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市工業產業布局與發展規劃(2020年)_第1頁
XXX市工業產業布局與發展規劃(2020年)_第2頁
XXX市工業產業布局與發展規劃(2020年)_第3頁
XXX市工業產業布局與發展規劃(2020年)_第4頁
XXX市工業產業布局與發展規劃(2020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江門市工業產業布局與發展規劃(2011-2020年) 目 錄一、江門市工業產業布局與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思路、發展目標與戰略重點4(一)指導思想4(二)基本原則4(三)總體思路6(四)發展目標6(五)戰略重點9二、江門市工業產業空間布局17(一)江門市主體功能區設想17(二)江門市產業區域總體布局框架19(三)江門市八大主體工業產業布局22(四)江門市主要工業園區布局25(五)江門市“四市三區”工業產業布局28(六)江門市產業布局的調整優化37三、江門市工業產業布局與發展的支撐體系40(一)土地支撐體系40(二)交通基礎設施支撐體系42(三)水電支撐體系43(四)環境保護支撐體系43

2、(五)投融資支撐體系44(六)政府服務支撐體系45(七)科教人力資源支撐體系45四、江門市工業產業發展的戰略措施46(一)加快轉型升級,完善產業體系46(二)推進自主創新,提升競爭能力47(三)優化空間布局,協調互補發展48五、規劃的環境影響說明49六、規劃實施49(一)加強統籌領導,確保規劃落實49(二)加強政策引導,確保集中發展50(三)加強督促檢查,確保布局優化50一、江門市工業產業布局與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思路、發展目標與戰略重點(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圍繞我省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部署,以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

3、)及江門市貫徹落實工作方案等戰略規劃為指導,按照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布局合理化、產業發展集聚化、產業競爭力高端化的總體要求,統籌規劃、合理布局,規模化發展先進制造業,做大做強八大主體工業產業,打造若干國內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實施“三邊”布局發展戰略,以增量優化帶動存量調整,促進資源向優勢地區和重點產業集聚,形成差異發展、優勢互補的產業一體化空間布局;建設珠三角先進制造業重點發展區和國家先進制造業基地,為我市的跨越發展、科學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二)基本原則1.統籌協調,統一規劃堅持工業化與城鎮化統籌、協調發展的原則。工業發展布局規劃要適應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城市總體規劃要為工業經濟發

4、展提供空間,土地利用規劃要為工業布局提供土地保障;三者必須有機結合,統一規劃。2.優化布局,差異發展根據我市各地區的資源稟賦結構以及產業鏈優化的需要,調整和優化現有工業產業布局,堅持差異發展原則,實現各地區之間資源充分共享、要素流通順暢,推動產業內分工協作,建立互利共贏機制,避免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形成梯度遞進、差異發展的格局。3.動態調整,持續發展在工業發展目標、產業選擇、空間布局等方面建立我市工業發展的動態調整及優化機制。逐步建立以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為先導,以先進、生態工業為主導的可持續發展格局。通過優化工業布局,促進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實現全市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增強工業經濟的發展后勁,以

5、節能節地減排為原則安排產業,使工業經濟發展同人口適度增長、資源永續利用和環境保護協調一致。4.自主創新,轉型升級通過合理的規劃布局,著力提升我市工業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以產業結構高級化和產業競爭力高端化為目標,提升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形成多主體、多層次、開放互動的創新機制和環境,促進全市工業產業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5.做大做強,集聚突破堅持大項目、大企業、大集群、大產業的思路,堅持走總量擴張、布局優化、產業集聚、結構升級、競爭力提升的路徑,首先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重大產業化項目,以大項目帶動大投入,以大投入構造大產業,以大產業促進整個江門經濟集群式、跨越式發展。6.融合聯動,協調互

6、補堅持融合協調發展。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聯動發展,加快工業化與信息化相融合,傳統制造業與先進制造業協調互補,實現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相適應,全面推進工業產業和相關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三)總體思路在“以增量優化帶動存量調整”的總體思路指導下,利用我市的土地資源、區位交通、生態環境、直購電試點等優勢條件,以打造“四大百億工程”為抓手,積極構建我市“三邊發展、三圈遞進”的產業空間發展格局。在珠三角產業一體化趨勢下優化調整全市工業產業布局,促進工業集群化、高端化發展,大力構建符合我市實際的現代工業體系。壯大發展現有優勢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培育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新光源、清潔能源(核電)裝備

7、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精細化工與海洋石化、生物醫藥、船舶制造、通用航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新的增長極。堅持工業產業發展的開放性和差異性。依托各市、區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有限選擇確定各地區重點發展產業,突出抓好重點產業特色園區建設,集中力量提升核心競爭力,共同促進多增長極的整體格局的形成,實現區域經濟分工協作,錯位競爭,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四)發展目標1.工業發展總體目標繼續擴大工業發展規模,努力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工業發展質量,力爭至2020年,建設成為國家級先進制造業基地、國家重要的特色產業基地,如國家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基地、國家綠色光源產業基地、國內領先的摩托車產業基地、國內著名的綠色能

8、源基地、國家循環經濟(紙業)基地等。中期目標(20102015年):到2015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000億元,年均增長18%;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00億元,年均增速16%。遠期目標(20162020年):到2020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9000億元,年均增長16%;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800億元,年均增速16%。2.江門市主體工業發展目標裝備制造業到2015年,總產值超過1800億元,年均增長18%,其中軌道交通運輸裝備制造業總產值超過500億元。到2020年,總產值超過4100億元,年均增長18%,其中軌道交通運輸裝備制造業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電子信息制造業到20

9、15年產值超1400 億元,年均增長19%,其中綠色光源(led)產業產值達到500億元;到2020年產值超3000億元,年均增長17%,其中綠色光源(led)產業產值達到800億元。石化中下游產業到2015年總產值超450億元,年均增長15%;到2020年總產值超900億元,年均增長15%。現代能源產業到2015年電源總裝機容量1350萬千瓦,其中建成新投產680萬千瓦;到2020年電源總裝機容量達到2500萬千瓦,其中建成新投產超過800萬千瓦。造紙及紙制品業到2015年總產值達到280億元,年均增長16%;到2020年總產值超過650億元,年均增長18%-20%。食品工業到2015年總產

10、值達450億元,年均增長16%;到2020年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年均增長18%。紡織化纖服裝業到2015年總產值達1150億元,年均增長15%;到2020年總產值超過2400億元,年均增長16%。材料工業到2015年總產值超350億元,年均增長16%;到2020年總產值超800億元,年均增長18%。3.空間布局發展目標整體布局通過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實現工業發展與城市發展協調一致,工業布局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保護規劃高度統一。促進產業的有效聚集,構建“三邊發展、三圈遞進”的產業空間布局框架。至2015年形成層次分明、功能配套和互補的“三邊產業帶主體產業聚集區工業園區”

11、三級空間新格局,構建以工業園區為最主要載體的工業體系。工業園區布局及發展目標至2015年,形成功能定位明確、主導產業突出、集聚度高、配套完善的工業園區格局。每個市(區)建成1-2個在省內外有較大影響力的核心園區;建成1個產值過600億元的工業園區,力爭打造2-3個產值過300億元的工業園區,新增若干個產值過100億元的產業集聚區。重點推進江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江門市先進制造業江沙示范區、江門產業轉移工業園、鶴山工業城、銀洲湖區域(包括廣東軌道交通產業園區、銀洲湖精細化工園區、銀洲湖紙業基地、新會經濟開發區)、廣海灣經濟區(含廣海灣工業園區)建設,至2020年,爭取將江門市先進制造業江沙示范區

12、、江門產業轉移工業園、廣東軌道交通產業園區、銀洲湖精細化工園區、銀洲湖紙業基地、廣海灣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特色產業基地。4.可持續發展目標合理規劃開發工業用地,加強對閑置建設用地的盤活處理工作,提高單位工業用地投資強度;努力實現工業發展速度與環境質量效益相統一,至2015年全市重點監控企業的工業“三廢”排放達標率達到95%以上,把我市建設成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和低碳試點城市;大力推動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推進區域品牌和企業自主知識產權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30%,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超過200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占全市工業企業

13、比重達到30%以上。(五)戰略重點1.先進制造業(1)裝備制造業重點發展現代交通運輸裝備制造業、通用及專用設備制造業、清潔能源裝備制造業、五金不銹鋼制品業。現代交通運輸裝備制造業重點發展摩托車整車及零部件、汽車零部件制造、船舶拆解修造及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和通用航空裝備制造業。依托大長江集團、富華重工等大型企業,切實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繼續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擴大摩托車生產規模,穩定國內國際市場,鞏固行業中的領先地位,打造江門摩托車產業示范基地。積極推動我市汽車零部件制造業壯大發展,打造臺山市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大力發展船舶拆解修造業及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新會船舶拆解和制造

14、基地、臺山沿海地區要抓住世界造船業加快向東亞地區轉移的時機,擴大拆船和船舶造修業規模,培育區域重點企業,大力發展中小型船舶、特種船舶、中高檔游艇制造和與海洋工程相關的石油鉆采專用設備等產品的生產裝配,建設廣東省中小型船舶及配套產業基地。通用設備及專用設備制造業重點發展電力設備、通用設備、專用設備等與我市其他支柱產業密切相關的通用機械、設備、模具、夾器等產品及各支柱產業專用機械設備的制造,同時擴大節能環保設備、醫療設備、服裝加工設備、特種打印機等專用機械產品的生產規模。結合廣海灣電能源基地和臺山腰古核電站工程建設,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核電)裝備制造業。與中廣核集團深化合作,在臺山建設清潔能源(核電

15、)裝備工業園,從核電輔助設備入手,吸引和聚集一批生產企業到工業園,形成我市清潔能源(核電)裝備制造業的產業特色。重點發展泵、閥、專用電器、專用管道、螺栓液壓脹拉機等輔助產品生產,同時聚集一批集裝箱檢測、醫療器械、厚度測量儀等核技術應用設備生產企業。 五金不銹鋼制品業重點發展與裝飾建材業密切相關的五金件、五金鑄鍛件等產品的制造,建設新會不銹鋼制品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2)高端電子信息產業充分發揮省市聯動機制作用,以推動市、區、產業園區聯動為抓手,通過精心打造綠色光源(led)產業基地、新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基地,打造1000億元產業集群。大力推進高端電子信息產品的發展,強化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實現產

16、品數字化、智能化和集成化。重點發展綠色光源(led)、新型顯示器、太陽能光伏、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以及軟件產業等“四新一軟”高增長產業,積極引進和發展智能家電產品制造,大力推進“物聯網”等高端信息產品制造。(3)海洋石化產業加快發展銀洲湖精細化工園區。抓住銀洲湖納入“廣東沿海石化產業帶規劃”的機遇,積極實施銀洲湖與廣海灣區域江海聯動開發戰略。充分發揮港口優勢,合理開發利用沿江、沿海岸線,延伸石化產業鏈,加快形成產業的集聚效應。走園區化發展模式,推進石化產業園區建設。結合我市的發展條件和實際情況,充分考慮以精細化工、后期加工石化項目為主,突出特色,錯位發展。廣海灣地區重點發展石化產業鏈上中游的

17、煉化、成品油加工、中間石化產品生產,建設廣海灣精細化工產業基地;銀洲湖地區重點從石化產業鏈中下游產品入手,著力提高產業的加工深度,大力發展低污染、高附加值、高技術石化中下游產品和液體化工品的生產;其他地區發展以精細化工為主的建筑涂料、設備涂料、油墨、塑料等產品的生產。(4)通用航空產業加強與廣州、珠海等周邊城市的航空航天業合作,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尤其是通用航空裝備及零配件制造、航空航天新型材料的研發與生產、航空航天產業配套設施及物流服務等方面。優先發展lcd顯示板、通訊控制面板、專用發電控制盒、熒光燈、閃光燈等民用航空專有設備及零部件制造。積極發展航空航天材料的研發和生產,加大新會國家級芳綸工

18、業性試驗基地建設力度,擴大新會間位芳綸等航空航天應用材料的生產。積極發展民用航空配套服務產業,發展航空食品飲料生產和配送、機場專用器材及零配件、機場專業車輛制造及維修等領域,力爭至2015年我市通用航空產業初具規模。(5)節能環保設備制造業鼓勵和引導我市部分機電設備制造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產品結構轉型,積極發展節能環保設備制造業。依托現有的產業基礎,重點發展原水處理設備(包括純水設備、反滲透設備、中水回用、海水淡化、高純水制取、生活飲用水設備等)、污水處理設備(包括電鍍廢水處理、工業污水處理、生活污水處理設備等)及泵、閥、風機、管道、灌裝設備、包裝設備等輔助設備的生產。加強生物環保技術和環衛材料

19、及藥劑的研發投入,擴大環保技術應用,適當瞄準一些生物處理設備、加藥反應設備、新型環保材料及藥劑等較高端的產品,初步形成節能環保設備制造業的產業特色,努力打造節能環保設備優勢品牌。(6)生物醫藥和保健品制造業加強與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大型醫藥企業合作,加快引進和培育一批經濟規模大、研發能力強的生物醫藥企業,重點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醫藥,壯大生物醫藥產業。深化食品飲料產業與新會現代農業基地的協作,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提高農業初級產品資源利用率,打造特色養生飲品、功能保健品制造業。依托李錦記、無限極、華山泉等大型食品飲料企業,大力鼓勵技術及產品創新,引導部分傳統食品飲料企業向特色養生飲品、功能保健

20、品制造企業轉型。重點發展蟲草及其深加工產品生產,擴大發展涼果和陳皮產品生產,積極推動海洋生物制品、保健品產業發展。2.戰略性新興產業(1)綠色光源產業加強廣東省(江門)綠色光源(led)照明產業基地建設力度,建設結構完整、運作高效、創新力強、影響力大的綠色光源產業“一鏈一圈一平臺”。“一鏈”是指繼續打造led和節能燈綠色照明產業鏈,“一圈”是指發展珠江三角洲綠色光源(led)照明產業圈,“一平臺”是指依托五邑大學和本地核心企業研發力量打造產業創新服務平臺。在江門高新區建設綠色光源(led)產業基地核心園區,建設成國家級led照明產業基地,推動廣東省綠色照明產業集群橫向一體化和產業聚集,力爭在2

21、020年左右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led產業基地。 在新會睦洲建設產業基地擴展區,發展節能照明、燈飾等應用環節。打造包括綠色光源技術創新、產品檢測、企業咨詢、展覽貿易和各種配套服務在內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加強產學研合作,健全行業組織結構,建構產業配套體系,完善產業服務職能,塑造良好的產業外部發展環境。(2)新能源產業加快風電、太陽能發電和熱電聯產等清潔高效能源項目的建設,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生物質能、波浪能等新能源。大力推進川島風電場等新能源項目建設。擴大發展以地熱能源、太陽能等新能源為主的建筑節能產品。重點發展潛水式地源熱泵冷暖空調系統、太陽能熱水系統、新型節能墻體和屋面的保溫、隔熱技術與材料

22、,加大太陽能、風力等可再生能源應用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力度。積極推動電動汽車電池產業化發展,積極探索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3)新材料產業加快實施現有的科技成果推廣計劃和科技攻關計劃項目,加快發展化工材料、電子材料、紡織化纖材料、磁性材料等行業為主體的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電子材料和精細化工材料,以新材料制備、材料成型、材料表面處理、改性、復合加工等共性關鍵技術為主攻方向,加強材料設計、制造工藝控制、材料在線檢測分析等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積極發展對我市經濟有重要支撐作用、市場需求量較大、實現產業化基礎較好的新材料產品,加速推進新型功能材料、新型金屬材料、非金屬及其復合材料的產業化。新型電子材料和元器件

23、方面:重點發展集成電路材料、計算機與通信設備零部件、智能電聲電子元器件和關鍵零部件等。向集約化、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培育3-5個在全國有較強競爭力的電子材料和元器件產品。精細化工材料方面:以化工產品鏈下游高端產品和鋰離子電池、二次堿性電池、燃料電池的原料及成品生產為重點,兼顧電致發光材料產業。同時,大力推動新型稀土發光、磁性材料、納米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功能性化纖材料、新型涂料、紡織印染新型助劑、特種玻璃、金屬基復合材料和新型建筑裝飾材料等新材料產業的工藝技術及產品的研發。(4)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大力發展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建設重點服務

24、華南、面向國內外的軌道交通制造產業集群,打造廣東軌道交通產業園區。深化與鐵道部、廣東省和中國南車集團的合作,共建廣東軌道交通車輛修造基地,建設車輛總裝生產線以及靜調、動調試驗線,開展車輛總裝生產和車輛維修業務;發展與車輛維修配套的新型鋁合金型材、微電子設備、高精度電氣控制設備、精密氣動設備等高新技術,著力打造世界級重大成套和技術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全國最大的城軌車輛修造基地和全球重要的的城軌車輛制造基地。3.傳統支柱產業(1)化纖紡織服裝繼續發展滌綸、錦綸、丙綸、色母粒、拉舍爾毛毯、牛仔布及服裝、無紡布、正裝鞋及功能鞋等優勢產業,繼續提升產能,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快產業鏈中間環節的紡紗、織造、染整

25、企業發展速度,做大產業鏈中間環節,突破我市紡織服裝產業“兩頭粗、中間細”的瓶頸,加速“大化纖”生產格局的形成。整合新會、鶴山、開平等地的紡織化纖產業,進一步形成合理配套的聚合、紡紗、織造、染整 “一體化”的生產方式,形成較為明晰的產業鏈分工格局,積極推進紡織及服裝高檔化和系列化建設。大力發展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各種化纖原料生產,積極開發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高檔面料、新型功能纖維、產業用紡織品和家紡產品。依托新會國家級芳綸工業性試驗基地、省級差別化纖維工業性試驗基地和省級纖維母粒技術研究中心,在廣東彩艷股份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著力提升芳綸、碳綸、差別化纖維等高技術纖維的研制和應用水平,加快紡織產

26、業的科技創新,提升科研成果產業化、產品開發市場化能力,建設江門特種纖維生產基地。(2)電子信息推動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發展,重點發展集成電路板、計算機與通信設備零部件、視聽整機及零部件、現代辦公設備、電子元器件、印刷電路板、麥克風電聲器材、家用電器和電子玩具。(3)食品飲料以新會食品產業為龍頭,帶動全市特色、綠色食品及飲料加工業的快速發展。依托李錦記食品、無限極等規模企業,鞏固并擴大我市調味品、腐乳等產品的品牌優勢,積極研發新產品,形成若干個特色食品全國知名品牌,建設新會調味品生產基地。充分利用我市水質較好的資源稟賦優勢,大力發展飲料加工業,重點發展醋飲料、果汁及果汁飲料、蔬菜汁飲料等

27、產品的生產,支持果蔬飲料和礦泉水企業的規模化生產。(4)造紙及紙制品充分利用銀洲湖紙業基地較強的循環經濟優勢,全面實現銀洲湖紙業基地的“熱電四聯供”,保持燃煤電廠的熱效率達85,降低基地內的造紙企業20的生產成本。至2015年在銀洲湖紙業基地全面推行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環經濟模式,力爭至2015年全市各類紙和紙板產能達到1200萬噸。重點發展高檔紙、箱板紙、環保包裝紙、彩色照相紙、涂布牛卡紙及壓光紙等產品,建設銀洲湖高檔紙和紙板生產基地。打造我市“綠色紙業”,加強紙業基地及其周邊地區環保建設,改進污染監控技術,改造污水處理和在線監測系統。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通過非木漿堿回收重點工程等提高資

28、源化回收綜合利用效率。力爭至2015年,全市80%的造紙及紙制品企業實現技術改良和產業升級。(5)建材以“至2015年把江門建設成為區域建材產業中心”為目標,統籌規劃、統一協調,做大做強建材產業鏈,促進建材工業良性發展。強化“大建材”的發展理念,實施建材業與建筑業、房地產業的“三業聯動”,把建材業的發展和建筑工程特別是房地產業的開發有效地結合起來。不斷延伸建材產業鏈,力爭研發和生產更多各種材質、各種性能和功能的建材新產品。優先發展已具有一定規模的玻璃、水泥、衛浴設備、鋁型材、涂料五大建材生產業,擴大開平市水口鎮、蓬江區杜阮鎮和鶴山址山鎮等水暖衛浴設備產業聚集區的生產規模。培育大型龍頭企業,合理

29、規劃引導,避免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積極發展新建材產業,重點發展以臺山鋁型材為代表的建筑用金屬制造業,升級發展以恩平“中國納米碳酸鈣產業基地”、“恩平新型建材工業城”為代表的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現有的水泥工業要加快淘汰落后的立窯水泥生產工藝,發展新型干法水泥,鼓勵和支持企業發展成為能同時處理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的企業。 二、江門市工業產業空間布局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引領,以“三邊”發展戰略為指導,以產業發展與區域經濟、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為前提,以優化區域總體布局、突出區域特色為方向,通過與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緊密銜接,立足基礎共享、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合理分工的發展要求,堅持功能協調互動、產業

30、相對集聚、操作適度彈性、生態環境和諧的布局原則,依托現有產業基礎與產業轉移,推動工業向園區集中,構筑全市產業集聚化和一體化格局突出的“三邊產業帶主體產業集聚區工業園區”三級空間布局,形成以工業園區為最主要載體的產業布局體系。(一)江門市主體功能區設想江門主體功能區劃分為優化發展區域、重點發展區和生態發展區域,各地在進行產業選擇及園區布局時要充分考慮各功能區的定位要求,合理選擇和布局。東部優化發展區域包括蓬江區、江海區、新會區和鶴山市東部地區。該區域經濟比較發達,人口密度較高,開發強度較大,資源環境要求較高。產業發展重點是優化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節能降耗,加強環保,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大力

31、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增值先進制造業。重點發展區包括中部重點發展區域(鶴山市西南部、開平市中部、臺山市中北部、恩平市東部)和南部重點發展區域(臺山南部的廣海灣區域)。中部重點發展區域有一定的發展基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南部重點發展區域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適合臨港重化工業發展的海洋資源。產業發展重點是加快提高產業轉移承接能力,承接東部優化發展區域、廣佛等珠三角核心區以及港澳乃至國際產業轉移,大力發展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環境污染較少、發展前景較好、與發達地區配套的產業和生產環節,突破發展規模導向的臨港重化工業,加快工業化進程,提高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西部生態發展區域包括恩平市西北部地

32、區和開平市部分地區。該區域屬于我市西部山區,生態環境較好但區位及工業發展基礎較差,且位于潭江、蒼江上游,對全市環境生態安全影響較大,一定時期內還不適合大規模、高強度工業開發,應適度發展一些勞動密集型、本地資源導向型的輕制造業,同時優先考慮生態環境保護,嚴格限制污染項目。圖2-1:江門市主體功能區示意圖(二)江門市產業區域總體布局框架1.總體布局思路堅持工業向園區集中、土地資源向園區集中、生產要素向園區集中,堅持工業發展帶動城市化,堅持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相適應,構筑以“圈層”為產業發展梯度,以工業園區為載體的工業布局體系。根據布局的總體思路,結合我市的地理區位、產業基礎和產業轉移等因素,形成“三

33、邊發展、三圈遞進”的產業布局框架。(1)三邊發展沿江邊,以蓬江、江海和鶴山為重點區域,以濱江新區、江門高新區、江沙工業走廊和市先進制造業江沙示范園區等為主要載體,加快綠色(半導體)光源、家電、機電、生產性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沿鐵路、高速公路邊,以新會、臺山、鶴山、開平、恩平的工業集聚區為重點區域,將江門產業轉移工業園打造成為產業集聚區和珠三角地區產業配套基地,著力承接優質產業項目轉移;通過信息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提升紡織服裝、五金衛浴、電聲器材、食品、制鞋、建材等傳統產業。沿海邊,以新會銀洲湖、臺山廣海灣為重點區域,加快核電裝備、汽車零部件、造船、造紙、精細化工等工業發展,大力發展海洋經

34、濟,建設海洋經濟強市。圖2-2:江門市工業“三邊發展”示意圖(2)三圈遞進按照“承認現狀、承接轉移、梯度調整、優化發展”的思路,依據不同的產業基礎、區位交通等發展條件,與城市化建設相結合,形成產業定位、主導功能、資源特點不同的內圈、中圈、外圈“三圈層”。內圈層重點發展都市型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等高附加值先進制造業,主要承接廣佛、中山、珠海及港澳臺的產業轉移;中圈層重點發展重化工業和優勢制造業,主要通過山海合作承接內圈產業轉移;外圈層主要承接和發展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和資源型制造業。市內產業轉移國內外產業升級轉移珠海及臺港澳產業升級轉移中山及珠江口東岸產業升級轉移廣佛產業升級轉移圖2-3:江門市工業“

35、三圈遞進”示意圖(三)江門市八大主體工業產業布局著力打造八大主體工業產業,分別是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制造業、石化產業、新能源產業、造紙及紙制品業、食品加工業、紡織化纖服裝業、材料工業。1.裝備制造業主要布局在蓬江區、新會銀洲湖區域和臺山廣海灣區域。重點打造蓬江區中國摩托車產業示范基地,杜阮、水口、址山中國五金衛浴產業基地,江海區禮樂機電產業基地,新會中國不銹鋼制品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新會大鰲集裝箱產業基地,銀洲湖船舶產業基地,新會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基地,臺山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臺山清潔能源(核電)裝備工業基地,廣海灣裝備制造產業基地,江門產業轉移工業園開平園區裝備制造產業基地,江門產業轉移工業園

36、恩平園區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廣東省中小型船舶及配套產業基地。2.電子信息制造業主要布局在蓬江區、江海區、開平市、鶴山市、恩平市。重點打造江門高新區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江門市先進制造業江沙示范園區、廣東省綠色光源(led)產業基地,蓬江區都市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江門產業轉移工業園開平園區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恩平中國麥克風行業產業基地。3.石化產業主要布局在新會銀洲湖區域和臺山廣海灣區域。近期以精細化工為重點,打造新會銀洲湖石化產業基地,“雅瑤棠下”精細化工產業基地。在廣海灣地區布點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4.新能源產業主要布局在新會銀洲湖區域和臺山廣海灣區域。重點打造臺山廣海灣火電、核電、風電能源產業基

37、地和銀洲湖雙水、崖門電能源基地。5.造紙及紙制品業主要布局在新會銀洲湖區域的雙水循環經濟區。重點打造新會銀洲湖廣東省綠色紙業基地。6.食品加工業主要布局在新會會城、開平三埠、臺山市及鶴山沙坪。重點打造新會會城調味品生產基地及養生健康產業基地,開平食品產業基地,臺山糧食基地,臺山海產品深加工基地,鶴山沙坪食品產業基地。7.紡織化纖服裝業主要布局在新會區、開平市、鶴山市、恩平市。重點打造江門特種纖維生產基地,新會與開平國家火炬計劃紡織化纖產業基地,江門產業轉移工業園開平園區紡織服裝產業基地,開平紡織產業基地,鶴山紡織及男鞋生產基地,恩平紡織工業基地。8.材料工業主要布局在蓬江區、江海區、臺山市和恩

38、平市。重點打造國家火炬計劃江門新材料產業基地,江門紡織化纖、稀土發光、磁性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基地,恩平市新型建材工業基地,恩平市中國納米碳酸鈣產業基地,臺山市鋁型材產業基地,江海區電子信息材料專業區。圖2-4:江門市八大主體工業產業布局圖(四)江門市主要工業園區布局按照工業園區化、園區城市化、產業高新化、布局專業化、機制市場化要求,合理布局工業園區,突破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承載能力,強化區域空間資源整合,促進空間布局集中,打造若干個產值超600億元的核心工業園區,形成專業化程度高、產業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園區發展體系。工業園區要體現特色立園,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按照功能定位,明確1-3個重點發

39、展的主導產業,促進同類或關聯企業的集中,實現集群共生、聯動發展,以大項目催生大產業、帶動大配套、形成大集聚。 圖2-5:江門市主要工業園區布局圖1.江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規劃范圍:位于江海區內,規劃控制面積47.1平方公里,首期開發18平方公里,已建成8.73平方公里,分高新技術工業園、臨港工業園、商務行政中心三個功能區和江門綠色光源(led)產業基地核心區。重點發展:綠色光源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積極發展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先進制造業。本區域重點建設廣東(江門)綠色光源(led)產業基地核心區。2.濱江工業集聚區(含江沙工業走廊及江門市先進制造業江沙示范園區)規劃范圍:以濱江新區部分

40、區域和江沙工業走廊為主要規劃范圍。其中江沙工業走廊以江沙公路為軸線,南起蓬江區宏達工業區,經蓬江區環市街道、棠下鎮,鶴山市雅瑤鎮,北至鶴山市沙坪鎮,總長約20公里。重點發展:現代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含摩托車及零配件產業,汽車零部件產業)、現代家電、電子信息產業、食品飲料,大力承接順德家電、南海汽配產業轉移;積極發展精細化工業、五金衛浴、印刷業等產業。本區域重點建設江門市先進制造業江沙示范區。3.銀洲湖經濟區規劃范圍:涵蓋新會全區,土地面積1387平方公里。 重點發展:臨港裝備制造、精細化工、紙及紙制品等三大主導產業,其中臨港裝備制造包括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船舶修造、集裝箱制造等產業;優化提升食

41、品、金屬制品、紡織服裝、建筑材料等四大傳統產業。 本區域重點打造廣東軌道交通產業園區、銀洲湖精細化工園區、銀洲湖紙業基地和新會經濟開發區。4.廣海灣經濟區規劃范圍:地跨臺山市南部赤溪鎮、廣海鎮、海宴鎮、都斛鎮、斗山鎮、川島鎮,以及北部水步鎮、大江鎮,規劃面積數百平方公里,其中廣海灣工業園區南區主要依托廣海、斗山、赤溪三鎮和廣海港(二期),規劃面積621.32公頃,可開發用地46.8平方公里;北區主要依托臺山清潔能源(核電)裝備產業園、江門產業轉移工業園臺山園區,規劃控制范圍44.93平方公里,規劃面積616.13公頃。重點發展:電能源產業,精細化工、海洋工程、海洋生物醫藥等臨港工業;積極發展清

42、潔能源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及其他先進裝備制造業。本區域重點打造臺山清潔能源(核電)裝備產業園。5.江門產業轉移工業園開平園區規劃范圍:位于開平市市區北部石榴塘農場一帶,規劃面積為593.93公頃。重點發展:電子電器產業,五金機械產業,化纖紡織服裝產業。6.江門產業轉移工業園恩平園區規劃范圍:沿g325北起恩平市東成鎮、南至大槐鎮長約5公里地帶,規劃面積414.97公頃。重點發展:以電聲器材為主的電子信息業,led產業,太陽能光伏產業,機械制造業。7.江門產業轉移工業園臺山園區規劃范圍:臺山市中心城區北部、水步鎮以東,規劃面積616.13公頃。重點發展:核電輔助設備生產為主的裝備制造業,打造集研

43、發、制造、設計、應用為一體的核電裝備產業示范園區。(五)江門市“四市三區”產業布局按照比較優勢、區位條件和環保要求,依據國家產業政策和省市產業發展目錄,制定區域布局規劃。鼓勵發展在全市具有比較優勢、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促進作用,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產業;限制發展不符合行業準入條件、不利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生產能力、工藝技術、裝備及產品;淘汰不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落后工藝技術、裝備及產品。具有大氣和水質污染的企業和項目,從整體上講,應當禁入世界遺產地和風景名勝及其核心景區,遠離生態敏感區和都市水源區,并且應該盡可能布局在流

44、域下游而非上游;大氣污染的企業和項目應布局在城市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激勵與約束相結合,按照規劃引導,各市(區)新引進企業和新建項目原則上要按其行業屬性進入相應園區。出臺異地招商或飛地工業園的利益共享政策,引導各市(區)、鎮(街)引進的不適合在本地落戶的企業項目進入其他市(區)、鎮(街)的相應園區,以形成集群效應,優化全市工業產業布局。在規劃各市、區工業發展的空間布局時,應當以更加廣闊的視野來認識江門五邑、小珠三角、大珠三角經濟圈工業空間布局的輻射效應和拉動效應,實現工業布局的開放、差異規劃。1.蓬江區(1)以江門市先進制造業江沙示范區為主,打造蓬江區先進制造業基地及中國摩托車產業示范基地。(

45、2)以江門市先進制造業江沙示范園區為主,發展汽車零部件、精密機械、電子信息和精細化工等產業。(3)以杜阮五金衛浴產業園區(首期開發1000畝)為主,發展五金衛浴產業。(4)以荷塘玻璃及深加工產業基地(規劃面積1500畝)為主,打造廣東省最大的玻璃及深加工生產基地。(5)以荷塘燈飾產業基地(規劃面積4000畝)為主,承接中山燈飾企業升級轉移,發展燈飾與led產業。(6)以濱江新區的江沙公路沿線為主,打造高新技術產業帶、生產性服務產業帶和總部經濟帶。2.江海區(1)以江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規劃面積47.1平方公里)為主,重點發展綠色光源(led)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積極發展電子信息材料、生物醫藥

46、、機電一體化等其他先進制造業。(2)市、區聯手統籌共建禮樂機電產業基地,將沿南環路地塊納入機電產業基地開發范圍,形成萬畝機電產業基地規模。禮樂機電產業基地江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產業基地荷塘燈飾產業基地荷塘玻璃及深加工產業基地濱江工業集聚區高新技術產業帶杜阮五金衛浴產業基地江門市先進制造業江沙示范區暨摩托車產業示范基地圖2-6:蓬江、江海區產業布局規劃圖3.新會區(1)以會城及新會經濟開發區為主,打造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基地和機電一體化產業基地。(2)以會城、羅坑為主,打造新會中國化纖產業名城、國家火炬計劃江門紡織化纖產業基地、江門特種纖維生產基地和傳統家具產業帶。(3)以會城、大澤、司前一線的s3

47、64不銹鋼產業帶為主,繼續壯大中國五金不銹鋼制品生產基地。(4)以雙水循環經濟園區為主,打造銀洲湖綠色紙業基地。(5)以會城為主,打造廣東省調味品生產基地及養生健康產業基地。(6)以雙水、銀洲湖為主,打造船舶拆解和修造基地。(7)以銀洲湖東岸為主,打造銀洲湖精細化工基地。(8)以大鰲為主,打造中國集裝箱制造基地。(9)以崖門為主,建設崖門電鍍工業園,發展環保型電鍍產業。(10)以睦洲為主,發展節能照明、燈飾、燈具等綠色光源產業應用環節。s364不銹鋼產業帶新會調味品生產基地及養生健康產業基地會城機電產業基地銀州湖拆船造船基地大鰲集裝箱生產基地會城紡織化纖產業基地和特種纖維生產基地銀州湖精細化工

48、產業基地新會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基地銀州湖紙業基地司前不銹鋼制品基地圖2-7:新會區產業布局規劃圖4.臺山市(1)以臺城街道及周邊地區(含西湖工業區、北坑工業區、高新區等)為主,打造汽車零部件、鋁型材和機械制造等裝備制造業基地。(2)以廣海灣工業園和水步鎮為主,打造中國電能源產業基地、清潔能源(核電)裝備產業園、海洋裝備制造業基地及重化工產業基地。(3)以大江為主,打造古典家具生產基地。(4)以斗山、廣海為主,建設環保工業園和再生資源工業園,發展環保產業。依托鎮海灣培育船舶制造業。臺山清潔能源裝備產業基地臺山廣海灣重型裝備制造業基地臺山電能源產業基地臺山精細化工產業基地大江古典家具產業基地臺城鋁型

49、材產業基地臺山裝備制造業基地 圖2-8:臺山市產業布局規劃圖5.開平市(1)以三埠、長沙、水口(沙岡)為主,打造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和全國食品工業強市。(2)以水口為主,打造中國水龍頭生產基地和水暖衛浴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3)以江門產業轉移工業園開平園區為主,打造紡織服裝(不含漂染)、新型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產業基地。(4)以月山工業園為主,打造水暖衛浴配套產業基地。月山水暖衛浴配套產業基地開平化纖紡織服裝產業基地水口水暖衛浴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產業轉移開平園區(紡織服裝、新型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產業基地)開平食品工業基地圖2-9:開平市產業布局規劃圖6.鶴山市(1)以江沙工業走廊沙坪基

50、地為主(含鎮南工業區、鶯朗工業區等)打造紡織服裝產業基地和食品工業基地。(2)以江沙工業走廊雅瑤基地為主,打造印刷產業基地、先進制造業、紡織鞋帽產業基地。(3)以龍口為主,打造中國男鞋生產基地。(4)以古勞三連工業園為主,打造中國印刷產業基地。(5)以共和為主,打造光電產業(led)分園區。(6)以址山為主,打造水暖衛浴五金產業基地。雅瑤印刷、紡織鞋帽產業基地沙坪食品工業基地龍口中國男鞋生產基地江門光電產業(led)分基地址山水暖衛浴五金產業基地圖2-10:鶴山市產業布局規劃圖7.恩平市(1)以江門產業轉移工業園恩平園區、恩城中心城區至大槐一帶為主,打造以麥克風及電聲器材為主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51、。(2)以恩平中心城區及江門產業轉移工業園恩平園區為主,打造機械制造產業基地。(3)以江門產業轉移工業園恩平園區led產業集聚區為主,打造江門光電(led)產業分基地和恩平市綠色(半導體)光源產業基地。(4)以恩城、君堂、江洲為主,打造恩平市紡織工業基地。(5)以沙湖、橫陂為主,打造恩平市新型建材工業基地。產業轉移恩平園區(電子信息、機械制造產業基地、江門光電(led)產業分基地)恩平市新型建材工業基地恩平市紡織工業基地恩平市紡織工業基地麥克風及電聲器材產業基地建材化工產業基地圖2-11:恩平市產業布局規劃圖(六)江門市產業布局的調整優化1.產業調整時序考慮到我市市轄區與代管縣級市并存的行政管

52、理體制,我國分稅制及地方行政考核體制與機制的現狀,以及我市現行產業布局比較散亂的約束,我市產業布局的調整優化應以“增量的合理布局帶動存量的調整優化”為原則,突出重點,分步推進。近期以新引進項目的全市一體化科學合理布局為著力點,實現增量產業的合理布局;中遠期逐步推進現有存量產業的布局調整,實現全市產業布局的動態優化。東部優化發展區域對新增項目應按照產業類別努力做到蓬江、江海100%進入相應園區,新會、鶴山東北部地區90%以上進入相應園區;同時對存量產業以轉移、調整為重點,分主次緩急,分步推進。中部與中南部重點發展區域在承接國內外產業升級轉移時要按照產業布局要求,引導新增項目盡量進入相應園區(力爭

53、近期入園率60%以上,中遠期入園率80%以上);同時對現有企業的增資擴產以及對環保要求較高、集群需求較大的企業,也盡量引導其進入相應園區。西部生態發展區域在產業布局上應高標準要求,增量與存量并重,實現產業布局的調整優化。2.城市中心區的產業調整與升級城市中心區概指蓬江區、江海區、新會會城以及四市的城區。城市中心區應以“優二進三”乃至“退二進三”以及“存量調整與增量合理布局相結合”的產業政策,對城市中心區產業結構和布局進行相應調整,通過空間置換為市民居住及發展現代服務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但是在工業外遷過程中,不宜搞“一刀切”,而應該根據行業的具體特點區別對待。對于傳統的加工制造業,可以采取“園

54、區集聚”的方式,通過遷入工業園區和技術工藝改造,實現產業升級;對于那些仍然適合在城區發展的都市型工業,應該有選擇地留在中心區,通過行業自身的優化升級獲得發展。處理好搬遷與穩定、搬遷與當前工業經濟發展、搬遷與保持年度增長、搬遷與全市土地開發規劃的關系。加大城市中心區搬遷企業的引導、扶持力度,對城市中心區搬遷企業,工業園區優先安排供地,其原有工業用地原則上予以置換,由土地部門收回統一安排使用。支持有條件工業企業充分利用土地級差優勢進行土地存量調整,提高土地使用權轉讓金返還比例,用于搬遷改造的企業。對于分散在城市中心區中的“城中廠”,以及位于城市密集居住區、城市景觀帶上的環境壓力較大的制造業企業(如

55、城區西江高沙至外海沿岸的企業,圭峰山、白水帶風景區內企業等),實施“出城進園”工程,分類制訂改造遷移時間表,爭取5年初見成效,2020年基本完成。3.工業園區的整合與升級(1)多形式整合升級根據產業、土地資源和生產要素向園區集中、區域內與區域外整合相結合的原則,以“一區多園”模式加快高新區二次創業步伐。按照省、市產業布局規劃要求,以“一市一核”、“多鎮一園”、“同類合園”、“一園多區(一核多區、一區多園)”、“一園一主業”的思路對全市現有各類工業園區進行優化整合。“一市一核”:各市(區)集全市(區)之力,重點建設1-2個主導產業鮮明的核心園區,吸引江門市域的產業類聚,形成在省內有一定影響的園區

56、。“多鎮一園”:對不同行政區劃、地理相鄰的鎮,可合力共建規模更大的園區,形成多鎮一園格局。“同類合園”:對產業相似或產業互補、互相依賴特性突出而且地理又毗鄰的同類園區,可適當合并發展。“一園多區(一核多區、一區多園)”:對產業或某一性質上符合同類合園但地理相距較遠,很難實現地理合園的園區,可實施地理上分離但性質上合一的“一園多區”模式,以一園對多區實施統一管理,實現虛擬合園。“一園一主業”:綜合園區原則上選擇1-2個主導產業重點發展,專業特色園區原則上選擇1個主導產業特色發展,以利于產業集聚和差異特色發展。(2)分類管理,穩步推進對全市工業園區進行分類,可考慮分為兩大類四小類,對不同類別園區實施不同管理。大類一:重點發展的核心園區,又可細分為市級和區(市)級兩類。市級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