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字詞句分析 解放前夕 國統區 反饑餓 反內戰 大游行 說明 由于國民黨政府濫發紙幣 貨幣急劇貶值 再加上戰爭期間的物資短缺 致使國統區大批民眾陷入了饑餓和死亡的困境 與此同時 官僚資本家卻瘋狂掠奪財產 搜刮金銀 大發國難財 淮海戰役的勝利 是山東老鄉的小推車推出來的 粟裕 我們不是被共產黨打敗的 是被自己人打敗的 蔣介石 一個政權也好 一個政黨也好 其前途與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 不能贏得最廣大群眾的支持 就必然垮臺 江澤民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為公 執政為民 學習貫徹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胡錦濤 Whatcanwelearn 一 結合注釋 查閱工具書 掌握如下基礎知識 1 為下列加紅詞語注音 稷 粢乘 桀 獺 壙 諄 朝覲 j z ch ng ji t ku ng zh n j n 2 正確朗讀下列句子的讀音1 于傳有之2 雖欲無王 不可得已3 所惡勿施4 茍為不畜 終身不得5 暴之于民 而民受之6 舜相堯二十有載7 堯崩 三年之喪畢 Zhu nw ngw x p xi ngs ng 古義 祭祀用的牲畜 今義 為了正義的目的舍棄自己生命 孟子曰 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 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 得乎天子為諸侯 得乎諸侯為大夫 諸侯危社稷 則變置 犧牲既成 粢盛既潔 祭祀以時 然而旱干水溢 則變置社稷 一 j z ch ng 改立 另行設立 本指土神和谷神 后來代指國家 因此 庶民 眾民 使 危害 按照 古義 官職 位于卿之下 士之上 今義 醫生 形容詞作名詞 最重要的力量 譯文 孟子說 百姓最為重要 土谷之神次之 君主為輕 所以得著百姓的歡心便做天子 得著天子的歡心便做諸侯 得著諸侯的歡心便做大夫 諸侯危害國家 那就改立 犧牲既已肥壯 祭品又已潔凈 也依一定時候致祭 但是還遭受旱災水災 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齊宣王問曰 湯放桀 武王伐紂 有諸 孟子對曰 于傳有之 曰 臣弒其君 可乎 曰 賊仁者謂之賊 賊義者謂之殘 殘賊之人謂之一夫 聞誅一夫紂矣 未聞弒君也 二 ji Zhu n 之乎 傳記 殺害 傷害 譯文 齊宣王問 商湯流放夏桀 周武王討伐商紂 真的有這些事件嗎 孟子答 史料中有這種記載 宣王問 臣子犯上殺死君主 行嗎 孟子答 破壞仁的人叫做 賊 破壞義的人叫做 殘 毀仁害義的殘賊 叫做 獨夫 只聽說把獨夫紂處死了 卻沒有聽說是君主被臣下殺害了 孟子曰 桀紂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 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 所欲與之聚之 所惡勿施 爾也 民之歸仁也 猶水之就下 獸之走壙也 故為淵驅魚者 獺也 為叢驅爵者 鷓也 為湯武驅民者 桀與紂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 則諸侯皆為驅矣 雖欲無王 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 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茍為不畜 終身不得 茍不志于仁 終身憂辱 以陷于死亡 詩 云 其何能淑 載胥及溺 此之謂也 三 孟子說 桀和紂失去了天下 是因為失去了人民 失去人民 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得天下有辦法 得到人民 就能得到天下了 得人民有辦法 贏得民心 就能得到人民了 得民心有辦法 他們想要的 就給他們積聚起來 他們厭惡的 不加給他們 如此罷了 人民向于仁 如同水往下方流 野獸奔向曠野一樣 所以 替深水趕來魚的是水獺 替樹叢趕來鳥雀的 是鷂鷹 替湯王 武王趕來百姓的 是夏桀和商紂 如果現在天下的國君有愛好仁德的 那么諸侯們就會替他把人民趕來 哪怕他不想稱王天下 也不可能了 現在想稱王天下的人 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來治 如果平時不積存 好就終身得不到 如果不立志在仁上 必將終身憂愁受辱 以至于死亡 詩經 上說 那怎能把事辦好 只有一塊兒淹死了 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四 萬章曰 堯以天下與舜 有諸 孟子曰 否 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然則舜有天下也 孰與之 曰 天與之 天與之者 諄諄然命之乎 曰 否 天不言 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曰 以行與事示之者 如之何 曰 天子能薦人於天 不能使天與之天下 諸侯能薦人於天子 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 大夫能薦人於諸侯 不能使諸侯與之大夫 昔者 堯薦舜於天而天受之 暴之於民而民受之 故曰 天不言 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曰 敢問薦之于天而天受之 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如何 曰 使之主祭 而百神享之 是天受之 使之主事而事治 百姓安之 是民受之也 天與之 人與之 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舜相堯二十有八載 非人之所能為也 天也 堯崩 三年之喪畢 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 天下諸侯朝覲者 不之堯之子而之舜 訟獄者 不之堯之子而之舜 謳歌者 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 故曰天也 夫然后之中國 踐天子位焉 而居堯之宮 逼堯之子 是篡也 非天與也 泰誓 曰 天視自我民視 天聽自我民聽 此之謂也 萬章問 堯拿天下授與舜 有這回事嗎 孟子說 不 天子不能夠拿天下授與人 萬章問 那么舜得到天下 是誰授與他的呢 孟子回答說 天授與的 萬章問 天授與他時 反復叮嚀告誡他嗎 孟子說 不 天不說話 拿行動和事情來表示罷了 萬章問 拿行動和事情來表示 是怎樣的呢 孟子回答說 天子能夠向天推薦人 但不能強迫天把天下授與人 諸侯能夠向天子推薦人 但不能強迫天子把諸侯之位授與這人 大夫能夠向諸侯推薦人 但不能強迫諸侯把大夫之位授與這人 從前 堯向天推薦了舜 天接受了 又把舜公開介紹給老百姓 老百姓也接受了 所以說 天不說話 拿行動和事情來表示罷了 萬章說 請問推薦給天 天接受了 公開介紹給老百姓 老百姓也接受了是怎么回事呢 孟子說 叫他主持祭祀 所有神明都來享用 這是天接受了 叫他主持政事 政事治理得很好 老百姓很滿意 這就是老百姓也接受了 天授與他 老百姓授與他 所以說 天子不能夠拿天下授與人 舜輔佐堯治理天下二十八年 這不是憑一個人的意志夠做得到的 而是天意 堯去世后 舜為他服喪三年 然后便避居于南河的南邊去 為的是要讓堯的兒子繼承天下 可是 天下諸侯朝見天子的 都不到堯的兒子那里去 卻到舜那里去 打官司的 都不到堯的兒子那里去 卻到舜那里去 歌頌的人 也不歌頌堯的兒子 卻歌頌舜 所以你這是天意 這樣 舜才回到帝都 登上了天于之位 如果先前舜就占據堯的宮室 逼迫堯的兒子讓位 那就是篡奪 而不是天授與他的了 太誓 說過 上天所見來自我們老百姓的所見 上天所聽來自我們老百姓的所聽 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總體把握課文 第一節 提出民貴君輕的觀點 指出國君和社稷都是可以重立新的 第二節 湯流放桀 武王伐紂不是 臣弒君 而是殺一獨夫而已 第三節 通過分析桀 紂失天下原因 論述了如果想以王道統一天下 必須得民心 第四節 事理結合充分闡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 第五節 闡述了教育對人民的重要性 內容分析 1 孟子是如何看待民 社稷 君的關系的 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 整體感知 2 孟子為什么說 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 3 湯放桀 武王伐紂 是什么行為 4 孟子 離婁上 中孟子是怎樣論證 得天下 與 失天下 的 因為國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換 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換的 所以 百姓最為重要 誅一夫 的行為 使推翻暴政的行為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 仁得天下 不仁則失 采用對比論證的方式以及比喻論證方式 5 在 君權誰授 的問題上 孟子與萬章有什么不同 孟子的主張反映了什么思想 萬章的看法 在禪讓制的時代 這一代的君權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與的 孟子的看法 天子個人并沒有權力把天下拿來授與誰 只有上天和下民 老百姓 才有這個權力 6 善政 與 善教 有什么區別 善政得民財 善教得民心 重點揣摩 1 孟子民本思想的進步性 舉例說明這一思想對于后世的影響 第一 平民性 孟子的學說是平民利益的代表 提出 民貴君輕 的思想 有尊重民權的意味 強調統治者應尊重民心 民意 將人民置于國家和個人之上 第二 批判性 孟子依此來批判不義之戰和暴政 對后世督導君權 激勵賢良及封建社會的自我完善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三 進步性 孟子重視個人在社會中的位置 從理論上證明了人具有先天平等性 并且以德抗位 尚道蔑勢 提出制約君權的思想 提出了許多以利民為本的仁政王道的具體措施 顯示了其高度的人文關懷精神和理性主義精神 具有進步意義 他的 以民為本 思想顯示了其匡時濟世 救民水火的抱負胸襟和孜孜不倦 為民請命的使命感 對后世的影響 例1 太宗李世民采用租庸調制 輕徭薄賦 減輕農民的負擔 實行均田制 還農民以一定的土地 采取科舉制 選賢與能 從而出現了初唐 貞觀之治 的盛世局面 例2 唐代柳宗元 反苛政 例3 宋代范仲淹 憂民之憂 例4 明代張居正 為民請命 2 孟子 民貴君輕 和 誅一夫 的思想在封建社會中行得通嗎 為什么 和同代各家相比 法家主張君權至上 縱橫家宣傳貴士 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 在當時獨樹一幟 他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 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 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 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 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 對于國家的治亂興亡 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民為貴 其實僅是一種儒家對君主專政的 訓政 要求君主體恤民情 關心民生 為老百姓謀福利 這種思想在專制時代固然 民本 也很了不起 但說到底仍只是一種教化君主采用什么手段以更好地維護自己的統治而已 而絕不是讓君主把權力交給人民 我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只看到過短暫的 貞觀之治 康乾盛世 而后者在 君主的體恤 下還恩威并施著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的 家法 大興文字獄 所以 從這一點來講 所謂 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 的 君主之輕 很有當時的時代意義 2 你還能從中國歷史中找出 失民心者失天下 的例子嗎 例如 周幽王 吳王夫差 秦始皇 隋煬帝 南陳后主陳叔寶 為張麗華作艷詞 玉樹后庭花 等 3 孟子 萬章上 選章中哪些方面體現了 以民為本 的思想 首先指出天下不是君王個人的 天子不能拿天下給別人 否定了專權 其次是以舜為例說明舜做君王是天和百姓接受了他 說明君權是天和百姓同授 探究創新 孟子的 民本思想 與現在 以德治國 的方略是一致的嗎 二者有什么區別嗎 請結合歷史原因與現實條件談談你的理解 提示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會政治依據 性善論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仁政論是其德治思想的歸宿 但孟子的德治思想與當代的以德治國又有根本區別 民本思想進步性表現在 民貴君輕 和對 天 神 鬼 觀念的突破 因此它在歷史上對統治階級治國安邦起到極大的作用 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對今天貫徹以德治國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今天的 以德治國 的方略可以說是對古人進步思想的延伸與發展 無論是什么時代 每一個當權者都應該善待百姓 因為只有百姓安 才能天下安 只有百姓富 才能天下興 孟子民本思想的局限性 在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 老百姓始終是被剝削 被壓迫的對象 沒有任何政治地位可言 這是因為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產生了重民 貴民的思想萌芽 并沒有真正具備 以民為本 的思想內涵 也沒有在政治統治中得到體現 其理想目標是使統治者成為 民父母 把君民關系由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 轉化為父慈子孝的倫理關系 同時 孟子畢竟是封建士大夫 他的學說客觀上對百姓有利 但其出發點仍是為了鞏固君王的政權 對他的一些學說應一分為二的看 比如孟子認為 百姓與士人不同 士人沒有恒產也能有恒常之心 而一般百姓則是無恒產便無恒心 這其中雖有唯物的一面 但歧視百姓的一面也是很明顯的 1 設喻取譬 形象生動地闡明道理如為了說明國君應該對百姓施行仁政時 用 為淵驅魚 為叢驅爵 作比 說明對老百姓不施行仁政的后果 用了 水之就下 善之走壙 作比喻 說明老百姓對有仁德的國君的渴望和歸順 形象生動 明白曉暢 2 層次井然 層層深入 說理曉暢透徹 如第3則 先從失天下一方面由籠統說到具體 即失民 失民心 再從得天下一方面由籠統說到具體 即得民 得民心 所欲與之聚之 所惡勿施 第4則 孟子先從理論上證明了 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的觀點 后又以堯舜為例證明了 天視自我民視 天聽自我民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四川雅安中學2025屆高三下學期期末學習能力診斷數學試題含解析
- 內蒙巴彥淖爾市2025年高三畢業班3月教學質量檢查語文試題含解析
- 山東省日照市五蓮二中學2025屆初三化學試題下學期期末考試試題含解析
- 武夷山職業學院《建筑與裝飾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2025屆初三4月模擬(二模)考試生物試題理試題含解析
- 遼寧中醫藥大學《藥學綜合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六盤水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日語文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西林業職業技術學院《遙感原理與方法》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二零二五房屋及土地租賃協議
- 智能駕駛之路
- 浦發銀行個人信用報告異議申請表
- 高考試卷命題設計的技巧 課件24張
- 施工進度計劃網絡圖-練習題知識講解
- 防孤島測試報告
- 按摩常用英語
- 食品公司規章制度
- midas NFX使用指南(八)
- 成都高新區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半期考試數學試卷
- 2018年人教版九年級英語單詞表
- 蘋果中國授權經銷商協議
- 昆山市工業用地項目監管協議-蘇州市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網上出讓系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