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態學教學設計_第1頁
普通生態學教學設計_第2頁
普通生態學教學設計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普通生態學教 學 設 計 (初稿 )張健華湖南文理學院20XX 年 1 月教案內容教學設計第一部分 緒論基本內容:計劃課時為 2.0一、生態學的定義二、生態學歷史、對象與范圍三、生態學的分支科學、交叉學科四、生態學發展動態五、生態學的研究方法新課導入:從理解生命活動過程入手, 分析任何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需要從環境中獲取資源,環境對生物而言就是資源的同意語;在這種情況性生物就與環境產生了生態關系;生態學就是研究這種關系的一門科學。教學重點:生態學的本質與內容:環境對生物的決定和塑造作用,生物對環境的適應;適應環境的生物對環境的改變作用。教學難點:展開問題的思路:不同歷史時期生態學的研究方法論:觀

2、察法;實驗法生態學研究對象的科學研究的基本思路。擴大與解決人類生教學內容解析(概念、原理、范例) :存發展問題的關聯主要概念: 生態學 生物環境 非生物環境 種群 群落 生態性系統 生物圈 進化生態學 化學生態學 GAIA 學說內容分析:生態學的定義參與性討論:介紹生態學的概念。 應包括不同作者的定義, 但應該對最為簡單的、如何認識社會最為廣泛采用的定義有肯定的贊同。生態化、生態社會生態學研究歷史、對象與范圍簡單介紹生態學的發展歷史,以及在各個階段的研究的中心內容。化?如何認識生態重點介紹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學和生物學其他學生態學的分支科學、交叉學科科在認識論上的異1. 分枝學科同?2. 與生物

3、學分支學科的交叉;3. 生態學在生命科學體系中的應用性學科;4. 生態學與自然科學相關學科的交叉;5. 生態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生態學的發展動態1. 作為基礎科學的生態學的發展動態;2. 生態學應用領域及其應用學科的發展動態;3. 生態哲學、生態智慧生態學的研究方法1. 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2. 生態學的觀察、實驗3. 生態學如何以小見大:樣方技術,取樣技術本章小結:生態學是什么? 研究對象,概念,分支學科,交叉學科 形成和發展; 主要的歷史階段,代表性任務,重要學術著作 現狀如何? 對象變化;手段變化;范圍擴大如何學習?課外作業:1、什么是生態學?你認為生態學的本質是研究什么?2 、生態

4、學的研究層次有哪些?這些層次在生態學不同的發展時期各 有哪些偏重?3 、生態學的發展分為那幾個時期?各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哪些? 各時期的研究對象有什么特點?4、現代生態學的發展有哪些特點?如何認識“生態學的社會化、生 態學必須科學化”?建議讀物:1、尤金 ·奧德姆著 ,. 1988. 生態學基礎 . 高等教育出版社2、孫儒泳,李博,諸葛陽,尚玉昌編 . 1992. 普通生態學 . 高等教育 出版社 , 1-103、李博主編 . 1999. 生態學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啟發思考:目前人類面臨 的資源環境問題為 什么需要生態學來 進行引領?教案內容教學設計第二部分 個體生態學

5、基本內容:計劃課時為 7.一、生物與環境3 學時二、能量環境2 學時三、物質環境2 學時新課導入:從自然界中獲取物質和能量構建自身是生物生長發育的必然過程,認識自然界生物可利用物質和能量的狀態、性質、數量、時間和空間的變化,是生態學研究的基礎。這些能量和物質以及影響能量和物質的因素及其對生物的影響就構成了個體生態學的研究內容。教學重點:生態因子作用的特點:綜合、主導、限制、直接 / 間接、階段性、不可替代和相互補償光、溫、水、土對生物有什么用?生物如何獲得取這些資源?正常條件下生物如何適應(時間、空間變化)?太多、太少將產生什么影響?生物如何適應? 形態結構、生理生化、行為適應教學難點:生物的

6、適應組合;適應輻射教學內容解析(概念、原理、范例) :主要概念: 物種(種), 種群,環境 生態因子 環境因子主導因子 最小因子法則 耐受性法則 限制因子 生態幅 適合度指示生物 馴化 休眠 滯育 內穩態 陽性植物 葉面積指數 光飽和點 晝行性動物 光周期現象 短日照植物 Bergman 規律 Allen規律 三基點 活動積溫 物侯 少漿液植物 恒滲植物 團粒結構內容分析:第一章 生物與環境時間分配本章介紹環境因子(生態因子)的定義。并解釋在環境學中與生態180 分 鐘學中“環境”概念上的差異(范圍的限定) 。本章介紹環境因子作用的規律, 其中包括生態學的一些基本定律 (或展開問題的思路:規律

7、)。包括許多生態學最基本的理論問題。講述生態因子:根環境、環境因子及其類別據三基點展開;1、環境的概念,環境因子與生態因子講授生物的適應:2、非生物因子與生物因子 3、直接因子和間接因子 4、大環境、小環境;內環境與外環境 生態因子作用的規律 生態因子作用的綜合性 非等價性,主導因子 不可替代性與互補性 限制作用:最小因子法則 / 耐受性法則;三基點 生物對環境因子的適應途徑1、形態適應 2、生理適應:馴化;內穩態機制 3、行為適應:休眠、遷徙、滯育等。 生物的適應組合 適應的遺傳基礎 (稍提即可) 第二章 能量環境 本章介紹組成能量環境的光因子與溫度因子的定義。 本章介紹光因子的生態作用和溫

8、度因子的生態作用。一、光因子 陸生環境中的光因子 光在時間和空間的上的分布特點 光強度對植物的生態影響 陽性植物、陰性植物 光補償點、飽和點 光照強度對動物的影響 光的周期性變化對動物和植物的生態效應 水生環境的光因子 水體光的分布特點 水生生物對光的適應 二、溫度因子溫度的分布特征與生態意義 溫度的分布特征 溫度的生態意義:代謝;分布 溫度對生物分布和生命活動的影響 極端低溫 / 高溫對生物的影響生物表現的形態適應:動物表現的形態適應BERGMA規N 律;ALLEN規律等 生物表現的生理適應:極端高溫對生物的影響與生物的生理適從形態、生理生化、 行為等方面展開參與性討論:4 、什么叫生理 分

9、布區和生態分布 區?二者的區別和 聯系是什么?5 、大環境和小 環境對生物的生態 效應有何不同?舉 例說明。120 分 鐘應 生物表現的行為適應 溫度與生物的發育:有效積溫;物候第三章 物質環境一、水因子水的分布與水因子的生態意義1、水陸環境的主要差異2、水的理化性質3、水的生態意義(組份,代謝介質,分布,形態塑造)生物對水因子的適應1、水、陸生植物對水因子的適應(1)水生植物(2)陸生植物2、動物對水因子的適應( 1)水生動物的滲透壓調節(2)陸生動物對干旱的適應(3)適應組合二、大氣因子 大氣因子的組成 大氣因子的生態意義 大氣因子對生物的影響 生物對大氣因子的適應三、土壤因子1、土壤的生

10、態意義2、土壤的物理性質對生物的影響3、土壤的化學性質對生物的影響4、土壤環境與動物的適應四、火因子1、火燒的影響及其生態作用2、植物 / 動物對火因子的適應五、風因子1、風因子的影響及其生態作用2、植物 / 動物對風因子的適應六、人類活動對生物的影響 人類活動對生物的積極意義:選擇 伴人適應與進化120 分 鐘啟發思考: 生物對 環境 因 子的適應特征、現 狀的分布與地球歷 史變化過程有什么 聯系?人類是 如何 干 擾和影響生物適應 環境的? 人類活動對環境因子的改變: 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 人類活動對生物的生態影響本章小結: 生態因子的特點及其對生物的影響方式; 生物對生態因子的適應課外作業

11、:1、生態因子一般被分為哪五大類型?哪些是直接作用?哪些是間接 作用? 生態因子作用有什么特點?2 、Liebig 的最小因子法則和 Shelford 的耐受性法則分別是說明生 態因子作用的什么特點?生物的耐受曲線在生態幅寬狹不同的生物中, 其圖形上有什么特點?3 、多個生態因子的綜合作用對生物的適合度有何影響?請舉例說 明。4 、生物對生態因子的限制作用的調整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它們分 別是對哪些生態條件的適應?具有哪些生態意義?5 、內穩態生物和非內穩態生物在適應環境的方式、能力上有何差 異?內穩態生物如何保持其穩態機制的?6 、舉例說明什么是適應組合?生物為什么要出現適應組合?7 、光在

12、時間和空間上的配置對植物和動物產生哪些影響?它們又是 如何適應這些變化的?8 、溫度有哪些生態意義?低溫和高溫對生物會產生哪些影響?植物 和動物如何在形態、生理、行為上進行適應?為什么溫度能夠限制生物 的分布?9 、什么叫有效積溫?利用它在實際生產中有哪些價值?10 、水環境和陸生環境有哪些不同? 植物在適應方式上又有何不 同?11 、 水生動物和陸生動物在對水因子方面的適應中主要面臨哪些矛 盾?它們又如何適應?12 、 水體介質及其低氧環境對生物的形態和結構及其能量耗散產生 哪些影響?13 、鹽堿土對植物有哪些不利影響?鹽土植物對植物的適應方式有 哪些?建議讀物:1、尤金 ·奧德姆

13、著 ,. 1988. 生態學基礎 . 高等教育出版社2、孫儒泳,李博,諸葛陽,尚玉昌編 . 1992. 普通生態學 . 高等教育 出版社 , 11-513、李博主編 . 1999. 生態學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0-424、周曉峰主編, 1999. 中國森林與生態環境。北京:中國林業出版 社。5、任海,彭少麟, 2001. 恢復生態學導論。北京:科學出版社。 . 6、Walter Larcher (翟志席、 郭玉海等譯) ,1997. 植物生理生態學。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7、Barbour M.G., Burk J.H., Pitts W.D., Gilliam F.S. and

14、Schwartz M.W. 1999. Terrestrial Plant Ecology.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教案內容教學設計第三部分 種群生態學基本內容:計劃課時為 8.一、種群及其基本特征4 學時二、生物種及其變異與進化自學三、生活史對策2 學時四、種內與種間關系2 學時新課導入:種群是生物物種在自然界存在的形式和基本功能單位,探討物種數量、質量、分布、發展動態是種群生態學的核心,也是生態學的核心內容之一。教學重點:種群增長模型 (與密度相關的) ; 種群調節方式(假說) ;繁殖成效 親本投入、繁殖成本;繁殖格局:一次與多次,生活年限和繁殖;繁殖策略:

15、 K 選擇和 r 選擇; R-C-S 型生活史式樣;生物的性行為: 有/ 無性生殖;性別系統,婚配制度;他感作用;性選擇。種內關系:密度效應 最后產量衡值法則, 3/2 自疏法則;種間關系:競爭和生態位, 植物的防衛作用;植物與食草動物之間的協同進化教學難點:種群的遺傳變異,物種的形成與分化教學內容解析(概念、原理、范例) :主要概念: 構件 單體生物 構件生物 密度 年齡結構 性比植物的建筑學結構 生命表 凈生殖率 內稟增長率 瞬時增長率 周限增長率 環境阻力 環境容量 最大連續產量 水華 時滯效應生態入侵 基因庫 遺傳漂變 瓶頸效應 建立者效應中性學說 配子選擇 親屬選擇 群體選擇 性選擇

16、 漸變群 工業黑化 適應輻射 r-K 連續體 社會等級 領域性 親代投入 利它行為 協同進化 生態位 ZNGI 他感效應 (異種抑制效應) 偏利共生互利共生內容分析:第一章 種群及其基本特征一、 種群的概念種群的定義、種群在不同學科中的稱謂。種群定義所表現的時空、 遺傳和數量特征。二、 種群的各種參數 種群大小與密度 種群的分布,種群分布的判斷 種群概念的擴展:單體生物與構件生物,構件 種群的結構特征:年齡結構與性比三、種群動態 生命表與種群動態參數 生命表的編制;靜態生命表與動態生命表; 研究種群動態的參數 生命表的分析 種群增長率 r/ 內稟增長率 rm/ 瞬時增長率 周限增長率 生存曲線

17、種群動態的模型研究 指數增長模型 LOGISTIC 增長模型 與密度有關的不連續增長模型 具時滯效應的、與密度有關的不連續增長模型 四、自然種群的數量變化 季節性增長 周期性波動 種群大爆發與種群的滅亡五、種群調節 種群調節概念 種內競爭 動物與植物種內競爭的差異 種群調節各學說簡介與評價第二章 生物種及其變異與進化 一、種群遺傳學基本概念 種、種群和進化 遺傳和變異時間分配240 分 鐘 ,展開問題的思路: 圍繞種群的關鍵問 題:有多少?在哪 里?什么因素影響 和決定了它的多少 和分布?以后將發 生什么變化?自學 哈迪魏伯格原理二、生物的進化要素 突變和重組 自然選擇 基因流動 隨機遺傳漂變

18、種群內遺傳平衡多態現象三、物種的形成 物種形成過程 物種形成機制 種的形成方式第三章 生活史對策120 分 鐘 生活史對策定義參與性討論: 能量權衡原則比較分析 r 選擇和 K r 和 K對策選擇的異同點, 并根 C、 S 和 R對策據他們的特點說明在其它生活史對策生物保護中應采取的對策。第四章 種內種間關系120 分鐘一、種間競爭1、種間競爭模型理論分析重點: Lotka-Voltarra 模型生態位與競爭 Tilman 模型種群遺傳結構2、競爭排斥原理對種群數量的3、生態位理論影響4、自然種群的種間競爭表現適應與生活史二、捕食關系對策1、捕食關系的概念:廣義與狹義的概念最大可持續產2、種間

19、競爭模型量與人類的合Lotka-Voltarra 捕食模型理利用 自然界捕食關系的表現 捕食關系在生物控制中的作用: Holling 反應的應用參與性討論:三、寄生關系結合生態位和資源利 有關寄生的各種概念:寄生、擬寄生、內 / 外寄生用曲線說明資源供給 寄生作用與協同進化和生態位幅度與競爭四、其它種間關系的關系。 互利共生 種間關系的各種表現與實際判斷問題 五、種群的行為植物種群的密度效應 最后產量恒值法則與 -3/2 自疏法則 動物種群的各類社會行為及其生物學意義 啄序 社群等級 領域行為行為的適應性和遺傳性 家系選擇和集團選擇 本章小結:種群的數量(時間) 、種群在空間上的分布、質量、

20、種群的動態變化種群的適應(生活史) :大小、生長發育、繁殖和擴散 課外作業:1、為什么說種群是物種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單位和進化單位?2 、種群的密度和分布有什么區別和聯系?種群的不同分布形式對種 群的發展各有哪些影響?3 、動態生命表和靜態生命表有哪些不同?如果研究一個區域的人口 的發展動態,你認為兩種生命表各有何優劣點?4 、關鍵因子分析是怎樣反映環境因子對種群發展影響的?5 、比較分析種群增長的非密度制約指數增長模型 (離散型和連續型) 、 密度制約增長模型(離散型和連續型)成立的條件和建模的要求,各模 型具有哪些生態學意義。6、比較分析自然選擇和遺傳漂變對種群進化的作用特點。7、自然選擇

21、按照選擇的結果分為哪種類型?并舉例說明。 8、物種的形成為什么要經過生殖隔離?生殖隔離有哪些形式和方 式?9、有性生殖和無性繁殖在生態適應中各具有什么利弊?為什么大多的植物都選擇雌雄同株的性別系統?10、領域性行為和社會等級對于生物適應環境有何積極意義?11、根據 Lotka-V olterra 中間競爭的模型, 說明競爭排斥和共存的條 件。12、根據 Tilman 的 ZNGI 模型說明植物競爭的特點及其相互排斥和 共存的條件。啟發思考:結合植物和動物 在結構組成和生 活特性的特性, 說明植物種群和 動物種群的在研 究方式上應有的 特點。競爭、寄生等生 物之間的關系為 什么最后并不發 展到完

22、全消滅另 外一種生物的地 步?這些對人類 社會有什么啟 示?13 、 利用有關模型說明動物捕食者和獵物之間的周期性數量波動。14 、植物對食草動物的取食有哪些適應機制? 二者之間是如何協同 進化的?15、寄生生物如何適應寄生生活的?二者之間是如何協同進化的?建議讀物:1、尤金 ·奧德姆著 ,. 1988. 生態學基礎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孫儒泳,李博,諸葛陽,尚玉昌編 . 1992. 普通生態學 . 高等教育 出版社 , 52-1273、李博主編 . 1999. 生態學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43-1114、周曉峰主編, 1999. 中國森林與生態環境。北京:中國林業出版 社。

23、5、任海,彭少麟, 2001. 恢復生態學導論。北京:科學出版社。 . 6、Walter Larcher (翟志席、 郭玉海等譯) ,1997. 植物生理生態學。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7、Barbour M.G., Burk J.H., Pitts W.D., Gilliam F.S. and Schwartz M.W. 1999. Terrestrial Plant Ecology.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教學設計計劃課時為 5.3 學時2 學時自學時間分配教案內容第四部分 群落生態學基本內容:一、群落的組成與結構二、群落的動態三、群落的分類與排序新課導

24、入: 生物群落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物成分,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承擔調 節者的作用。群落的物種組成狀況如何,物種是如何分布和配置的?將 向什么方向發展,構成群落生態學的研究重點。教學重點: 群落的物種組成:種類組成;種類數量特征;種間的關聯 群落的結構:生活型 垂直結構(層片;層次) ;水平結構(鑲 嵌性);外貌;季相 群落交錯區,邊緣效應影響群落結構的因素(競爭,干擾,空間異質性,遷入遷出(島嶼 生物學效應)群落的動態:演替 演替系列,演替頂級 影響演替的因素:內因 植物的繁殖體 動物活動 生物關系改變; 內部環境改變;外因: 外接環境改變,人類干擾演替與功能:植被去除、植被恢復、生物調節教學難點

25、:島嶼生物學理論;演替頂級理論和學說;群落的分類與排序教學內容解析(概念、原理、范例) :主要概念: 群落 群落交錯區 機體論學派 個體論學派 優勢 種 建群種 顯著度 (相對)多度、密度、蓋度(比) 頻度 優勢度 重要值 IV SDR 生物多樣性 生活型 生活型譜 等生活型線 生態 等值種 垂直結構 外貌 層片 季相 邊緣效應 同資源種團 等 價種 抽彩式競爭 MacArthur 平衡說 空間異質性 演替 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群叢 群系 植被型 緯向地帶性 經向地帶性 垂直地帶 性 三向地帶性 潮間帶內容分析:第一章 群落的組成與結構180 分 鐘 ,一、生物群落的概念理論分析角度:二、生物

26、群落的物種組成從進化的角度認 物種的不同性質:優勢種、建群種等識群落的物種組成 物種多樣性及其相互關系;(3) 物種多樣性的度量從資源的角度認三、群落的結構特征識群落的物種構成群落的結構單元現狀。生活型及其劃分層片及其劃分參與性討論: 群落的空間結構島嶼生物群落的結構 群落的營養結構取決于哪些因素?島群落的時間結構嶼理論對自然保護區四、影響群落的結構的要素的建立具有什么啟 競爭示? 捕食 干擾 空間異質性五、島嶼生物學現象,島嶼生態與自然保護第二節 群落的動態180 分 鐘一、群落短期動態 晝夜變化參與性討論: 季節變化與年變化群落演替方向受控于二、群落的演替哪些因素?單元頂級 群落演替的概念

27、論、 多元頂級論和頂 定義級格局說等演替理論 影響演替的內、外因素分析之間有哪些區別和聯 群落演替的類型劃分系? 原生演替與次生演替 演替的其它劃分方法與類型 三種不同的演替頂級理論第三章 群落的分類 群落分類方法 群落分類排序本章小結:啟發思考:群落 是怎 樣 形成 的?怎樣才能構成一 個群落?生態修復中 構建人工群落應該注 意哪些問題?群落的物種組成:種類組成;種類數量特征;種間的關聯 群落的結構:生活型 垂直結構(層片;層次) ;水平結構(鑲 嵌性);外貌; 季相 群落交錯區, 邊緣效應 影響群落結構的因素 (競 爭,干擾,空間異質性,遷入遷出(島嶼生物學效應)群落的動態: 演替 演替頂

28、級 單元頂級、 多元頂級、 頂級格局; 波動影響演替的因素: 內因: 植物的繁殖體 動物活動 生物關系改變; 內部環境改變; 外因: 外接環境改變,人類干擾演替與功能:植被去除、植被恢復、生物調節群落的分類與排序: 分類 群落是自然單位, 可以分類 分 類單位;排序 連續變化的 排序的原理和方法 課外作業:1、群落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它和種群有哪些區別和聯系?群落的性 質如何?2 、何為趨同適應、趨異適應?它們分別產生怎樣的生態現象?(同 種群部分結合起來)3 、何為 Raunkiaer 頻度定律?它說明了什么?4 、生物多樣性包含哪些層次?多樣性描述的指數常用有哪些?生物 多樣性由哪些因素決定

29、的?5 、比較分析層片和層次的生態含義及異同點。6 、一定地區代表性的葉子大小能說明該地的哪些環境條件?為什 么?7 、競爭是如何影響植物和動物群落結構的?8 、何為空間異質性?它對群落的結構產生怎樣的影響?13 、英美學派和法瑞學派在群落研究中各有哪些主要區別?14 、群落的分布取決于哪些條件? 為什么云南具有眾多的植被類 型?15 、山地垂直帶譜和緯向的水平帶譜之間具有哪些聯系和區別?16 、區別地球各植被類型的環境特點和群落主要特征及分布區域。建議讀物:1、尤金 ·奧德姆著 ,. 1988. 生態學基礎 . 高等教育出版社2、孫儒泳,李博,諸葛陽,尚玉昌編 . 1992. 普通

30、生態學 . 高等教 育出版社 , 128-1953、李博主編 . 1999. 生態學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12-1964、周曉峰主編, 1999. 中國森林與生態環境。北京:中國林業出版 社。5、任海,彭少麟, 2001. 恢復生態學導論。北京:科學出版社。 .6、Walter Larcher (翟志席、 郭玉海等譯) ,1997. 植物生理生態學。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7、Barbour M.G., Burk J.H., Pitts W.D., Gilliam F.S. and Schwartz M.W. 1999. Terrestrial Plant Ecology. Addi

31、son Wesley Longman Inc.指導學生探討的問題:1. 把描述群落中物種質量和數量特點(單一指標和綜合指標)的參 數綜合起來,分析這些參數是怎樣反映群落性質的。2. 根據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因素分析云南為什么是一個生物多樣性 區域?3. 理解物種的組成特點和群落結構特點的關系。4. 群落交錯區具有什么樣的特點?為什么?5. 隨意把幾種生物放置到一個區域中,能否形成生物群落?為什 么?如何理解生物群落是生物之間相互作用、 生物與環境之間協 調統一、經過一定歷史過程后的整體?6. 根據地理因素(三向)水熱配置生物分布這個思路,分 析世界植被分布的大體特點和群落特征。7. 根據地理因素(

32、三向)水熱配置生物分布這個思路, 我國植被分布的大致特點。教案內容教學設計第五部分 生態系統基本內容:計劃課時為 6.一、生態系統的一般特征2 學時二、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2 學時三、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2 學時四、地球上生態系統的主要類型及其分布自學新課導入:生態系統是自然界存在的基本狀況和功能單位。任何認識自然、保護自然都要以生態系統為切入點展開工作。作為一個系統,要認識他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由什么組成?教學重點:生態系統結構:三大功能類群無機環境 食物鏈、食物網生態系統的動態及調節: 負反饋、生態平衡生態系統的功能:物質生產(初級生產、次級生產) 、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33、 、信息傳遞等生態系統的分布規律及主要類型特征生態系統的類型:陸地生態系統(溫度和水分 緯度、經度、高度): 森林(雨林、 常綠闊葉、 落葉闊葉、 針葉)、草地、荒漠; 水域(河流、湖泊、濕地沼澤) 、(紅樹林、河口、大洋)教學難點: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的功能;生態系統的結構與生態系統的功能關系;生態系統的動態變化與演替教學內容解析(概念、原理、范例) :主要概念: 生態系統 =生物地理群落 生產者 消費者 分解者食物鏈 食物網 營養級 生態金塔 Lindeman 效率 生態效率生態平衡 負反饋 生態危機 初級生產 次級生產 生物量 潛蒸發蒸騰( PET) LAI 礦化作用、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34、庫 流通率 周轉時間 生物放大作用 (擴大) 濕地、富營養化、赤潮內容分析:第一章 生態系統的一般特征 一、生態系統的概念 生態系統的定義 生態系統的特征二、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生態系統的非生物成分 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三、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 三大功能類群 食物鏈和食物網 營養級和生態金字塔 四、生態系統的調控 生態系統的動態 生態系統的平衡 系統生態學及其研究方法簡述第二章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一、生態系統的生產 初級生產初級生產的相關概念 生產力、生產量與生物量 初級生產的測定 初級生產的影響因素 不同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 次級生產 生態系統中的次級生產 次級生產過程與測定 陸地和海洋中動物的

35、次級生產量 二、物質的分解的概念及其意義 生態系統中物質分解的概念 分解過程與生物 影響物質分解的因素三、能量流動 生態系統的能流概念 能流及相關概念時間分配 120 分 鐘 , 展開問題的思路: 從進化的角度 理解生態系統的狀 態和結構;從生態 系統平衡原理理解 人類干擾影響生態 平衡的方式 120 分 鐘 , 啟發思考:能量是如何進入 生態系統中的? 植物在維持生態 系統功能平衡中 具有哪些作用? 參與性討論: 結合生態系統的生態 效率,分析解釋為什 么一般營養級個數限 于 3 到 5 個? 恒溫動物和變溫動物 在次級生產中分別具 有哪些差異? 生 生態系統中的能流規律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分

36、析及模型第三章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一、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及相關概念 二、物質循環的類型及特點 水循環 碳循環 氮循環 其他循環第四章 地球上主要生態系統類型和分布一、生物圈 二、生態系統分布格局 地帶性分布的成因分布的規律三、生態系統類型 森林生態系統 草原生態系統 荒漠生態系統 淡水生態系統 海洋生態系統 農田生態系統 城市生態系統本章小結:生態系統結構:三大功能類群無機環境 食物鏈、食物網 生態系統的動態及調節: 負反饋、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的功能:物質生產(初級生產、次級生產) 、能量流動、物 質循環、信息傳遞、生態系統的類型:陸地生態系統(溫度和水分 緯度、經度、 高度): 森林(雨林

37、、常綠闊葉、落葉闊葉、針葉) 、草地、荒漠;水域 (河流、湖泊、濕地沼澤) 、(紅樹林、河口、大洋) 課外作業:1、何為生態系統?它具有哪些特征?為什么要從生態系統的角度研 究生態學?2 、生態系統的功能類群分為哪幾類?各具有什么作用?各包括哪些120 分 鐘理論分析步驟:從生物地球化 學循環的角度認識 全球變化的機理 比較分析生物地球化 學循環三大類型的特 點,并分析人類經濟 生活中對它產生怎樣 的影響?生物類群?它們是通過怎樣的方式聯系成為一個功能整體的?3 、食物網分為哪幾種類型?各自在不同的生態系統中具有哪些特 點?4 、初級生物量和生產量之間具有怎樣的關系? 這個關系在實踐中 具有哪

38、些運用價值?5 、影響初級生產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初級生產?6 、何為富營養化?具有哪些危害?它是如何產生的?如何防治?7 、初級生產量有哪些測定方法?各用在哪些生態系統中?8 、圖解次級生產過程的一般模式, 并根據該模式分析農業生產中提 高農副產品產量的可能途徑。9 、生態系統的物質分解包括哪些過程?分解的生物類型有哪些方 面?各具有什么特點?10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具有哪些區別和聯系?11 、圖解一個食物網中的一個營養級能量流動的狀況;分析為什么 復雜的生態系統中的能流的效率更高? 建議讀物:1、尤金 ·奧德姆著 ,. 1988. 生態學基礎 . 高等教育出版社2、

39、孫儒泳,李博,諸葛陽,尚玉昌編 . 1992. 普通生態學 . 高等教育 出版社 , 196-2683、李博主編 . 1999. 生態學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7-3074、周曉峰主編, 1999. 中國森林與生態環境。北京:中國林業出版 社。5、任海,彭少麟, 2001. 恢復生態學導論。北京:科學出版社。 . 6、Walter Larcher (翟志席、 郭玉海等譯) ,1997. 植物生理生態學。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7、Barbour M.G., Burk J.H., Pitts W.D., Gilliam F.S. and Schwartz M.W. 1999. Terr

40、estrial Plant Ecology.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第六部分 應用生態學基本內容:一、 環境污染與生態監測二、 生物資源管理三、 有害生物防治與管理四、 楞持續發展與生態恢復新課導入:人類在不同歷史時期科技水平不同,對自然界的需求不同,對自然 界的影響和干擾方式不同,從而在資源利用、對環境的擾動形式不同, 從而出現不同時期的資源和環境問題。目前,人類社會進入一個全面的 資源和環境危機時代, 根據生態規律辦事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教學重點:1、全球變化產生成因及其研究的意義;2、生物多樣性的類型、成因、保護的意義;3、自然保護區規劃的基本原

41、則; ( Single Small Or Several Small ; SLOSS)4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可耗竭資源的最優利用;我國可持續發 展中的三大問題(人口、農業、環境保護) ;5 、受損生態系統及其恢復的措施; (生態工程)6 、生態風險評估的步驟,方法;7、生態規劃的特點及其原則;生態規劃的程序和主要工作內容 教學難點:遺傳多樣性分布特點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原理;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評估理論與方法;病蟲害防治與抗藥性形成 教學內容解析(概念、原理、范例) :主要概念: 全球變化 生物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 態系統多樣性、景觀多樣性) 、原地保護、遷地保護、可持續發展

42、、生態 恢復(恢復生態學) 、生態工程、生態風險評估、生態規劃、環境容量、 生態適宜度 環境污染 生態破壞 溫室效應 臭氧洞 煙霧事件 光化學霧 酸雨 懸河 水體富營養化 土地承載力 赤潮 生態農業 人口老齡化 資源承載力計劃課時為 4.內容安排:展開問題的思路:環境污染從資源承載力方生態監測面分析人口與資源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關系;有益生物資源管理從生物地球化學人口管理循環的角度分析環有害生物防治境容量問題。可持續發展理論分析步驟:生態恢復生態系統健康本章小結:生態系統服務人類社會需要的資源環境、資源、農業、人口、城市全球變化、 生物多樣性保護、 可持續發展、 生態恢復 (生態工程) 、與環境服

43、務生態風險評估、生態規劃參與性討論:課外作業:人類如何才能真正1、當今人類面臨哪幾大問題?它們是如何產生的?做到可持續發2 、環境問題包括哪兩個方面?在世界、 我國以及云南各具有怎樣的展?特點?如何科學地防治病12 、為什么要大力保護生物資源?如何保護?蟲害?13 、農業生態系統具有什么特點?我國的社會條件要求我國走怎樣的農業發展道路?生態農業具有什么特點?為什么要在我國大力推進和啟發思考:發展生態農業?如何真正地保護生14 、過大的人口是怎樣影響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的?物多樣性?15 、我國人口數量控制對策包括哪兩個方面?如何從種群生態學的如何真正地保護環角度理解我國現行的人口數量控制對策?境?

44、建議讀物:1、尤金 ·奧德姆著 ,. 1988. 生態學基礎 . 高等教育出版社2、孫儒泳,李博,諸葛陽,尚玉昌編 . 1992. 普通生態學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69-3223、李博主編 . 1999. 生態學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331-3984、任海,彭少麟, 2001. 恢復生態學導論。北京:科學出版社。 .第七部分 現代生態學基本內容:一、 分子生態學二、 景觀生態學新課導入:人類在不同歷史時期科技水平不同, 對自然界的探索層次不一樣。 20 世紀末期受到國際國內廣泛關注的分子生物學領域也與生態學進行了融 合,而以更高層次水平上的生命體系的組織結構生物圈也與生態學

45、搭了 了橋,從而使生態學在原有的個體、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這 4 個基本 層次上向上下兩個方向伸入,形成了分子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甚至生 物圈或宇宙生態學。教學重點:1、分子標記技術2 、生物對逆境協迫的分子水平適應3 、親緣地理學教學難點:分子標記技術;教學內容解析(概念、原理、范例) :主要概念: 分子標記、 PCR技術、逆境協迫、基因流、親緣地理學 內容安排:第一章 分子生態學 分子標記 生物對逆境協迫的分子水平適應 生物種群的分子生態學 親緣地理學第二章 景觀生態學 景觀與景觀生態學的概念 景觀結構 景觀功能 景觀生態學的一般原理計劃課時為 3.2 學時2 學時120 分 鐘展開問題的思路: 從轉基因作物方 面分析分子生態學 的發展前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