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十二五”城建工作總結及新“十三五”規劃_第1頁
2015年“十二五”城建工作總結及新“十三五”規劃_第2頁
2015年“十二五”城建工作總結及新“十三五”規劃_第3頁
2015年“十二五”城建工作總結及新“十三五”規劃_第4頁
2015年“十二五”城建工作總結及新“十三五”規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5年 “十二五”城建工作總結及 新 “十三五”規劃 “十二五”期間,我縣城建工作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十二五”規劃的目標要求,抓住國家大力推進城鎮化戰略,堅持把城鎮化建設作為事關全局的戰略性舉措來抓,圍繞建設徐濟之間最大中心城市的戰略構想,按照 xx 城市、節點城市、生態城市的定位,致力于優化城鄉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改善鎮村面貌,先后投資 1282.5 億元,實施了道路交通、綜合市場、市政、辦公、文衛、住宅、旅游設施等 504項城鄉建設重點工程,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城鄉面貌發生了日新 月異的變化,截止目前,全縣城鎮化率達到 52.5%,比“十一五”末提高了 10 個百分點左右。初步形成了以縣城為軸心、鎮區為節點、社區為終端的城鎮化發展新格局,城市區域輻射力、集聚力逐步增強。城鄉在經濟發展、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等方面,呈現出一體化發展的良好趨勢。 一、十二五工作總結 (一)強化規劃引領功能,描繪城鎮化發展藍圖。按照市委、市政府把 xx 納入 xx都市圈戰略發展目標要求,圍繞把 xx 建成xx后花園、副中心和重要功能區的目標定位,圍繞“ 1+5+100”規劃發展目標,把縣城建成徐濟之間區域中心城市,培 育 5個重點中心鎮向小城市發展,推進 100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構建以中心城市為龍頭、以小城市為紐帶、新型農村社區為節點的城鄉一體化新格局。一是高水平定位中心城市。圍繞城區面積 100平方公里、 80 萬人口,打造節點城市、 xx 城市、生態城市的目標定位,突出“綠、水、文”理念,注重特色,注重生態,高水平、大手筆修編城市總體規劃和城鄉產業發展體系、規劃建設體系、基礎設施體系、公共服務體系等分項規劃,加快形成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發展格局。精心修編了 xx 城市總體規劃( 2011-2030),編制完成了 xx 新區概念性規劃初 步方案,著手編制沛北一體化總體規劃。二是高定位規劃中小城市。圍繞市委、市政府“ 1+5+30”的新型城鎮發展體系,按照中共 xx市委、 xx 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中心鎮提檔升級加快培育小城市的意見( x委發 2013 x號)的要求,省住建廳規劃技術咨詢中心、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xx 市規劃設計院三家設計單位已編制完成我縣 5個中心鎮規劃。三是高起點繪制新型農村社區。堅持以產業園區化、居住社區化、環境生態化、崗位職業化、管理科學化“五化”為引領,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和村莊環境整治作為建設新農村、加快城鎮化的重要 抓手,以培育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為突破,圍繞全縣 100個新型農村社區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和公共服務配套,著力打造布局合理化、產業規模化、人口集聚化、設施配套化、社區服務化、環境生態化的宜居美好社區。河口鎮、棲山鎮等 8個鎮的規劃設計已委托xx 市規劃設計院進行編制。并完成了大屯鎮安莊村等 5 個省試點村、安國鎮張雙樓村農村新型社區、楊屯鎮西姚橋村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等規劃編制工作。 (二)強化綜合承載功能,夯實城鎮化發展基礎。十二五以來,我縣城市建設緊緊圍繞打造徐濟之間最大中心城市目標定位,堅持北連西擴東進戰略, 加快推進新城區、改造提升老城區、完善配套開發區、啟動建設 xx新區,“四區同建”勢頭強勁,為打造 xx特大中心城市、輻射濟寧重要節點城市、“八大中心”重要功能區、大 xx城市副中心和“后花園”夯實了發展基礎。 “十二五”以來,先后實施了總投資 1282.5 億元的 504 項城鄉建設重點工程,區域中心城市集聚效應日益顯現,輻射帶動能力顯著增強,城市功能日益提升。一是新城區人氣快速提升。高起點定位、高標準規劃、高水平建設新城區。按照“外成環,內成網,節點暢通”的發展思路,堅持適度超前、突出重點、完善提升的原則,十二五期間先 后投資 65 億元,高標準修建了東環路、龍湖大道、西環路、沛公西路等 35 條,全長 134 公里的城市核心區路網,湖西航道、順堤河疏浚和徐沛快速通道、環微山湖大道等“兩河兩路”工程和“一湖兩河三路”全部建成通車,八縱九橫的中等城市路網框架全面拉開。日供水 10 萬噸的地表水廠即將建成投入使用,新建改建供水管網改造 120公里;新城寫字樓、公檢法等行政中心陸續投入使用;新城區客運站投入使用,文化館、展覽館、博物館、電影院“三館一院”即將投入使用;新城嘉苑、中央商務區、僑城、雨潤城市綜合體等 223萬平方米的高檔住宅小區已陸續建 成投入;先后建成惠民家園、北孔莊安置小區、小街子安置小區、陽光四期等 120萬平方米新城安置小區。通過繁榮城市產業,集聚人氣,提升活力,促進“以業興城、以城興業”,增強新城區城市發展活力和綜合競爭力,先后建設了德信九龍城商務區、雨潤城市綜合體、僑城五星級酒店等一批重點商貿項目建設,建設商貿設施 260余萬平方余萬平方米,通過大力發展精品百貨、大型超市,餐飲娛樂等多種業態的大型商業項目,打造主城區核心商圈,形成以商貿、服務業聚集區,以漢城路為中心的貫穿新老城區的商貿核心區逐步形成。二是老城區改造步伐加快。十二五期 間,結合國家關于棚戶區改造的相關支持政策, 2012 年, xx 市委、市政府提出中等城市實施“ 1+3 個100萬工程要求,在科學進行城市設計的基礎上,逐步對舊城區進行改造,完善各項配套功能,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位。2012 年以來,先后實施了沛初中北、漢城國際二期西區北側、申莊、孟橋、鼓樓市場、許閣、許塘坊、四堡、蔣莊、杈營園、那莊等地塊征收項目,完成房屋征收面積約 499.62 萬平方米。在加快房屋征收的同時,積極加快推進安置房建設,按照就地安置的原則在中央御景、御景龍灣、漢邦國際廣場等一批高檔小區配建安置房,安置 面積 324.4萬平方米。投資 130億元,建設城投鼓樓國際廣場、漢街四方廣場、新都市華庭等一批高檔精品住宅小區,總面積達 620萬平方米。開展老城區道路沿線綜合整治,實施了道路出新、沿街建筑立面出新、沿線綠化提檔升級等工程,實施道路硬化、街巷凈化、門頭店招改造,完善市政配套設施系統,實施小街小巷和老城區道路路燈改造,對新、老城區湯沐路、漢城路、東風路、正陽路、迎賓大道、蕭何路、湯沐路等道路破損路面進行了修補,共修補瀝青砼路面 14000平方米。消除有路無燈、有燈不亮現象,確保了城市主干道亮燈率達 98%,次干道亮燈 率達 98%以上。建設大風歌廣場、千島濕地等一批公園、小游園、街頭綠地,十二五以來共建成公園 13 個、游園 173 個,城區綠地總面積 1544 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 26%。讓居民享受更加舒適的生活空間,實現了老城區建設上的新突破,拓展了老城區發展空間,提升了老城區的形象。三是 xx 新區建設快速啟動。湖西航道、順堤河疏浚和徐沛快速通道、環微山湖大道等“兩河兩路”工程的快速推進;千島濕地、生態濕地、休閑公園、水上旅游、微山湖國際旅游城等功能性項目的實施,為微山湖景區、 xx城區和 xx市區之間的水系一體、路網貫通、城湖互動 、山水相連的城市發展格局增色添彩,加快了城市東進步伐,彰顯 xx城市特色。 (三)強化區域聯動功能,拓展城鎮化發展空間。堅持產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鎮區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的原則,打造一批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旅游名鎮、農業大鎮。推動重點中心鎮向小城市發展,一是推進新農村建設向社區集中。按照 100 個新型社區建設規劃,將社區分為新建型、擴張型和環境整治型三種類型,堅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與村莊建設和環境整治及功能配套相結合、與產業發展相結合、與社會管理創新相結合“三個結合”, 按照“政府規劃、農民主體、社會共助”的模式,通過規劃引導,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圍繞規劃確定的100個新型農村社區發展目標,積極開展指導工作,全縣各鎮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強化各項措施,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公共服務資源向社區集中,引導鼓勵村民逐步向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新型農村社區集聚。目前全縣已啟動 28 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面積為 33.83 萬平方米。二是村莊環境整治成效明顯。全省美好城鄉建設行動開展以來,我縣按照“六整治、六提升”和“三整治、一保障”的標準, 對全縣 1329 個自然村開展整治,先后投入整治資金 1.2 億元,動用挖掘機、鏟車、推土機、三輪車等機械約 4759 臺時,出動人力約 2.8 萬人次,新建道路 1.2 萬平方米,安裝路燈 108 盞,完成建筑物外體粉刷 3.62 萬平方米,疏浚河道坑塘 104 處,新增綠化面積 1.6萬平方米,拆除違建 15.5萬平方米,清除雜物、柴草堆等 9058 余處,清除垃圾 7310 噸,新增密閉垃圾箱 23 個,新添置垃圾桶近 780 只,清理廣告 5075 處,新建公廁 2 座。二是積極引導群眾向新型農村社區居住。三是加速沛北一體化發展。堅持頂層設計的理念,加快實施 楊屯鎮新鎮區建設、中德合作xx 礦地一體化土地開發與利用工程、公共交通一體化工程、尾水導流和安國濕地工程,區域供水、暖、氣管網建設工程等一批事關沛北一體化發展的重點工程,著力推進沛北交通網、供水網、供電網、信息網、供氣網、市場網建設。結合沛北采煤塌陷村莊整體搬遷,加快完善沛北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布點工作。由中國規劃設計院上海分院設計的初步規劃成果已經形成。 二、存在的問題 (一)規劃的銜接性不夠。“多規合一”沒有建立,城市總體規劃與其它規劃銜接不夠,使總體規劃更多停留在指導性上,沒有轉向可控性,缺乏可操作性;城區 道路、供水、排水、供氣、電力、通訊等行業規劃有待進一步統一協調;專項規劃的編制仍然滯后,規劃編制步伐需要進一步加快;規劃實施不到位,村鎮規劃管理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規劃執法力量仍然較為薄弱,規劃執法力度需進一步加強;全民規劃意識需要進一步提高,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需要進一步樹立。 (二)城市化整體水平不高。我縣城鎮化率達 52.5%,與全市平均水平還差 5.5個百分點,與全省平均水平還差 11.5個百分點。 (三)城市基礎設施配套還不完善。供熱能力不足,熱力管道主要分布在湯沐路以南,不能滿足全縣供熱需求,缺少專門 的供熱公司;老城區給排水管網陳舊老化,尚未真正實現雨污水分流;燃氣供應量已不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求;城區缺少大型停車場,車輛的停放主要集中在道路和人行道上,造成人行道板破損嚴重。 (四)資金瓶頸制約加大。由于國內經濟運行情況不穩定,一些項目在資金安排上受到影響,部分項目啟動資金沒有到位或資金缺口較大,特別是房地產項目,開發企業因資金問題壓縮開發面積或存在觀望等待現象。 (五)部分項目無土地指標。城市建設用地需求呈剛性擴張趨勢,國家對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控制越來越緊,用地供需矛盾日趨突出,用地指標缺口較大,部分項目 因無土地指標無法開工。 (六)精品工程數量不多。雖然近年來工程建設整體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有些項目還存在施工組織不夠科學合理、細部處理不夠精細等問題,建筑風格、色調不協調,建筑特色不明顯,地標性建筑不多,精品設計、精品建設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十三五”城鎮化發展規劃 “十三五”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時期,也是新常態下城鄉建設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在“十三五”期間,我們將全面認識新常態,深刻領會新常態帶來的趨勢性變化,必須科學謀劃新常態下的“十三五”期間的工作思路目標、重點任務和工作措施,確 保在更高起點上起好頭、開好局。 (一)指導思想 “十三五”時期,將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省、市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工作會議部署,圍繞“打響 xx 城市品牌,建設蘇北城鄉一體化先行區、 xx 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當好城鎮化排頭兵”的目標定位,把城鎮化作為推進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重要引擎,緊緊圍繞建設實力 xx、活力 xx、宜居 xx、美麗 xx、幸福 xx 的新目標,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積極適應新常態,切實轉變思維方式,抓牢發展機遇,在新常態的大格局中,邁上新臺階,建設新xx。 (二) 發展定位 將通過“十三五”期間城市重點項目建設,打好全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城攻堅戰,以建設現代化中等城市為目標,突出“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現代城市功能、優化生態環境質量上下功夫,加快城鎮人口聚集、產業聚集、人才聚集、商業聚集步伐,同時,重點是把握城市建設重點、加快推進新城區、老城區、 xx新區、開發區建設,提升城市交通能級和城區綠化檔次,通過繼續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提升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更加注重城市發展質量,更加注重空間品質提升,更加注重宜居環境改善,讓生態環境和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奮力實現實力 xx、活力 xx、宜居 xx、美麗 xx、幸福 xx的新目標。 ( 三)目標任務 十三五期間將按照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緊緊圍繞“ 1+5+100”的基本思路,著力做大做強沛城中心城市,大力培育重點中心鎮向小城市發展,堅定不移推進 100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發展思路,城鎮化率每年提升 2-3個百分點,到“十三五”末城鎮化率達到并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到 45%、 40%和 12 平方米;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污水處理率均達到 100%;人均道路面積達到 45平 方米;棚戶區改造任務完成 85%;燃氣普及率、集中供熱普及率均達到 100%;住宅小區物業覆蓋率達到 100%;城鎮居民燃氣氣化率達到100%;城鎮綠色建筑達標率達到 60%;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積55平方米以上;住房保障率達到 35% 。 (四)重點項目 1、加快推進城鄉規劃全覆蓋。編制完善全域城鎮體系規劃,科學確定全縣城鎮發展戰略和總體布局合理調整建制鎮數量與轄區范圍,推動城鎮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等,按照中等城市標準開展縣城總體規劃修編,選擇 1 2個重點中心鎮做好 10萬人 口以上小城市中長期規劃。加快新村建設總體規劃編制和新村規劃設計,構建合理的鎮、村體系和村落空間布局。加快編制城市、城鎮控制性詳細規劃,逐步實現城鎮規劃區范圍建設用地控制性詳規全覆蓋。圍繞“ 1+5+100”的基本思路,著力做大做強沛城中心城市,大力培育 5個重點中心鎮向小城市發展,堅定不移推進 100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把城鄉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統籌規劃,優化城鄉空間布局,構建科學的城鎮體系,促進城鄉空間布局、資源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推進“多規合一”, 做到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 真正把我縣新型城鎮化系統工程中涉及城鄉規劃建設目標任務完成好、落實好。 2、統籌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加快推進建設新城區、改造提升老城區、完善配套開發區、啟動 xx 新區建設和沛北一體化建設,加快縣城建設步伐,拓展發展空間,提升服務功能,增強對城鎮化的龍頭帶動作用。一是加快城市路網建設。依托徐沛快速通道、湖西航道的輻射帶動作用,大力實施“暢通工程”,建設南環路東延(龍飛地雕塑 -快速通道)、東環路南延(新沛路 -南環路)、城關路南延(湯沐路 -新沛路)、歌風路西延(漢城路 -城關路)、新沛路西延(漢城路 -城關路)、公園南 路西延(現狀 -城關路)、樊巷街(濱河路 -東風路)、紅光路過沿河(濱河路 -樊噲路)、曹參路(漢源大道 -東環路)、灌嬰路(漢源大道 -東環路)、周勃路(漢源大道 -東環路)、王陵路(漢源大道 -東環路)、漢景路(王陵路 -正陽路)等 13城區道路建設和改造等,打通末端節點,改善城市“微循環”,提高現有路網使用率條,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同時,完善城鄉交通網絡,加快建設北環路、楊歡路、開通龍河路、 272省道 xx至 xx公路、西環路修復工程、 S427東延工程、屯北路工程、沛公路西延至龍河路等路網建設工程等力爭 2017 年底基本建成通 車,形成便捷的交通網絡和方便快捷的區域“大交通”格局,為 xx 新城全面建設拉開骨架,全面提高城市交通承載能力。二是圍繞夯實基礎、完善功能、優化服務,不斷提升新城區發展功能,發揮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功能。加快推進實驗小學、奧體中心、睦鄰中心、公交加氣站、西氣東輸氣源管網、新城區中醫院、文化中心、新城農貿市場、等文化體育、教育衛生等功能性項目建設,在充分考慮住房和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需求的同時,加快推進以漢城路為中心的貫穿新老城區的德信九龍城、雨潤城市綜合體、僑城五星級酒店、漢城國際步行街、鼓樓廣場等商貿設 施建設,打造主城區核心商圈,形成以商貿、服務業聚集區。三是高標準推進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打造生態宜居城市。以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和省級文明城市為引領,繼續加大力度實施鐵西公園、游園綠化工程、文化中心綠化工程、沛公園二期、千島濕地、安國濕地、洪福濕地等游園和生態建設工程,努力打造一批新的綠化精品工程。不斷提升綠地精細化管護水平,形成點、線、面、環相結合的組織完善、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綠化系統。開展大沙河治理等河道疏浚整治開發,增強河網水體流動性,改善河道水質與水環境,打造特色河網原生態水系景觀與風格,構建碧水藍 天工程。加大對城區老街道、小街巷的改造力度,實施道路硬化、道路街景美化和路燈亮化工程,建設一批小游園、街頭綠地,提升城市面貌,讓居民享受更加舒適的生活空間。 四是加快棚戶區改造,改善城區居民生活條件。緊緊圍繞老城區做優做美、做大做強、提檔升級,突出城市建設項目的科學性、經濟性和社會性,把城市建設與完善城市功能相結合,與優化產業、市場布局相結合,與招商引資相結合,與改善人居環境相結合,以實現“四區同建”為切入點,加大城市建設及環境整治的力度,通過一至兩年的努力,使我縣城市品位有較大的提高。按照省政府關于加快 棚戶區(危舊房)改造工作的實施意見(蘇政發 2013108號)文件要求和市相關文件精神,結合我縣 2013 2017年擬實施城市棚戶區(危舊房)改造項目計劃方案,全面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中等城市實施“ 1+3個 100萬”工程的要求,對雙靛池、啤酒廠北、泗水亭南地塊、水務局南地塊 (泗水路東 )、 六中北西、希望飼料、龍王莊地塊、歌風小區東地塊、東風東路北(居民點北)地塊、許王楊彭莊南地塊等 44個地塊 31201 戶, 404.17萬平方米地塊的征收工作,集中開發建設一批高檔住宅小區,進一步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提升城市 景觀 ,迅速凝聚人氣。 3、推進沛北一體化發展。積極借鑒昆山在率先全面小康進程中提出的“八個一體化創新理念(城鄉發展規劃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就業社保一體化、城鄉產業布局一體化、城鄉資源配置一體化、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城鄉生態建設一體化、城鄉社會管理一體化),結合 xx實際情況,加快編制沛北一體化發展規劃和重點功能片區規劃、重點地段景觀規劃、綠色生態規劃、城區交通規劃和各專項規劃。認真編排沛北地區十三五期間的重大項目,大力實施中德合作 xx礦地一體化土地開發與利用工程、公共交通一體化工程、尾水導流和安國濕地工 程,區域供水、暖、氣管網建設工程等一批事關沛北一體化發展的重點工程,實現道路、水、電、氣等基礎設施一體化。 4、以“三集中”引領中心鎮向小城市發展。堅持產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鎮區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著力培育重點中心鎮向現代新型小城市發展,協調推進戶籍、土地、社會保障等政策改革,每年實施農民轉市民計劃,不斷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安排,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同城同待遇”。加快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的指導,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引領,突出產業園區化、居住社區化、環境生態化、崗位職業化、管理科學化,加快推進村 鎮建設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就業、社會管理“六個一體化”,不斷深化中心鎮創建和村莊環境整治,打造全省新型農村社區示范縣。依據我縣中長期發展規劃( 2011-2030)確定的城區 80萬人口和 100個新型農村社區 50 萬人口的發展戰略,形成 1 個中心城市為龍頭、 5 個重點中心鎮為紐帶、 100個新型農村社區為基礎的城鄉空間格局。積極鼓勵各鎮每年自主建設 1 個新型農村社區示范點,通過 8 到10 年的建設成為規劃科學、環境優美、設施完善、服務配套、管理健全、社會和諧的農村新社區;立足城鄉總體規劃,堅持功能配套和結 構優化,推進城市配套設施一體化建設和網絡化發展,加快水、電、路、訊、氣、熱、教、體等基礎設施建設,以中心鄉鎮為重點,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和建設力度,促進小城鎮水、電、氣、通訊及環保設施向農村延伸。形成交通便捷、環境優美,社區內村委會、文化活動室、衛生室、便民服務中心、幼兒園、學校、農資超市、公共活動及健身場所等各種服務設施應有盡有的新型農村社區,讓農民充分享受新型農村建設帶來的成果,逐步把我縣農村傳統村落成為蘇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示范區,到 2020 年建成 100 個新型社區,逐步形成適應人口和產業聚集需求、完備 高效的設施體系,增強縣城承載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綜合功能和區域板塊影響力。同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指導意見(國辦發【 2014】 25號)的總體要求,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村人居環境逐步得到改善。以保障農民基本生活條件作為底線,以村莊環境整治為重點,以建設宜居村莊為導向,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通過長期艱苦努力,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5、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堅持走經營城市、資本運作的路子,建立以財政為基礎、政府融資平臺為主渠 道、土地增值收益為補充,引導民間投資、產業資本投入和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參與城鄉建設的投融資服務體系。加強銀政企對接,引導激勵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創新金融產品,深化金融顧問服務制度,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充分運用市場手段配置城市資源、盤活城市資產、通過整合資源、包裝項目,進一步做優城市建設投融資平臺,鼓勵和吸引各類投資主體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城鎮建設有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加快打破封閉的投融資體系,在鞏固好銀行融資等傳統方式基礎上,通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