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9年小學人教版部編本六年級上冊語文3.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及教學實錄文本分析宿建德江是一首抒發旅途愁思的詩。前兩句寫詩人的旅舟停泊在煙霧蒙蒙的沙洲邊,眼見日落黃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兩句是借景抒情,在詩人的眼里,原野空曠遼闊,遠方的天空好像比樹木還低些,使心情更覺壓抑,只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動與人親近,帶來些許的安慰。詩中“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兩句是傳誦已久的名句,非常鮮明地烘托出了詩人孤寂、愁悶的心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描寫了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變化情景。才思敏捷的詩人蘇軾用詩句捕捉到西湖這一番別具風味的“即興表演”,繪成一幅“西湖驟雨圖”。烏云驟聚,大雨突降,頃刻又雨過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點。詩人善于捕捉瞬間變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攝影師一樣,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風吹等景象,將它們繪聲繪色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學習這首詞,要注意時間和地點。時間是夏天的傍晚,地點是有山有水的農村田野。這首詞描寫的雖是人們熟悉的月、鳥、蟬、蛙、星、雨、店、橋,然而詞人卻把這些形象巧妙地組織起來,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美。詞中也表達了詞人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生活、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古詩詞的教學設計主要注重朗讀、想象和背誦,在反復誦讀中感悟詩詞的意味和意境的美好。同時通過創設特定的情境,引導學生掌握理解字詞、詩句含義的方法,感悟詩詞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同時,明白“詩以言情,詩以言志”,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豐富文化底蘊。教學目標1.會寫3個生字,結合注釋理解古詩詞中的重點字詞。2.有感情地朗讀詩詞,熟讀成誦,邊讀邊想象詩詞描繪的美麗景色;默寫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3.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內容,體會詩詞所表達的情感。4.賞析詩詞語言,體會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等寫法的妙處,并學會運用。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詩詞,分析詩詞所表達的情感上的差異。教學難點“明詩意,悟詩境”,引導學生想象三首詩詞所描述的畫面,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目標1.會寫“德”這個生字。2.學習古詩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3.理解兩首古詩的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4.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教學重難點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歌美的意境,獲得審美愉悅。2.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會詩歌的意境,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1.談話導入,激發興趣,自然過渡到課文學習。導語:同學們,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游覽了遼闊的大草原,欣賞了丁香獨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將去古典詩詞里欣賞一幅幅意境雋永的水墨畫。我們將隨同詩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靜謐與原野的空曠,還將陪詩人蘇軾共同經歷一場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萬變。同學們要充分調動想象力,這樣才能入詩、入畫,感受自然之美、詩歌之美。2.播放朗讀音頻,學生聽讀兩首古詩,觀賞插圖,進入古詩情境。3.課件出示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齊讀詩歌,理解詩題。(“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經今屬浙江省建德的一段江水。詩題合起來就是“在建德江留宿”的意思,結合課本插圖,作者“宿”的地方是小船。“望湖樓”又叫看經樓,在西湖邊;“醉書”是指飲酒醉時寫下的作品,可見這首詩是作者于六月二十七日這天,飲酒微醉后,在西湖湖畔所作。)二、學習古詩,掌握方法。1.學習宿建德江一詩,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故事激趣。(1)作者簡介。孟浩然(689740) 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主要作家之一。其詩多寫山水田園的清幽境界,清淡簡樸,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孟浩然一生好學,交際廣泛,與李白、王維、王昌齡、張九齡等交往甚密。其代表作有春曉過故人莊等,收錄于孟浩然集中。(2)寫作背景。宿建德江一詩寫于詩人因求仕失敗而漫游于吳越之時。此前,孟浩然一直在鹿門山一帶隱居,希望走以隱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730年,詩人告別隱居生活,躊躇滿志地來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想實現為國效力的政治抱負,結果科舉未中。他孤身一人失意東歸,開始了漫游吳越的生活。面對迷蒙的江中小洲,詩人又難免產生理想幻滅之痛、前途暗淡之憂。(3)孟浩然求仕的傳說。(可以用紙稿的形式發給學生閱讀,也可以簡潔地講一講)孟浩然一生并未入朝做官,早年也一直在鹿門山隱居。他天性與世無爭,淡泊名利,但也并非沒有“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相傳有一次孟浩然去省中拜訪王維,不料玄宗皇帝親自到這里來視察了。本來,省中是辦公的地方,怎么可以隨便招待朋友呢?所以王維就讓孟浩然暫時藏在床底下因為工作人員有時要值夜,所以省中有床,這在唐朝是有記載的。等到皇帝來了以后,王維一想:我把他藏起來,萬一有一天被皇帝知道了,這可是欺君之罪。于是他馬上就向玄宗稟報說:“今天我有一個朋友孟浩然來這里了,他知道本不該來,不敢見您,所以藏在了床下。”玄宗說:“我也聽說過孟浩然,這人的詩寫得不錯,叫他出來好了。”等孟浩然出來后,玄宗就讓他念一首詩給自己聽,孟浩然就念了一首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北闕”是指北方的朝廷。因為他來到長安考試沒有考上,所以很不得意。他說:從此以后我不要再上書求仕了,我要回南山隱居到我的草廬之中。我這個人真的是沒有什么才干,所以雖然是圣明的君主也不用我。因為我體弱多病,老朋友們也跟我疏遠不來往了。現在,我頭上已經長了白發,催促著我一步步走向衰老了。春天已經來到,和暖的陽氣逼走了舊年的寒冷。我心中有一種長久的懷思向往,這使我不能成眠。晚上輾轉床榻間,就看到窗外月光下的松樹的影子,只覺得一片空虛。這本來是他貧窮、衰老、不得志的一些牢騷話,結果皇帝聽罷就說:“卿自不求仕,朕何嘗棄卿!”當初是你自己不出來做官,不參加科舉考試,怎么說是我拋棄了你呢?所以玄宗很不高興,而孟浩然也一直沒能得到一個做官的機會,他的第二次長安求仕又失敗了。預設:宿建德江一詩中滿含“客愁”,教師可不用詳細講解寫作背景或作者生平,因本詩重在想象詩歌描述的畫面。但知其人方可明其情,對孟浩然特殊的生活經歷可簡要介紹,以助學生理解詩中所蘊含的情感。2.初讀古詩,疏通詩句,明確節奏。(1)學生借助拼音學習生難字,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爭取讀出古詩的節奏與韻律。過渡:同學們,請大家自由地把這首詩仔仔細細地讀上四遍,前兩遍爭取把字都念正確,后兩遍爭取把詩句讀通念順,可用鉛筆試著斷句。(2)教師檢查朗讀情況,教學生字、易讀錯字。生字:德。“德”的筆順較多,注意右下部“心”上有一橫,不要漏寫。易讀錯字:泊。“泊”是一個多音字,有兩個讀音:和,通過讀詩句可知這里指的是“停泊”,所以要讀成“”。(3)教師朗讀古詩,學生邊聽朗讀邊劃分節奏,模仿讀,讀出停頓、節奏、韻律。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3.圖文結合,畫中會意。(1)小組自由學習,合作探究。閱讀與交流:結合課文注釋,理解詞義、句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畫上問號。小組內討論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把疑難問題記下來。觀察課文插圖,你印象最深的景物是什么?它給了你怎樣的印象?(2)欣賞圖片,理解詩句。(出示課件:課文插圖)A.對照插圖細細品味,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提示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說,教師相機板書:小舟、煙霧、沙洲、日暮、曠野、低樹、江水、明月。)過渡:同學們說得很全面,基本上概括了詩歌中提到的所有景物。那么這些畫面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覺?我想大家應該和我的感覺差不多,是孤獨、寂寞、冷清的。那么就讓我們帶著這種感覺再來讀一讀,把這種感覺讀到詩的字里行間。(生齊讀)B.理解“移舟泊煙渚”。這一句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作用?(“移舟”,移船近岸的意思;“泊”,指停船夜宿。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個煙霧朦朧的小洲邊。一方面是點題,另一方面也介紹了詩人觀賞景物的立足點,為下文的寫景抒情做了準備。)C.理解“日暮客愁新”。這句詩中的“客”指誰?(詩人)這句詩中的關鍵字是哪個字?(愁)你覺得詩中是怎樣的一種“愁”呢?(思鄉之愁,孤獨之愁,一種前途渺茫之愁。)預設:為什么“日暮”會撩起“客愁新”呢?教師可引導學生讀一讀詩經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風君子于役)這里寫一位婦女,每當到夕陽西下、雞進籠舍、牛羊歸欄的時候,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們也可以理解此時旅人的心情。本來行船停下來,應該靜靜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勞,誰知在這眾鳥歸林、牛羊下山的黃昏時刻,那羈旅之愁又驀然而生。過渡:孟浩然在另一首詩中寫道:“皇皇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他雖然沒那么執著于做官,但回顧自己的一生,除了詩文,也確實沒有什么值得說道的成績。詩人途經建德江,面對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這么多年來游歷四方,壯志未酬,滿懷的愁緒涌上心頭。來,誰來讀一讀這滿懷的愁緒?(指名學生讀詩句)背景知識拓展:行旅詩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是一首典型的行旅詩,先要理解古人的行旅,我們才能讀好這首詩。古人寫行旅的詩文極多,同學們可能不明白,為什么古人要這么大寫特寫行旅之苦呢?現代意義的旅游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可是古人的行旅與現代的旅行完全不是同一概念。古代的文人總是形跡匆匆,有的是求學,有的是趕考,有的是省親,有的是奔喪,最多的是赴任。我國古代多數時間實行的是流官制,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在一個任職干上個二三年就得調離,而且講究南人北相、北人南相,家在北方的偏讓你到南方,家在南方的偏得到北方赴任,為的是防止結黨營私。更有遭到貶謫的,那就得到邊遠的地方了。那個時候,沒有公路,沒有火車,好的有舟船、車馬,差的就得用腳量了。動輒數月,多則數年,許多人的生命是在行旅中度過的。有名的大詩人,如李白、杜甫、蘇軾可以說都是逝于行旅的。所以,身在異鄉的詩人在行旅之中生出種種愁緒也就再正常不過了。D.教學“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兩句詩寫景,給你一種什么感覺?(空曠、孤寂、寧靜、清遠。)第一句描寫遠景,天為什么比樹還低?第二句描寫近景,月亮為什么與人接近了呢?明確:天并不比樹低,只是因為原野極為空曠,放眼望去,遠處的天仿佛比樹還要低些;月亮也并不能和人接近,只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江水里,仿佛就與人接近了。討論:“江清月近人”一句中,“近”字該如何理解?僅僅指實際距離的“近”嗎?明確:就字面意義來說,“近”確實指月亮的倒影映在清澈的江水里,仿佛與人接近。但結合作者當時的心境,還可以理解為“精神、情感上的接近”。詩人當時孤身在外,舉目無親,思鄉之情油然而生,而月亮雖然遠在天邊,卻像朋友一樣陪伴著他,所以作者感覺它非常之近,這是一種情感上的親近。這種理解是提供一種思路,可能有的學生還會認為這里的月亮不是指水中的倒影,而就是實指天上的月亮。在這次討論中,結果其實不重要,而要引導學生在爭論之中能提出疑問,分析、爭論、感悟,從而加深對詩的認識。指名學生說詩意、悟詩情。小結:“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種極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領略得到。詩的第二句就點出“客愁新”,第三、四句好似詩人懷著愁心,在這廣袤而寧靜的宇宙之中,經過一番上下求索,終于發現了還有一輪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親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尋得了慰藉,詩也就戛然而止了。學生齊讀,有感情地朗讀第三、四句詩。朗讀指導:注意全詩的朗讀基調是深沉的,于深沉之中又有一種安慰。(3)課堂延伸,文化積累。過渡:不知不覺中,我們走近了一輪明月。因為思鄉,李白曾經這樣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因為思親,杜甫曾經這樣寫道:“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因為愁眠,張繼曾經這樣寫道:“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也是因為滿腔愁情,孟浩然寫下了這首宿建德江,于是有了“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樣的千古名句。同學們,詩人筆下的月亮還有著怎樣的寄托呢?大家可以課下搜集一些關于月亮的詩句,讀一讀,背一背。4.朗讀悟情,背誦積累。(1)整首詩賽讀,背誦積累。(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嘗試背誦,并交流自己的背誦方法。(3)指名背誦。注意正確、流利、有感情、富有韻律。三、運用方法,自主學習。1.過渡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談感受。過渡:同學們,剛才我們欣賞了空曠的郊野、遼遠的天空和天上的明月,給人一種凄清、寂寞的感覺。現在,讓我們一洗“愁”態,去感受一場酣暢淋漓的暴雨,去感受一種別樣的自然圖景。我們將要學習另一首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看看詩人蘇軾筆下的這場暴雨有著怎樣的奇趣。2.解詩題,明背景。(1)誰來把題目讀一讀?注意讀準節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2)對于題目你是如何理解的?(交代了時間、地點、事件。)“醉”該如何解釋?(是飲酒后醉的狀態,還是陶醉于景色之中?學完整首詩后再回到此題的討論。)(3)詩人是何時寫下這首詩的?(檢測預習效果,對詩人及寫作背景學生可略做了解。)出示課件“蘇軾簡介”。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三蘇”。他的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他的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很有影響。簡介寫作背景。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蘇軾在杭州任通判。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覽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樓上喝酒,寫下了這首七言絕句。3.初讀詩歌,夯實基礎。(1)課件出示古詩,學生自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2)檢查自主朗讀情況,教師適時正音。預設:提醒學生易讀錯的音:“卷地”的“卷”為三聲;“忽吹散”的“散”為四聲。(3)指名讀詩,引導學生讀好詩句的停頓和節奏。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4.出示自學提示。閱讀與交流:自讀古詩,結合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畫問號。觀察課本插圖,再讀詩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小組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5.教師檢查自學情況,引導賞析古詩。(1)學生自由讀古詩,邊讀邊想象眼前出現了什么畫面,找出自己最欣賞的詞句,做好批注。(2)展示交流,品讀詩句。過渡:老師在剛才的巡視中發現我們每個小組的同學都各抒己見,認真專注,我特別欣賞大家的學習態度。現在,哪個小組愿意把你們的學習成果和大家交流呢?大家在說的時候可運用下面這個句式。讀了_句,我仿佛看到了_,聽到了_,想到了_。這句詩中我最欣賞的(字)詞是_,這個(字)詞_。預設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生1:讀這句詩,我仿佛看到了滿天的烏云翻滾而來,似乎聽到了轟隆隆的打雷聲,想到了這烏云不就像打翻的墨汁嗎?我最欣賞的詞是“翻墨”,這個詞展現了天上的云所呈現出來的狀態,黑壓壓的,蔓延很快,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樣。我還知道這句詩是描寫下雨前天上的景象。預設二:白雨跳珠亂入船生2:讀這句詩,我仿佛看到了豆大的雨點從天上傾盆而下,它們蹦到了船上,跳到了岸邊,落在了湖中,我仿佛聽到了雨點噼里啪啦的聲音,想象到它們就像跳動的珍珠一樣。我最欣賞的詞是“跳珠”,這個詞寫出了雨的大和猛。(生補充)我認為“亂”字用得好。從“亂”字可以看出雨下得很大,下得很雜亂。此外,我認為“白”字用得也很好,不僅寫出了雨的顏色,還顯示雨下得很大,大得我們都看到了它的顏色。過渡:同學們說得真好。蘇軾特別喜歡這句中的“跳珠”。十五年后,五十歲的蘇軾重返西湖,特意寫道: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一團黑云和一陣白雨,一黑一白形成了色彩美,一翻墨一跳珠,形成了動態美。我們大家再來一起讀一讀(生齊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那么黑云白雨過后,天地又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呢?預設三:卷地風來忽吹散生3:讀這句詩,我仿佛看到了卷地而來的風轉眼就將烏云吹散,將白雨吹走,似乎聽到了風吹的聲音。我最欣賞的是“卷地”這個詞,“卷地”說明風很大。我也喜歡“忽”這個字,說明風來得突然,也說明天地變化之快。預設四:望湖樓下水如天生4:讀這句詩,我仿佛看到了大雨過后,望湖樓下水天相接,一片汪洋。我最欣賞“水如天”,說明雨很大,樓下一片汪洋,凸顯景色之美。這一句寫出了靜態的美,它就像一幅美麗的畫卷。有樓,有藍天,有一片汪洋的水。過渡:云散了,風停了,雨止了,這時站在望湖樓上,看到水天一色之景,怎能不令人陶醉?鐘愛西湖的大詩人蘇軾陶醉在西湖的美景中。(在課題“醉”下加著重號)現在,我們再回頭看課題,大家如何理解這里的“醉”呢?(學生發言)(3)朗讀背誦,感悟詩韻。過渡:醉于酒,醉于景,蘇軾禁不住揮筆寫下了千古名篇;醉于景,更醉于詩,讓我們也走進了詩人描繪的奇趣世界。最后讓我們帶著對這場雨的驚嘆,對雨后景色的贊美,一起來讀背這首詩。(4)指名讀古詩,讀出詩的韻律美。(5)配樂齊誦古詩,感受詩的意境美。6.課堂回顧,總結方法。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兩首古詩,其中第二首詩主要由同學們自主學習。我們一起理解了詩題,在優美的旋律中朗讀了詩文,通過合作交流明白了詩意,結合圖畫想象了詩中的情境,體悟到了詩人的心情。(出示課件:解詩題,讀詩文,明詩意,想畫面,悟詩情。)這就是理解一首古詩的常規方法,大家都掌握了嗎?下節課,我們將用同樣的方法,去學習另一首名家作品。7.延伸拓展,作業設計。(出示課件:學生自選作業。)(1)畫:畫一畫本課所學兩首詩所呈現出的畫面,在圖畫中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2)找:另找一些描寫月夜或暴雨的古詩,感受詩歌語言的凝練和畫面美。(3)學:收集孟浩然或蘇軾的故事和詩歌,進一步了解詩人,體會詩人的內心情感。第二課時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學目標1.會寫“鵲、蟬”2個生字。2.理解句意,能借助圖畫,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境。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詞,能夠默寫。4.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難點1.通過賞析詞中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略夏夜農村的清新恬靜之美。2.品味詞人遣詞造句的妙處,領略詞中所描繪的意境。教學過程: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導語: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兩首古詩。一首詩描繪了靜寂的月夜,一首詩描繪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暴雨。老師想邀請兩位同學分別來吟誦一下這兩首詩。1.抽查背誦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再齊背。2.再次歸納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入新課。過渡:同學們還記得我們是怎樣學習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這兩首詩的嗎?今天,我們將運用相同的方法來學習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詞雖與詩格式有別,但我們依然可以用上節課我們掌握的方法來學習它。(板書:解詩題,讀詩文,明詩意,想畫面,悟詩情。)二、初讀課文,讀通文本。1.講解課題,簡介作者。(1)板書課題,交代:這是一首詞,“西江月”是詞牌名,“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2)討論題意。(“夜”,點明時間;“行”,點明動作、事件;“黃沙”,點明地點。題目意思:夜間走在黃沙嶺的道路上。)(3)作者簡介。辛棄疾(11401207) 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卓越的愛國詞人,出生時家鄉已被金人占據,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一國家。他曾遭貶謫閑居江西上饒多年,對黃沙嶺比較熟悉。2.學生自由朗讀,小組交流。(1)讀準字音,識記生字“鵲、蟬”。(2)圈出不理解的詞語,小組交流。3.檢查自讀及交流情況。(1)指名讀課文,正音。(2)出示詞語課件,指名認讀詞語,教師糾正字音,注意變色的字。驚鵲鳴蟬稻花茅店社林忽見易讀錯字:“蟬”是翹舌音,“驚”“鳴”是后鼻音;“見”在這里同“現”,注意不要讀錯音。(3)指名說說詞語的意思。驚鵲鵲兒被驚醒。鳴蟬蟬兒鳴叫。社社廟,土地廟。溪橋溪上的小橋。(4)結合注釋,弄懂句子的意思。4.齊讀課文,注意朗讀節奏。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三、再讀課文,品讀欣賞。1.出示上闋文本和配圖,引導探究。過渡:很好,我從同學們的朗讀中聽出詞的味道來了!讀通詞是學好詞的序幕,讀懂詞,讀出里面所包含的意思,才是學習詞的正式開始。下面就讓我們去仔細品味辛棄疾的這首詞吧!(1)自讀自悟,引導學生調動所有的感覺器官,去欣賞美麗的夜景。(2)小組交流,師生互學。A.說說你看到的:明月、別枝、驚鵲、鳴蟬、稻子。預設:對“別枝”的解釋除了課本上的注釋,還有兩種其他解釋,可引導學生思考,想象畫面,教師相機出示:離開枝頭;另外一枝。“明月驚鵲”可以聯系“月落烏啼”來理解。B.說說你聞到的:稻花香。(體會豐收的景象。)C.說說你聽到的:鵲啼、蟬鳴、蛙聲、說豐年。過渡:同學們,詞中說伴隨著清風吹拂,傳來陣陣稻花香和蛙鳴聲,仿佛是青蛙們在爭說豐年,那它們會說些什么呢?同桌之間試著演演說說;教師指名演演說說。(豐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蟲子之類。)小結:同學們演得真是太形象了,說得真是太好了!這里的“說”字,是青蛙在說嗎?那是誰在說呢?(青蛙、農人以及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體會作者的喜悅之情。)對呀,作者聞著飄散于黃沙嶺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個豐收年呀!請齊讀“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兩句,體會詞人企盼豐年的感情。D.說說你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靜謐。預設:可引導學生聯系學過的詩句,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等,體會以動寫靜的表現手法。(3)想象畫面,自由描述。(清幽的月光照著大地,把沉睡的鵲兒都驚醒了,撲棱棱地離開枝頭,飛了起來,引得樹枝搖曳。半夜里,清風徐徐地吹來,讓人感到真涼爽、舒服,風兒還送來一聲聲蟬的鳴叫,它們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開了,一陣陣清香撲鼻而來,讓人感到神清氣爽。詞人辛棄疾走在鄉間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許多納涼的老農,都在說著“今年真是一個豐收年”。池塘里傳來一片青蛙的叫聲,似乎也在爭說豐年。)預設:學生在描述畫面時,不必拘泥于一字一詞的對應,可展開想象,豐富細節。教師可進行指點:在古詩詞的學習中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才會對詩詞所描述的內容感受得真真切切。(4)播放音樂,展示圖片。齊讀上闋。小結:明亮的月光,驚醒的鵲兒,微微的涼風,鳴叫的蟬兒,清新的稻花香,這一切多么美好!讓我們一起置身于這美好寧靜的夜晚,感受著清風明月,輕輕地吟一吟吧請大家齊讀上闋。(生齊讀)2.出示下闋文本和配圖,引導探究。過渡:這充滿詩情畫意的月夜讓人猶如走進了畫卷一般。詞人走著走著,天氣突然發生了變化。自己讀讀下闋,在腦海中勾勒畫面,也可以和同桌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討論。如果討論還不能理解的,請準備質疑。(1)學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2)學生交流畫面,教師相機指導朗讀。注意斷句。“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該怎樣斷句?這兩句話有什么特點?(“天外”和“山前”前面斷句,這兩句運用了倒裝的句法,正常的語序應是: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提出質疑:詞人疾步向前走,想找個避雨的地方,過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邊,詞人為什么找不到了呢?(可能是因為天黑看不清,而且道路彎曲、樹木茂盛,更難辨認方向了。還可能是因為詞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愉悅心境之中,而忘了前方的路。要體會詞人可能因為天黑、心急、樹茂而沒發現,而后來路轉溪橋后忽然看見的喜出望外的心情。)過渡:陸游有一句詩,寫的也是這種峰回路轉的驚喜,你們知道嗎?對了,就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想象畫面,自由描述。(烏云驟起,月光消失,天邊只剩下幾顆暗淡的星,田野變得昏暗了。當詞人走到山前時,雨點飄落下來,他知道驟雨將至,想要找個地方避雨。那過去的茅店明明就在土地廟樹叢旁邊,現在怎么不見了?他急急忙忙轉過溪頭時,茅店就出現在了眼前。不用說,詞人這時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4)播放音樂、展示圖片。齊讀下闋。小結:這就是生活的樂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種樂趣不是身臨其境的人是很難體會得到的。讓我們再一起來體會體會請大家齊讀下闋。(生齊讀)四、朗讀悟情,背誦積累。1.個性朗讀。過渡:同學們,學詞的最高境界就是讀透它。讀透就是要求我們在讀時,一邊讀一邊想象詞中所描繪的景象,做到詞圖合一,身臨其境。大家知道辛棄疾的號是什么嗎?(板書:稼軒)“稼”就是種植莊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農事,關心農民憂樂,這首詞就很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讓我們再來讀全詞,體會作者夜行黃沙道中時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讀出詞獨有的韻味。一會兒我們來比一比,看誰最有詩人的氣質。2.學生配樂朗讀比賽。(學生朗讀展示、評價,最后全班齊讀收尾。)3.想象畫面,結合板書,學生試背。五、對比閱讀,整體回顧。1.分析比較,群文閱讀。過渡:同學們,我們到此就學完了本課三首古詩詞。這三首古詩詞都描寫了自然的美景。雖然作者在其間表達的情感有所不同,但這三首詩詞所描繪出的畫面都激發了我們美妙的想象力。現在,我們再把這三首詩詞一起讀一遍吧!(1)齊讀三首古詩詞。(出示課件:三首古詩詞)(2)填寫表格,比較異同。(出示課件:表格)先小組合作填寫表格,教師點撥后出示答案。對比一下三首古詩詞,你發現了什么?它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詩詞名作者朝代時間段描寫的景物詩人的情感宿建德江孟浩然唐代黃昏到夜晚舟、煙渚、日暮、曠野、樹、江、月羈旅的惆悵、思鄉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蘇軾宋代白天黑云、山、白雨、船、風、望湖樓、水對西湖奇特景色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宋代夜晚明月、鵲、清風、蟬、稻田、蛙、星、雨、山、茅店、社林、溪橋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生活、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相同:這三首古詩詞都描繪了動人的自然圖景,情與景相融。不同:作者見到的景物不同,表達的感情也不同。宿建德江寫日暮時分江邊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初中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教案
- 六年級上冊Unit 4 I have a pen pal Part B教案
- 七年級英語下冊 Module 6 Around town Unit 1 Could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National Stadium第1課時教學設計 (新版)外研版
- 超市員工激勵培訓
-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6.1 數與代數-人教新課標
- 風筒火險安全培訓
- 餐廳廳面員工培訓大綱
- Conefor Sensinode 2.6用戶手冊(中文版)
- 七年級英語下冊 Unit 12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ection A 2(Grammar Focus-3c)教學設計(新版)人教新目標版
- 人教版三至四年級第一節 跑教案設計
- 統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寓言故事”大單元整體學習設計
- 賞析《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課件
- 發現內在的光芒主題班會課件
- 無人機遙感技術在農業監測中的應用
- 領導干部安全環保履職能力評估
- 金陵十三釵演講
- 銀行科技崗職業發展規劃
- 2024年人參項目營銷策劃方案
- 手術室危險物品的安全管理
- 電商勞務協議
- 列車及車站保潔投標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