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考試試題_第1頁
教師招聘考試試題_第2頁
教師招聘考試試題_第3頁
教師招聘考試試題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事業編教師崗教育綜合知識題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 個小題,每小題2 分,共 40 分)在下列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最符合題意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于()起開始施行。a1995 年 9 月 10 日 b 1994 年 1 月 1 日c1986 年 2 月 16 日 d 1999 年 3 月2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是()a兒童中心論的代表 b 教師中心論的代表c勞動教育中心論的代表 d 活動中心論的代表3新生兒生下來遇冷空氣就哭是()a經典條件反射 b 操作條件反射 c 非條件反射 d條件反射4與課堂教學相比,課外活動更有利于()a

2、發展學生個性 b 促進溫故知新c加強“教學相長” d堅持“循序漸進”5教育的規律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教育與社會發展的相互制約;二是()a教育與社會制度相互制約 b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相互制約c教育與社會文化相互制約 d教育與人的身心發展相互制約6一個刺激引起一種感覺的同時還引起另一種感覺的現象稱為()a聯覺 b適應 c對比 d后象7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孔子這句名言體現出的德育方法是()a陶冶教育法 b說服教育法 c 榜樣示范教育法 d實踐鍛煉教育法8下面哪一種測驗屬于自陳式人格測驗()a羅夏克墨跡測驗 b句子完成測驗c主題統覺測驗 d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9 “杯

3、弓蛇影”反應的是一種()現象。a刺激泛化 b刺激分化 c 刺激比較 d行為強化10小明平時易受暗示,屈從權威,喜歡按照他人的意見辦事,不善于應付緊急情況,他的這種性格類型屬于()a場獨立型占優勢 b場依存型占優勢 c 情感型 d外傾型11不同職業的性質,使不同職業人員扮演的角色、承擔的職責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教師職業的這一特點在于職業角色的()a單一化 b專業化 c 多樣化 d復雜化12.晶體智力()a.在成年期還會有所增長 b.在成年期開始衰退c.在 20 歲左右達到頂峰 d. 是對遺傳能力的測量13墨子的教育思想中,除注重文史知識的掌握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外,主要的思想是()a “兼愛、非攻

4、” b. “棄仁絕義” c “道法自然” d “化性起偽”14在影響心理發展的因素中,遺傳因素是()a.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條件 b. 和大腦的神經系統地解剖結構無關c.規定了心理發展的現實性 d. 包括胎內環境15通過介紹學習內容要點和有關背景材料,說明學習的意義,從而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進入學習情景的教學行為方式是()a嘗試導入 b演示導入 c 序言導入 d故事導入16.“除數是小數的除法” ,某老師把學生的回答的分12 個饅頭的計算板書出來:123=4(人) ,122=6(人) ,121=12(人),120.5=24(人) ,這一做法體現了()a.鞏固性原則 b. 直觀性原則 c.

5、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d.因材施教原則17班級里的小集團屬于()a松散群體 b聯合群體 c 正式群體 d非正式群體18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漸進,這是因為()a學生只有機械記憶的能力b教師的知識、能力是不一樣的c教育活動中要遵循人的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d教育活動完全受到人的遺傳素質的制約19最近發展區是指()a最新獲得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c兒童在現有發展水平與可能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d需要在不發展階段掌握的能力20 “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說明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具有()a先導性 b感染性 c權威性 d針對性二、填空題(本大題共10 個小題,每空1 分,共 10 分)請在每小題的空格中填上

6、正確答案。錯填、不填均無分。1是國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國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2德育過程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提高道德認識、陶冶品德情感、和培養品德行為習慣。3以情感陶冶體驗為主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欣賞教學法和兩種。4.一個人敏捷好動、適應能力強,它的高級神經系統屬于。5.概念掌握的行為指標是。6教師的職業角色主要有“傳道者”角色、“授業、解惑者” 、。7.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固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稱為。8課外輔導是上課的,是適應學生個別差異,貫徹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9教育合力是指以為主體,以為基礎,以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10學校應當尊重未成年學生的_,

7、不得隨意開除學生。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 小題,每小題5 分,共 20 分)1簡述教師的任務。2簡述教育目的的作用。3遺忘的規律和特點有哪些?4簡述我國中小學德育原則。四、案例分析(本大題共20 分)材料一:“照本宣科”的張老師學生們很害怕上張老師的課。張老師上課只做一件事:就是不斷地換眼鏡。張老師有兩副眼鏡。一副眼鏡是近視鏡;一副眼鏡是老花鏡。他讀課本的時候,就戴近視鏡。他一旦戴上了近視鏡,就像黃牛喝水一般只管喝水,不輕易抬頭;有時學生在教室里不聽他上課,吵鬧得太厲害了,他就換上他的老花鏡,抬頭看著學生,大吼一句:閉嘴,吵什么吵。材料二:馬芯蘭教學法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教師、校長,特級教師馬

8、芯蘭從上世紀70 年代開始,積極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實驗,在實踐中創造了 “馬芯蘭教學法” 。 “馬芯蘭教學法”的核心精神其實是重新調整“教材結構”以及相關的“知識結構”,這一改革,包括兩個步驟:第一步,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和兒童智力發展的規律,從縱橫兩個方面對教材進行重新調整和組合,把所有有關的、 有聯系的知識串聯在一起,做到有綱有目,使之形成為一個新的比較好的知識結構。第二步,根據培養數學能力的需要,自編能力訓練的教材,充實到新的知識結構中去。這樣,通過對原教材結構進行調整、組合和補充,形成了一個新的教材知識結構。請運用課程實施的有關原理,分析上述兩位教師的做法。五、論述題(本大題共10 分

9、)試述德育過程中學生的知、情、意、行諸因素統一發展的規律。綜合試卷(二)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b【解析】略。2b【解析】赫爾巴特是傳統教育理論的代表,宣揚教師中心的觀點。3c【解析】新生兒遇冷會哭是生理性的本能反應,屬于無條件反射的范疇。4a【解析】課外活動更有益于兒童的個性發展。5d【解析】略。6a【解析】一種感覺兼有另一種感覺的現象叫聯覺。7c【解析】這句名言是榜樣示范法的集中體現。8d【解析】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屬于自陳量表測試。9a【解析】刺激的泛化是指某種特定的刺激所引起的某種反應,在遇到其他新的、類似的刺激時,還會產生相似的反應的理論。10b【解析】場依存型學生對客觀事物的判斷常以外

10、部線索為依據。11c【解析】略。12a【解析】晶體智力在成年期還有所增長,是對已經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的測量。13.a【解析】略。14a【解析】略。15c【解析】考查序言導入的定義。16.c【解析】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應使學生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中來理解和掌握知識, 并且引導他們運用新獲得的知識去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7d【解析】非正式群體沒有公共的規范,是松散的。18c【解析】身心發展順序性和不平衡性等特點要求教師做到循序漸進。19c【解析】考查最近發展區的定義。20d【解析】略。二、填空題1學校教育制度 2鍛煉品德意志 3情景教學法 4.活潑型 5.

11、 運用概念 6示范者角色 7.性格 8必要補充 9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 10受教育權三、簡答題(答案要點)1教師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1)教好功課; (2)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紀律、法制教育工作;(3)組織學生開展課外科技活動;(4)參與學校管理,關心學校工作;(5)積極參加教育科研和各種進修活動;(6)協調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關系;(7)關心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2 (1)教育目的的導向作用;(2)教育目的的激勵作用;(3)教育目的的評價作用。3.(1)不重要和未經復習的內容易遺忘;(2)機械識記比意義識記、無意識記比有意識記易遺忘;(3)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規律表明,遺忘進程不均衡

12、,有“先快后慢”的特點;(4)關于遺忘的原因,消退說認為不經復習強化的內容,逐漸完全遺忘;干擾說認為主要由前攝抑制、倒攝抑制引起遺忘;(5)遺忘還受動機和情緒的影響。4我國中小學的德育原則主要有:(1)現實性與方向性相結合的原則;( 2)從學生實際出發的原則;(3)知行統一的原則; (4)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5)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6)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7)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8)教育影響的一致性、連貫性原則。四、案例分析(答案要點)“照本宣科”反映了課程實施的忠實取向。忠實取向,把課程實施過程看成是忠實地執行課程方案的過程。

13、根據這一取向, 預期課程方案的實現程度,就是衡量課程實施成功與否的基本標準。(分析張老師的做法)“馬芯蘭教學法”反映了課程實施的創生取向。創生取向, 把課程實施過程看成是師生在具體情境中聯合締造新的教育經驗的過程,在創生過程中, 設計好的課程方案僅僅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或實現“創生” 的材料或背景, 是一種課程資源,借助這種資源, 教師和學生不斷變化和發展。(分析“馬芯蘭教學法” )五、論述題(答案要點)(1)知、情、意、行是構成思想品德的四個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認識,是人們對道德規范及其意義的理解和掌握,對是非、善惡、美丑的認識、判斷和評價, 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辨識能力。是人們確定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態度和行為準則的內在依據。情,即道德情感,是人們對社會思想道德和人們行為的愛憎、好惡等情緒態度,是進行道德判斷時引發的一種內心體驗。對品德認識和品德行為起著激勵和調節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為實現道德行為所作的自覺努力,是人們通過理智權衡,解決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內心矛盾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