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理論對我國翻譯研究的啟示.pdf_第1頁
后殖民理論對我國翻譯研究的啟示.pdf_第2頁
后殖民理論對我國翻譯研究的啟示.pdf_第3頁
后殖民理論對我國翻譯研究的啟示.pdf_第4頁
后殖民理論對我國翻譯研究的啟示.pdf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05 年第 4 期 外 國 語 總第 158 期 No 4 July 2005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 158 56 文章編號 1004 5139 2005 04 0056 06 中圖分類號 H059 文獻標識碼 A 后殖民理論對我國翻譯研究的啟示 胡德香 華中師范大學外語學院英語系 武漢 430079 摘 要 產生于西方的后殖民理論在我國文藝理論界產生的深刻反響也波及到翻譯研究領域 本文介紹幾 位影響較大的后殖民翻譯理論家的思想 分析我國翻譯研究上存在的一些后殖民傾向 反思幾個值得思考 的問題 并提出對后殖民理論應該采取的態度 關鍵詞 后殖民理論 翻譯理論 反思 How Do Postcolonial Theories Inspire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HU De xi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wells on the influences of postcolonial theories which have been extended from art and literary studies to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First it briefly reports several influential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ists then it examines a couple of postcolonial tendencies in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and finally it gives some caveats for the studies in this direction Key words postcolonial theories translation theories reflections 后殖民理論是全球化語境下產生的文藝 理論 與后現代理論相呼應 自 20 世紀 90 年 代始介紹到我國 從事文藝理論 比較文學 文化研究的學者對后殖民理論做了詳細的介 紹和評論 如張京媛 1999 王岳川 1999 王寧 2000 2002 等 后殖民理論順應了 消 解中心 消解權威 倡導多元 的文化潮 流 具有強烈的文化意識和政治批判性 朱 立元 1997 414 因而受到普遍關注 也正 因為它的跨學科性 后殖民理論被廣泛運用于 各門學科的研究 翻譯理論也不例外 一 后殖民理論在西方翻譯理論界 有人把后殖民理論研究的起源追溯到一 系列西方思想家如馬克思 尼采 德里達 福 柯 賽義德等 認為尼采是后殖民理論的先驅 第一個將翻譯作為帝國進行批評 其實 早在 古羅馬時期 翻譯就被看作是帝國占領和統治 的工具 羅馬統治者發現與希臘臣民交流的最 有效途徑就是翻譯 而為了維護其統治 在對 待希臘原文的態度上 也以勝利者自居 采取 任意宰割原文的策略 即西方翻譯理論鼻祖西 塞羅所主張的意譯 超越原文的翻譯等 15 世紀末期 有人明確把翻譯與帝國或語言與帝 國相聯系 提出語言是帝國的工具 與帝國共 興衰的觀點 Robinson 1997 60 現代翻譯領域的后殖民研究始于 20 世紀 80 年代中后期 在后殖民研究語境下 翻譯所 起的作用有三種 1 殖民化的途徑 2 文 化不平等的避雷針 3 解殖民化的工具 同 上 31 在一些后殖民地國家 如巴西 加拿 大 智利和印度等 很多學者從后殖民視角開 展翻譯研究 盡管有時他們并不承認自己是翻 譯理論家 例如菲律賓裔美國學者拉菲爾 57 Vicente Rafael 美洲文化專家 賓西法尼亞 大學英語教授切菲茨 Eric Cheyfitz 和印度學 者尼南賈納 Tejaswini Niranjana 同上 2 拉菲爾發現翻譯在殖民化進程中對殖民者和 被殖民者所具有的不同意義 切菲茨的研究重 點是歐洲 尤其是英國 對新世界的殖民化問 題 他論證翻譯是歐洲在美洲實行殖民化與帝 國主義的中心行為 尼南賈納通過解讀印度殖 民者的文本和譯本 認為翻譯體現了殖民主義 語境下的 不對稱權力關系 Niranjana 1992 2 正如王東風 2003 4 指出的 后殖民 翻譯理論所關注的問題是譯本生成的外部制 約條件以及譯本生成后對目標文化的顛覆作 用 它視翻譯為殖民文化的產物 是帝國主 義強權政治及文化帝國主義思想觀念對外進 行霸權擴張的工具 是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在 權力差異語境中不平等對話的產物 在我國影響較大的后殖民翻譯理論有巴 西以坎潑斯 Haroldo de Campos 為代表的吃 人翻譯理論 坎潑斯的理論來源于龐德 Ezra Pound 的翻譯即是批評 即是再創造的思想 與 吃人 理論 Vieira 1999 111 他將兩 者結合 提出翻譯是 翻創 transcreation 是 跨越文本 transtextualization 翻譯好比 輸血 結果是譯語文化獲得健康和滋養 Bassnett Trivedi 1999 5 譯文與原文是 平等互惠的關系 不是占有原文 而是解放 原文 是譯者吃 消化原文后 讓自己獲得自 由 進行創造性翻譯 坎潑斯提倡歸化翻譯 策略 強調保持本國 巴西 的文化特色和地 位 蔣驍華 2003 64 67 另一影響較大的是意大利裔美國翻譯理 論家韋努蒂 Lawrence Venuti 一般認為他屬 于解構主義 王東風 2002 25 陳德鴻 張 南峰 2000 236 但也許是由于 后殖民理 論批評本身的方法也可以劃分為解構主義的 新歷史主義的 等等 轉引自王寧 2002 54 而且是他將翻譯中語言層次的討論提升到文 化 詩學和政治層面 王東風 2002 24 25 因此 很多后殖民翻譯理論家的文章中都引用 他的觀點 韋努蒂從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文 化話語權力關系探討翻譯問題 用大量數據表 明英美與其他歐洲語言之間不平等的翻譯歷 史與 貿易順差 Venuti 1995 12 6 構成了 后殖民翻譯理論的支柱 Robinson 1997 33 他認為長久以來在英美文化中占主導地位的 流暢翻譯遮蓋了譯者的干預 歸化策略實際上 是為保存英美價值 譯者的隱形揭示出翻譯的 霸權行為 因此 他主張以異化策略對抗占主 流地位的歸化翻譯 讓讀者看到 他者 的面 貌 Venuti 1995 306 從表面上看 韋努蒂的異化和坎潑斯的歸 化主張互相沖突 但實質上他們的理論出發點 和原則是相同的 都是站在自己所代表或想維 護的民族主義文化立場上審視翻譯活動 韋努 蒂針對的是意大利語等弱勢文化譯入英語強 勢文化 要扼制歐美中心主義 突顯非歐美文 化 就要盡量保存意大利語特色 在韋努蒂本 人的翻譯實踐中 他實踐了自己的主張 他把 意大利語翻譯成英語的目標是盡量偏離英文 用法 使譯文怪異而又易懂 可讀 而坎潑斯 討論的是從英語出發翻譯成巴西等弱小語言 這時強調要吃透 消化原文 進行再創造 也 是為保存巴西等弱勢語言文化的特色尋找理 論依據 在他看來 巴西只有 吃掉 歐洲才 能擺脫強加在他們身上的歐洲意識 吃掉 同時也應被理解為背離和尊重 Bassnett Trivedi 1999 4 5 蔣驍華 2003 64 雖然 他與韋努蒂的表述方法不同 其背后的目的卻 是相同的 歸根結底 是從自己的意識形態出 發 強調民族文化在全球語境中的身份和地 位 二 我國翻譯界的后殖民傾向 后殖民理論在我國文藝理論界引起了深 刻反響 它正好迎合了部分人的排外思想 在 當下語境中 失語癥 則是典型代表 其強 烈的批判色彩卻在我國的后殖民批評中演變 58 成了一種文化復仇情緒 熊元良 2003 139 這種影響也波及到翻譯領域 盡管有些研究者 并不是自覺的后殖民理論家 但他們的論點卻 明顯帶有后殖民特點 其突出表現首先是排斥 西方翻譯理論 主張翻譯的 中國學派 我國翻譯界歷來就存在理論和實踐的沖 突 2003 年 上海科技翻譯 雜志還發起了 一場關于翻譯理論與實踐問題的討論 其實 大多數學者是贊成翻譯理論的積極意義的 而 真正反對的是西方翻譯理論 理由是西方理論 不能用來解決中英或中西差距較大的語言之 間的翻譯問題 持這種觀點的人過分迷戀中國 感悟式傳統 努力在傳統文論及名家散落各處 的對翻譯的討論中挖掘出能夠與西方系統理 論相抗衡的只言片語 或探詢舊理論言說中的 新意 究其原因 恐怕有兩種 1 我國學者 很少真正接觸西方 或英語 原文理論 對這 些理論的翻譯出版也極其有限 比起對賽義德 E Said 斯皮瓦克 G C Spivak 等人的著作 被譯介的情況 后殖民翻譯理論方面的重要著 作卻幾乎沒有被譯成中文 甚至連介紹性的文 章也很少見 如巴斯奈特與特里維蒂合編的 后殖民翻譯 理論與實踐 Post 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1999 羅賓 遜的 翻譯與帝國 Translation and Empire 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1997 以及 尼南賈納的 為翻譯定位 該書部分章節被 翻譯成中文出版 見許寶強 袁偉主編 語言 與翻譯的政治 Siting Translation History Post Structuralism and the Colonial Context 1992 等 當然 這其中可能有經濟或傳媒 上的原因 2 由于譯介上的欠缺 使得我國 讀者對西方理論的了解非常片面 仍停留在表 層 尚未完全吃透 更談不上消化 吸收了 難怪有學者抱怨讀不懂刊登在權威期刊上的 理論文章 從某種意義上說 他們的批評是有 道理的 其一 這些文章對西方理論的引用是 否建立在透徹理解的基礎上 其二 是否對中 國現實予以關注 有沒有落到對中國翻譯研究 的具體實踐上來 因此 在解決中西理論之間 的矛盾時 既有必要分析 特色派 或 實踐 派 的背景和成因 也需認真反省對西方理論 的譯介和研究 其次 對異化的盲目追求 有些學者沒弄 清楚西方理論背后的出發點和目的 片面爭論 異化和歸化的優劣 目前主張異化的人似乎更 多一些 但是 葛校琴 2002 33 34 卻指出 這是國內翻譯研究中的 錯位 后殖民視閾 的歸化 異化其內涵 論域都有明確的所指和定 位 是取歸化還是取異化應結合具體的社會情 境 不能不作分析而一味跟風 有些甚至是 自相矛盾的觀點也一涌而上 如不考慮譯入還 是譯出 在英譯漢的時候主張異化 而漢譯英 的時候 也主張異化 表面上看 兩者是一致 的 即強調保持中文特色和地位 其實這與自 己的翻譯目的背道而馳 既然要吸取別人的長 處 或是要借助英語與國際文化界交流 達到 讓世界了解中國的目的 就應努力向英語準則 靠攏 各語言之間的關系從來就是不平等的 在跨文化交際中總會有主次之分 也不可能絕 對平等 因此 只能抱一種心態 英譯漢時異 化 漢譯英時則應該歸化 才符合邏輯 而不 能一方面談引進學習 另一方面又強迫別人接 受自己的準則 主張譯出時異化 即便可以這 么做 恐怕也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 源于對抗英語霸權的中譯英現象也 表現出后殖民的一些特征 有人可能把它作為 解殖民化 的一個策略 由于經濟全球化的 加速 中國加入 WTO 后 各種產業相繼進入 國際競爭領域 人文社科學者也不甘落后 極 力想把我們的文化推向國際市場 顯然 翻譯 就成了這一行業的主力 近幾年出現了一股中 譯英的熱潮 向外介紹中國的優秀文學文化遺 產 這種努力是值得稱道的 而如何取得良好 的傳播效果 應該也是翻譯理論家所關心的問 題 如果把后殖民理論作為反對西方文化霸權 的一面旗幟 提倡進行強制性的文化干預 以 中文為準則和規范 在這種觀點指導下的翻譯 59 實踐很難有什么效果 別人恐怕難以接受 如 有人在評價譯文時不顧英語語言的要求和英 語讀者的趣味和愛好 對違反英語規律的譯文 也大加贊揚 這種評價有些是出于無知 而有 的則是有意標舉Sino English或China English 以對抗英語在國際上的霸權地位 我們認為 中譯英應以英語讀者的接受為準則 這樣才能 收到預期的效果 如純粹感情用事 一廂情愿 地用中文做衡量標準 實際上也是狹隘的民族 主義和自我中心主義 三 后殖民理論對翻譯研究的啟示 我國學者在借鑒后殖民理論的同時 往往 忽視了它所產生的具體語境 理論前提和話語 適用范圍 對它的深刻含義一知半解 在誤讀 的基礎上將有些觀點和方法盲目照搬到我國 的翻譯實踐當中 以下幾點值得翻譯理論界的 反思 1 后殖民翻譯理論并非鐵板一塊 其內 部也有分歧 例如 尼南賈納在她的 為翻譯 定位 一書中對印度著名翻譯家拉曼紐亞 A K Ramanujan 提出批評 認為拉曼紐亞是個殖民 主義譯者 在翻譯印度詩時進行意識形態的扭 曲 其背后隱藏著政治目的 Niranjana 1992 180 她的批評就遭到達瓦德卡 Vinay Dharwadker 的反駁 達瓦德卡認為拉的翻譯 有效地論證了本雅明和德里達翻譯理論中的 歐洲中心主義思想 Bassnett Trivedi 1999 16 Dharwadker 1999 126 128 而 尼南賈納無視譯者的翻譯思想和大量的翻譯 實踐 斷章取義 僅憑一首譯詩就對譯者下結 論 反映了當下盛行的學術風氣和政治爭論 Dharwadker 1999 123 羅賓遜也借他人之口批評后殖民理論家 尤其是尼南賈納 在討論翻譯中的政治和權 力差異問題上走得太遠 Robinson 1997 104 盡管他贊成后殖民翻譯理論的意義在于揭示 出翻譯中的權力關系 但是 他認為很多后殖 民理論家的動因和希望是解殖民化了的未來 世界 那是與前殖民時期一樣純潔美好的世 界 其實 這只不過是他們的神話與幻想 對 韋努蒂的異化策略 羅賓遜也同樣予以反駁 他指出異化翻譯并不一定能夠增加多樣性 而 同化翻譯也不一定能使殖民化意識形態永垂 不朽 尤其是當原文與譯文界限模糊時 用同 化還是異化則是很大的問題 總之 在羅賓遜 看來 后殖民翻譯理論尚處于幼年時期 仍存 在很多問題 他似乎并不持樂觀態度 同上 109 113 由此可見 同樣是西方后殖民翻譯理論 家 對同一問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并非 都是用來反對西方霸權主義的武器或實現解 殖民化的工具 何以產生如此差異 恐怕與理 論家們各自的政治立場或文化背景有關 在這 一點上我國學者在借鑒后殖民理論時應予以 區分 2 西方后殖民翻譯理論家的文化身份問 題 與賽義德等后殖民文化理論家一樣 后殖 民的翻譯理論代表人物大多有著第三世界的 血緣身份或文化背景 卻在第一世界接受高等 教育 掌握著國際性的語言 英語 并在西 方著名學府里身居高位 拿著第一世界的薪 俸 這些 夾縫人 或 香蕉人 在中西沖突 中處于十分尷尬的地位 既有面對西方的 無 根 感 又有面對東方的優越感 朱立元 1997 417 他們思想上的矛盾性是不言而喻 的 因此 他們的 民族身份和文化身份則不 免顯得令人懷疑 王寧 2002 55 如以上列 舉的翻譯理論家拉菲爾 韋努蒂都屬于此列 尼南賈納目前雖在印度大學授課 卻在美國受 過教育 她的 為翻譯定位 就是在加利福尼 亞大學撰寫的英語論文 Robinson 1997 79 最典型的莫過于斯皮瓦克 她同時具有女 性 印度人 在美國任教的三重身份 一方面 對位處邊緣的 反主流的第三世界寫作感興 趣 另一方面卻認為 讓最大多數的女性主 義者能夠讀懂 這更為公正 所以這些文本必 須用英語表達 斯皮瓦克 2001 281 之 60 所以這樣 因為 她了解語言在國際上的地位 從來就不是平等的 她進而用孟加拉語里的 翻譯腔遭人嘲笑這一事實證明了操英語的孟 加拉人身處 占據統治地位的語言 的狀況 孫歌 2001 21 當具有雙重文化身份 掌 握雙語甚至多語種的人越來越多的時候 翻譯 會變得更加復雜 就譯者的語言 文化背景 而言 文本的譯入和譯出顯然不一樣 他的意 識形態也難說是單一的 也許早已雜合化 孫藝風 2003 6 3 后殖民翻譯理論并不完全適合中國的 文化語境 該理論是在巴西 印度 加拿大等 前殖民地國家興起的 而我國情況并非完全相 同 如從狹隘的意義上說 任何文化在對外交 往中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 這 種影響也可以被稱為是 被殖民化 但是 難道我們果真被殖民了嗎 正如王寧 2002 67 指出的 必須分清 殖民化 與 現代化 兩個概念 中國的文化和文學語言的現狀顯 然屬于后一種情況 我國學者充分意識到與英語世界交往的 不平等 及漢英翻譯中存在的 貿易逆差 現象 希望加大力度進行中譯英 以這種方式 反抗英語霸權 努力擺脫這種 被殖民 的狀 況 但是 實事求是地說 恐怕具備這種能力 的人還很少 必須承認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香 港學者孔慧怡 1999 108 就說過中國文學 要走出去 需從 提高英語語言文化能力 和 在英語文化中尋找立足點 兩方面著手 從 理論上說 中國人可以從事中譯英 但如何評 價我們現有的中譯英文本 卻要依譯入語 英 語 的規范 能否向拉美等國運用小寫的 englishes 與主流的正統英語對抗一樣 用在無 知狀態下創造出的不符合規范的 Sino English 或China English來對抗國際通用的英語規則以 爭取中文與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化上的地位 呢 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我們認為 無論怎 么宣傳我們的中文標準 也要英語世界接受才 行 否則只能是自欺欺人 另外 標準的動態 多元屬性也決定了翻譯批評不能以自己心目 中想象的標準為尺度 不能從主觀意念出發 所以 中譯英以中文為依歸的評價標準是不現 實的 4 我們應該持什么心態的問題 盡管我 國也受到后殖民主義世界大氣候的影響 有些 西方翻譯研究者也把中國歸入后殖民地國家 Gentzler 1997 ix 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 的文化已經 被殖民化 了 或是 我們的語 言交流正處于后殖民狀況 蔡新樂 2002 44 如果把漢語語言因為融入了英語等外來成 分就看成是被殖民化了 把學習引進西方理論 稱為是自我的 失語 則未免過于武斷 正 如王寧 2000 387 指出的 我們別無選擇 只有暫時借用西方的話語與之對話 并不時地 向西方學者介紹和宣傳中國文化和文學的輝 煌遺產 使他們在與我們的對話中受到潛移默 化的影響和啟迪 這樣我們的目的才能達到 當然所付出的 失語 之代價也是不可避免的 但這無疑是一種必須付出的代價 四 結 語 誠然 巴西 印度等國的后殖民翻譯理論 家借助本土文化或歷史典故 創造出有本民族 特色的翻譯理論 既有較濃的理論色彩 且有 相應的實踐作支撐 其研究方法值得我國研究 者學習借鑒 但是 我們的翻譯理論應該擺脫異化歸化 等局部問題的討論 拓寬研究視野 如后殖民 理論家所認識到的那樣 翻譯已從源語到譯語 的單向傳達過程轉變為雙向交流過程 強調譯 入語文化的參與 單純談論歸化異化等操作方 法上的問題已失去了意義 我們要立足本國現 實 從本國利益出發 一味跟從別人 不顧自 己的實際 最終對自己有害 因此 既要反對 盲目崇拜西方理論 也要避免妄自尊大 以對 抗的方式挑戰西方的文化霸權 這樣只會形成 新的對立格局 應該積極參與對話 采取交融 對話的態度 因為我們當前迫切需要的不是對 61 抗 而是對話 我國翻譯理論研究既要注重學 習 借鑒西方理論 又要保持不斷的探索精神 立足本國現實 以平等 對話的方式開展研究 對各種翻譯現象做出合理解釋 這或許是翻譯 研究的出路 只有在借鑒基礎上的創新才能使 我們的聲音被世界聽見 才能真正實現國際化 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Bassnett Susan Harish Trivedi Post 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2 Dharwadker Vinay A K Ramanujan 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A Susan Bassnett Harish Trivedi Post 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3 Gentzler Edwin Foreword to What is Translation M 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7 4 Niranjana Tejaswini Siting Translation History Post Structuralism and the Colonial Context M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5 Robinson Douglas Translation and Empire 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 6 Vieira Else Ribeiro Pires Liberating Calibans readings of Antropofagia and Harol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