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內貿易理論_第1頁
產業內貿易理論_第2頁
產業內貿易理論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產業內貿易理論產業內貿易理論開放分類:產業經濟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學經濟貿易 編輯詞條分享本詞條由空間無極限創建,共有 6 位協作者編輯了 6 次。最 新協作者:亦韻,陸秋艷,manager,嘯然,無憂商務。產業內貿易理論,是國際經濟學界產生了一種新理論。傳統 的國際貿易理論,主要是國與國、勞動生產率差別較大的和 不同產業之間的貿易。產業內貿易理論,主要針對國際貿易 大多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并既進口又出口同類產品的現 象。產業內貿易理論,有其理論的假設前提、相應的理論解 釋。對產品的同質性、異質性與產業內貿易現象進行解釋, 并提出了產業內貿易指數的計算方式。糾錯 編輯摘要 目錄1 概述2 什么是產

2、業內貿易3 假設前提4 三個發展階段5 理論分析產業內貿易理論 - 概述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主要是針對國與國、勞動生產率差別 較大的和不同產業之間的貿易,但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國際貿易實踐中又出現了一種和 傳統貿易理論的結論相悖的新現象,即國際貿易大多發生在 發達國家之間,而不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而發達 國家間的貿易,又出現了既進口又出口同類產品的現象。為 了解釋這種現象,國際經濟學界產生了一種新的理論產 業內貿易理論。產業內貿易理論 - 什么是產業內貿易從產品內容上看,可以把國際貿易分成兩種基本類型:一種 是國家進口和出口的產品屬于不同的產業部

3、門,比如出口初 級產品,進口制成品,這種國際貿易稱為產業間貿易 ( inter-industry trade );另外一種被稱為產業內貿易 ( jntra-industry trade ),也就是一國同時出口和進口同類型的 制成品,因此這種貿易通常也被稱為雙向貿易( two way trade) 或重疊貿易(over-lap trade )。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 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 SITC )中,將產品分為類、章、組、分組和基 本項目五個層次,每個層次中用數字編碼來表示。我們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同產品,指的是至少前三個層

4、次分類編碼相同 的產品。產業內貿易理論 - 假設前提 產業內貿易理論的假設前提有: 從靜態出發進行理論分析;分析不完全競爭市場,即壟斷競 爭; 經濟中具有規模收益; 考慮需求相同與不相同的情況。產業內貿易,即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 1 年) 既出口又進口同一種產品,同時同一種產品的中間產品(如 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參加貿易。產業內貿易理論 - 三個發展階段 產業內貿易( Intra-industry trade )是當代最新國際貿易理論 之一,它突破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一些不切實際的假定 (如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規模收益不變等) ,從規模經濟、 產品差異性、國際投資等方面考察貿易形成機制,

5、從而解決 了傳統貿易理論所不能解釋的貿易現象:產業內貿易日益占 據國際貿易的主要地位。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發展歷程大約可 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經驗分析階段。主要包括 1960 年佛得恩(Verdoom,P.J.)對“荷比盧經濟同盟”集團內貿易格局的研 究;巴拉薩(Balassa,B)對歐共體成員制成品貿易情況的分析;小島清( Kojima,K. )對發達國家間橫向制成品貿易的關 注。第二階段是理論研究階段。里程碑是格魯貝爾( H.G.Grubel ) 和勞埃德(P.J.Loyd)于1975年編寫的產業內貿易:差別 化產品國際貿易的理論與度量 ,這是最早的關于產業內貿易 理論的專著。在這本書中

6、作者修正了 H O 模型中的某些前 提條件,把貿易中有關的費用引入模型,解釋了部分產業內 貿易現象。第三階段是豐富發展階段。主要理論模型有 :20 世紀 70 年代 末,迪克西特( Dixlt,A.K )、斯蒂格利茨( Stiglitz,J.E. )、克 魯格曼(Krugman,P.)等創立了新張伯倫模型,把張伯倫的 壟斷競爭理論運用到產業內貿易領域; 20 世紀 80 年代初, 布蘭德(Brander,J.)而和克魯格曼(Krugman,P.)為解釋標 準化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現象建立的差別模型。產業內貿易理論 - 理論分析 產品的同質性、異質性與產業內貿易 產業內貿易理論中所指的產業必須具備兩

7、個條件: 一是生產投入要素相近, 二是產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符合上述條件的產品可以分為兩類:同質產品和異質產品,也稱作相同產品或差 異產品。(1)同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同質產品或相 同產品是指產品間可以完全相互替代, 也就是說產品有很高的需求交叉彈性,消費者對這類產品的 消費偏好完全一樣。這類產品的貿易形式,通常都屬于產業 間貿易,但由于市場區位、市場時間等的不同,也會發生產 業內貿易。 兩國邊境大宗產品的交叉型產業內貿易。 在礦石、 鋼鐵、木材和玻璃等建筑材料等大宗交易產品當中,運輸費 用占據了總成本中的很大一部分。 季節性貿易。有些產品的生產和市場需求具有一定 的季節性,因此國家為了滿足

8、國內需求矛盾也會形成產業內 貿易,例如,歐洲一些國家之間為了相互解決用電高峰期而 進行的電力“削峰填谷”的進出口。另外,一些果蔬的季節 性進出口也屬于此類。 大量的轉口貿易。轉口貿易中,轉口國的進口項目 和出口項目中就出現了同類產品,在統計上構成了產業內貿 易。 相互傾銷。不同國家生產同樣產品的企業,為了占 領更多的市場,有可能在競爭對手的市場上傾銷自己的產 品,從而形成產業內貿易。 政府的外貿政策。如果一個國家政府在對外貿易政 策中實行出口退稅、進口優惠時,國內企業為了與進口商品 競爭,就不得不以出口得到出口退稅,然后再進口以享受進 口優惠,這樣一來就產生了產業內貿易。 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

9、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 intra-firm trade )也稱為公司內貿易,指的是在母公司與子 公司或者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產生的國際貿易。由于統計上 常常將零部件、中間產品以及加工產品都視為同樣的產品, 因此,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也會形成產業內貿易。(2)異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差異產品又可以分成三種:水平差異產品、技術差異產 品和垂直差異產品。不同類型的差異產品引起的產業內貿易也不相同,分別 為水平差異產業內貿易、技術差異產業內貿易和垂直差異產 業內貿易。 水平差異產業內貿易。水平差異是指由同類產品相 同屬性的不同組合而產生的差異。煙草、服裝及化妝品等行 業普遍存在著這類差異。 技術差異產業內貿易

10、。技術差異是指由于技術水平 提高所帶來的差異,也就是新產品的出現帶來的差異。從技 術的產品角度看,是產品的生命周期導致了產業內貿易的產 生。技術先進的國家不斷地開發新產品,技術后進的國家則 主要生產那些技術已經成熟的產品,因此,在處于不同生命 周期階段的同類產品間產生了產業內貿易。 垂直差異產業內貿易。垂直差異就是產品在質量上 的差異。 汽車行業中普遍地存在著這種差異。 為了占領市場, 人們需要不斷提高產品質量,但是,一個國家的消費者不能 全部追求昂貴的高質量產品,而是因個人收人的差異存在不 同的消費者需要不同檔次的產品。為了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 需求,高收入水平的國家就有可能進口中低檔產品來滿

11、足國 內低收入階層的需求;同樣,中低收入水平的國家也可能進 口高檔產品滿足國內高收入階層的需求,從而產生產業內貿 易。產業內貿易指數:是用來測度一個產業的產業內貿易程 度的指數。這一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T=1-|X-M|/(X M) ,式中 :X 和 M 分別表示某一特定產業或某一類商品的出口額和進口 額,并且對 X-M 取絕對值。 T 的取值范圍為 0 到 1。產業內貿易理論的假設前提是:理論分析基本是從靜態 出發進行分析的;分析不以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市場,而 以非完全競爭市場為前提(過去的貿易理論的前提大多為完 全競爭市場);經濟中具有規模收益;在分析中要考慮需求 不相同與相同的情況。從

12、這些假設前提可以看出,產業內貿易理論的出發點與 其他貿易理論是相當不同的。(1)產品差異論 同類產品是那些消費上能夠互相替代、生產上投入相近 或相似的生產要素的產品,它包括同質產品與差異產品。同 質產品是指性質完全一致因而能夠完全相互替代的產品,如 同樣的水果、磚等。這類商品在一般情況下大多屬于產業間 貿易的對象,但由于市場區位不同,市場時間不同等,也存 在一定程度的產業內貿易現象。產品的差異性或差異產品是 指從實物形態上看,產品的品質、性能、造型、設計、規格、 商標及包裝等方面的差異。同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國際貿易中出現同質產品的買賣,往往來自如下原因: 第一,許多原材料(如黃沙、水泥等)單位

13、價值低而運 輸成本相對很高,消費者應該盡可能靠近原料供應地來獲得 它們。所以一國可能同時進口和出口大宗原材料。例如,中 國在東北出口水泥而在華南進口水泥便屬于這種情況。第二,一些國家和地區(如新加坡、香港)大量開展轉 口貿易和再出口貿易,其許多進出口商品的形式自然基本不 變。這時同類產品將同時反映在轉口國的進口項目與出口項 目中,便會形成統計上的產業內貿易。第三,由于一些產品(如水果、蔬菜)具有季節性特點, 一個國家會有時進口而有時出口這類商品。如歐洲一些國家 之間為了“削峰填谷”而形成的電力進出口。第四,政府干預產生的價格扭曲,尤其是相互傾銷,會 使一國在進口的同時,為了占領其他國家的市場而

14、出口同種 產品,從而形成產業內貿易。另外在存在出口退稅、進口優 惠時,國內企業為了與進口貨物競爭,就不得不出口以得到 退稅,再進口以享受進口優惠,造成產業內貿易。第五,出于經濟合作或特殊技術條件的需要,有些國家 也進行某些同質產品的交易。如各國銀行業、保險業走出去 引進來的情況。例如,中國吸引外國銀行在華投資,卻又在 世界其他國家投資建立分行。第六,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也會形成產業內貿易,因為 同種商品的產品與中間產品和零部件大都歸入同組產品,因 而形成產業內貿易。這些同質產品貿易只要加入運輸成本等一類因素的分 析,都仍然能用赫一俄學說加以說明。因此,差異產品貿易 分析是產業內貿易理論的主要內容

15、。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資料表明,大多數的產業內貿易發生在差異化產品之 間。在制造業中,產業內貿易商品明顯偏高的是機械、藥品 和運輸工具。屬于同一產品大類的差異化產品在現代經濟中 有著很高的占有率。在汽車產業,福特不同于本田、豐田或 是雪佛蘭。因此,在用一大類的不同品種的產品之間,也會 發生雙向的貿易流動。國際產品差異性是產業內貿易發生的基礎,這體現在產品的水平差異、技術差異和垂直差異等三方面:水平差異是指產品特征組合方式的差異。在一組產品中,所有的產品都具有某些共同的本質性特征,即核心特征,這些特征不同的組合方式決定了產品的差異性,同差異內部 一系列不同規格的產品中可以看出水平差異的存在。如煙

16、 草、香水、化妝品、服裝等。這類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大多與 消費者偏好的差異有關。差異產品在牌號、規格、服務等特 點上的不同,也正是由于差異產品的這種不完全可替代性使 得人們對同類產品也產生了不同需求。在人們日益追求生活 質量的時代里,在科技進步的作用下,廠商能夠提供的差異 產品日益繁多,但一國國內廠商很難滿足國內消費者的所有 需求。如果一國消費者對外國產品的某種特色產生了需求, 它就可能出口和進口同類產品。 技術差異是指新產品出現帶來的差異,處于產品生 命周期不同階段的同類產品(如不同檔次的家用電器)在不 同類型國家進行生產,繼而進行進出口貿易,便會產生產業 內貿易。我們在本章第一節講到的產品生

17、命周期理論中提到 美、歐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例子中,如果歐洲開始生產該新 產品,與美國生產的該產品形成差異,那么在整個周期過程 中可能會出現歐美之間的產業內貿易或是歐洲從美國進口 同時向發展中國家出口的貿易現象。 垂直差異是指產品質量方面的差異,為了占領市場, 人們需要不斷提高產品質量,而一個國家的消費者,不能全 部都追求昂貴的高質量產品,因此,在出口高質量產品的同 時往往也會從其他國家進口一些中低質量的同類產品,從而 產生產業內貿易。在需求偏好相似論中,我們講到一國廠商 會生產其國內具有代表性需求的產品,那么處于該國國內的 需求結構兩端的產品就可能會通過進口來解決。以上三類情況,都有著從供給看

18、存在的規模經濟,從需 求看存在的需求偏好方面的重疊。當然我們也注意到,基于 產品差異的產業內貿易是建立在不完全競爭的基礎上的(傳 統貿易理論一般都假設市場是完全競爭的) 。(2)規模經濟論 大規模的生產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交通運輸及通訊 設施等良好環境,提高廠房、設備的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 從而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20 世紀 70 年代,格雷和戴維斯等人對發達國家之間的 產業內貿易進行了實證研究,從中發現,產業內貿易主要發 生在要素稟賦相似的國家,產生的原因是規模經濟和產品差 異之間的相互作用。這是因為,一方面,規模經濟導致了各國產業內專業化 的產生,從而使得以產業內專業化為基礎的產業內貿易

19、得以 迅速發展;另一個方面,規模經濟和產品差異之間有著密切 的聯系。正是由于規模經濟的作用,使得生產同類產品的眾 多企業優勝劣汰,最后由一個或少數幾個大型廠家壟斷了某 種產品的生產,這些企業逐漸成為出口商。內部規模經濟與國際貿易一般情況下,內部規模經濟的實現依賴于一個產業或行業內 的廠商自身規模的擴大赫產出的增加。一個國家享有規模經 濟的優勢,它的成本就是隨著產量增加而減少,從而得到了 生產的優勢。這樣它的產品在貿易活動中的競爭能力必然大 大提高,占據貿易優勢,取得貿易利益。具體來說,我們假 設在參與國際貿易以前,壟斷競爭企業面對的只是國內的需 求,需求量有限。參與國際貿易后,外國需求增加,從

20、而總 需求增加,企業的生產相應擴張。在短期內,需求的突然擴 張使得企業的平均成本比產品價格下降得更快,形成超額利 潤。超額利潤會吸引更多的國內企業進入該行業。新進入的 企業生產的產品對原有企業的產品具有很大的替代性,使得 市場對原有企業的需求下降,所以長期內超額利潤消失。不 過,由于企業在貿易后面對更富有彈性的需求,使得其獲得 了更低的長期平均成本,從而獲得了比較優勢,形成貿易發 生的基礎。可見規模經濟既是貿易形成的基礎,同時貿易也 推動規模經濟的實現。在規模經濟較為重要的產業,國際貿易可以使消費者享 受到比封閉經濟條件下更多種類的產品。因為規模經濟意味 著在一國范圍內企業只能生產有限的產品種

21、類,如果允許進 口,則在國內市場上就可以購買到更多種類的產品,這也是福利增加的表現對于研究和開發費用等成本支出較大的產業來說,規模 經濟更顯得重要;如果沒有國際貿易,這類產業就可能無法 生存。研究和開發費用可以說是一種固定的成本費用,隨著 產量的增加,單位產品的固定成本降低。如果這種產品僅局 限在國內市場上銷售,則由于產量有限,單位產品的固定成 本就較高,因而平均成本較高,廠商難以實現規模經濟甚至 無法收回投入的研究和開發費用。如果允許國際貿易,使產 品在世界市場上銷售,產量就會增加,廠商能夠實現規模經 濟下的生產。外部規模經濟與國際貿易外部規模經濟主要來源于行業內企業數量的增加所引 起的產業

22、規模的擴大。外部規模經濟同樣會帶來該產業成本 的降低。在外部規模經濟下,由外部經濟所帶來的成本優勢, 能使該國成為商品出口國。或許出口產業的建立是偶然性 的,但一國一旦建立起大于別國的生產規模,該國就會獲得 更多的成本優勢。這樣,即使其他國家更具有比較優勢,如 果該國已先行將產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那么其他國家就不 可能成為該產品的出口國。在外部規模經濟存在的情形下, 貿易模式并不能根據比較優勢而加以確定,強烈的外部經濟 會鞏固現有的貿易模式,可能導致一國被“鎖定”在某種以 無比較優勢的專業化分工模式中,甚至可能導致該國因國際貿易而遭受損失(3) 需求偏好相似(或重疊)瑞典經濟學家林德 (S.

23、B. Linder) 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論。 偏好相似理論主要從需求的角度分析國際貿易的原因,認為 產業內貿易是由需求偏好相似導致的。基本觀點包括:國際 貿易是國內貿易的延伸,在本國消費或投資生產的產品才能 夠成為潛在的出口產品;兩個國家的消費者需求偏好越相 似,一國的產品也就越容易打入另一個國家的市場,因而這 兩個國家之間的貿易量就越大。(4) 經濟發展水平是產業內貿易的重要制約因素西方經濟學家認為,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產業部門內差 異產品的生產規模也就越大,產業部門內部分工就越發達, 從而形成差異產品的供給市場。同時,經濟發展水平不高, 人均收入水平也就越高,較高人均收入層上的消費者的需求 會變得更加復雜、更加多樣化,呈現除對差異產品的強烈需 求,從而形成差異產品的消費市場。當兩國之間收入水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