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研究論文-略論中國古來農具的演變-.doc_第1頁
農村研究論文-略論中國古來農具的演變-.doc_第2頁
農村研究論文-略論中國古來農具的演變-.doc_第3頁
農村研究論文-略論中國古來農具的演變-.doc_第4頁
農村研究論文-略論中國古來農具的演變-.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村研究論文-略論中國古來農具的演變*一、最早的農具(公元前17世紀以前)人類最早的工具顯然都是依據用力的方式設計制造出來的。向前用力就是“刺”,這一類的工具有木棒、鹿角、石刀、石鏟等等。先將工具高高舉起,然后向下用力就是“斫”,或者說“劈”、“砍”,像石斧、石錛之類就是這樣設計出來的。石刀和蚌刀也可以歸到這一類里。有時需要先向前伸出再向后拉,這就是“割”,石鐮、蚌鐮等就是這種工具。人類在知道了種植谷物以前,已經制作出來這些工具,用于采集食物和同野獸搏斗,后來開始從事種植時,一上來自然也是使用這些東西。那個時期的農事操作,只有播種和收割這兩項,已有的那幾件工具也滿夠用了。以后農業活動逐漸發展,需要更多樣和更合用的工具,于是陸續制作了各種真正的農具出來,而這些特為農業生產設計的器械也還是從原有的那些工具演變出來的。古代傳說最先出現的農具是耒耜。這耒耜究竟是一物還是二物,關于這個問題,歷來一直是其說不一,而各家的說法又都是在文獻方面有根有據??磥碇豢恳洆涫墙鉀Q不了這個問題的。不過無論如何,耒耜總歸是刺土、掘土的工具,在這一點上沒有異議。而這樣一種農具顯然是從木棒、掘棒和石刀之類的東西演變出來的。也許就是像有的學者所解釋的,“耒”是曲柄,“耜”是柄下端附加的刺土的刃,正如王禎農書上所說的耒耜二物而一事,猶杵臼也。”最早的耒耜大約全部是木質的。因為是取材于大自然,其形制不會是有固定的規格,有的就是一根直棒,也有的是歧頭,那就是樹枝的分杈。用來制成耒耜的木棒上,要是有個位置合格的旁枝能把腳踏在上面,可以協助手力,刺土得以較深,這就會啟發人們有意識地在耒柄的適當位置上縛上一根短而牢的橫木,這就提高了農具的效率。此外在耒柄的下端縛上一個打磨過的石質的或蚌殼磨制的尖端,那就能更加提高了刺土的效果。可以設想,最原始的耒耜是曾經過這樣的不斷改進的。_*原稿撰于1973年,1974年夏修訂。用木棒之類的工具刺土,要利用前推(或下推)的勁兒。入土自然不會很深,遇到土質比較堅硬或者過于干燥,那就要太費氣力。于是人們想到制作一種類似斧子的工具,先高舉起來,再反轉方向向下斫,這樣力量就會更大??赡茏畛蹙驮褂眠^斧頭來進行開地的工作,后來把斧頭的穿柄枘孔改變一下位置,使斧柄和斧刃成為垂直,這就是“钁”了。不久前出土的有商代的銅斧,有人說是钁,钁的樣子確實是像斧,區別就在于枘孔的位置。商代是否已經有了钁,這還要今后考古方面提出新的證據?,F在只能說,單從農業發展的情況來推測,那時的勞動人民已經制作出來這種農具,這應該說是可能的。不久以前,還有商代的銅鏟出土。這種工具未必是專用于農業生產。不過應當指出,遠古時期的器具大多不是專用的,當初制作出來鏟這樣的工具,也許原是用來掘土、運土的。但考慮到黃河流域這樣的自然環境,雜草的滋生是比較厲害的,種莊稼的人顯然很早就發覺了雜草對莊稼的危害,因而也就比較早地考慮到了除草的問題。用鏟來除草也還算是有效的,因此可以把它看做較早的農具之一。這里順便提出來一個問題:古代曾否普遍地使用過銅制或青銅制農具?應該提出,曾否有過銅制農具是一個問題,銅制農具曾否被廣泛地使用過,是另一個問題。對農業史的研究來說,后者才是有意義的。不能根據出土了個別的銅鏟、銅钁之類的商代遺物,就可以斷言那個時期已普遍地使用銅制農具了。依理推斷當時銅或青銅制農具的使用范圍似乎極為有限。這不僅僅是由于銅和青銅還不很多,首先顯然是用來鑄造更被重視的祭器和兵器以及貴族們的日常用具之類。更重要的緣故是,統治階段斷然不肯或者更確切地說,不敢把這些可以當作武器用的東西普遍地大量地交與廣大奴隸之手。前面曾經提到過,原始時期的器具多半不是專用的,大致說來,時代越是往前,人類用具的種類也越少,換言之,一種器具更是往往有多種用途。斧的形狀像钁,戈的形狀像鐮,可以用于耕種的,也可以用于戰斗。銅的,尤其是青銅的工具,比起石質的和木質的來,要鋒利得多,如果被奴隸們掌握了,這對統治階段來說當然是十分危險的。只是到了后來一切都有了發展,兵器和農具的用途都各趨于專一,與此同時,兵器的殺傷效果大大超過了農具,只是到了這個時候,金屬農具才得推廣。在歷史上,那是進入鐵器時代以后的事。在銅器和青銅器時代,不用說那全部為金屬的農具不會是普遍的,就連那些僅僅前端裝有金屬套刃的也好像都是例外。有人說,那個時期可能已經出現了犁,甚至于肯定已經開始了“牛耕”。據說最初是在耒的近前端處拴上一根繩,一人刺耒入土,另一人面對面曳繩向后倒行。二人合力,開地的效率會提高很多,這就是由耒向犁過渡,或犁的最早形式。后來改為曳繩者轉身與推耒者面對同一方向,用肩負了繩向前進,這樣可以減少疲勞。最后又用牛代替了前面拖繩的人,這就成了“牛耕”。這種說法,雖然還有人提出證據,說清代貴州少數民族那里還有這樣的耕法,但好像還不無問題。首先是像我國新石器時代的農業生產是否就已經需要犁,這還是需要研究的。不久以前,內蒙古昭烏達盟阿魯科爾沁旗德博勒廟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犁,使人不無懷疑。誠然,西拉木倫河流域的自然條件,確是宜于發展種植業的。但也很難設想,在那樣遠古的時代就已經有了必須使用犁的種植業。浙江杭州水田畈遺址發現的石犁雖然比較可信,但考慮到大約一千年之后,到了西漢時代,那一帶還是“火耕水如耨”的狀態,它的可信程度還應該說是有限的。再說耒和犁都是耕具,從未耕演變而為犁耕,其間總還應該是有一個過程的。劉仙洲先生說,由使用耒耜的間歇動作發展而為連續運動就是犁耕的開始,而這是耕作方法上的一個極大的進展。這話是很對的??墒邱珩甑那岸舜掏敛糠峙c地表是接近于垂直的,要說這樣的耒耜一次刺人土地之后,由另一力量用繩拖著向前,就能不間歇地向前耕開土地,這是不可思議的。由耒耜發展而為犁耕,問題主要不是在于前后兩個勞動者是面對面還是共朝同一個方向,而是在于破土的器具的尖端與地表基本上是垂直的還是平行的。只有二者成為接近于平行的狀態,才能做到不問歇地或持續地本土破土前進。清朝阮福的耒耜考記述貴州苗族農民用繩拖耒耕地,明說是“一人在后推耒首”,那顯然是耕者大彎著腰,把持著耒的接近尖端部分,那正是為了使尖端刺土接近于與地表平行。此外阮文并沒有說這樣就可以不問歇地前進。實際上恐怕還是不免要間歇,不過那是由于使勞動者每前進一小段,就能緩一口氣才行。無論如何,要說后面一人直著身子秉耒,前面有個人用繩拖了耒柄(即便是繩子縛在耒柄的下端),這樣就能產生“犁”的效果,那是必無之理,是不可想像的。劉仙洲先生講到一人扶耒,另一人在前面拖的耕法,就指出,“后面的一人把耜刃稍稍放平,穩定地扶持著耒柄”。講到犁耕時又說,“為了使原來耒耜刃部便于向前插入土壤,不能不改變方向把它平裝在一個便于人扶的犁柄,”。所說的應該就是這個道理。向犁耕過渡中,在耕具的使用上最重要的一點是刺土的尖端必須改為與地面平行或接近于平行。1958年農業部編的農具圖譜(第一卷)中的“都勻犁”,可以視為最簡單而又最基本的犁的構造形式。或者說,由“耒”變而為“犁”,在耕具的構造上主要是由原來的尖端刺土部分與柄二者大體上的一條直線變而為兩條相交的直線,而主要的是“犁底”或刺土尖端與地面平行或接近于平行。這可以說是耕具制作上的一次質的變化。至于前面的牽引力是出自人還是出自牲畜,那只是在耕法上才是重要的。劉書引載RPHOMMELCHINAatWORK一書的山東的人犁圖,在這一點上表現得很清楚。扶犁的人也還是大彎著腰。當然應當想到,遠古時代的耕不過是開出一條很淺很細的溝,然后在溝里撒播種子,這實在說起來只是播,而算不上是耕。特別是,如果是松軟的沙性土或熟土,一人扶耒,前頭有個力量拖著走,這也還是可以的。意大利POHTEDISANROCCO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石刻,就有用馬拖了掘棒耕地的形象。日本人譯為“牽引作條棒”,所謂“作條”,就是耕開的溝成行,恐怕那個時候還談不上什么“行播”。那好像只是因為牲畜比較容易得到。畜力想來不會怎樣發揮出來,仍只是把土地的表皮稍稍松動一下而已。因為不是真正的“耕”,所以不能說它是“犁”。一提到這樣的耕法,常常是聯想到后來的那種所謂鏹犁(或搶犁)。應該指出,像不久以前山西東南部還常見使用的那種耕具,雖其名稱是“犁”,其實只是一種變相的耒耜,因為它的破土運動仍然是間歇的。此外還必須想到,使用鏹犁的兩個力量,都是直接用到刺土反土上面,反之,犁之破土前進,則是??壳懊娴哪莻€牽引力,而后面扶犁的人只是管扶持和調節入土的深淺。順便一提:鏹犁的前面是一根木質的拖桿,這比繩索更為合用。假如最早設計出來的犁是由人來拖引的,那么用來把這拖引的力量傳達到犁身上的,更可能是一根木質的拖桿,而未必是繩索。用人來拖犁,就是所謂“人耕”。這種耕法,從古至今一直是有的,不過都像是出于不得已,正規的辦法還是“牛耕”。牛之被馴化,顯然是在犁出現之前。有人說,商代已有牛耕,看來商代是否已有牛耕,判斷這個問題的依據不在于當時已否實現了“服?!保窃谟谑欠翊嬖诒仨氂美绲目陀^條件。如果耕種還處于原始“穴播”的階段,耒耜可以完全勝任,犁是不需要的。實行犁耕說明耕法上的一次重要的改變,那就是整塊土地普遍破開翻動,而不再是僅僅松動單一的用來播種的穴??梢韵嘈?,商代,至少是商代后期,已經是越過了這個階段,因此,犁在商代已然出現也不是完全不可能。這還有待今后考古研究方面提出確證。不過最早的犁好像主要還是用于開墾,因此設想,它之顯示功用主要還是在那個時代以后。如果是先已有了钁,那么犁的出現也許還要晚些,因為钁就可以擔負起開墾的任務來的。還有,犁是破土工具,功用和耒耜一樣,也可以說它是耒耜的直接發展。可是用犁是向前進,用耒耜開地,人卻要逐步向后退,就這一點來說,犁和钁又是相同。這樣看來,犁也可以說是耒耜和钁二者的復合。因此可以假定,先有的钁,然后才設計出來犁。前面說過,那個時代的農業勞動,主要是播種和收獲兩項。以上都講的是開地的工具,至于收獲,好像一直是使用的石鐮和蚌鐮,沒有什么變化。收獲之后,自然還有個整治加工的過程,大約很早就制作出來杵臼。簡陋杵臼已有出土。這種器具在長時期內也沒有什么改變,原因顯然是在這方面沒有什么新的要求提出來。二、適于旱地農作的農具之初步發展(公元前10至前4世紀)隨著周族的統治的建立,在農業方面出現了新的情況。首先是農耕區顯著地擴展了,而這一擴大了的農耕區基本上是在比較干旱的黃河中下游各地。在這一地帶,發展起來的耕種方式是一種旱地農作,而農具方面的演變自然是與之相配合的。耒耜仍然是主要的農具。詩經里面只提到“耜”而不見“耒”,卻不能據以證明其時耒已絕跡,可以認為,詩人只是“耜”字來代表這個農具而已。更重要的是這種工具的形制顯然有了改變,而且像是在不斷變化之中。徐中舒氏指出,耒的演變是由木制而金制,由歧頭而平刃,由平首而空首。所謂“金制”就是入土的前端部分改為金屬的。所謂“平首”是工具的端部那塊金屬刃片,上邊中間突出,為的是縛在木柄上面,后來這個突出部分由平片變成一個空槽,這在古書中稱為“銎”,把木柄頭插進里面,就比縛扎牢固得多了,這樣的空槽就叫做“空首”。所謂由木制改為金制,從發展的過程來推想,未必一上來就是前端刺土部分由原來的木質直接改為全部金屬,而大約是由于金屬材料還不夠多,只把一個金屬的套刃裝在木質尖端的上面。后來犁的演變就是有這樣一個過渡階段,那種套刃稱為“犁錧”或“犁冠”,已有不少出土,可資參證。不過有人把1950年河南輝縣出土的戰國時代的“V”字形鐵器認作“耜冠”,卻未必是。那件東西的前端兩側線幾乎是成直角,說它是“犁錧”比較更為可信些。由一個人之力運用的耒耜,其尖端應該是個銳角,這是需要順便一提的。總之,經過這樣加裝套刃,工具的效用就提高了許多。以后隨著鐵這種原料的增多,大約這種加裝套刃的辦法也就逐漸消失。與此同時,耕具的柄也朝著彎度越來越合理的方向改進,就像考工記里所說的那個樣子,刺土翻土時,人的身子不必過于彎屈,因而可以減小疲勞。講過耒耜,再來談犁。如果說,商代是否已經開始用犁,現在還不能完全肯定,那么在周族建立起統治之后,在農業生產上使用這一工具好像就有了條件。這樣說的根據是,像考工記里面的耒耜,柄是彎曲的,除了可以減少人的疲勞之外,也是為了使前端入土部分更向與地表平行的方向轉變,這樣發展下去,就會演變出犁這樣一種新型的耕具來。當年周族從關中根據地向外發展,是采用的武裝開拓的方式,所憑借的經濟的力量就是開發新的征服區,推廣農耕事業。擴展農耕區,不能沒有有效的開墾工具,即使不是那個時候才制作出來的,至少也是得到了一個積極推廣的機會。最早的犁可能主要是一根稍粗而堅實的木棒,前端斫得像尖刃的樣子,或者再裝上經過打磨的石的、蚌殼的或其他鋒利的犁頭,另外再加上一根拖桿作為犁轅,這就大致有了個犁的形式。這樣構造極為簡單的犁由牛來牽引,用于開墾荒地,在那個時代應該說是很有效率的它和钁一起,在擴大耕地面積的事業中,發揮過不小的作用。大約到了春秋時期,犁的使用就逐漸普遍起來。耒耜這樣的耕具,從正面看,很像后來的直柄的鐵鍬。前面講到的鏟,形制也有些類似。詩經里面有一種名叫“錢”的另一種農具,過去對它有兩種解釋,有人說是鏟,有的又說是“鍤”,在其他古籍中也作“銚”、或“*庣+刂”,或“疀”,(“*庣+刂”或誤為“*庣+斗”,“*庣+斗”是量具)也就是后世所謂的“鍬”。鏟和鍬的樣子是有些仿佛,但功用不同,后者可以深掘入土,前者則宜于平推,考慮到今天的鍬,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挖鍬”,同“鍤”一樣,一類稱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