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設計】2011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1編 第1部分 古代詩文教材梳理 第3單元 文言文精品資料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頁
【創新設計】2011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1編 第1部分 古代詩文教材梳理 第3單元 文言文精品資料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頁
【創新設計】2011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1編 第1部分 古代詩文教材梳理 第3單元 文言文精品資料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頁
【創新設計】2011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1編 第1部分 古代詩文教材梳理 第3單元 文言文精品資料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頁
【創新設計】2011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1編 第1部分 古代詩文教材梳理 第3單元 文言文精品資料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編 回歸課本第一部分古代詩文教材梳理必修三 第3單元 文言文基 礎 梳 理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釋)1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_通_,_2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_通_,_3無失其時 _通_,_4雖有槁暴 _通_,_5.以為輪 _通_,_6君子生非異也 _通_,_7合從締交 _通_,_8倔起阡陌之中 _通_,_9贏糧而景從 _通_,_10始皇既沒 _通_,_11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_通_,自我校對1頒斑花白2.涂途道路3.無毋不要4.有又再;暴曝曬5.煣用火熨木使彎曲6.生性資質,稟賦7.從縱合縱的策略8.倔崛突出9.景影影子10.沒歿死11.受授傳授二、文言實詞1寫出古今異義詞的古義(

2、1)蚓無爪牙之利古義:_今義:壞人的黨羽、幫兇(2)國家無事古義:_ 今義:一個國家的整個區域(3)以為桂林、象郡古義:_ 今義:認為(4)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古義:_ 今義:很多人(5)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古義:_ 今義:小學學校教育(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古義:_ 今義:用不著,不需要(7)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古義:_ 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自我校對(1)爪子和牙齒(2)指諸侯封地和大夫封地(3)即“以之為”,其義為“把作為”,“以”后省略賓語“之”。即“百越之地”(4)一般人,普通人(5)在小的方面學習(6)不一定(7)特殊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的結合,文中“以”

3、作“因”講,“所以”相當于“的原因”2.填出下列多義詞在句中的意思(1)族(2)強(3)發(4)勝(5)制(6)度(7)假(8)固(9)故自我校對(1)宗族,家族一類的人滅族滅族(2)強健有力的弓有余勉強強盛(3)打開征發花開發射出發抒發發出(4)盡承受超過,勝過勝利優美的美景忍受,能承受(5)縫制,動詞壓制,動詞制服,動詞統率,動詞規模,名詞制定,動詞(6)名詞,規章制度動詞,計算,讀duó動詞,越過動詞,揣度,讀duó量詞,次、回、個制度,法度常態(7)憑借、借助與“真”相對,不真借給寬恕,原諒假如、如果假日,假期(8)險要的地勢堅守本來,原來加固頑固,固執表示讓步,固

4、然,誠然堅持,堅決鞏固、安定(9)所以,因此舊,與“新”相對老朋友,引申為交情親人,老朋友原來,本來原因,緣故故意,特意3.寫出下列詞類活用的意思,并指明活用類型(1)填然鼓之(2)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3)謹庠序之教(4)然而不王者(5)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7)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8)內立法度外連衡而斗諸侯(9)會盟而謀弱秦(10)贏糧而景從(1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12)序八州而朝同列(13)吾從而師之(14)其下圣人也亦遠矣(15)圣益圣,愚益愚(16)恥學于師/則恥師焉/不恥相師(17)則群聚而笑之自我校對(1)名詞作動詞,擊鼓(2)動詞作名詞

5、,活著的人,死去的人(3)形容詞作動詞,認真從事(4)名詞作動詞,為王,使天下百姓歸順(5)名詞作狀語,每日(6)名詞作動詞,游水(7)名詞作狀語,像席子一樣,像包裹一樣,像口袋一樣(8)名詞作狀語,在國內,在國外;動詞的使動用法,使相斗(9)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變弱,削弱(10)名詞作狀語,像影子一樣(11)形容詞作動詞,變小,變弱(12)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朝拜(13)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14)名詞作動詞,低于(15)形容詞作名詞,圣人,愚人(16)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17)名詞作狀語,成群三、文言虛詞(寫出下列虛詞的意義或作用)1所2則3者4也自我校對1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

6、”字結構,“所的情況”名詞,處所,地方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構,“所的地方”“所”和動詞結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為”和“所”呼應,表示被動“所以”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譯為“靠來”2.表順接,就,那么。連詞表轉折,卻。連詞就是。副詞表示并列關系,可譯為“就”,或不譯表示選擇關系。譯為“就是”“不是就是”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譯為“可是”“卻”連詞,表示承接關系,譯為“就”表示并列關系,可譯為“就”,或不譯表示條件、假設關系,譯為“要是就”名詞,準則,法則3.代詞,的人放在后置定語之后,相當于“的”助詞,表停頓,并提示下文要說的原因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

7、用在數詞后面,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用作“若”的賓語,譯為“的樣子”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用在時間詞后面,不必譯出的人4.用在句末,表示判斷語氣用于句末,表示肯定,可譯為“啊”用在句中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譯為“啊”,或不譯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用在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的語氣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四、文言句式(判斷下列特殊句式)1非我也,歲也2未之有也3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4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5為天下笑者,何也6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7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8

8、不拘于時9恥學于師10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自我校對1判斷句2.賓語前置句,即“未有之也”3.狀語后置句,即“于藍取之,而于藍青”4.判斷句5.被動句,用“為”表被動6.狀語后置句,即“非于九國之師抗也”7.判斷句8.被動句,用“于”表被動9.狀語后置句,即“恥于師學”10.賓語前置句,即“不知句讀,不解惑”五、名句名段(根據課文內容填空)1五畝之宅,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2謹庠序之教,_,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_。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4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_,_,使之然也。5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9、_。6_,善假于物也。7積土成山,風雨興焉;_,蛟龍生焉;_,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8鍥而舍之,_;鍥而不舍,_。9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_。10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_,_。11嗟乎!_!欲人之無惑也難矣!1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_,_,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1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_,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1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_,其皆出于此乎?自我校對1樹之以桑雞豚狗彘之畜2.申之以孝悌之義3.涂有餓莩而不知發4.雖有槁暴不復挺者5.則知明而行無過矣6.君子生非異也7.積水成淵積善成德8.朽木不折金石可鏤9.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10.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11.師道之

10、不傳也久矣12.或師焉或不焉13.師不必賢于弟子14.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能力提升一、基礎鞏固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A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B申之以孝悌之義C威振四海 D或師焉,或不焉解析:A項“生”通“性”;C項“振”通“震”;D項“不”通“否”。答案:B2對下列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歲:年成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致:到達C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愛:喜歡D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贊許解析:C項“愛”是“吝惜”的意思。答案:C3下列句中加點虛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涂有餓莩而不知發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B冰,水

11、為之,而寒于水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C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D其皆出于此乎百畝之田,勿奪其時解析:A項,表轉折/表遞進;B項,比,介詞/引進對象,介詞;C項,結構助詞,放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D項,語氣副詞,表推測/代詞,代指百畝之田。答案:C4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現代漢語最接近的一項是()A古之學者必有師 B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C吾從而師之 D聞道有先后解析:A項,學者:古義泛指求學的人;今義指有專門學問的人。B項,眾人:古義指普通人;今義指許多人。C項,從而:古義指兩個詞,從,跟隨;而,而且。今義指因果連詞。答案:D5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與例句中加點的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12、()例句:會盟而謀弱秦A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吞二周而亡諸侯C先入秦破咸陽者王之 D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解析:弱,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減弱。A項,愚,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愚蠢;B項,亡,使動用法,使滅亡;C項,王,名詞的使動用法,使稱王;D項,上、下,名詞用作狀語,向上、向下。答案:A6下列句式屬定語后置的一項是()A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B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C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D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解析:B項賓語前置;C項被動句;D項介詞結構后置。答案:A7翻譯句子(1)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譯文:_(2)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譯文:_

13、(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譯文:_(4)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譯文:_(5)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譯文:_答案:(1)(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不滿,這就是王道的開端了。(2)這樣與拿刀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呢?(3)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照檢查自己,就智慧明達,行動沒有過錯了。(4)一個戍卒發難就造成國家滅亡,自家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恥笑,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為不施行仁義,而攻守的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了。(5)因此,無論地位高還是地位低,不論年長還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

14、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二、課外拓展(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先生王斗造門而欲見齊宣王,宣王使謁者延入。王斗曰:“斗趨見王為好勢,王趨見斗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復還報。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請從。”宣王因趨而迎之于門,與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廟,守社稷,聞先生直言正諫不諱。”王斗對曰:“王聞之過。斗生于亂世,事亂君,焉敢直言正諫?”宣王忿然作色,不說。有間,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曰:“寡人愚陋,守齊國,惟恐失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馬,王亦好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

15、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當今之世無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無騏騄,王駟已備矣。世無東郭逡、盧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無毛嬙、西施,王宮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王曰:“寡人憂國愛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憂國愛民,不若王愛尺縠也。”王曰:“何謂也?”王斗曰:“王使人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為能之也。今王治齊,非左右便辟無使也,臣故曰不如愛尺縠也。”宣王謝曰:“寡人有罪國家。”于是舉士五人任官,齊國大治。(選自戰國策)【注】 謁者:負責禮賓的官吏。便辟:君主左右的寵信小臣。1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先生王斗造門而欲見齊宣王造:到

16、,往B寡人奉先君之宗廟 奉:繼承C王之走狗已具矣 具:具備,完備D宣王謝曰 謝:感謝解析:D項,謝,道歉。答案:D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王斗造門而欲見齊宣王吾嘗終日而思矣B斗生于亂世,事亂君則移其民于河東C王之憂國愛民青,取之于藍D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解析:D項均為與后面的動詞結合,構成名詞性結構。A項分別為連詞,順承關系;連詞,修飾關系。B項分別為介詞,在;介詞,到。C項分別為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代詞,它。答案:D3下列各句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王斗“直言正諫”的一項是()斗生于亂世,事亂君今王有四焉先君好馬,王亦好馬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王使人為冠

17、,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王之憂國愛民,不若王愛尺縠也A B C D解析:是引出下文勸諫的話。說的不是直言。答案:C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王斗說齊宣王擁有先王的四種愛好,是為了贊揚宣王具備了先主那樣的優良素質,同時也緩和了當時緊張的說話氣氛。B王斗對齊宣王直言正諫,批評他“好馬”“好狗”“好酒”“好色”而“不好士”,并且一針見血地戳穿了他自己標榜的所謂“憂國愛民”的謊言。C對于齊宣王而言,九合諸侯的先主齊桓公是他不能不折服的,王斗用先主與宣王作類比,找到了兩者的不同之處也即宣王的不足之處。D齊宣王終于承認自己“有罪于國家”,并改正了錯誤,“舉士五人任官”,因此“齊國

18、大治”,這反映了王斗高超的進諫技巧。解析:A項“贊揚宣王”表述錯誤。答案:A5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王聞之過。斗生于亂世,事亂君,焉敢直言正諫?譯文:_(2)王使人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為能之也。譯文:_答案:(1)大王聽錯了。我生在亂世,又侍奉亂君,怎么敢直言批評呢?(2)大王要人做帽子,不要親近寵愛的人去做,卻要工匠去做,為什么?因為他們會做。【參考譯文】先生王斗登門要拜見齊宣王,宣王派傳達官去領王斗進來。王斗說:“我拜見大王是愛慕權勢,大王迎接我是禮賢下士。大王認為怎么樣?”傳達的官吏匯報王斗的話。宣王說:“讓先生等一會兒進來,我去迎接。”于是,宣王跑到

19、門口去迎接王斗,與他一塊兒進來。宣王說:“我繼承先王的大業,得以治理國家,聽說先生能直言批評,無所忌諱。”王斗回答說:“大王聽錯了。我生在亂世,又侍奉亂君,怎么敢直言批評呢?”宣王聽后,怒形于色,很不高興。過了一會兒,王斗說:“從前先君齊桓公有五種愛好。他糾合諸侯,匡正天下,天子授位,立為霸主。現在,大王有四種愛好。”宣王說:“我愚蠢寡聞,治理齊國,只擔心失國,怎能有四種愛好呢?”王斗說:“不。先君喜好馬,大王也喜好馬;先君喜好狗,大王也喜好狗;先君喜好酒,大王也喜好酒;先君好色,大王也好色;先君禮賢下士,大王卻不禮賢下士。”宣王說:“現在世上沒有士,我又怎么去禮賢下士呢?”王斗說:“世上沒有

20、騏騄、騄耳這樣的駿馬,可是大王已經車馬齊備;世上沒有賽過東郭俊、韓盧的狗,可是大王已經有善跑的獵狗;世上沒有象毛嬙、西施那樣的美女,可是大王的后宮中充滿了美女。大王只是不禮賢下士,怎么發愁世上沒有士呢?”宣王說:“我憂國愛民,當然愿意得到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國家。”王斗說:“您憂國愛民,還不如愛一尺縐紗。”宣王說:“這是什么意思?”王斗說:“大王要人做帽子,不要親近寵愛的人去做,卻要工匠去做,為什么?因為他們會做。現在,大王治理國家,卻一定要用親近寵愛的人去治理。所以我說:您憂國愛民不如愛一尺縐紗。”宣王內疚自責說:“我對國家有罪。”于是選拔了五名賢士,任命他們的官職,齊國因此治理得很好。(二)閱

21、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患盜論(宋)劉敞天下方患盜。或問劉子曰:“盜可除乎?”對曰:“何為不可除也?顧盜有源,能止其源,何盜之患?”或曰:“請問盜源?”對曰:“衣食不足,盜之源也;政賦不均,盜之源也;教化不修,盜之源也。一源慢,則探囊發篋而為盜矣;二源慢,則操兵刃劫良民而為盜矣;三源慢,則攻城邑略百姓而為盜矣。此所謂盜有源也。”豐世無盜者,足也;治世無賊者,均也;化世無亂者,順也。今不務衣食而務無盜賊,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務化盜而務禁盜,是縱焚而救以升龠也。且律:使竊財者刑,傷人者死,其法重矣;而盜不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無以生,以謂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圖生也。且律:使凡盜賊能自告者,除

22、其罪,或賜之衣裳劍帶,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盜不應募,非不愿生也,念無以樂生,以謂為民乃甚苦,為盜乃甚逸也。然則盜非其自欲為之,由上以法驅之使為也。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恥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齒良人,何敢然哉?故懼之以死而不懼,勸之以生而不勸,則雖煩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辦于牧守,此乃臧武仲所以辭不能詰也。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禮義。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賦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吾恐未得其益,而漢武沈命之敝,殆復起矣。故仲尼有言:“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推而廣之,亦曰:“用兵

23、吾猶人也,必也使無戰乎!”引而伸之,亦曰:“禁盜吾猶人也,必也使無盜乎!”盍亦反其本而已矣。爰自元昊犯邊,中國頗多盜,山東尤甚。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懷之,不能盡得。于是令州郡:“盜發而不輒得者,長吏坐之。”欲重其事。予以謂未盡于防,故作此論。(宋文鑒卷九十五,有刪改)【注】 升龠(yuè):都是象酒杯一樣的容器。救以升龠:意思是用一點點水救大火。臧武仲句:臧武仲是周代春秋時魯國大臣。作者引用這個典故的意思是:如果說牧守捕盜不力是有罪當罰,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養成盜賊,亦同樣是有罪當罰。沈命之敝:為了捕盜,漢武帝制定一項法律叫“沈命法”,規定捕盜不滿額的官員要判死罪。結果官員怕治罪

24、而相互隱瞞盜竊案情,以致盜賊更多,稱作“沈命之敝”。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一源慢,則探囊發篋而為盜矣慢:緩慢B為盜乃甚逸也 逸:快活C彼唯恐不得齒良人,何敢然哉 齒:列入D盜發而不輒得者,長吏坐之 坐:因而獲罪解析:A項“慢”應釋為“玩忽,輕視”。答案:A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A衣食不足,盜之源也青,取之于藍B今不務衣食而務無盜賊吾嘗終日而思矣C然后可教以禮義申之以孝悌之義D則操兵刃劫良民而為盜矣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解析:C項介詞,把、用。A項分別為助詞,的;代詞,它。B項分別為表轉折,卻;表修飾,不譯。D項分別為動詞,成為;介詞,表

25、被動。答案:C8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都屬于作者不贊成對盜賊采用“嚴刑峻法”的理由的一組是()三源慢,則攻城邑略百姓而為盜矣今不務衣食而務無盜賊,是止水而不塞源也非不愿生也,念無以樂生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禮義而漢武沈命之敝,殆復起矣A B C D解析:是盜賊出現的一個原因,是說明在衣食足的基礎上才能對百姓施以道德教化。答案:C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認為除盜的關鍵在于阻止盜賊產生的根源,而盜賊產生的根源主要有三個:衣食不足、政賦不均和教化不修。B本文指出,如果不從根本上撫恤百姓,任何嚴刑峻法,殘酷鎮壓,以至招安誘騙,都只能更加激起百姓的反抗。C本文用大量的事實,

26、生動的語言,論證了官逼民反這一客觀的現實,并認為,國家要改變施政措施,發展生產,注重解決民生問題,讓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D“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作者認為當今律法盡管嚴酷,卻無法收到“止盜”的功效,原因在于百姓沒有畏死之心。解析:D項“原因在于百姓沒有畏死之心”錯。答案:D10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何為不可除也?顧盜有源,能止其源,何盜之患?譯文:_(2)故懼之以死而不懼,勸之以生而不勸。譯文:_(3)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懷之,不能盡得。譯文:_解析:(1)關鍵詞“何為”“顧”“何盜之患”。(2)關鍵詞“懼之以死”“不勸”,倒裝句式“勸之以生”。(3)關鍵詞“督

27、”“且”“招懷”。答案:(1)為什么不可以平息呢?只是盜賊產生也有根源,能夠阻止它產生的根源,還擔心什么盜賊呢?(2)所以用死使他們害怕,他們卻不害怕,用活命來勸勉他們,他們卻不受勸。(3)天子派遣侍御史督促逮捕,并且對他們加以招安,不能全部平息。【參考譯文】天下正在憂心盜賊蜂起。有人問我說:“盜賊可以平息嗎?”我回答說:“為什么不可以平息呢?只是盜賊也有產生的根源,能夠阻止它產生的根源,還擔心什么盜賊呢?”那人又說:“請問盜賊(產生)的根源?”我回答他說:“穿的吃的不足,是盜賊產生的根源;徭役賦稅不公平,是盜賊產生的根源;道德教化不開展,是盜賊產生的根源。第一個根源(指衣食不足)被忽視,就會掏別人的腰包開別人箱柜而成盜賊;第二個根源(指賦稅不公平)被忽視,就會手拿兵刃搶劫良民而成盜賊;第三個根源(指道德教化不開展)被忽視,就會攻占城池劫掠百姓而成盜賊。這就是所說的盜賊也有產生的根源。”富足的年代沒有盜賊,是生活無憂;政治修明的年代沒有盜賊,是貧富差距不大;教化盛行的年代沒有大的社會亂子,是人心順暢。如今不致力于人人足衣足食卻致力于天下沒有盜賊,就像堵住水流卻不去堵住它的源頭;不致力于“教化”的方法使盜賊受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