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院中醫基本技能_第1頁
中醫院中醫基本技能_第2頁
中醫院中醫基本技能_第3頁
中醫院中醫基本技能_第4頁
中醫院中醫基本技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診斷技能1. 四診是什么?答:四診是指望、聞、問、切四種診察疾病的基本方法。2. 望診的內容有什么?答:全身望診:包括望神、望色(面色)、望形態。局部望診:包括舌診、望目、望小兒食指絡脈。3. 簡述望小兒食指絡脈的方法。答:(1)三關的劃分:風關 食指第一節氣關-食指第二節命關食指第三節(2)手法:抱小兒向光,醫生用左手握小兒食指,以右手大拇指用力適中從命關向氣關、風關直推,推數次,絡脈愈推愈明顯,便于觀察。(3)辨輕重:風關-氣關-命關,漸重4.簡述舌診的方法。答:(1 )光線:正對光源,充足的自然光(2)姿勢:常取正坐位或仰臥位,自然伸舌,充分暴露(3) 順序:先觀察舌苔的有無、厚薄、腐膩

2、、色澤、潤燥等,再察舌體的色澤、斑點(舌色)、胖瘦、老 嫩(舌形)、動態(舌態)等;部位從舌尖看到舌根(4 )飲食或藥物:某些食物和藥物可以使舌象發生變化,應注意鑒別。5.聞診的內容有什么?答:(1)聽聲音:是指聽辨病人言語氣息的高低、強弱、清濁、緩急變化以及咳嗽、嘔 吐、腸鳴等臟腑病理變化所發出的異常聲響,以判斷病變寒熱虛實等性質的診病方法。語 聲高亢洪亮有力,聲音連續者,多屬陽證、實證、熱證;語聲低微細弱,懶言而沉靜,聲 音斷續者,多屬陰證、虛證、寒證。(2)嗅氣味:病體的氣味、病室的氣味;氣味酸腐腥臭者,多見于熱證;無氣味或 微腥臭者,多屬寒證。6十問歌的內容是什么?臨床上怎樣靈活運用

3、?“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胸腹,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 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 占驗。”十問歌的內容言簡意賅,目前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在臨床實際運用時, 要根據病人的具體病情,靈活而有主次地進行詢問,不能干篇一律地機械套問。7. 簡述脈診的操作方法。答:1、診寸口脈時,中指先定關(掌后高骨-橈骨莖突),食指關前定寸,無名指關后定尺。指端齊平,用指目診脈2、浮取(輕取、舉法)、中取、沉取(重取、按法)3、運用中指的指力時,三指沿脈管向左右和軸向上下挪移推尋,辨別脈象形態特征4、先總按(三指同時用力),后分別了

4、解寸、關、尺脈的脈象5、小兒診脈可用一指定三關”8. 按診的操作方法有什么? 答:觸摸法按壓法扣擊法-直接扣擊法、間接扣擊法9. 簡述按診的內容:答:(1)按肌膚 寒熱、虛實、潤燥、腫脹(2)按手足四肢肌膚、手足心、背寒熱比較(3)按胸腹-按虛里(左乳下心尖搏動處,為諸脈所宗)按之應手,動而不緊,緩而不急;按胸脅; 按腹部。(4)按俞穴中醫療法基本操作一、針刺操作規范1. 針具的選擇針尖有無鉤曲或發毛、針身粗糙、斑剝銹蝕明顯或有折痕、針柄是否松動。2. 體位 仰臥位:適用于前身部腧穴。 俯臥位:適用于后身部腧穴。 側臥位:適用于側身部腧穴。 仰靠坐位:適用于頭面、前頸、上胸和肩臂、腿膝、足踝等

5、部腧穴。 俯伏坐位:適用于頂枕、后項和肩背部腧穴。 側伏坐位:適用于頂顳、耳頰等部腧穴。 屈肘仰掌位:適用于肩臂、前臂屈側面和手掌部腧穴。 屈肘俯掌位:適用于肩臂、前臂伸側面、手背部腧穴。 屈肘側掌位:適用于肩臂、前臂外側面、腕掌部腧穴。3. 定位根據處方選穴的要求、按照腧穴的定位方法,逐穴進行定取,為了求得定穴正確,可用手指按壓,以探求病 人的感覺反應。一般來說,酸脹感應較明顯處即為腧穴之處所在。4. 消毒 針具器械消毒:采用高壓蒸氣滅菌法,藥液浸泡消毒法及直接和針具接觸的針盤、鑷子等也需進行消毒。 醫生的手的消毒:醫生的手,在施術前用洗手六步法洗手,并用消毒巾消毒后才能持針操作。 施針部位

6、消毒:在病人需要針刺的穴位皮膚上用消毒噴消毒后,必須保持潔凈,防止再次污染。5. 進針方法單手進針法: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針,中指端緊靠穴位,指腹抵住針身下段,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 隨之屈曲,將針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雙手進針法:雙手配合,協同進針包括:指切進針法、夾持進針法、舒張進針法、提捏進針法。6針刺的角度直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 90。角垂直刺入。適用于全身大多數腧穴,尤其是肌肉豐厚部的穴位。斜刺:針身與皮膚表面約呈45角傾斜刺入。適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橫刺:針身與皮膚表面約呈15-45角沿皮刺入。適用于皮肉淺薄處,有時在施行透穴刺法時也用這類針刺角度。7留針與出針留針

7、 :留針是指進針以后,將針留置在穴位內。在留針過程中還可作間歇行針,以加強針感和針刺的持續作 用。留針與否和留針時間的長短,主要依據病情而定。出針 :在施行針刺手法或留針后,達到一定的治療要求時,便可出針。出針時,先以左手拇、食兩指用消毒 干棉球按于針孔周圍。右手持針作輕微捻轉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退出。出針后要核對針數,防止漏拔。并 囑病人休息片刻,注意保持針孔部的清潔,以防感染。8. 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滯針 :因體位移動而引起滯針,必須糾正體位;如因病人精神緊張,或局部肌肉痙攣而引起的滯針,可延長 留針時間,以緩解緊張狀態,或用手指在臨近部位按揉,或在附近部位加刺一針,以宣散氣血,緩解痙攣,

8、 如因單向捻轉而致者,需向相反方向退轉,并左右輕捻使之松懈。暈針 :立即停止針刺,并將已刺之針全部起出,使患者平臥頭位稍低,松開衣帶,注意保暖。輕者靜臥片 刻,給飲溫開水或熱茶后,即可恢復。重者在上述處理的基礎上,可針刺人中、內關、涌泉、足三里等穴, 并可溫灸百會、氣海、關元等穴,即能蘇醒,必要時應配合其它急救措施。二、灸 法1、艾條灸 (1)物品準備:治療盤、艾條、火柴、彎盤,必要時備艾灸盒。(2)操作方法: 點燃艾條一端,燃端距應灸穴位或局部24cm處熏灸,使局部有溫熱感,以不感燒灼為度。 每次灸1530分鐘,使局部皮膚紅潤、灼熱。 中途艾絨燒灰較多時,應將絨灰置于彎盤中,避免脫落在病人身

9、上。 腹部、背部較平坦處行艾灸時,可用艾灸盒。即病人取平臥或俯臥位,將點燃之艾條放于盒內紗隔層 上,灸盒放在應灸穴位的部位,加蓋后可使其自行燃燒艾條,達到艾灸的目的。2 、艾柱灸(1)物品準備:治療盤、艾絨、艾柱器、火柴、鑷子、彎盤。( 2)操作方法: 將艾絨放入艾柱器內,根據病情,制成大小適宜之艾柱。 將艾柱置于應灸穴位上,點燃艾柱頂端。 等艾柱燃至病人感發燙時,即用鑷子取下放入彎盤,另換一艾柱,繼續點燃。 一般每次灸 3 5壯(每個艾柱謂一壯)。3、隔姜灸、隔蒜灸(1)物品準備:治療盤、艾絨、艾柱器、火柴、鑷子、彎盤,根據需要準備切成0.20.3cm厘米薄,直徑約2cm的鮮姜片或鮮大蒜頭橫

10、切成片數片(或用大蒜搗泥,取0.3cm厚的大蒜泥敷于穴位皮膚)。( 2)操作方法: 暴露應灸部位。 取鮮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 點燃后待病人感灼熱時即更換艾柱,連灸35壯。 臍部也可敷食鹽后,置艾柱灸之,稱隔鹽灸,或在穴位放其它藥物如附子片等,統稱間接灸法。4、艾灸注意事項( 1)行艾灸時,須注意病人保持舒適體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動時,艾灰脫落或艾柱傾倒而發生燙傷或燒壞 衣被。( 2)艾條灸時,要注意燃點的距離,太近則易燙傷,太遠則療效不佳,應隨時詢問病人溫熱感,并觀察局 部潮紅程度。行艾柱灸時,更應認真守護觀察,以免發生燙傷。( 3)灸后如起小水泡,一般不須處理或涂龍膽紫,

11、較大水泡應消素后用無菌針頭刺破,涂上龍膽紫或金萬 紅軟膏。( 4)艾條灸畢后,應將剩下之艾條套入玻璃試管內或將燃頭浸入水中,以徹底熄滅,防止再燃。如有絨灰 脫落床上,應清掃干凈,以免復燃燒壞被褥。( 5)艾灸畢應為病人蓋好衣被,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6)凡顏面、五官區域、大血管、粘膜處及熱證,一般不宜艾灸。三、溫針灸1. 適用于即需要留針,又亦需要施灸的疾病。2. 針刺得氣后,將毫針留在適當的深度,將艾絨捏在針柄上點燃,直到艾絨燃盡為止。或在針柄上留置一段 約 1-2cm 的艾條施灸。四、拔罐操作規范1. 適應癥: 感冒、頭痛、咳嗽、哮喘、支氣管炎、胸膜炎、肺炎、慢性胃病、消化不良、

12、腸炎、癰、扭傷、肌肉關節風 濕病、神經痛、痛經、腰背痛、毒蛇咬傷、丹毒、紅絲疔、瘡瘍初起未潰時。2. 禁忌癥:皮膚過敏,全身枯瘦或皮膚失去彈力者。全身劇烈抽搐或煩躁不安者。浮腫病或水腫患者。重度貧血、岀血性疾患及岀血傾向者。婦女月經期妊娠婦女的下腹及腰骶部。3. 操作方法:患者取舒適體位,使肌肉放松,并裸露施治部位。根據病情和施治部位,選擇大小合適的火罐。治療局部如毛發較多,應涂凡士林油。依具體情況選定閃火等拔罐方法,并迅速將罐扣在選定的部位上。依照病情,每次可拔一個或同時拔幾個火罐。拔罐時間應按拔罐的大小及吸力強弱而定。大罐吸力強,拔3-5分鐘;小罐吸力弱,拔 10-20分鐘起罐時術者應一手

13、持罐,一手用手指輕輕按壓罐邊周圍皮膚,使空氣緩緩進入罐內,然后取下。起罐時切記硬拉或旋動。為防止拔罐局部擦傷,起罐后可于施治部位擦涂凡士林。一般隔日或 3-5 日一次, 6-10 次為一療程。4. 注意事項:拔罐部位的皮膚要平坦,肌肉應比較豐厚,最好先洗凈擦干。如用棉棒或棉球蘸酒精法,所用酒精不要過多,燃燒時注意不要將罐口燒熱,以免燙傷或灼傷局部皮膚。皮膚有過敏、潰瘍、水腫及骨性突岀部、血管豐富的部位,以及心尖搏動處、乳房等部位;一般不宜拔 罐。拔罐可機械的刺激皮膚,反射的影響大腦皮層,通經活絡。拔罐的種類有充血性火罐、瘀血性火罐、感冒頭痛宜在太陽穴拔充血性火罐;支氣管炎、哮喘可在背部肺俞穴拔

14、瘀血性火罐。根據病情再拔,一般為輪流取穴,一次不宜過多,局部瘀血尚未消退時,不應在于原部位重復拔罐。拔罐過程中,體位切勿移動,以免火罐脫落。拔罐時注意保暖,防止受風著涼。如留罐時間過長,皮膚會起水泡,小的不需處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針刺破,流岀泡內液體,涂以龍膽紫藥水,覆蓋消毒敷料,防止感染。5. 閃罐:罐子拔上后,立即起下,反復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為止,多用于局部皮膚麻木疼痛或功能減退等疾患。6. 推罐:又稱走罐,一般用于面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疼痛、麻木、風濕痹痛等 癥,必須口徑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平滑,最好用玻璃罐,先在罐口涂一些滑潤油脂,將罐吸上后

15、,以手握 住罐底,稍傾斜即后半邊用力,前半邊提起,慢慢向前推動,這樣在皮膚表面上下來回推拉移動數次,至皮 膚紅潤、充血,甚或瘀血時,將罐起下。五、刮痧操作規范1. 適應癥:刮痧可刺激皮膚內的神經末梢,促進新陳代謝,提高人體防御功能。在刮痧過程中,一些毛細血管常被刮破,使一部分血液滲透到組織間,然后又被自身的組織吸收,從而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并調動機體內部的 抗病能力,更好地協調神經系統功能,達到刮痧治病的目的。本療法適用于因痧引起的腹瀉、煩亂、胃腸型 感冒、暑熱惡心,以及因痧所致的肌肉或全身酸痛。2. 禁忌癥:身體過瘦,皮膚失去彈力者。心臟病患者。水腫病人 血友病或有出血傾向者小兒及年老體弱者

16、。3. 操作方法:患者取舒適體位,充分暴露施治部位,并用溫水洗凈局部。用邊緣光滑的湯匙蘸上麻油,在需要刮痧的部位反復的刮。刮痧順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身體中間刮向兩側,或每次都由內向外,不得來回亂刮。每次每處大約需刮 20 下左右,直到皮膚出現深紅色斑條為止。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頸部兩側,根據病情需要有時也可在頸前喉頭兩側、胸部、脊柱兩側、臂彎 兩側或膝彎內側等處刮痧。每一部位可刮 2-4條或4-8條血痕”每條長約 6-9cm。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條或弧形。刮痧之后,應用手蘸淡鹽水在所刮部位輕拍幾下。應用較小的湯匙,在有關穴位處施術,常用的穴位由足三里、天突、曲池及背部的一些穴位。

17、4. 注意事項: 冬天很少應用本法。如應用應注意保暖。 刮痧時一定要邊刮邊蘸油。 手法要均勻一致,防止刮破皮膚。 刮痧過程中,要及時詢問病人是否疼痛,以便隨時調整病人體位,改進刮痧手法。 注意刮痧用具的清洗消毒,由于皮下滲血,病毒可能污染刮匙。施術后所用刮痧器具徹底煮沸或經高溫消 毒,以防血源傳播。 刮痧結束后,應輕輕擦干病人皮膚上的油漬。六、腧穴1. ?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3 寸,仰臥取穴。2. ?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1.5 寸,仰臥取穴。3. ? 神闕:臍正中取穴。4. ? 中脘:前正中線上,臍上 4 寸,上脘下 1 寸,胸骨體下緣與臍中連線的中點,仰臥取穴。

18、5. ? 膻中:在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4 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仰臥取穴。6. ? 廉泉:仰靠坐位,微仰頭,前正中線上,喉結上方,舌骨下緣凹陷處。7. ? 腰陽關:俯臥位,后正中線上,第4 腰椎棘突下凹陷處。8. ? 命門:俯臥位,后正中線上,第2 腰椎棘突下凹陷處。9. ? 至陽:俯臥位,后正中線上,第 7 胸椎棘突下凹陷處。10. 大椎:俯臥或正坐低頭,第 7 頸椎棘突下凹陷處。11. 百會:正坐,在頭部,前發際正中直上 5 寸。或頭部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點處。12. 上星:正坐,頭部中線入前發際直上 1 寸。13. 尺澤:微屈肘,肘中橫紋上,肱二頭肌腱的橈側凹陷處。14. 列缺:在橈骨

19、莖突上,腕橫紋上 1.5 寸,側掌取穴。15. 魚際:仰掌,在第 1 掌指關節后,約第 1 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16. 少商:手拇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 0.1 寸。17. 極泉:上臂外展,在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18. 少海:屈肘舉臂,在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19. 通里:仰掌,在前臂尺側腕屈肌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 1 寸。20. 神門:仰掌,在腕部尺側腕屈肌肌腱的橈側凹陷處,腕橫紋上尺側端。21. 少沖:小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 0.1 寸。22. 曲澤:仰掌,肘部微屈,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尺側緣。23. 內關:仰掌,曲澤與大陵連線上,于腕橫紋上 2 寸,掌長肌腱與

20、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大陵:腕橫紋中央, 掌長肌健與橈側腕屈肌健之間)。24. 合谷:自然半握拳,在第 1、 2 掌骨之間,第 2 掌骨橈側緣中點處。25. 手三里:前臂背面橈側,肘橫紋(曲池)下 2 寸,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26. 曲池:屈肘,在肘橫紋橈側端凹陷處,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27. 臂臑:曲池與肩髃的連線上,曲池上 7 寸,自然垂臂時在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28. 肩髃: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伸肘,肩峰前下方凹陷處,在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取穴。29. 禾髎:上唇部,鼻孔外緣直下,平水溝穴。30. 迎香:鼻翼外緣中點旁開,鼻唇溝中。31. 少澤:小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 0.1

21、寸。32. 后溪: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末節第 5 掌骨小頭后緣,遠端掌側紋頭赤白肉際處。33. 支正:在前臂背面尺側,腕背橫紋上 5 寸,陽谷與小海的連線上(陽谷:腕背橫紋尺側端,尺骨莖突前 凹陷中。小海:屈肘,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中)。34. 肩貞:在肩關節后下方,上臂內收時,腋后紋頭上 1 寸。35. 臑俞:正坐,上臂內收,從肩貞直上,肩胛岡下緣取穴。36. 顴髎:正坐或仰臥,在面部,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37. 關沖:在無名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 0.1 寸。38. 外關: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陽池)上 2 寸,在橈尺骨之間取穴。39. 支溝:前臂

22、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陽池)上 3 寸,橈尺兩骨之間40. 肩髎:在肩部,肩髃后方,上臂外展平舉時,于肩峰后下方呈凹陷處。41. 地倉:口角外側,上直瞳孔。42. 頰車:開口取穴,在下頜角的上方一橫指,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43. 下關: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處,當下頜骨髁狀突前方,閉口取穴。44. 天樞:仰臥,在臍中 (神闕 )穴旁開 2 寸。45. 髀關:仰臥,在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緣的連線上,屈肌時,居縫匠肌外側凹陷處,與承扶相對。46. 伏兔:仰臥,大腿前面,在膝髕底上緣 6 寸,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緣的連線上。47. 陰市:仰臥,在膝髕上緣上 3 寸,髂前上棘與髕骨外

23、上緣的連線上。48. 足三里:犢鼻下 3 寸,脛骨前嵴外側 1 橫指,當脛骨前肌上,屈膝或平臥取穴。49. 豐隆:仰臥,距脛骨前緣 2 橫指,外踝尖上 8 寸,條口外 1 橫指。50. 內庭:在足背,當第 2 、3 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51. 精明: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中。52. 風門:正坐俯伏位,在背部第53. 肺俞:正坐俯伏位,在背部第54. 心俞:正坐俯伏位,在背部第55. 肝俞:正坐俯伏位,在背部第56. 膽俞:正坐俯伏位,在背部第57. 脾俞:正坐俯伏位,在背部第2 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 1.5 寸。3 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 1.5 寸。5 胸椎棘突下,督脈(神道)旁開 1.5 寸。9 胸椎棘突下,督脈(筋縮)旁開 1.5 寸。11 胸椎棘突下,督脈(脊中)旁開 1.5 寸。58. 關元俞:正坐俯伏位,在背部第5 腰椎棘突下,督脈旁開 1.5 寸。10 胸椎棘突下,督脈(中樞)旁開 1.5 寸。59. 承扶:俯臥,大腿后面正中,臀橫紋中點。60. 委中:俯臥,腘窩橫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