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論文-對馬克思哲學的走近與遠離——“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馬克思主.doc_第1頁
馬克思主義論文-對馬克思哲學的走近與遠離——“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馬克思主.doc_第2頁
馬克思主義論文-對馬克思哲學的走近與遠離——“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馬克思主.doc_第3頁
馬克思主義論文-對馬克思哲學的走近與遠離——“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馬克思主.doc_第4頁
馬克思主義論文-對馬克思哲學的走近與遠離——“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馬克思主.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馬克思主義論文-對馬克思哲學的走近與遠離“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馬克思主【內容提要】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馬克思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對于正確認識“西方馬克思主義”特別是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重要的意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一些方面走近了馬克思哲學,在另一些方面又遠離了馬克思哲學。為了有利于說明問題,本文也引用南斯拉夫“實踐派”的一些理解。【關鍵詞】“西方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哲學/馬克思主義【正文】一、對馬克思哲學的走近“西方馬克思主義”具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并且在理解馬克思的哲學時具有新的視野。他們更注重資本主義的當代發展、科學技術的當代發展、社會主義的當代實踐,重視對馬克思著作的研究,重視對馬克思早期著作的研究。在新的理解視野中,他們看到了、看清了傳統理解中看不到或看不清的馬克思的一些思想。(一)社會歷史或人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題在傳統理解中,社會歷史或人的問題至多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題之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正主題是整個世界的一般本質,本體論(一般世界觀)被看作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靈魂。“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在理解馬克思的哲學時普遍強調,馬克思哲學的主題不是自然,不是整個世界,而是社會歷史問題或人的問題。盧卡奇把馬克思的哲學理解為“總體性哲學”,在他看來,“總體性”不存在于自然界,只有人類歷史有“總體性”,因此他理解的馬克思哲學是一種社會歷史理論,他特別強調:“認識到這種方法(馬克思的辯證法引者注)被限定在歷史的和社會的范圍內,這是特別重要的。”(注: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重慶出版社,1989年,第6頁,“新版序言”第22頁,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頁。)柯爾施也認為,馬克思的哲學“它是一種把社會發展作為活的整體來理解和把握的理論;或者更確切地說,它是一種把社會革命作為活動的整體來把握和實踐的理論。”(注:柯爾施:馬克思主義和哲學,重慶出版社,1989年,第22-23、81、46-47、81-82、35、51頁。)施密特說:“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并不理會關于心靈的精神或物質的本性問題;馬克思的唯物主義首先關心從這個世界上消除饑餓和痛苦的可能性問題。”(注: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頁。)薩特認為,“如果存在某種像辯證唯物主義那樣的東西,那它一定是歷史唯物主義,如果這種唯物主義存在的話,也只能在我們的社會世界有限范圍內才是真理。”(注:薩特:辯證理性批判,陳學明主編二十世紀哲學經典文本,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584、573、585頁。)馬爾科維奇在介紹“實踐派”的觀點時說:“在馬克思看來,根本的問題是創造一個更加人道的世界的同時如何實現人的本質哲學的基本任務就是對異化現象進行批判的分析,并指明走向自我實現、走向實踐的實際步驟。”(注:馬爾科維奇等主編南斯拉夫“實踐派”的歷史和理論,“導論”第23、23、13、23、13、13頁;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頁。)“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在強調社會歷史問題、人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題時,其“主題”的含義并不是很清晰和確定的,但是確實有啟發意義。至少在以下幾個意義上,可以說馬克思哲學的主題是人的問題、社會歷史問題:馬克思哲學所關心的不是自然而是人的歷史發展,馬克思哲學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的解放,首先是無產階級的解放;馬克思哲學的現實對象,是人的歷史活動;馬克思哲學的基本任務,是揭示歷史運動的規律;馬克思哲學活動的重點是唯物史觀,馬克思的哲學不是本體論哲學。(二)不能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僅僅理解為是對唯心主義哲學的“唯物主義顛倒”在傳統的理解中,馬克思主義哲學被理解為是對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的顛倒,即把唯心主義辯證法顛倒為唯物主義辯證法。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顛倒”說提出質疑,他們強調這種顛倒不能僅僅理解為把唯心主義辯證法轉變為唯物主義辯證法,而是在于發現現實歷史運動的辯證法。柯爾施說:“列寧把從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轉變僅僅看作一種轉變:由不再是唯心主義的而是唯物主義的新的哲學世界觀取代植根于黑格爾辯證法的唯心主義世界觀。馬克思和恩格斯對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的唯物主義顛倒只不過在于把這種辯證法從它的最后的神秘外殼中解放出來,在觀念辯證法的自我運動下面發現了歷史的現實運動,并把這一歷史的革命運動宣布為唯一的絕對的存在。”(注:柯爾施:馬克思主義和哲學,重慶出版社,1989年,第22-23、81、46-47、81-82、35、51頁。)施密特說:“在把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僅僅解釋成是與任何唯心主義相對立的、僅僅是哲學內部的甚至是世界觀上的二者擇一時,是不能理解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的”。(注: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頁。)柯爾施和施密特在這里透露出一種深刻的理解:僅僅從與唯心主義對立的意義上來理解馬克思的哲學,還不能深刻理解馬克思哲學變革的實質;馬克思創立的新哲學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對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的唯物主義顛倒,“辯證法+唯物主義”這一公式不能深刻揭示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的實質。實際上,對黑格爾哲學的唯物主義顛倒不是由馬克思而是由費爾巴哈首先完成的,費爾巴哈在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中說:“只要將思辨哲學顛倒過來,就能得到毫無掩飾的、純粹的顯明的真理。”(注: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商務印書館,1984年,第102頁。)這里所說的“思辨哲學”指的就是黑格爾哲學。作為對黑格爾哲學的顛倒的費爾巴哈唯物主義也不是機械的或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而是辯證的唯物主義。因此,如果僅僅把馬克思的哲學理解為是對黑格爾哲學的唯物主義顛倒,僅僅把馬克思的哲學理解為辯證的唯物主義,我們可能還是停留在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水平上。馬克思哲學對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的顛倒的真實意義在于,馬克思發現了人的真正現實的感性活動即實踐的全部意義,用實踐出發點代替黑格爾哲學的理念出發點。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的這一顛倒,不僅超越了唯心主義,同時也超越了舊唯物主義,把唯物主義推進到實踐的或歷史的唯物主義形態。(三)實踐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人是什么?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是實踐的存在物,實踐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對這一點表達得最明確的是南斯拉夫“實踐派”。馬爾科維奇說:“人在本質上是一種實踐的存在。”(注:馬爾科維奇等主編南斯拉夫“實踐派”的歷史和理論,“導論”第23、23、13、23、13、13頁;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頁。)彼德洛維奇說:“人區別于其他任何存在是因為人是一種實踐的存在。”(注:馬爾科維奇等主編南斯拉夫“實踐派”的歷史和理論,“導論”第23、23、13、23、13、13頁;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頁。)提出“人是實踐的存在物”是對馬克思哲學的走近。在傳統的理解中,關于人的本質,主要強調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理解不能說錯,但沒有揭示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是什么。馬克思的論斷并不是講人的共同本質是什么,而是講要理解一個人或一些人區別于其他人的具體本質,必須看他或他們所處的具體的社會關系。那么,在馬克思看來,人區別于動物的共同本質是什么呢?是勞動,或更一般地說,是實踐。馬克思說:“一當人們自己開始生產他們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25頁。)“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的論斷,是符合馬克思的上述思想的。只有理解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才能理解人的本質在現實性上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因為正是在實踐中,人們存在著具體的社會關系。(四)實踐范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總體的、基本的范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點范疇在傳統的理解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總體的基本范疇是物質,實踐范疇只是認識論的基本范疇。“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們則普遍提出,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總體的基本的范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點范疇。盧卡奇在談到他的歷史和階級意識一書時說,實踐概念是“這本書的中心概念”。(注: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重慶出版社,1989年,第6頁,“新版序言”第22頁,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頁。)施密特說:“不是所謂物質這抽象體,而是社會實踐的具體性才是(馬克思)唯物主義理論的真正對象和出發點。”(注: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頁。)馬爾科維奇在介紹南斯拉夫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爭論時說:“在這場辯論中,主張馬克思哲學的核心范疇是自由的人的創造性活動實踐的觀點占了優勢。”(注:馬爾科維奇等主編南斯拉夫“實踐派”的歷史和理論,“導論”第23、23、13、23、13、13頁;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頁。)他自己認為,馬克思的哲學是“建立在實踐概念的基礎上的哲學”。(注:馬爾科維奇等主編南斯拉夫“實踐派”的歷史和理論,“導論”第23、23、13、23、13、13頁;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頁。)弗蘭尼茨認為,“歷史實踐的范疇是馬克思對人和歷史的哲學解釋的根本范疇。”(注:馬爾科維奇等主編南斯拉夫“實踐派”的歷史和理論,“導論”第23、23、13、23、13、13頁;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頁。)盡管許多“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在肯定實踐范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范疇時常常否定物質范疇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意義,而且對實踐的物質本性缺乏正確的認識,但是,在肯定實踐范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范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點范疇這一點上,他們是比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者更接近馬克思的。實踐范疇確實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總體的、基本的范疇。馬克思自覺意識到的自己的新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的區別,不是對物質的理解,而是對“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的理解。(五)把意識的現實對象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馬克思對“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的理解,首先在于他把實踐理解為意識的現實對象。傳統理解始終沒有能理解馬克思的意識對象觀,仍然把意識的現實對象理解為某種既成的、非主體存在的東西,而不是把人自身的物質活動即實踐理解為意識的現實對象,把對象理解為歷史地生成的東西。“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們則大多十分重視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特別是其第一條的思想,馬克思在此清晰地表達了新唯物主義的意識對象觀。盧卡奇在講到意識的現實對象時,直接表述了馬克思提綱第一條的思想:“馬克思強烈地要求我們要把感性世界、客體、現實理解為人的感性活動。”(注: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重慶出版社,1989年,第6頁,“新版序言”第22頁,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頁。)他認為馬克思在意識對象觀上堅持“創造的原則”,(注: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重慶出版社,1989年,第6頁,“新版序言”第22頁,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頁。)作為意識對象的“現實無論如何它要高于那種產生于經驗世界的僵硬、物化了的事實的現實這種現實決不同于經驗的存在,它不是固有的,而是變異的。”(注: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重慶出版社,1989年,第6頁,“新版序言”第22頁,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頁。)霍克海默也理解到了意識對象的歷史生成性,他說:“被判斷的對象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種活動創造出來的”。(注:霍克海默:批判理論,重慶出版社,1989年,第194頁。)施密特說:“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他曾批判了以往所有唯物主義把現實片面地理解為在直觀上給予的客體,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的,不是主觀地去理解的。”(注: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頁。)“從認識論來說,自然與其是作為逐步地純粹給予的東西,不如說越來越作為被創造的東西出現的。”(注: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頁。)“能被認識的東西,在嚴格要求意義上只是主體所創造的東西。”(注: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頁。)“實踐派”波什尼亞克說:“存在并非某種在(主體)以外的東西;人就是存在的組成部分。人意識到了存在,即在人自身之內,存在意識到了它自身。”(注:馬爾科維奇等主編南斯拉夫“實踐派”的歷史和理論,“導論”第23、23、13、23、13、13頁;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頁。)二、對馬克思哲學的遠離“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除了馬克思主義的源頭外,還有西方哲學的源頭,“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們往往站在某一西方哲學的立場上來解讀馬克思的哲學,這一視野限制了他們對馬克思哲學的另一些方面的正確理解,在這些方面遠離了馬克思,看不到或看不清在傳統理解中已經看到和看清了的馬克思的思想。“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對馬克思哲學的遠離,最主要的表現是這樣那樣否定馬克思哲學的唯物主義性質。其中,少數人明確提出馬克思的哲學是超越了唯物、唯心對立的“實踐哲學”,而大多數“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雖然在口頭上還承認馬克思的哲學是唯物主義哲學,但是在一系列哲學問題上又背離了唯物主義。(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