山在成林之前,應該是由上述物種組成優勢種,經過人工干擾,生物入侵等,發生了快速演替,而現今桉樹林的各項因素分布較合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良好。2群落的重要值重要值是用來表示某個種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綜合數量指標,它簡單、明確。表一 某大學后山桉樹林喬、灌、草重要值表物種名相對密度(%)相對頻度(%)相對優勢度(相對蓋度)(%)重要值/3桉樹12.7421.9232.3622.34火棘17.921.9235.9325.25紫莖澤蘭14.6421.9210.9315.82針茅草35.452.742.6913.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