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生理學第一章 緒論1、 興奮性(excitability):是指機體感受刺激并產生反應的能力。2、 閾值(threshold):在實際測量中,常把刺激作用的時間和刺激強度-時間變化率固定,把剛剛引起組織細胞產生反應的最小刺激強度成為閾強度,簡稱閾值。3、 外環境(external environment):人體所處的不斷變化著的外界環境成為外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4、 內環境(internal environment):機體內部細胞直接生存的周圍環境是細胞外液,生理學中將細胞外液成為機體的內環境。細胞外液主要包括組織液和血漿。5、 穩態(homeostasis):正常功能條件下,機體
2、內環境的各項理化因素(如溫度、酸堿度、滲透壓、各種離子和營養成分濃度等)保持相對的恒定狀態。我們把內環境理化性質相對穩定的狀態成為穩態。6、 人體生理功能的調節有多種不同的方式,主要包括神經調節、體液調節、自身調節、行為調節和免疫調節。7、 神經調節(nervous regulation):是體內最重要、最普遍的一種調節方式,它是通過神經系統各種活動實現的。神經系統最基本的調節方式是反射。在中樞神經系統參與下,機體對刺激產生的規律性應答反應成為反射(reflex)。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reflex arc)。反射弧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五個部分組成。8、 體液調
3、節(humoral regulation):通過體液中某些化學物質的作用對細胞、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進行調節的過程稱為體液調節。9、 自身調節(autoregulation):是指細胞和組織器官不依賴于神經和體液因素的一種調節方式。它是由于細胞和組織器官自身特性而對刺激產生適應性反應的過程。例如心肌的自身調節和腎血流量的自身調節等。10、 行為調節(behavioral regulation):是指人們通過行為活動或行為方式的變化,調節機體的生理活動和活動規律,從而對個體健康或疾病產生重要影響的調節方式。11、 免疫調節(immunoregulation):人體的免疫系統有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共同
4、組成。免疫系統是體內重要的功能調節系統。免疫調節包括免疫自身調節(免疫系統內部的免疫細胞、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整體調節和群體調節。12、 由神經調節、內分泌調節和免疫調節共同組成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網絡系統。13、 各種生理功能調節方式的特點:神經調節:反應快、精細而準確、作用時間短暫。體液調節:作用緩慢、廣泛、持續時間長。自身調節:調節幅度小、靈敏度低、影響范圍比較局限。行為調節:靈敏度低、時間長、需要反復訓練。免疫調節:調控范圍廣泛、發揮作用相對緩慢。14、 反饋(feedback):受控部分的活動反過來控制控制部分活動的過程稱為反饋。15、 負反饋(negative feedback
5、):受控部分發出的反饋信息對控制部分的活動產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動減弱,稱為負反饋。負反饋是維持機體穩態的一種重要調節方式。(例如,血壓突然升高時,對于壓力感受器的刺激信息通過反饋回路傳回心血管中樞(控制部分),后者發出指令到達心臟和血管(受控部分),使心輸出量減少,外周阻力降低,血壓降低恢復到正常水平。體溫調節。)16、 正反饋(positive feedback):是指受控部分發出的反饋信息加強控制部分的活動,即反饋作用和原來的效應一致,起到加強和促進作用。(例如排尿、排便、血凝、分娩、產生動作電位的鈉內流)17、 前饋(feed forward):是另一種形式的調節方式。即在控制部
6、分向受控部分發出信息的同時,通過檢測裝置對控制部分直接調控,進而向受控部分發出前饋信號,及時調節受控部分的活動,使其更加準確、適時和適度。前饋控制系統可以使機體的反應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預見性。(例如,大腦通過傳出神經向骨骼肌(屈肌)發出收縮信號的同時,又通過前饋控制系統制約(抑制)相關肌肉(伸肌)的收縮,使它們的活動適時、適度,從而使機體活動更加準確、更加協調。某些條件反射也是一種人體調節的前饋控制,如進食前胃液的分泌,胃液分泌的時間比食物進入胃中直接刺激胃粘膜腺體分泌的時間要早得多。)18、 生命的基本體征:新陳代謝、興奮性、生殖、適應性。第2章 細胞的基本功能19、 單純擴散(simple
7、 diffusion):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質從高濃度一側向低濃度一側跨細胞膜轉運的過程。(脂溶性物質和少數分子量很小的水溶性物質:O2 、 CO2。 N2、乙醇、尿素和甘油等低分子量極性分子)20、 影響單純擴散的主要因素:通透性、濃度差。21、 易化擴散(facilitated diffusion):非脂溶性和脂溶性很小的物質,借助細胞膜上特殊蛋白質的幫助,從細胞膜的高濃度一側向低濃度一側轉運的過程稱為易化擴散。22、 離子通道可分為受膜電位調控的電壓門控性通道,受膜外或膜內化學物質調控的化學門控性通道,以及受機械刺激調控的機械性門控性通道等。23、 主動轉運(active transpor
8、t):某些物質可在膜蛋白的參與下,細胞通過本身的耗能過程,將物質分子或離子逆濃度梯度或電位梯度進行的跨膜轉運過程成為主動轉運。24、 原發性主動轉運(primary active transport):細胞直接利用代謝產生的能量將物質逆濃度梯度或逆電位梯度轉運的過程稱為原發性主動轉運,介導這一過程的膜蛋白稱為離子泵。25、 繼發性主動轉運(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有些物質在進行逆濃度梯度或電位梯度的跨膜轉運時,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由ATP分解供給,而是利用原發性主動轉運所形成的離子濃度梯度進行的物質逆濃度梯度或電位梯度的跨膜轉運方式,這種間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動轉
9、運過程稱為繼發性主動轉運,也稱為聯合轉運。26、 同向轉運:是指聯合轉運的物質為同一方向。27、 逆向轉運:是指聯合轉運的物質方向相反,也稱交換。28、 膜泡運輸(vesicular transport):大分子和顆粒物質不能直接穿過細胞膜,而是由膜包圍形成囊泡,通過膜包裹、膜融合和膜離斷等一系列過程完成轉運,稱為膜泡運輸。29、 入胞(endocytosis):細胞外大分子物質或物質團塊如細菌、死亡細胞和細胞碎片等,被細胞膜包裹后以囊泡的形式進入細胞的過程稱為入胞。30、 出胞(pinocytosis):細胞內大分子物質或物質團塊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細胞的過程稱為出胞。31、 受體按照分布部
10、位的不同,分為膜受體、胞漿受體和核受體。膜受體根據它們的分子結構和信號轉導方式,大體分為三類,即G蛋白耦聯受體、離子通道受體和酶耦聯受體。32、 鈉泵活動的重要生理意義: (1)納泵活動造成的細胞內高K+,是胞質內許多代謝反應所必需。例如核糖體合成蛋白質就需要高鉀環境。 (2)維持細胞內滲透壓和細胞容積。在靜息狀態下納泵將漏入到細胞內的Na+不斷轉運到胞外,可維持胞漿滲透壓和細胞容積的相對穩定,防止細胞水腫。 (3)納泵活動造成的膜內外Na+和K+的濃度差,是細胞生物電活動的前提條件。 (4)建立Na+的跨膜濃度梯度,為繼發性主動轉運提供勢能儲備。 (5)納泵活動是生電性的,可直接影響膜電位。
11、納泵活動增強,可使細胞膜內電位的負值增大。33、轉運方式轉運物質轉運方向能量消耗借助膜蛋白單純擴散O2、CO2、N2、乙醇、尿素和甘油等順濃度差不需不需易化擴散載體轉運葡萄糖、氨基酸順濃度差不需載體蛋白通道轉運無機離子(Na+、K+、Ca2+、Cl-等)順濃度差不需通道蛋白主動轉運原發性主動轉運無機離子逆濃度電位差需要離子泵繼發性主動轉運葡萄糖、氨基酸逆濃度差需要轉運體入胞吞噬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等入胞需要吞飲蛋白質分子入胞需要出胞腺細胞的分泌以及神經末梢遞質的釋放等出胞需要 吞噬(phagocytosis):如果進入細胞的物質是固態,稱為吞噬。 吞飲(pinocytosis):如果進入細胞的
12、物質是液態,稱為吞飲。 順濃度差:從高濃度一側到低濃度一側轉運。 逆濃度差:從低濃度一側到高濃度一側轉運。34、 靜息電位(resting potential,RP):是指細胞靜息狀態下,存在于細胞膜內外兩側的電位差。35、 極化(polarization):人們通常把靜息電位存在時,細胞外正內負的穩定狀態稱為極化。36、 超極化(hyperpolarization):靜息電位的增大稱為超極化。37、 去極化(depolarization):靜息電位的減小成為去極化。38、 復極化(repolarization):細胞膜去極化后再向靜息電位方向恢復,稱為復極化。39、 動作電位(action
13、potential,AP):是指細胞在靜息電位基礎上接受有效刺激后產生的一個迅速可向遠處傳播的膜電位波動。40、 動作電位特點: (1)“全或無”(all or none)特性。 (2)不衰減式傳導。 (3)脈沖式。41、 動作電位的產生機制:動作電位的上升支主要是由于電壓門控Na+通道激活后Na+大量快速內流形成的:動作電位的下降支則是電壓門控Na+通道失活使得Na+內流停止以及電壓門控K+快速外流的結果。42、 電壓門控性Na+通道:備用、激活、失活三種功能狀態。43、 閾電位(threshold potential,TP):只有當某些刺激引起膜內正電荷增加,即負電位減小(去極化)并減小到
14、一個臨界值時,細胞膜中大量鈉通道才能開放而觸發動作電位的產生,這個能觸發動作電位的臨界膜電位值稱為閾電位。44、 局部興奮的特點: (1)不表現為“全或無”的特征。 (2)電緊張性擴布,即傳導呈衰減方式。 (3)反應可以總和。45、 興奮性(excitability):可興奮細胞接受刺激后產生動作電位的能力稱為興奮性。46、 閾強度(threshold intensity):通常使將刺激的時間固定,測定能使組織發生興奮的最小刺激強度,即閾強度或閾值47、 跳躍式傳導:動作電位傳導時,興奮的郎飛結能夠與相鄰的安靜的郎飛結之間形成局部電流,使相鄰的郎飛結的細胞膜達到閾電位而發生動作電位。這樣,動作
15、電位就從一個郎飛結傳給相鄰的郎飛結,這種傳遞方式稱為跳躍式傳導。48、 終板電位(end-plate potential,EPP):ACh通過接頭間隙擴散到終板膜,與終板膜上的N型膽堿受體結合,主要引起接頭后膜Na+通道開放和Na+內流,導致終板膜去極化,這一電位改變稱為終板電位。終板電位是一種局部電位,可以總和。49、 興奮-收縮耦聯(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將骨骼肌細胞的電興奮和機械收縮聯系起來的中介過程,稱為興奮-收縮耦聯。50、 橫橋周期:粗肌絲上的橫橋與細肌絲上的肌動蛋白結合、擺動、復位和再結合的過程,稱為橫橋周期。51、 等長收縮(isom
16、etric contraction):肌肉收縮時長度不變而張力增加的收縮稱為等長收縮。52、 等張收縮(isotonic contraction):肌肉收縮時張力不變而長度縮短的收縮稱為等張收縮。53、 前負荷(preload):是指肌肉收縮前所承受的負荷。前負荷決定了肌肉在收縮前的長度,即肌肉的初長度。54、 后負荷(afterload):肌肉在收縮過程中承受的負荷,稱為后負荷。55、 強直收縮:當動作電位的頻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時,由前后兩個動作電位所觸發的兩次收縮就可能疊加起來,產生收縮總和。56、 不完全強直收縮(incomplete tetanus):如果刺激的頻率相對較低,后一次收縮過
17、程疊加在前一次收縮過程的舒張期,所產生的收縮總和稱為不完全強直收縮。記錄的收縮曲線呈鋸齒狀。57、 完全強直收縮(complete tetanus):如果提高刺激頻率,后一次收縮過程疊加在前一次收縮過程的收縮期,所產生的收縮總和稱為完全強直收縮。第3章 血液58、 血細胞比容(hematocrit):血細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積百分比稱為血細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細胞比容為40%50%,女性為37%48%,新生兒為55%。59、 懸浮穩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生理狀態下,紅細胞能相當穩定地懸浮于血漿中而不易下沉,紅細胞的這一特性稱為懸浮穩定性。60、 紅細胞沉降率(er
18、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將經過抗凝處理的血液置于垂直放置的血沉管中,紅細胞由于比重大而下沉,但正常時下沉的速度十分緩慢。通常以第一小時末紅細胞沉降的距離表示紅細胞沉降速度,稱為紅細胞沉降率,簡稱血沉。用魏氏法檢測的正常值,成年男性為015mm/h,女性為020mm/h。61、 紅細胞的滲透脆性:滲透脆性越大,表示其對低滲溶液的抵抗力越小,越容易發生破裂容血。生理情況下,衰老的紅細胞對低滲溶液的抵抗力降低,即脆性高;而初成熟的紅細胞抵抗力高,即脆性低。62、 生理性止血:是指小血管損傷,血液從小血管內流出,數分鐘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現象。63、 血液凝固(
19、blood coagulation):血液由流動狀態變為不流動的膠凍狀凝塊的過程,稱為血液凝固,簡稱血凝。64、 凝血過程包括三個階段: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纖維蛋白形成。第4章 血液循環65、 組成心臟的細胞分為自律細胞和非自律細胞。自律細胞包括竇房結、房室交界區的房結區和房室束以及浦肯野細胞,它們大多沒有穩定的靜息電位,組成心肌的特殊傳導系統。自律細胞具有自動產生節律性興奮的能力,含肌原纖維甚少幾乎沒有收縮功能;非自律細胞主要包括心房和心室肌細胞,它們有穩定的靜息電位,因含有豐富的肌纖維而具有收縮功能,故被稱為工作細胞。66、 最大復極電位:3期復極結束時膜電位所達的最低值稱為最
20、大復極電位。67、 竇性心律(sinus rhythm):由竇房結發出興奮控制全心所表現出的節律性活動,稱為竇性心律。竇房結是正常心臟活動的起搏點。68、 有效不應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從動作電位的0期到3期復極至膜電位為-60mV這段時間,給予任何強度的刺激都不能使心肌細胞再次產生動作電位,這段時間稱為有效不應期。69、 期前興奮和期前收縮:如果在心房或心室的有效不應期之后,于下次竇房結產生的興奮到達之前,受到一次閾值或閾值以上的人工刺激或受到來自潛在起搏點發出興奮的刺激,就會產生一次提前的興奮和收縮,分別稱之為期前興奮和期前收縮。70、 代償
21、間歇:在一次期前收縮之后往往出現一段較長時間的心房或心室的舒張期,稱之為代償間歇。71、 房室延擱(atrio-ventricular-delay):興奮在房室交界區傳導速度緩慢,使興奮在此延擱一段時間的現象,稱為房室延擱。72、 心動周期(cardiac cycle):心房或心室每收縮和舒張一次所經歷的時間,稱為一個心動周期。心臟收縮射血和舒張期血液充盈活動是在一個心動周期中完成的。73、 射血分數(ejection fraction):搏出量占心室舒張末期容量的百分比稱為射血分數。射血分數反映心室射血的效率,正常成人在安靜狀態時為55%65%。74、 心輸出量(cardiac output
22、):一側心室每分鐘射出的血量稱為每分輸出量,簡稱心輸出量,等于搏出量乘以心率。75、 心指數(cardiac index):以每平方米體表面積計算的心輸出量稱為心指數。在空腹和安靜狀態下測定的心指數稱為靜息心指數。(中等身材成年人的體表面積約為1.61.7m2,安靜時心輸出量為56L/min,故靜息心指數為3.03.5L/(minm2)76、 循環系統平均充盈壓(mean circulatory filling pressure):在心臟手術使心臟暫停搏動或心室纖顫時,由于血液循環停止,此時測得的心血管內部壓力相等,約7.0mmHg,稱為循環系統平均充盈壓,該壓力是形成血壓的基礎。77、 收縮
23、壓(systolic pressure):在一個心動周期中,心室收縮射血使主動脈血壓上升至最高的值,稱為收縮壓。78、 舒張壓(diastolic pressure):在心室舒張時,主動脈血壓下降至最低的值,稱為舒張壓。79、 脈搏壓(pulse pressure):收縮壓與舒張壓的差值,稱為脈搏壓,簡稱脈壓。脈壓反映了在一個心動周期中的血壓波動。80、 平均動脈壓(meanar terial pressure):在一個心動周期中各瞬時動脈血壓的平均值,稱為平均動脈壓。平均動脈血壓約等于舒張壓加1/3脈壓。81、 動脈血壓的正常值:我國健康青年人在安靜狀態時的收縮壓為100120mmHg,舒張
24、壓為6080mmHg,脈壓為3040mmHg.82、 中心靜脈壓(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右心房和胸腔內大靜脈的血壓,稱為中心靜脈壓。正常值為412cmH2O中心靜脈壓是判斷心血管功能的一個指標,反應心臟射血能力和靜脈回心血量之間的相互關系。83、 降壓反射(depressor reflex):通常又把頸動脈竇和主動脈弓壓力感受器反射稱為降壓反射。第5章 呼吸84、 人體的呼吸過程由三個過程來完成: 外呼吸:包括肺通氣和肺換氣;肺通氣是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肺換氣是肺與肺毛細血管之間的氣體交換; 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 內呼吸:又稱為組織換氣,即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
25、的氣體交換。85、 彈性阻力:是指彈性體受外力作用時所產生的一種對抗變形的力,即回位力。86、 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是以單分子層的形式排列在肺泡液層表面,從而減少液體分子之間的相互吸引,降低肺泡表面張力,減弱上述肺泡表面液體層產生的負面影響。87、 順應性(compliance):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彈性體擴張的難易程度。 肺和胸廓的順應性,通常又用單位壓力變化所引起的容積變化來衡量,即:順應性=容積變化(V)/壓力變化(P)L/cmH2O。88、 肺容積是指 肺內氣體的容積。包括潮氣量、補吸氣量、補呼氣量和余氣量,它們互不重疊,相加之和等于肺總量。 (1)潮氣量:呼吸時,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氣量為潮
26、氣量(tidal volume,TV),正常成人平靜呼吸時約0.40.6L,平均約0.5L。用力呼吸時,潮氣量增大。 (2)補吸氣量:平靜吸氣末再盡力吸氣所能吸入的氣量,稱補吸氣量(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IRV)。正常成人約為1.52.0L。補吸氣量的大小反應吸氣貯備能力。 (3)補呼氣量:平靜呼吸末再盡力呼氣所能呼出的氣量,稱補呼氣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正常成人約為0.91.2L。該氣量的大小,則表示呼氣貯備能力。 (4)余氣量:最大呼氣后,肺內仍殘留不能呼出的氣量,稱余氣量(residual volume,RV)。
27、正常成人為1.01.5L。余氣量過大表示肺通氣功能不良。支氣管哮喘和肺氣腫患者,余氣量增加。89、 肺容量:是指肺容積中兩項或兩項以上的聯合氣量。包括深吸氣量、功能余氣量、肺活量和肺總量。 (1)深吸氣量:平靜呼氣末做最大的吸氣所能吸入的氣體量,稱為深吸氣量(inspiratory capacity,IC),為潮氣量和補吸氣量之和。是衡量肺通氣潛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2)功能余氣量:平靜呼氣末,肺內所殘留的氣體量為功能余氣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FRC),它是補呼氣量與余氣量之和,正常成人約為2.5L。其意義在于緩沖吸氣過程中肺泡氣氧分壓(PO2)和二氧化
28、碳分壓(PCO2)的變化幅度,有利于肺換氣。當肺彈性回縮力降低(如肺氣腫)時,功能余氣量增大;肺纖維化、肺彈性阻力增大時,功能余氣量減小。 (3)肺活量和用力呼氣量:在進行了一次最深吸氣之后,盡力呼氣所能呼出的最大氣量稱為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它是潮氣量、補吸氣量和補呼氣量三者之和。正常成人男性平均為3.5L,女性約為2.5L。肺活量的大小反映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氣能力,是肺靜態通氣功能的一項重要指標。 用力呼氣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FEV)也稱為時間肺活量(timed vital capacity,TVC),指在做一次最大深吸氣后,用力盡快
29、呼出氣體,分別測量第1、2、3秒末呼出氣體量,并計算其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數。正常人第1、2、3秒末的時間肺活量,分別為83%、96%、99%。其中第1秒用力呼氣量最有意義。肺彈性降低或阻塞性肺疾患,時間肺活量可明顯降低。因此,時間肺活量可反映肺的動態呼吸功能。 (4)肺總量:肺所能容納的最大氣量為肺總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它是肺活量和余氣量之和。其大小因性別、年齡、身材、運動鍛煉情況和體質改變而異,成年男性為5L,女性約3.5L。90、 每分通氣量(minute ventilation volume):是指每分鐘吸入或呼出肺的氣體量,等于潮氣量乘以呼吸頻率。正常成
30、人平靜呼吸時,呼吸頻率為1218次/分,潮氣量0.5L,則每分通氣量為6.09.0L。91、 解剖無效腔(anatomical dead space):由于每次吸入的氣體,一部分停留在從上呼吸道至呼吸性細支氣管以前的呼吸道內,這部分氣體不參與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將這部分氣道稱為解剖無效腔,其容積為0.15L。92、 肺泡無效腔(alveolar dead space):進入肺泡的氣體,也可因血流在肺內分布不均而未能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未能發生交換的這一部分肺泡容量稱肺泡無效腔。解剖無效腔和肺泡無效腔合稱為生理無效腔。健康成人平臥時生理無效腔接近于解剖無效腔。93、 肺泡通氣量(alveo
31、lar ventilation volume)是指每分鐘吸入肺泡的新鮮氣體量,這部分氣體一般情況下能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因此也稱為有效通氣量。所以肺泡通氣量=(潮氣量-無效腔氣量)呼吸頻率。(按此公式計算,平靜呼吸時,潮氣量是0.5L,減去解剖無效腔0.15L,每次吸入肺泡的新鮮氣體量約為0.35L,若功能殘氣量為2.5L,則每次呼吸僅使肺泡氣更新1/7左右。正常成人安靜時肺泡通氣量約為4.2L/min,相當于每分通氣量70%。)94、 通氣/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簡稱VA/Q):是指每分鐘肺泡通氣量(VA)與每分鐘肺血流量(Q)的比值(VA/Q)。
32、正常成人安靜時,呼吸頻率為12次/分鐘,則每分肺泡通氣量4.2L/min。如肺血流量為5L/min,可求得V/Q比值為0.84。95、 肺牽張反射(pulmonary stretch reflex):肺擴張或縮小而引起呼吸的反射性變化,稱為肺牽張反射,也稱黑-伯反射(Hering-Breuer reflex)。第6章 消化與吸收96、 慢波(slow wave):消化道平滑肌細胞在靜息電位的基礎上,可自發的產生周期性的輕度去極化和復極化,由于其頻率較慢,故稱為慢波。慢波可決定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縮節律,又稱基本電節律(basic eletric rhythm,BER),其波幅為515mV,持續時間
33、由數秒至十幾秒,頻率隨不同的部位而異,在每分鐘312次之間波動。97、 胃腸激素(gastrointestinal hormone):由胃腸黏膜內分泌細胞分泌的激素統稱胃腸激素,屬肽類激素。98、 腦-腸肽(brian-gut peptide):許多胃腸激素不僅存在于消化道黏膜內,也存在于中樞神經系統,如神經降壓素、生長抑素、縮膽囊素、促胃液素、P物質等。這些雙重分布并起重要生理作用的肽類物質統稱為腦-腸肽。99、 緊張性收縮(tonic contraction):胃壁平滑肌經常處于一定程度的緩慢持續收縮狀態,稱為緊張性收縮。緊張性收縮時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運動形式,在空腹時既已存在,進食后逐漸
34、加強。其生理意義在于使胃保持一定的形狀和位置;維持一定的胃內壓,有利于胃液滲入食團;它還是胃其他運動形式有效進行的基礎。100、 容受性舒張(receptive relaxation):進食時,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處的感受器,可通過迷走-迷走反射引起胃底和胃體平滑肌舒張,稱為胃的容受性舒張。這一運動形式可使胃容積由空腹時的50ml左右,增大到進食后的1.5L左右,而胃內壓無顯著升高。其生理意義是使胃更好地完成容納和貯存食物的功能。101、 黏液-碳酸氫鹽屏障(mucus-bicarbonate barrier):覆蓋于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層除了可以減少粗糙食物對胃黏膜的機械損傷外,還與胃黏膜非
35、泌酸細胞分泌的HCO3-形成黏液-碳酸氫鹽屏障。102、 分節運動(segmentation contraction):是一種以環形肌為主的節律性收縮和舒張交替進行的運動。表現為食糜所在的一段腸管,環形肌以一定距離間隔多點同時收縮或舒張,把食糜分割成許多段,之后,原收縮處舒張,原舒張處收縮,使食糜原來的節段分成兩半,鄰近的兩半又彼此合并,組成新的節段,如此反復進行。103、 分節運動的生理意義: (1)使食糜與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于化學性消化。 (2)增加小腸黏膜與食糜的接觸,并擠壓腸壁以促進血液與淋巴液的回流,有助于吸收。 (3)由于分節運動存在由上而下的頻率梯度,對食糜有弱的推進作用。第7
36、章 能量代謝和體溫104、 氧熱價(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某種營養物質氧化后,每消耗1L氧所產生的熱量,稱為該種食物的氧熱價。利用氧熱價計算產熱量的公式為:某種食物的產熱量=該食物的氧熱價該食物的耗氧量。105、 食物特殊動力效應(specific dynamic action of food):進食后即使人體處于安靜狀態,其產熱量也比進食前有所增加。這種由于進食引起機體產生“額外”產熱量的現象稱為食物特殊動力效應。106、 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sm rate,BMR):通常臨床上將機體單位時間內的基礎代謝,稱為基礎代謝率。所謂基礎狀態
37、,是指人體處于清晨、清醒、靜臥、未作肌肉活動、空腹(禁食12小時以上)、環境溫度在2025、無神經緊張的狀態。107、 不感蒸發:指體內水分從皮膚和黏膜表面不斷滲出而被氣化的一種散熱方式,也稱不顯汗。108、 發汗:又稱可感蒸發(sensible evaporation):指汗腺主動分泌汗液的過程。通過發汗可有效帶走大量體熱。109、 自主性體溫調節(behavioral thermoregulation):是在體溫調節中樞控制下,通過改變皮膚血流量、汗腺活動、寒戰等生理調節反應,使機體的產熱量和散熱量維持平衡,從而使體溫保持相對恒定的水平。第8章 腎的排泄功能110、 腎小球有效過濾壓:是指
38、促進超濾的動力與對抗超濾的阻力之間的差值。促進超濾的動力包括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和腎小囊內超濾液的膠體滲透壓(超濾液中蛋白質含量極少,膠體滲透壓可忽略不計)。對抗超濾的阻力包括血漿膠體滲透壓和腎小囊內壓。因此,腎小球有效濾過壓=腎小球毛細血管壓-(血漿膠體滲透壓+腎小囊內壓)。111、 濾過平衡(filtration equilibrium):當濾過的阻力與動力相等時,有效濾過壓降為零,則濾過停止,稱為濾過平衡。112、 腎小球濾過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兩腎每分鐘生成的超濾液量。正常成人安靜時約為125ml/min,故每晝夜生成的原尿量可達180L。
39、是衡量腎小球濾過作用的重要指標。113、 濾過分數(filtration fraction,FF):腎小球濾過率與每分鐘的腎血漿流量的比值,稱為濾過分數,正常人安靜時腎血漿流量為660ml/min,濾過分數=(125/660)100%=19%。濾過分數表明,約20%的血漿流量由腎小球濾出到腎小囊形成原尿。114、 腎糖閾(renal glucose threshold):當血糖濃度超過8.9610.08mmol/L(1.61.8g/L)時,部分近端小管的上皮細胞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已達極限,這些腎小管超濾液中的葡萄糖已不能全部被重吸收而進入終尿,尿中剛剛開始出現葡萄糖時的最低血糖濃度稱為腎糖閾。
40、115、 水利尿(water diuresis):因一次性飲用大量清水,反射性地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釋放減少而引起尿量明顯增多的現象,稱為水利尿。116、 滲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由于小管液溶質濃度增大,滲透壓上升使水鈉重吸收減少引起的利尿稱為滲透性利尿。117、 球-管平衡(glomerulo-tubular balance):不管腎小球濾過率增多還是降低,近端小管對水和鈉的重吸收率始終占腎小球濾過率的65%70%,這種現象稱為球-管平衡。其生理意義在于使尿量不因腎小球濾過率的增減而發生較大幅度的變化。第9章 感覺器官的功能118、 近點(near point):是指使
41、眼作最大程度調節后,所能看清眼前物體的最近距離。119、 遠點(far point):通常將人眼不做任何調節時所能看清物體的最遠距離稱為遠點。120、 視錐系統:指由視錐細胞和與它相聯系的雙極細胞、神經節細胞等組成,又稱晝光覺系統。視錐細胞對光敏感度較低,只有在強光條件下才能被激活,主要在白天或較明亮的環境中起作用。該系統具有能分辨顏色的色覺功能,有很高的分辨率,對物體的輪廓及細節都能看清。以白晝活動為主的動物,如雞、鴿、松鼠等,其視網膜的感光細胞幾乎全部是視錐細胞。121、 視桿系統:指由視桿細胞和與它相聯系的雙極細胞、神經節細胞等組成,又稱晚光覺系統。視桿細胞對光的敏感度要比視錐細胞高10
42、00倍,可察覺到單個光亮子的刺激,因此能在昏暗的環境中感受弱光刺激而引起視覺。該系統視物時不能分辨顏色,只能辨別明暗,其精細分辨能力差,在光線暗時只能看到物體的粗略輪廓,而看不清其精細結構和顏色。在夜間活動的動物,如貓頭鷹,其視網膜中只有視桿細胞。122、 視力(visual acuity):也稱視敏度,是指眼對物體結構的精細辨別能力,即分辨物體上兩點間最小距離的能力。123、 暗適應(dark adaptation):人從亮處突然進入暗室,最初幾乎看不清任何物體,經過一定時間后,逐漸恢復了在暗處的視力,這種現象稱為暗適應。124、 明適應(light adaptation):從暗處突然進入到
43、明亮處時,最初感到強光耀眼,看不清物體,經過一定時間后才能恢復正常視覺,這種現象稱為明適應。125、 聽閾(hearing threshold):人耳能聽到的聲波頻率范圍為2020000Hz。對于每種頻率的聲波,都有一個產生聽覺所必需的最低振動強度,稱為聽閾。126、 聽域(hearing span):以聲頻為橫坐標,以聲波的強度為縱坐標,將每一頻率的聽閾和最大可聽閾分別連接起來,可繪制出人耳對聲波頻率和強度的感受范圍的坐標圖,即聽力曲線,圖中下方曲線為不同頻率的聽閾,上方曲線為不同頻率的最大可聽閾,兩者所包括的范圍稱為聽域。127、 耳蝸微音器電位(cochlea microphonic p
44、otential):當耳蝸收到聲音刺激時,在耳蝸及其附近結構記錄到一種類似聲波作用于微音器(擴音器)并具有交流性質的特殊電變化,這種電位變化稱為耳蝸微音器電位。第10章 神經系統的功能128、 軸漿運輸(axoplasmic transport):神經元軸突內的胞漿,稱為軸漿。軸漿能在胞體與軸突末梢之間流動,在軸突內借助軸漿流動而運輸物質的現象,稱為軸漿運輸。129、 突觸(synapse):是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神經元與效應器之間發生功能接觸的部位,是傳遞信息的重要結構。神經元與效應器之間的突觸也稱接頭(junction)。130、 興奮性突觸后電位(excitatory postsynap
45、tic potential,EPSP):當神經沖動抵達突出前膜時,突出前膜釋放神經性遞質,作用于突觸后膜相應受體,提高了突觸后膜對Na+、K+的通透性,由于Na+的內流大于K+的外流,故發生凈的內向電流,從而使突觸后膜去極化,這種突觸后膜在遞質作用下產生的局部去極化電位稱為興奮性突觸后電位。131、 抑制性突觸后電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當神經沖動抵達突出前膜時,突觸前膜釋放抑制性遞質,作用于突觸后膜受體,提高了突觸后模對Cl-和K+的通透性,主要是Cl-的通透性,Cl-內流使突觸后膜產生超極化,這種突觸后膜在遞質作用下產生的局部超極
46、化電位稱為抑制性突觸后電位。132、 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是指由突觸前神經元合成并在神經末梢處釋放,能特異性作用于突觸后神經元或效應細胞的受體,并使突觸后神經元或效應細胞產生一定效應的信息遞質物質。133、 突觸后抑制:由突觸后神經元產生抑制性突觸后電位而發生的抑制稱為突觸后抑制。134、 傳入側支性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傳入纖維興奮某一中樞神經元的同時,又發出側支興奮一個抑制性中間神經元,進而使另一個中樞神經元抑制,這種現象稱為傳入側支性抑制或交互性抑制(reciprocal inhibition)。135、 回返性抑
47、制(recurrent inhibition):某一中樞的神經元興奮時,其傳出沖動沿軸突外傳的同時,還經軸突的側支興奮抑制性中間神經元,該抑制性中間神經元軸突折返抵達原先發動興奮的中樞神經元并與之構成抑制性突觸聯系,通過釋放抑制性遞質,使原先發動興奮的神經元及其同一中樞的神經元受到抑制,這種現象稱為回返性抑制。136、 突觸前抑制:指通過改變突觸前膜的活動而使突觸后神經元興奮活動減弱的現象。其結構基礎是軸-軸式突觸。137、 特異投射系統(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指丘腦的特異感覺接替核及其投射到大腦皮層的傳導束,此投射系統點對點的投射到大腦皮層的特定區域,主要終
48、止于皮層的第四層細胞,引起特定的感覺,并激發大腦皮層發出神經沖動。(聯絡核在結構上與大腦皮層也有特定的投射關系,也屬于特異投射系統,但它不引起特定感覺,主要起聯絡和協調的作用。)138、 非特異投射系統(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指丘腦的非特異投射核及其投射到大腦皮層的傳導束,此投射系統經多次換元,彌散地投射到大腦皮層的廣泛區域,起維持和改變大腦皮層興奮狀態的作用。(只有在非特異投射系統維持大腦皮層清醒狀態的基礎上,特異投射系統才能發揮作用,形成清晰的特定感覺。)139、 牽涉痛(referred pain):是較為特殊的內臟痛,指由某些內臟疾病引起的遠隔體
49、表部位產生疼痛或痛覺過敏的現象。140、 動作電位(motor unit):由一個運動神經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纖維組成的功能單位,稱為運動單位。141、 脊髓休克(spinal shock):當脊髓與高位中樞突然斷離后,斷面以下的脊髓會暫時喪失反射活動能力而進入無反應的狀態,這種現象稱為脊髓休克,簡稱脊休克。142、 牽張反射(stretch reflex):骨骼肌收到外力牽拉而伸長時,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牽拉的同一肌肉收縮,稱為牽張反射。143、 去大腦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在麻醉動物,于中腦上、下丘之間切斷腦干后,動物出現四肢僵直、頭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肌(拉重力肌
50、)過度緊張的現象,稱為去大腦僵直。144、 下丘腦調節多肽(hypothalamic regulatory peptides,HRP):下丘腦促垂體區中的小細胞肽能神經元合成多種調節腺垂體功能的肽類物質,稱為下丘腦調節多肽。第11章 內分泌145、 激素(hormone):由內分泌腺或內分泌細胞產生的,能在細胞間進行信息傳遞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質統稱為激素。146、 遠距分泌(telecrine):多數激素借助血液運輸到達遠距離的靶器官或靶細胞而發揮作用,稱為遠距分泌。如生長素、甲狀腺激素等。147、 旁分泌(paracrine):有些激素通過細胞間液彌散到鄰近的細胞發揮作用,稱為旁分泌。148
51、、 自分泌(autocrine):如果內分泌細胞分泌的激素在局部彌散又返回作用于該內分泌細胞而發揮反饋作用,稱為自分泌。149、 神經分泌(neurocrine):由神經內分泌細胞分泌的神經激素通過軸漿運輸至神經末梢釋放,再作用于靶細胞的方式稱為神經分泌。150、 允許作用(permissive action):某些激素本身并不能對某器官或細胞直接發生作用,但它的存在卻使另一種激素產生的效應明顯增強,稱為激素的允許作用。(如皮質醇本身不能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縮,但只有它存在時,去甲腎上腺素才能更有效地發揮其強大的縮血管作用。)151、 協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如生長素、腎
52、上腺素等,雖然作用于代謝的不同環節,但都可使血糖升高。152、 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action):當一種激素的作用對抗或減弱另一種激素的作用時,稱為激素間的相互拮抗作用,如胰島素能降低血糖,與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的作用相拮抗。153、 碘阻滯效應(Wolff-Chaikoff effect):當外源性碘開始增加(1mmol/L)時,T3、T4合成增加,但碘超過一定限度(10mmol/L)后,T3、T4的合成速度不但不再增加,反而明顯下降,這種過程的碘所產生的抗甲狀腺效應稱為碘阻滯效應。(相反,當血碘含量不足時,甲狀腺可增強其聚碘作用。臨床上可用大劑量碘產生的抗甲狀腺效應處理甲狀
53、腺危象,以緩解病情。)生理學簡答題第一章 緒論1、 何謂穩態?有何重要生理意義?穩態是指內環境的各種理化因素及各種化學成分的濃度等保持相對恒定的狀態。穩態是機體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是一種動態平衡。2、 機體功能活動的調節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點?人體功能活動的主要調節方式有神經調節、體液調節和自身調節三種。神經調節作用迅速,準確,短暫;體液調節作用緩慢,但作用范圍較廣泛,作用時間持久;自身調節的作用比較局限,可在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尚未參與或并不參與時發揮其調控作用。因此,神經調節、體液調節和自身調節是人體功能調控過程中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三個環節。3、 何謂負反饋、正反饋?它們在機體功能
54、活動的自動控制調節中,各有何生理意義? 負反饋是指反饋信息與控制信息作用方向相反的反饋,如血壓、體溫的調節等,其結果是使受控部分的功能活動保持相對穩定的水平,是維持穩態的重要機制。正反饋是指反饋信息與控制信息作用方向相同的反饋,如血液凝固、排尿、分娩等過程,其結果是使這些生理活動過程逐步增強直至完成。第二章 細胞的基本功能4、 簡述細胞膜物質轉運的方式及特點。5、 簡述Na+泵的本質、作用、生理意義? Na泵的本質是細胞膜上一種Na+-K+依賴式ATP酶,當細胞內Na+濃度和(或)細胞外K+濃度增高時被激活,分解ATP獲得能量,逆濃度差將Na+泵出膜外,將K+泵人膜內。生理意義:(1)細胞內高
55、K+為細胞內許多代謝反應所必需;(2)細胞內低Na+能維持細胞滲透壓和細胞容積的穩定;(3)建立Na+跨膜濃度梯度,為繼發性主動轉運的物質提供勢能儲備;(4)Na+、K+分布的不均衡是維持細胞正常興奮性的基礎。6、 動作電位是怎樣形成的?有何特點及意義? 細胞受到閾刺激或閾上刺激時,膜上大量Na+通道被激活,Na+大量內流,膜內負電位迅速減小并消失,產生動作電位的上升支。當促使Na+內流的動力(濃度差)和阻止Na+內流的阻力(電位差)達到平衡時,Na+凈內流停止。此時動作電位達到最大幅值,稱為Na+平衡電位。鈉通道開放時間很短,隨時失活關閉。此時膜上K+通道開放,K+順電位差和濃度差向細胞外擴
56、散,膜內電位迅速下降,產生動作電位的下降支。7、 增加細胞外液K+濃度時,對細胞生物電有何影響?為什么? 增加細胞外液K+濃度時,由于細胞膜內外K+濃度差減小,K+外流動力減小,速度減慢,因而靜息電位值減小;動作電位復極化速度減慢。8、 對比說出靜息電位與動作電位的主要區別。(1) 靜息電位:概念:細胞在安靜狀態時,存在于細胞膜兩側的電位差。形成原理:K+外流形成的電-化學平衡電位。特點:細胞膜外正,內負意義:是細胞處于靜息狀態的標志(2) 動作電位:概念:細胞受到足夠強(有效)的刺激時,在靜息電位的基礎上發生的一次迅速可擴布的電位變化。 形成原理:上升支Na+內流形成的電-化學平衡電位,下降
57、支K+外流 特點:“全或無”現象;不衰減傳導;脈沖式 意義:是細胞產生興奮的標志9、 試述閾刺激、閾電位、局部電位與動作電位之間的關系? 閾刺激(有效刺激強度)是細胞產生動作電位的外因,膜去極化達到閾電位水平時細胞產生動作電位的內因。閾刺激(有效刺激強度)的作用是使膜去極化達到閾電位,而一旦達到閾電位,膜本身將依其自身的特性進一步去極化,此時的去極化不再依賴于刺激強度,膜電位的變化是一種自動的過程并直到動作電位結束。閾下刺激只能引起細胞輕度去極化,產生局部電位,但局部電位可以總和,一旦達到閾電位便可產生動作電位。10、 簡述骨骼肌神經-肌接頭處興奮傳遞的主要步驟。 神經纖維動作電位傳導接頭前膜去極化電壓門控Ca2+通道開放Ca2+進入神經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伊春市新青區2025屆數學五下期末考試模擬試題含答案
- 貨物買賣合同協議書范本
- 2025年度個人股權融資合同樣本
- 智慧農業農業物聯網技術革新與實踐
- 智慧農業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策略
- 企業法律顧問服務合同示范文本
- 連鎖藥房加盟經營合同
- 軟件公司與程序員勞動合同
- 房產抵債合同范文
- 2024-2025年濟南天橋區濼口實驗學校第二學期七年級地理期中考試試題(含答案)
- 飛機空氣動力學課件:翼型的空氣動力特性
- 《地方鐵路運輸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規范》
- 農業科技的智能灌溉
- 森林防火護林員聘用合同
- 云梯高空作業車的施工方案
- 視覺設計基礎
- 初中語文數字化教學設計
- 國家職業技術技能標準 6-09-03-03 陶瓷工藝品制作師(試行) 2024年版
- 安全安全技術交底模板
- 中職教育基礎模板課件《集合的概念 》
- 靜密封知識完整版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