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_第1頁
語言學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_第2頁
語言學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_第3頁
語言學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_第4頁
語言學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語言學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高等學校中文系的課程,分文學和語言學兩大類,文學是 語言的藝術,它的思想感情是靠語言媒體傳播的。所以文 心雕龍把思想感情稱為“源”,而把語言媒體稱為“波”, 做出了 “沿波討源,雖幽必顯”的結論。我們對文學作品 的感受和鑒賞的深與淺,是由兩方面的因素決定的:一個是 對文學語言的把握能力,另一個是對生活的體驗能力。所以, 實際上,我們是在通過語言接受文學,又通過文學積累語言。 這里,我要講的是語言的學習問題。如何把別人的言語成果, 也就是表達完整思想感情的言語作品,變成自己的語言能力? 有兩個途徑:一個是感性的,那就是熟讀和背誦,用形成語 感來貯存。這種辦法不容易舉一反三

2、,積累的速度也比較慢。 另一個是理性的,把課文當成尋找例詞例句的倉庫,拆開來 講詞匯和語法規律。這種辦法會弄得“食理不化”,語言學 懂了一點,可能變得反而不會說話了,提高文學修養的目的 也付諸東流。在中文系,喜歡語言學的同學為數不多,主要 是因為語言學的教學內容是語言規律,形成規律以后的條文 有點像數學公式,是比較枯燥的。其實,從富有思想感情的 文學跨越到語言規律之間,存在一個語言現象。必須把握語 言現象,從現象到規律,才能深入把握語言規律的來源,在 理性的規律指導下,加速語感培養的質量和速度。從現象到規律,其實也就是語言學家研究語言、發展語言學的根本頁 1第方法。在可以說和不可以說以及如何說

3、的現象中,存在著規律。例 如:(1) “我削鉛筆”(2) “鉛筆,我削了”(3) “我削完了鉛筆“(4) “鉛筆讓(被)我削完了”(5) “這支鉛筆我削好了”或“這幾支鉛筆我都削好了 "(6) “這支鉛筆讓我削盡了”或“這幾支鉛筆都讓我削盡了 “(7) “我把鉛筆削" (8) “我把鉛筆削完了”或“我把幾支鉛 筆都削完了" (9) “我把這幾支鉛筆都削完了,(你慢慢兒 用吧)”(10) “這幾支鉛筆都讓我削完了,(下午再給你買)” 上面這10個句子,只有(7)不能說,其余都能說,但(3) 可以有兩種解釋:第一,我把幾支或一支鉛筆削得能用了; 第二,我把幾支或一支鉛

4、筆削到頭兒了。換上(4),就排除 了 “一支”只能是“幾支”,但仍有兩種解釋如果換上(5) (9),就排除了第二個可能,換上(6) (10),就排除 了第一種可能這里,哪些能說,哪些不能說,是人人都 可以感覺到的。哪些說得明白,哪些說不明白,只要稍作提 示,一般人也能很快感悟到,這些都是語言事實、語言現象。 但是,對這些現象加以解釋,說明為什么會產生這些情 頁2 第況,就涉及語言規律的探求了。這10個句子涉及的問題, 含有單數復數同形、施動受動同形的漢語特點,副詞和補語 的知識,“把”字句使用規則的知識,語境對語義作用的知 識,等等,語言學就在其中了。這說明,語法是抽象的,但 語法現象是具體的

5、、耐人尋味的。何況,純粹用語法結構規 律還講不清這個道理,必須跟語義結合,才形成語用規則。 語言規律是分解的,用做解釋時是綜合的。在什么多、什么少的現象中存在規律。文言文好像與白話文 有很大的距離,可是有一個現象應當一開始就引起學生的注 意:大量的語言事實證明,口語詞的構詞能量,往往低于來 自先秦文獻語言的文言詞。比較"豎”和"縱”、“丟”和“失”、“拿”和“取”等,即可看出:“豎”和“縱”在“垂直”(與“橫”相對)意義上 同義,而造成的雙音詞只有“橫豎”“豎立”兩個是結合得 比較緊密的;但“縱”當“垂直”講,卻造成了 “縱橫”“縱 貫”“縱深” “縱向”“縱隊” 等一系列

6、結合緊密的雙音詞。“丟"和“失"在“丟失”意義上同義。而“丟”在這個意義上組成的雙音詞只有“丟失”“丟棄”“丟掉”比較緊密。“丟人”“丟臉”的“丟”,“丟失”義已較淡化;大部分采用“丟失”義造的詞都用頁3第“失”不用“丟”,“失盜” “失明”“失戀” “失學”“失寵” “失效” “失勢”“失音” “失重” “失傳” “失主” “報失掛 失” “喪失”“損失” “流失”“遺失”“亡失”等都是典型的 現代漢語雙音詞。“拿”和“取”在“以手取物”意義上同義,而“拿” 在這個意義上幾乎沒有造成什么雙音詞,“取”則造成了 “取 代”“取舍”“奪取” “攻取”“獲取” “換取” “汲取

7、” “撈取”“獵取” “攝取” “索取對“提取” “攫取” “榨取”“牟取”這種情況所以普遍,一方面是因為口語的單音詞尚能獨立活 動,可以臨時組成詞組,不必凝固成詞;另一方面則是因為 口語詞是隨著白話文進入書面語的,歷史的積蘊程度較淺, 構詞的能量也就相對較低。這里蘊藏著本源詞的歷史形成的 規律。很多反常現象中存在著規律。例如:“救生”與“救死”在現代漢語里意義相同,但并非同一 結構。“救生”是“救而生之”即“救之而生之”的縮略,“救”是施動詞,“生”是使動詞,二者在古漢語中是動詞 性聯合詞組。同樣,“糾正”與“糾偏”在現代漢語里意義 相同,也不是同一結構。“糾正”是“糾而正之”的縮略, 也屬

8、施動與使動的聯合。越是在現代漢語里已經沒有造句能 產量的語法形式,在構詞法里越起作用。頁4第上面兩個詞匯現象還說明,不學文言,難以深刻理解白話。 不斷地從言語作品中鉤稽出富有規律的語言現象,在現象的 多次重復中發現規律,然后再去闡釋規律,這和不通過現象 就把赤裸裸的規律呈現出來,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培養 一種隨時觀察活生生的言語、從中捕捉規律的敏銳性,培養 一種“語言具有規律性”的觀念,一種尋求語言規律的意識; 后者則只能得到一些別人歸納好了的干巴巴的條文。前者把 課文也就是言語作品和語言規律融為一體,后者把課文拆成 零星語料變成例句,失去了那些積蘊在作品中的完整的思想 和豐厚的感情。語文教師的語言學修養一定要深厚,沒有深厚的語言學修養, 教學不可能豐富,更不可能有趣。語言學修養包括語言理論 的把握,發掘語言現象的敏銳,用前人已經總結出的規律來 生動地解釋語言現象的能力,以及在教學中發現新的語言學 課題并從事語言學研究的能力。修養,是大于知識的。王寧浙江海寧人,1936年出生。1958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 學中文系。現為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漢 字與中文信息處理研究所所長、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民俗 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