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考生須知:1.全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全部在答題紙上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的答案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2.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在“答題紙”上先填寫姓名和準考證號。3.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公元1912年1月2日,孫中山發布《改歷改元通電》:“中華民國改用陽歷,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孫中山改歷改元的深層動因是A.破除專制制度給人的思想束縛B.與國際接軌的時代需要C.彰顯中華民族的民族訴求D.“反清復明”的政治需要2.“五四”后一年,新出版的刊物達400多種,新成立的社團也以百計。“五四”后兩年,馬克思主義者同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胡適、小資產階級無政府主義者區聲白、研究系梁啟超等人之間,展開了思想論戰。這說明“五四”后A.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地位得以確立 B.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C.資產階級的新文化仍是主流思想 D.社會改造的新思潮廣泛傳播3.1895年4月中旬到5月初,清廷各級大小官員500余人次,就“割臺”問題上折、上書共100余件次,為清朝前所未有。他們有的還提出了如遷都再戰、憑險據守等對策。據此可知A.清政府對《馬關條約》持否定態度B.《馬關條約》打破了天朝上國的迷夢C.反割臺斗爭激發了民族的初步覺醒D.割讓臺灣引發了清政府內部的紛爭4.明代徽州經濟交往頻繁,民事訴訟案件隨之增多,在內容上涉及田宅、婚姻、繼承和債務等各個方面,當事人包括官僚、鄉紳、地主、農民、商人、佃仆及地痞無賴等各個等級和階層,民俗健訟。這反映了A.商品經濟發展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 B.商業發展增強了社會的流動性C.市民階層興起瓦解了傳統倫理道德 D.商幫出現沖擊了政府管理秩序5.開通“海上絲綢之路”與開辟新航路兩者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都改變了世界貿易的格局 B.都刺激了商品經濟的發展C.都促進了區域文明的交流 D.都推動了殖民擴張的加速6.如圖是一幅關于“英國脫歐”的漫畫。該漫畫揭示出A.歐洲國家間的矛盾日益加劇 B.日不落帝國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C.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曲折性 D.區域集團化一定程度阻礙全球化發展7.二戰結束后,在審判日本戰犯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美、英、蘇、中、澳、加、法等,經過中國法官(梅汝璈)的積極斗爭,最終法官席位按照美、中、英、蘇、法等次序排列。這種變化反映了A.西方大國的阻撓和破壞 B.國際場合中席位、排場之爭激烈C.西方大國之間矛盾重重 D.中國為打敗法西斯做出巨大貢獻8.要獲取西周時期貴族活動信息,下列材料中可信度較高的是①甲骨文②神話傳說③青銅器銘文④《詩經》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9.《呂氏春秋》由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門客編撰而成,書中寫道:“置天子非以阿天子也”,“始生之者,天也;養成之者,人也。能養天之所生而勿攖(觸犯)之謂天子”。其提出的置君治國之道是A.君權神授 B.中央集權 C.無為而治 D.以人為本10.“如果總的看一看1861年俄國國家全部結構的改變,那么就必然會承認這種改變是封建君主制向資產階級君主制轉變道路上的一步。這不僅從經濟觀點來看是正確的,而且從政治觀點來看也是正確的。”對列寧的這段話可以理解為A.改革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道路B.改革后俄國確立了資產階級議會制C.改革促進了俄國的近代化發展進程D.改革對俄國政治經濟產生一定影響11.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中寫道,張之洞對統治者某舉措的意見是“深恐數百翰林,數千進士,數萬舉人。數十萬秀材,數百萬童生之怒。”該舉措應是A.廢八股 B.派游學 C.辦學校 D.廢科舉12.在資產階級革命的年代,許多杰出人物重視軍隊的紀律建設。曾經對軍隊約法三章:“對侵犯和平居民、盜竊、酗酒者嚴懲不貸”,“拋棄武器者處死”的是A.克倫威爾 B.華盛頓 C.拿破侖 D.孫中山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954年2月蘇美、英、法提議召開國際會議解決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3月開始的奠邊府戰役在中國幫助下最終取得勝利,但戰爭隨時有復雜化國際化的危險,美國提出了“聯合行動”的倡議,著手籌建東南亞條約組織。在美國看來,“如果能這樣做,我們就將以強大而團結的姿態進入會場,從而有望令共產黨人在會上作出讓步”。周恩來在赴日內瓦會議前向印度駐華大使指出:“擺在亞洲國家和人民面前的問題,是它們如何能夠自救”,而自救的辦法便是“要團結友好,反對侵略,不參加軍事侵略性的集團”,這樣,“美國的陰謀就不能得逞”。中國代表團的任務是要在會上“加強外交和國際活動,以破壞美國的封鎖禁運、擴軍備戰的政策,以促進回際緊張局勢的緩和”,并要盡一切努力達成某些協議,“以利于打開經過大國協商解決國際爭端的道路”。——摘編自李丹慧《日內瓦會議上中國解決印支問題再探討》(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日內瓦會議召開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的外交策略并分析外交活動的意義。14.(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4—15世紀,歐洲大學和國家采取了各種措施阻止而不是鼓勵學生的流動。“當時每個國家、政治或教會團體都試圖建立大學,以使其公民能在當地而不是國外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它們將公民的智力和思想訓練監控起來,阻止資金流向國外以損害本地商人和手藝人的利益。”一些國家甚至以剝奪公職的懲罰來強化進入國外大學的禁令。——摘編自賀國慶《西方大學史上的留學潮》材料二1902年,清政府正式飭令各省選派學生赴歐洲留學。清末的留歐生,以公費為主,自費留學生較少。清政府明令:“凡官費出洋學生,概學習農工格致各項專科,不得改習他科。”“習法、政、文、商各科者,雖入大學,不得給官費。”1903年以后,清朝官僚一致認為最好向日本派遣留學生,成千上萬的中國人涌入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一日本,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留日高潮。針對戊成維新前后改良派學習日本的愿望,日本輿論大肆宣揚說:“支那既渴望教育,日本教育家茍趁此時喙于支那教育問題,握其實權,則日后支那為教育上之主動者,為知識上之母國,種子一播,則將來萬種之權,皆由是而起。”——摘編自劉志強、張學繼《留學史話》(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4—15世紀的歐洲和20世紀初的中國在留學政策上的異同之處,并簡要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為什么在20世紀初中國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留日高潮?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改元是中國封建社會改朝換代的重要標志,指皇帝即位時或在位期間改換年號,是君主專制的產物。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變紀年的年號,每個年號開始的第一年稱元年。由此可見,材料中孫中山改歷改元的深層動因是破除專制制度給人的思想束縛,A項正確。與國際接軌的時代需要不是孫中山改用陽歷的深層動因,B錯誤;辛亥革命的民族訴求表現為推翻滿族的統治,C錯誤;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主要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并不是恢復大明王朝,D錯誤。2、D【解析】

材料表明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還同各派別之間進行了論戰,說明了社會改造的新思潮得到的廣泛傳播。D正確;新文化運動后期,馬克思主義思想已經開始得到傳播,A排除;五四運動時期,無產階級已經登上歷史舞臺,B排除;資產階級的新文化仍是主流思想的說法無從體現,C排除。故選D。3、D【解析】

“就‘割臺’問題上折、上書共100余件次,提出了如遷都再戰、憑險據守等對策”可見對割臺事件,內部分爭很大,故選D項;根據所學,清政府在《馬關條約》中把臺灣割給日本,排除A項;根據所學,鴉片戰爭打破了天朝上國的迷夢,排除B項;“清廷各級大小官員”沒有涉及到民眾,排除C項。4、A【解析】

根據材料“經濟交往頻繁,民事訴訟案件隨之增多”“商人、佃仆及地痞無賴等各個等級和階層,民俗健訟”等信息可知,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經濟交往的增多,民事訴訟案件也越來越多,人們通過法律方式維護權利,人的維權意識增強,說明商品經濟發展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A項正確;材料內容體現了民事訴訟案件的增多,沒有體現社會流動性,B項錯誤;市民階層在宋朝時期發展壯大,并且材料內容沒有體現市民階層對傳統倫理道德的瓦解作用,C項錯誤;材料內容沒有涉及到商幫信息,無法得出商幫出現的影響,D項錯誤。5、C【解析】

試題分析:改變了世界貿易的格局、刺激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殖民擴張的加速的是開辟新航路,兩者相同的是促進了區域文明的交流。“海上絲綢之路”對商品經濟和世界貿易的改變有限,主要因為是其經濟基礎是封建經濟。故C正確。考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流?中國古代的對外交流的意義;新航路開辟?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詳解】6、C【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圖示中一把剪刀將英國脫離歐盟,說明英國脫歐影響著歐洲一體化的進程,故C項正確;圖片僅反映英國脫歐,不能反映歐洲國家之間的矛盾,排除A項;題干并未就英國脫歐后的國家發展做出判斷,排除B項;圖片不能說明歐洲一體化對全球化的阻礙作用,排除D項。故選C。7、D【解析】

根據材料“經過中國法官(梅汝璈)的積極斗爭,最終法官席位按照美、中、英、蘇、法等次序排列”結合所學可知,中國為打敗日本法西斯做出巨大貢獻,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D項正確;梅汝璈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斗爭的主要依據是中國抗日戰爭為打敗日本法西斯做出的巨大貢獻,材料與西方大國的阻撓和破壞沒有直接關系,A項錯誤;國際場合中席位、排場之爭激烈是材料表象,不是所反映的本質問題,B項錯誤;材料所述變化主要反映了中國為打敗法西斯做出巨大貢獻,而不是反映西方大國之間的矛盾,C項錯誤。8、C【解析】

第一手史料指親歷者直按記錄或留下的資料和遺物等原始資料,第二手史料指非當事人提供(包括后人整理)的資料,是間接史料。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屬于第一手史料,比較可信,故①③符合題意;神話傳說可能包含有一些歷史的影子,而《詩經》作為文學作品,里面的信息也要仔細甄別,故②④不符合題意。故排除ABD,C符合題意。故選C。9、D【解析】

材料中“非以阿天子”意思是:不是為了讓天子謀私利。后面一句的意思是:最開始產生生命的是天;養育生命并讓它成長的是人。可以保養上天所產生的萬物而不觸犯它的為天子。材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故選D;材料信息無法體現君權神授、中央集權、無為而治,排除ABC。10、C【解析】

近代化包括經濟、政治和思想方面。材料從經濟和政治兩個方面來說明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促進了俄國的近代化,故C正確;材料論述的是近代化問題,不是單純從資本主義發展角度論述,排除A;“俄國確立了資產階級議會制”屬于政治的近代化,排除B;D屬于單純的影響,不是從近代化的方面論述,排除D。故選C。11、A【解析】

“深恐數百翰林,數千進士,數萬舉人。數十萬秀材,數百萬童生之怒。”指的是戊戌變法中廢除八股引起了進士和舉人的不滿,故A項正確;BC兩項舉措并不會直接關系到進士和舉人們,故排除BC項;廢除科舉制是在清末新政,不符合材料中的戊戌變法這一時間,故D項排除。12、A【解析】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有鮮明的宗教色彩,克倫威爾組織領導下的軍隊具有非凡的戰斗力,這與其成員大多具有清教背景有關。“清教色彩”是指以資產階級早期思想反對封建主的奢侈享樂生活,以下具有明顯清教色彩的措施有:從吃苦耐勞的自耕農中選擇士兵;根據勇敢和忠誠提拔軍官;對酗酒者嚴懲不貸。故選A;BCD不符合題意,排除。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背景:兩極格局下兩大陣營對峙,亞洲出現“熱戰”;朝鮮戰爭基本結束;越南取得奠邊府戰役勝利;美國插手東南亞。(2)策略:團結亞洲各國,分化美國陣營;堅持大國協商。意義:有利于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的和平解決;打亂了美國從朝鮮、臺灣、印度支那三條戰線威脅新中國的戰略部署;提高了中國的國際聲譽。【解析】

(1)由材料“1954年2月”,,結合所學,當時兩極格局下兩大陣營對峙,亞洲出現“熱戰”;,結合所學,1953年,朝鮮停戰協定簽字,朝鮮戰爭基本結束;由材料“奠邊府戰役在中國幫助下最終取得勝利”,可得出越南取得奠邊府戰役勝利;由材料“籌建東南亞條約織”,可得出美國插手東南亞。(2)關于“策略”,由材料“要團結友好,反對侵略,不參加軍事侵略性的集團”,可得出團結亞洲各國,分化美國陣營;由材料“打開經過大國協商解決國際爭端的道路”,可得出堅持大國協商。關于“意義”,由材料“加強外交和國際活動,以破壞美國的封鎖禁運、擴軍備戰的政策,以促進回際緊張局勢的緩和”,可得出有利于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的和平解決;由材料“籌建東南亞條約織”,結合所學,打亂了美國從朝鮮、臺灣、印度支那三條戰線威脅新中國的戰略部署;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身份參加的國際會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聲譽。14、(1)異:態度方面,歐洲阻止,清政府鼓勵;目的方面,歐洲力圖控制公民的思想并阻止資金流向國外,清政府鼓勵學習外國理工類技術,培養實業人才。同:都是為了鞏固統治;都重視對留學進行一定程度的管理。原因:歐洲民族主義興起;歐洲盛行重商主義;中國民族危機加深;清政府實施新政的需要。(2)從中國政府的角度看日本明治維新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君主立憲政體,派遣留學生赴日本學習,更符合清朝統治階級的利益。而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清朝統治者擔心他們接受歐美民主思想,從而危及清王朝的統治。從日本政府的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后,日本迅速向軍事封建的帝國主義轉化,加入國際帝國主義列強爭奪世界市場的行列,并將侵略矛頭指向了朝鮮和中國。為了從精神上控制中國,決定大批接受.中國留學生。從留日學生的實際情況看:一是距離近,節省路費;二是文字和生活習慣相似,容易融合;三是同屬東方,易仿行等【解析】

(1)異:態度方面,根據材料“14—15世紀,歐洲大學和國家采取了各種措施阻止而不是鼓勵學生的流動”和“1902年,清政府正式飭令各省選派學生赴歐洲留學。清末的留歐生,以公費為主,自費留學生較少”可得出歐洲阻止,清政府鼓勵;目的方面,根據材料“通過這種方式它們將公民的智力和思想訓練監控起來,阻止資金流向國外以損害本地商人和手藝人的利益”和材料二“‘凡官費出洋學生,概學習農工格致各項專科,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