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皇帝陵(1)_第1頁
西漢皇帝陵(1)_第2頁
西漢皇帝陵(1)_第3頁
西漢皇帝陵(1)_第4頁
西漢皇帝陵(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春節尋訪五陵原上的漢家帝陵 (漢武帝茂陵 漢昭帝平陵)2014-03-19 14:27:22西漢關中十一帝陵分布圖那天去完昭陵,當晚沒有開車返回西安,心中早已堅定了要把西漢帝陵游覽完畢的決心,從禮泉縣開車出發下高速到咸陽落腳,在人民路漢庭酒店中計劃了游覽西漢帝陵的路線,在咸陽落腳是很英明的選擇, 西漢九坐帝陵從西到東依次排開坐落在咸陽北部的五陵原上,這些帝陵為茂陵(武帝劉徹)、平陵(昭帝劉弗陵)、延陵(成帝劉驁)、康陵(平帝劉衎)、渭陵(元帝劉奭)、義陵(哀帝劉欣)、安陵(惠帝劉盈)、長陵(高祖劉邦)、陽陵(景帝劉啟)。東到高陵縣,北接涇陽縣,南達渭河北岸,東西45公里。出咸陽上五陵原一路向東

2、行駛,就可以把帝陵依次轉完,而且往東走便是回西安的路線,相當于走在回西安的路上游覽帝陵,可謂一舉兩得,在此之前我已把五陵原上的漢景帝陽陵,以及在西安市東郊漢文帝霸陵,南郊的漢宣帝杜陵都已游覽過,就剩這其余八座陵墓,大過年跑帝陵,讓人聽到多少有些晦氣,我想這都是漢朝的統治者,他們塑造了一個偉大的朝代,書寫了一段偉大的歷史,是他們把歷史的“接力棒”交給了我們這些后人,本人是報以對歷史的敬仰之情來完成這一樁夙愿,現在這八座陵墓都有游覽完畢,對西漢十一帝陵的游覽也都已完成,我把尋訪這八座漢帝陵的過程分享與大家。第二天清早起來,用過早飯便出發,(建議出游住漢庭酒店 因為有免費豐盛的早餐)頭天去過昭陵沒有

3、洗車,車身上一層黃土,所謂“黃天厚土埋皇上”這帶的是唐太宗昭陵九嵕山的黃土,這多少有些跑陵的味道,第一座要去的帝陵便是最西側的漢武帝劉徹的茂陵,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興平市(原興平縣)城東北南位鄉茂陵村?,F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車開了近40分鐘。封土漸漸開近,車子從茂陵前面經過,茂陵巨大的身軀遮住了大半邊陽光,車先抵達了茂陵博物館也就是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的陵墓所在地,茂陵整整修筑了53年,精美的隨葬品堆滿了墓室,陵墓高達十四丈的封土和封土上數人合抱的松柏則無疑是皇權不可抗拒的象征。茂陵最需要看的便是石雕了。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前87年),西漢的第7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生

4、于漢景帝前元年(公元前156年)。十六歲登基。1為鞏固皇權,漢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并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漢武帝時期開疆拓土,擊潰匈奴、東并朝鮮、南誅百越、西愈蔥嶺,征服大宛,奠定了中華疆域版圖,首開絲綢之路、首創年號,興太學。劉徹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在各個領域均有建樹,漢武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晚年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征和四年劉徹下罪己詔。公元前87年劉徹崩于五柞宮,享年70歲,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

5、宗,葬于茂陵。茂陵石雕,公元前2世紀,是漢武帝當政的時代,國力比較強大,工藝技術、藝術水平進一步增強。強大的西漢王朝繼承和發揚前代優秀藝術傳統,大膽地吸收和借鑒外來藝術,從而使漢代的雕塑藝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漢代雕塑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強大王朝的藝術,以深沉雄大的氣魄體現出充滿自信和創造活力的時代精神。當年,霍去病率軍平叛匈奴,在祁連山一帶屢戰屢勝,戰果最為輝煌。不幸霍去病英年早逝,漢武帝滿懷痛惜之情,親示要為他修造一座“冢像祁連山”的大墓,以彰揚這位青年大將軍的卓越功勛。當時雖然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用自然石塊和樹木花草,修造成“冢像祁連山”之狀的墓地,但顯然不足以造成祁連山之勢。因此,在霍去病

6、落葬茂陵東側“祁連山墓”不久,按漢武帝旨意,又招募能工巧匠、石刻藝人,用完整巨石雕刻成各種動物與人的石像,布置于墓地之中,使得霍地去病安寢的墓冢,不僅具有祁連山的靜態之狀,更具動態之勢。這批石刻群的工程相當艱巨,僅采用的石料不但完整碩大,而且質地十分堅硬,據說是秦嶺山中的“花崗偉晶巖”。這批石刻藝術絕品,在解放前民國時期已發現9件:有“馬踏匈奴”、“躍馬”、“臥牛”、“伏虎”、“野豬”、“怪獸吃羊”、“人與熊”、“石人”。1957年又發現5件:有“臥象”、“蛙”、“魚”(一對)、“蟾。此外,還發現了兩通自然石刻文字:“左司空”、“平原樂陵宿伯牙霍巨益”,先后兩次發現共計16件。(摘自網絡)本人

7、拍下了茂陵石雕照片并且建了相冊供大家觀賞 茂陵博物館入口,也是霍去病墓的所在地遠眺像祁連山的霍去病墳冢博物館入口墓碑像祁連山的霍去病墳冢百年前的霍去病墓衛青墓衛青墓在茂陵以東900米,是離茂陵較近的陪葬墓。墓冢底部南北95米、東西70米,頂部南北18米、東西4米,冢高21.4米。墓冢形如廬山,廬山系當時匈奴轄境內的大山,衛青曾在此立下赫赫戰功。把衛青墓修成廬山狀,是對衛青戰功的紀念。(摘自網絡)金日嬋墓金日磾墓在霍去病墓東鄰,形如覆斗,冢底部長41米、寬36米,冢高11.2米。漢書金日磾傳載:金日磾死時,“賜葬具冢地,送以輕車介士,軍陣至茂陵”。從今看來其墓冢緊鄰衛青、霍去病之墓,也可看出其在

8、當年之顯赫。(摘自網絡)茂陵封土看罷精美的石雕,便驅車到茂陵封土前,瞻仰這位大漢朝最為杰出的皇帝劉徹,茂陵是西漢帝王陵中封土規模最大的一座,長安志卷十四引關中記記載:“漢諸陵皆高十二丈,方百二十步,惟茂陵十四丈,方百四十步。”漢武帝陵園平面示意圖茂陵陵園、陵邑和陪葬墓分布示意圖墓碑墓碑茂陵封土不準游人攀爬茂陵封土封土區域內還有大棚蔬菜茂陵封土帝陵封土,由南向北方向拍攝。呈覆斗形,現存底邊東長243米、南長238米、西長243.2米、北長240米,頂邊東長36米、南長41.6米、西長39.2米、北長41.7米,高48.5米,底邊到圍墻的距離為80-86米。營建形制為“亞”字形,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

9、有一墓道,其中南墓道最長,伸出封土63米,東墓道伸出封土21米,其余兩條墓道均壓于封土之內。(摘自網絡)李夫人陵李夫人陵封土底部東西長90米、南北長120米,頂部平面方形,邊長19.5米,封土高24.5米。墓冢外形為兩層臺,距頂部13米處內收成臺,臺面東西兩面各寬3.5米,南北兩面各寬4.5米。古代“山形兩重者名英”,故李夫人墓亦稱“英陵”。(摘自網絡)寢園遺址西闕門遺址西闕門遺址茂陵邑茂陵邑位于茂陵陵園東北,南鄰東司馬道,距茂陵陵園東墻約370米。茂陵邑平面呈東西向長方形,東西長1840米左右,南北長1530余米。在其四周沒有方向垣墻遺跡,是以壕溝為界,壕溝寬2-5米,深2.5-3,2米。茂

10、陵邑內道路縱橫,主要的“三橫七縱”道路將整個茂陵邑分割成大約30個矩形空間。從漢高祖劉邦開始,帝陵旁建有守護帝王陵園的邑地,武帝建置茂陵后,曾三次徙民于茂陵邑。所徙居民為全國各地的豪杰、官吏和家產三百萬以上的家族。茂陵邑的特殊地位,吸引了當時一大批社會著名人士,其中不少人在西漢王朝的歷史舞臺上扮演過重要角色,或建立了光輝業績,如董仲舒、司馬相如、司馬遷等。經過徙民,茂陵邑的人口,有6.1萬多戶,27.7萬多人,按漢書地理志的統計,當時首都長安的人口還比茂陵邑還少三萬一千多人。前往漢昭帝平陵瀏覽完茂陵便一路東去尋訪,其余的七座陵墓,都是“野陵”所謂“野陵”都指未經旅游開發的陵墓,第一座是武帝劉徹

11、的兒子漢昭帝劉弗陵的平陵,位于咸陽市秦都區大王村至互助村之間,利用手中的參考書和百度地圖,順利的找到了平陵。漢昭帝 (前94前74)西漢皇帝(前87前74)。漢武帝少子,名弗陵。幼年即位,初由霍光、桑弘羊等共輔國政,繼續實行武帝時期政策,曾多次擊敗匈奴、烏桓等,加強了北方戍防。始元六年(前81年),召開“鹽鐵會議”,因武帝時期官營鹽酒鐵及對匈奴長期作戰的政策遭到“賢良、文學”的批評,會后罷除榷酒(酒類專賣),不久與匈奴和親。元鳳元年(前80年)以謀反罪誅桑弦羊、上官桀等,專任霍光,進一步更改武帝時制度。罷不急之官,減輕賦稅,與民休息。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年僅21歲。 上官皇后陵封土第一個

12、看到的是上官皇后陵, 封土現高30米,底邊長160米,頂邊長45-48米,僅在封土東發現一條墓道。陵園東墻長380米、西墻長386米、南墻長370米、北墻長381米,現地面上尚存東、北兩方向陵園垣墻和不是很明顯的南門闕遺址。(摘自網絡)上官皇后守寡40年,是西漢歷史上最年輕的皇后。6歲為皇后,15歲做皇太后、太皇太后,從名分上來看,上官氏擁有了全天下女子渴求而不可得的榮譽。但對她來說,8歲時父系被母系誅殺,15歲就做了寡婦,24歲時母系被誅殺。自從失去所有親人后,上官太后幾乎等同于一個透明人并且以她的身份隨時有被廢掉的危險,這些卻沒有絲毫意義,因為正是這些東西磨掉了她的童年快樂,而留給她的不過

13、是深宮的幽怨與寂寞。10上官氏,一個連名字都無法確定的女孩,在那座宮殿里,被一個名叫制度的東西,捆得死死的,直到死去。不過上官氏也算是享盡榮華富貴,壽終正寢了,相比起霍成君和陳阿嬌、衛子夫以及很多皇后的遭遇,她也算是很幸運的。漢昭帝平陵封土平陵陵園、陵邑和陪葬墓分布示意圖關于這兩座大冢為誰人之陵,從古至今一直爭論不休,畢沅將西陵定為漢平帝的康陵、東陵定為漢哀帝的義陵,并立有墓碑。后人又依據水經注卷八記載:成國渠由西向東流過咸陽原南面,沿途所經的西漢諸陵,依次為:茂陵、平陵、延陵、渭陵等和漢書夏侯勝傳記載:夏侯勝“賜冢塋、葬平陵”,所賜冢塋與茂陵最東面的上官桀、上官安墓只距20步。將西陵定為漢昭

14、帝帝陵,東陵定為上官皇后的后陵。這點從西陵前1984年所立文保碑、搜狗地圖和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西漢11陵中都可證明。隨著近年針對西漢帝陵的考古勘察的進一步開展,依據最新的考古成果再次將東陵定為帝陵、西陵定為后陵,理由如下:第一,兩冢封土看似規模差不多,可細細測量,東陵要略大于西陵。且東陵陵園也要大于西陵陵園。第二,東陵的外藏坑為21條,而西陵的外藏坑僅僅有5條。第三,東陵為“亞”字型4條墓道,而西陵只有一條東墓道。本篇雖是依最新考古成果而敘,但本人還是覺著以上三條證據好似并非鐵證。在平陵實地踏勘時看到還有考古人員使用洛陽鏟在陵區內探查,也從當地人那里得知這樣的探查工作已持續有一年半

15、之久。我相信隨著考古的深入,一定會收獲更令人信服的證明材料,從而揭開兩冢墓主之謎。(摘自網絡)徒步前往平陵封土帝陵冢封土現高32米,底邊長160170米,營建有東西南北4條墓道,現封土東、南兩面有從上至下條狀塌陷,估計為墓道塌陷所致。陵園東墻長404米、西墻長429米、南墻長416米、北墻長428米,在陵園四墻正對墓道處辟有門闕,現地面上尚保存有東門闕和南門闕西闕遺跡。帝陵封土南所立的文保碑,因碑為不耐風化之巖所制,現已看不清登上封土遠眺上官皇后陵遠眺所拍,因該是陪葬墓文獻記載陪葬平陵的有竇嬰、夏侯勝、朱云、張禹和韋賢墓等。經探查平陵曾經分布著上百座古代墓葬,這些是否均為兩漢時代墓葬,現在無法

16、斷定。但是可以認為,其中相當一部分墓葬不屬于平陵陪葬墓,可能是徙居平陵的豪富、官吏們的墓葬,或屬于平陵陪葬墓的附葬墓。平陵附近的古代墓葬,封土保存至今的為數不多,在王子云先生所著漢代陵墓圖考中有“兩陵四方,陪冢絕少見”的文字,說明在上世紀40年代兩陵附近就已沒有陪葬墓封土的存在。現今在平陵以南姜家村至蘇家寨一線的二道塬上零星分布著10余古冢封土,估計為平陵陪葬墓。(摘自網絡)平陵邑平陵邑位于平陵東陵的東北部,其范圍西起龐西村西部一線,東至富陽村、北上照村一線,南起3號公路南50-100米一線,北到龐北村北部300米處一帶。東西寬2400米、南北長3100米。考古調查發現,在東陵陵園以東,上帝王村以西,渭惠渠以北,東西900米、南北400米范圍內,有大量西漢磚瓦遺物和漢代建筑遺跡。這里可能是平陵邑的中心帶地。根據保守的估計,平陵邑的人口在十五萬以上,是西漢重要城市之一。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占有突出地位。西漢晚期元、成、哀、平四帝,共有21位丞相,而出自平陵邑的就有魏相、王嘉、平當和平晏4位。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