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論文-我們如何走近馬克思 .doc_第1頁
馬克思主義論文-我們如何走近馬克思 .doc_第2頁
馬克思主義論文-我們如何走近馬克思 .doc_第3頁
馬克思主義論文-我們如何走近馬克思 .doc_第4頁
馬克思主義論文-我們如何走近馬克思 .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馬克思主義論文-我們如何走近馬克思【英文標題】HowAreWetoApproachKarlMarx【內容提要】馬克思主義在上個世紀初被傳入中國便開始了一個世紀以來的對其哲學的理解史。而如何走近馬克思便成為其中的主題。“實踐優先”與“開放創造”是馬克思所獨具的理論境界,而對此“境界”的失落是難以“走近”馬克思的深層癥結。只有走近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種理論形態,即文本與境界,才能真正地走近馬克思,實現其人類的自由與發展。【英文摘要】MarxismwasintroducedintoChinaintheearlypartofthelastcenturyandthereuponstartedacenturylonghistoryofunderstandingofhisphilosophy,forwhichhowtoapproachKarlMarxhasbecomeitstheme.PracticalPriorityandOpenCreativenessareuniquetheoreticalstateofMarx,whereasthelossofstateisthedeepercruxofthedifficultapproachtoMarx.OnlywhenthetwotheoreticalstatesofMarxistphilosophy,i.e.textandstate,areapproachedcanwereallyapproachMarxandinthemeantimeapproachourhappylife,realizingthefreedomanddevelopmentfor ;man.【關鍵詞】走近馬克思/實踐優先/開放創造approachingKarlMarx/practicalpriority/opencreativeness【正文】一、一個世紀性的“悖論”在物理時間的意義上,我們的確告別了舊的世紀。然而,人的歷史并不是由純粹的物理時間所構成,歷史就是我們自己,就是我們自己活動的結果。因此,物理意義時間的流逝,決不表明我們的精神狀態、思想狀態和生存狀態已真正走出了舊的世紀,我們仍然需要清醒頭腦,把20世紀沒有完成的事情繼續認真地做下去。這一點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來說,尤其具有獨特的意義。正是在上個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哲學被傳入中國,由此便開始了一個世紀以來的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史,并且與這部理解史相伴隨,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我們國家的思想理論話語中,逐漸奠定了其十分獨特的地位,它不僅直接制約著哲學中其它領域的理論發展狀態,而且還由于它是我們國家的指導思想,因而承擔著為整個社會的發展提供合法性根據的重大職責。由于這種十分獨特的地位,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命運與整個國家和全體中國人的生存命運之間,便形成了一種極為重大的內在關聯。深入地去反省這段歷史,我們一定可以深切地體會到:過去的世紀決不是一個可以輕易告別的世紀,這其間諸多的經驗教訓,是決不應該隨“舊世紀”日歷的翻過而隨風而去的。回顧近一個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史,貫穿于其中的主題無疑就是究竟應如何“走近”馬克思主義哲學,即究竟如何以一種符合其理論本性的方式來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自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傳入中國的那一天起,人們就始終在努力“走近”馬克思,企求按照“馬克思本身”的思想來指導中國的實踐。在此過程中,再三重復而揮之不去的卻是這樣一個悖論性的現象:當我們似乎離馬克思主義哲學“最近”,即當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則和詞句最為熟稔,甚至倒背如流的時候,歷史卻表明:馬克思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剩下的只是我們自己的愚蠢、偏見和狂妄,此時,馬克思實際上離我們無比遙遠;可是,當我們似乎離馬克思“最遠”,即我們把眼光放到中國人的現實生活上,從實踐出發進行創造性的思考之時,歷史卻恰恰證明:馬克思就在我們身邊,我們離馬克思最近。這似乎是悖論,然而卻是事實。可以說,近一個世紀尤其是近半個世紀的中國歷史一直在循環著這一“悖論”,而且越是重大的歷史轉折關頭,這一“悖論”就表現得越突出,對中國人生存命運的影響就越大。對于這一“悖論”性的事實,人們通常的解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則和詞句并沒有錯,只是由于人們把它們教條化了,才導致或“左”或“右”的惡果,只要從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就可以在現實中避免錯誤,無往不勝。這一解釋當然是正確的,然而,如果拒絕簡單的答案而把問題推向更深入的層面,人們就需要進一步追問:教條之害,可謂人人皆知,可為什么在“人人喊打”之時仍然會再三重犯而難以根除呢?實事求是之益,也是人人知曉,可在歷史上,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人們會一再地邊高喊著“實事求是”的口號,邊陷入虛幻生活的泥淖呢?在新的世紀里,人們在對待馬克思主義哲學時,是否能獲得一種成熟的智慧,從而避免重蹈以往的失誤并徹底超越那一歷史性悖論的方法呢?我們認為,要真正解決這些問題,有兩件事情是不可回避的:一是必須深入檢討導致上述這一“悖論性”事實的深層癥結,二是必須“回到事情本身”,重新反省我們究竟應在何種意義上、以何種方式“走近”馬克思。只有在這兩方面實現一種深刻的“意識轉變”,我們才能真正自信地告別“舊世紀”,走上“新世紀”的征途。二、“實踐優先”與“開放創造”:馬克思所獨具的理論境界正如人與人之間有著不同的“品位”和“檔次”一樣,哲學理論之間也有著不同的“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品位”和“檔次”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而思想品格和理論境界是一種理論最重要的東西。在深入檢討導致前面那一悖論性事實的深層癥結之前,我們首先必須躍進思想深處,切實領會馬克思哲學所獨具的思想品格和理論境界。我們認為,馬克思高出哲學史上其它思想家的最重要貢獻之一在于:它在哲學史上第一次完整地確立了實踐觀點,并從此出發,徹底顛倒了理論與實踐、思想與生活的關系,完全改變了對理論“存在本性”和“存在方式”的理解,從而真正使“開放創造”成為了理論的生命之源和自覺追求。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迷戀是馬克思之前一切傳統哲學的根本特點,它們為自己設定的使命在于以一種超驗的實體主義方式去一勞永逸地捕獲世界的“最終奧秘”,因而,它認為其理論必然具有如下性質:(1)絕對性,哲學理論代表著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適用的“絕對真理”,具有超越時空、“永恒在場”的性質。(2)神圣性,哲學是少數具備超人慧眼的人從事的事業,這些人超越世俗蕓蕓眾生而與真理同在,因而具有超凡脫俗甚至神秘的性質。(3)封閉性。哲學既是世界和人的生活實踐的規定者,又是理論自我存在的規定者,因此它自足完備、毋需外求。把理論予以“絕對化”和“神圣化”并由此而導致理論的“封閉化”,這種對“邏各斯”的虛幻崇拜構成了整個傳統哲學的旗幟和徽章。與此不同,馬克思在哲學史上第一次凸顯了“實踐優先”的思維方式和思想立場,徹底顛覆了哲學史上延續了幾千年的把理論神圣化、絕對化和封閉化的“邏各斯中心主義”傳統,從而完成了一種根本的范式轉換。他第一次獲得了這一洞見:在理論與實踐二者關系中,實踐具有首要的、優先的地位,理論惟有忠實并創造性地回應實踐,才能證實其自身價值,否則它就會成為生活實踐的絆腳石,與生活實踐相比,一切理論體系都不是自足的而是有“缺口”的,不是充足的而是“不完備”的,不是已“定性”的而總是“不定性”的。這意味著,在馬克思那里,一切理論都具有如下特點:(1)相對性。任何理論都只有相對于具體的生活實踐和生存境遇,才能確證其存在價值,在所有時間、所有地方都適用的理論等于在所有時間和所有地方都不適用,因而是毫無意義的。(2)世俗性。理論不是高居于生活之上的神圣之物,相反,“在黑格爾之后,哲學已經變為一種世俗的東西了”,這即是說,哲學不是透明純凈的水晶宮里的向壁思辨,其生命之根深植于不斷變動、充滿矛盾的塵世生活之中。(3)開放創造性。相對永恒變動、無比復雜的生活實踐,任何理論都不能把現實生活的所有真理一網打盡,因而都是不完備、不充分的,因此,一切把世界和人的現實生活限制在一個原則上的企圖,都不過是理性的幻覺和僭妄,只有隨著現實生活的發展開放自身,創造性地更新其內容和形式,理論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可見,馬克思立足于自覺的生活實踐觀點,自覺地把“開放創造”作為理論的生命之源,徹底放棄了從原則和教條出發來強制性地規范生活實踐的企圖,把理論從自我封閉和自我循環之中解放了出來,從而第一次實現了“理論的解放”并因而實現了“實踐的解放”。可以說,正是“實踐優先”與“開放創造”,構成了馬克思所獨具的、區別于一切傳統哲學的理論境界,正因為此,我們才說,馬克思的理論是哲學史第一個“自覺的理論”,或者說馬克思在哲學史上第一次達到了“理論的自覺”。“實踐優先”與“開放創造”成為馬克思所獨具的理論境界,這與馬克思追求人類幸福、自由和解放的思想信念與價值指向是分不開的。馬克思真誠地相信,人類追求自由幸福的實踐具有超越一切的重要性,理論惟有服從這種實踐,創造性地向這種實踐開放,為它提供積極的思想支持,才能確證自己的存在價值。在此意義上,“實踐優先”與“開放創造”的理論境界,在最深層所表現的是馬克思獻身人類福祉、追求人類解放的無私情懷。三、“境界”的失落:難以“走近”馬克思的深層癥結在明確了馬克思所獨具的理論境界之后,回頭反思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在歷史上,當我們因犯各種或“左”或“右”錯誤、給中國人帶來巨大災難的時候,也正是我們失落了馬克思“實踐優先”與“開放創造”的理論境界之時。“實踐優先”與“開放創造”境界的失落,是人們難以走近馬克思的深層癥結。這種理論境界的失落,最集中地有兩個方面的表現。一是把馬克思哲學當成一種十分狹隘的宗派性理論,并從此出發,既拒斥吸收人類文化的其它精神營養,又拒斥回應現實生活實踐的新鮮刺激,最后使馬克思哲學完全自我封閉起來,成為一種可在任何時候適用于任何問題的抽象原則。在歷史上,我們曾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當成“萬能鑰匙”,宣稱只要掌握了這把鑰匙,就可以打開所有“鎖頭”;我們也曾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簡化成某種可篩選“精華”和“糟粕”,實現擇優汰劣的現成原則,這種原則往往通過一種不平等的二元對立關系來體現,如物性與人性、群性與個性、理性與非理性、一元論與多元論、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可知論與懷疑論,等等,在這些二分法中,前者總是優越于后者,只要堅持前者,就可放心地在后者身上貼上荒謬的標簽,并毫不猶豫地宣告其終結,因此,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重要的就是掌握這些原則;我們也曾把馬克思哲學視為簡單的現成公式,把古今中外的一切思想理論、一切歷史事件通通“判決”了一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被裁判為“資產階級偽科學”;摩爾根的遺傳理論被定性為“唯心主義”的夢囈;社會學、政治學等社會科學被判定為與唯物史觀相對立的“假學術”等等,即是這種“判決”中少數的幾個“經典”事例。所有這些充分說明,馬克思所固有的“實踐優先”、“開放創造”的理論境界已徹底被窒息。二是把馬克思哲學人為地“定性化”,使一種本來旨在激勵人進行創造的開放性理論變成了一種束縛人思想和手腳的“定性化”教條。人們曾相信,在某個時空中肯定存在著一種“標準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現存哲學的缺陷僅在于它偏離了此標準模式,人們的任務就是克服“主觀偏見”,直至最后直面這種哲學并“還原”和“復寫”出這種哲學;人們曾相信,一定存在著某種“標準”的哲學語言和“標準”的哲學表現形式,人們的任務僅在于臨摹和照搬這套語言和表現形式,除此之外的任何“試驗”都屬不務正業的非份之舉;人們也曾相信,馬克思在一定具體條件下所說過的話都具有在所有時間、所有地方都適用的無條件的意義,在具體生活實踐中,人們只要重復原則,即可萬事大吉。這二者都失落了馬克思所獨具的“實踐優先”和“開放創造”的理論境界,馬克思哲學變成了某種與傳統哲學沒有根本區別的狹隘性理論。四、我們如何走近馬克思以上的討論,其目的是為了回答“如何走近馬克思”這一根本性問題。以此為背景,我們將對一些重大問題作出合理的回答,并得出一些十分重要的結論。首先,“走近”馬克思,究竟應走近馬克思的什么東西?或者說走近的“目標”和“對象”究竟應是什么?很顯然,要“走近”馬克思,我們首先要認真鉆研馬克思的理論本文,了解馬克思說了一些什么,是如何說的。但是,僅停留于此還不夠,要切實理解馬克思,我們還必須透過本文,去把握那種體現在字里行間的理論境界,即我們前面所論述的“實踐優先”和“開放創造”的理論境界,如果套用中國傳統哲學的概念,“實踐優先”和“開放創造”的理論境界是馬克思哲學的“體”,而馬克思的具體論述和文字則是由這種“體”所體現的“用”,與“用”相比,“體”是靈魂性、核心性的東西,因而更具有根本性。因此,只有在充分掌握馬克思理論本文的基礎上,再去體會、把握和發揮其蘊含的理論境界,我們才能切實地走近馬克思。在此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質上存在著兩種理論形態,一種是付諸文字、寫在字里行間的“顯性理論”,另一種是未寫出的、體現在字里行間的無形的“隱性理論”,前者是馬克思針對他的時代的生活實踐所發表的具體看法,而后者則是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層結構的“實踐優先”、“開放創造”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精神意境,產生于一定時空中的具體話語總是暫時和相對的,隱含在具體話語之后并支配著具體話語的深層結構才是永恒常在的,因此,走近馬克思,一方面是走近其“文本”,另一方面,更關鍵在于走近其“境界”,只有把二者合理地統一起來,我們才能真正走近馬克思。與上述密切相關,當我們說“走近馬克思”時,這里面已蘊含著我們與馬克思之間存在著一種互動關系,那么,我們究竟應表現出何種“姿態”,來進行這種“互動”呢?我們認為,真正良性的互動應該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這意味著,在走向馬克思時,我們一方面必須認真聆聽馬克思的聲音,另一方面,我們又決不能把這種“走近”理解為趨向某種一經產生就現成存在的“實體”(若如此,只能表明我們已把馬克思哲學與傳統思辨的實體主義哲學等量齊觀),而應該把這種“走近”理解成能動的“對話”,理解成積極地“生成”和“創造”。如前所述,馬克思在哲學史上最為重大的貢獻就在于顛倒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從而彰顯了“實踐優先”和“開放創造”的理論境界,因此,在走近馬克思時,最好的方式是既尊重馬克思的具體論述,同時又不把馬克思完全束縛在現成詞句中,而是自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