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古學講義
考古學概論
趙曉軍
2012年9月
考古學概論
第一章導論
《鬼吹燈》、《盜墓筆記》……
《鑒寶》、《尋寶》、《華豫之門》、《家有珍寶》…《探索發現》……
洛陽鏟……
第一節考古學的概念與時空范圍
-、什么是考古學?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考古學屬于人文學科的范疇,是歷史科學的
重要組成部分。
英國考古學家格林?丹尼爾《考古學一百五十年》:對人類史前時期和歷史
時期物質遺存的研究。
夏鼐:通過考古研究獲得歷史知識,獲得這種知識的手段、方法、技術、管
理、保存研究的方法,對考古發掘的資料進行研究和解釋的科學。
英國考古學家赫爾果斯:考古學是研究人類過去物質遺存的科學。
法國考古學家列納克:考古學是根據造型或加工的遺物來解釋過去的科學。
前蘇聯考古學家阿爾茨霍夫斯基:考古學是根據地下的實物史料來研究人類
歷史上的過去的科學。
日本考古學家濱田耕作:考古學是研究過去人類物質遺存的科學。
《考古學卷》: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來研
究古代人類社會歷史的一門科學。研究基礎在于田野調查發掘工作。
考古學是通過對已逝社會人類及其相關遺存的研究,全面理解人類本身,從
而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生存參數的一門綜合性學科。
最終目標:闡明存在于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規律。
考古學與其他研究人類文化的學科不同之處在于:不是研究活著的人群,而
其主要資料和直接研究對象是過去人類行為的遺存。考古學研究過去,因此與歷
史學具有密切的關系。
二、考古學與金石學、古物學、歷史學的區別
1、金石學:
東漢時已有“古學”一詞。《后漢書》說馬融“傳古學”,賈逵“為古學”,
桓潭“好古學”,鄭興“長于古學”。——專指研究古文經學,實際也包括古文字
學。
北宋中葉(11世紀)時,金石學正式誕生。其研究對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
銅彝器)和石刻。
清代末葉(19世紀),金石學的研究對象從銅器、石刻擴大到各種古物。一
一古器物學。
所以金石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均為銅器、石刻等各種古器物。
2、古物學:
研究古代和古代遺存的學科。這一研究常作為考古學的業余愛好與先驅而進
行,許多古物學者對此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泰勒(W.W.Taylor)認為古物學起源于16世紀的英格蘭。1533年,利蘭
2
(JohnLeland,15067—1552)被任命為國王的古物保管員,1572年,在倫敦成
立了保護國家古物的社團組織。17世紀,英格蘭的許多古物收藏者與制作最豐
富的奧布里(JohnAubrey,1626—1697)一起工作。18世紀,古物研究受到浪漫
主義、希臘的重新發現和自然史興起的激勵。1716年,一位名叫康耶斯的倫敦
古物收藏者在倫敦的格雷旅店街,發現“象”骨和琢制石器工具,但受到嘲笑。1797
年,古物收藏者J?弗里爾在蘇福克發現一些絕滅動物的骨頭和手斧,他著文認為
這些工具和骨頭屬同一時代,這些工具是“由一個尚不使用金屬的民族制造和利
用的
因此,古物學就是通過各種古代器物來研究器物本身及古代社會的科學,是
考古學的前身。
3、考古學與歷史學的區別
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不同在于,歷史學家主要依據歷史文獻的資料進行研
究,而考古學必須經過野外調查和發掘,獲得古代人類遺留的物質遺存,然后通
過對這些物質遺存進行分類、比較、分析與綜合,獲得關于人類行為、文化和社
會等方面的知識。
三、考古學研究的時空范圍
1、時間范圍:上限:人類誕生之日。
下限:各國標準不一。
英國:諾曼人的入侵(1066年;
法國:加洛林王朝的覆滅(987笫;
美洲: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2年;
中國:(“古不考三代”),1644年。
近一時期以來,下限一般又被延伸。
英國:“中世紀考古學”:以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為下限(1640年);“工業
考古學”:下限又延伸到18世紀和19世紀的工業革命初期。
美洲:有“歷史考古學”和“殖民地時代考古學”——從哥倫布發現美洲到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美洲各國在政治上獲得獨立。
中國:清末,1911年。
2、空間范圍:凡是與人類活動有關的地球上的地方。
第二節考古學研究的對象
研究實物資料。
從特性:人工加工和非人工加工。
從社會意義: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
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類研究對象:
遺物、遺跡、遺址、(考古學文化)
-、遺物: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可移動的器物。
包括生產工具、武器、日用器具、裝飾品、隨葬品、畫像石(磚)、石刻、
墓志、甲骨、錢幣、度量衡器等等。
一般而言,遺物都經過人類有意識的加工和使用,未經人類加工的自然物,
也必須與人類活動有關而能夠反映人類活動,如各種農作物、家畜及漁獵或采集
所獲得的動植物的遺存等。
分類方法較多。根據材質可分為:石器、陶器、骨角器、金屬器、玉石器等;
按用途可分為:生產工具、生活用具、隨葬品等。
3
一種遺物之卜可按類型學方法分為若干型式。
考古學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遺物的研究,不應僅限于類別、類型的研究及
年代的鑒定和用途的確定,而是要通過對遺物的研究去了解人類古代社會的社會
生活、生產技術水平及文化面貌。同時,既要研究同一時期各地區人類社會間的
相互影響與傳播關系,也要注意人類社會文化在不同時期的繼承、演變和發展的
過程與規律。
二、遺跡: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不可移動的痕跡。
包括遺址、墓葬、灰坑、巖畫、窖藏及游牧民族所遺留下來的痕跡等。
遺址又可細分為城堡廢墟、宮殿址、村址、居址、作坊址、寺廟址等;還包
括一些經濟性的建筑遺存,如山地礦穴、采石坑、窖穴、倉庫、水渠、水井、窯
址等;防衛性的設施如壕溝、柵欄、圍墻、邊塞烽燧、長城、界壕及屯戍遺存等。
由于地域、時代及民族的不同,遺跡的面貌也不一樣。就新石器時代的居址
而言,各地居室的形式與營建方式各不相同,山區有洞穴居址,沿海有貝丘遺存,
湖泊沼澤地有干欄式建筑,平原地帶的大部分地帶則盛行粘土木構建筑居室或半
地穴居址等。古代墓葬也因時代、地域、身份不同有著諸多不同的種類。
一般來說,遺跡是經過人類有意識加工的,因而能夠反映當時人類的活動。
遺跡是考古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古代居址能夠提供關于研究社會生產力發展
和社會生活狀況方面的完整的、重要的資料?,據此可以闡明這一遺址當時人們生
活的各個方面的特征和內容。發掘古代墓葬,可以研究不同種族的體質特征,了
解古代埋葬習俗及墓葬形制;同時通過隨葬品可以了解古代工藝水平以及社會經
濟生活與意識形態等方面的情況。
三、遺址:同一時期,同一文化的遺跡和遺物連續分布的地理空間范圍。
如王灣遺址、東馬溝遺址、二里頭遺址、東周王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
遺存:一般性的概念。包括了遺物、遺跡、遺址。
四、考古學文化:
文化:一般是指人類社會在科學、技術、藝術、教育、精神生活以及其他方
面所達到的總成就,如中國文化、文化遺產等。
考古學文化:考古發現中,可供人們觀察到的屬于同一時代、分布于共同地
區、并且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遺存。
例如在考古工作中,發現某幾種特定類型的器物,經常地在一定地區的某一
類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這樣一群有著特定組合關系的遺存,即可以稱為
一種“文化”。由于它們總是共同存在于同一文化層或墓葬中,表明它們屬于同一
時代。一個文化不能由一種特征來劃分,因為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找到類似的文
化因素。只有許多特征的總合,才能把一個文化和另一個文化劃分開來。
1、考古學文化概念的由來
19世紀60年代,法國考古學家莫爾蒂耶將歐洲舊石器時代分為5期(后來
增至6期),仿照地質學上地史分期的方法以第一次發現的地點來命名。第一次
世界大戰后由于考古發現地區的擴大,知道同一地質時期中不同地區的遺存的面
貌并不相同,特別是到了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遺存的內容更加復雜,各地區
的差異十分明顯。同時,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發現有些原來以為是前后相銜接
的不同時期文化,實際上是同時并存的不同文化。因此,產生了考古學文化這個
概念,用來指同一時期中不同類型的遺存,也指同一地區時代有先后的不同類型
的遺存。目前歐洲舊石器時代的6期,已基本上移作了文化的名稱。在中國考古
學發展史上也有類似的情況,最初瑞典地質和考古學家安特生將甘肅新石器時代
4
遺存分成6期,推斷每期300年并前后相接。后來知道它們代表不同的文化,已
都移作文化名稱。在考古學發展史上除了分期的概念之外,又增加了考古學文化
的概念,這是很有意義的。
2、考古學文化的命名
具有一定的原則:
(1)以首次發現的典型遺址所在的小地名作為考古學文化名稱的作法,應用
得最為普遍。如歐洲的莫斯特文化、梭魯特文化、馬格德林文化,以及中國的周
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2)也有以地區或流域來命名的,多為事后弄清這一文化分布范圍而命名。
如歐洲的多瑙河文化等。
(3)還有對發現地點的名稱加前綴的,如甘肅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等,
這是因為它們和典型龍山文化有相同處,也有差異處。如果僅屬地方性的小差異,
當然可采用這種辦法,如果差異大到可認為是獨立的文化時,那便應該另起一個
文化名稱。由于發掘地點中不止一個文化,可對地名加后綴,以資區別,如廟底
溝二期文化、青龍泉三期文化(見屈家嶺文化)等。
(4)以特征遺物來命名的方法也經常被采用,如中國過去所稱的細石器文化、
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和歐洲的巨石文化、鐘杯戰斧文化等,不過這種命名,容易
以片面的特征代替整個文化的特征,同時這種個別類型的特征遺物,還可能分屬
于不同的考古學文化,因而近年來已逐漸不大為人們所采用。
(5)此外還有以族別來命名的,如巴蜀文化便是一例,不過這只能適用于較
晚的文化,并要經過精確考據,否則易于造成混亂,最好仍以小地名命名而另行
指出這種文化可能屬于某族。至于歷史時期的商周文化、秦漢文化或隋唐文化等,
是一般用語的文化,即指-民族在特定時期中各方面的總成就,包括物質文化以
外的一切文字記錄所提及的各個方面。嚴格地講,這與考古學上有特定意義的文
化,是要加以區別的。
3、考古學文化的研究
對考古學文化進行研究,除了要解決時代和分期以外,還要研究它的內容、
特征、分布范圍、起源、發展,以及同其他文化的聯系等。而要對一文化的內容
有充分的了解,則至少應對該文化的一處典型遺址作較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把
握這一文化的主要內容。
一個考古學文化包括有不同的文化因素,例如某幾種特定類型的住宅、墓葬、
工具、陶器和裝飾品以及某些特定的工藝技術等。每個考古學文化的內容是一個
有機的整體,顯示其背后有著共同的文化傳統。考古學作為歷史科學的一個部門,
不僅要研究人類社會發展史的共同規律,還要研究各地區各個族的共同體發展的
特殊性。因而必須確立考古學文化這一概念,以便對不同的文化共同體,分別地
加以深入研究,以探尋物質文化和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性。
4、考古學文化的分布范圍
對同時并存的各種考古學文化,我們要根據考古調查和發掘,來搞清它們的
分布范圍。這些范圍同自然地理的區劃并不完全一致。一種文化在發展過程中,
各個階段的分布范圍也會有所不同,文化因素也不斷發生變化。當一種文化發展
成為顯然不大相同的另一類型時,可稱為同一文化的一個新階段(或時期),如
果發生了質的改變,則應視為另一文化。但這需要有充分的資料,作深入的分析
和研究,才能確定。一種文化特征的形成,主要由于其內部發展,但有時也因接
觸而受到另一文化的影響。這些,都是在對考古學文化進行研究時需要重視的問
5
題。
第三節考古學的學科體系
一、從時間概念來分:可分為史前考古學和歷史考古學。
二、按空間范圍可分為:田野考古學、水下考古學、航空考古學、科技考古學等。
三、從研究內容和對象分:美術考古學、音樂考古學、古文字學、古錢學、宗教
考古學、古建筑學、農業考古學、環境考古學、天文考古學、動物考古學、植物
考古學、冶金考古學、地質考古學、考古年代學等。
四、從方法與技術分:遙感考古、水下考古、基因考古、實驗考古(模擬考古)、
古人食性研究(化學考古)、地域考古學、技術考古學等。
第二章考古學的分期理論
-、國外分期(多種):
(1)二分法:史前考古、歷史考古;
(2)三分法: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丹麥湯姆森);
(3)六分法: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銅石并用時代、青銅
器時代、鐵器時代(法國盧伯克、英國布朗、意大利基耶里克);
⑷法國的拉爾泰:洞熊時期、猛雞象和披毛犀時期、馴鹿時期、野牛時期;
(5)法國的莫爾蒂耶:舍利期、阿舍利期、莫斯特期、(奧瑞拉期)梭魯特
期;(法國步日耶)
(6)法國的保羅熱韋:南方象時期、猛嗎時期、利用馴鹿時期、湖上居住時
期。
(7)1838年,瑞典人尼爾森:蒙昧、游牧、農業、文明;
(8)英國人泰勒:蒙昧、野蠻、文明;
(9)日本分期:先土器時代、繩文時代、彌生時代、古墳時代。
二、中國考古學的分期:對鐵器時代進一步細分
東漢袁康《越絕書》載:“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斷樹木以為宮室;
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以伐樹木為宮室鑿地;禹穴之時,以銅為兵,以鑿伊闕
通龍門,決江導河,東注于東海;當此之時,作鐵兵,威服三軍,天下聞之,莫
不敢服。”
6
第三章考古學簡史
第一節世界考古學簡史
有許多種不同的劃分標準。
第一階段:1859年以前:萌芽期。以收集古物為主要活動。
法國考古學家商博良對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進行了研究。楔形文字等的研究已
開始脫離收集古物的活動及研究。考古學還未形成一門學科。
第二階段:1859——1900年;形成期。
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發表。同時地質學家同考古學家聯合,發
現了新石器時代的地層,考古地層學開始形成,考古學的理論也開始出現。
第三階段:1900——1960年:成熟期。
大量的考古工作得以開展。大量的遺址和古遺跡被發掘,考古學取得了許多
重要的成果。一些自然科學的方法也開始引入到考古學中來。世界范圍內的考古
學開始。
第四階段:I960年以來:考古學發展的新階段。
歐美的新考古學開始興起。對近代考古學只重視考古發掘報告,只對遺物的
描述等提出了異議,開始既研究物質內容,也研究精神文化發展過程和動力研究。
考古學同現代各學科的研究越來越緊密地結合起來。同時,現代科學方法,如系
統論、遺傳說等都已運用到考古學研究中來。考古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展。
第二節中國考古學簡史
一、誕生背景:與金石學有著一定的關系。
東漢:古學(古文經學、古文字學)——北宋:金石學(青銅彝器和石刻)
——清代乾嘉學派
二、分期:
多種觀點。
7
1、萌芽期(1895-1928年:1895——1909年,鳥居龍藏在旅順、型調查,
1910年濱田耕作等人在旅順等地進行調查。
1921年安特生發掘了港池仰韶文化遺址一一第一大里程碑。
1926年李濟發掘西陰村遺址;1927年,加拿大學者步達生、中國學者李捷
等中外學者發掘周口店遺址。
2、初創期(1928-1949年:1928年中央研究院史語研究所成立。當年,李
濟、梁思永等發掘安陽殷墟,吳金鼎發掘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1929年裴文中
發現北京人頭蓋骨。
1931年梁思永發掘安陽后岡遺址,發現了“三疊層”——仰韶、龍山、殷商
(地層學)——第二大里程碑。
1934年,斗雞臺發掘,蘇秉琦發表《斗雞臺溝東區墓葬》、《瓦鬲的研究》(類
型學)一一第三大里程碑。
3、成熟發展期(1949-1972年:新中國成立,20世界50年代,四期全國考
古培訓班的舉辦,三門峽庫區調查與發掘。
1954——1957年,半坡遺址的發掘——第四大里程碑。
1955年鄭州商城發現;1968年滿城漢墓金縷玉衣發現;1969年武威雷臺東
漢墓馬踏飛燕發現。
4、興盛期(1972-1990年):三大雜志復刊。
第一批C14測年數據公布——第五大里程碑。
1971-74年馬王堆漢墓的發掘;1974年秦始皇兵馬俑坑的發現;1983年南越
王墓的發掘;1972-79年姜寨遺址的發掘;1973年開始發掘的河姆渡遺址;
大河村遺址、二里頭遺址、興隆洼遺址、賈湖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殷墟婦
好墓、曾侯乙墓、秦公一號大墓、法門寺地宮;
區系理論理論的確立一一第六大里程碑。
興盛期的標志:田野發掘水平普遍提高;以碳十四為代表的現代科學技術的
引入受到廣泛重視,推動了考古發掘與研究的深入;以多學科研究為中心的多學
科綜合研究協作已開始行動;中國考古學體系進一步得到完善;一些重要課題受
到廣泛關注;注重相關理論的探討;中國考古學會與各地考古學會的成立;文物
考古刊物大量增加,考古學專著大量增加。
5、更新期(1990——)
第…屆全國環境考古學會議召開;
班村遺址多學科綜合發掘——第七大里程碑;
突破發掘禁區,中外合作項目相繼得以開展;
夏商周斷代工程——第八大里程碑;
考古學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在觀念、視野、課題、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變化;
出版了一系列重要著作:考古報告類、綜合研究類、理論著作一譯著類、分
支學科成果類、教材類、考古學家論文集和學術會議論文集。
第三節展望未來的考古學
一、堅信考古學的認識論價值:
作為科學范圍的3古學,最根本價值應是了解人類的以往過程,尋找文化進
步的本質,認清今后的前進方向。其中,透過文化的歷史過程,來理解今天和預
感未來,是考古學得以存在的基點。
歷史是一種寶貴的人類經驗。人類無法擺脫自己的歷史,過去、現在和未來
8
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
過去是人類生存方式的真實記錄。而考古學正是人類省思自身的反光鏡。
二、走出若干認識上的誤區
1、革新觀念:考古學在表面層次上處理古代的遺物,在實質上是關于人、
關于人的生活的學問。
考古學家竭力思考的問題應該是:怎樣合理的獲取考古遺存,怎樣從考古遺
存這個具體、真實卻破碎的物化現實中,走向歷史的真實,從具體的物走進歷史
與文化的抽象規律和人類的精神領域。
因之,考古學具有不可替代性。
2、探索新方法:
考古學理論和方法可分為兩大類:
A、關于遺存回收和關于遺存解釋;
B、關于“中程理論”:(美)賓福德一在考古學家的眼里,考古記錄必須被看
做是一種復雜動力系統的產物,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分辨它們間的因果聯系。
靜止——運動
3、走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道路
歷史的真實永遠不可能被最終、徹底確定,歷史事實的特點和意義的顯現,
有時是瞬時性的,是悟得的,它產生于客體與研究者之間在常識與心靈上的溝通,
是兩種人生經驗與感受的碰撞與結合。
這就要求考古學者在一定層次上必須以藝術的思維和態度來對待自己的材
料和研究對象。
三、21世紀中國考古學應有的貢獻
1、參與探索民族文化傳統的有生力量
A、80年代前的考古學解決了兩個重要的歷史淵源問題:
a.確認了西周之前夏、商兩代的存在;
b.將中國文化的源頭上溯到舊石器時代,初步建立起了中國文化演變的時空
框架和發展譜系。
B、現在,中國文明起源問題已成為中國考古學研究的焦點。要追尋文明社
會形成的動態過程。
2、對認識世界歷史作出貢獻:
人類歷史上三個尚未完全解決的重大問題:人自身的起源;食物生產的起源;
城市、國家和文明社會的起源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未曾中斷過的文明體系,中國古老文明的歷史進
程具有連續性和漸進性,與西亞的破裂式和跳躍式進程有明顯的不同,在人類發
展史上具有普遍意義,是研究與解決上述三個問題的理想模式。
3、重要的思想、理論與方法的園地
學科存在的價值:絕不僅僅在于對認識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可能提供的認識
結論,也不僅僅在于這些結論在世界文化比較研究中的參考價值,而在于它作為
一種方法、一種態度和人類精神活動的操練方式的深層意義及獨特性。
張光直:中國考古學發達的原因:特殊的血乳關系,難以割舍的親情。
張承志: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大命題:天人合一,古今一體,中西文化比較。
中國考古學研究對象的系統性、完整性,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時空范圍的廣
闊與復雜性,為中國考古學提供了一個巨大的試驗舞臺。
中國考古學必將擁有一個輝煌和燦爛的明天!
9
第四章考古學的理論方法與研究步驟
第一節考古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方法論:考古地層學、考古類型學
本體論:考古學文化論---考古區系學
-、考古地層學:借用地層學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發掘中科學地獲得研究資
料的方法。
地層學又稱層位學,是一種通過判定遺址中諸堆積形成的先后過程或次序來
研究遺存之間相對年代早晚關系的方法。根據“土質土色”區分不同堆積,根據
疊壓、拓破及平行關系確定不同堆積形成的先后次序。地層學的根本問題是劃分
層次,確定層位關系。
a.堆積:由于人類活動導致在不同時期以不同方式堆積起來的物質,可分
為地層堆積和遺跡堆積。
在人類活動前形成的純天然堆積的土層叫生土,考古發掘時,挖到生土才算
結束;人類活動形成的叫熟土。
19世紀,英國地質學家查爾斯?萊爾發表《地質學原理》,對地層做了闡述,
中心思想即“均變說”——地層按照早期堆積在下,晚期堆積在上的順序形成。
1858-1859年,英國地質學家約瑟夫?普雷斯特維奇與考古學家約翰?伊文
思一起在英國德文郡南部的一些遺址和法國北部的索姆河流域(阿布維利遺址)
考證,成為近代考古學的開端。
1921年,仰韶村遺址的發掘可以說是中國考古學的開端。
山西夏縣西陰村的發掘和殷墟遺址前期的發掘均是由李濟先生主持。
1931年,梁思永先生在安陽后崗發現了著名的“三疊層”一一仰韶、龍山
和商代文化層相互疊壓的關系。
考古學的地層學,則是研究人類出現以后,主要人為力量而形成的各種文化
堆積的形成過程和原因,它是科學地取得考古資料的理論基礎。
1、基本內容
(1)不同時期形成的文化層和遺跡單位,是按時間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
積而成的。
文化層是指人類在某個地點生存、活動時遺留下來的各種物品的堆積的總
和。大多數文化層是一種夾雜著人工遺物的土層。在人們連續生存、活動
的地方,就會形成一種多層的文化層和多層遺跡單位的遺址。
(2)直接發生疊壓或打破關系的堆積,一定是被疊壓或被打破的堆積,在
年代上早于疊壓它或打破它的堆積。
(3)任何遺跡堆積都是在某一時期的表面形成的,因此確定年代主要是看
它的基底或開口處在哪一層面。
(4)有遺跡堆積的地方,不一定形成同一時期的地層堆積,如墓地很難形
成堆積。
(5)同一時期的堆積可以處于不同的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積在
時代上可以相差很遠;地層堆積不是水平的,自然力的作用有時可使地層堆積發
生局部的位移;遺跡堆積具有打破前期堆積或突入后期堆積的特點。
原始地面不平整一一文化層不水平;人類改造環境,遺留東西越來越多,文
化堆積的起伏越來越大。
10
(6)遺跡的建造、使用和廢棄是三個不同的時間概念,國在同一遺跡的內
部堆積有時可進一步區分出使用堆積和廢棄堆積,且前者早于后者。
(7)晚期堆積可以出早期遺物,早期堆積不可以出晚期遺物。
(8)一種堆積的年代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靠其中的包含物來確定的,但只
有其中年代最晚的遺物才代表了該堆積的形成年代。
(9)堆積有原生堆積和再生堆積之分,區分堆積及其內含物早晚時,要先
判斷堆積的性質。
2、劃分地層的方法:
?標準:土質土色,暖濕條件-細膩、粘性大、色深,干冷條件-結構疏松,
顆粒粗,色淺;
方法、手段:平剖面結合;
清理地層的原則:先晚后早——相對年代。
3、學科特性
重要性:它是考古學的基本方法之一,為遺存的收集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論。
確定遺跡和遺物的相對年代關系,確定環境演變的過程。
局限性:沒有發生疊壓或打破關系的堆積,地層學無法判斷年代關系,無
法像地質學上那樣,把地層在較大范圍內作統一的對比,也就不可判定兩個遺址
之間諸堆積的相對年代關系
二、考古類型學:也稱考古標型學、器物形態學,借用生物學的分類學方法,對
發掘出來的器物進行比較,來研究文化的發展過程及文化與文化之間的關系的方
法。
。瑞典人蒙特留斯《東方和歐洲古代文明諸時期》第一卷《方法論一器物類
型學》,提出并專門論述了類型學。——商務出版社:《先史考古學方法論》
英國人皮特里1905年出版了《考古學的方法與目的》中發展了考古類型
學的理論。
20世紀30年代,蘇秉琦先生發掘寶雞斗雞臺墓地后,寫成《瓦鬲之研究》
和《斗雞臺溝東區墓葬》。
?俞偉超《考古類型學的理論與實踐》
1、考古類型學研究的四層次:類、名、型、式
A、分類:從使用功能:生活用具一日常生活用具:飲食器、酒水器、盛煮
器,裝飾品;生產工具一農業、手工業、漁獵生產工具
B、定名:約定俗成的名字;以文獻命名;器物自銘
C、選擇典型器物進行分型定式:典型器物——大量使用且易于破碎的器物。
使用量大,才能在各遺跡單位中反復出現,便于比較;易于破碎,才使它拋
棄時間與制作時間不會太遠,便于確定真正的共存關系及其出土單位的時間。
一般用陶器或瓷器作為典型器。
分型定式:型:同一器名下的不同器形(A、B型,a、b亞型),式:同
一型下的器物之間變化的演化關系(I、H式)。Aal:A型的a亞型的I
式。
口(斂、直、敞),沿(卷、平、折),唇(卷、折),肩(廣、圓、溜、鼓、
折),腹(直、斜、圓、鼓、折),底(尖、圜、平),足(矮圈、高圈)
2、作用:確定遺跡和遺物的相對年代;確定考古學遺存的文化性質;為分
析社會關系做好準備。
相對年代和絕對年代:
11
考古地層學:相對年代,下層早,上層晚。
考古類型學:相對年代和絕對年代。相對年代的確定建立在地層學的基礎之上。
絕對年代則依賴標準器、現代測年技術等。
三、考古學文化論:以物質文化為研究資料和研究的出發點,是物質文化和精神
文化的合體。(本體論)
1、考古學文化的概念與命名原則
2、考古學文化的內涵: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經濟形態,社會組織,意識
形態
(1)物質文化:反映人們居住生活的房屋或其他建筑;飲食器具反映人們
的飲食生活;衣服、紡織、裝飾品反映人們的服飾生活;生產工具、生產區域、
生產資源;交通工具;藝術品;文字;武器等;
(2)精神文化:A、經濟形態:包括生產、生活、技術、資源(生產力、
生產關系),B、社會組織:包括婚姻、家庭、親屬、氏族、部族和民族等,C、
意識形態:包括文化傳統和宗教生活等。
3、研究考古學文化的方法和途徑:
A、制約、影響考古學文化發展的因素:a、生產力的發展水平,b、社會關
系,c、生產、生活的環境,d、文化傳統:主要是意識形態方面的作用,e、周
圍文化的影響。
B、方法一考古區系學:區:文化區,主要是空間概念,是考古學文化分布
的空間范圍。其界定是根據對遺跡遺址的研究,相同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分布的空
間范圍,目的是為了搞清在一定時期內考古學文化的分布區隨著文化的發展而變
化的情況。系:考古學文化縱的發展過程。
第二節考古學研究的基本步驟與內容
一、考古資料的收集
1、考古調查:為考古發掘做準備,本身也是研究。
(1)按照調查目的可分為:A、文物分布調查(文物普查);B、學術性調
查:帶有一定目的;
(2)按照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可分為:
A、踏查:一步一步地查尋,最主要的方法;
B、探查:中國特色,也稱洛陽查,結合洛陽鏟鉆探;
C、航空調查(考古):二戰后發展起來的一種考古調查方法。
(3)調查記錄(包括文字、照相、繪圖、攝像等),采集標本,試掘
文字記錄除記清遺址本身的信息外,還要記錄周圍的地理環境、植被分布、
經緯度、海拔高度等。
試掘,最大不得超過100平方米,報省級文物局審批;對…些重要的遺址進
行發掘,則要報國家文物局審批。
(4)考古調查工作的原則:
A、記清古文化遺存的地點及其具體位置;B、精確的記錄古代遺存的全面
現狀。——“全面”就是要兼顧古文化遺址的各個方面,每發現一個遺址,總要
盡可能地查閱其大體范圍,文化層厚度和離地面的深度,暴露出什么樣的遺跡和
遺物等。例如古城,查明其平面形狀、方向、城墻的長寬高,城墻的構筑方式,
城門的位置、形制,城墻上有無附加建筑,城外有無城壕,城內有無文化層,有
無建筑遺跡或其他跡象,城內外有什么樣的遺物,古城所在的地理環境,山川河
12
流等;c、記清調查日期、調查人姓名;
D、考古調查一定要采集實物標本。這是了解文物遺存的性質、年代、內容
的重要根據。
選擇標本的標準:a、同樣的遺物選取最完整的;b、不同的遺物中選取有特
點的、有代表性的。
一般來說,小件器物如骨器、玉器、錢幣等全部收集,沉重的大件石器或石
刻不便搬運,加以記錄。陶片如果數量較多,特殊-點的可以全部收集,其余則
每種陶質按不同器形、紋飾,選取有代表性的一、兩片為代表,選取時,要盡量
選取口沿、底、足等容易辨別器形的。
2、考古發掘:是整個考古學研究的基礎,也是與其他學科最大的區別之處。
(1)分類:
A、學術性發掘(主動發掘):事前具有某種學術目的;
B、搶救性發掘(被動發掘):配合基本建設。
(2)考古發掘具有破壞性,因此必須要求科學、客觀地記錄和整理資料。
(3)探方法的發掘方法:把一處遺址或遺跡置于一個坐標系中,可幫助解決
地層的劃分問題。
探方的大小:IX1、2X2、3X3、5X5^10X10、20X20(平米)
隔梁、關鍵柱
由上及下、由晚及早,平剖面結合
考古發掘既是一種經驗性的工作,也是一種創造性的工作。
T0202T0102TO10:T0202
J\1ST
1\1
T0201T0101T0101T0201
T0201T0101T0101T0201
TT-T]
11IX1
T020?TO102T0102T0202
二、考古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1、初步整理過程:整理、清洗(注意殘留物)、登記、分類、分單位(遺跡
單位、地層單位)
2、研究整理:(1)檢查、統計所有遺跡單位;(2)選擇典型的遺跡單位:
出土遺物豐富、地層關系明確、遺跡本身形制完整;(3)把典型遺跡單位分組:
器物組合和形制的一致性,將同期、同文化、同等級的遺跡劃為一組;(4)劃分
標準器型:單獨性;(5)根據劃分標準,統計所有的遺跡單位:基本確認遺跡的
文化性質,并予以檢驗。
3、編寫考古發掘報告:
(1)主要內容:A、序言(前言)部分:地理環境、歷史沿革、發掘經過
等;B、正文部分:地層堆積;遺跡;遺物;C、結語部分:文化分期、經濟結
13
構、意識形態等。
(2)處理好客觀報告和主觀研究的關系:
。客觀:全面、完整;條理化、順序化、便于檢索;圖像資料齊全、準確。
。主觀:文化分期、性質的認識,綜合研究。
(3)要注重引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自然地理、第四紀地質學、物理學、
化學方法等等。“八股”
三、綜合性理論性的研究
結合考古資料,進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
?社會經濟史研究(糧窖、糧食、生產工具)
?政治制度研究(印章、封泥)
社會制度研究(史前聚落、城址)
。科技史研究(青銅器、鐵器、玻璃器)
第五章舊石器時代考古
舊石器時代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也是經歷時間最長的時代,大約從距今
300萬年到距今1.2萬年結束。當時一,人們使用較為粗糙的打制石器,過著采集
和漁獵的生活、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相當于前氏族社會到氏族社會前期。
第一節概說
一、舊石器與舊石器時代考古
石器:用石頭制作的工具或武器。
石器時代:人類利用石器進行生產和生活的時期。
舊石器:打制的石器。
舊石器考古:以舊石器時代人們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跡、遺址為研究對象,
揭示人類最早歷史階段生活狀況的考古。
二、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對象
1、人類化石
化石:經過自然的石化作用,保存在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或遺跡叫化石。
A、化石形成的條件:a、生物體必須有硬體部分:骨骼、牙齒、外殼、植
物的樹干(軟體在特別干的條件下也能形成化石);b、生物體死后,其尸體必須
在短時期內被沉淀物掩埋;c、掩埋的尸體必須經過長期的石化作用。
B、石化作用:a、充填作用:沉淀物充填生物體的空腔,重量增加;b、置
換作用:生物體的硬體部分被地下水中的氧化硅、碳酸鈣等替換掉,化石仍保持
原來的形狀和結構。
C、化石保存的類型:a、實體化石:生物遺體本身經過石化作用保存下來
的化石;b、印模化石:生物體的表面或內面在巖石上印下痕跡而形成的化石;c、
遺跡化石:生物在活著的時候,在生活活動中留下的痕跡而形成的化石。
2、與人類共存的動物化石;3、人類使用的工具;4、人類的居住遺跡;
5、墓葬及其他:包括墓葬、石器制造場、巖畫及其他宗教遺跡、藝術品。
第二節中國發現的古人類化石
-、關于人類發展階段的劃分:從古猿進化而來。
14
1、臘瑪古猿:臘瑪古猿(Ramapithecus)一種生活于中新世的似人似猿的
高等靈長類(化石)。這個屬名最初是由美國耶魯大學的G.E.劉易斯于1934
年據在印度西瓦立克山區發現的一塊右上頜骨化石訂立的(“Rama”是印度梵文
史詩《臘瑪耶那》中的祭神首領,阿約迪亞(Ayodhya)的親王)。生活在距今
1400—800萬年前。
2、南方古猿:1924年發現于南非的湯恩,距今400萬一100萬年前。
——臘瑪古猿屬
——南方古猿屬
人科——人屬一一直立人種(猿人,300—20萬年前)——早期直立人
晚期直立人
——智人種——早期智人(20—5萬年前)
——晚期智人(5—1.2萬年前)
二、中國發現的古猿及人類化石
1、中國發現的古猿化石:臘瑪古猿
(1)開遠臘瑪古猿:1956-57年在云南開原縣小龍潭發現,1400萬年BP,
中新世。
(2)祿豐臘瑪古猿:1975年,云南祿豐縣石灰壩發現,800萬年BP,上新
世。
(3)元謀古猿化石的新發現:1986年10月,元謀竹棚。
(4)關于南方古猿:湖北省建始縣高坪村龍骨洞發現的直立人猿,但未肯
定。
2、中國發現的直立人(猿人)化石(300—20萬年BP):——舊石器早期
體質特征:頭骨原始,有較多類似猿的信息;上下肢骨堅固;頭骨低平;眶
上圓枕發育;吻部突出;腦量小,平均1000ml。
(1)元謀猿人:1965年發現于元謀縣上那蚌村,發現直立人門齒2
枚,云南馬、元謀狼、云南水鹿、劍齒虎、犀牛、象、竹鼠等大量動物化石,刮
削器、尖狀器、石核、石片等,地磁測年為179(164)萬年BP。
(2)藍田猿人:1963年于藍田縣淺湖鎮陳家窩發現30多歲女性下頜骨,
1964年在公主嶺又發現了一塊老年女性頭蓋骨化石。同時伴出有大熊貓、東方
劍齒象、巨縫、蘇門羚、虎、丁氏勖鼠等動物化石,刮削器、石核、石片等。
還發現有用火痕跡。
公主嶺地磁測年為80-75(115-110)萬年,陳家窩為65(85)萬年。
(3)北京猿人:晚期直立人。周口店是北京猿人第一地點,1921年最早發
現,1927年發現了第一塊頭蓋骨。總共已發現了6塊頭蓋骨、1下頜骨、2肢骨、
多枚牙齒化石等,共40多個個體。平均腦量:1015-1225毫升,骨髓腔小,管壁
厚,身高較低,男性156、女性144厘米。
出土了大約10萬件石器。主要有刮削器、尖狀器、石砧等輕型石器占絕對
優勢,雕刻器、砍砸器、石球等重型石器較少,制作技術以砸擊法和錘擊法為主。
發現有用火痕跡,并已有控制火勢蔓延的能力。
發現有100多種動物化石。69-23萬年BPo
(4)和縣猿人:1980年發現于安徽和縣龍潭洞,20萬年BP。
(5)湯山猿人:1993年南京江陵縣湯山鎮葫蘆澗,30萬年BP。
(6)人字洞遺址:1998-2000年安徽省繁昌縣孫村鎮,發現劍齒虎、乳齒象
15
等大量脊椎動物化石和砍砸器、刮削器等,地磁測年為250-210萬年BP。
3、中國發現的早期智人化石:過去曾稱‘‘古人",在歐洲也稱“尼安德特人”
或“尼人”,20-5萬年BP。——舊石器中期
以大型石器為特征的“度河-丁村系”,以小型石器為特征的“周口店第1地
點-峙峪系”地方特征越來越明顯。
人類體質特征的變化:頭骨已經隆起;眶上圓枕,吻部不大突出,腦量增大,
約為1350-1500ml。
(1)大荔人:1978年陜西大荔縣解放村甜水溝發現人類頭骨化石,20萬年
BPo大荔人是猿人向智人過渡的一個中心環節。
(2)丁村人:1954年發現于山西襄汾縣丁村。發現一塊頂骨化石、三枚牙
齒,21-16萬年BP。
(3)許家窯人:1974-77年,山西陽高縣許家窯,10萬年。
(4)馬壩人:1958年廣東韶關馬壩坪。
(5)長陽人:1956年湖北長陽下鐘家灣。
(6)銀山人:安徽巢湖縣銀山村,1982年發現了一塊枕骨和上頜骨,20-16
萬年。
4、中國發現的晚期智人化石:過去曾稱“新人”,在歐洲也稱“克羅馬農人”
或“克人”。5-1.2萬年——舊石器晚期
特征:顱骨高度增大;眶上圓枕減弱;吻部明顯后縮;腦量同現代人;人類
在體質上的演變基本完成,黃、黑、白人種在這一時期形成。
(1)山頂洞人:1933年發現,3具頭骨、4件下頜骨殘片、牙齒、脊椎骨、
8人殘骨,后丟失于抗戰期間。男性172、女性159厘米,腦量1350-1500ml。
具有原始蒙古人種的特征,顆骨突出。骨針——能工巧匠的文化。
(2)柳江人:1958年發現于廣西柳江新興農場,具有完整的人類頭骨、軀
干骨、指干骨,157厘米。
(3)資陽人:1951年發現于四川省資陽縣黃鮮溪,完整的頭骨化石,為老
年女性。
(4)河套人:1922年發現與烏審旗薩拉烏蘇河,一枚牙齒,舊石器中期,
形狀接近晚期智人。
第三節中國舊石器文化
一、舊石器的制作與鑒別
1、舊石器的制作方法:來源于以出土的舊石器為標本觀察;打制石器的實
驗和民族學資料的參考。
在打擊時,石頭從受力最大的打擊點裂開,在石器的破裂面上,會形成一個
半圓錐體的小瘤,叫“半椎體”,在半椎體上會有“疤痕”,以小瘤為圓心,會有
一圈散開的隱約起伏的“同心波紋”,并從打擊點放射出不少“裂痕”(在石核相
應部分也有表現)。為了便于打下石片,在礫石上往往會先打出一個平面,叫‘'臺
面”,臺面和石片破裂面的夾角叫“石片角”。
(1)選擇原料(硬度、韌性):
自然界巖石硬度表:1嘴石,2。石膏,3。方解石,4。螢石,5。磷灰石,6。長
石,7。石英,8避玉,9。剛玉,10。金剛石。
人類打制的跡象,在燧石類(7°)堅硬的巖石上表現最清楚,在石英這樣的
巖石上往往表現不充分。因此,打制石器的硬度以6。一7。最為合適,以燧石和火
16
石較為合適。
7。質地細膩,容易打制成各種石器。在我國,石英、硅質巖、角質巖、砂巖
常用來制作石器。
(2)打擊石片(第一次加工原料):
所需工具:木錐、石錘、骨錐(鹿角)、石砧。
打擊后,石料上留下的面叫陰面,從石料上分離出去的叫陽面或劈裂面。
人工打制時,從石料上剝落掉下來的為石片,剩余的為石核。
A、直接打擊法(用石錘直接打擊石核)
a、錘擊法:用一塊石頭作錘,直接去敲擊另一塊石頭(不用石砧)。
產生的石片薄、長,臺面小,石片角90。-110。,打擊點集中,半椎體明顯,
質地好的石料上可看到輻射線和同心波紋。
b、碰砧法:把石頭向另一塊較大的石塊上碰擊(石塊直接碰擊石砧)。
產生的石片厚,臺面大,100°-130°o打擊點不清楚,半椎體不清楚,有時
候有彼此鄰近的一雙半椎體。
C、砸擊法:把石塊放在石砧上,用石錘去敲。
產生的石片上下兩端都會產生半椎體,石片小,形體近似長方體,石片尾端
產生剝落碎片的痕跡,這種為“兩極石片”,不易看到同心波紋。
B、間接打擊法(通過中間體傳導打擊力)
為了取得薄而長的石片采用此法。即用帶有尖端的木棍或木棒,尖端放在石
核表面的邊緣上,然后敲打或用力壓它的另一端,這樣制造的石器,帶有規整的
琢痕,表面有清楚面,臺面很小,石片規整。
a、擊釬法:用石錘、石鉆、釬。
b、壓剝法(胸壓法):“T”型工具。
(3)加工修整(第二次加工):
有使用痕跡或二次加工的石片就叫做石器,用石片加工的石器叫石片石器,
用石核再次加工的石器叫石核石器。
制作石核石器,往往要打下許多石片,使石核形成一定的形狀,如適用的刀
廓,則往往要對打下的石片作進一步修整。
A、錘擊修整:修整部位:刃口,用硬錘修整的刃口短而深,連續的缺口形
狀,而用木棒或骨棒等軟錘修整的刃口凹痕淺而長,刃緣部分平齊。
a、單面加工:修整石器的一面。
由背面向陽面加工,疤痕留在陽面,稱向陽面加工;
由陽面向背面加工,疤痕留在背面,稱向背面加工(多數)。
b、兩面加工:加工修整石器的兩面,兩面都有疤痕。
交互加工:在石片的一個側面左右交互打擊,刃口彎曲;
錯向加工:
B、壓制修整:用帶硬尖的木棍、石砧修整。
2、中國舊石器的主要類型:
舊石器時代人類主要利用石器鋒利的刃和尖,早期舊石器可能一器多用。
依據功用可分為:加工工具和使用工具
(1)加工工具:制作石器的石器,屬第一類工具。
A、石錘:長條形、橢圓形的鵝卵石,便于手握,主要用于剝石片、修整工
具。B、石砧:底墊工具,便于放平穩的大礫石。
(2)使用工具:生產、生活中直接使用的工具,屬第二類工具,占大多數。
17
A、刮削器:較小的有刃器,用來刮削或切割、制作竹木工具、切割獸皮。
有端刃、凹刃、凸刃、直刃、圓尖。特點:體積小,輕、薄,用小石片制作,刃
角比較小(刃部的夾角)。
B、砍砸器(砍伐器):用礫石石核、大石片制作,大而厚重,刃角大,分
多邊和單邊刃,有盤狀和斧形之別。
C、尖狀器:分為正尖狀器和角尖狀器:有大有小,小的做矛頭,或割剝獸
皮,大的做挖掘工具,根據所留痕跡確定其用途。
D、石錐(石鉆):石鉆工具,尖細身寬、形體小,小石片加工。
E、雕刻器:形狀小,用小石片制作,屋脊狀小平刃。
F、石球:有大:1500g、有小100g。舊石器早期:多面體石球,中期;圓
體石球。兩球對擊,狩獵對擲工具。
G、細石器:形狀細小的打制石器,專門用間接打擊法從細石核上剝下的細
石葉,長3-5厘米,厚0.2厘米。把細石葉嵌在其他工具上,可作為石刃使用。
H、細石核:分為扁體石核(船底形和楔形)和圓體石核(棱柱狀和錐狀)。
中國舊石器最基本的組合:舌”、尖、砍三種器別。大部分用石片制成,以單
面加工為主,石器加工方式以石錘直接打琢和單面反面修整為主,刮削器和尖狀
器是工具組合的主要成員,砍砸器由多到少,雕刻器出現早但類型少。
3、人工制品的鑒別:
(1)人工制品的特征:(區別于自然力作用的石片)
A、石頭的質地有一定的硬度和韌性,一般在5°以上,大多在6°-7°之間;
B、人工打制的石片有臺面、打擊點、同心波紋、輻射線、半椎體;C、人工制作
的石器有一定的加工方式,單面加工石器大多由陽面向背面加工;D、人工制作
的石器經過第二次加工留下的疤痕有一定規律性,加工的主要目的是得到刃口,
疤痕主要在于刃口部位;E、人工制作的石器都具有一定的形狀,使用目的不同,
形狀不同,形狀相同的用途大致相同。
(2)自然力作用所造成的碎片特征:
A、河流、泥石流推動石頭相撞產生類似于打擊點、半椎體等痕跡,但多次
撞擊遍體鱗傷的疤痕無規律,疤痕有新有舊,有流水沖過的痕跡,邊角圓形;B、
山坡上巖石滾動造成的碎片,有類似的打擊點,但無臺面,巖石種類單純,標本
基巖和山坡基巖相同;C、地殼運動產生的碎片,大部分無打擊點、臺面、半椎
體,碎片邊緣有類似于二次加工的痕跡,標本巖面有摩擦痕跡,標本巖性相同;
D、由于動物的啃咬形成的假石器,標本硬度在5°以下,標本上留有兩條一組斷
面呈弧形的痕跡。嚙齒類(鼠類)
重復規律性的標本是人工制作的。埋藏標本的周圍有無人類的其他痕跡,與
標本本身的分析來鑒別人工制作的石器。
二、中國舊石器文化的分期、分區與分布
1、舊石器時代考古分期(文化階段的劃分,為揭示不同時期的差別和聯系)
歷史分期(按經濟形態)考古分期(物質文化、生產工具)
(1)早期(200-20萬年BP):a、早段(200T00萬年BP):早期猿人階段
(早期直立人):直接打擊法,采集、狩獵,血緣群婚,前氏族社會;b、晚段(100-20
萬年BP):晚期猿人階段(直立人)。
(2)中期(20-5萬年BP);早期智人階段,直接打擊法,但逐漸規范化、
多樣化,采集、狩獵、捕魚,人工取火,但無直接證據。
前氏族社會一氏族社會,猿人向現代人過渡。
18
(3)晚期(5-1.2萬年BP):體質上的進化基本完成,人種形成。間接打擊
法,細石器,刮磨鉆孔技術制作骨器、裝飾品。采集、漁獵發展到高級階段。弓
箭發明。氏族社會確立,族外群婚,埋葬死者的習俗出現,原始宗教出現。
2、中國舊石器文化區域的劃分與分布:
根據不同生態環境及這種環境下人類文化的特征來劃分,從而搞清中國舊石
器發生、發展的過程。
1920年,法國人桑志華在甘肅慶陽發現舊石器,標志著中國舊石器考古的
開端。早期北京猿人文化、中期河套猿人文化、晚期山頂洞人及其文化為其奠定
了基礎。1950-90年代,已有五、六百處舊石器考古的重點地方。
可劃分為四個文化區:
(1)華南區:礫石石核石器,砍砸器居多。
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多森林多水流,屬暖濕濕潤的熱帶、亞熱帶氣候,為大
熊貓、劍齒象、古猿化石產地。典型地點有云南元謀上那蚌村、貴州黔西觀音洞、
湖北大冶石龍頭,貴州水城硝灰洞(中期),貴州興邑貓貓洞(晚期)、貴州普定
穿洞(晚期)、四川漢源富林(晚期)。
特征:礫石石器和石核石器多,砍砸器在石器組合中仍比較多,刮削器少;
云貴地區單面加工為向陽面加工;無間接打擊法和細石器。
(2)華北區:黃河流域,溫帶區、半濕半干,干冷草原化氣候。
A、早期:a、前段:山西芮城西侯度(最早)、山西河北北部的桑干河流域
(小型石器)、河北陽原小長梁、東長峪(粗大石器);b、后段:陜西藍田公主
嶺、陳家窩、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大數據數據挖掘行業應用重點基礎知識點
- 2025年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合同范本參考
- 2024年農作物種子繁育員考試內容梳理試題及答案
- 了解2024年農作物種子繁育員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4年種子繁育員的行業政策試題及答案
- 幼兒教育說課
- 七年級寫字課楷體字訓練
- 模具設計師資格考試的實操能力考核試題及答案
-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全冊教學課件
- 高校輔導員應對新技術挑戰的策略試題及答案
- 員工職業晉升規劃計劃
- 倉庫人員安全教育培訓
- DB14-T 1737-2024 醫療護理員培訓機構服務規范
- 尼康COOLPIXL120用戶手冊
- 功角搖擺與新能源低穿控制切換耦合誘導的同步機暫態功角多擺失穩機理
- 全國飛盤運動競賽規則(試行)
- ICT測試設備簡介
- 2025年貴州高速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版融資租賃合同履行監管服務合同3篇
- 2025年長沙水業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4年中考模擬試卷生物(廣東深圳卷)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