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6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分類號 密級 U D C 28 編號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碩士學位論文 水合物法分離 煙 氣 ( 2) 中二氧化碳 的 實驗研究 指導老師 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申請學位級別 碩士 學科專業名稱 熱能工程 論文提交日期 2009 年 5 月 論文答辯 日期 2009 年 5 月 培 養 單 位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學位授予單位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答辯委員會主席 of 2) 009 摘要 I 摘要 溫室效應已經成為全球性的氣候問題, 控制 放的主要對策是積極發展 捕捉 封存技術 。 針對于 集中排放源, 目前有多種技術可以應用于 分離。 與傳統的分離方法相比,水合 物分離技術在電廠煙氣中的 濃方面更具潛力 , 水合物 法 分離技術作為新型分離手段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針對 目前水合物 法 分離 2 混合氣 操作壓力 較高 的技術瓶頸,本文首先進行了水合物促進劑的篩選實驗, 叔丁基甲醚體系的誘導時間過長,不符合快速生成水合物的技術要求,首先得到排除。再 通過測定一定溫壓范圍內的四丁基溴化銨( 和四氫呋喃( 促進劑作用下的 相平衡 條件來判斷比較其 降壓效果。結果表明: 2/系的水合物生成條件優于 2/系。 選定 為促進劑,進行 了定容分離實驗 , 驗證了水合物法分離煙氣中 可行性 。實驗研究表明: 當 度較大時,生成更多的未填充氣體的純 合物 ,水合物漿更加粘稠; 度 和實驗溫度對解析氣組分幾乎沒有影響; 氣體消耗率對解析氣組分影響明顯,隨著氣體消耗率的增加,解析氣的 量 逐漸降低 ;實驗初始 壓力 通過影響其溶解度而影響到解析氣組分,隨著初始 壓力的變大, 解析氣的 量逐漸變大; 以上實驗條件通過對解析氣組分的影響而改變剩余氣組分; 二級水合物 /膜分離流程 被提出, 原料氣經此流程,可得 到純 度為 體。 關鍵詞 :水合物;添加劑 ;二氧化碳;分離技術I he O2 is to O2 to of O2 be to in O2 As a of to O2 2 is In 2/2/in HF as is HF to is as O2 is is at is on of of O2 合物法分離煙氣 ( 2) 中二氧化碳實驗研究 in is at of of of A 4.0 6.0 be O2 N2 I 目錄 摘要 . I . 一章 緒論 . 1 究背景 . 1 合物法 離技術 . 4 文的結構 . 5 第二章 文獻綜述 . 6 離技術 . 6 合物概述 . 9 合物相平衡研究 . 10 體水合物動力學研究 . 12 合物其他技術應用 . 18 合物法氣體分離技術現狀 . 19 第三章 水合物法分離 2 混合氣促進劑 選擇 . 22 進劑選擇依據 . 22 驗裝置及材料 . 23 驗方法 . 27 驗結果及討論 . 27 章小結 . 31 第四章 水合物法分離 2 混合氣實驗 . 33 驗裝置及材料 . 33 驗方法及數據處理 . 34 驗結果及討論 . 36 級混合水合物 /膜分離技術流程 . 45 章小結 . 4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49 參考文獻 . 50 發 表論文 . 56 水合物法分離煙氣( 2)中二氧化碳實驗研究 謝 . 57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章 緒論 究背景 室效應 及其危害 溫室氣體包括:燃燒化石燃料、固體廢棄物所釋放的二氧化碳;生產與運輸煤、天然氣與石油過程中排放的甲烷,垃圾掩埋場有機物分解和畜牧排放的甲烷;以及其他農業與工 業活動所釋放的 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增加,阻止地球熱量的散失,使地球發生可感覺到的氣溫升高,這就是有名的“溫室效應”。 先后于 1990, 1996, 2001和 2007年完成四次評估報告。 最新的 1: 1750年以來 , 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 , 全球大氣中 度顯著增加 , 80mL/005年的 379mL/最近 100年 (19062005年 ) 全球平均地 表溫度上升了 , 比 2001年第 三次評估報告給出的 100年 ( 19012000年 ) 有所提高 ; 1961年以來的觀測結果表明 , 全球海洋溫度的增加已延伸到至少 3000 20世紀全球海平面上升約 大氣中 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將引起全球性的氣候變化已經是世人公認的事實 , 其中 0%, 人們更確信人類活動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在全球變暖中的作用。 溫室效應氣體濃度持續不斷增加,將使地球表面溫度持續增加,導致地球氣候的變化,也 就是所謂全球暖化,其影響包括: 且更冷更濕,而夏季則變長且更干更熱,亞熱帶地區將更干燥,而熱帶地區則更濕。汽 蒸發 加速。全球雨量每年將減少,全球各地區降水型態將會改變。 作物之分布及生長 期 ,可能加快農作 物 生長速度,造成土壤貧瘠,作物生長終將受 到 限制,還會間接破壞生態環境,改變生態平衡。 平面將在 2100年上升約 15 95致低洼地區海水倒灌,全世界三分之一居住于海岸邊緣的人口將遭受威脅。 致糧食、水源、漁獲量等的供應不平衡,最終引發國際間之經濟、社會問題 。 體的抗病能力、再加上全球氣候變遷引發動物大 遷徙 ,極有可能促使 腦炎 、 狂犬病 、登革熱 、 黃熱病 的大規模蔓延。 我國的 不利影響為 長江、黃河等流域的洪水爆發頻率會更高;東南沿海地區臺風和暴雨也將更 為頻繁;春季和初夏水合物法分離煙氣( 2)中二氧化碳實驗研究 2 許多地區干旱加劇,干熱風頻繁,土壤蒸發量上升; 農業 生產受到嚴重影響 。 放現狀 及減排機制 造成大氣中 主要的是人類社會出于加快工業化進程和發展經濟的目的,大量使用各種化石燃料, 統計 2,3, 20世紀 90年代后期, ,預測到 2100年,大氣中 570現在每年全球工業產生的 0億噸,在我國由于燃煤利用所排放的 其次,毀林和生物質(如柴草、秸稈等)的燃燒也在人類活動排放的 溫室效應的嚴重性促使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機構表示出對 1979年召開了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 ,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正式通過并開放簽署 , 1994年開始生效。 1997年通過京都議定書 , 京都議定書規定 , 在 2008 2012年期間 , 所有發達國家排放的 種溫室氣 體的數量要在 1990的基礎上年均削減 而發展中國家依照 “ 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原則 , 制定自愿削減溫室氣體的排放目標。 2005年 2月 10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后 , 國際社會各種多邊或雙邊活動日益頻繁 , 達沃斯論壇、 峰會、中外領導人會晤 , 都把氣候變化作為重要議題。目前,我國年度 以目前的發展形式估計,我國能源消費在相當長的時期也將會保持較高的增長率 , 我國有可能在 2010年以前超過美國而成為世界第一大 國在 預計 2030年前后 4。 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是調整能源結構。短期內我國的能源結構仍是以煤為主,無法避免依賴煤等 以采用低碳或無碳能源的方法并不現實,通過調整能源結構來減排溫室氣體將是一項長期任務。 除調整能源結構,重點開發低碳無碳能源(生物質能、核能、太陽能、風能等)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外 , 當前控制 捉封存技術。 從技術角度來看 , 對于多而散的 通常難以用 單一的方法分離回收。但一些工業部門的 如發電廠所排放的 緒論 3 占 0%左右 , 可以采取技術手段加以分離后封存 , 而 0% 90%, 因而成為控制 5,6。 根據 離過程在動力系統中的位置和不同的循環方式 , 將 離方式分為燃燒后分離、燃燒前分離以及純氧燃燒,工藝流程如圖 1示 7。燃燒后分離 最簡單的 收方式,即在發電動力系統的尾部亦即熱力循環的排氣中分離和回收 于 排氣中 度通常在 15% 20%, 而適合低濃度 離的化學吸收工藝需要消耗較多的中低溫飽和蒸汽用于吸收劑再生 ,導致系統熱轉功效率下降 8% 13%。燃燒前分離 利用煤氣化或天然氣重整可以將化石燃料轉化為合成氣 , 進一步通過水煤氣變換反應可以將合成氣中的化為 合成氣轉變為 度為 35% 40%的 2 混合氣 , 再通過分離工藝將 離出來 , 則可以得到相對潔凈的富氫燃料氣。采用燃燒前分離的發電動力系統 , 熱轉功效率下降 7% 10%。采用純氧燃燒的 環采用純氧作為氧化劑 , 燃燒產物主要為 經透平膨脹和余熱鍋爐放熱后 , 水冷卻凝結而僅剩下 很容易通過壓縮液化加以分離 , 所以幾乎沒有離能耗。但通過空分系統產生高純度氧氣需要消耗大量的壓縮功 , 因此環系統效率仍然要降低 10% 12%8顯然 , 過高的分離能耗大幅度地降低了能源系統的效率 , 加劇化石能源的消耗。 水合物法分離煙氣( 2)中二氧化碳實驗研究 4 鍋爐空氣化石燃料蒸汽輪機電能煙 氣分離N 2(a ) 燃燒后分離系統示意圖空氣分離裝置重整爐分離(b ) 燃燒前分離系統示意圖空氣N 2O 2化石燃料合成氣H 2 燃氣輪機蒸汽循環電能熱量空氣空氣分離裝置空氣O 2N 2化石燃料鍋爐蒸汽輪機電能煙氣循環(c ) 富氧燃燒系統示意圖圖 1合物法 離技術 氣體水合物是小分子氣體和水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生成的一種冰 狀晶體物質。不同的氣體在相同的溫度下形成水合物的平衡壓力差別很大,故通過控制壓力可以使平衡壓力較低的氣體形成水合物,進而將所需氣體分離。 水合物法分離2混合氣 的機理在于相同溫度下 水合物法 氣體分離技術作為 一種全新分離技術 與傳統的分離方法相比,在電廠煙氣中的 離、提濃方面更具潛力。第一,水合物分離技術可以在 0 以上進行,可以節約大量制冷所需要的能量。第二,水合物法分離得到的氣體壓力高,分離前后壓差小,可以節約氣體增壓所需的能量。第三,水合物分 解后的純第一章 緒論 5 水 (溶液) 可循環利用,整個過程理論上沒有原料損失,工藝流程也相對簡單。水合物分離技術作為新型分離手段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初步經濟評估表明在 0美元 /噸 以水合物分離技術在電廠煙氣或 濃方面更具潛力。另外, 以直接以水合物的形式封存。 本文首先通過相平衡研究對促進劑進行優化選擇,確定了 此基礎上確定水合物法 2混合氣分離技術 工藝的操作條件,提出 和膜分離技術相結合的 二級分離流程 文的結構 本論文分為 五 章。 第一 章 為緒論,簡要介紹了 溫室效應及其危害,當前 指 出水合物法煙氣分離技術 的巨大潛力 。 第二章為文獻綜述,在介紹 目前各種分離技術及 水合物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現行的水合物法分離技術進行了歸納,指出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三章為水合物促進劑選擇實驗,針對 2混合氣水合物 相平衡壓力較高的缺點,實驗確定了兩種水合物促進劑的降壓效果 ,篩選出優秀的水合物促進劑。 第四章為 促進劑下水合物 法分離 2混合氣實驗, 此實驗為定容實驗。 通過實驗選擇促進劑濃度、操作壓力、溫度,氣體消耗率等條件對分離效率的影響,確定合適的操作條件。根據實驗結果提出 了 和膜分離技術相結合的 二級分離流程。 第 五 章為結論與建議。在總結本文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對后續研究提出了建議。 水合物法分離煙氣( 2)中二氧化碳實驗研究 6 第二章 文獻綜述 離技術 目前,有多種具體的 離技術,包括傳統的吸收法、吸附法、膜分離法,低溫蒸餾法, 各種分離方法各有 其 優缺點和適用領域,但普遍存 在 離能耗高、成本高 等 缺陷 13, 新發展的化學循環燃燒法、電化學 法 等目前多處于實驗研究階段 。水合物法分離技術目前也處于實驗研究階段,根據能耗分析預測,水合物法分離技術在 離回收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收分離法 吸收分離法是利用吸收劑溶液對混合氣進行洗滌來分離 照吸收劑的不同,它可分為物理吸收法和化學吸收法。 ( 1)物理吸收法 物理吸收法是按照 擇性較低 , 分離效果并不理想 , 回收率低。常用的吸附劑有碳酸丙烯酯 (聚乙二醇二甲醚( 甲醇等。該法的優點是能耗低 ,溶劑可用 閃蒸再生 , 一般可在常溫下操作,該法適合 ( 2)化學吸收法 化學吸收法是指利用 后加熱富含 時吸收劑得以再生的方法。常用的吸附劑有氨水、熱堿溶液、一乙醇胺 (二乙醇胺 (三乙醇胺 (二異丙醇胺 (甲基二乙醇胺 (和二甘醇胺等。 天然氣工業和煙氣分離中都有商業應用。 被 應生成 含 熱釋放其中的 放 前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吸 收 劑的改良、工藝設備的改進、操作過程的優化等方面 14,15。 附分離法 第二章 文獻綜述 7 利用固體吸附劑對混合氣中 用的有碳基吸附劑、活性氧化鋁、沸石類等吸附劑。 吸附分離法 同樣分為物理吸附和化學吸附 2種類型 , 可采用變壓吸附 (變溫吸附 (和真空吸附 (3種方式。 3倍,因此工業上普遍采用的是 是對火電廠煙氣而言,現有吸附劑吸附能力和對 致能耗較高。最近發展的新型吸附劑有以下幾種: 分子篩吸附劑 、 “分子籃 ”吸附劑 、 鋰化合物吸附劑。 分離法 近 20年來膜分離廣泛用于各種工業分離,膜分離 得 而使在膜的另一側達到富集 16。根據氣體分離的不同機理 ,膜分離法又分為吸收膜和分離膜 兩類 。吸收膜是在薄膜的另一側有化學吸收液,并依靠吸收液來對 微孔分離膜只起到隔離氣體與吸收液的作用。目前膜分離法用于分離煙氣中的 氣中 氣處理量巨大;煙氣必須冷卻到 100 之下以防止高溫對膜的破壞;需提前除掉煙氣中的化學物質或對膜進行化學處理,以防止膜受到煙氣中的化學物質破壞;膜處理煙氣前后需要壓差,需要耗費額外的能量。所以用于分離煙氣中好的 效的 2選擇性、耐高溫以及化 學腐蝕、使用壽命長、成本低、易于加工等。新發展的多種分離膜有碳膜、二氧化硅膜、沸石膜、促進傳遞膜、混合膜。 溫蒸餾法 , 臨界壓力為 于液化。低溫蒸餾法是通過低溫冷凝分離 方法的優點是能夠分離出高純度的 點是能耗較高,可以應用到需要制備高純度 氧燃燒或化學循環燃燒所排放的尾氣也可以通過低溫蒸餾法回收。 2/吸收法 , 可回收質量分數為 90%的 純度達 97%。 水合物法分離煙氣( 2)中二氧化碳實驗研究 8 學循環燃燒法 化學循環燃燒法 (最早是在 20世紀 80年代初期提出的 , 當時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電廠熱效率 17。 18第一次提出可以應用 是采用載氧劑(金屬氧化物)來促進燃燒過程。最基本的 括串聯的空氣反應器和燃料反應器。金屬在空氣反應器中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氧化反應成為金屬氧化物形式的攜氧狀態,接著燃料和金屬氧化物在燃料反應器中發生還原反應,生成 2O,以此循環使用 19。 技術基于兩步化學反應,實現了化學能梯級利用,具有更高的能量利用效率;空氣反應器排放的主要是 會污染空氣;燃料在載氧劑的催進下燃燒,溫度較低( 600),不會生成氮氧化物;燃料反應器排放的氣體主要為 需要簡單的冷凝就可以分離出高純度的 無需消耗過多的能量。 0% 60%, 而0。目前, 應器的設計、運行 、 系統 集成優化 三 部分。 空氣反應器燃料反應器空氣 ,H 2 化學法 第二章 文獻綜述 9 21首先利用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膜 (太空飛行艙的空氣中分離出 并進行了 估算從煙氣中分離捕集 0美元 /噸 。此后 日本大阪研究社、英國石油 ( 稱 公司 和意大利 化學系統分離捕集煙道氣中 22熔融碳酸鹽是一種糊狀腐蝕劑 , 其制作和操作都很困難,煙道氣中的 高溫煙道氣環境下,電解質隔離和電極 退化也是嚴重的問題。而固態電解質比熔融碳酸鹽電池的操作溫度低,容易處理,腐蝕問題大大減少,比熔融碳酸鹽具有更長的使用壽命。因此,使用固態電解質膜聯合熔融碳酸鹽從煙道氣中分離 氣體水合物是小分子氣體和水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生成的一種冰狀晶體物質。不同的氣體在相同的溫度下形成水合物的平衡壓 力差別很大,故通過控制壓力可以使平衡壓力較低的氣體 進入 水合物 相,平衡壓力較高的氣體 繼續保留在氣相 , 再通過加熱或降壓使水合物分解使進入水合物相的氣體析出,進而 將所需氣體分離。 合物概述 籠形水合物是指由一種或數種氣體或易揮發的液體和水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條降下生成的一種非固定化學計量的晶體化合物 25。在這種化合物中,主體分子(水分子)按照一定規則排列構成多面體的籠子結構,客體分子則被包含在籠子中間。能作為客體分子形成籠形水合物的包括兩類:一類是氣體分子,如 2小分子;另一類是揮發性液體,如環氧乙烷( 四氫呋喃( 。 氣 體 水合物( 屬于籠形水合物( 一種,氣體水合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不僅可以在水的正常冰點以下形成,還可以在冰點以上結晶固化。 1823 年, 氣體水合物的組成進行了研究,認為其組成可以表述為 其中 M 代表和水分子相結合的客體分子, n 代表水合物中水分子和客體分子數量的比例關系,形成點陣的水分子之間靠較強的氫鍵結合,而水分子水合物法分離煙氣( 2)中二氧化碳實驗研究 10 和客體分子之間的作用力 為范德華力 25。 早期的水合物研究主要是為了解決石油、天然氣生產和運輸過程中管道、設備的堵塞問題,近年來隨著能源問題的突出,天然氣水合物( 為一種儲量巨大的能源形式再次掀起水合物研究高潮。 水合物研究主要分為相平衡研究和動力學(生成 /分解)研究。 水合物相平衡的研究是氣體水合物研究的基礎,為天然氣水合物的開發利用和水合物技術應用提供基本的物理化學參數。 水合物的動力學研究通常是分為生成和分解過程分開來研究的, 掌握 水合物(生成 /分解)機理可以設計合理的水合物反應釜,選擇合理 的水 /氣接觸模式,開發有效的動力學促進劑(抑制劑) 對探尋天然氣水合物的成藏規律,開采天然氣水合物以及相關水合物技術應用的開發都有重要意義 。 在多年水合物研究的基礎上,科學家們逐漸提 出一系列水合物應用技術,目前比較活躍的相關領域有:天然氣儲運、氣體分離、海水淡化、溶液提濃。 合物相平衡研究 氣體 水合物是在一定條件(合適的溫度、壓力、氣體飽和度、水的鹽度、 由水和氣體組成的類冰的、非化學計量的、籠型結晶化合物 。 氣 體 水合物的生成過程,實際是一個水合物 氣體三相平衡變化的過程,任何能影響相平衡 的因素都能影響水合物的生成 /分解。 合物相平衡測定方法 ( 1)觀察法 觀察法是水合物相平衡中常用的一種方法,現有文獻中氣體水合物相平衡的數據大多都是采用觀察法測量的。運用觀察法測量水合物相平衡的要求反應釜是透明的材料(如藍寶石),一邊觀察水合物的形成和分解,確定水合物在某條件下的相平衡數據。觀察法測量相平衡的判斷準則是:首先在一定的條件(壓力 、溫度)下,使一定量下的水合物在反映釜中形成,保持一個參數不變,然后通過降低壓力或升高溫度使水合物分解,當研究體系中僅有極少量的水合物晶體存在時,這時保持 反應釜內的參數(壓力 、 溫度)不變,如果反應釜中的水合物能存在 34 小時,則保持反應釜中的溫度不變,使壓力降低 如果反應釜中第二章 文獻綜述 11 的水合物完全分解,則反應釜中壓力、溫度可看成體系的相平衡數據 26,27。 ( 2)圖形法 圖形法是 50 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測量水合物相平衡研究手段,分為定壓定容和定溫三種方法。該方法保持三個參數( P、 V、 T)中某一個參數不變,改變其余兩個參數中的一個參數,使水合物形成 /分解。如定容實驗,可降低反應釜中的溫度,使它低于相平衡溫度,形成水合物,同時反應釜中的壓力由于水合物的形成 而下降。接著緩慢提高反應釜中溫度(可分幾步進行,每一步都應有充裕的時間使其達到平衡),使反應釜中的水合物完全分解,則 中水合物分解結束點(即交叉點)即為水合物的相平衡點 28。 體 水合物的相平衡預測 根據相平衡準則 , 平衡時多元混合物中的每一組分在各相中的化學位相等 ,對于氣體水合物體系 習慣上采用水作為考察組分 , 即 ( 2 其中, 水在水合物相的化學位, 水在富水相或冰相的化學位,引入水合物晶格的化學位 為參考態,則平衡條件改寫為: H H M T L L M W W W W ( 2 因此,預測氣體水合物生成條件的理論模型可分為氣體水合物相和純水聚集相(富水相)的 熱力學模型兩部分 。 對純水聚集相(液態水或冰),一般采用 29提出的 的計算表達式,而對氣體水合物相的描述則以 0的等溫吸附理論為主 。 0根據水合物晶體結構的特點,應用經典統計熱力學的處理方法,結合 體等溫吸附理論,并基于下面的假設 推導出 的 表達式。 其假設如下: 穴最多只能容納一個氣體分子; 2 空穴被認為是球形的,氣體水分子和晶格上水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可用分子間勢能函數來描述; 3 氣體分子在空穴內可自由旋轉不同空穴的氣體分子間無相互作用,氣體水合物法分離煙氣( 2)中二氧化碳實驗研究 12 分子只與最臨近的水分子存在相互作用; 4 水分子對水合物自由能的貢獻與其所包容的氣體分子的大小及種類無關(氣體分子不能使水合物晶格變形)。 目前預測氣體水合物生成條件的熱力學模型幾乎都是基于 溫吸附理論建立的 ,此模型 計算較為煩瑣 , 為簡化該模型 ,采用一個經驗表達式計算 數 31, 并針對模型某些假設的不合理 , 對模型做了合理的校正 。 1996年, 光進)和 天民) 32提出了一個基于新概念的新水合物模型,他們基于水合物生成動力學機理,采用統計熱力學的方法推導出水合物相中客體分子的逸度公式。 該機理認為水合物形成分為兩個步驟 。 第一步:通過準化學反應生成化學計量型的基礎水合物( 。 第二步 : 基礎水合物存在空的胞腔,一些氣體小分子被吸附于其中,導致水合物的非化學計量性 。在上述模型基礎上,此后 光進)和 天民) 33又提出了一個經簡化改進的非常規水合物模型,該模型不僅在預測精度上有所改進,還能對一些水合物生成過程中以往難以解釋的物理現象作出合理的解釋。 鹽極性抑制劑體系 , 含氫氣體體系水合物的生成條件 , 以及氣 液 體水合物動力學研究 合物生成動力學 水合物的形成過程包括氣體的溶解,成核和生長過程。溶解過程為純物理過程,晶核的形成比較困難, 當晶核達到某一穩定的尺寸,溶解的氣體分子和水分子開始以晶核為中心快速 生長。 水合物成核與生長類似于鹽類的結晶過程 。 當溶液處于過冷狀態或過飽和狀態下時,引起亞穩態結晶,就 可能發生成核過程 。 在成核過程中分子簇的生長與衰竭扮演著重要角色 。 一般認為水合物成核是隨機的,特別是在推動力較低的區域,得到的誘導時間數據極為發散,無法預測,只能通過概率分析,然而,若推動力較高,成核將趨于可預測性,而減少了隨機性 。 水合物成核模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 成簇成核模型 34,35, 該模型 認為分子簇可以生長,直至達到臨界尺寸 。 存在不包含客體分子的純水, 但 純水中包含一第二章 文獻綜述 13 些壽命短、不穩定的五邊形、六邊形的環狀結 構 。 水分子圍繞溶解的客體分子形成不穩定簇 。 這些不穩定簇在水合物 的生成過程中起 到 基塊的作用 。 溶解的分子簇組合形成一個單元一個單元的格子 。 界面成核機理 36,37, 該理論認為成核過程發生在氣相側界面 。 氣體分子向界面流動,該過程為分子穿越停滯邊界的流動 過程 。 此時,部分形成的空穴內可能發生氣體吸附于水溶液表面的現象 。 隨后,通過表面擴散,氣體向易于吸附的位置遷移,在此位置,水分子圍繞被吸附分子,完成空穴結構 。 由此,在界面的氣相側,分子簇不斷加入并生長,一直達到臨界尺寸 。 隨機水合物成核與界面成簇模型 , 這種理論認為 , 界 面成簇并不是由小分子簇不斷增長到水合物團的有序過程 , 相反 , 應該是一些分子簇生長 , 而另一些衰竭的過程。每一瞬間都有大量的分子簇團不斷在生長、衰竭 , 而不是一個或幾個分子簇在不斷生長。由于主體分子及客體分子重組的困難 , 水合物成核過程可能隨著時間的變化帶有很大隨機性。 水合物成核之后,則進入水合物的穩定生長階段。 基于雙模理論和結晶理論38,與實驗數據擬合后得出水合物生成過程中的本征反應常數 。此模型的建立基于以下假設: 1 通過合適的攪拌, 可以 消除傳質傳熱阻力,平衡狀態認為 是實驗溫度對應的壓力復合反應常數可認為是本征反應常數 2 反應器中液體其實不是均質的,由于擴散層厚度是初始的晶粒尺寸的至少 3個數量級,所以假定認為此反應(吸附過程)是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四川省威遠縣龍會中學2025屆高考考前模擬考試化學試題文試題含解析
- 天津市濱海新區大港油田一中2025年高三下學期期末考試(第四次月考)數學試題含解析
-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富陽區2025年初三第一次診斷考試物理試題文試題含解析
- 四川省什邡市城南校2025年初三年級第三次畢業診斷及模擬測試英語試題試卷含答案
- 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重點中學2024-2025學年初三下學期第三次質量檢查化學試題含解析
- 2023-2024學年遼寧大石橋初二上期期末檢測物理卷【含答案】
- 房地產買賣合同常見問題解答
- 感冒中醫治療課件
- 1人要自強 議題式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
- Brand KPIs for ready-made-food Gino D'Acampo in the United Kingdom-外文版培訓課件(2025.2)
- 腸癌篩查早發現早治療
- 《化工工藝概論》解析
- 醫療器械經營安全培訓必備知識
- 網格員宣傳防詐騙知識講座
- (完整文本版)新概念英語第一冊單詞表默寫版1-144
- 《醫院勞動合同書》電子版
- 機車直流電機的電力拖動-直流電機的基本方程
- 2022-2023學年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川教版(三起)四年級下學期4月期中英語試卷(解析版)
- 互聯網信息審核員考試題庫大全-上(單選題匯總)
- 湖南省長沙市實驗小學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期末試卷(含答案)
- 硫酸生產技術 二氧化硫催化氧化的化學平衡及動力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