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城市景觀中的視覺秩序_第1頁
解讀城市景觀中的視覺秩序_第2頁
解讀城市景觀中的視覺秩序_第3頁
解讀城市景觀中的視覺秩序_第4頁
解讀城市景觀中的視覺秩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解讀城市景觀中的視覺秩序 周鴿 杭州師范大學 摘要:城市景觀,作為一種物質的表現的方式,是一種可以看到、感覺到的物質形態,也是一個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水平的體現。本文從城市景觀設計視覺秩序的所出現的誤解的現象、原因、視覺秩序的重要性及解決的辦法等幾個方面論述了城市景觀設計中的視覺秩序。關鍵字:城市景觀;視覺秩序; key words:city landscape ; visual order ;一、引言針對中國高速發展的城市化運動,城市景觀的變化也體現了一個城市文明和品味的提升。在文明和美化的名義下,城市的整治的工作在全國不同的城市陸續展開灌注的是視覺上的“文明與美”的理解。在展開的同時也帶

2、來的一系列的問題,也就是把視覺秩序理解為視覺感受的統一性。因此本文提出“視覺秩序對城市景觀設計的重要性以及視覺秩序所隱藏的文化價值”等來解讀城市景觀中的視覺秩序。二、視覺秩序的提出及概念界定1.視覺秩序的提出以及產生的歷史背景 “視覺秩序”這一概念的是奧地利建筑師和景觀規劃師卡米羅·西特 (camillo sitte ,18431903年)在1889年著的城市藝術(the art of building cites)一書中提出的。在工業革命之后,因為設計師們過分的強實用功能和生硬的規劃,造成七拼八湊的物質面貌城市景觀設計,而對傳統城市的極大沖擊以及當時建筑師和規劃師日漸分離,西特提出

3、:“建筑師的責任是使規劃與建筑協調一致,城鎮設計除了技術問題,還有藝術問題。”他反對以“現代化”的名義搞大拆大建,或從圖紙美學出發追求刻板的網格式的規劃,主張建筑師應重視外部空間的研究,城市規劃中應分清交通干道與步行街的不同作用。 梁雪 肖連旺.城市空間設計【m】.2000-101960年,凱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city)中。已經開始將城市景觀同人們在城市中的體驗與人們的行為心理結合起來。幾乎同一時間,英國的戈登·卡倫(gordon cullen)在1961年出版的城鎮景觀(townscape)中,卡倫從視覺、心理以及設計

4、內涵等方面系統的論述了視覺秩序對城市景觀的重要性。其中,卡倫強調的視覺秩序是秩序的整體連續性,是人對秩序的動態感受。 (英)戈登·卡倫.王玨譯.出版社【m】.2009-01-01 秩序是指有條理的狀態 姚寧.美的視覺秩序【j】.教學相長.2006-06。如我們的心跳、呼吸、作息、思維反應速度等等。視覺秩序是由可視形象同感覺它的人之間產生的相互關系所形成的。景觀中的視覺秩序與其本身的藝術形式是相聯系的。城市景觀設計的發展與其它藝術形式的發展是緊密聯系的,因為它本身的復雜性決定了它所具有的藝術形式是綜合的。換句話說,城市景觀設計是一種集體藝術。在本文中,所理解的視覺秩序不僅要滿足平面中點

5、線面的美學關系,畫面空間感上前后、主次等關系,同時也要滿足其功能性和文化內涵。城市景觀中的視覺秩序是人對景觀的感受,又是與時間相關的一種秩序。 城市景觀不僅僅是一個的空間而是有人活動構成的綜合的社會場所。城市景觀是與人相關的四維的結構,建構的目的是為人民大眾服務。因而城市景觀的創造必須和人的真實感受結合起來,否則就成了只有表象特征的景觀形式。三、現實生活中現象的分析及原因 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的“視覺秩序”整治在許多地方開展。如大型的基礎性的就由大拆大建、高樓聚集、成片開發,新區平地而起等組成,而無法拆建的地帶除了貼瓷磚、刷油漆,就是對街道或者公園進行景觀硬質景觀統一等手段進行修補美化。這些修

6、補也許改變這個場所原有氣質,破壞了原有的審美情趣,力求所達到的是視覺上的統一。離我生活最近的社旗古鎮,為了達到視覺的統一,將原有古街道兩邊的建筑重新進行了整修,就是所謂的“修舊如舊”,雖然說建筑的形式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但是它卻失去了原有街道的味道。街道變得整齊劃一,街道上沒有往日流動的商販,沒有了所謂的“亂七八糟”的宣傳的“旗幟”式的招牌。這一系列的整治確實從形式上得到了統一,但是卻失去古街道的活靈魂。 物質結構是社會生產力的一種體現,但相對于人這一因素來說也是相對固定的。在這種情況下,人是景觀中的主要角色,沒了人的活動,景觀設計的意義也就消弱了。在景觀設計中,如果強調的是新潮、是概念,或者

7、追求的是設計所含的科學技術的成分,這就偏離了設計最初為人設計的目的,或者根本就忽略人這一角色在景觀中重要性,這樣的設計也就成了見物不見人的設計。這種無視人的設計是造成視覺秩序誤區的原因之一。在城市景觀進行二次整修的背后發生了城市景觀裝飾運動。城市裝飾運動直接地化為視覺的美化,而視覺的美化被簡單地化為形式上的統一。所有的房屋必須被穿上“城市美化”的制服,人對城市景觀的審美和趣好被忽略和統一;很多的城市不許流動經商,這也許就會讓最有活力的本源失去了秩序的最初味道。這種視覺秩序就從簡單視覺性的變成了對人精神的束縛。也許這才是現在視覺秩序誤區又一原因。 總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也在

8、不斷的提高,人們對身邊的景觀的質量也提出的了新的要求。同時城市化的進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斷將增加,居住區密度也在不斷的增加,住宅樓的高度也越來越高,人們在很大程度上,由高點向下觀景的位置,即形成高視點景觀。我認為規劃中“自上的而下”的決策方式較多,設計的決策權的掌握受政治的影響比較大。而“自下而上”的公眾參與和城市景觀自發性成長機制受關注程度還不夠。 四、視覺秩序在景觀設計中的重要作用1.視覺秩序的基礎性 城市景觀設計的體系中包含著自然結構、物質結構和人文結構三部分。自然結構是一定的,人文氣息也不是一時間可以改變的。在視覺層面上講,我們所看到的只是秩序的開始。所以我們在設計過程中在尊重自然秩序的

9、情況下,也需要滿足人的視覺需求,心理需求,文化需求。如杭州市江陽畈生態公園在設計過程中并沒有破壞原有的濕地結構,即在保持在人秩序的同時,把人的需求也考慮的很周全。現在江洋畈生態公園(圖二)成了人們親近自然的好去處。所以,視覺的特性與視覺心理.是美感視覺秩序的研究對象。在以人為中心.把人同環境聯系起來的設計中確立秩序的概念,是使我們的設計不斷更新的基礎。2.視覺秩序的是人的體驗 城市景觀是一個與人相關的四維的結構。更具體的說是與時間相關的設計。城市景觀所給不僅僅是一個的空間而是有人活動構成的綜合的社會場所。美國著名的景觀設計師約翰 o·西蒙茲(john o. simonds 1913-

10、2005年)說過:“我們規劃的不是物質,不是空間,也不是某個東西,而是人的體驗”。 在網址 搜索到 正如美國簡雅各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死于生中提出的保證規劃中的“多樣化”,即對多種功能、活動的參與,以達到空間中人的活動多樣化,從而形成有活力的城市空間。(1)對人生理的影響 從人的生物特性來講,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視覺是對秩序感知的根源。無論是人體的結構、形態還是運動狀態均體現著秩序。心跳、呼吸、興奮與休眠的都市有秩序的交替著。自然界中很多生物的形態正是因為秩序而讓人激動和興奮。 (2)對人心理的影響人對景觀景觀的認識首先是通過感官來體驗的。如果景觀的設計只是簡單的重復以至于沒有新鮮感和獨特之處

11、,人們在心理上就會覺得空間變的狹小甚至會擠壓感產生,從而便會厭倦甚至遺忘,也就驗證了凱文·林奇的“消失了”的原因。人們只有在充滿活力和相互聯系和錯綜復雜的用途才能會給人們一種愉悅的心理情緒,從而讓人戀戀不舍,人才會因為景觀而是自己的身心真正的放松。3.視覺秩序是城市的特征的體現 首先,我們來打一個比方,一個城市的景觀就如同一個活生生的一個人。一個有風骨,有血肉,有性情的人,看上一眼,我們的印象就會深刻;如果毫無個性特征、千篇一律,當然是轉身即忘。凱文·林奇(kevin lynch ,1918-1984年)在城市的形象中提到了城市的某些地方從人們的頭腦里“消失了”的現象,他發

12、現發現他采訪的一些人完全忽視了他們的存在,或者是整個兒就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存在,除非受到提醒,盡管這些地方的狀況還不至于此。 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 加拿大 簡·雅各布斯 譯林出版社 2005年5月 這也就說明了景觀設計中視覺秩序不是簡單的形式,而是內容對人的感染。五、視覺秩序背后的內在的邏輯 城市景觀所存在的秩序性是一種發展的、動態的結構,它不僅維持某種的已有平衡和某種既存的穩定及有序結構,而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不斷地經歷著“無序一有序一新的無序一新的有序”的結構深化的過程。由此而不斷改善自身的功能,不斷從低層次向高層次進化發展。一定的結構決定了它所具有的一定的功能,所以城市景觀系統

13、是結構和功能的統一體。1.由形式到功能我們現在所理解的視覺秩序也許僅僅只是局限于景觀設計中的形式。實際上蘊含在其中的是使用功能也很有秩序性。我們把使用功能看成一種秩序,也許我們身邊的景觀也就會變的更加適合于人的使用且更加的生動活潑。就像化學中的分子結構,結構的稍微變動就會使內容發生巨大的變化。如現在街道的設計在南方如杭州、上海、南京等城市街道在視覺形式上已經基本滿足了人們需要,不同的街道有不同的味道,也許你看到這些就可以了解一些這里的文化氣息。但是從功能上來講,如果將使用功能與觀賞功能美化功能等結合在一起也許就會更加的完美。如路燈與花卉的結合、植物綠化與坐凳設計在一起等這寫在滿足形式的情況下,

14、也滿足了功能的需求。2.由顯性的結構到隱形的文化內涵 從哲學的思想來說,形式體現內容,而內容決定形式。視覺秩序,并不是簡單的結構,更不是簡單重復,那樣將會變的無趣,會讓人覺得厭煩。內容的豐富,也不是凌亂的豐富,而是有秩序的豐富。所謂的有秩序,不單單是形式和結構秩序,而是秩序背后的一種文化秩序。如古根海姆博物館(圖一)兩次進行增建,1969年增加的一座長方形的3層輔助性建筑,1990年再次增建了一個矩形的附屬建筑,在增建的過程中,設計師并沒有將新增的建筑去掩蓋住原有建筑的光芒。相反,新增的建筑是對原有建筑的一種尊重。就像人一樣,是對長者的一種尊重。六、景觀設計中視覺秩序所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1.人

15、們視點的增高 隨著樓層的增高,人們的視點也隨之增高。這對景觀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設計過程中我們的設計由以前點的設計到面的設計。具體的說,就是在點線面的布置上,高視點設計盡少的采用點和線,更多地強調面,即色塊和色調的對比。如植物搭配要突出疏密之間的對比;水面的設計時, 注重水體的全貌或水池的優美造型。 2.城市景觀設計中尺度的概念不夠強 目前國內常常提出幾十乃至上百、幾百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對象,而且還要全部提出具體的三維形象設計方案,這就遠遠超出了人們能夠感知的尺度。因此我們在設計應該有合適的尺度概念,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把握我們所需要的視覺秩序,從而設計出適合人審美體驗和審美需求的設計。3

16、.現代景觀設計對舊有建筑及空間的態度在現代景觀設計中,人們在利益化的驅使下,忽視舊有建筑的存在。在設計時,不能很好的尊重它們甚至與之沖突。西特對于歷史的敬仰和珍惜的做法絕對值得我們思索,正如他所說,“一座歷史悠久的古代城市,其歷史恰似一本紀錄在這座城市中所作的宗教的、精神的和藝術的投資的分類帳。這種投資用它崇高的影響的方式對人類賦予永恒的投資。”因此我們設計中應最終原有的構筑物,以體現其歷史性和文化性。 小結 總之,城市景觀設計是人類發展、社會進步和自然演變過程中一種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工作。我們在景觀設計中要形成一個系統的理念,把視覺秩序融入到我們的設計中,這樣景觀設計才會真正的從人的角度出發

17、,設計出符合大眾的景觀設計。使之人與自然更加的協調,城市生活更美好。參考文獻:【1】簡.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m.北京:譯林出版社,2005.【2】卡米諾·西特.遵循藝術原則的城市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2.【3】梁雪、肖連旺.城市空間設計m ., 2000-10【4】艾倫.泰特著. 周玉鵬 肖季川譯 . 城市公園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5】姚寧. 美的視覺秩序j.教學相長 2006-06 在哲學意義上,人與環境構成了基本的結構關系,人對場所和環境的意義的體驗構成了人作為存在的立足點,場所因人而有了“精神”,建筑是這種場所精神的視覺化表象。場所的結構

18、形式可以變化,但場所的精神卻可能繼續存在。不過,舒爾茨所描述的這種場所精神存在的前提是人與環境的交流應予以保護,這也是城市保護的重要基本點,值得保護的不是徒有其表的物質形態,而是隱藏在背后的社會生活。這就是為什么優秀的城市景觀能夠鼓舞并升華人的靈魂,成為一個城市永恒不變的城市象征的原因。就像意大利羅馬的西班牙大階梯那樣(圖2),成為游客和市民共同心馳神往的場所,因為它融進了城市的現代生活。 所有的經驗,包括審美經驗和審美意識,都和一定的結構有關。應該在整體結構的基礎上對視覺對象進行整體的把握。而由美國格式塔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在其視覺思維中所創用的視覺思維,即視知覺的概念,更強調

19、視知覺的感知過程,就是一種概念的形成過程。 在書中,以藝術家的眼光,從視覺、心理以及內涵等方面關注了城市景觀的細節及組成,比較系統的論述了視覺秩序對城市景觀的重要性,和古典主義的靜態的視覺秩序相比,卡倫更強調視覺的整體連續性,是動態的感受。如果說林奇的城市意向是系統的論述了城市景觀的要素的話,卡倫的城鎮景觀則把視線延伸到了各個細微的層次(圖12)。 對城市美好形態的關注重新回到對生活本身的關注上來,從西特(camillo sitte)到后來的卡倫(gordon cullen),林奇(kevin lynch)以及克里爾(rob krier)等,這些大師們不斷的用他們專業的眼光關注并引導著城市的發

20、展,不過城市形象的塑造其實更多地來自于城市中的各種人群。1991年,考斯托夫(spiro kostof)在他的總結性的書the city shaped中寫道,“這些人群包括軍事工程師,官方行政人員,也包括鄉巴佬(開拓殖民地的領導人),他們創造了偉大的西西里希臘城鎮,大量的中世紀歐洲貴族的新城鎮,還有設計紐約的摩西斯(robert moses)以及設計費城的培根(edmund bacon)”39我們的城市有很多并沒有設計者去設計,而是來自于對每日生活的自我適應,城市每天都受到來自真實生活的洗禮。吉伯德就這樣認為:“我們必須強調,城市設計最基本的特征是將不同的物體聯合,使之成為一個新的設計,設計者不僅必須考慮物體本身的設計,而且要考慮一個物體與其他物體之間的關系。”40(王建國,現代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p.70)亞歷山大對于城市建設也有一條最基本的法則:“每一個新的建設行為必須有一種基本職責:它必須創建一種連續的自身完整的結構。”41(c.亞歷山大,城市設計新理論,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2,p.19)在這里,他們都強調了要素之間的連續、完整的結構關系,看到了要素之間關系的重要意義。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認為的那樣:思想并非強加給社會的理性抽象形式,而是引發出一種潛藏于物種中間組織秩序43(洪亮平,城市設計歷程,北京,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