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閱讀與理解考試練習班級:_ 姓名:_1. 課內閱讀。王戎不取道旁李(節選)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說新語)注釋:嘗:曾經,諸:一些,這些。1寫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1)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譯:_(2)取之信然。譯:_2這個故事使你獲得了什么啟示?_2.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王戎七歲,(嘗 常)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zh sh)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選擇( )里正確的字詞或讀音,用“”表示。2王戎
2、憑借什么斷定“此必苦李”?(用原文語句回答)_3這個故事使你獲得了什么啟示?_3. 閱讀文言文,完成練習。王戎_虎魏明帝于宣武場上斷虎爪牙,縱百姓觀之。王戎七歲,亦往看。虎承間攀欄而吼,其聲震地,觀者無不辟易顛仆,戎湛然不動,了無恐色。注釋 縱:任憑。承間:趁機。辟易顛仆:驚慌閃躲,摔倒伏地。湛然:冷靜沉著的樣子。1根據古文內容將題目補充完整。2根據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句子的意思。虎承間攀欄而吼,其聲震地。_3當“虎承間攀欄而吼”時,其他百姓的反應是_;王戎的反應是_。(用原文回答)4你覺得王戎是個怎樣的人?_4. 課內閱讀。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
3、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取之,信然。”中的“然”在文中的意思是( )A.對,是B.答應,信守C.這樣,如此D.表示一種語氣2下列句子停頓正確的一項( )A.嘗/與諸小兒游。B.諸兒競/走取之。C.此必苦/李。D.唯戎不/動。3許多孩子都爭先恐后地跑過去摘李子,為什么王戎沒有動?_。4讀了短文,你認為七歲的王戎是一個怎樣的孩子?_。5. 文言文閱讀。王冕孝親(節選)安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學遂為通儒。性卒,門人事冕如事性。時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養。久之,母思還故里,冕買白牛駕母車,自被古冠服隨車后。鄉里小兒競遮道訕笑,冕亦笑。(注釋)韓性:紹興人,大學
4、者。通儒:指博學多聞、通曉古今的儒者。被:披。1根據上下文,解釋下面的字。聞:_ 遂:_ 亦:_2這篇文言文敘述了王冕的一件什么事呢?請簡要概括。_3這篇文言文告訴我們的道理是( )。A.做人要勤奮刻苦B.做人要誠實守信C.做人要孝敬長輩D.做人要顧全大局6. 對比閱讀,完成練習。囊螢夜讀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嚢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孫敬懸梁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后為當世大儒。(注釋)夕:晚上。及至:到了。屋梁:房梁。儒:有學問的讀書人。1用組詞法解釋下列加點字。好學(_) 晨夕不休(_) 懸屋梁(_)2仔細閱讀兩篇文章,填
5、寫下面思維導圖。3請從兩篇文章中各找出一個表示“珍惜時間”的詞語,用“_”畫出來。4有同學說:“現在科技發達了,生活好了,囊螢夜讀、孫敬懸梁這類的故事不會發生了,再講這類故事不合時宜。”請談談你的看法。_7. 閱讀古詩,完成練習。春望(唐)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zn)。(1)畫線詩句是說詩人因感傷時事,牽掛親人,所以見_而落淚(或曰淚濺于花),聞_也感到心驚。(2)帶點一句中,“家書”是指_,“家書抵萬金”采用了_的修辭手法,表達出了將士們對家鄉親人的_。8. 閱讀囊螢夜讀選段,回答問題。胤恭勤不倦,_。家貧不常得油
6、,夏月則_以照書,以夜繼日焉。1把文章補充完整。2翻譯:胤恭勤不倦。_。3你還知道古今中外哪些有關讀書的故事?_9. 課內閱讀。王戎不取道旁李(節選)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說新語)注釋:嘗:曾經,諸:一些,這些。1寫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1)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譯:_(2)取之信然。譯:_2這個故事使你獲得了什么啟示?_10. 讀弟子規節選,完成練習。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注釋)冠:_。俱:_。置:_。定:_。勿:_。(譯文)(出門)帽子要戴正,
7、扣子要系好,襪子和鞋都要穿平整緊湊。(在家)衣帽都要擺放好,各自都要有固定的位置,不要亂丟,把家里弄得又臟又亂。1請根據譯文內容,猜一猜加點字的意思,補全注釋。2這段話所講的事情中,哪些你還沒有做到呢?以后準備怎么做?_11. 文言文閱讀。宋濂嗜學宋濂余幼時即嗜(sh)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1古今異義。(1)“走送之”中的“走”古義為_,今義為_。(2)“余幼時即嗜學”中的“余”古義為_,今義為_。2“余幼時即嗜學”的意思是_。3找出能概括故事主要內容的句子
8、,用“”畫出來。4這個故事是怎樣描述宋濂小時候特別喜歡讀書的?_12. 小古文閱讀。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者,引繩人也。注釋 摶(tun):用手將松散的物質搓捏成團。劇務:工作繁重。力不暇供:力不從心。1這則小古文講的是_的神話故事,關于女媧還有另一個神話故事是_。2請用“/”劃出下面句子的停頓。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3“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這句理解正確的是( )A.于是女媧便用草繩置于泥中,舉起繩子一甩,泥漿灑落在地上,變成一個個的人。B.于是女媧便用草繩置于泥中,舉起繩子就變成一個人。4
9、請用“”劃出造人過程的句子,再結合句子談談神話故事的特點?_5神話故事知多少:中國神話故事里,有許多偉大的神:看到“天地開辟”一詞,會想起化作萬物無私奉獻的_;看到“太陽”,會想起執著的_和勇猛無敵的_;看到“百草五谷”,會想起勇于開拓的_。外國神話故事也很經典,你最喜歡的故事有_、_。13. 閱讀理解。學 奕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注釋奕:下棋。本文節選自孟子告子上。 秋:是人名。因為棋下得好,所以叫他奕秋。 誨:教,教導。 其:其中。 鴻鵠:天鵝。
10、 繳:系在箭上的絲繩,射鳥用。 之:這里指代鴻鵠。 俱:一起。 為:同“謂”,認為。 是:這個人。1對照注釋,逐字逐句理解文段的意思。2奕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另一個,結果。3“奕秋誨二人”,為什么他們的學習效果完全不同?請寫出自己的看法。_14. 延伸閱讀。鐘毓、鐘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鐘繇曰:“可令二子來!”于是敕見。毓面有汗,帝問:“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慄慄,汗不敢出。”(注釋)少:sho,年少時。令譽:美好的聲譽。復:又。1請問鐘毓、鐘會二人和鐘繇是什么關系?_2見魏文帝時,鐘毓的臉上有汗,魏文帝詢問時,他的回答是(_);鐘會沒有出汗,魏文帝詢問時,他的回答是(_)。A戰戰慄慄,汗不敢出B戰戰惶惶,汗出如漿3你能把魏文帝問鐘毓和鐘會的話翻譯過來嗎?_4從鐘毓和鐘會不同的回答中,我覺得他們兩個都是_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學食品安全》課件
- 《直腸癌NCCN治療指南》課件
- 創新醫療器械技術對辦公流程的優化
- 為智慧辦公添彩情感智能醫療AI的功能和應用前景
- 醫患溝通培訓提升患者信任度
- 《計算機應用課程》課件
- 商務禮儀師考試中值得關注的細節試題及答案
- 2025租房合同書范文樣本
- 機電控制及其優化試題及答案
- 質量工程師資格2024年考試考點快捷書試題及答案
- 記憶有方 過目不忘 課件
- 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制定的實施方案
- 湖南省城鎮排水管道非開挖修復更新技術標準(發布稿)
- 民用無人機操控員執照(CAAC)考試復習重點題及答案
- 完整版:美制螺紋尺寸對照表(牙數、牙高、螺距、小徑、中徑外徑、鉆孔)
- 2024年幼兒園園務工作總結參考范文(4篇)
- 信創的基礎知識培訓課件
- 化學品作業場所安全警示標志大全
- 吉林省長春市寬城區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原卷版)
- CJ/T 156-2001 溝槽式管接頭
-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玫瑰園校2024年中考二模物理試題含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