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賢區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調研測試語文試題_第1頁
上海市奉賢區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調研測試語文試題_第2頁
上海市奉賢區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調研測試語文試題_第3頁
上海市奉賢區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調研測試語文試題_第4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上海市奉賢區2015 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調研測試語文試題閱讀下文,完成1-6 題。(17 分)昆曲:中國雅文化興衰的表征1 昆曲的誕生與發展是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的一件大事,標志著中國詩樂一體的藝術傳統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從詩經直到宋詞,中國詩歌一直是入樂的,強調要有吟唱時的音樂美感。能否做到“聲情并茂”,始終是評價詩歌的重要指標之一。元雜劇對中國文化傳統最突出的貢獻在于, 它是用詩樂一體的形式書寫的、 能敘述一個完整故事的長篇文學作品。但直到元雜劇沒落、傳奇興起的時代,這個詩樂一體的傳統, 仍主要是以北方中原地區的語言為基礎, 其聲韻格律的規范概出于此 .2 昆山人梁辰魚,是第一個將唱曲的昆腔用于

2、唱戲的文人,他編寫了第一部用昆腔演唱的傳奇劇本浣紗記 ,拉開了此后六百多年昆曲享譽天下的序幕。浣紗記對昆曲的重要性,不僅在于這是第一部成功的可用昆曲演唱的劇本, 更在于它的文學體裁不是雜劇而是南戲傳奇。它昭示了文人與戲劇結合的新的可能性, 在大量文人投身于元雜劇的創作后,浣紗記用文辭與音樂的完美結合,提升了南戲傳奇的文學地位, 它的上演擴大了昆曲的影響, 令文人學士競相創作用昆腔演唱的傳奇,造就了昆曲的繁榮。湯顯祖的驚世杰作牡丹亭更強化了傳奇的價值, 讓這種此前不太為文人所關注的文體,一躍進入文學的最高殿堂。 此后,昆曲成為文人創作的最重要的文學體裁之一,昆曲在音樂及表演藝術上的水平也漸漸提升

3、。3 在其發育和傳播的幾百年里,昆曲逐漸凝聚了中華文明的精髓、尤其是凝聚了代表文人審美趣味的藝術精神, 發展為雅文化的集中代表。昆曲幾乎包含了中國雅文化所有成熟的元素, 如雅文化所推崇的文學化表達、體現雅文化之精神的音樂形態, 以及涵蘊著雅文化氣質的精致、細膩且含蓄的表演。4 昆曲既代表了中國戲劇文學的最高成就,也標志著舞臺表演藝術的高峰。它既是一種繁復的大型敘事文體,又是一種演唱方法、一個聲腔系統,還最大限度地吸納和接續了中國的古典舞蹈傳統。 如果說明清之際的雅文化范疇內,文學并不只有傳奇,雜劇依然興盛,詩和詞更保持了穩健的勢頭,音樂并不只有昆曲,古琴還是文人雅事,那么,因宋代廢教坊而幾乎中

4、斷的古典舞蹈, 幾乎只能依賴昆曲傳承,在這個意義上,昆曲在中國舞蹈史上的重要性甚至超過它在文學史和音樂史上的重要性, 無怪乎晚近中國的舞蹈藝術家重建古典舞蹈的努力,只能通過昆曲的表演入手。5 昆曲全方位地建構了近代以來中國雅文化的典范。昆曲的傳承與其他劇種發展傳承的歷程最根本的差異, 在于它由文人而非藝人為主導,無論民國初年的北方昆曲還是南方的蘇州昆曲傳習所, 決定其藝術與精神導向的都是文人階層。 從明中葉到清代, 并不見得為普通民眾喜好的昆腔, 在全國各地廣泛傳播, 昆曲在戲劇領域的霸主地位得以確立,各地方聲腔的劇種與演員, 無不以昆曲的表演為范本和藝術水平的標尺。 即使昆曲后來在演出市場中

5、處于明顯劣勢, 也未妨礙其廣泛傳播,更未影響其作為雅文化的代表受到文人普遍的崇敬。6 因此,近代昆曲的衰落,實因雅文化的衰落。當文人階層在社會整體中的地位及其所承載的古典文化的價值衰落時, 昆曲的衰落實為文化的必然。 在雅文化的崇高地位搖搖欲墜的時代, 昆曲的命運可想而知。至于 1956 年昆曲十五貫的轟動,實在算不上是昆曲的成就,在文學和音樂這兩個最核心的層面上, 十五貫遠遠達不到昆曲最起碼的要求。這是文明的悲劇,卻是歷史的無奈。7 昆曲的復雜命運,典型地折射出中國文化的深厚傳統與當代境遇。昆曲是一個象征,它的興衰沉浮,就是中華雅文化的興衰沉浮。如今,昆曲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 “人類口

6、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對昆曲的保護和繼承的聲音漸漸為社會普遍接受,而我們所面對的困境,不僅關涉多元文化背景下后發達國家本土藝術的生存發展之道,更關涉雅文化的存續空間。(有刪改)1 、第 1 段加點詞“聲情并茂”在文中的意思是。 (2 分)2 、概括第二段的內容(不超過 30 字)。(2 分)3 、把下列語句組織起來填入第 5 段方框處,語意連貫的一項是()(3 分)文人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主要創造者和承載者而這一文化價值體系不可避免地對社會其他階層產生影響。那些基于或切合其特有趣味的藝術樣式或表現手法,更有機會得到張揚、在社會文化價值體系中占據明顯的優勢位置。昆曲的這一歷史文化定位,決定

7、了昆曲的生存、發展與傳播。在古典藝術時代,文人在一定程度上壟斷了文化價值建構的權力A 、 B、C 、 D、4 、根據文意,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A 、文人與戲劇的第一次結合是在元雜劇時代。B 、昆曲成為舞臺表演藝術的高峰是因為它吸納和接續了中國的古典舞蹈傳統。C 、全文從序幕期、鼎盛期、衰落期三個階段介紹了昆曲的興衰沉浮史。D 、作者以昆曲為表征,寄托了對中國本土藝術的生存發展的憂思。5 、分析第 6 段在文中的作用。(3 分)、6 、聯系全文,談談你對第5 段畫線句的理解。【答案解析】 1. 詩樂一體,文辭和音樂的和諧統一,均有高的水準。2. 浣紗記和牡丹亭相繼造就了的繁榮,提

8、高了昆曲的地位。3.C4.B5. 承上啟下,指出文人階層地位高低是昆曲興衰的關鍵,以十五貫為例,強調表面的熱鬧無法掩蓋昆曲的衰弱,表達了作者對此的痛心、失望、無奈,為下文對雅文化的心衰沉浮思考蓄勢。6 、。2閱讀下文,完成第7-12 題( 20 分)沉默的瑪尼堆1 居住在城市里的人,看到石頭,往往是沒什么感覺的。石頭太普遍了,它們或臥在高樓的腳下,成為堅硬的基石;或嵌在如茵的綠草中間,鋪出蜿蜒的小路;甚至,沉睡在魚缸的底層,變做純粹的裝飾。2 而我的記憶里,卻有著與眾不同的石頭。不單是我。但凡從我的家鄉走出來的人,都會對那非凡的石頭,有著非凡的感情。那便是瑪尼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瑪尼堆,就在我

9、的家鄉,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3 我的家鄉玉樹,素有名山所宗、江河之源、牦牛之地、歌舞之鄉的美譽。“玉樹”這個名字是藏文譯音,含義為“遺址” 。過去,由于這里海拔高,植物少,人們也稱其為“樹貴如玉”的地方。從小到大,我一直生活在這個充滿靈氣的地方。 在姹紫嫣紅的玉樹草原長大,在粗獷繁盛的歌舞聲中長大, 在圣潔高遠的雪山下長大, 在宛若星光的酥油燈邊長大,而新寨的那片瑪尼堆,更是自我有記憶開始,便綿延進生命里的符號。4 那片石頭是古老的。相傳,這座瑪尼堆是由藏傳佛教高僧第一世嘉那活佛創建的, 至今,已經過三百多年的風雨。 三百多年的積累,形成了今天這樣高四米, 占地比一個足球場還大的瑪尼堆。 那一

10、塊塊大小不一的瑪尼石,堆砌著三百年的風霜,三百年的故事,三百年的信仰。5 那片石頭是斑斕的。鐫刻著六字真言,或是神像佛像,或是吉祥語言。一代又一代的石刻藝人,口中一遍遍吟誦著六字真言,虔誠地在石頭上刻下一筆一劃。 灰白的瑪尼石,就這樣刻進他們虔誠的心,嵌上精美的顏色,變成石刻的圖書館,變成一個又一個祝福,變成獨具一格的藏族石刻藝術。6 那片石頭是有記憶的。在石刻藝人眼里,就算最普通的石頭,也是富有靈性的。刻上了文字圖像,瑪尼石便有了記憶,記住了這一世的風櫛雨淋,記住了這一刻的喜怒哀樂,記住了這一代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7 這座瑪尼堆上,據說已有 25 億塊瑪尼石。沒人能真正數得過來,上面究

11、竟有多少塊石頭,而當你面對這龐大的瑪尼堆時,心里,必然會涌起許許多多的感受。 每顆石頭都是信徒們發自內心的祈愿。 每顆石頭都是一段祝福。 300 年,25 億塊,數不清的雙手撫摸過這些石頭,數不清的額頭親吻過這些石頭, 數不清的目光凝望過這些石頭, 數不清的心事埋藏進這些石頭。8 多年前,懷著虔誠的心情,我也曾在這瑪尼堆上,放上一塊刻滿祝福的瑪尼石。那一年,我離開家鄉,去西寧學舞蹈。對于一個從未走出過玉樹的女孩而言, 未來于我,是那么茫然。八月的玉樹草原,鮮花盛開,燦若云霞,而草原的那一邊是什么?在玉樹,唱歌跳舞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便會跳舞, 而我將要去學的舞蹈,又會改變我多

12、少?在瑪尼堆前,我沉默著。瑪尼堆也沉默著,她靜靜地聽我的心事。塵世的疑惑,她見得太多。她從不回答,只是靜靜地。我放上屬于我的那塊瑪尼石,聽見她對我的祝福。那一天,我在瑪尼堆前從午后站到黃昏,含淚而去。黃昏的風拂過耳畔,仿佛是她在回應我。9 這是十年后,我第一次回到玉樹。十年,夢里常常出現那一片瑪尼堆。那一片斑斕的、古老的、帶著記憶的瑪尼堆。她用溫柔的聲音和我交談,雖然她仍然是靜默的。她溫暖過我初到異鄉的心,她撫慰過我因愛而生的痛楚, 她潤濕過我望月思鄉的雙眼, 她在我靈動自如的舞步里若隱若現。玉樹在我心里,變成一塊大大的瑪尼石。上面刻著我的民族、我的童年和少年、我的故鄉和親人。10 浸在河流里

13、的瑪尼石叫水瑪尼。潺潺的流水,撫過刻在石頭上的經文,仿佛把真經吟誦了一遍又一遍。連水聲也變得神圣。在異鄉的夢中,我耳畔也會回想起這水聲。那是玉樹在呼喚。清澈的水面投下的倒影,就像兩個我,借助一面時光的鏡子重逢。11 曾經和石刻藝人聊過天。他們說,就像人長的漂亮一樣,刻在瑪尼石上的經文必須精致而美觀。 無窮盡的石頭來自上天的恩賜, 是有靈性的,能往這種石頭上刻經無比榮幸, 一定要盡可能做的更完美,因為不僅為自己,也在為別人祈福。12 十年前離開瑪尼堆的那一刻,我想起了他們說的這段話。他們是我的鄉親,祖祖輩輩生活在玉樹,以刻瑪尼石為生。他們不曾有機會像我這樣走出玉樹, 見識外面的世界, 卻在這叮叮

14、當當反反復復的鐫刻里,悟到質樸的真理。人生仿佛是一座瑪尼堆,每一段經歷,就好像是在一塊瑪尼石上刻字。一筆一劃,一定要盡可能更完美,因為人生就像刻瑪尼石,刻上便不能更改,刻上便成為歷史。所以,每一個現在,都必須用心去寫。13 這便是瑪尼堆對我的庇護。她讓我沉靜,讓我勇敢,讓我盡心盡力地刻寫我的人生。7 、作者寫第一段是為了。 (3 分)8 、賞析第三段加點詞“符號”的精妙之處。 (3 分)9 、為什么第五段說“那片石頭是斑斕的”?(3 分)10 、分析第 10 段畫線句的表達效果。(3 分)11 、根據文意,下列對文章分析正確的兩項是()(4 分 )A 、作者對瑪尼石有著非凡的感情,是因為它是目

15、前世界上最大的瑪尼堆。B 、作者離開家鄉去西寧學舞蹈的那一刻,瑪尼石給了她溫暖和撫慰。C 、人們在瑪尼石上刻經的目的是使自己能夠得到庇護。D 、玉樹比足球場還大的瑪尼堆,是嘉那活佛一人建立起來的。E 、第 11 段用來插敘的手法,借藝人之口贊頌了瑪尼石的神圣和美好。F 、每一塊瑪尼石都需要反反復復的鐫刻, 才能從中悟到質樸的真理。12 、作者為什么以“沉默的瑪尼堆”為題?聯系全文做簡要分析。( 4 分)【答案解析】 7、以城里石頭的普通,缺乏價值反襯瑪尼石的與眾不同,以城里人對石頭的漠然反襯作者對瑪尼石的非凡感情;引出下文對瑪尼石的追憶。8 、運用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瑪尼石在“我”心中是家鄉玉

16、樹有代表的標識,表達了我對瑪尼石的非凡情感。9 、(參考答題點)刻的內容多;顏色多樣;內涵價值多;筆畫眾多。10 、虛實相生,既寫出了水面的清澈,又運用想象把湖水比作時光的鏡子,將記憶和現實練習在一起,營造出似夢似幻的神圣意境。11 、BE12 、擬人手法,賦予瑪尼堆生命和情感,也是作者情感和思考的寄托,全文線索;瑪尼堆不能言語,是沉默的,瑪尼堆不必言語,在沉默中給人溫暖和撫慰,使人沉靜,給人深刻悠遠的人生啟迪。3名句默寫。(6 分)(任選 6 句,超過 6 句,按前 6 句給分)(1)不忍登高臨遠,。(2),師不必賢于弟子。(3) 香霧云寰濕,。(4),不如登高之博見也。(5) 吾不能變心以

17、從俗兮,。(6) ,無邊光景一時新。(7) ,將登太行雪滿山。(8) 志不強者智不達,。【答案解析】(1)望故鄉渺邈;(2)事故弟子不必不如師;(3)清輝玉臂寒;(4)吾嘗跂而望矣;(5)固將愁苦而終窮;(6)勝日尋芳似水濱;(7)欲渡黃河冰塞川;(8)言不信者行不果4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4 16 題( 8 分)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 ( 帶序 ) 蘇軾歐陽文忠公嘗問余: “琴詩何者最善?答以退之聽穎師琴詩最善。公曰:此詩最奇麗,然非聽琴,乃聽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質夫家善琵琶者,乞為歌詞。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詞,稍加隱括,使就聲律,以遺之云。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去,彈指淚和聲。忽

18、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遠,飛絮攪青冥。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躋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14 、序中加點詞“琴詩”意為。 (1 分)15 、對本作品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3 分)A 、“昵昵”四句,寫曲調既輕柔細碎而又哀怨低抑。B 、“忽變”三句,寫去掉突然高昂,氣勢壯闊。C 、“躋攀”二句,寫曲調轉向艱澀,繼而陡然下降,戛然而止。D 、“推手“二句,寫曲調從原來的慷慨激憤到哀婉動人。16 、本詞運用多種手法寫出彈奏著的技藝高超,就這一點作簡要分析。(4 分)【答案解析】 14、描寫琴聲的詩歌15 、D1

19、6 、舉出手法,至少兩種,然后進行分析。示例:詞人巧于比喻,他運用男女談情說愛、勇士大呼猛進、飄蕩的晚云飛絮、百鳥和鳴、攀高步險等等自然和生活現象,極力摹寫音聲節奏的抑揚起伏和變化,借以傳達樂曲的感情色調和內容。這一系列含義豐富的比喻,變抽象為具體,把訴諸聽覺的音節組合,轉化為訴諸視覺的生動形象,這就不難喚起一種類比的聯想,從而產生動人心弦的感染力。例如:通感手法5閱讀下文,完成17 21 題( 15 分)1 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

20、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 “客何為者?”張良曰: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 “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

21、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 “坐。”樊噲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2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 “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于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 ”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

22、入。”3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 ”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17 、寫出下列加點詞在文章的意思。 (2 分)(1) 披帷西向立() (2) 聞大王有意督過之18 、把文中畫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2) 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19 、下列各組加點字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2 分)A 、臣

23、與將軍戮力而攻秦臣請入,與之同命B 、今者有小人之言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C 、樊噲側其盾以撞項王未有以應D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因擊沛公于坐20 、樊噲是一個怎樣的人?根據選文內容用3 個短語概括。(3 分)21 、為什么范增會說”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結合選文內容作分析。(3 分)【答案解析】 17、揭開;責備18 、殺人如恐不能殺盡,處罰人如恐不能用盡酷刑;特意派遣將領守護函谷關,是為了防備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事故(的發生)。19 、B20 、粗中有細,勇猛豪爽,盡職盡忠21 、沛公人物形象果斷,善于聽取意見,項羽人物形象剛愎自用,優柔寡斷;沛公對人才的任用,善于聽取建議籠絡人心,人

24、才盡職盡忠,項羽不善于聽取建議,內部人才不夠忠心。6閱讀下文,完成第22-26 題( 14 分)上書諫獵司馬相如1 臣聞物有同類而殊能者,故力稱烏獲,捷言慶忌,勇期賁、育。臣之愚,竊以為人誠有之,獸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險,射猛獸,卒然遇逸材之獸,駭不存之地,犯屬車之清塵,輿不及還轅,人不暇施巧,雖有烏獲、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盡為難矣。是胡越起于轂下,而羌夷接軫也,豈不殆哉!雖萬全而無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2 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馳,猶時有銜橛之變。況乎涉豐草,騁丘墟,前有利獸之樂,而內無存變之意,其為害也不難矣。夫輕萬乘之重不以為安,樂出萬有一危之途以為娛,臣竊為陛下不取。3 蓋明者

25、遠見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無形,禍固多藏于隱微而發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諺曰: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此言雖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注釋:司馬相如為郎時,曾作為武帝的隨從行獵長楊宮,武帝不僅迷戀馳逐野獸的游戲, 還喜歡親自搏擊熊和野豬。 司馬相如寫了這篇諫獵書呈上,由于行文委婉,勸諫與奉承結合得相當得體,武帝看了也稱“善”。戰國時秦國力士。慶忌:吳王僚之子。吳越春秋說他有萬人莫當之勇, 奔跑極速,能追奔獸、接飛鳥,駟馬馳而射之,也不及射中。顏師古則說他能射快箭。賁、育:孟賁、夏育,皆戰國衛人,著名勇士逢(旁)蒙:夏代善于射箭的人,相傳學射于羿。22 、寫出下列加點詞的意思。(1)卒然遇

26、逸材之獸 ()(2) 故鄙諺曰 ()23 、第一段運用了類比論證的方法,對此加以分析。 (3 分)24 、對第 2 段畫線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2 分)A 、以萬輛車馬為輕不認為是安全的,以出去為樂,把途中萬中有一的危險當作快樂。B 、看輕皇帝的貴重不以為安逸, 樂于外出到可能發生萬一的危險道路上去以為有趣。C 、以萬輛車馬為輕不認為是安全的, 樂于外出到可能發生萬一的危險道路上去以為有趣。D 、看輕皇帝的貴重不以為安逸,以出去為樂,把途中萬中有一的危險當作快樂。25 、從句式的角度,鑒賞第 3 段畫線句的表達效果。(3 分)26 、分析司馬相如能讓沉湎于游獵的武帝看過此文后稱“善”的原因。(4 分)【答案解析】 22、通“猝”,突然;邊遠的地方23 、把人中有能力很強的力士,勇士和獸中有特別兇猛的猛獸類比,把猛獸冒犯圣駕和胡人、越人等攻擊圣駕類比,通俗易懂寫出皇帝登險射獵的危險性24 、B25 、整散結合,先用整句突出明察之人能在事情發生之前就預見它的出現,智慧之人能在危難出現前避開它,句式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