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CM 1092-2018 中醫治未病技術操作規范 紅外熱成像面癱病檢測技術規范_第1頁
T∕CACM 1092-2018 中醫治未病技術操作規范 紅外熱成像面癱病檢測技術規范_第2頁
T∕CACM 1092-2018 中醫治未病技術操作規范 紅外熱成像面癱病檢測技術規范_第3頁
T∕CACM 1092-2018 中醫治未病技術操作規范 紅外熱成像面癱病檢測技術規范_第4頁
T∕CACM 1092-2018 中醫治未病技術操作規范 紅外熱成像面癱病檢測技術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C05團體標準T/CACM1092—2018中醫治未病技術操作規范紅外熱成像面癱病檢測技術規范Techniquespecificationsfortreatingweib2018-09-17發布2018-11-15實施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3T/CACM1092—2018本規范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本規范由中華中醫藥學會提出并歸口。本規范主要起草單位: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本規范參與起草單位:嘉興市中醫醫院、廣東省中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6醫院、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湖北省中醫院、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廈門市海滄醫院等。本規范主要起草人:陳旭軍、錢靜華、陳良華、林萬慶、馬賽、林源。本規范參與起草人:林蕪釗、吳劍坤、李洪娟、張波、嚴興科、周鳳梅、徐麗華、范洪力、張傳玲、黃秀欽、陳瑛玲、林之晨、黃發樟、林森森、章芬。本規范專家組成員:張曉天、朱吉、桑珍、陳瑞芳、吳大嶸、謝秀麗、楊志敏、楊小波、李慧、劉洪宇、王超、方泓、鄭心、林曉潔、許金森、周愛國、袁宜勤、程遠釗、周國贏、朱小香、蘭彩蓮、薩喆燕、鄭淑霞、萬隆、董亞琴、潘曉華、鄧方閣、郭冰江、岳劍寧、賴長沙、張毅、邱磷安、劉艷驕、張濤、陳睡、熊尚全、林寶珍。本規范為首次發布。4T/CACM1092—2018紅外熱成像技術是將目標表面溫度分布,轉換成人眼可以看到的溫度分布的熱圖像,現已廣泛應用于醫學領域。它能將人體體表的紅外輻射信息以紅外熱圖的形式記錄下來,并精確記錄出人體體表溫度變化和分布形態,可全程動態觀察體表溫度變化,是現代醫學影像的一個嶄新分支。面癱是以口眼歪斜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病癥,可出現患側面部溫度改變。研究發現面癱患者雙側面部溫度差不僅明顯大于正常人,而且還與病變程度和恢復程度有直接關系。這一發現有助于臨床治療效果的客觀評價,亦對臨床方案的選擇和預后判斷有指導意義。目前臨床上用于檢測體表溫度的方法主要為紅外熱成像技術,然而該技術在檢測面癱的操作中仍存在不少問題,除檢測環境外,其他的如檢測時被測試者要求、檢測體位、檢測部位、檢測步驟等諸多方面均缺乏統一的操作規范及指導標準。因而亟需對此進行規范,以保證檢測的客觀、準確,從而為臨床提供可靠依據。本規范的編寫和頒布,旨在疏理紅外熱成像技術用于面癱檢測的技術操作規范,使之成為面癱的一項標準,一個統一的客觀檢測手段,規范臨床應用,為臨床提供更精確的服務。T/CACM1092—20185中醫治未病技術操作規范紅外熱成像面癱病檢測技術規范本規范規定了紅外熱像儀用于中醫面癱(西醫: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檢測的技術操作規范。本規范適用于以被動式非接觸方式測量人體表面溫度的紅外熱像儀進行中醫面癱(西醫: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的檢測操作。本規范適用于相關臨床科室醫師使用。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12346—2006臉穴名稱與定位GB/T19665—2005電子紅外成像人體表面測溫儀通用規范ZYYXH/T472—2015中醫紅外熱成像技術規范攝像環境3術語與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也有稱之為醫學紅外熱像技術、生物熱學、熱像圖技術。紅外熱像圖技術Infraredthermography限定為本規范所指定的被動式遠紅外熱像圖技術,是一種了解機體功能性變化的檢查。紅外熱像儀Infraredtherma限定為本規范所指定的狹義紅外熱像儀,又稱電子紅外成像人體表面測溫儀,指依靠被動接收人體自身熱輻射的紅外線信息,經轉換、處理后變成可視化圖像(也稱為熱像圖),獲得人體被測部位的表面溫度及溫度分布的儀器。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要表現的病癥,常在睡眠醒來時發現一側面部肌肉板滯、麻木、癱瘓,額紋消失,眼裂變大,露睛流淚,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歪向健側,病側不能皺眉、蹙額、閉目、露齒、鼓頰;部分患者初起時有耳后疼痛,還可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癥。病程遷延日久,可因癱瘓肌肉出現攣縮、口角反牽向患側,甚則出現面肌痙攣,形成“倒錯”現象。周圍性面神經麻痹peripheraIfaciaIneveparaIysis莖乳孔內急性非化膿性面神經炎引起的周圍性面神經癱瘓。臨床以突然發生的一側面部癱瘓、口眼歪斜為主癥。表現為:起病突然;患側眼裂大,眼瞼不能閉合,流淚,額紋消失,不能皺眉;患側鼻唇溝變淺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側牽引。根據損害部位不同又分:①莖乳孔以上影響鼓索支時,則有舌前2/3味覺障礙;②損害在鐐骨神經處,可有聽覺障礙;③損害在膝狀神經節,可有乳突部疼痛,外耳道與耳郭部的感覺障礙或出現皰疹;④損害在膝狀神經節以上,可使淚液、唾液減少。T/CACM1092—20186測溫方法紅外熱像儀拍攝照片后,被計算機儲存以便隨時提取在原計算機或在醫學影像工作站閱讀的方法。是用于測量異常溫區(包括溫度升高與溫度降低)溫度的方法,主要有邊形區域溫度測量法、對稱區域溫度測量法、點溫測量法三種。邊形區域溫度測量法用鼠標將異常溫區沿周邊圈起來,所圈區域范圍內最高溫度、最低溫度、與區域內所有像素溫度值的和被所有像素除的商即平均溫度都可在顯示器表達出來。對稱區域溫度測量法劃定異常溫區測溫后,點擊“對稱區域溫度測量”,拖動鼠標至健側相應部位點擊鼠標,健側對稱區域溫度可在顯示器上表達的測量方法。點溫測量法點擊異常溫區內任意點測溫的測量方法。4被測試者要求4.1被測試者24小時內要求4.1.1檢測前以正常休息生活為宜;(推薦級別:E)4.1.2應避免飲用含酒精飲料;(推薦級別:D)4.1.3應避免面部皮膚外敷藥物或其他物品或者針灸及物理治療(除非治療前后對比需要);(推薦級別:E)4.1.4應避免使用血管擴張劑或血管收縮劑;(推薦級別:D)4.1.5應避免服用發汗解表、溫陽、清熱、袪風濕、行氣活血、開竅類的中藥(除非治療前后對比需要);(推薦級別:E)4.1.6檢測當天應避免面部擦護膚品、化妝品。(推薦級別:D)4.2被測試者檢測前1小時要求4.2.1應避免激烈運動;(推薦級別:E)4.2.2應避免飲食;(推薦級別:D)4.2.3應避免面部物理治療;(推薦級別:E)4.2.4應靜坐30分鐘,避免情緒激動;(推薦級別:D)4.2.5如有汗應擦干,等體表無汗出后方可檢測;(推薦級別:D)4.2.6等待時應禁止雙手觸摸、爪撓臉部及頭、頸部;(推薦級別:E)4.2.7應撤去頸部以上任何物品(如領帶、圍巾、口罩、首飾、眼鏡、帽子等);(推薦級別:C)4.2.8應將頭發扎起充分暴露前額部,披肩發者需將頭發扎至頭頂部并充分顯露雙外耳及頸部;(推薦級別:C)4.2.9應避免憋尿,精神放松。(推薦級別:E)4.3被測試者檢測時要求4.3.1應禁止外用藥膏;(推薦級別:E)4.3.2應禁止頸部以上佩戴任何物品(如領帶、圍巾、口罩、首飾、眼鏡、帽子等);(推薦級別:C)4.3.3應避免汗出;(推薦級別:D)T/CACM1092—201874.3.4應避免情緒緊張或激動;(推薦級別:D)4.3.5應禁止任何人、物接觸到被檢測部位;(推薦級別:E)4.3.6應禁止接聽手機電話;(推薦級別:E)4.3.7應避免頭發遮額面與頸部;(推薦級別:C)4.3.8以保持身體靜止為宜,應避免過度換氣、憋氣及咳嗽、打噴嚏等。(推薦級別:E)5檢測室內環境要求檢測室內環境應當符合ZYYXH/T472—2015中環境指標參數的規定。6檢測體位應以所要檢測的部位能夠完全而又自然裸露為準,建議采用以下幾種體位:坐位或站位;(推薦級別:D)包括面部前位;(推薦級別:C)包括面部右側位(人體連同頭部向左側旋轉90o,面部右側正對攝像頭);(推薦級別:C)包括面部左側位(人體連同頭部向右側旋轉90o,面部左側正對攝像頭)。(推薦級別:C)7檢測部位7.1包括額部、面部右側、面部左側;(推薦級別:C)7.2包括雙鎖上部生理熱區;(推薦級別:E)8檢測步驟新建一空白病人資料,包含患者姓名、性別、年齡、檢測日期、申請科室、床號(住院患者)、住院號(或門診號)、檢測部位、手機或電話號碼等基本信息。8.2打開紅外攝像頭以將紅外攝像頭與受檢者的距離保持在1.5m左右,攝像頭能拍攝到受檢者雙鎖上部至發際為宜。打開一個捕獲圖像的窗口。8.3.1攝像前應先設定好窗口背景當前(平均)溫度;8.3.2受檢者應按本規范第6點(被檢測者要求)做好檢測前準備,離紅外攝像頭1.5m左右處端坐或靜止站立,睜眼;8.3.3攝像鏡頭應與采集的部位保持齊平;8.3.4攝像前應先以被測試者前上位(鎖上部—恥骨聯合,雙上肢自然下垂、外展10o~15o手指伸直分開、手心向前)設定好雙鎖上部生理熱區范圍;8.3.5由熱像儀分別攝取患者額部、面部右側、面部左側三個方向的紅外熱像。8.3.6檢測者可根據自己對色彩的敏感程度及喜好,調節溫窗,以求圖像顯示清晰。8.4.1應常規測量雙側額部(由正中線、眉毛以上及發際圍成的區域)的最高溫度、最低溫度、平均溫度。(推薦級別:C)8.4.2應常規測量雙側面頰部(由鼻旁、眼以下及耳前圍成的區域)的最高溫度、最低溫度、平均溫度;(推薦級別:C)8.4.3應常規測量雙側面部的陽白、迎香、顴膠、地倉、頰車、下關等穴位周圍直徑1~2cm圓形區域的平均溫度;(推薦級別:D)8.4.4陽白(GB14):在頭部,眉上1寸,瞳孔直上。8.4.5迎香(LI20):在面部,鼻翼外緣中點旁,鼻唇溝中。T/CACM1092—20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