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技術在食品中的廣泛應用_第1頁
微生物技術在食品中的廣泛應用_第2頁
微生物技術在食品中的廣泛應用_第3頁
微生物技術在食品中的廣泛應用_第4頁
微生物技術在食品中的廣泛應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學年論文(本科)學年論文(本科)學 院 生命科學學院 專 業 生物科學 年 級 2010 級生科三班 姓 名 毛俊 論文(設計)題目 微生物學技術在食品中的廣泛應用 指導教師 祁紅兵 職稱 副教授 成 績 優良 2012 年 12 月 27 日學號:學號:201050713521目目 錄錄摘要1關鍵詞1Abstract 1Keywords11 傳統微生物技術與現代微生物技術的比較12 現代微生物技術生產新型食品添加劑22.1 殼聚糖的重要生理功能32.2 殼聚糖的廣泛應用33 微生物技術與白色農業54 有害微生物的預防及食品的保藏64.1 初級,次級和三級模型64.2 食品風險評估技術的四個階

2、段65 微生物學在食品領域應用的展望7參考文獻82微生物學技術在食品中的廣泛應用姓名:毛俊 學號:20105071352生命科學學院 生物科學專業指導教師:祁紅兵 職稱:副教授摘要摘要:本文采取綜述的形式,對近年來微生物學技術在食品應用領域的最新成果與進展進行介紹,重點介紹白色農業的發展,新型微生物產品作為食品添加劑以及微生物學在食品保鮮防腐領域的應用。關鍵詞關鍵詞:微生物技術;食品;白色農業;發酵;食品安全Abstract : This article take the form of review in recent years in food microbiology technolog

3、y application fields of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and progress is introduced,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white new microbial products as food additives and microbiology in food preservation anticorrosion field of application.Keywords: microbial technology;food;white agric

4、ulture; fermentation;food safety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各種社會問題開始顯現,能源緊張、環境污染、人口問題、資源匱乏人類在享受發展成果的同時,也開始面臨這些新的挑戰,其中資源、能源、人口、環境等問題都關系到農業發展與糧食安全,而在傳統農業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時,各種高科技、高產、低耗的新型農業應運而生,其中以微生物應用為主的白色農業開始嶄露頭角。此外,微生物技術在食品生產、食品添加劑、食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檢測方面也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 傳統微生物技術與現代微生物技術的比較傳統微生物技術與現代微生物技術的比較本文重點介紹現代微生物技術在食品領域的重要作用,但為

5、了對比突出,特在此對微生物技術的傳統應用作簡要介紹。3微生物的傳統應用主要是指微生物發酵技術,我們生活中的許多食品都是來源于微生物發酵,如中國的醬油和腐乳,日本的納豆和清酒,韓國的泡菜,以及西方國家的面包、干酪和酸奶等。其中最為著名的還屬酒類,在我國,利用微生物進行谷物釀酒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距今 4000 多年的龍山文化時期。我國原始氏族社會末期的龍山文化遺址中,就出土了大量陶制的酒器如尊、高腳杯、小壺等,證明這時期釀酒工藝已相當發達。以制醬、醬油、豆豉、醋、腐乳為代表的釀造業在我國也有 3000 多年悠久的歷史1。與傳統微生物發酵技術相比,現代微生物技術無論從應用范圍還是生產效率上都有極大

6、的進步。首先在對生產菌種的認識上,現代微生物技術有了更加科學的了解。傳統自然發酵中的微生物體系成分復雜,單一菌種發酵活力較低,不適合工業化大規模生產。而隨著微生物科學的發展進步,人類對發酵過程中的微生物有了科學的認識,能夠采用純種的菌株進行發酵,大大提高了產率,同時還運用基因工程技術選育新的菌種,利用輻射等理化因素進行誘變育種以及菌株雜交等手段來產生形狀更加優良的菌種。其中我國在一些主要發酵產品中的菌種選擇如下:制醋采用 AS141、滬糧 101 等,制醬油選用滬糧 3042(中科 AS3951)米曲霉,酸奶生產用保加利亞乳桿菌及嗜熱鏈球菌,味精發酵的菌種有北京棒桿菌 AS1299、鈍齒棒桿菌

7、 AS1542、谷氨酸棒桿菌等2。在發酵技術上,現代微生物食品加工一般在發酵罐等發酵設備中,連續自動地進行,發酵的全部參數,如溫度、pH、罐壓、溶解氧、空氣流量、二氧化碳含量等均可自動記錄控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食品加工過程都有著良好生產操作規范,在容易發生食品安全問題的環節上,建立了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充分保證產品的安全性3。同時現代發酵技術在獲取發酵產物的同時,還開始利用微生物產生的酶來生產食品,這也是較傳統發酵食品的一大進步。如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纖維素酶等已被廣泛應用于蘇打餅干、面包、蛋品、奶酪等各類食品的生產。2 現代微生物技術生產新型食品添加劑現代微生物技術生產新型食品添加

8、劑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的要求已經從過去的“量”上升到4“質”的追求了,人們開始越來越關注所謂的綠色食品、健康食品、保健食品以及食品安全。在對原料的要求越來越高的同時,對各種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也迫切關注,尤其是經常接觸的防腐劑、色素等更是眾多添加劑中的“明星”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許多全新的食品添加劑,其中微生物學技術也起著重要作用。近年來,一種糖類殼寡糖作為新型的食品添加劑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幾丁質又名甲殼素、甲殼質,是地球上僅次于纖維素的第 2 大類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素有“軟黃金”之美譽。殼聚糖是幾丁質脫乙酰后的產物,含有游離氨基,能結合酸分子,是天然多糖中唯一的堿性多糖

9、3。其水溶性差,應用十分有限,而殼寡糖就是殼聚糖的降解產物,其水溶性99,人體對其吸收率達到 99.9,因此比殼聚糖具有更優越的生物活性。2.1 殼聚糖的重要生理功能殼聚糖的重要生理功能早在 20 世紀 70 年代末,殼寡糖就被發現具有降血壓、血脂、膽固醇的作用。殼寡糖是聚陽離子,易與膽汁結合并能全部排出體外,大大降低膽固醇酶催化活性,阻礙膽固醇的轉化吸收。同時殼寡糖能聚集帶負電荷的脂肪,形成屏障,阻礙脂肪消化酶活化,從而阻礙脂肪消化吸收。殼寡糖能夠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促進抗體生成,抑制腫癌生長活性。同時殼寡糖能夠提高 T 淋巴細胞和 B 淋巴細胞活力,增加免疫活性細胞的數量,提高其質量,

10、從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由于殼寡糖兼具分子量小和成膜特性,容易進入細胞壁干擾細胞的新陳代謝,并且能在細胞表面形成膜從而阻止營養物質的輸入,從而起到抑菌和殺菌作用。殼寡糖具有促進雙歧桿菌生長的功能,調節腸道內微生物代謝活動,改善腸道內微生物區系分布,調節腸道菌群。殼寡糖還具有膳食纖維特性,有降血糖作用,且安全性較高,為治療糖尿病開辟了新途徑4。2.2 殼聚糖的廣泛應用殼聚糖的廣泛應用2.2.1 食品添加劑延長食品貨架期殼寡糖聚合度較高,作為食品添加劑可以用于改善食品結構,提高食品保水性及調節水分活性。殼寡糖有明顯的抑制淀粉老化的作用,5熱穩定性能好,添加到淀粉食品中可以抑制淀粉老化,延長淀粉食品的

11、貨架期。同時,還可以利用殼寡糖優良的生物學功能,提高淀粉食品的營養價值。由于殼寡糖有抗菌和抑菌作用,將其添加到液體食品中,既對汁液有一定的澄清作用,又可起到防腐保鮮作用,特別適于酸性或低酸性食品的保鮮。殼寡糖有望成為一種新型的綠色食品防腐劑而得到推廣應用。2.2.2 澄清果汁果汁澄清殼寡糖是天然的大分子陽離子型絮凝劑,能與果汁中帶負電荷的果膠、丹寧和蛋白質等吸附絮凝,從而達到澄清果汁的目的。目前,用殼寡糖對果汁進行澄清的研究不斷增多,試驗證明,其澄清效果好,果汁營養價值損耗小。2.2.3 果蔬保鮮果蔬保鮮殼寡糖具有良好的吸濕和保濕功能。殼寡糖內的強極性基團與水分子相互作用,影響了水的活度和流動

12、阻力。此外,一 NH 和一 NHCOCH 基團之間易形成氫鍵,使分子鏈形成網狀結構,因而使得一定聚合度的殼寡糖具有良好的吸濕保濕能力。同時還利用殼寡糖對真菌的抗菌作用,可將其制成保鮮膜,延長果蔬的保鮮期。2.2.4 減肥食品減肥食品聚合度 23 的殼寡糖具有非常爽口的甜味,又由于其降血糖的生理功能,且安全性能高,可作為糖尿病人的可食甜味劑。同時,殼寡糖還具有膳食纖維的特性,能與脂肪、脂肪酸和膽固醇形成絡合物。該絡合物一方面能夠減少人體對脂肪類物質的吸收,促進脂類排出體外;另一方面因結合食品中的脂肪而降低了食品的熱量,將殼寡糖添加到食品中可作良好的減肥食品5。2.2.5 保健食品抗癌食品將殼寡糖

13、添加到乳制品中,可促使雙歧桿菌大幅度增殖,改善腸道菌群比例,防止腸道紊亂,降低腸炎和結腸癌的發病率。此外,殼寡糖中的聚葡糖胺鏈帶有 4 價銨離子,能粘合膽汁酸,阻止膽汁酸循環,中和過多的胃酸,形成的凝膠可粘在胃壁上形成胃壁保護層,防止胃酸對胃損傷面的刺激和腐蝕,從而使胃炎及潰瘍病得到改善,有效防止胃部癌變。聚合度 47 的殼寡糖具有抑制癌細胞生長和轉移的效果,作為腫瘤放療的輔助性藥物,能有效提6高人體抗腫瘤免疫功能,對細胞分裂具有調節作用,在日本已被用作抗腫瘤功能性保健食品。2.2.6 功能性食品功能性食品殼寡糖生物活性高,無毒、副作用,可被人體快速吸收。以殼寡糖為主要原料生產的功能性食品能夠

14、提高機體免疫力,活化細胞,促進腸道雙歧桿菌等有益菌的生長,并抑制有害菌的生成。目前殼寡糖的主要消費地在日、韓、美、法、俄等國,美國和歐洲以殼寡糖為主要成分的功能性食品逐漸增加,韓國于 1996 年批準殼寡糖為功能性保健食品,我國現在已有“海賦健”和“鰓之寶”等年需求殼寡糖 240t 的保健食品生產廠家,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也研制出品了“久康奇善膠囊”等6。殼聚糖具有如此眾多的生理功能,一定會在食品工業、醫藥和農業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3 微生物技術與白色農業微生物技術與白色農業所謂白色農業,是指微生物資源產業化的工業型新農業,包括高科技生物工程的發酵工程和酶工程。白色農業生產環境高度

15、潔凈,生產過程不存在污染。其產品安全、無毒、無副作用,加之人們在工廠車間穿戴白色工作服帽從事勞動生產,故形象地稱之為白色農業。其具有以下鮮明的特征:(1)生物工業型農業應用高科技開發豐富的微生物資源,依靠人工能源,不受氣候和季節的限制,可常年在工廠內大規模生產。(2)拓展型農業變革傳統農業“單相形態”的生產模式為“多相形態”的生產模式,有助于傳統的“二維”農業向新型的“三維”農業轉變。(3)資源節約型農業將動植物的有機廢棄物經微生物處理轉化為飼料或食物,從而節約了資源,實現資源的循環綜合利用。(4)高效環保型農業具有生產周期短,高產、高效,產品無污染、無毒副作用,節約水土資源,不污染環境,資源

16、可綜合利用的特征7。目前,白色農業的研究應用一共有 6 大領域:微生物食品,微生物飼料,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農藥、獸藥,微生物能源,微生物生態環境保護劑等。其中微生物食品是微生物技術在食品領域的直接應用,而飼料、肥料等也間接影響著食品7技術。隨著當今社會人口壓力越來越大,糧食問題的解決也越發迫切,為此世界各國競相開發微生物蛋白質資源。利用單細胞蛋白質生產高蛋白質新型人造食品,前景十分廣闊,如用每年世界石油產量的 1作原料,利用微生物工程來生產單細胞蛋白質,可供 1O 億人吃 1 年。據推算,1 座占地不多、年產 1000萬噸單細胞蛋白質的微生物工廠,相當于 12 萬公頃耕地生產的大豆蛋白,或20

17、00 萬公頃草地飼養的牛羊所產出的動物蛋白質。利用微生物生產的真菌肉、食用油等在英國、法國、日本已規模化生產,產品已在超級市場出售。由小球藻制成的食品面包已在日本實現規模化生產。螺旋藻被聯合國糧農組織稱為“人類未來的糧食”、“人類最佳保健品”,素有“植物肉”之稱。1kg 蘑菇所含蛋白質相當于 2kg 禽肉或 3kg 雞蛋的蛋白質含量。食用菌中蛋白質的含量是小麥、玉米的幾倍,大白菜、番茄的幾十倍。許多食用菌還具有抗癌、降脂、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功效8。4 有害微生物有害微生物的預防及食品的保藏的預防及食品的保藏在食品貯藏過程中,會發生微生物滋生使食品變質的現象。可以通過微生物學知識結合數學模型對食品

18、產品中的微生物危害,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情況進行預測9。4.1 初級,次級和三級模型初級,次級和三級模型初級模型:描述在一個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微生物數量與時間的函數關系,主要是描述微生物生長的模型。次級模型:描述初級模型的參數與環境變量(如溫度,pH,鹽度,空氣水平等)之間的函數關系。三級模型:指建立在初級模型和次級模型基礎之上的電腦應用軟件程序。通過這三級模型,可以應用于食品工業預測評估特定食品和特定加工條件下微生物生長繁殖的速度、生長限度和失活速率,以達到開發新產品,改革現有產品,決策貯存條件和貨架期的目的。8除了食品的保藏,食品安全問題也已成為國際組織、各國政府、工商企業和消費者關注

19、的焦點和目前研究的熱點。根據 WTOSPS 協定(實施衛生與動植物檢疫措施協定),各國政府有權采取強制性衛生措施保護本國人民健康、免受進口食品的危害,同時要求各國政府采取的衛生措施必須建立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因此,風險評估是各國制定食品衛生標準和實施食品安全管理的基礎。開展食源性微生物風險評估,對有效管理食品的安全問題,保護消費者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10。4.2 食品風險評估技術的四個階段食品風險評估技術的四個階段4.2.1 危害識別危害識別指識別可能產生健康不良效果并且可能存在于某種或某類食品中的生物、化學和物理因素。4.2.2 危害描述危害描述指對與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化學和物理因素有關

20、的健康不良效果性質的定性或定量評價。4.2.3 暴露評估暴露評估指對于通過食品的可能攝入和其他有關途徑暴露的生物、化學和物理因素的定性或定量評價。4.2.4 風險描述風險描述是根據危害識別、危害描述和暴露評估,對某一給定人群的已知或潛在健康不良效果的發生可能性和嚴重程度進行定性或定量的估計,包括與這些評估有關的不確定性的描述11。通過以上四個階段的評估,可以大致科學的得到食品中食源性微生物的潛在危害程度。5 微生物學在食品領域應用的展望微生物學在食品領域應用的展望從微生物食品的發展來看,可食用微生物作為未來開發的食源,尚處于“幼稚”期,但優勢明顯,開發潛力巨大,具有產業化發展前景。921 世紀

21、將是一個微生物制劑時代飛我們應高度重視微生物食品,在食品領域中廣泛應用生物技術,不斷篩選出新的功能菌株,豐富可食用微生物資源,為人類生存與健康服務。展望 21 世紀食品技術的發展,未來的微生物技術不僅有助于實現食品的多樣化,而且有助于生產特定的營養保健食品,進而作用于治病健身的領域。當然,微生物是大自然恩賜給我們人類的一大資源,在地球上與動物資源、植物資源一起形成了三維空間結構,而在這個資源機構中只有微生物對資源的再生起著重要的作用有待我們人類去探索與發現12。參考文獻參考文獻:1李平蘭,崔廷婷.它們在美食背后J.生命世界,2000,8(1):1-5.2郝滌非.有益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應用J.

22、生物學教學,2007,27(2):79-81.3宋曉晨,祖國仁,陳莉等.微生物殼聚糖酶的研究及其降解產物殼寡糖在食品領域的應用J.河北農業科學,2009,13(7):48-50.4劉仁梅,馬驥.白色農業將成為 21 世紀農業發展的新途徑J.現代農業科技,2009,29(6):281-283.5段永蘭.微生物與白色農業J.河南農業,2007,12(3):11-13.6李文茹,謝小保,施慶珊等.預測微生物學及其在食品科學中的應用J.食品與發酵工業,2009,35(4):136-140.7覃海元.食源性微生物風險評估的目的、原理與應用J.肉類工業,2008,34(2):38-40.8李薇.現代微生物學技術在食品中的廣泛應用J. 企業科技與發展,2009,23(14):47-60.9 陳興玲,胡建軍,崔建國.微生物生態安全性評價研究現狀J.遼寧林業科技,2007,12(2):50-52.10 趙錦,劉孟軍,蔣洪恩.微生物技術的應用J.生物技術,2002,12(6):4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