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治理施工組織設計_第1頁
礦山治理施工組織設計_第2頁
礦山治理施工組織設計_第3頁
礦山治理施工組織設計_第4頁
礦山治理施工組織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青海省德令哈市蓄集鄉陶斯圖村草原恢復治理工程

施工單位:

編制人:

審核人:

審批人:

2017年12月

目錄

第一章編制說明.................................................................4

一、編制依據.................................................................4

二、編制原則.................................................................4

三、技術規范和標準...........................................................4

第二章自然地理及地質環境條件...................................................8

一、自然地理及經濟發展概況...................................................8

二、氣象水文................................................................10

三、土壤、植被..............................................................11

四、礦區地質環境條件........................................................13

第三章工程概況................................................................19

一、項目由來................................................................19

二、工程概況................................................................20

三、治理工作的指導思想......................................................20

四、治理工作設計原則........................................................20

五、礦山地質環境問題........................................................21

第四章施工部署................................................................55

一、施工部署總體思路........................................................55

二、治理工程設計............................................................55

三、施工總體安排............................................................64

四、工程管理目標............................................................65

五、施工準備................................................................66

六、施工現場平面布置........................................................68

第五章施工方案................................................................70

一、測量方案................................................................70

二、遺留采礦設備清除工程....................................................75

三、開采坡面治理工程........................................................76

四、格賓網石籠擋墻..........................................................79

五、礦山綠化設計............................................................87

六、噴漿作業................................................................90

七、截水溝工程..............................................................96

八、網圍欄圈圍.............................................................102

九、被動防護網施工.........................................................103

十、抗侵蝕生態復合網護坡...................................................104

第六章質量管理體系與措施.....................................................107

一、質量標準...............................................................107

二、質量保證體系...........................................................107

三、施工質量保證措施.......................................................110

四、材料質量保證措施.......................................................112

五、施工機械設備的質量保證措施.............................................114

六、工程保修服務措施.......................................................115

第七章施工進度計劃和各階段進度保證措施.......................................116

一、工程施工工期目標.......................................................116

二、施工工期保證措施.......................................................116

第八章安全文明施工及環境保證措施.............................................119

一、施工安全管理...........................................................119

第九章勞動力、機械設備和材料投入計劃.........................................136

一、勞動力計劃.............................................................136

二、機械、設備計劃.........................................................137

三、材料計劃...............................................................138

第一章編制說明

一、編制依據

以青海省德令哈市蓄集鄉陶斯圖村草原恢復治理工程的施工設計圖紙、招標文件、

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設計方案及國家、地方或行業規范、標準為依據。如果遇到上述

國家、地方或行業的規范、規程、標準存在相互重疊、矛盾的內容,按高標準質量標準

執行。

二、編制原則

1、技術可靠性原則:根據工程特點,依據類似工程設計及施工經驗,選擇可靠性

高、可操作性強的施工方案進行施工。

2、經濟合理性原則:針對工程的實際情況,本著可靠、經濟、合理的原則選擇施

工方案,施工過程實施動態管理,從而使施工達到既經濟又優質的目的。

3、環保原則:調查了解工程周邊環境情況,緊密結合環境保護進行施工。做到文

明施工,減少空氣、噪音污染,施工污水,廢漿經沉淀并取得相關部門的標準后方可排

放。施工過程達到S024000標準控制要求,進行環境管理。建設“綠色工地”、實現“環

保施工”。

4、科學原則:確保技術措施針對性強、操作性強;施工方案經濟、合理。堅持技

術先進性、科學合理性、經濟適用性與實事求是相結合,同時保障施工的安全性。根據

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周邊環境及工期要求等條件選擇最具有實用性的施工方案和機械

設備。

三、技術規范和標準

1、政策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1996年8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修正);

(2)《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2016年1月5日國土資源部令第64號第二次修

正);

(3)《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礦山復綠”行動方案的通知》(國土資廳

發[2012]36號);

(4)《青海省“礦山復綠”行動實施方案》2013年度;

(5)《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共中央國務院,2015年9月);

(5)《全國重要生態功能區劃(修編版)》(環境保護部,公告2015年第61號);

(6)《國土資源“十三五”規劃綱要》(國土資發[2016]38號);

(7)《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2015年1月13日青海省第十二屆人民代

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

(8)《青海省地質環境保護辦法》(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72號);

(9)《青海省主體功能區規劃》(青政[2014]22號)。

2、技術規范

(1)《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DZ/T0223-2011);

(2)《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技術規范(試行)》(町651-2013);

(3)《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

(4)《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

(5)《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15);

(6)《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程》(DZ/T0286-2015);

(7)《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技術規程》(DZ/T0287-2015);

(8)《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9)《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范》(GB51018-2014);

(10)《造林技術規程》(GBT15776-2016);

(11)《生態公益林建設技術規程》(GB/T18337.2-2001);

(12)《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GB/T1453.1-16453.6—1996);

(13)財政部、國土資源部2005年發布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預算定額標準》;

(14)水利部《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額》。

3、環境保護措施設計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

(2)《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98)國務院第253號文】;

(3)《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86)國環字第003號文】;

(4)《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計規定》【(87)國環字第002號文】;

(5)《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GB/T16453.1-16453.6)。

4、勞動衛生與安全設計規范

(1)《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70號,2002.6.29;

(2)《建設項目(工程)勞動安全衛生監察規定》勞動部(1996)第3號令;

(3)《生產過程安全衛生要求總則》(GB12801-2008);

(4)《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1-2002);

(5)《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06);

(6)《地震基本烈度地區重要城市抗震設防和加固暫行規定實施細則》(冶建字

[1989]436號文);

5、節能設計規范及標準

(1)《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2008.4.1);

(2)《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1996.12.1);

(4)《室外給水設計規范》(GB50013-2006);

(5)《建設領域推廣應用新技術管理規定》;

(6)《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50014-2006);

(7)《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2007.6.3);

(8)《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暫行辦法》(2010.9.17);

(9)《綜合能耗計算通則》(GB/T2589-2008);

(10)《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

(11)《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原則》(GB/T17167-2006)。

6、其他參照標準與規范

(1)青海省德令哈市蓄集鄉陶斯圖村恢復治理工程部署圖;

(2)現場調查資料和本單位的實際情況;

(3)本工程的招標文件及合同;

(4)本單位已通過認證的質量體系文件及作業指導書;

(5)本單位已施工過的同類工程的經驗;

第二章自然地理及地質環境條件

一、自然地理及經濟發展概況

1、地理位置

德令哈市位于柴達木盆地北緣,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北部。東與天竣縣生格鄉相

連,西與大柴旦行委接壤,南以來海鎮秀婭豁與都蘭縣為界,北與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

治縣毗鄰。東西長215km,南北寬240km,總面積27639.42km:地理坐標東經95°40'

?98°04',北緯36°55'?38°52'。

德令哈地處交通要道,青藏鐵路、青新鐵路(國道315線)從市區通過,德令哈一

一都蘭縣有縣級油路相通,各鄉鎮都有砂石路相連,交通便利。德令哈東距省會西寧

514km、烏蘭縣城145km,西至大柴旦鎮200km、西南距格爾木市384km。

項目所在柏樹山地區位于德令哈市北部,地處宗務隆山,距德令哈市約10?20km。

柏樹山旅游公路可從東部白水河和西側的宗務隆山山前沖洪積傾斜平原進入,形成柏樹

山旅游環線,而各個礦區均以砂石便道與柏樹山旅游公路相接,構成便利的交通運輸網,

可通行大型載重汽車。項目區交通位置見圖2-1、2-2:

圖2-1治理區交通位置圖

圖2-2柏樹山遺留礦區位置分布示意圖

2、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德令哈市于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撤鎮建市,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

和全州政治、科技、文化、教育中心,也是海西東部經濟區中心。德令哈系蒙古語“阿

力騰德令哈”音譯,意為“金色世界”,現轄三鎮一鄉三個街道辦事處,全市轄區總面

積2.7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近11萬人,共有漢、蒙古、藏、回等23個民族。其中蒙

古族7527人,藏族5295人,回族3931人。

2016年生產總值62.2億元、增長12.3%,其中,一產增加值5.4億元、增長13.9%,

二產增加值29.1億元、增長10.9%,三產增加值27.6億元、增長13%;固定資產投資

138.5億元、增長90.5%;地方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7億元、同口徑增長12.9%;

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97元和12256元、均增長9.1%;社會消費品

零售總額10.4億元、增長11虬

二、氣象水文

1、氣象

德令哈市位于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北部,屬典型大陸性氣候,干旱少雨,日溫差大,

四季不分明。冬季酷寒而漫長,夏季短暫而涼爽。受地形地貌影響,氣候垂直分帶性明

顯。據德令哈市氣象資料顯示(表2-1),北部山區則屬于高山寒濕氣候,年平均氣溫

-4.5rO氣溫1月份最低,平均氣溫T0.5℃,極端最低氣溫-38.9℃(1963年1月22

日澤令溝),7月底至8月初氣溫最高,極端最高氣溫為33.2C(1981年8月2日德令

哈農場)。市境內多年降水量為80.4-330.2mm,平均降水量為183.1mm,5-9月的降水

量占全年的81%以上,6-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而石灰巖礦所分布的柏樹山地

區,平均海撥高度在3800m左右,高出市區約1000m,根據青海海西地區海撥每增高100m,

降水量約增加12mm的特點,故推測柏樹山地區年降水量約在420mm左右,降水量相對

豐富。冬季干冷少雪,10-4月降水量僅占全年的13%左右,而又以12月為最少,降水

量只有1.0mm左右。全市年平均蒸發量為2341.1mm,是年均降水量的12T7倍。蒸發

量年內分配上,一般5-8月蒸發量最大,可占全年的50%以上,最大月蒸發量出現在7

月,最小出現在1月。

德令哈市大風多出現于每年3-5月,風速大于17.Om/s的大風日數也多集中于此間。

表2-1主要氣象要素表

地區德令哈地區德令哈

氣象要素1996?2016氣象要素1996?2016

歷年平均氣溫(℃)3.9歷年平均蒸發量(mm)2185.55

歷年最冷月平均氣溫(℃)-10.9歷年主要風向ENE

歷年極端最高氣溫(℃)34.7歷年最大風速(m/s)18.0

歷年極端最低氣溫(°C)-27.9歷年最多風向E\E

歷年平均降水量(mm)183.1土壤最大凍結深度(m)1.96

歷年平均相對濕度(%)38

2、水文

工程區內常年流水僅為白水河,其發源于柏樹山,由石炭、二迭紀的巖溶泉水匯集

而成,流經柏樹山煤礦、宗務隆鄉匯入巴音河。全長18.1km,集水面積50.6km:在山

口附近最大流量為L5m7s,出山口后強烈不滲,減至0.67m3/s,年平均流量0.65m7s,

年徑流量為0.21*10V。其他礦區無地表水系,僅有季節性降雨在溝內形成短時地表徑

流,出溝口后即滲入地下。

三、土壤、植被

1、土壤

礦區海拔高度在3600m以上,主要分布高山草原土。高山草原土是在干旱、高寒氣

候條件下形成的土壤,土壤母質為殘坡積物、坡洪積物,土層厚度薄,土壤有機質含量

低,含量2?6%左右。礦區因采石破壞的土壤層厚在10~20cm。

2、植被

由于礦區內降水相對豐富,在海拔3600m以下廣泛分布有高山草甸,植被覆蓋率可

達75%以上,為當地的夏季牧區;在海拔3600m以上礦區范圍內基巖裸露,植被稀少,

分布有少量的松柏(圖2-3,照片2-1、2-2)0

圖2-3礦區及周邊區域植被遙感影像圖

照片2-1天然牧草地照片2-2開采區基巖裸露、松柏零星生長

四、礦區地質環境條件

1、地形地貌

礦區地處柴達木盆地邊北緣的宗務隆山系南坡,屬構造剝蝕中高山區(圖2-4、

2-5),在海西化建白水河礦區微地貌為高山峽谷區,又因為區內石灰巖體廣泛分布,又

具有巖溶地貌景觀,山體呈東西走向,地勢北高南低,出南坡后為廣闊的山前沖洪積傾

斜平原,山區地形陡峻,坡度多在40°以上,海拔3600-4220%相對高差約600m,海

拔在4000m以上地段,基巖裸露,寒凍風化嚴重,而在3800-4000m之間分布有少量的

柏樹,在3800m以下為植被發育的高山草甸,覆蓋率可達75%以上。

Meters

圖2-4項目區地貌類型示意圖

圖2-5礦區地形地貌衛星地圖(中高山區)

2、地層巖性

根據1:20萬《德令哈》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礦區簡測報告》以及現場調繪,區

域內出露地層主要有石炭系上統中吾農山群及第四系地層。由老而新描述如下:

(1)石炭系上統中吾農山群Czh)

分布于整個礦區,分上、下兩個亞群,其中上亞群為賦礦地層。

①下亞群Czha):分布于礦區北部,多為第四系覆蓋,地表僅見零星露頭。為淺

灰?灰綠色千枚巖,變余泥質結構、變晶結構,千枚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細粒石英,

占50?60%,粒徑0.1mm左右,其次為鱗片狀綠泥石占10?30%,絹云母占10?30%,

二者多具定向排列,表面具絲絹光澤,碳酸鹽礦物占5?10%。偶見斜長石、電氣石、

赤鐵礦、褐鐵礦等。巖層傾向SW20?40°,傾角25~45°,厚度大于1800m,與下伏

達肯大坂群呈斷層接觸。

②上亞群?zhb):分布于礦區大部,為含礦地層,巖性為灰黑?灰白色中厚層狀

灰巖,向北巖石顏色逐漸變淺,粉晶?細晶結構,主要礦物成分為方解石,含量達95%

以上、其次為少量白云石、石英及少量泥質等。巖溶較發育,常為泥質、碎裂狀石灰巖

充填,巖層傾向總體為SW10?30°,傾角25?45°,局部倒轉向南傾。根據顏色和層

理厚度由南向北巖石可分為四層,各層特征為:

第一層(Gzhbl):深灰?灰黑色薄?中層灰巖,局部夾暗灰紅色角礫狀灰巖,厚度

約400米,與白堊系下統礫巖呈斷層接觸。

第二層(CZzhb2):灰?淺灰色厚層塊狀灰巖,局部夾角礫狀灰巖,厚度210?360

米。

第三層(C?zhb3):灰?深灰色厚層塊狀灰巖夾灰黑色薄?中層灰巖,厚度約300米。

第四層(Czzhb4):灰?淺灰色厚層塊狀灰巖,局部夾角礫狀灰巖,厚度大于1600

米。與下亞群千枚巖呈斷層接觸。

(2)第四系

①上更新統沖積洪物(Q/句):主要分布于礦區中部的寬緩山間溝谷中,以亞砂土、

砂礫石、碎石為主,雜色、中密,厚度多在4-6m之間。

②全新統沖積洪積物(Q:e):主要分布于白水河河谷區,由亞砂土、砂礫卵石構

成,雜色,中密,厚度多在5-8m之間。

③全新統坡洪積物主要分布于山體坡腳地帶,由碎石構成,結構松散,

層厚l-2m0

全新統人工堆積物(Q「):主要由礦區采礦遺留的廢棄磴、未拉運的砂石料構成,

多隨坡堆放,結構松散。

3、水文地質條件

(1)地下水類型

根據地下水賦存條件,含水介質,水理性質及水力特征,該區地下水類型分為碳酸

鹽巖類裂隙溶洞水及松散巖類孔隙水。

①碳酸鹽類巖溶孔隙水

礦區內廣泛出露的灰巖節理裂隙發育,并有少量溶隙(洞),形成裂隙一巖溶潛水含

水層。地下水唯一的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大部分地下水經短距離補給附近的孔隙潛水,

少量潛水沿有利入滲的地段向深部運移。據區域水文地質資料,單泉流量0.1—lL/s,

礦化度一般小于0.5g/L,水化學類型HCO:-Ca型。據《礦區地質勘探報告》鉆孔ZKOOk

ZK70kZK801等鉆孔深度均大于100m,在鉆進過程中均未見反水,且停鉆后孔口未見

地下水流出,可見該含水層厚且水位埋深大,富水性弱。

②松散巖類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白水河河谷區內,地下水埋深在2-30m之間,其富水性較強,礦化度約

lg/1,水化學類型為HCO:,一Na?Ca型,而擬治理區范圍內分布的各級支溝,地層由強

透水的砂礫石構成,屬滲透性強的透水不含水層。

(2)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條件

山區碳酸鹽巖類裂隙溶洞水主要受大氣降水補給,地下水賦存和運移于裂隙中,一

部分于溝谷前緣排出,成為地表水,一部分側向補給松散巖類孔隙水;松散巖類孔隙水

接受山區裂隙溶洞水側向補給及季節性洪流補給,沿河流方向向下游潛流。

4、巖土體類型及工程地質性質

根據巖土體成因、結構構造及物理力學性質,將礦區內巖土體工程地質類型劃分為

巖體和土體兩種類型,各類巖組主要特征如下:

(1)巖體

較堅硬層狀灰巖巖組:出露于整個礦區,灰巖為灰一淺灰色,呈中一厚層狀產出,

傾向南西,傾角25-45°,為主采礦層。除在山頂處風化較嚴重外,其余部位多呈弱

風化一未風化,灰巖中存在的微小裂紋使得巖石力學強度有異常變化,其抗壓強度31.1

—47.8Mpao據已有的鉆探統計數據,RQD值18.3—63.8%,平均為53.23虬可見,巖

石質量中等,巖體為中等程度完整。

(2)土體

單一結構碎石土:分布于礦區中部的寬緩山間溝谷中,為上更新統沖洪積、全新統

坡洪積層,由碎(塊)石及少量砂土組成,碎石成分為灰巖、泥灰巖,碎(塊)石為棱

角?次棱角狀,大小不等,雜亂分布,厚度約1—6m左右,承載力特征值fak=200-260kPa,

工程地質性質良好。

單一結構砂礫卵石:主要分布于白水河河谷區,由亞砂土、砂礫卵石構成,雜色,

中密,厚度多在5-8m之間,其承載力特征值fak=300kPa,工程地質性質良好。

5、地質構造

(1)褶皺

區內褶皺主要為包繞浩繞?白水河背斜和桃斯圖向斜,分述如下:

①包繞浩繞?白水河背斜:背斜軸向近東西,由上石炭系中吾農山群下亞群構成背

斜軸部,上亞群組成其翼部,在區內東部延伸10km以上,西段在桃斯圖一帶被第四系

覆蓋。局部地段背斜倒轉。

②桃斯圖向斜:軸向北西西,延長約15km。中吾農山群上亞群碳酸鹽巖構成向斜

核部,巖層產狀變化大,傾角45?80°,向斜較緊密。

(2)斷層

區內東西向斷裂構造發育,以逆沖斷裂為主導,伴有“X”型扭斷裂。主要斷層為

灶火溝?巴音河口水文站斷裂,為逆斷層,呈東西向延伸,在走向上與其他斷層組分叉、

合并現象明顯,伴有北東及北西向的扭斷裂,斷裂面北盤上沖,具強烈擠壓現象。

6^地震與區域地殼穩定性

礦區在我國地震區帶劃分上屬青藏高原中部地震區托素湖地震亞區,區內地震多為

單震型,未構成地震帶,震點亦較少。地震活動主要受深大斷裂的影響,具有活動強度

大、頻率高的特點因此,區域穩定性較差。礦區西北的德令哈市至大柴旦一帶近年來發

生過多次烈度較強的地震(表2-2)。

表2-2德令哈市至大柴旦一帶近年地震一覽表

地震發生時間震級震中

2003年4月17EI6.6東經96.8°北緯37.5°

2004年5月11EI5.9東經96.7°北緯37.4°

2008年11月10S6.3東經95.9°北緯37.6°

東經北緯

2009年12月21日596.7°37.5°

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和《中國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區劃圖》,工程場

地的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0g(圖2-6)。相應的地震烈度vn度,地震動反映譜特征周

期0.45so據《西北地區區域穩定性評價圖》評估區屬現代地質構造活動的基本穩定區。

圖例0.10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省界。居民點沙漠

圖2-6地震動參數區劃圖

第三章工程概況

一、項目由來

德令哈市柏樹山地區,古冰川、干旱巖溶、冰緣地貌等地質遺跡典型突出,具有較

好的觀賞、科考、科普及保護價值,尤其是柏樹山地處祁連山南緣規模巨大的宗務隆山

區域性地質構造帶和石灰巖巖溶分布帶,其地質遺跡特色鮮明。為了打造德都蒙古文化,

現依托地區地質遺跡資源,地方政府擬在該地區規劃建設柏樹山礦山地質公園。然而經

多年的礦產資源開發,現存已閉礦的海西堿業、昆侖堿業、海西化建、康利達等12處

石灰巖礦生產活動遺跡在規劃的旅游公路兩側依山而立,露天開采所遺留的高陡采坑邊

坡多呈直立臨空狀,不穩定邊坡、危巖體比比皆是,而遺留的采礦廠房、廢硝堆、堆砂

場亦對天然草場存在壓占損毀現象,其過采跡地導致柏樹山地區礦山地質環境遭到嚴重

破壞,與周邊原始的巖溶地貌觀景形成明顯反差,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突出,嚴重影響著

地質公園生態安全和景觀完整性。為了消除柏樹山地區遺留的石灰巖礦殘破景觀、恢復

區內植被、消除潛在地質災害,由德令哈土地礦產資源開發建設有限公司牽頭啟動青海

省德令哈市蓄集鄉陶斯圖村草原恢復治理工程。

通過對規劃的柏樹山地質公園內遺留的12個石灰巖礦區采取拆除采礦建筑、實施

分級削坡、放臺、土方回填、覆坑平整、覆蓋表土、人工種草、修建防護堤、清理陡立

巖質斜坡危巖、危石等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和步驟,使現有采礦場地地形地貌與周邊地形

和諧、平順過度而不產生過采跡地的突兀、殘破景觀,同時疏浚采石場棄渣擠占河道,

恢復過采區草場植被,遏制生態環境惡化和改善失去草場牧民群眾的生存條件,達到改

善生態環境、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

通過對該區域的生態恢復和治理,擬收效如下:

1、疏浚溝道保證行洪通暢,確保治理成效的持久性,使治理工程區水土流失得到

有效的控制;

2、覆坑平整,改善地表地貌、恢復可視景觀,消除采坑區地質災害隱患;

3、恢復重建草場植被,并使草場植被覆蓋率達70%以上;

4、綠化礦山、恢復礦區的生態服務功能,增強礦區水土保持、水源涵養能力,使

生態環境得到明顯的改善,減輕開采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社會負面影響,增強草原畜牧

業發展,實現礦山生態和社會經濟效益的統一。

二、工程概況

工程名稱:青海省德令哈市蓄集鄉陶斯圖村草原恢復治理工程

建設地點:青海省德令哈市柏樹山

建設規模:占地面積約27平方公里

施工范圍:地形土方、綠化、生態修復、排水溝、格賓網石籠擋墻

建設單位:

監理單位:

設計單位:

施工單位:

質量標準:本工程施工質量達到國家質量驗收合格標準。本工程對管理和技術提出

了高標準的要求,工程施工嚴格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質量檢驗統一標準》GB50300-2013

等相關標準執行,確保工程質量。

安全預控:消除安全隱患,杜絕因工死亡、重傷事故,因工負傷率控制在3%。以內,

項目安全生產管理應貫徹“管生產必須管安全”的原則建立安全生產責任制,并在生產

中嚴格遵循“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指導方針。

三、治理工作的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經濟建設與地質環境恢復治

理并重,以開發建設促進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以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障礦區生活的正常

進行。結合國家建設和諧社會及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優惠條件和資金扶助政策,因

地制宜,示范工程2018年度選擇青海省德令哈市蓄集鄉陶斯圖村為草原恢復治理對象,

以工程措施為主,配合生物措施,進行綜合治理。治理目標是消除治理區域內的地質災

害隱患,整體提升礦區生態環境質量,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四、治理工作設計原則

1、以人為本,預防為主

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以最大限度減輕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對周邊居民的影響為目

標;對可能出現的地質災害,按照預防為主的原則進行預防設計,通過改善地質環境,

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而不過分強調對災害體本身治理投入的工程量,注重地質環境恢

復治理的整體社會效益、環境效益。

2、技術可行,經濟合理

盡可能保證挖填方平衡,節省外運或買土的費用;盡量選擇適合本地氣候條件的地

被植物,減少后期維護費用,突出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盡量不占用已利用的土地資源,

盡量不破壞原有草地;在保證投資預算的情況下,應盡量多地整理出可利用的土地資源;

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達到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改善地質環境、提高土地利用率

等綜合目的;工程設計應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范進行,依據充分,工程設置合理,施工

規范。

3、因地制宜,綜合治理

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治理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由于礦區地質環境問題多,必須

提倡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社會措施相結合,即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要與治理后的開

發利用相結合,與當地的經濟建設相結合。提倡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將治理區的生態

恢復與植被美化環境統籌考慮,以達到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

最終目標。

五、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德令哈柏樹山地區共設置有海西堿業、昆侖堿業、海西化建、康利達等13處石灰

巖礦山,除恒通礦區未開采外,其余12處礦區均已進行投產開采,開采方式為露天開

采,而除利輝礦區之外,其它11處礦區開采規模宏大,開采歷史達十余年之久,在2010

年因柏樹山旅游區的規劃而全部政策性關停,遷移至旺泉秀地區。故而遺留了大量的礦

山地質環境問題,其主要為露天開采掌子面的高陡直立、爆破松動體而形成的不穩定斜

坡、危巖、危石,廢棄礦磴、未拉運的礦石隨坡、隨溝堆放而壓占天然牧草地。同時遺

留的露天采坑、礦磴、礦石堆與周邊巖溶地貌及高山草場形成鮮明對比,其對地形地貌

景觀的破壞、影響極其嚴重。現就柏樹山地區分布的關停石灰巖礦山所存在的礦山地質

環境問題詳述如下:

1、海西化建白水河礦山

(1)礦山現狀

該礦區位于地質公園主景區,礦區中心點地理坐標為東經97°21'01.83",北緯

37°28'01.00”,海拔3600m左右,緊鄰園區擬建交通干線道路,地貌屬于高山峽谷

型地貌,兩側山峰聳立,底部因河流常年沖蝕較為平坦,開采區分布于峽谷西側,沿入

園道路長約1580m。

經調查,為高邊坡露天開采,開采深度不大。礦區開采破壞影響總面積為0.20km2,

廢棄渣沿河隨意堆放,改變了河谷外貌,河道和漫灘已無明顯之分,廢棄渣堆放呈丘狀、

梁狀。礦區土壤層被大面積的剝離,原生植被破壞,草場面積急劇減少,嚴重影響了周

圍牧民的生活。目前該礦區已停止開采。

(2)礦區地質環境問題

1)、礦山地質災害及其隱患

采礦區位于景區公路西側,現狀條件下礦區人類工程活動主要以礦山開采為主,現

狀條件下發育3段潛在不穩定斜坡QI、Q2及Q3,敘述如下。

礦山開采為沿景區道路開采,QI、Q2、Q3潛在不穩定斜坡均分布于景區公路西側,

沿公路并排發育,是由于礦山開采形成,坡向為90°-100°,坡度約為45°,上部近

直立,礦區內由南向北,斜坡寬度分別為240m、130m、120m,斜坡最大高度分別為220m、

110m、90m,巖層產狀為200°Z34°,巖層傾向與開采形成的邊坡坡向相切,表層巖

體風化相對較為嚴重,坡體上部危巖體發育,且由于多次的爆破作業使斜坡表面較為破

碎,裂隙發育,危巖體方量約為3300m3,并在斜坡中下方覆蓋有松散物,該段多會形

成松散體失穩或危巖體掉塊,威脅對象為施工機械、施工工人及過往車輛,其危險性大。

按DB63/489-2004所定不穩定邊坡判斷標準進行定性分析評價。按《礦山地質環境保護

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DZ/T0223-2011)中附錄表E(表3-5),確定地質災害影響

嚴重。

2)、地形地貌景觀破壞

本礦山為已采礦山,現狀條件下主要工程活動為礦山道路及采礦,礦山開采形成3

段斜坡,寬度分別為240m、130m、120m,最大高度分別為220m、110m、90m的采礦邊

坡;斜坡前緣堆放有采礦棄渣,棄渣沿景區道路堆放,長1.4km,寬5-30m,高5-20m,

堆放坡度約為35°,對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觀影響和破壞程度大,地形地貌景觀影響程

度嚴重。

3)、土地資源的影響破壞

本礦山土地類型為草地,現利用土地面積20hm2(礦山開采挖損16.16hm2,礦山

道路挖損0.24hm2,礦山棄渣場、堆料場壓占3.6hm2),礦區占用破壞未開發利用草地

面積大于4hm2。因此,土地資源影響程度嚴重。

4)、礦區含水層影響破壞

根據現場調查,現狀條件下該礦區開采境界線及開采深度內未發現地下水出露,對

地下含水層結構未遭到破壞,且區內降水稀少,蒸發量大。因此,對含水層影響程度較

輕。

照片3-1Qi潛在不穩定斜坡照片3-2Q?潛在不穩定斜坡

照片3-3Q3潛在不穩定斜坡照片3-4棄渣擠壓侵占河道

照片3-5化建礦業破壞范圍影像圖

2、利輝礦區

(1)礦區現狀

該礦區位于地質公園中部,礦區中心點地理坐標為東經97°2yoi.83",北緯

37°28'01.00",海拔3800m左右,距離旅游道路約1km,地貌屬于高山峽谷型地貌,

兩側山峰聳立。

經礦山現場調查,該礦區開采時間較短,開采深度較小,僅在地表小范圍進行剝離

式開采。礦區開采破壞影響總面積為0.069km2,廢棄渣隨意堆放,呈梁狀。礦區土壤

層被剝離,原生植被破壞,草場面積減少,嚴重影響了周圍牧民的生活。目前該礦區已

停止開采。

(2)礦區地質環境問題

1)、礦山地質災害及其隱患

采礦區位于景區公路北側約1km處,現狀條件下礦區人類工程活動主要以礦山開采

為主,現狀條件下發育3段潛在不穩定斜坡QI、Q2及Q3,敘述如下。

該礦山位于景區道路北側溝腦,QI、Q2、Q3潛在不穩定斜坡分別分布于溝腦北東

側、北西側、南西側,是由于礦山開采形成,坡向分別為238°、35°、160°,坡度

分別為40°、48°、57°,斜坡寬度分別為140m、82m、50m,斜坡最大高度分別為30m、

20m、28m,巖層產狀為210°Z33°,巖層傾向與開采形成的邊坡Q1坡向為順向坡,

是發生滑坡等地質災害的有利因素,且由于多次的爆破作業使斜坡表面較為破碎,該段

多會形成順層崩滑體或危巖體掉塊,威脅對象為施工機械及施工人員,其危險性大;巖

層傾向與開采形成的邊坡Q2、Q3坡向相反或相切,表層巖體風化相對較為嚴重,覆蓋

有松散物,Q2區域巖體裸露,局部呈負角地形,危巖體發育,由于開采時多次爆破作

業,發育多組裂隙,危巖體方量約為650m3,Q2、Q32段斜坡多會形成松散體失穩或危

巖體掉塊,威脅對象為施工機械及施工工人,其危險性中等。按DB63/489-2004所定不

穩定邊坡判斷標準進行定性分析評價。按《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

(DZ/T0223-2011)中附錄表E(表3-5),確定地質災害影響嚴重。

2)、地形地貌景觀破壞

本礦山為已采礦山,現狀條件下主要工程活動為礦山道路及采礦,礦山開采形成3

段斜坡,寬度分別為140m、82m、50m,斜坡最大高度分別為30m、20m、28m的采礦邊

坡,對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觀影響和破壞程度大,地形地貌景觀影響程度嚴重。

3)、土地資源的影響破壞

本礦山土地類型為草地,現利用土地面積6.9hm2(礦山開采挖損4.Ihn?,礦山道路

挖損1.Ihm?,礦山棄渣場及堆料場壓占l/hm?),礦區占用破壞未開發利用草地面積大

于4hm)因此,土地資源影響程度嚴重。

4)、礦區含水層影響破壞

根據現場調查,現狀條件下該礦區開采境界線及開采深度內未發現地下水出露,對

地下含水層結構未遭到破壞,且區內降水稀少,蒸發量大。因此,對含水層影響程度較

輕。

照片3-6Q1潛在不穩定斜坡照片3-7Q?潛在不穩定斜坡

照片3-8溝道內堆放的棄渣照片3-9礦區下游

照片3-10利輝礦業破壞影像范圍影像圖

3、順鑫礦區

(1)礦區現狀

該礦區位于地質公園中部,礦區中心點地理坐標為東經97。18,00.71",北緯

37°29'57.75”,緊鄰昆侖堿業礦區,海拔3900m左右,距離旅游道路約1.5km,地

貌屬于高山峽谷型地貌。

經礦山現場調查,該礦區成分級開挖,在礦區北部已形成一個較大的開采平臺,開

采深度較大,已進入深挖爆破階段,目前該礦區已停止開采。礦區開采破壞影響總面積

為0.18km2,廢棄渣隨意堆放,堵塞徑流通道,呈丘狀、梁狀。礦區土壤層被大面積的

剝離,原生植被破壞,草場面積急劇減少,嚴重影響了周圍牧民的生活。

(2)礦區地質環境問題

1)、礦山地質災害及其隱患

采礦區位于利輝礦業以西1km處,現狀條件下礦區人類工程活動主要以礦山開采為

主,現狀條件下發育1段潛在不穩定斜坡Q1,敘述如下。

該礦山位于利輝礦業以西1km處,礦區主要開采區為山體中下部,Q1潛在不穩定

斜坡分布于礦區北側,是由于礦山開采形成,坡向為178°,坡度為58°,斜坡寬度為

440m,斜坡最大高度分別為90m,巖層產狀為230°N35°,巖層傾向與開采形成的邊

坡Q1坡向相切,表層巖體風化相對較為嚴重,斜坡上部危巖體發育,且由于多次的爆

破作業使斜坡表面較為破碎,裂隙發育,危巖體穩定性較差,方量約為3300m3,在斜

坡中下方覆蓋有松散物,該段多會形成危巖體掉塊,威脅對象為施工機械及施工人員,

其危險性中等。按DB63/489-2004所定不穩定邊坡判斷標準進行定性分析評價。按《礦

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DZ/T0223-2011)中附錄表E(表3-5),確

定地質災害影響較嚴重。

2)、地形地貌景觀破壞

本礦山為已采礦山,現狀條件下主要工程活動為礦山開采,礦山開采形成1段高陡

斜坡,寬度為440m,最大高度為90m;礦區開采面前緣不規則堆放有棄渣,堆放高度

12-38m,坡度為37°,對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觀影響和破壞程度大,地形地貌景觀影響

程度嚴重。

3)、土地資源的影響破壞

本礦山土地類型為草地,現利用土地面積18hn)2(礦山開采挖損9.21^,礦山道路

挖損l.Zhm)礦山棄渣場及堆料場壓占7.6hn?),礦區占用破壞未開發利用草地面積大

于4hm:因此,土地資源影響程度嚴重。

4)、礦區含水層影響破壞

根據現場調查,現狀條件下該礦區開采境界線及開采深度內未發現地下水出露,對

地下含水層結構未遭到破壞,且區內降水稀少,蒸發量大。因此,對含水層影響程度較

輕。

照片3-11開采區Qi潛在不穩定斜坡照片3-12開采區前料場

照片3-13礦區下游照片3-14礦區棄渣

照片3-15順鑫礦業破壞影像范圍影像圖

4、昆侖堿業礦區

(1)礦區現狀

該礦區位于地質公園中部,礦區中心點地理坐標為東經97°17'37.88",北緯

37°30z01.72”,位于順鑫堿業礦區北西側0.4km溝腦處,海拔3900m左右,距離旅

游道路約1.5km,地貌屬于高山峽谷型地貌。

經礦山現場調查,該礦區成分級開挖,在礦區東北部已形成一個較大的開采平臺,

開采深度較大,已進入深挖爆破階段,目前該礦區已停止開采。礦區開采破壞影響總面

積為0.15km2,廢棄渣隨意堆放,呈丘狀、梁狀,堵塞徑流通道。礦區土壤層被大面積

的剝離,原生植被破壞,草場面積急劇減少,嚴重影響了周圍牧民的生活。

(2)礦區地質環境問題

1)、礦山地質災害及其隱患

采礦區位于順鑫堿業礦區北西側0.妹m溝腦處,現狀條件下礦區人類工程活動主要

以礦山開采為主,現狀條件下發育1段潛在不穩定斜坡Q1,敘述如下。

該礦山位于順鑫堿業礦區北西側0.4km溝腦處,礦區主要開采區為山體中部平行走

向方向開采及坡腳開采,Q1潛在不穩定斜坡分布于礦區北西側、是由于礦山開采形成,

坡向為115°,坡度為66°,斜坡寬度為400m,斜坡最大高度分別為95m,巖層產狀為

217°Z41°,巖層傾向與開采形成的邊坡坡向相切,表層巖體風化相對較為嚴重,原

始斜坡面巖體多呈凸起狀,危巖體發育,由于多次的爆破作業使斜坡表面較為破碎,裂

隙發育強烈,穩定性差,危巖體方量約為3180m3,該段多會形成危巖體掉塊,威脅對

象為施工機械及施工人員,其危險性中等。按DB63/489-2004所定不穩定邊坡判斷標準

進行定性分析評價。按《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DZ/T0223-2011)

中附錄表E(表3-5),確定地質災害影響較嚴重。

2)、地形地貌景觀破壞

本礦山為已采礦山,現狀條件下主要工程活動為礦山開采,礦山開采形成1段高陡

斜坡,寬度為400m,最大高度為95m,開采面前緣分級堆放有大量棄渣,每級堆放高度

為10-23m,坡度為37°,階面寬40-80m,對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觀影響和破壞程度大,

地形地貌景觀影響程度嚴重。

3)、土地資源的影響破壞

本礦山土地類型為草地,現利用土地面積15hm2(礦山開采挖損8.9hm)礦山道路

挖損1.4hm?,礦山棄渣場及堆料場壓占4.7hm?),礦區占用破壞未開發利用草地面積大

于4hm2。因此,土地資源影響程度嚴重。

4)、礦區含水層影響破壞

根據現場調查,現狀條件下該礦區開采境界線及開采深度內未發現地下水出露,對

地下含水層結構未遭到破壞,且區內降水稀少,蒸發量大。因此,對含水層影響程度較

輕。

照片3-16礦區全貌及Qi潛在不穩定斜坡照片3-17礦區地貌

照片3-L8礦區棄渣照片3-19采礦區開采邊坡

照片3-20昆侖堿業礦業破壞影像范圍

5、康利達礦區

(1)礦區現狀

該礦區位于地質公園中部,礦區中心點地理坐標為東經97。17,01.82",北緯

37°29'50.59",位于順鑫礦業以西1km,與順鑫礦業為相鄰溝谷,海拔3900m左右,

距離旅游道路約2km,地貌屬于高山峽谷型地貌。

經礦山現場調查,該礦區成分級開挖,在礦區北部已形成一個較大的開采平臺,開

采深度較大,已進入深挖爆破階段,目前該礦區已停止開采。礦區開采破壞影響總面積

為0.35km2,廢棄渣隨意堆放,呈丘狀、梁狀,堵塞徑流通道。礦區土壤層被大面積的

剝離,原生植被破壞,草場面積急劇減少,嚴重影響了周圍牧民的生活。

(2)礦區地質環境問題

1)、礦山地質災害及其隱患

采礦區位于順鑫礦業以西1km,與順鑫礦業為相鄰溝谷,現狀條件下礦區人類工程

活動主要以礦山開采為主,現狀條件下發育1段潛在不穩定斜坡Q1,敘述如下。

該礦山位于順鑫礦業以西1km,與順鑫礦業為相鄰溝谷,礦區主要開采區為山體坡

腳部位,Q1潛在不穩定斜坡分布于礦區北側、是由于礦山開采形成,坡向為170°,坡

度為55-75°,局部直立或呈負角度,斜坡寬度為530m,斜坡最大高度分別為75m,巖

層產狀為210。Z40°,巖層傾向與開采形成的邊坡Q1坡向相切,表層巖體風化相對

較為嚴重,原始斜坡坡面多呈圓滑鼓丘狀,由于多次的爆破作業使斜坡表面較為破碎,

表面多呈棱角狀,裂隙發育較強烈,發育多處危巖體,危巖體方量約為2120m3,在該

段斜坡范圍內多會形成危巖體掉塊,威脅對象為施工機械及施工人員,其危險性中等。

按DB63/489-2004所定不穩定邊坡判斷標準進行定性分析評價。按《礦山地質環境保護

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DZ/T0223-2011)中附錄表E(表3-5),確定地質災害影響

較嚴重。

2)、地形地貌景觀破壞

本礦山為已采礦山,現狀條件下主要工程活動為礦山開采,礦山開采形成1段高陡

斜坡,寬度為530m,最大高度為75m;在開采面前緣約400m處,堆放有大量原料,呈

半圓形,直徑為220m,堆放高度為33m,坡度為38°,對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觀影響和

破壞程度大,地形地貌景觀影響程度嚴重。

3)、土地資源的影響破壞

本礦山土地類型為草地,現利用土地面積35%2(礦山開采挖損20.2hm2,礦山道

路挖損1.Ihm2,礦山棄渣場及堆料場壓占13.7hm2),礦區占用破壞未開發利用草地面積

大于4hm2。因此,土地資源影響程度嚴重。

4)、礦區含水層影響破壞

根據現場調查,現狀條件下該礦區開采境界線及開采深度內未發現地下水出露,對

地下含水層結構未遭到破壞,且區內降水稀少,蒸發量大。因此,對含水層影響程度較

輕。

照片3-21礦區全貌照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