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鎮新顏改造方案_第1頁
舊鎮新顏改造方案_第2頁
舊鎮新顏改造方案_第3頁
舊鎮新顏改造方案_第4頁
舊鎮新顏改造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舊鎮新顏 廣州南沙鎮中心街道環境整治規劃 廣州南沙鎮中心街道環境整治規劃Old Town and New Landscape The Environment Renewal Plan of The Central Street OfNansha Town王瑜 關健斌Wang Yu Guan Jianbin摘 要 通過對整治規劃范圍現狀的調查, 分析研究了廣州南沙 鎮中心街道不同區域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 原因以及可利用的資 源,提出環境整治總體規劃的原則及目標。并針對不同的區域, 分別提出街道空間、 街道景觀的規劃目標、 控制因素以落實總體 規劃的設計理念,同時提出切實可行的分步實施策略。關鍵詞

2、 環境整治 街道空間 街道景觀ABSTRACT Through the field research on the central street of Nansha town, the project proposes to the goals of street space plan and street landscape design, as well as the controlled factors and the enforceable policy in the light of different sites.KEY WORDS environment renewal plan

3、, street space, street landscape中圖分類號 TU984.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0-3959( 2005) 04-00-00一 項目概況南沙位于廣州市的東南部, 地處珠江出???, 是廣州通向海 洋的唯一通道, 具有毗鄰港澳、 地處珠江三角洲中心的區位優勢 及交通樞紐等優勢。 南沙鎮位于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 緊鄰 南沙資訊科技園, 由昔日的小漁村逐漸演變而成, 具有悠久的歷 史。在 1992 年 5 月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之前,它一直是南 沙地區的行政經濟中心。為實現南沙建設指揮部提出的 “三年一 大變 ”城市建設目標,盡快提升南沙地區的城市形

4、象,廣州市城 市規劃局南沙分局舉辦了廣州南沙開發區南沙鎮中心街道沿線 環境整治規劃國內競賽。本方案為優勝及實施方案。環境整治規劃的范圍為沿南沙鎮南北向中心街道江南路、 江 南路南端河涌濱水地區及鎮區東側的環島路段兩側縱深約 100 m 的用地,總面積約 82 hm2。二 現狀綜述及評價 規劃范圍環境及現狀存在較大差異, 為方便陳述及其后針對 各區域的規劃設計,將規劃范圍作如下劃分: A區:南沙鎮中 心街道江南路與環島路交叉區域; B區:南沙鎮南北向中心街 道江南路區域;C區:南沙鎮江南路南端河涌濱水區域; D 區:南沙鎮東側的環島路段區域。1 空間結構及建筑南沙鎮中心的空間結構由規劃范圍內的江

5、南路、 環島路及另 一主要道路珠江路圍合而成的三角形區域及其輻射區域構成。 A 區為南沙鎮中心與外界的主要聯系點。 江南路與環島路交叉口東北方為即將完成的南沙中心小學; 東南方沿環島路為農田, 沿江 南路有零散建筑; 西南方臨環道路邊為一層汽車修理廠, 后面為 已形成的村落;西北方臨環島路邊為簡易的農貿市場和食肆。 B 區為已形成的南沙鎮中心商業居住區。 建筑密度大, 臨街界面退 縮不一,多數為34層高的商住建筑,區域中心位于江南路中 段的金源商場及汽車客運站路段, 街道兩側立面顯得零亂而缺乏 整體性。C區河堤高出其后的田地 0.21.2 m不等,河堤上建筑 布置零亂, 河涌現為漁船停泊處。

6、D 區的環島路北面東端有一個 村落,其余路段靠近山邊無建筑,路南面有零星的23 層建筑散落在農田、空地中。各區域街道空間呈現出無序狀態,街道景 觀被割裂成一個個零碎的片斷, 沒有形成各具特色的連續的整體 感強的景觀界面、節點及標志。2 道路交通環島路為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主干道, 也是南沙鎮對外聯 系的主要道路, 江南路及珠江路均與環島路直接駁接, 構成南沙 鎮中心主要交通系統。環島路寬度為 50 m,其中兩側人行道各 寬4m,環島路與江南路相交處為平面環形交叉口,無交通燈管 制及行人橫過道路的設施, 南沙鎮中心環島路段未考慮行人橫過 道路的設施。江南路道路寬度不統一,寬的達15 m,狹窄處僅

7、有9 m,人行道沒有全程貫通。金源商場至汽車客運站路段道路 較窄,人流與車流混雜,交通較為擁擠。江南路南端河涌濱水地 區,兩側河堤上的建筑旁各有 3 m 左右寬的道路通向河涌與蕉門水道的交匯處。 規劃范圍內, 缺乏有組織的步行系統及周圍居民 集散的節點。車輛停放在路邊,目前無停車場等停車設施。3 綠化與水體規劃范圍內的綠化基本由道路沿線綠化 (以小葉榕、 高山榕 為主)、農田(主要種植蔬菜及香蕉等經濟作物) 、自然村周邊綠 化(局部鋪植臺灣草、有少量大王椰子、芒果樹等)構成。河涌 濱水區環境質量差, 污水自由排放, 沒有利用河涌濱水地段的自 然景觀資源形成良好的濱水景觀。A、B、 C 區域沒有

8、公共綠地,樹木極少。 D 區段視線較開 闊,可借路邊的山體及香蕉林的綠色景觀。4 街道設施 環島路無道路標示及戶外廣告牌,河涌濱水區無戶外廣告 牌,江南路段戶外廣告標識雜亂無序, 缺乏規范的設置和有效的 管理。環衛設施方面, 公共廁所缺乏, 垃圾收集及處理設施不足, 南沙鎮中心的部分污水直接向河涌排放,污染大。城市小品、書 報亭、公共電話亭等設施不完善?,F狀中存在的問題, 主要因為南沙鎮中心在長期發展中規劃 的缺失及不到位。 中心街道兩側土地使用現狀權屬復雜、 農村宅 基地建房管理失控, 導致中心街道兩側建設開發呈無序狀態, 因 此各區域空間序列不明顯。三 環境整治總體規劃原則及目標1 規劃原

9、則遵照廣州南沙規劃 (初稿),堅持南沙發展規劃中生態優 先、注重環境保護和建設的理念。總體規劃遵循生態可持續性, 將街區發展與自然生態相結合, 突出本區域的濱海特色。 按照規 劃要求, 南沙鎮近期依然保留鎮區功能, 遠期與資訊科技園結合 發展,立足區域現狀,采取規劃發展理念先行并適度超前的點、 線、面相結合的重點規劃整治原則。2 規劃目標整合歷史文脈, 體現悠久歷史及人文風情。 保護自然生態環 境,重點地段輔之以人工景觀, 塑造既具現代城市景觀特色又具 海濱城市風情的城市空間環境。 整治建筑立面, 組織道路沿線的 開放空間體系, 創造層次豐富的公共空間系統, 形成空間序列清 晰,富有景觀節奏并

10、擁有良好建筑及景觀界面的城市街道形象。3 采取措施 江南路、環島路及濱水區域街道空間環境景觀的改善是南沙 鎮中心環境景觀整治的關鍵。重點控制空間結構、景觀形象、交 通組織、道路綠化、建筑形態、環境設施及燈光夜景等影響街道 空間環境景觀的主要元素。對規劃范圍內已有村落的環境景觀近期主要整治以下幾方 面:溝通村內主要道路,滿足消防要求,進行道路綠化;拆除違 章加建及臨時建筑, 作為村中綠地及公共活動空間; 沿村主要道 路進行建筑立面改造;集中污水排放,改善生存環境。遠期則根 據發展及總體規劃要求,必要時進行用地功能調整。四 環境整治規劃框架1 整治區域規劃定位 為了落實總體規劃設計目標,設計中針對

11、四個不同的區域, 確定各自的發展目標及環境景觀定位, 劃定重點控制區域和重要 的環境景觀節點,落實總體規劃設計理念并分步實施(表1)。2 街道空間整治規劃 規劃設計中強化街道空間的開放性與系統性, 結合區域規劃 注重各區域街道空間特色的創造, 確定各區域公共空間的表現形 式,設置串聯的、標識性強的景觀元素。完善街道設施,注重建 筑色彩設計、 地面鋪裝等, 創造適合人的活動和景觀需要的自然 環境和人工環境。3 建筑整治規劃 對現有街道兩側的建筑進行建筑質量及其對街道景觀影響 的評估,并結合遠期規劃,將其劃分為三種類型:保留建筑, 建筑年限短、 質量較好且建筑立面尚可的建筑, 進行外立面清洗; 拆

12、除建筑, 對建筑質量差或嚴重影響區域環境景觀的建筑進行 拆除,按規劃要求重新建設;整治立面的建筑,建筑質量較好 但立面有礙環境景觀的建筑對立面進行改造, 如加建紅色坡屋頂 等。4 交通系統整治規劃 拆除環島路與江南路交叉口的花圃 ,進行渠化交通處理,設置交通燈及安全島。 結合居民出行, 在環島路與珠江路交叉路 口及南沙中心小學旁設立公交站。設立完善的車行與步行系統, 提供安全舒適的人行活動空間。為減輕江南路的車行交通壓力, 搬遷汽車站,完善江南路的步行系統,使人行道全程貫通。5 景觀整治規劃策略在整個區域的景觀規劃中, 以景觀控制和創造連續感、 整體 感強的景觀為主要目標。結合現狀環境景觀分析

13、, 各區域以道路為景觀軸線, 強化道 路綠化、 公共廣場和建筑形態對街道景觀的共同塑造, 并特別注 重主要對景點和景觀節點。 在清拆了違章及臨時建筑后, 以環島 路與江南路中心線的交點為圓心, 在東南、 西南和西北設置小廣 場,連同南沙中心小學前的廣場共同構成不規則的環形廣場, 增 強 A 區景觀節點的中心性。 B 區江南路以建筑界面輔以綠化景觀 為主,總體整治規劃中已將汽車站搬遷至 A 區交叉路口的東南 角,將金源商場與原汽車客運站路段視作商業街環境景觀節點, 建設小型商業廣場,設置景觀塔,使之成為南沙鎮中心的標志。 鑒于南沙鎮中心目前沒有較大的休閑性公共開放空間, 利用濱水 自然景觀資源,

14、 將 C 區塑造為生態自然休閑中心, 設計親水文化 廣場,整修堤岸,種植層次豐富的的觀賞性植物,設置曲線形座 椅,鋪設彩色步行道,布置園林小品,形成以濱水為主要特色的 開放性的景觀公園,并在河涌與蕉門水道交接處設海濱風情街, 為居民提供觀景、 餐飲的休閑場所。 D 區以環島路道路景觀為主, 盡量保持其開闊的自然景觀, 東端交叉路口處營造以綠化景觀為主的環境景觀節點。6 綠化系統整治規劃建立完善的道路綠化系統。 沿環島路構筑景觀綠化帶, 路北 側進行復綠,路南側保留自然地貌景觀,局部點綴景觀小品。江 南路設步行綠化帶, 利用部分拆除建筑后的空地建成綠地, 構筑 街道綠化的連續性與整體感。 在建筑密集的村落中見縫插綠布置 綠化,利用道路廣場綠地,屋頂綠化構筑主體綠化系統。綠化系 統整治中,種植富有亞熱帶氣候及濱海地區特色的觀賞性植物, 如大王椰子、樟樹、小葉榕及芒果樹,觀賞性灌木黃榕球、彩葉 草、紫莧及灑金榕, 以及鋪地植物臺灣草、 大葉油草及沿階草等。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