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二輪復習之90個課內文言文翻譯高概率考點_第1頁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之90個課內文言文翻譯高概率考點_第2頁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之90個課內文言文翻譯高概率考點_第3頁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之90個課內文言文翻譯高概率考點_第4頁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之90個課內文言文翻譯高概率考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之90個課內文言文翻譯高概率考點1.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譯文:水源不深卻希望水流得長遠,根不牢固卻要求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使國家安定,我雖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明智的人呢?(而況:可譯為“何況,況且”。)2.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鴻門宴》譯文:劉邦說:“現在雖已出來了,但未向項王辭別,這可怎么辦?”(奈何:可譯為“怎么辦、怎么、為什么”等)(語文匠微3.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登泰山記》譯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冒著風雪起程,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部的山谷,越過古長城的界限,到達泰安府。)(至于:可譯為“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結果,終究,到……結局,到……時候。”)4.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譯文:諸侯們很害怕,共同結盟來設法削弱秦國:他們不吝惜珍奇的器具、貴重的寶物、肥沃的土地,用以招納普天下的才士,“合縱”結成同盟,相互聯成一體。(相與:可譯為“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處,相交。”)5.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赤壁賦》譯文:江水總是象這樣不斷地流去,但始終沒有消失。月亮有時圓有時缺,但最終沒有消損和增長。(未嘗:可譯為“從來沒有,不曾”)6.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師說》譯文:巫醫、音樂師和各種手工業者,是所謂上層人士所不與為伍的,現在他們的聰明智慧反而不如這些人,豈不是值得奇怪么!(其……歟?:兼表反問)7.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鴻門宴》譯文:祝酒畢,說道:“大王與沛公飲酒,軍中沒什么用來助興的,請允許臣作劍舞!”(無以、無從:可譯為“沒有用來……的東西、辦法,沒有什么用來,沒有辦法,不能”)8.

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譯文:如今臣是一個亡國的卑賤俘虜,極其卑微鄙陋,蒙受過分的提拔,恩寵優厚,哪敢徘徊觀望,有什么非分之想。)(有所:可譯為“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辦法。)9.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譯文:有這樣的形勢,卻被秦國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土地天天消減,月月割讓,而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啊!(為……所……:可譯為“被”。)10.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六國論》譯文: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沒有滿足,諸侯送給泰國土地越多,秦國侵略諸侯就越急迫。((然則:可譯為“既然這樣,那么,如果這樣,那么”。)1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譯文: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及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業務各有鉆研與擅長,不過這樣罷了。(而已:可譯為“罷了”。)

12.

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過秦論》譯文:于是,秦始皇完全廢除前代君王治國的原則,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來使百姓愚昧無知。又毀壞六國的名城,殺害六國的豪杰俊才,收集全國的兵器聚集到咸陽,銷毀鋒刃而鑄成鐘鼓,又制作十二個銅人,以削弱百姓的力量。(于是:可譯為“對……,然后就,或仍譯為“于是”,相當于“這時候,在這里,在這種情況下,由于這個原因。”

13.

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也皆謂之天門云。《登泰山記》譯文:這次經過中嶺到山頂,也有象門戶一樣的山崖橫立在路上,一般人都管它們叫天門。(謂之:可譯為“稱他是,說他是;稱為,叫做。”)14.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伶官傳序》譯文:啊!盛衰變化的規律,雖說是由天命決定,難道不也是與人事有關的嗎?(豈(其)……哉(乎,耶,邪)?:可譯為“哪里……呢?難道……嗎?怎么……呢”)15.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蘭亭集序》譯文:抬頭仰望宇宙空間之廣大,低首俯察萬物種類之繁多,靠它來放眼縱覽,舒展胸懷,也足以盡情享受所見所聞的樂趣,確實是很快活的啊。(所以:可譯為“……的原因,之所以……,為什么……;用來……的方法,用來……的東西,是用來……的,用來……的地方,用來……的人(事),靠它來……的。“)16.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譯文:子路趕忙回答:“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常常受到別的國家侵犯,加上國內又鬧饑荒,讓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們勇敢善戰,而且懂得禮儀。”(比及:可譯為

“等到......的時候”)

17.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燭之武退秦師》譯文:倘使放棄進攻鄭國,讓鄭作為您東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來往,鄭國可以供給他們資糧館舍,對您沒什么害處。(以為:可譯為“認為他(它)是,認為;用它來。”)18.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譯文: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樣的高潔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何故:可譯為“什么原因,為什么,怎么”。)19.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譯文:那些兒童們的老師,是教給兒童們讀書和學習書中怎樣加句號和逗號的,不是我所說的那種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所謂:可譯為“所說的,所認為。”)20.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殽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譯文:然而,當初秦國憑借小小的國土和千輛兵車的國力,卻迫令八州諸侯稱臣,使原先位處同列的諸侯入秦朝拜,達一百多年之久。然后把天地四方當作家,把殽山和函谷關當作宮墻。誰料陳涉一人起來發難,秦朝的社稷就毀滅了,國君死在別人的手里,被天下人嘲笑,這是為什么呢?(以……為……:可譯為“認為……是……,把……當作……;讓……作……,任用……為……;用……做……,把……作(為)……。”)

21.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也。《陳情表》譯文:臣沒有祖母撫養,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沒有臣供養,不能安度晚年,我們祖孫二人,相依為命,因此,有此拳拳奉養之心,不愿放棄奉養的責任,遠出做官。(是以:可譯為“所以,因此,因而。”)22.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語文匠微信譯文:青色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是比蓼藍青。(而:表示轉折關系,連接語意轉折的詞語、句子,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可是”“但是”等)23.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譯文:這小子,不值得和他一起謀劃。(【與】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的直接對象:對、向、和)24.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譯文:我(向他們)學習的是真理和知識,哪管他們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乎】用于句尾,表示反問的語氣,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嗎”或“呢”)25.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譯文:我因為(對皇帝)說話(不謹慎)而遭到這樁禍事,深深地被鄰里同鄉所恥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所】用作助詞,與“為”合用,組成"為…所…"(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2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譯文:而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擊來尋求用鐘命名的原由。(【乃】副詞,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相當于“卻”“竟然”"反而"等)27.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報任安書》)譯文:如今您竟然教導我推舉賢士,恐怕與我的內心想法有沖突吧?(【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28.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譯文:有了疑難問題不向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永遠不能解決了。(【其】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些”“那里”)29.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譯文: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而引起的吧?(【其】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30.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譯文:成名反復思索,難道是指給我捉蟋蟀的地方嗎?(【所】用作名詞,“處所”“地方”“應有的歸宿”)3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譯文:依靠過別人的力量而去損害別人,是不仁;失去結盟之國,是不智。(【與】結盟、結交、交往)32.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譯文:派遣將士把守關卡的原因,是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事故(的發生)。([所以]表示原因,相當于“……的原因(緣故)”)33.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譯文:然后將天下作為一家私產,用崤山、函谷關作為宮墻。(【為】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34.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從這里)(《勸學》)譯文:積累泥土成為高山,風雨就會從這里興起。(兼有介詞“于”和代詞“是”或“之”的含義,相當于“于是”或“于之”“于此”、“于彼”)35.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蜀道難》)譯文:唉,你這遠方的人為什么到這里來呢?(【乎】用于句中停頓處,可不譯)36.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譯文:懷王因為不明白忠臣應盡的職責本分,所以在內為鄭袖所迷惑,在外被張儀所欺騙。(【以】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于)37.

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譯文:所以派遣將士守住函谷關,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進入和意外的變故啊。(【與】連詞,連接詞與詞,或詞組與詞組,表示并列關系:和、跟、同)38.君臣固守,以窺周室。《過秦論》譯文:君臣固守疆土,暗中窺探動周王朝的虛實。(【以】表示目的關系,后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39.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語文匠微譯文:為什么心神不定還想去什么地方?(【之】動詞,:往、到……去)40.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書》)譯文:有恩賞加給人,就想到不要因為偏愛而獎賞不當。(【因】表示原因:由于、因為、因此、所以)41.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譯文: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惠武王、昭襄王承接已有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因】動詞:沿襲、遵循)42.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譯文:(人們)疼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教育他;但對于自己,就以拜師學習為恥。(【于】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方向或對象:向、對、對于)43.

沛公曰:“孰與君少長?”(《鴻門宴》)譯文:劉邦說:“他和你年齡相比,誰大誰小?”(匠微信公眾號(【孰與】【與……孰】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為:“跟……比較,哪一個……”)44.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阿房宮賦》)譯文:(秦統一后)如果也能愛惜六國的百姓,那就可以傳位到三世以至傳到萬世做皇帝,誰能夠滅亡他呢?(【也】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相當于“呢”,單獨使用或與“何”連用)45.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譯文: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十分羞恥,以地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似于奉承巴結。(【則】表示并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可譯為“就”,或不譯)46.

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譯文:不如趁這個機會厚厚地禮遇他。(【因】表示動作行為發生所借助的時機:趁著,趁機)47.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譯文:個是不通曉斷句,一個是不能解決疑惑,有的人向老師學習,有的人卻不向老師求教。(【之】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48.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赤壁賦》)譯文:更何況(再說),在這天下,什么東西都有自己的擁有者。(【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49.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譯文:齊國不曾賄賂秦國,(可是)最終也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么呢?(何: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50.

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譯文:你們這些人都將被他所俘虜!(語文匠微信公眾((【且】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將”“將要”“就要”“幾近”)51.

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孔雀東南飛》)譯文:你既然這樣惦記著我,就希望你不久前來(接我)。【見:代詞,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有所動作】52.

懷王悔,追張儀,不及。(《屈原列傳》)譯文:懷王后悔了,(派人)追趕張儀,沒有追上。【及:追趕上】5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鴻門宴》)譯文:希望您詳細的(對項王)說明我是不敢背棄他的恩德的。【倍:違背,背叛】54.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勸學》)譯文: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得:具備】55.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譯文:越過別的國家,把遙遠的地方當作自己的邊邑,您知道那是很難的。【鄙:以……為邊界(邊邑)】56.

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陳情表》)譯文:臣子小的時候經常有病,九歲時還不會走路。【病:重病(輕的為疾)泛指疾病】57.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鴻門宴》)譯文:估計您的軍隊能夠抵擋得住項王的軍隊嗎?【當:抵御,抵擋】58.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歸去來兮辭》)譯文:回去吧!家中的田園都要荒蕪了,為什么還不回去?【胡:為什么,怎么】59.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譯文:你替我把他叫進來,我應該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得:副詞,必須、應該】(語文匠微信公眾號(語文匠60.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譯文:人不是生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難問題呢?【非:用在判斷句中,相當于“不是”】61.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師說》)譯文:從師的風尚不能恢復,(由這里)就可以知道了。【復:恢復】62.

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譯文:技藝怎么(精湛)到了這種地步啊?【蓋:疑問代詞,通“盍”,何,怎么】63.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陳情表》)譯文: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洗馬。【除:拜官授職】64.

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宴》)譯文:沛公說:“你怎么和項伯有交情?”【安:疑問副詞,怎么】65.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行》)譯文:弟弟參軍走了,養母也死去了。時光一天一天的流逝,我的容顏也衰老了。【故:衰老】(語文匠微信公眾號首發)66.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譯文:憑借著這種有利的形勢,任意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劃分山河的區域。【乘:趁著,憑借】67.

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硃、猗頓之富也。(《過秦論》)譯文:才能不及普通人,沒有孔子、墨子的賢德,也沒有陶硃、猗頓的富有。【非:無,沒有】68.

相逢何必曾相識

(《琵琶行》)(語文匠微信公眾號譯文:今日相逢何必問是否曾經相識。【曾:副詞,表時間的過去,曾經,已經,才】69.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諫太宗十思疏》)譯文: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們,選擇好的意見采納它。【從:依順,聽從】70.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六國論》)譯文: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可以說(他們的)智謀和力量都很單薄,戰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的事。【誠:副詞,表肯定,確實,的確】71.

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譯文:我所喜歡的是(事物間的)規律。【道:道理,規律】72.

從至雍棫陽宮,扶輦下除。(《蘇武傳》譯文:跟隨皇帝到了雍棫陽宮,扶著御輦下臺階。【除:臺階】73.

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報任安書》)譯文:假使我犯法被殺,如同九牛少了一毛,和螻蟻死去有什么兩樣?【假:連詞,相當于“如果”“假如”,多“假使”“假令”連用】74.

樂盤游三驅以為度

《諫太宗十思疏》譯文:游樂忘返地打獵時,就要想到古人說的“一年三次”田獵作為限度。【度:限度】75.

大禮不辭小讓。(《鴻門宴》)譯文:行大禮的人不必計較小的謙讓。【辭:計較】(語文匠微信公眾號首發)76.

復之以掌,虛若無物。(《促織》)譯文:用手掌把它蓋住,覺得手心里空空的,好像沒有什么東西。【復:通“覆”,遮蓋,蓋上】77.

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過秦論》)譯文:天下人祥云一樣匯集在他們身邊,像山中回聲般立即應和,背著糧食如同影子一般跟隨著他。【從:跟隨,使……跟隨】78.

屈平疾王聽之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