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鎮戍遺址_第1頁
北方鎮戍遺址_第2頁
北方鎮戍遺址_第3頁
北方鎮戍遺址_第4頁
北方鎮戍遺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13/9 北方鎮戍遺址 北魏王朝建立后不久,便開始在北部邊境置鎮建戍,屯兵以駐守。北史魏廣 陽王建傳孫深附傳)記深上書曰:昔皇始以移防為重,盛簡親賢,擁麾作鎮,配以 高門子弟,以死防遏,不但不廢仕宦,至乃偏得復除,當時人物忻慕為之”。深本 名淵, 魏書由后入改為淵,通鑒)仍作深,據此可知在道武 帝皇始年間就已 東至濡源,西及五原陰山,竟二千里,分為六鎮,今武川、撫冥、懷朔、懷荒、柔 玄 御夷也”。其中無沃野鎮。V高祖紀 記太和十八年“八月丙寅.詔六鎮及 御夷城人年八十以上而無子孫兄弟,終身給其廩粟”,可知六鎮中不包括御夷城。 北魏末年,六鎮起義首舉義旗的是沃野鎮人破洛韓拔陵,因此,六鎮之中應

2、有沃野, V元相郡縣圖志)記沃野鎮為六鎮從西第一鎮,懷朔鎮為從西第二鎮,武川鎮為從 西第三鎮,其第四至第六鎮應為撫冥鎮懷荒鎮 柔玄鎮。由于六鎮分布在東西千里 的邊境地帶,各鎮之間相距太遠,不能遙相接應,便在各鎮之下筑在戊堡屯守。V 源賀傳記正始元年(504年)源賀次子源懷 率兵北討,歸來后上表稱:“去歲復 鎮陰山,庶事蘊盡,遣尚書郎中韓貞 宋世量等檢行險要,防遏形便,謂準舊鎮東西 相望,令形勢相接,筑城置戍,分兵要害,警急之日,隨便翦討”世宗從之,今 北鎮諸戍東西九城是也。”由此可知宣武帝元恪時在六鎮地方加筑有戍堡,共有九 城之多。北魏王朝在北方邊境地帶興筑的城郭,有鎮 戍 城三種。目前可考定

3、為北 魏北方鎮戍遺址的古城有15座,可確定其城名的為數不多,特別是戍堡的原名,毫 無史料可據,田野調查資料也是詳略不同,甚至還未見資料發表的。現依上述記述由 西及東次序,簡述北方鎮戍遺址情況于后。 置有;比方鎮戍,V通鑒齊記胡三省注: 魏世祖玻蠕蠕,列置降人于漠南, 1.烏拉特前旗根子場古城根子場古城位于烏拉特前旗蘇獨侖鄉烏加河下游的義 和干渠之北,古城位 于古河床旁的臺地上,地表已沙化,稀疏的草葉多是甘草,群眾 以其地產甘草,便叫做根子場。1974年我曾與賈洲杰先生共同調查,得見古城經洪 水淤 埋,地表再又沙化,只見殘墻露出地表僅高0. 5 - 1米,寬不足3米,東西 長約500余米,南北寬

4、750米多,西南墻外還附有一個小城垣,邊長約250米, 其;比墻即為南墻西段,地表無任何遺物,偶在城墻附近拾得小塊素面灰陶片,無法 判斷為何時代遺物。古城南面流過的義和干渠為河套灌區的排水渠, 下流注入烏梁素海,它是北魏時期黃河北河的河道,清代就已萎縮為烏加河。在河套地區大肆墾殖后,烏加河下游河床被淤埋,于是又在原河床上開掘干渠,為河套灌區 的主要退水渠。(元和郡縣圖志豐州條載:“沃野城在天德軍城 北六十里”。 唐天德軍城已查明在今烏梁烏素海東北部,現已為烏梁素海淹沒,根子場古城正位于 唐天德軍城址之北約30公里,因此可以肯定其為沃呀鎮遺址。北魏時期,沃野鎮以 其位于黃河北岸,這時黃河尚有舟楫

5、之利。(刁雍傳) 記 太平真君七年 (446年)刁雍奏請允許造船運送軍糧, 自薄骨律鎮順流而下直達沃 野鎮,可知當時黃河北河流量很大,載運谷二千斛的大船可以通行。沃野鎮名 是沿用 了漢朔方郡沃野縣名,但不是同一地點;黃河在漢沃野縣南分為南河和 北河南河即今 黃河河道,北魏沃野鎮與漢沃野城位置相距甚遠。 2.烏拉特前旗增隆昌古城增隆昌古城位于烏拉特前旗小余太鄉北部,原是秦漢 長城的障址,北魏時期曾沿用改筑過。水經注)稱此城為光祿城。我在1971年 夏至1973年夏季的兩年中,曾下放到小余太鄉安家落戶,曾多次造訪這座古城。古 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約240米,南北長約315米;城墻用土夯筑,殘高1

6、 2. 5米,南 墻正中有一門址,寬約15米;:比墻中部偏東有一豁口,西段距西北 角約80米處,有一外向凸出的建筑臺基。臺基及其旁散布有不少瓦礫,其中板瓦前 寬后窄比例約為5: 3,應屬晚于漢代的形制;瓦當為簡略的花瓣紋,應是北魏蓮瓣 紋瓦當的濫觴,由此可知這座古城原是秦漢時代的障址,北魏時期曾沿用改筑過,應 是戍堡遺址。 3. 陽縣城庫倫古城 城庫倫古城位于固陽縣白靈淖鄉城庫倫村西。1974年我與賈洲杰先生共同凋查 此城,確定其為 水經注)中所記的懷朔鎮遺址”。1979年和1980年秋,內蒙 古文物工作隊、包頭市文物管理所共同調查和試掘了此城”。古城地處昆都侖河上 游的丘陵山區,平面略呈不規

7、則的五邊形,東西約1300米,南北1100米,其南墻 的西段內折,所以構成五邊形,西墻南半段已不存在。城內西北隅,加筑有子城,南 北360米,東西220余米,城內散布瓦片較多東南角上有巨型建筑基址,曾掘出泥 塑佛、菩薩等頭像及驅體36件。水經注記(石門水)“水出石門山,(地理 志)曰:北出石門障即此山也,西北趣光祿城”城東北,即懷朔鎮城也,其 水自障東南流,逕臨沃城東,東南注于河”。石門水即今昆都 倉河,酈道元所說的光祿城即上述增隆昌古城,城庫倫古城在其東北,因此可以確定 城庫倫古城就是北魏懷朔鎮遺址。 4. 武川縣二份子古城 二份子古城位于武川縣二份子村西約500米,平面呈方形,東西寬690

8、 米,南北長774米,東北角內折,東墻正中豁口可能是門址,城墻殘高 0. 52 米,除西墻外的三墻上見有馬面1-2個,四角的東南角被小河沖涮掉,其余三角上 見有角臺,高出墻身0. 5-1. 5米。調查者從古城所處位置在公忽洞山口之南,是 大青山南部通往達爾罕草原的必經要道,它與白靈淖懷朔鎮遺址和烏蘭花土城子撫冥 鎮遺址同處在一緯度線上,城垣規模大致相近,城內出土的瓦件等物與上述兩城相 同,因此就是北魏時期重要軍鎮遺址,更可推斷為武川鎮遺址。 5. 達茂聯合旗希日穆仁古城 希日穆仁古城位于達茂聯合旗希日穆仁蘇木(召河)西約3公里,召河與哈拉 烏素河(不連河)交匯處的三角洲山坡,北、南、東三面都是

9、河流。古城平面呈方 形,東西長452米,南北寬約426米,四墻上見有馬面,四角有角臺。城墻殘 高 1. 2米,四墻正中設門,門寬約5米。城內西南隅加筑有子城,長約220米 寬約 200米,東、:比兩墻殘高0. 5米;城內東北隅有3處建筑基址,地表散布有板 瓦、筒瓦殘片。古城之東85米另有一座小城,平面呈日字形,即南北兩城,全城寬 89米,長238米,北城四角有角臺,東墻設門,門寬6米;南 城東墻 南墻各設1 門,門址寬5米,城內采集少量陶片。調查者認為這兩座城為北魏古城,但有人認 為是金元時代的。調查者認為希日穆仁古城“其為武川鎮城正好扼白道的北口,與 懷朔鎮所處的地理位置是非常相似的”,說明

10、水經 注)對武川鎮的位置記述不甚準確的。 我認為此說大致可信,但不甚確切。按 水經注:芒干水“西南逕白道南 谷口,有長城在右,側帶長城,背山面澤,謂之白道。南谷口有城,自城北出,有高 阪,謂之白道嶺”。芒干水即今大黑河,白道城在今呼和浩特市北壩口子村,壩口 子以北的娛蚣壩即北魏時期的白道嶺,在此山嶺之上還分布有北魏時期的宮毆址。 水經注 又說:“芒干水又南西逕云中城北,白道中溪水注之,水發源武川北塞 中,其水南流,逕武川鎮城,以景明中筑以御北狄矣。 其水西南流 歷谷,逕魏帝行宮東,世謂之阿計頭殿,宮城在白道嶺北阜 上,其 城圓角而不方,四門列觀,城內唯臺殿而已,其水又西南歷中溪水出山,西南流于

11、云 中城北,南注于芒干水”。白道中溪水為今之何水,曾有不同說法,有人說是今烏素 圖溝,它發源于今武川縣大青山鄉南境,流程較短。其實 應為今水磨溝,它上源在今 武川縣北部的上禿亥鄉境,稱為掄盤河,南流穿過 大青山深谷,在土默特左旗青山鄉 水磨溝口出山,再南流的河道已被改造為干 渠,原溪水下流入大黑河處在托克托縣古 城村云中故城之北約6公里,只要洪水季節時就可見山洪經此下泄入河。因此,酈道 元所說的白道中溪水應是這條河道,所指的廣德殿址即今水磨溝口東面的山嶺上。今 達茂聯合旗希日穆仁古城所在地的水系內陸河,北流入四子王旗境,仍稱做錫拉木倫 (與希日穆仁同音異譯)。這里正位于掄盤河上流的正北方,如以

12、此城為武川鎮遺址, 證明酈道元記述的大致方位正確,但誤記于白道中溪水旁側。古城所處地理位置確是 據自白道通往北面草原地帶的重要通道口上,因此北魏時期在此筑城據守,但是否就 是武川鎮遺址,尚待進一步證明。 6. 武川縣烏蘭不浪古城 烏蘭不浪古城位于武川縣大青山鄉(原烏蘭不浪鄉)土城梁村,地處大青山北 面的丘陵山區,武川縣城西南20余公里,呼和浩特市西:比約25公里,古城東南 3公里為通至呼和浩特市北面的烏素圖溝。古城分為南北兩城,北城東西長300、南 北寬400米,南城東西長130米 南北寬90米,城內地表仍保留有高大建筑臺 基,地表暴露遺物以磚瓦等建筑材料為主,瓦當多隸書“富貴萬歲”文字瓦當,

13、且 見有大型覆盆式蓮花紋柱礎石。1956年內蒙古文物工作隊張郁先生首次調查此城, 并認定其為北魏武川鎮遺址。多年來,學界均沿此說,似成定論。近年先后調查 武川縣二份子古城及達茂聯合旗希日穆仁古城后,調查 人員均認為烏蘭不浪古城并非 北魏武川鎮遺址,以其所在緯度偏南,與固陽縣 四子王旗等地的北魏鎮戍遺址不在 同一緯度線上,且城垣規模均較這些鎮戍遺址小,還見有“富貴萬歲”文字瓦當及 蓮瓣紋石柱礎等,于是認定烏蘭不浪古城為北魏王朝興筑的一處行宮,此說較有見 地,因此不得不重新探考武川鎮遺址的地望。 7. 四子王旗烏蘭花土城子古城 烏蘭花土城子古城位于四子王旗烏蘭花鎮東南土城子村,地處大青山北麓的丘

14、陵山區,西北距烏蘭花鎮約7公里。張郁先生于1956年調查時,記述此城為南北 二部,北城東西寬800余米,南北長200余米夠。烏蘭察布盟博物館人員調查時, 記述其東西寬900米,南北長890米。城西北建筑址上散布的磚 瓦碎片甚多,有 子母口筒瓦、蓮花紋瓦當、獸面瓦當及弦紋陶片等,因而推定其為北魏古城。又因其城垣規模較大,我們曾推定其為撫冥鎮遺址,多年來學界多沿此說。 8四子王旗庫倫圖古城 庫倫圖古城位于四子王旗庫倫圖鄉庫倫圖村南城卜子,地處大青山北麓的丘陵 地帶,四子王旗政府所在地烏蘭花鎮之東北約25公里,即烏蘭花土城子古城之東北 約25公里。城垣平面呈方形,邊長約500米,殘墻高約3米,南墻正

15、中見有門 址,四角有角臺址。城中偏西建筑基址上散布瓦礫較多,城內采集有波浪紋灰陶片、 子母口筒瓦殘片等物,與烏蘭花土城子遺物相同,因此推定其為北魏戊堡遺址。 1956年,張郁先生首次調查此城,我于1997年秋到這座古城復查,證實張郁先生 斷代無誤。 9察右后旗克里孟古城 克里孟古城位于察右后旗韓勿拉鄉克里孟村南,韓勿拉鄉政府西北約5公里, 東北距察汗淖鄉政府約5公里。古城平面呈梯形,東墻僅長約330米、西墻長約 700米、南墻長1508米 北墻長1520米,城墻殘高0. 52米,城墻 外側30 米處挖有城壕。古城內加筑有一道南北向墻,距東墻557米,殘高1, 8 中部較低,山 米,將城垣分為東

16、西兩部分,其南段已毀,不知原來是否開設有門;古城墻多有斷缺 處,只能肯定四角有角臺,西墻正中豁口為一門址。古城東西兩面高、 洪在城內中部穿越沖涮成河床,在河床東面可見到東城內文化層 厚約2米,內含不 少陶片。城內東半部建筑基址較多,其中在距東墻200米、南墻192米處,見有一 座圓形土臺,直徑31米:東城的西北部見有 座院落,有圍墻圍繞,邊長160 米,院內建筑堆積厚約0.8米,內含有磚塊及瓦 礫。其筒瓦為子母口,瓦當的十 字形雙欄界隔內飾以4個對稱的 餅;板瓦的 前端用手挖出S形滴水,陶罐為平 沿、敞口、高領。根據這些遺物的特征,可以肯定此城為東漢至北魏時期興筑使用 。這座古城的興筑年代較上

17、述鎮戍遺 址為早,我于1952年冬季曾到此城調查, 時因大雪堆積甚厚,只在河床斷面上 采集到一些陶片,并大致觀察到遺跡面貌,當時 只能大致確定其為北朝時期的古城,1964年公布的內蒙古自治區級第一批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名單中,亦含混 稱其為北朝古城。 拓跋鮮卑族于東漢時期西遷至今灰騰梁山以北的草原地帶,經過一段時期的發 展建立起強大的部落聯盟,后又西遷盛樂,再東遷干城,建立強大的北魏王朝。魏 書記拓跋鮮卑初遷到這一帶龍興之地有牛川之名,后又有長川,長川城遺址的位 置已在本文第一節中論述過,而牛川城究竟在何處, 學界不解之跡。 治北 朝史學者在著述中注釋的牛川有多種說法,如呂思勉 V魏晉 南北朝史

18、)注:出綏遠涼城西,經左云至大同入河55,似指某一條河水而言;林 干先生V東胡史)記拓跋蹉在牛川大會諸部,即代王位,建元登國,在“牛川”兩 字之下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O牛川是拓跋鮮卑龍興之地,在建立北魏王 朝后仍是相當重要的地方,如太宗紀記拓跋嗣于“泰常元年秋七月甲申,帝自 白鹿陂西行,大彌于牛川,登釜山,臨毆繁水而南,觀于九十九泉。”如非其祖先 發祥之地,不會長久停留的。1952年冬季我到這里調查,除去了遭到嚴重破壞的二 蘭虎溝鮮卑墓地外,還得知克里孟古城附近也破壞過不少類似二蘭虎溝墓葬的古墓, 二蘭虎溝位于克里孟古城東:比10余公里。后來,又在克里孟古城東北約30公里 的趙家房子、三

19、道灣等地發現鮮卑墓,可證拓跋鮮卑初遷至這一帶居住。從上述史料 得見,牛川在九十九泉之北,九十九泉在今察右中旗、卓資縣交界的灰騰梁上,殷繁 水當為今之丹岱河,其水北流注入白音淖爾(湖),應為白鹿陂,毆繁水位于牛川 之東南,循此水南行登上灰騰梁,再西南行 至九十九泉。由此可見,察右后旗克里孟 古城應是牛川城遺址。克里孟古城附近一一帶不見有同時代的古城,它雖非北魏之鎮 戍,但在北魏時期仍為重鎮,因此遺址中仍可見北魏遺物。 10,察右后旗白音察干古城 白音察干古城位于察右后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白音察干鎮東部,由于城鎮擴展, 現今古城已無遺跡可尋。20世紀50年代興筑集(集寧)二(二連)鐵路時,可 見鐵路東

20、約2公里的古城,平面呈方形,邊長500余米,殘墻高約1米,城址內采 集過瓦礫及陶片,因此推定其為北魏時期所筑,又似其位置在撫冥鎮年秋 曾去復查,采集陶片見有北魏時期的,因此可見其為北魏長城沿線的一座戍堡,金代 曾沿用過,因而城址內散見少量金代陶瓷片。 12. 商都縣郭家村古城 郭家村古城位于商都縣玻璃忽鏡鄉郭家村南側,1997年夏我沿北魏長城向東追 尋,經訪問當地群眾,得知此古城位置。后到現場查看,只見低矮的城垣內已墾為農 田,殘墻露出地表不足1米,長寬各約500余米,從斷面上見到有明顯的夯層,可 知確是一座古城。城址內散布陶片甚少,農民將耕地內的陶片拾出堆積地旁,內含 北魏時期陶片,此城位于

21、北魏長城之南約1公里,應為長 城上的一座戍堡。自此古 城東行約3公里許,即至北魏長城折向點二:吉淖爾村西。 13. 尚義縣哈拉溝古城 水經注謂于延水“出塞外柔玄鎮西長川城南小山”,可知柔玄鎮位于長川 城之東,今已考定長川城址在今興和縣西北15公里的土城子村,柔玄鎮遺址當在其 東方尋訪,于是有說柔玄鎮當在今張北縣境者。查閱張家口地區文物普查資料集 附:張家口地區古城址登記表”中,見有一欄記載尚義縣哈拉溝鄉土城子村古城, “暴露遺跡遣物”欄內記載“城垣呈凸形,東西約1100米,南北1006米,夯 筑。泥質和夾砂陶、灰陶片、銅錢、鐵農具”。又“保存情況”欄記載“城垣嚴重 破壞,僅存墻基”。其中遺物與

22、沽源縣大宏城相同,大宏城為北魏御夷城遺址(詳 下文),因此亦疑尚義縣哈拉溝古城乃是柔玄鎮遺址,有待于河北省文物部門證 實。 14. 化德縣收圖古城收圖古城位于化德縣七號鄉向陽村東,地處化德縣東北角 與正鑲白旗交界處,化德縣至正鑲白旗公路在古城北側通過。城址平面略呈方形,東 西長250米,南北寬220米,城墻殘高0.51米,南墻正中開門,城內中部見有建 筑基址,地表散布陶片較少。西墻外的山坡下散布陶片較多,乃因古城筑在山坳 亡,可俯視東西兩面廣闊原野,城址散布遺物可隨雨水下沖之故。從城內拾取的陶 片,有灰陶和紅褐陶兩類,罐類為敞口高領,筒瓦 板瓦片不少,從瓦當上殘存文字 及曲沿板瓦等物看來,這是

23、一座北魏時期的戍堡遺址。 文物普查時發現這座古城原定為漢代;因見其遠在漢長城遺跡之北,便于1997 年前往復查,證實其為北魏時期所筑,但仍在北魏長城之北約46公里,北緯42。 2、東經115。48是目前已知北魏時期遺跡的最北地點, 15. 沽源縣大宏城古城 V水經注濡水條云:“濡水出御夷鎮東南,其水二:源雙引,夾山西北流, 出山合成一川,又西北逕御夷故城東,鎮北百四十里;北流,左道則連泉水注之,出 故城東,西北流,逕故城南”。濡水即今灤河,其上源叫做閃電河,發源于豐寧縣 北境,東西兩支流于沽源縣南境內合流下注,在沽源縣北部又匯會東面流來的支流, 再北流入正藍旗境。據此文獻資料可知御夷城遺址在今沽源縣北部。張家口地區 文物普查資料集)附表汜載大宏城古城;位于沽源縣閃電河鄉永紅村西南750米, “暴露遺跡遺物”欄內記:“城垣是長方形,東西170米,南北140米,夯筑, 殘高2米,泥代。后來公開發表的文章,專題記述張家口地區戰國時期城址,將大 宏城古城列入附表中,記其位于大宏城村西南750米,座落在土崗上,城南500 米是固圍淖”,“遺跡遺物”欄內記“泥質灰陶,夾砂紅 褐 灰陶片。紋飾有 繩紋、弦紋。器形:盆、罐、甕等。建筑構件有繩紋板瓦、筒瓦等”,將此城列為 戰國時期古城。 郭郛先生(元察罕腦兒行宮實地考辨)一文,已指出固囹淖即元代察罕腦兒, 大宏城在勿圍淖東北,“南墻長1 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